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医学呼吸系统影像学诊断常见疾病课件.ppt,共(89)页,7.148 M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4507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放射科慢性支气管炎病理改变可有支气管粘膜炎性改变,支气管不完全阻塞以及肺部纤维化X线表现◼无特征性X线表现◼仅见肺纹理增多、增粗、呈网状◼肺透明度不同程度增高◼后期可有肺心,肺动脉高压支气管扩张症多继发于支气管,肺的化脓性炎症,肺不张及肺纤维化
X线表现◼平片:仅见肺纹理增多、增粗◼造影:支气管呈柱状或囊状扩张,管腔粗细不均,内壁呈锯齿状,各分支相互靠拢,或呈一串葡萄状支气管扩张症CT表现◼柱状支气管扩张:呈管状、环状及椭圆形阴影◼囊状支气管扩张:散在或簇状分布的囊腔,腔内可见液平,呈葡萄串样分布◼静脉曲张型支气管扩张:扩
张的支气管呈不规则串珠状扩张高分辨率CT基本上可取代支气管造影囊状支气管扩张柱状支气管扩张静脉曲张型支气管扩张大叶性肺炎多由肺炎双球菌致病临床:高热、寒战、胸痛、咳嗽、铁锈色痰X线表现◼发病12~24小时内,X线可无阳性发现(充血期)◼肺实变:肺内呈现典型渗出性病变,形状与肺
叶的轮廓一致◼不同肺叶的大叶性实变形状各不相同◼1~2周后逐渐消散大叶性肺炎的CT表现◼早期表现为磨玻璃样阴影密度略高于正常含气肺组织◼实变期大叶性或肺段性分布的高密度影可见支气管充气征◼消散期散在的、大小不一和分布不规则的斑片状阴影
支气管充气征支气管肺炎多由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致病见于婴幼儿、老年人或为手术后并发症X线表现◼两肺中、下肺野,内、中侧带大小不一,密度不匀斑片状渗出性实变形◼双侧肺纹理增多、增粗、模糊◼病变变化快支气管肺炎的CT
表现◼好发于两下肺内中带。◼弥散结节影,边缘较模糊,或呈分散的小片状实变影,或融合成大片状,实变影周围可伴发肺气肿或肺不张为本病的特征之一。◼典型病例用普通X线检查就能明确诊断,一般不需要CT检查。肺炎支原体肺炎又称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由肺炎支原体引起。
症状轻,体征少,冷凝集试验阳性。X线表现◼早期肺纹理增多,模糊,可呈网状改变◼局限性肺内渗出性实变,密度浅淡,多在肺门区或其下方◼吸收快(1~2周内)化脓性肺炎由金葡菌通过吸入性血源性引起临床:发病急、高热、寒战、咳嗽、脓痰X线表现◼肺门呈现多个大小不一,球形渗出性实变影,并逐步
发展成脓腔◼常伴发园形薄壁肺气囊,变化快◼常见胸膜反应肺脓肿由多种化脓性细菌(金葡萄为主)引起感染途径:吸入性、血源性、直接蔓延临床:高热、寒战、脓痰X线表现早期:肺野内渗出性实变影(叶或段)急性期:空洞形成液平洞壁厚,外围有炎性浸润漫性期:空洞伴液平,周围纤维增
生,洞壁厚,边缘清楚肺脓肿的CT表现早期:呈较大区域的密度增高阴影,边缘模糊,病灶常紧贴胸膜,呈楔形的肺段或亚肺段实变。进展期:浓密阴影中有多个低密度灶,代表肺组织的坏死和液化,继而出现空洞,空洞内见液
平。病变好转表现为周围炎性浸润吸收、消散,病变范围缩小,空洞缩小,液平消失。男性53岁高热2周,咯黄色浓痰肺结核分型(1998年)Ⅰ型原发型肺结核(1)原发综合征(2)胸内淋巴结结核Ⅱ型血行播散型肺结核(1)急性粟粒性肺结核(2
)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Ⅲ型浸润型肺结核(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Ⅳ型结核性胸膜炎Ⅴ型肺外结核(骨、肾、中枢神经系统)肺结核原发综合征病理肺内原发病灶淋巴管炎肺门淋巴结炎X线表现◼肺内原发病灶表现为急性渗出性实变,呈边界模糊,云絮状影◼淋巴管炎呈条索状致密影◼肺门
