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放线菌医学课件.ppt,共(40)页,4.937 M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4775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什么是放线菌(actinomyces)?放线菌是一类有分枝状的菌丝体(mycelium)和以孢子进行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丝状细菌。放线菌2、为什么属于原核生物?①放线菌的菌丝体为单细胞,菌丝直径比真菌细,与细菌接近;②无核膜、核仁和线粒体等,核糖体为70S,属原核物;③细胞壁含胞
壁酸,二氨基庚二酸,不含几丁质,纤维素,革兰氏染色阳性;④对环境pH值的要求是近中性或微偏碱,这与细菌相近而不同于真菌(一般偏酸性);⑤凡能抑制细菌的抗生素也能抑制放线菌,而抑制真菌的抗生素对放线菌无抑制作用;对溶菌酶敏感1编辑版ppt放线菌分布:主要存在
于含有机质丰富的中性或偏碱性的土壤中,在空气、淡水和海水等处也有一定的分布。放线菌的生活类型:腐生(多数)寄生(少数)2编辑版ppt放线菌的应用:1、能产生大量的、种类繁多的抗生素,到目前为止,已分离得到的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达4000种以上。2、生产维生素和酶3、进行甾体转化、烃类发酵和污水
处理3编辑版ppt放线菌的危害:1、有的放线菌能引起人和动植物病害,如人类的皮肤病等。2、有的放线菌能使水和食品变味,或破坏棉毛织品和纸张等。4编辑版ppt二、放线菌的形态与结构---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的放线菌1、链霉菌菌体形态与结构孢子丝孢子气生
菌丝培养基表面基内菌丝5编辑版ppt①基内菌丝:又称营养菌丝或初级菌丝体,匍匐生长在培养基内或培养基表面。其主要功能为吸收营养物质和排泄代谢废物,一般无横隔膜(诺卡氏菌属除外)。直径0.2—1.2μm,但长度差别很大,短的小于100μm,长的可达60
0μm以上。无色或产生水溶性或脂溶性色素而呈现黄、绿、橙、红、紫、蓝、褐和黑等各种颜色。②气生菌丝:又称二级菌丝体,基内菌丝发育到—定阶段后,向空间长出的菌丝体。一般颜色较深,比基内菌丝粗(直径为1-1.4μm)。气生菌丝长度差别悬殊,直形或弯曲,有分枝。6
编辑版ppt③孢子丝:又称繁殖菌丝或产孢丝,当气生菌丝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气生菌丝上分化出可形成孢子的菌丝。孢子丝的形状及在气生菌丝上排列的方式随种而异;有的直形,有的波浪形或螺旋形。螺旋的数目、疏密程度、旋转方向等都是种的特征。垂直单轮(无螺旋)弯曲丛生松环、初级螺旋钩状松螺旋紧
螺旋单轮(有螺旋)双轮(无螺旋)双轮(有螺旋)7编辑版ppt8编辑版ppt④孢子:放线菌的孢子形状有球形、椭圆形、杆形和柱形等。同一孢子丝上分化出的孢子的形状、大小有时也不一致。所以,不能将其作为区分菌种的唯一依据。电镜下可见孢子表面结构的差异,有的表面光滑、有
的带小疣、刺或毛发状物。孢子常具有色素,呈灰、白、黄、橙、红、蓝和绿等颜色,其颜色在一定培养基与培养条件下比较稳定。孢子表面结构和颜色是放线菌菌种鉴定的主要依据之一。放线菌孢子形态及其表面纹饰结构模式图9编辑版ppt2、其它放线菌的形态与结构
10编辑版ppt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放线菌11编辑版ppt三、放线菌的繁殖1.分生孢子(conidium)放线菌长到一定阶段,一部分气生菌丝形成孢子丝,孢子丝成熟便分化形成许多孢子,称为分生孢子。孢子的产生通过两种横隔分裂方式。a细胞质膜内陷;b细胞壁与细胞质膜同时内陷12编辑版ppt2
.孢囊孢子(sporangiospore)有的放线菌由菌丝盘卷形成孢囊,其间产生横隔,产生孢子。孢囊成熟后,释放出孢囊子。孢囊可以在气生菌丝上,也可在基内菌丝上形成。链孢霉孢子囊形成过程(a)孢子囊形成初期;(b)孢子囊继续生长,囊内形成横隔;(c)成熟孢子囊,孢囊孢子
