【文档说明】核和放射突发事件的医学应急处置培训课件.ppt,共(63)页,377.454 K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4840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核和放射突发事件的医学应急处置⚫基本概念⚫核和辐射事故医学应急有关法规和标准⚫核与放射突发事件的类型及后果⚫医学应急准备⚫医学应急响应⚫医学应急计划⚫现场救援⚫核与放射事故案例核和放射突发事件的医学应急处置2一、基本概念⚫辐射辐射是不需要介质参与而传递能量
的一种现象。根据辐射性质的不同可分为:电磁辐射(宇宙线、γ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等),电磁辐射仅有能量而无静止质量。粒子辐射是高速运动的粒子,既有能量,又有静止质量。如α粒子、电子、质子、中子、负π介子和带电重离子等。核和放射突发事件的医学应
急处置3电离辐射的基本概念⚫按与物质的作用方式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物质的电离:物质的原子或分子从辐射吸收能量而导致电子轨道上的一个或几个电子从基态激发到脱离原子的现象称为电离。非电离辐射:只能引起原子或分子的振动、转动或电子在轨道上能级的改变,不能引起物质的
电离。核和放射突发事件的医学应急处置4⚫电离辐射作用于人体的方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外照射:辐射源位于人体外部,其射线作用于人体⚫内照射:辐射源(放射性核素)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内进行照射⚫外照射的方式简单,较易防护⚫时间防
护——缩短照射时间⚫距离防护——增大与源的距离⚫屏蔽防护——设置防护屏障⚫内照射情况复杂,防护较难⚫围封隔离保洁去污个人防护⚫建立内照射监测系统⚫放射性废物处理核和放射突发事件的医学应急处置5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电离辐射作用于机体后,其能量传递给机体的分
子、细胞、组织和器官所造成的形态和功能的后果,称为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在机体受照后,细胞内发生连续而复杂的变化过程。其中原初作用十分重要,是生物损伤效应的始动阶段。射线照射后能量的吸收和传递、分子的激发和电离,在10-18--10-12秒内完成;自由基产生、化学建断
裂等生化过程,则在1秒之内完成。生物学阶段出现临床表现多在数小时内甚至数天内乃至数月内才出现,这与照射剂量有关。核和放射突发事件的医学应急处置6直接电离直接作用直接激发化学键断裂原发作用水的电离激发间接作用水的辐解产物损伤机制和大分子反应继发作用是个漫长的过程核和放射突发事件的
医学应急处置7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分类确定性生物效应:机体受射线照射后,若某一组织损失的细胞足够大,而且这些细胞又相当重要,就会出现组织或器官功能不同程度的丧失。当照射剂量很小时,这种损失发生的概率为0,若受照剂量高于某一水平(阈值)时,损伤的概率很快增加到1(100%
发生)。在超过阈值后,损伤的严重程度随受照剂量的增加而越严重。电离辐射这种生物效应称为确定性效应。只要超过阈剂量,这种效应就一定会发生。核和放射突发事件的医学应急处置8随机性生物效应受照后细胞的结局有三:①细胞死亡;②细胞未受损伤或损伤后修复正常。③细胞发生变异但没有死亡,有可能形成变异了的
子细胞克隆,当机体免疫监控不健全时,经过不同的潜伏期后,变异了的子细胞克隆可能恶性变,发生肿瘤。核和放射突发事件的医学应急处置9这种发生概率(不是严重程度)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大,其严重程度与照射剂量无关,不存在阈值的辐射生物效应称为随机性效应。辐射致癌效应就是典型的随机性效应。若这种变