及纵隔淋巴结肿大胸内淋巴结结核肺内原发灶吸收较快,淋巴结炎愈合慢,结核呈肺门或纵隔淋巴结增大,可分为结节型:肺门旁园形或椭园形结节状影,内缘与纵隔相连,外缘突出,边界清楚,多出现于右侧气管旁及气管支气管淋巴结群。炎症型:肺门影增大,边界模糊。结节型炎症型急
性粟粒性肺结核大量结核菌一次或短期内数次经血行达肺X线表现◼两肺均匀分布,大小密度相等粟粒状阴影(直径1.5~2毫米)◼正常肺纹理不易显示◼数月内可吸收,也可融合、干酪样化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结核菌在较长时间内多次侵入肺,
病灶新老杂陈X线表现◼大小不一,密度不同,分布不均的粟粒或结节,病灶分布于两肺上、中肺野,下肺较少◼病灶以增殖为主,但与渗出、纤维、钙化灶并存继发性肺结核多为已静止原发灶重新活动,或为外源性再感染。为成年人结核最常见类型X线表现◼病变局限于肺的一部,多在肺尖,锁骨下区及下叶背段◼病灶以渗出为主,大
小不等,形态不一,可伴有增殖,纤维、空洞等病灶◼结核球,干酪性肺炎为两特殊类型结核性胸膜炎多见于儿童与青少年,可单独发生或与肺结核并存,可分为:干性胸膜炎:X线仅见膈运动受限,肺透明度略减低渗出性胸膜炎:X线表现为胸
腔积液,病程较长,可引起胸膜增厚、粘连、甚至钙化肺结核的CT表现渗出:病灶呈结节状或不规则模糊阴影,边缘模糊,以两肺上叶多见。增殖:病灶周围渗出逐渐吸收,密度增高,边缘清晰,代表结核性肉芽肿形成。干酪性病变:密度不均,同一
病灶内的CT值差距较大,相差可达300Hu。个别病灶内可见斑片状钙化或液化。空洞:可多发或单发,病灶内明显低密度区,CT值-800Hu以上。纤维化:范围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从少量纤维索条到大片纤维化实
变。钙化:形态多样,条状、斑块状、结节状、粟粒状等高密度影。CT值约100~500Hu。肺结核的CT表现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起源于支气管上皮、腺体或细支气管及肺泡上皮分为:鳞癌(50﹪)未分化癌(40﹪)腺癌(2﹪)细支
气管肺泡癌(2﹪)按发病部位分:中心型、外围型(段支气管以下)生长方式:管内型、管壁型、管外型中心型肺癌X线表现早期:局限于粘膜内,可无异常发现随后管腔变窄引起阻塞性肺气肿和阻塞性肺炎,甚至阻塞性肺不张病变向腔外生长或肺门淋巴结转移形成肺门
肿块体层摄影:息肉样充盈缺损,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支气管造影:已少用中心型肺癌CT线表现◼支气管管腔内软组织肿块◼支气管管腔狭窄、变形或阻断◼支气管管壁不规则增厚◼常伴有相应的肺叶或肺段不张,阻塞性肺炎外围型肺癌X线表
现早期:呈小片状浸润影或轮廓模糊的结节状或球形病灶(直径<2厘米)随后发展成球形肿块,密度高而均匀,边缘呈分叶,伴细短毛剌及脐状切迹中心可坏死形成癌性空洞发展较快,倍增时间平均为78~88天外围型肺癌CT线表现◼大
小不等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肿块内可有液化、坏死◼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肿块边缘有细短毛刺◼增强扫描后,肿块有强化改变转移性肺癌X线表现原发灶常为绒癌、肝癌、骨肉瘤、肾癌、胃癌、乳癌。血行转移:多发球形病变,密
度均匀,大小不一,轮廓清楚似棉球状,以二中、下肺野较多,少数可单发淋巴转移:自肺门向外呈放射状分布的索条状影,并呈串珠状改变转移性肺癌CT表现结节型:多发或单发结节,大小不等,密度均匀,边缘锐利。肿块型或肺炎型:通常为孤立病灶,以中下肺野和外带为多。肺炎型病灶模糊,往往局限于一肺叶或肺
段。颇似肺炎样浸润阴影。淋巴管型:淋巴管转移性肺癌的常见表现。肺门LN增大,从肺门向肺野放射状分布的索条状影。网状结节影(HRCT)粟粒播散型:两肺野无数细小结节,呈粟粒状,大小不等。肺门纵隔肿块型:肺
门区、纵隔LN肿块影。边缘光滑,可有分叶,支气管腔通畅。混合型: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同时存在纵隔肿瘤前纵隔胸腺瘤畸胎瘤、皮样囊肿胸内甲状腺中纵隔恶性淋巴瘤支气管囊肿、心包囊肿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神经纤维瘤、神经鞘
