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病因汇总医学知识宣讲培训课件.ppt,共(45)页,1.113 M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4641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四章.病因(Etiology)病因:凡能破坏人体相对平衡而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因,或称致病因素,病邪,病原。“阴平阳秘”或“阴阳协调”“阴阳失调”病因具有多样性和相对性“辨证求因”或“审证求因”1病因汇总医学
知识宣讲4/24/2023病因,指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医学源流论·病同因别论》(清·徐灵胎)说:“凡人之所苦,谓之病;所以致此病者,谓之因。”具体分类:外感病因——六淫、疠气;内伤病因——七情、饮食、劳逸;病理产物水湿、痰饮、瘀血、结
石等;其他病因——外伤、诸虫、药邪、针害、医过、先天因素等。2病因汇总医学知识宣讲4/24/2023历史沿革:1.“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素问·调经论》2.“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事、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3病因汇总医学知识宣讲4/24/20233.“一为内疾,二为外
发,三为它犯。”——晋代陶弘景《肘后百一方·三因论》4.“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舍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金疮踒折、疰忤附着、畏压
缢溺等,有悖常理,为不内外因。”——宋代陈无铎“三因学说”4病因汇总医学知识宣讲4/24/2023《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说:“夫人禀五常(即五行),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行舟,亦能
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6病因汇总医学知识宣讲4/24/2023六淫致病,一般具有下列的特点:1.外感性:多从肌表、口鼻入侵2.季节性:多与时令气候有关3.地域性:多与居处地域有关4.环境性:多与居处环境有关5.相兼性:既可单
独亦可相兼致病6.转化性:发病中病证性质可以转化7病因汇总医学知识宣讲4/24/2023临床上还有某些并非因为六淫之邪外感,而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热、化火等病理反映,其临床表现虽与风、寒、湿、燥、火等六淫致病特点和症候相类似,但其致病原因,不是外来之邪,乃
是机体内在的病理状态,为区别于外感六淫,故又称其为“内生五邪”,即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内热)等。8病因汇总医学知识宣讲4/24/2023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风:风是春天的主气。风邪外袭多从皮毛肌腠而入,是外感发病的一
种极为重要的致病因素,常为其它病邪致病的先导,故称为“六淫之首”。内风,即“风气内动”。9病因汇总医学知识宣讲4/24/2023(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故属于阳邪。其性开泄,是指易使腠理疏泄而开张,气液外泄,出现汗出、恶风。
风邪侵袭,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面)、阳经和肌表,使皮毛腠理开泄,出现恶风寒、头痛、发热、咳嗽、鼻塞、流涕、项背痛等症状。“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伤于风者,上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10病因汇总医学知识宣讲4/24/202
3(2)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常病位无定处、游走不定。——行痹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发病迅速、变化无常的特性而言。——风疹(荨麻疹)11病因汇总医学知识宣讲4/24/2023(3)风性主动:动:指动摇不
定。——头晕目眩、抽搐(4):风为百病之长:风邪致病变化最多、最快,故«医方考•中风方论»说:“风者,百病之长,得天之象,故其发也暴。”寒、湿、燥、热诸邪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如外感风寒、风热、风湿、风燥等。风邪常为外邪致病的先
导。古人甚至把风邪当作外感致病因素的总称。«素问•骨空论»:“风者,百病之始也。”«素问•风论»:“风者,百病之长也。”12病因汇总医学知识宣讲4/24/20232.寒:寒为冬天的主气。寒邪为病有外寒、内寒之分:①外寒指寒邪外袭,其致病又有伤寒、中寒之别:⒜
寒邪伤于肌表,称为“伤寒”;⒝寒邪直中脏腑,称为“中寒”或“寒邪直中”。②内寒则是指寒从内生而言,是机体阳气不足,失去温煦的病理反映。13病因汇总医学知识宣讲4/24/2023(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气盛的表现,故其性属阴,即所谓“阴盛
则寒”。阳气本可以制阴,但阴寒偏盛,则阳气不仅不足以驱除阴寒之邪,反为阴寒所侮,故又说“阴胜则阳病”。所以感受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如外寒侵袭肌表,卫阳被遏,就会出现恶寒无汗、头痛身疼等症;寒邪直中脾胃,脾阳受损,便可见脘腹冷痛、呕吐腹泻、四肢不温