异在性细胞(精子或卵子),基因突变的信息有可能传给后代,则称为遗传效应,是另一种随机性效应。核和放射突发事件的医学应急处置10影响辐射损伤的因素与辐射有关的因素辐射种类、照射剂量、剂量率、分次照射、照射部位、照射面积、照射方式与机体有
关的因素种系的敏感性、发育个体的辐射敏感性、器官、组织和细胞的敏感性、与环境有关的因素温度、氧含量核和放射突发事件的医学应急处置11放射防护原则辐射防护管理目的:防止确定性效应的发生(应用安全)将随机性效应发生的几率降低到可以接受的尽可能低的水平(防护最
优化)为达到上述目标,放射卫生应当以辐射源的安全与防护管理为中心。核和放射突发事件的医学应急处置12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为了达到完全防止确定性效应的发生,并将随机性效应限制到可以接受水平的目的,ICRP提出了“辐射实
践的正当性、辐射防护的最优化和个人剂量限值”3项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辐射实践的正当性是其防护最优化过程的前提,个人剂量限值是其最优化的约束条件,因而构成了一套完整的辐射防护体系,并为各国际组织和多数国家所采纳。核和放射突发事件的医学应急处置13二、核和辐射事故医学应急有关法
规和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核事故医学应急管理规定⚫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国家核应急预案⚫卫生部核事故与放射事故应
急预案(卫监发[2003]53号⚫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卫办应急发[2005]288号)核和放射突发事件的医学应急处置14⚫GB/T16148-1995放射性核素摄入量及内照射剂量估算规范⚫GB/T
12715-1991染色体畸变估算生物剂量⚫GBZ215-2009过量照射人员医学检查与处理原则⚫GB/T18197-2000放射性核素内污染人员的医学处理规范⚫GBZ/T216-2009人体体表放射性核素污染处理规范;⚫GB/T18
199-2000外照射事故受照人员的医学处理及治疗方案⚫WS/T187-1999淋巴细胞微核估算受照剂量的方法⚫WS/T188-1999Χ、γ射线和中子所致皮肤损伤的剂量估算规范⚫WS/T204-2001用稳定性染色体畸变估算职业受照者剂量方法⚫辐射损伤医学处理规范(卫法监发[2002]1
13号)⚫放射源和辐射技术应用应急准备与响应(科工二司[2003]147号)⚫核或辐射应急的干预原则与干预水平(科工二司[2002]22号)核和放射突发事件的医学应急处置1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49号发布《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自2005年12
月1日起施行。⚫第三条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全国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安全和防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国务院公安、卫生等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和本条例的规定,对有关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安全和防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第八条生产、销售、
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事先向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出许可申请,并提交符合本条例第七条规定条件的证明材料。⚫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进行放射诊疗的医疗卫生机构,还应当获得放射源诊疗技术和医用辐射机构许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6号发布《放射诊疗管理规定》自2006