瘤、神经节细胞瘤)胸腺瘤CT表现部位:前纵隔心与大血管交界处升主动脉前方形态:圆形或卵圆形,光滑或分叶状密度:均匀或不均匀,CT值15~50Hu,可有钙化如肿瘤整个边缘不清,胸膜受侵犯─恶性皮样囊肿CT表现部位:多位于前纵隔大血管根部形态:圆形(良性)
或分叶状(恶性),边缘光滑密度:密度低,呈囊性,可有壳样钙化,CT值取决于肿瘤的组织成分,囊性部分的CT值近于水,皮脂物质的CT值为负值淋巴瘤CT表现部位:中纵隔内(气管旁、气管与支气管及隆突下)形态:结节状软组织块影,可融合成块,常侵犯两侧纵隔或肺门淋巴结,呈对称性分布密度:软组织
密度影,轻度至中度强化(增强扫描)肿块内偶见钙化,一般发生在放疗后神经源性肿瘤CT表现部位:好发于后纵隔脊椎旁沟内形态:圆形、椭圆形、长条形、三角形等,肿块与纵隔缘的交角关系多为钝角密度:大多较均匀,如果肿瘤内有坏死液化、
含脂肪或钙化,其密度不均匀良性:边缘清晰,邻近骨骼受压,骨质吸收恶性:边缘模糊,邻近骨骼溶骨性不规则破坏穿刺结果:椎旁结核性冷脓肿思考题•结核病的分型与影像学表现。•周围型肺癌的影像学表现与鉴别诊断。•纵隔分区及
其意义。•非典型性肺炎(SARS)的影像学表现。谢谢再见理、微生物学们与疾病长期斗争的经验总结及阴阳五行、八纲脏腑辨证基础上,运用朴素辩证法及思辨推理方法,认识机体、自然、疾病三者关系,发展起来的一门以“功能人”包括功能脏器为概念的独特的医学哲学理论
体系。在治疗上,除了药物外,还有针灸、推拿气功、耳针等特殊疗法,它是世界传统医学中最完善的一种医学理论体系。它为人类尤其为中国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做出了巨大贡献。西医学是最近三四百年来建立在解剖学、生物学及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以“解剖人、肉体人”为概念的、新兴的现代医学科学理论体系。主
要采用科学实验方法,从宏观到微观,直至目前的分子基因层次水平,发展极为迅速,超过其它任何一门医学科学,成为世界医学史上的主流。可见中西医学,一个是以“功能人”为概念的独特的哲学医学理论体系,一个是以“解剖人、肉体人”为概念的新兴的现代医学科学理论体系,二者都不是以完整人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从理论
讲二者都不是科学的,势必影响各自发展。事实也证明这一切,中医长期停滞不前、疗效也不确实。西医尽管发展到目前的基因分子层次,但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对绝大部分疾病发病原因认识不清、发病机理弄不明白,治疗受到制约,在小小SARS、禽流感面前竟束手无
策,在糖尿病、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尿毒症等相当多疾病面前更是不得不求助或借助中医治疗。一个是疗效不确实,一个是有些甚至相当多疾病无法治疗,这就是中西医学结合的缘由。然而,由于二者是两套理论、两股道上跑的车,风马牛不相及,从理论上讲就没
有结合的可能,只是形式上的融合罢了。故出现西医对治疗不了的疾病只好求助中医,而中医则往往采用西医诊断中医治疗,以及中西治疗法一块用的局面。至于循证医学、比较医学、后现代医学、行为医学等所谓“医学”,都、解剖、病理学、药理学、统计学、流行病学,中医
学及中医技能等,来治疗疾病与促进健康。虽然东西方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研究人体健康与外界联系及病理机制的宏观微观顺序不同,但在不远的将来中西医实践的丰富经验的积累和理论的形成必将诞生新的医学---------人类医学。不同于现代
医学,不同于传统中医,金水医学诞生了,金水医学是以驱除病理,恢复生理为主张的全新医学,走出了人类医学的误区,治疗疾病的特色鲜明,不论是任何疾病都能做到从危为安,由重到轻的恢复办法。金水医学认识到人体是生命体,生命体有自己的强大的生理自