等症;心肾阳虚,寒邪直中少阴,则可见恶寒蜷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精神萎靡、脉微细等症。14病因汇总医学知识宣讲4/24/2023(2)寒性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之意。人身气血津液之所以能运行不息、通畅无阻,全赖一身阳气的温
煦推动。一旦阴寒之邪偏盛,阳气受损,则正如«素问•举痛论»所说:“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气血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故寒邪伤人多见疼痛症状。“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
«素问•痹论»15病因汇总医学知识宣讲4/24/2023(3)寒主收引: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寒邪侵袭人体可引起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寒则气收”。“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
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素问•举痛论»(4)寒性清澈:临床出现分泌物或排泄物较清稀、澄澈清冷,均属寒象。“诸病水液,澄切清冷,皆属于寒”——«素问•至真要大论»16病因汇总医学知识宣讲4/24/20233.暑:暑为夏天的主气,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夏至以后,立秋以前。“其在天
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素问·五运行大论》。“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素问·热论》。暑邪致病,轻者为“伤暑”,重者为“中暑”。暑邪纯属外邪,无内暑之说。17病因汇总医学知识宣讲4/24/2023附: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
明谷雨夏满芒夏暑相连,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处露秋寒霜降,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18病因汇总医学知识宣讲4/24/2023(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夏季火热之气所化,火热属阳,故暑为阳邪。暑邪伤人,多出现一系列阳热症状
,如壮热、心烦、头痛、面红目赤、烦渴、汗出、脉洪大等,是为“伤暑”。(2)暑性升散,扰神耗气伤津:暑为阳邪,阳易升易散,故暑邪侵犯人体,多直入气分,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汗出过多,则耗伤津液。气随津泄而致气虚。暑热扰神,则心烦闷乱而不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冷汗自出,手足厥冷,是为“中
暑”。19病因汇总医学知识宣讲4/24/2023(3)暑多挟湿:暑季除气候炎热外,且常多雨而潮湿,热蒸湿动,使空气中湿度增加,故暑邪为病,常兼挟湿邪以侵犯人体。其临床特征,除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外,常兼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泄而不爽等湿阻症状。20病因汇总医学知识宣讲4/24/20234
.湿:湿为长夏主气。长夏正当夏秋之交,阳热下降,水气上腾,潮湿充斥,故为一年之中湿气最盛的季节,或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湿邪为病,亦有外湿、内湿之分:外湿——多由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水中作业、居处潮湿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所致;内湿——是指湿从内生而言
,是由于脾失健运、水湿停聚所形成的病理状态21病因汇总医学知识宣讲4/24/2023(1)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碍气机:湿性重浊,其性类水,故为阴邪。湿邪侵及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最易损伤阳气,阻碍气机,从而使气机升降失常,经
络阻滞不畅,常出现胸闷脘痞、小便短涩、大便不爽等症。又因脾为阴土,为运化水湿的主要脏器,性喜燥而恶湿,故湿邪外袭,留滞体内,最易阻遏脾阳,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泛于皮肤,发为腹泻、尿少、水肿、腹水等病证。故有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胕肿”之说。22病因汇总医学知识宣讲4/24/2023(2)湿性重浊:“重”:即沉重、重着之意。是指感受湿邪,常可见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懒沉重,肌肤不仁,关节重着等症状。“头重如裹,周身困重
”。“因于湿,首如裹”。“浊”:即秽浊不清。多指分泌物或排泄物秽浊不清而言。面垢眵多、苔厚腻、泻下臭秽或脓血、湿疹破溃等。(3)湿性粘滞:“粘”,即粘腻;“滞”,即停滞。一是指症候:粘滞不爽,二是指病程:病程缠绵。(4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性属水,水性下行,故湿邪有下趋的特性。湿邪致病每易伤及人体下部。水肿以下肢多见,“伤于暑者,下先受之”23病因汇总医学知识宣讲4/24/20235.燥:燥为秋天的主气,又称“秋燥”。燥邪为病,有温燥、