年3月1日起施行。核和放射突发事件的医学应急处置17(条例)第四章辐射事故应急处理⚫第四十四条辐射事故发生后,有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辐射事故的等级,启动并组织实施相应的应急预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公安部门、卫生主管部
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应的辐射事故应急工作:(一)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辐射事故的应急响应、调查处理和定性定级工作,协助公安部门监控追缴丢失、被盗的放射源;(二)公安部门负责丢失、被盗放射源的立案侦查和追缴;(三)卫生主管部门负责辐射事故的医疗应急。环境保护主管部
门、公安部门、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及时相互通报辐射事故应急响应、调查处理、定性定级、立案侦查和医疗应急情况。国务院指定的部门根据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确定的辐射事故的性质和级别,负责有关国际信息通报工作。⚫第四十五条发生辐射事故的单位应当立即将可能受
到辐射伤害的人员送至当地卫生主管部门指定的医院或者有条件救治辐射损伤病人的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或者请求医院立即派人赶赴事故现场,采取救治措施。核和放射突发事件的医学应急处置18中央编办关于放射源安全监管部门职
责分工的通知(中央编办法[2003]17号)卫生部部门职责摘录:卫生部门负责放射源的职业病危害评价管理工作;负责放射源诊疗技术和医用辐射机构的准入管理;参与放射源的放射性污染事故应急工作,负责放射源的放射性污染事
故的医疗应急。核和放射突发事件的医学应急处置19三、核与放射突发事件的类型及后果ICRP2007对源的定义“源”指对能引起一个人或一组人群受到潜在辐射剂量的物质实体或其集合。它可能是一个实物源(如放射性物质或X线机),一个
设施(如核电站)或者是有类似特征的实物源组的集合(如核医学中放射性药物的集合、本底辐射或环境辐射)核和放射突发事件的医学应急处置20⚫我国的放射防护法规把产生射线的设备分为两类: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放射性同位素:可根据需要制成放射源,在任何时间、任何环境下一
直放射出射线。如γ-辐照装置、Co-60治疗机、Ir-192探伤机等。⚫射线装置:只有在通电状态下产生射线。如X射线机、CT机、加速器等。核和放射突发事件的医学应急处置21⚫涉及核设施的事故,尤其是涉及核反应堆的事故,称为核事故;辐射事故是指密封或非密封辐射源
事故;这两种事故均可导致电离辐射或放射性物质向环境的释放失控。⚫可能发生的事故的类型包括:⚫(1)辐射源误放、丢失或被盗。捡拾或盗窃辐射源者将装源容器拆卸并将源取出,使源失去屏蔽,造成本人和其他人员受照。⚫(2)由于操作失误或设备故障导
致辐射源丧失屏蔽,或核燃料转换、富集过程中操作失误而发生临界事故,使工作人员受到外照射。⚫(3)放射性物质意外泄漏、外溢或释放,使环境受到污染及人员受照。⚫(4)核辐射恐怖袭击核和放射突发事件的医学应急处
置22核辐射恐怖事件的类型核辐射恐怖袭击主要有以下形式:⚫使用常规武器或炸药攻击核电站、其它核设施或放射源,造成放射性物质分散、扩散和污染;⚫使用核材料与常规炸药组装成核爆炸装置(脏弹)(放射性散布装置RD
D)⚫自制或盗窃核武器实施核爆炸释放放射源或放射性物质(临时制作的核装置IND)核和放射突发事件的医学应急处置23⚫各类事故情况下,如未采取适当的防护行动,均可使人员受到难以控制的照射。⚫从应急计划的角度考虑,根据事故的严重性、损伤人数和辐射后果对事故进行分类是有益的,如外照射、内照射、放射