我愈合功能,帮助生命体恢复自主作用才是治疗疾病的根本。针对当今现代文明病,现代疑难病,现代慢性病,亚健康,一体多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治疗法则为“胃肠洁,气血流,玄府开,营卫昌”人生命体运动符合自然节律,最终达到人体
生理增强,消灭疾病的目的。编辑本段医学的分类学内科学外科学泌尿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老年医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口腔医学传染病学皮肤医学神经医学精神病学肿瘤医学急诊医学麻醉学护理学家庭医学性医学临终关怀学康复医学保健医学听力学。现今医学分为传统医学、基于“生物-医学模
式”近代发展起来的西医,20世纪西医又发展到“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或综合医学模式,后基因组时代系统生物学的兴起,形成了系统医学在全球的迅速发展,成为继传统医学、西医学之后中、西医学汇通的未来医学。当代中国医学类专业比较优秀的学校有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郑州大学等学校。中医
即中国传统医药学,是形成于数千年前的中国,是建立在人称不上一门独立的医学科学,关于这一点在灵魂医学有关章节中将有相关点评。总之,目前以中西医学为主的世界各种医学科学都存在不完整性的瑕疵,即都是以不完整的人为研究对象的医学科学,故不能解决目前存在于中西医学甚至人文社会科学史上
一切疑难模糊问题,成为阻碍医学科学前进的羁绊。的确,要解决目前存在于中西医学甚至人文社会科学上一切疑难模糊问题,显然已完全超出了中西医学所涉及的范畴,我们必须跳出中西医学的理论框架,建立起一个新的医学理论体系-东方医学和西方医学(即西医)的融合形成
现代系统医学。该体系所涉及的一切问题不管从广度上,还是从深度上,都应该远远超过现有的中西医学理论,并将现有中西医学理论纳入自己的理论框架范围之内。为了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原创人生、医学理论体系——灵魂
医学soulmedicine应运而生,她不但从宏观上或战略上圆满解释并解决了存在于人类医学及人文社会科学史上的一切疑难模糊问题,而且还能够使人们得以启迪人生,不得不重新认识人类自身、不得不重新认识人类赖以生存的这
个多维世界。医学化验医学定义(medicine),是处理人健康定义中人的生理处于良好状态相关问题的一种科学,以治疗预防生理疾病和提高人体生理机体健康为目的。狭义的医学只是疾病的治疗和机体有效功能的极限恢复,广义的医学还包括中国养生学和由此衍生的西方的营养学
。现在世界上医学主要有西方微观西医学和东方宏观中医学两大系统体系。医学的科学性在与应用基础医学的理论不断完善和实践的验证,例如生化、生医学研究医学可分为现代医学(即通常说的西医学)和传统医学(包括中医学、藏医
学、蒙医学等)多种医学体系。不同地区和民族都有相应的一些医学体系,宗旨和目的不相同。印度传统医学系统也被认为很发达。研究领域大方向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检验医学、预防医学、保健医学、康复医学等。基础医学包括:医学生物数学,医学生物化学,医
学生物物理学,人体解剖学,医学细胞生物学,人体生理学,人体组织学,人体胚胎学,医学遗传学,人体免疫学,医学寄生虫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病毒学,人体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医学实验动物学,医学心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学,医学信息学,急救学,护病学,新中心法则。临床医学包括:临床诊断学实验诊断学.