不规则排列13编辑版ppt3、基内菌丝断裂诺卡氏菌属当营养菌丝成熟后,会以横割分裂方式突然产生形状、大小较一致的杆菌状、球状或分枝状的分生孢子。14编辑版ppt四、菌落形态菌落形态能产生大量分枝和气生菌丝的菌种(如
链霉菌)不能产生大量菌丝体的菌种(如诺卡氏菌)菌落质地致密,与培养基结合紧密,小而不蔓延,不易挑起或挑起后不易破碎。粘着力差,粉质,针挑起易粉碎链霉菌诺卡氏菌15编辑版ppt第三节蓝细菌1、蓝细菌无叶绿体,2、无真核3、有70S核糖体,而且细胞壁中含有肽聚糖,对青霉素和溶菌酶十分敏
感。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的原因16编辑版ppt1、形态大小细胞一般比细菌大,通常3~10μm,但也有大到60μm的。形态多样化:细胞形态球状或杆状,单生或团聚;或许多细胞排列而成的群体呈丝状、或分枝丝状、或螺旋状,有的含异形胞。图1-25几种蓝细菌的典型形态1、蓝杆菌属;2
、聚球蓝菌属;3、粘聚球蓝菌属;4、皮果蓝菌属;5、鱼腥蓝菌属;6、螺旋蓝菌属;7、费氏蓝菌属17编辑版ppt18编辑版ppt螺旋蓝细菌(Spirulina)19编辑版ppt2、蓝细菌细胞结构20编辑版ppt3、异形胞和静息孢子(1)异形胞(
heterocyst)固氮功能(2)静息孢子(akinete)休眠功能异形胞((H)和静息孢子(A)21编辑版ppt4、蓝细菌的繁殖与培养特征蓝细菌通过无性方式繁殖。•单细胞的种类行二分裂或复分裂;•丝状蓝细菌还常有通过其丝状体断裂形成短的链丝段(hormogonium)方式繁殖;•
少数种类如管胞蓝细菌属通过形成内孢子(endospore)繁殖。蓝细菌液体培养通常不浑浊。22编辑版ppt5、蓝细菌生物学意义(1)在生物进化史上的作用:蓝细菌(cyanobacteria)是生长在池塘、湖泊、河流及海
洋等盐水中的好氧菌,是种类十分庞杂的古老的原核生物,它在地球发展史上为生物的进化做出了重要贡献,因为它的发展使得地球大气由无氧状态变为有氧状态。蓝细菌不仅广泛地分布在各种水体及土壤中,也可与某些植物[如蕨类Azolla(满江红属)的叶腔中,裸子植物Cycas(苏铁属)和Gunnera(根乃拉草属)
的根中]等进行共生,由干它们具有对不良环境的高度抵抗力和普遍的固氮能力,因此还可在贫瘠的沙质海滩和荒漠的岩石上找到它们,故有“先锋生物”的美称。23编辑版ppt(2)一些有着经济价值的蓝细菌如:发菜念珠蓝细菌(Nosto
cflagelliforme)、地耳(N.commune)、盘状螺旋蓝细菌(Spirulinaplatensis)、以及市场上销售的各种“螺旋藻”产品等。24编辑版ppt(3)有的蓝细菌是污染湖泊中发生“赤潮”及“水华”的原凶。25编辑版ppt
第四节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26编辑版ppt一、支原体支原体是介于细菌与立克次氏体之间的原核微生物,因不含有细胞壁,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时,往往呈分枝的丝状体,故称之为支原体(mycoplasma)。最早是从患胸膜肺炎的牛体中分离出
来的,称为胸膜肺炎支原体。1967年发现在患“丛枝病”的桑、马铃薯等许多植物的韧皮部中也有支原体存在,为与感染动物的支原体相区分,一般称侵染植物的支原体为类支原体(mycoplasma)。支原体生物学意义:许多支原体引起动物——牛、绵羊、山羊、猪、禽和人类的病害;一些类支原体也引起
植物病害;因滤过性,常会造成实验室组织培养物污染。27编辑版ppt1、形态大小细胞很小,光学显微镜下勉强可见,直径约为150~300nm,一般为250nm左右,能透过细菌滤器。在大小仅为50~200nm的纳米细菌(nanobacteria)被发现之前,曾被认为是整个生物界中尚能找到
的能独立营养的最小型生物。细胞多形,易变,呈球状或长短不一的丝状及分枝状。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pneumoniae)电镜照片,显示其多形性。(a)透射电镜照片(X47,880);(b)扫描电镜照片(