性污染及它们的复合作用。核和放射突发事件的医学应急处置24常见的辐射源和(或)设施及照射方式组别源和(或)设施外照射污染混合照射Ⅰ核临界装置有有有反应堆有有有核燃料转换、富集、元件生产有有有放射性同位素生产、加工有有有核燃料后处理厂有有有Ⅱ辐照装置粒子加速器有(a)(a)X射线发生器有无无Ⅲ密封
源(完整)(b)有无无密封源(泄漏)有有有Ⅳ核医学实验室有有有体外测定实验室有有有Ⅴ源的运输有有有Ⅵ放射性废物(管理)有有有注:(a)中子可以在体内诱发放射性;(b)包括γ射线辐照装置。核和放射突发事件的医学应急处置25导致辐射损伤的辐射事故和核事故应用领域源或放射性核素身体受照部
位可能损伤的人数工业消毒钴-60、铯-137全身、手1~3探伤铱-192、铯-137手、其它部位1~10仪表测量铱-192、铯-137手、其它部位1~2医学诊断X射线机手、面部(眼晶体)1~10治疗钴-60、铯-137全身
、手及其它部位1~10(极少情况及加速器下多于10)研究广谱源,包括反应堆手、面部及其它部位1~3(研究反应堆可能多于3)废源钴-60、铯-137及其它源手及其它部位1~20(极少情况下多于20)核反应堆裂
变产物全身、甲状腺1~500(受到影响的人数可能更多)在这些照射途径中,辐射源或设施的直接照射对总剂量的贡献最大。应该强调的是,γ探伤事故可能引起明显的辐射后果。在核事故时,放射性烟羽可能是外照射的主要来源,而气载放射性物质,特别是碘的放射性同位素,是甲状
腺内照射剂量的主要来源。核和放射突发事件的医学应急处置26不同剂量X、γ射线对人体的损伤⚫剂量(cGy)损伤程度<25无明显病变25-50可恢复的机能变化50-100机能、血液变化,无临床征象100-1000各类骨髓型急性放射病(部分死亡)1000-5
000肠型、脑型急性放射病(全部死亡)核和放射突发事件的医学应急处置27急性全身曝露之确定效应症状资料来源:ICRP、BEIR報告一次剂量(毫希弗)确定效应之症状250以下无可察觉症状。可能引起血液中淋巴细胞的染色体畸变。
250-1000可能发生短期的血细胞变化(淋巴细胞,白细胞减少),有时有眼结膜炎的发生,但不致产生机能之影响。1000-2000有疲倦、恶心、呕吐现象、血液中淋巴细胞及白细胞减少后恢复缓慢。2000-400024小时内会恶心、呕吐、数周内有脱发、食欲不振、虚弱及全
身不适等症状,可能死亡。4000-6000与前者相似,但症状进程较快,在2-6周内死亡率为50%。6000以上若无适当医护,死亡率为100%核和放射突发事件的医学应急处置28放射性疾病外照射急性放射病外照射慢性放射病外照射亚急
性放射病外照射放射性骨损伤内照射放射病放射性甲状腺疾病放射性皮肤病放射性白内障放冲复合伤放射性肿瘤放烧复合伤放射性性腺疾病急性铀中毒放射性膀胱疾病急性放射性肺炎放射性直肠炎核和放射突发事件的医学应急处置29外照射急性放射病⚫外照射急性放射病是指人体一次或短时间内(数日)分次受到大剂量照射
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在事故照射、应急照射、医疗照射以及核战争等情况下机体受到大剂量的X•、γ射线和中子流的照射,受照剂量在1Gy以上即可能引起急性放射病。⚫急性放射病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其特点是:损伤范围广泛;主要受损器官的病变决定和影响急性放射病的类型;病程有明显的阶段性;病情的轻重主要取
决于剂量大小;在一定照射剂量范围内,机体有自行恢复的可能性。核和放射突发事件的医学应急处置30外照射急性放射病分类━━━━━━━━━━━━━━━━━━━━━━━━━━分类剂量(Gy)主要临床表现主要病理变化──────────────────────────脑型>50震颤、惊厥
脑炎、脑水肿、小放射病运动失调脑颗粒细胞变性等──────────────────────────肠型>10-50高烧、腹泻、肠上皮分裂停止,放射病电解质失调上皮脱落──────────────────────────骨髓型1-10出血、感染骨髓抑制,空虚━━━━━━━━━━━━
━━━━━━━━━━━━━━核和放射突发事件的医学应急处置31外照射急性放射病早期分类诊断⚫初期症状:呕吐、腹泻、皮肤改变初期症状(尤其是呕吐)出现的时间和严重程度,除与受照剂量有较明确的剂量效应关系以外,也和剂量率有关,同时受射线种类、受照的