凉燥之分:初秋尚有夏热之余气,燥与温热结合而侵犯人体,则多见温燥病证;深秋又有近冬之寒气,燥与寒邪结合而侵犯人体,故多见凉燥病证。内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人体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又称“津亏”或“津伤化燥”。24病因汇总医学知识宣讲4/24/2023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邪为干涩之病邪,最易耗伤人体的津液,造成阴津亏虚的病变,可见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甚则皲裂、舌上少津、毛发不荣、干咳少痰、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症,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燥胜则干”。如燥而偏热,症见头痛身热、咽痛声嘶、痰
中带血、舌红——“温燥”;如燥而偏寒,症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而干——“凉燥”。25病因汇总医学知识宣讲4/24/2023(2)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肺主气司呼吸,与外界大气相通;肺外合皮毛,开窍于鼻;燥邪伤人,多从口鼻而
入。损伤肺津,影响肺的宣发肃降功能,从而出现干咳少痰或咯痰不爽,或痰中带血、咽干而痛、呼吸不利、喘息胸痛等症。“天气通于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26病因汇总医学知识宣讲4/24/20236.火(热):热为温之渐,火为热之极。火热二者均为阳盛所生,程度不同,性质则一,故火与热常并称。火热为病
亦有内外之分:①外感——多是直接感受温热邪气之侵袭,且风、寒、湿、燥等邪均能在其病理过程中郁而化热成火,故有“五气皆能化火”之说。这些为外火,也均属实火。②内生——常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阳气亢盛而成。朱丹溪说:“气有余便是火”。另外,精神刺激(即“五志过极”),在一定条件下皆可以化火,故又有“
五志皆能化火”之说。内火有虚实之分。27病因汇总医学知识宣讲4/24/2023(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盛则热”。火热为阳盛所生,阳主躁动而向上,火热之性,燔灼焚焰,升腾上炎,故谓火性炎上。因此,火热伤人,多见壮热、恶热、烦渴、汗出、脉洪数等症。(2)火(热)易扰心
神:其性炎上心神不宁:心烦失眠蒙蔽心窍、扰乱神明:狂躁妄动、神昏谵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素问•至真要大论»28病因汇总医学知识宣讲4/24/2023(3)火(热)耗气伤津:火热之邪,最易迫津外泄、消灼阴液,使人体阴津耗伤。证见:口渴、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壮火食气”。(4)火
(热)易生风动血:火热伤津,使筋脉失其滋养濡润,而致肝风内动,称为“热极生风”。火热之邪可以加速血行,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导致各种出血。29病因汇总医学知识宣讲4/24/2023(5)火(热)易致肿疡:若火热之邪入
于血分,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可发为痈肿疮疡。“大热不止,热胜而肉腐,肉腐则为脓,……故命曰痈。”——«灵枢•痈疽»“痈疽原是火毒生”——«医宗金鉴•痈疽总论歌»30病因汇总医学知识宣讲4/24/2023(二)疠气:概述:疠气:又称瘟疫、疫毒、疫气、疫疠、异气、戾气、毒气、泪气、乖戾之气
,是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疫疠致病,具有发病急骤、病情险恶、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等特点。31病因汇总医学知识宣讲4/24/2023疠气致病特点:1.发病急骤、病情危重:“触之即病”2.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疠气致病气最主要特点;“非典”、
“甲流”。“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染易,乃至灭门。”——«诸病源候论•卷十»3.疫气不同,发病各异,症状相似:“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素问•遗篇•刺法论»32病因汇总医学知识宣讲4/24/2023影响疠气发生与流行的因素:1.气候因素:2.环境与饮食因素:3.
预防措施因素:4.社会影响因素:33病因汇总医学知识宣讲4/24/2023二.内伤致病因素:(一)七情:即怒、喜、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正
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因七情致病不是从口鼻、皮毛而入,而是直接影响内脏,故又称“内伤七情”,属内伤病因。五志:怒(肝)、喜(心)、思(脾)、悲(肺)、恐(肾)34病因汇总医学知识宣讲4/24/202
3七情致病的条件突然、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机体的生理调节范围与耐受能力35病因汇总医学知识宣讲4/24/2023七情的致病特点:1.直接伤及五脏:怒伤肝,喜伤心,忧思伤脾,悲伤肺,惊恐伤肾。2.