X26,000)。28编辑版ppt2、细胞结构缺乏细胞壁,细胞柔软,革兰氏染色阴性,对渗透压敏感,对表面活性剂和醇类物质敏感,对抑制细胞壁合成的青霉素抗生素不敏感等。细胞膜含胆固醇,对两性霉素、制霉菌素等多烯类抗生素十
分敏感。对破坏细胞膜结构的表面活性剂、脂溶剂极为敏感。基因组很小,仅在0.6~1.1Mb左右。结构特点1)胞膜含甾醇2)无细胞壁,对抑制壁合成抗生素不敏感3)“油煎蛋”菌落4)基因组小,0.6~1.1Mb5)二分裂和出芽繁殖29编辑版ppt3、繁殖与培养特征一般以二等分裂方式进行繁殖。寄生或腐生。
能在含血清、酵母膏或甾醇等营养丰富的培养基上生长。菌落特征:菌落小,直径一般仅为0.1~1mm,呈特有的“油煎蛋”状。液体培养特征:不混浊。“油煎蛋”状30编辑版ppt二、立克次氏体1909年,美国医生H.T.Ricketts(1871~1910)首次发现落基山斑疹伤寒的病原体,并于19
10年牺牲于此病。因该类微生物专性寄生,不能人工培养,故后人为纪念其发现者,称这类病原菌为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1972年起,因陆续在某些患病植物韧皮部中发现了类似立克次氏体的微生物,为与寄生在动物细胞中的立克次氏体相区别,称作类立克次氏
体(rickettsia-likeorganism,RLO)。生物学意义:是人类斑疹伤寒、恙虫热和Q热等严重传染病的病原体。主要通过产生内毒素致人死亡。31编辑版ppt1)G-,寄生(有壁,不能独立生活,细胞较大0.3-2µm)2)对热敏感,56
C以上30min即可杀死,对四环素,青霉素等抗生素敏感3)二分裂繁殖,宿主一般为节肢动物,可从伤口侵入人体4)基因组很小,1.1Mb5)致病性:在宿主血流中大量增殖,并产内毒素特点32编辑版ppt立克次氏体1、形态大小细胞体积0.3~0.6μm×0.8
~2μm。似一般细菌大小,但比支原体和衣原体大,无滤过性。细胞形态多样,有球状、杆状或丝状。33编辑版ppt2、细胞结构含有细胞壁,革兰氏染色阴性。细胞壁含胞壁酸和二氨基庚二酸,还有与细菌内毒素相似的脂多糖复合物,但脂质含量远高于一般细菌。立克次氏体细胞膜因较疏松而
“渗漏性”较大,这种可透性细胞膜使得它们易从宿主细胞获得一些重要的物质(包括像NAD+和辅酶A这样大的辅酶),但同时也会使一些重要物质离开立克次氏体。34编辑版ppt3、抗性对热敏感,一般在56℃以上经30min即被杀死。立克次氏体对许多抗细菌的抗生素如四环素和青霉素是敏感的。4、代谢系统存在
产能系统,但缺乏完整的产能代谢途径,不能氧化葡萄糖或有机酸,只能氧化谷氨酸和谷氨酰氨产能,所以立克次氏体一旦离开宿主就会很快死去。35编辑版ppt立克次氏体以二分裂方式繁殖。严格的细胞内寄生,这一点与病毒相似
,它们大多数不能用人工培养基培养,须用鸡胚卵黄囊、敏感动物组织细胞及敏感实验动物进行传代培养。生活史中必须由蚤、螨等吸血节肢动物作为媒介,而在动物间传代,因此立克次氏体也被称为虫媒微生物。5、繁殖与培养特征36编辑版ppt三、衣原体(chlamydia)衣原体是一
类在真核细胞内营专性寄生的小型革兰氏阴性原核生物。由于它没有产能系统,需要来自宿主的ATP,故有“能量寄生物之称”,因此很长一段时间衣原体被认为是“大型病毒”。1956年,汤飞凡教授等自沙眼中分离到病原体后才逐步证明衣原体
是一类特殊的具细胞结构的生物。主要生物学意义:引起鹦鹉热等人兽共患病的鹦鹉热衣原体、引起人沙眼的沙眼衣原体、引起肺炎的肺炎衣原体。37编辑版ppt1、形态大小有两种细胞形态,一种是宿主细胞外的形态,称作原体,呈球状(直径小于0.4μm),有传染性;另一种
是存在于宿主细胞的形态,称为始体或网状体,呈较大的球形(直径1~1.5μm)。38编辑版ppt①有革兰氏阴性细菌特征的细胞壁,但缺肽聚糖;②有不完整的酶系统,尤其缺乏产能代谢的酶系统;③一般对抑制细菌生长的抗生素和
药物都很敏感,但对青霉素不敏感,鹦鹉热衣原体对磺胺具有抗性;④生活方式严格的专性细胞内寄生。在实验室中,衣原体可培养在鸡胚卵黄囊膜、小白鼠腹腔、组织培养细胞或HeLa细胞上;⑤有特殊的生活史和两种形态,可在宿主细胞内形成包涵体。3、衣原体特征39编辑版ppt2、衣原体
生活史40编辑版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