部位和范围、不均匀受照、个体差异及心理因素等条件的影响。⚫外周血象变化:粒细胞、淋巴细胞、网织红细胞计数;⚫初估照射剂量:照射条件、病人体位和距离、照射源的大小等。核和放射突发事件的医学应急处置32内照射放射病内照射放射病是指大量放射性核素进入并沉积于机体某些器官或系统中,作为内
照射源对机体照射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内照射放射病的特点1、内照射放射损伤的危害因素主要是电离密度较大的α粒子和β粒子。2、滞留在体内的放射性核素可持续地作用于机体,形成新旧交替的损伤,因而内照射放射病的病程持续时间长,临床
症状和分期不典型,远期效应明显。3、由于放射性核素在体内能选择性地蓄积于某些器官,因而可造成蓄积器官的严重损伤。在进入和排出途径的局部也可出现损伤。核和放射突发事件的医学应急处置333、内照射放射病的临床表现,或以与外照射急性放射病相似的全身性表现为主;或以
该放射性核素靶器官的损害为主,并往往伴有放射性核素初始进入体内途径的损伤表现。放射性碘引起的甲状腺功能低下、甲状腺结节形成等。镭、钍等亲骨放射性核素引起的骨质疏松、病理性骨折等。稀土元素和以胶体形式进入体内的放射性核素引起的网状内皮系统的损害
。内照射放射病的处理原则1、对有过量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的人员进行及时、正确的初期医学处理。2、加强营养,注意休息。•需要时应有计划地进行放射性核素的加速排出和综合对症治疗。3、脱离放射性核素接触。核和放射突发事件的医学应急处置34放射
性皮肤疾病电离辐射对皮肤直接作用引起的损伤称为放射性皮肤损伤。主要是由于核战争、核事故、放射诊断和放射治疗使局部皮肤受到超剂量照射引起的。按临床经过可分为: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和放射性皮肤癌。受照后数小时内出现的皮肤初期红斑,是受照约12—20Gy后影响
到皮肤生发层的阈反应现象。但在不均匀或极不均匀照射条件下,局部皮肤的初期反应可能与全身损伤程度不一致。核和放射突发事件的医学应急处置35放射复合伤人体同时或相继发生的放射损伤为主,复合烧伤或(和)冲击伤的复合伤;见于核事故,核战争;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休克期,局部感染期,极期,恢复期;GBZ
104—2007,GBZ102—2007诊断;核和放射突发事件的医学应急处置36四、医学应急准备⚫应急预案和程序的制订⚫应急队伍建设⚫通讯信息体系建设⚫医疗救治网络建设⚫技术研究⚫应急培训⚫应急演习⚫应急响应
能力的保持⚫公众宣传教育核和放射突发事件的医学应急处置37地方核与放射突发事件医学应急组织地方核与放射突发事件医学应急组织由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放射卫生专业技术机构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单位组成,承担辖区范围内的核与放射突发事件医学应急准备与
响应工作。核和放射突发事件的医学应急处置38五、医学应急响应在突发核与放射事件时,各级应急组织针对发生的事件情况,根据预先制定的应急预案和响应程序实施各种应对措施,对公众和应急人员进行卫生防护,对伤员实施医学救治,使核与放射突发事件造成的生命和财产等损失减少到最
低限度。核和放射突发事件的医学应急处置39按照分级响应、属地为主的原则卫生部组织实施特别重大辐射事件的医疗卫生救援,辐射事件发生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在卫生部的指导下,组织实施辐射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实施重大辐射事件、较大辐射事件和一般辐射事件的医疗卫生救援,
辐射事件发生地的市和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的指导下,组织实施辐射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核和放射突发事件的医学应急处置40国家级承担全国核事件和辐射事件卫生救援指导和支援任务;省级全面开展核事件和辐射事件的现场卫生救援各项工作;市、县级在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