影响脏腑气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3.影响病情转归:36病因汇总医学知识宣讲4/24/2023(二)饮食失宜:饮食是摄
取营养、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但是饮食失宜、饮食不洁或饮食偏嗜,则又常为导致疾病的原因。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胃主受纳腐熟水谷,故饮食不节主要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升降失常,又可聚湿、生痰、化热或变生它病。37病因汇总医学知识宣讲4/24/20231
.饮食不节:过饥:气血生化乏源过饱:饮食停滞、损伤脾胃食无定时:气机升降失常、六腑传化失序2.饮食不洁:胃肠道疾病、寄生虫病3.饮食偏嗜:寒热偏嗜:五味偏嗜:种类偏嗜:38病因汇总医学知识宣讲4/24/2023(三)劳逸失度:1.过劳:
(1)劳力过度:“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素问•宣明五气篇»(2)劳神过度:(3)房劳过度:2.过逸:39病因汇总医学知识宣讲4/24/2023三.其他致病因素:(一).痰饮:(二).瘀血:(三).结石:40病因汇总医
学知识宣讲4/24/2023(一)痰饮:1.痰饮的形成:痰和饮合称为痰饮,但又有区别。就其形质而言,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痰饮之名,出自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内经》只有饮积之说,而无痰
饮之名。《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说:“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等原因,引起肺、脾、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气化不利,导致津液代谢障碍,水液停聚而至。41病因汇总医学
知识宣讲4/24/20232.痰饮的致病特点:痰饮一旦形成,流串全身,外至经络、肌肤、筋骨,内至脏腑,痰病众多,且多怪症;饮发于中,留着一处。李时珍的《濒湖脉学》说:“痰生百病食生灾。”广义的痰病范围很广,“百病多由痰作祟”
,“怪病多痰。临床治疗通过祛除生痰之因,使气血津液得以流畅,常使一些疑难病症得以缓解或治愈,其理亦在于此。饮病的形成,是由脾胃运化失常,故水停为饮,留着一处。饮留胸胁为悬饮;饮留肠胃为痰饮;饮留心肺为支饮;饮溢肌肤为溢饮。●阻止气血运行:随气流行,无处不到●影响津液
代谢:进一步影响肺、脾、肾脏腑功能●易扰乱神明:上扰神明,影响心藏神功能●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病势缠绵:42病因汇总医学知识宣讲4/24/2023(二)瘀血:1.瘀血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内
外伤或其他原因引起出血,离经之血积存体内,形成瘀血;二是外感六淫、疠气,内伤七情,或饮食、劳倦、久病、跌扑损伤等,引起脏腑功能失常,导致人体气虚、气滞、血寒、血热,使血行不畅凝滞而导致瘀血。43病因汇总医学知识宣讲4/24/20232.瘀
血的证候特点:瘀阻于心:心悸、心痛、口唇指甲青紫瘀血攻心:发狂瘀阻于肺:胸痛、咳血瘀阻于胃肠:脘腹痛、呕血、黑便瘀阻于肝:胁痛、痞块瘀阻于胞宫:少腹痛、月经不调44病因汇总医学知识宣讲4/24/20233.瘀血的共同特点:疼痛——主要表现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疼痛夜甚。气滞致瘀血者
,则多兼有胀痛或闷痛,亦有表现为绞痛,如心绞痛、胆绞痛、肾绞痛等。肿块——外伤肌肤者,可见局部青紫肿胀。瘀积体内者,久聚不散,可成癥积痞块,扪之可及,固定不移。出血——瘀血积存体内,影响气血正常运行,以至血不循经而出血。血色多紫黯,或伴有血块。但新出之血,未在体
内停留,亦可为鲜血。紫绀——唇甲青紫,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或舌下静脉曲张,久瘀可见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或皮肤出现红丝缕(蜘蛛痣),或腹壁青筋暴露。滞涩脉——多见细涩、沉弦或结代。此外,尚有瘀血发热、瘀血发黄、瘀血发狂等。45病因汇总医学知识宣讲4/24/202346病因汇总医学知识宣讲4/
24/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