影像诊断学+放射诊断学+超声诊断学+核医诊断学*临床治疗学职能治疗学化学治疗学生物治疗学血液治疗学组织器官治疗学饮食治疗学物理治疗学语言治疗学心理治疗编辑本段医学的起源手术治疗中、西医学的起源大致相同。主要包括:①救护、求食的本能行为。如动物受伤会舐其伤口、遇热会避入水中,人与动物一样
有着本能救护。人类的求食本能在寻找食物时,逐渐发现了葱、姜、蒜、粳米、薏米等虽为食物或调味品,却具有治病作用;②生活经验创造了医学。先古人类通过劳动制造出利器,从而产生了砭石、骨针等医疗器具,逐渐掌握了运用工具治疗疾病的经验。与此同时,人们发现活动肢体可以舒筋活络,强身健体,“导引术”、“五禽戏”
的形成,也是古代人们积累生活经验后产生的保健养生观;③医、巫的合与分。由于原始人受制于智力尚未开化,对自然界的变化以及宇宙间的一切反常现象,心存恐惧,难以做科学、合理的解释,因而误以为有超自然的力量主宰其中。故巫、医合流曾是中、西医学共有的一段历史。在中医学的历史进程
中,“祝由”术沿袭数千年,属于元明临床“十三”科之一,但以医学为目的的解剖可追溯到公元11年(西汉王莽新朝三年),是中国古老的实证医学萌芽。由于儒、释、道三教合流所形成的中国文化格局,“重道轻器”衍生出的务虚倾向,重体悟而疏实证,必然缺少逻辑
推理,致使中国的实证医学成就在日后难以与西方医学同日而语。古埃及医师运用念咒、画符和草药治病,前二者就是巫医。西医在古希腊时期就开始医巫分家,亚里士多德曾详细描述了动物的内脏和器官,古希腊医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人物希波克拉底将唯物主义哲学运用于医学之中,在《
论圣病》中说:“被人们称为‘神圣的’疾病(指癫痫和一些精神患者),在我看来一点也不比其他病症更神、更圣,与其他任何疾病一样起源于自然的原因。只因这些病症状奇异,而人们对它们又一无所知,充满疑惑,故而将其原因和性质归之于神灵。”亚里士多德所创立的唯物主
义医学体系,加快了医学科学化的进程;④轴心时代中、西医学的峰巅之作。雅斯贝而斯曾说:“如果历史有一个轴心,那么我们就必须将这轴心作为一系列对全部人类都有意义的事件,……发生于公元前800至200年间的这种精神历程似乎构成了这样一个轴心。……非凡的事件都集中发生在这个时期。
……并且是独立地发生在中国、印度和西方”。这一阶段,是东、西方哲学、科学、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诸子蜂起,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学派林立,形成了空前绝后的学术繁荣局面,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处在古典希腊文明的开创时期,出现了德谟克利特、
费底亚斯、阿基米德、苏格拉底等哲人和智者。在东、西方科学和文化昌明的大背景下,《黄帝内经》和《希波克拉底全集》代表着中、西两座医学的峰巅之作便自然而然的诞生了。《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已从简单的临床经验积累,升华到系统
的理论总结。关于《希波克拉底全集》,意大利著名医史学家卡斯蒂格略尼认为:“是自然科学几乎没有萌芽的时代,在医术上具有先进性的最宝贵的代表文献。希波克拉底学派的医学虽然在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的知识上有缺陷,虽然只是很少而粗略地研究过动物,但是它主要是建立在临床实验和哲学推理的基础上,终能使医学提高
到难以超过的高度。这是历史上最有意义的现象之一,并可能是最重要的,因为它说明通过经验,实际观察和正确的推理,可以得到极有价值的宝贵材料,……他的确解决了医学历史上具有决定性倾向的开端。”比较《黄帝内经》和《希波克拉底全集》,二者的理论建构有诸多相似之处:废巫存医、整体观念、
调节平衡、哲学思辩、临床实践。其中《黄帝内经》强调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从外测内,可以不依赖解剖形态学而照样诊治疾病。其理论体系是自洽的,难以突破;《希波克拉底全集》虽然没有系统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等基础知识,但却强调具体的解剖结构,为医学的实证开了先河。这些差异为中、西医学的日后分向而行埋下了伏笔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修改编辑,欢迎下载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