下开展现场调查、人员分类、放射性污染检测、公众防护和样品采集等工作。核和放射突发事件的医学应急处置41三级医疗救治我国对核事故时受照人员的救治实行三级医疗救治体系,对放射事故时受照人员的医疗救治实行两级医
疗救治体系。(GBZll3-2002电离辐射事故干预水平及医学处理原则)根据事件损伤严重程度不同,给予不同层次的医学帮助,即分级救治一级救治(现场救护)二级救治(当地救治)三级救治(专科医治)核和放射突发事件的医学
应急处置42六、核和辐射事故医学应急计划⚫医学应急单位进行医学应急准备和相应的工作性文件,应文字简练,重点突出,可操作性强⚫应知晓本地区的放射源种类和射线装置类型⚫熟悉可能发生的事故照射类型和受照人数⚫根据职责任务,事先制定⚫医学应急计划应根据情况变化定期复审和修订,特殊情况及时修订核和放射突发事
件的医学应急处置43应急计划⚫总则:目的、编制依据(法规标准导则或其他)、适用范围⚫医学应急组织与职责⚫医学应急准备:熟悉本地区可能发生事故的类型和严重事故可能影响的人掌握医学应急救援的专业技术机构资源情况
(所在地、省、国家医疗资源清单;医学应急相关专家的电话和地址;治疗皮肤放射损伤或急性放射病的专门医疗机构清单;与急救服务中心的协议等)医学应急仪器设备和药品(放射性污染和辐射剂量测量仪器;减少污染扩散的措施等)培训、演习和应急相应能力的保持⚫医学应急响应(包括应急启动程序和通知医学
应急人员的程序;在事故现场和医院的医学处理;以及应急防护行动等)⚫应急组织之间的互相配合和联系⚫附录(给出必要的富路、通讯联系电话号码、医学应急所需设备器材用品清单等)核和放射突发事件的医学应急处置44七、现场救援的主要内容现场调查:根据的发生情况
,调查了解可能和已经受到辐射照射和放射性污染的人员情况;填写受照射人员登记表。人员/伤员分类:对现场人员进行初步分类,判定是否受到体外辐射照射(局部的或全身的)、放射性体外污染和(或)体内污染。污染处理:对放
射性污染事件,对可能和已经受到放射性污染的人员进行体表放射性污染检测,协助进行放射性去污处理,防止污染扩散。受照剂量估算:初步估计人员受辐射照射的剂量,协助对受照射人员进行分类处理;核和放射突发事件的医学应急处置45⚫公众防护:
指导公众做好个人防护,必要时在专家指导下发放和服用辐射防护药品;协助解决核事件和辐射事件造成的公众心理学问题;⚫饮用水和食品的放射性监测:协助做好可能污染的食品、饮用水的放射性监测和控制。⚫样品采集:
收集可估计人员受照剂量的物品和生物样品;⚫对突发核事件和辐射事件的卫生学后果进行初步评估,提出保护公众健康的措施建议。核和放射突发事件的医学应急处置46⚫事件现场分区根据国家放射防护基本标准及不同区域的辐射水平将事件现场划分为控制区、监督
区和非限制区,对事件现场进行隔离。⚫控制区:是事故污染现场中心地域,用红线将其与其外的区域分隔开来,在此区域救援人员必须装备防护装置以避免被污染或受到照射。监督区:控制区以外的区域,以黄色线将其与其外的区域分隔开来,此线也称
为洗消线,所有出此区域的人必须在此线上进行洗消处理;在此区域的人员要穿戴适当的防护装置避免污染。外边界处设立辐射警示标志。非限制区:监督区以外的区域,患者的现场抢救治疗、支持指挥机构设在此区。核和放射突发事件的医学应急处置47现场救援⚫1、伤员的现
场分类:确定受伤的种类和程度,及时合理的医疗救治和后送治疗,提高治愈率,减少伤残率,尤其是造成大批伤员的情况下十分重要。分类基本原则:是否受到外照射损伤及伤类和伤情;是否有体表、体内和创口放射性污染和污染程度;是否需要医疗救治,需要的紧急程度和救治方法;是否需套医疗后送,
后送时机和地点。分类的基本要求:专人负责;力求快速准确;紧张有序。设置伤员分类组(辐射剂量监测和检伤);加强分类训练;派出分类调整哨;分清主要和次要损伤(有复合伤时)。核和放射突发事件的医学应急处置48依据早期
临床症状判定辐射损伤处理要点临床症状相应的剂量(Gy)处理原则全身局部全身局部无呕吐无早期红斑<1<10在一般医院门诊观察呕吐(照后照后12~24小时1~28~15在一般医院住院治疗2~3小时)早期红斑或异常感觉呕吐(照后照后8~15小时早2~415~30
