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医学精神障碍病因学的理论模式课件.ppt,共(25)页,761.521 K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4551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精神障碍病因学的理论模式2精神障碍是怎样发生的?什么原因导致的问题?3精神障碍可能的原因•经历的致病模式–社会因素–身体因素•生物学损害–天生的–学习的遗传原因创伤性的经历剥夺持久不利的学习环境生理性发育障碍躯体情况脑损伤…(神经-)生物学观
点精神障碍依据(神经-)生物学模式可能的原因抑郁大脑的神经递质化学不平衡精神分裂症一定程度上的遗传焦虑障碍自主神经系统不稳定痴呆脑结构的损害:大脑皮层萎缩、老年班的沉积例子:(神经-)生物学观点•研究方法:–行为遗传学:比较
家庭成员/双生子/寄养子和亲生子女–生化:分析神经递质的浓度,受体的(密度)•对治疗的提示:改变躯体的(不良)功能→主要的精神药理学(神经-)生物学观点•评价:应避免简化•心理学/精神病理学≠生物学•不同水平的分析•“整体大
于部分之和”-Aristotle9精神动力学的观点•心理原因:童年无意识的冲突或发展问题:•弗洛伊德的关于性心理的发展阶段:–口欲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潜伏期–生殖器期•角色固着→特异性的症状或障碍•冲突:例如俄狄浦斯冲突•未解决的俄狄浦
斯情结导致恐惧症→害怕父亲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情形精神动力学的观点•对精神的结构及动力的假说:–自我、超我、本我–潜意识的强烈影响–能量;生理上的驱力–防御机制–发展的关键期:儿童早期•方法:对案例回顾性地解释•梦的分析,自由浮动的注意力11精神动力学的观点•创伤理论:早期的创伤经历→
抑制→神经症/神经症应付•冲突理论:愿望vs.阻抑→不完全压抑→更多的防御机制作为妥协的症状特异性:退回到性心理阶段比如,肛欲期→口欲期→严重的病症精神动力学的观点•评估:弗洛伊德的案例研究不能推广•→科学的方法(
更多当今的研究工作),几个假说仍对临床心理学重要:–童年经历的影响–无意识过程的存在–防御机制–隐藏的动机治疗:•精神分析及精神动力治疗人本主义的观点•来访者中心方法CarlC.Rogers(1902-1987)人本主义的观点•来访者中
心方法(Rogers)•自我观念及现实经验的不协调•导致象征缺乏•僵化的自我观念不能与现实相适应•这导致精神的不平衡并最终形成精神障碍•非特异性系统方法•包括家庭系统方法•系统理论:控制论•系统的不平
衡或功能不良(比如,一个家庭)在系统的一个或更多成员导致症状/疾病•症状及有症状的个体作为系统的部分有功能•症状的模式及(家庭的-)主题在代代中传递•发病学上的特异性:通常没有例外的代间传递16行为的观点•学习理论为行为及症状发展的基础->经验心理学–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反射–观察学习•行为
=所有可观察的表达17行为的观点•评价:很难将异常的行为与特定的学习经验联系起来;不关注生理过程;研究:主要为动物试验•治疗:行为治疗18认知的观点•认知变量作为因果之间的中介变量–价值观–信念–归因模式;图式–认知歪曲–功能不良的思维模式“这里没有好坏,只是想法使然”—哈姆雷特,莎士比亚认知
的观点•评价:认知变量=疾病的危险因素或疾病结果?(干预从哪一方开始都可以)•治疗:认知治疗(Beck,Ellis,Young,Meichenbaum)20认知-行为的观点•精神障碍是对所处的现实不准确的知觉的结果,从不充份的结论或不充分的问题解决而来包括•知觉,
理解,判断推理的进程•活动控制•行为选择一种模式:含义•模式决定资料的种类及它的解释–另外的可能性及选择模式之外的信息可能被忽略/忽视•精神障碍远比一种所知的模式/范例所能解释或治疗的复杂→多因而不是单因的解释22一种综合的观点:素质-应激模式•生物、心理、社会、自然环境及发育方面因素的相
互作用•不局限于一种特定的心理流派•素质=遗传素因,倾向•举例:精神分裂症不同的模式不同的观点23素质-应激模式t1t2t3基因环境易感性易感性应激症状持续性的阶段性的核心成分:易感性,应激/解释附加变量:应对,复原力24素质-应激模式:例子•Duned
inLongitudinalStudy(Caspietal.,2002):InfluenceoftheactivityoftheMAOA-Geneonreactiontochildhoodmaltreatment(单胺氧化酶A基因活性对童年虐待反应的
影响)Anmerkung:图1.反社会行为综合指数(作为单胺氧化酶A活性的指标)与童年受虐史的平均数。单胺氧化酶活性是与功能性等位基因变异相关功能性的启动子多态现象的基因表达水平,分成了低和高活性;童年的
虐待被分成严重性逐步增加的三类。反社会行为综合指数(标准化)为平均数=0及标准差=1,组间差异能被不同标准差单位差异所解释。1.大叶性(肺泡性)肺炎为肺实质炎症,通常累及肺大叶的全部或大部,并不累及支气管。病原体现在肺泡
引起炎症,继之导致部分或整个肺段、肺叶发生炎症改变,致病菌多为肺炎链球菌。本病多见于青壮年,临床起病急,主要症状为寒颤高热、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和咳铁锈色痰。2.小叶性(支气管)肺炎指病原体经支气管入侵,引起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和肺泡的炎症。病原体有肺炎链球
菌、葡萄球菌、病毒、肺炎支原体以及军团菌等。常继发于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上呼吸道病毒感染以及长期卧床的危重病人。3.间质性肺炎以肺间质炎症为主,病变累及支气管壁及其周围组织,有肺泡壁增生及间质水肿。可由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病毒或卡氏肺囊虫等引
起。病因学分类1.细菌性肺炎如肺炎链球菌(即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克雷白杆菌、流感嗜血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埃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2.非典型病原体所致的肺炎如军团菌、支原体和衣原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