专科医院住院治疗1~2小时期红斑或异常感觉或转送放射性疾病治疗中心呕吐(照后1小时)照后3~6小时或)>6>30在专科医院治疗和(或)其它严更早,皮肤和(或)尽快转送到放射性疾病治疗中心重症状,如低血粘膜早期红斑并伴压、颜面充血、腮腺肿大有水肿核和放射突发事件
的医学应急处置49皮肤放射损伤临床症状的出现时间及受照剂量阶段/症状剂量范围(Gy)出现时间(天)红斑5~1014~42脱毛、毛囊丘疹3~514~18干性脱皮8~1225~30湿性脱皮15~2020~28水泡形成10~207~21溃疡(皮内)
>2014~21坏死(穿透较深)>25>21核和放射突发事件的医学应急处置50⚫伤类:⑴放射损伤放射损伤:外照射急性放射病、内照射放射病、外照射体表局部放射损伤放射复合伤:放烧冲、放烧、放冲复合伤;烧放冲、烧放复合伤;冲放烧、冲放复合伤⑵非放射损伤
烧伤--直接烧伤、间接烧伤;冲击伤--直接冲击伤、间接冲击伤非放射复合伤--烧冲复合伤、冲烧复合伤伤情:放射损伤可分为轻度、中毒、重度和极重度体内放射性污染现场难以作出准确判断,主要由后方医院在治疗中作出分类诊断⚫放射损伤的伤类划分和伤情核和放射突发事件的医学应急处置51现场
救援⚫2、伤员的现场救治⚫现场救治的原则:快速有效、保护救援者和被救援者,对危及生命的损伤优先救护。⚫现场救治的基本任务:将伤员撤离现场,现场处理,优先救治危重伤员;依据早期症状和血常规检查结果,初步估计人员受照剂量,设立临
时分类站,进行初步分类诊断,必要时使用稳定性碘和(或)抗放药物;人员进行放射性污染检查和初步去污染处理(防止污染扩散),污染伤口处理;判断有无内污染必要时及早采取阻吸收和促排措施;收集、留取可供估计受照剂量的物品和生物样品;填写伤票或
伤员登记表,根据初步分类诊断转送或后送伤员。核和放射突发事件的医学应急处置52现场救援⚫3、消除人员体表的放射性污染⚫在监督区与非限制区交界处设立放射性污染洗消站。⚫洗消站配备放射性污染监测仪、放射物质洗消液等除污染设备和用品。⚫受污染人员在后送救治前需经初
步去污处理,运出控制区和监督区的被污染物品需经去污处理和监测后方可运出。核和放射突发事件的医学应急处置53材料温水,肥皂或普通清洁剂,软毛刷,海绵,塑料布,胶布,毛巾,床单,碘片或碘溶液。先后顺序脱去所有衣服放在塑料袋里。最先处理外
伤、出血、骨折、休克等急症。确定污染范围,标记清楚,去污前将其盖好。伤口有污染时,去污操作由伤口开始,逐渐向污染最严重的部位推进。伤口用标准的含盐溶液反复冲洗。在某些情况下可考虑采用外科清创术。对眼睛和耳朵,可用等渗盐水轻轻冲洗。局部
污染用塑料布将非污染部位盖好,并用胶布把塑料布边缘粘牢。浸湿污染部位,用肥皂水轻轻擦洗,并彻底冲洗;重复几次,并监测放射性的变化;每次的持续时间不超过2~3分钟。要避免过分用力擦洗。使用稳定同位素溶液可增加去污效果。大面积污染无严重损伤的病人用淋浴。严重损
伤的病人可在手术台或担架上洗浴。反复进行浸湿-擦洗-冲洗,并观察去污效果。预防措施仍有污染的部位用塑料布盖好,边缘用胶带粘牢。手,可用手套。让皮肤静止后,再重复清洗。去污要求α射线<1000衰变数/min;β射线<10μSv(1mR)/h;γ射线降至本底的2倍。
去污方法和要求核和放射突发事件的医学应急处置54放射应急药物⚫放射损伤防治药:500#、523片、抗放利、尼尔雌醇、炔雌醇等;⚫放射性核素阻吸收药和促排药:碘化钾片、氢氧化铝凝胶、促排灵、新促排灵、双氢克尿塞等;⚫局部放射损伤防治药:维斯克、放烧膏等;⚫其它辅助治疗药:舒乐安定,盐酸恩丹西酮等
。核和放射突发事件的医学应急处置55⚫早期临床症状是进行受照射人员分类和实施个体救治的重要依据之一。中度以下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在省级核辐射救治基地和有条件的非专科医院可以实施救治⚫物理剂量和生物剂量估算物理剂量和生物剂量的估算是早期诊断的
基础,尤其是在无个人剂量数据和照射条件较复杂的情况下,用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和淋巴细胞微核分析估算人体受照剂量是目前公认的较好的方法。在辐射事故被发现后,应尽早开始物理剂量和生物剂量的估算。⚫急性放射病患者和过量受照人员应按
GBZ/T163-2004和GBZ18196-2002的要求长期/终生随访,注意随机效应尤其是致癌效应的观察核和放射突发事件的医学应急处置56对救援人员的防护⚫减少受照剂量的三个原则:在放射环境中停留的时间要减至最少、保持与放射源最大
距离、只要有可能就要充分利用屏蔽防护⚫应急照射的剂量控制:《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中对应急照射剂量限值规定:任何一年份不应超过50msv,当剂量累计达到100msv时,应对这种情况进行审查⚫个人
防护装备:自读式个人剂量计(个人剂量报警仪)、累计剂量计(热释光剂量计)、污染防护服、带呼吸器的防护面具、带滤膜的防护口罩、防护靴、防护手套等核和放射突发事件的医学应急处置57对救援人员的防护⚫对现场进行辐射测量⚫辐射巡测仪器X、γ射线巡测仪(防
护水平)X、γ射线巡测仪(环境水平)α、β射线表面污染检测仪就地γ谱仪中子射线巡测仪水和食物污染检测仪⚫实验室检测仪器设备高分辨γ能谱仪α、β测量仪α谱仪全身计数器液闪计数器核和放射突发事件的医学应急处置58伤员转运过程
的防止污染扩散措施⚫将救护担架放于污染控制界限的清洁一侧,并在上面铺上干净的床单或毯子;⚫将病人放在包好的床上,并将伤员身上的床单或毯子折叠成“货包”状以帮助污染控制。不要将伤员用塑料单进行包裹,那样可能会引起伤员过热;⚫带有隔离单可隔绝空气的多用途担架、内衬为可处理塑料内壁的
救护车等,是运送污染人员最理想的设备。⚫如果将伤员适当地用床单毯子包裹,则在救护车内部可不需要再进行覆盖,尽管用塑料布覆盖车底板可以达到满意的效果核和放射突发事件的医学应急处置59医院的污染控制措施⚫医院的准备⚫可行的医院计划配备辐射测量仪器
其它支持要求:放射医学、辐射防护人员为污染但未受损伤人员设置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建立病人分类区域去污室的设置要和承担的应急功能相一致,大小适度;去污室的墙面和隔板要平整、光滑,耐腐蚀,易去污;去污室的地面要容易清除放射性核素污染。局部地面放射性核
素污染后难以去除时易更换。去污室的入口和出口要分开;各个功能区要相对独立;污染人员的通道要单向行进,避免交叉污染。核和放射突发事件的医学应急处置60⚫对辐射事故的处理应有一套完整的救治方案,并有一支技术娴熟的专业队伍;由放射物理、放射化学、
放射剂量学、放射生物学、辐射防护、放射医学临床等专家组成⚫发生放射事故(事件)时,应立即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调查、必要的现场辐射监测、受照剂量估算(包括物理剂量和生物剂量)、事故受照人员的现场医疗救治、早期分类诊断和分类处理、过量照射
人员的临床救治及远期辐射效应的医学随访等。核和放射突发事件的医学应急处置61⚫医学救援、辐射防护和计量检测人员接到指令(信息)赴现场⚫穿戴防护服、个人剂量计、防护监测仪、取洋设备和应急药物⚫进行外伤等现场急救(尽快脱离危险区)⚫进行核实报告进行现场调查和
初步分类根据请求,省、国家专家赴现场支援⚫无受照人员常规治疗医疗救治机构对外污染人员去污洗消疾控中心(辐射检测机构)1、进行现场取样、⚫包括血液、尿、便、擦拭物、毛发、指甲等生物⚫样品,并进行现场剂量模拟;2、辐射监测人员进⚫进行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
绝对值计数行地表γ剂量率检测、地表污染监测及核素分析,⚫等检测,内污染人员尽早服用促派药物;如有必要采集空气、水和食品取样。⚫大剂量外照射人员尽早服用抗放药。⚫1、进行生物剂量(染色体、微核)检测,HLA配⚫型,外照射及内污染检测,估算受照剂量;2、进⚫行环境样品、空气
、食品和饮用水监测。⚫⚫根据现场剂量估算和临床诊断结果进行医学处理⚫1GY以下送普通医院治疗,1-4GY送核辐射救治基地救治,卫生部4GY以上送卫生部核事故医学应急中心救治。⚫核辐射救治基地专家指导。核事故医学应急中心进行指导。⚫及时报告或通报救治
情况。⚫事件总结,进行上报。突发放射事件医学应急处理流程核和放射突发事件的医学应急处置62核和放射突发事件的医学应急处置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