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中国脑小血管病诊治共识课件.ppt,共(45)页,1.673 M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4454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中国脑小血管病诊治共识神经内科目录定义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影像学表现流行病学资料脑小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的脑部血管疾病,隐匿起病、缓慢发展、部分可急性发作。临床表现复杂,诊断比较困难,容易造成诊断和治疗上的混乱。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脑小血管病临床、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认识
有了显著提高,脑小血管病的诊断率也明显增加。定义Part1➢脑小血管病是指由于各种病因影响脑内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和小静脉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病理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腔隙性脑梗死、脑出血、皮质下白质病变、脑微出血和微梗死。病因Part2①小动
脉硬化也称为年龄和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性小血管病,其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是年龄、糖尿病以及高血压,其中,高血压的相关性最为明显;②散发性或遗传性脑淀粉样血管病;③其他遗传性小血管病;④炎性或免疫介导性小血管病;⑤静脉胶原化疾病;⑥其他脑小血管病。注: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颈部
脑血管和颅内大的血管狭窄也可以合并年龄相关或高血压相关的脑小血管病。流行病学资料Part3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5%-50%占所有类型脑卒中的25%腔隙性梗死脑出血流行病学资料Part3脑出血0%20%40%60%80%100%120
%60~70岁80~90岁皮质下白质改变脑室周围改变脑小血管病的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流行病学资料Part3◆脑小血管病引起的脑卒中复发率较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脑卒中复发率略低。◆3年脑卒中复发率约为9.6%,其中1/3为脑出血。复发率发病机制Pa
rt4脑小血管病可以累及小动脉、毛细血管以及小静脉,以穿通动脉受累最为常见。高血压、血管炎症或者遗传缺陷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平滑肌增生、小血管壁的基底膜增厚都可以引起慢性脑组织缺血。血管平滑肌细胞丢失和增生、血管
壁变厚、血管管腔狭窄,引起慢性、进行性的局部甚至是弥漫性亚临床缺血,神经细胞脱髓鞘、少突胶质细胞丢失、轴索损伤,造成不完全性缺血。发病机制Part4内皮损伤血管通透应增加血管内物质外渗血管及血管周围组织损伤脑
白质病变发病机制Part4严重的小血管病变会导致血管壁损伤、微小动脉瘤形成或者淀粉样物质沉淀,局部发生炎性改变、血管壁破坏、血浆成分渗出,表现为显微镜下微出血,病灶大小为0.5—5.0mm,常为多发,不伴有
临床症状。与高血压和年龄相关的微出血多发生在基底节部位和脑桥。与淀粉样血管病相关的微出血则多分布于大脑和小脑的皮质区域。发病机制Part4脑的小血管病进一步发展可破坏血脑屏障,造成局部炎性反应,血管自动调节功能丧失,脑血流量下降,导致严重性局部
缺血,灰白质完全坏死,临床表现出腔隙性脑梗死症状。梗塞病灶通常<20mm,称之为腔隙性脑梗死,这些病灶发生在穿支动脉,以基底节区或者脑干分布最为常见。发病机制Part4微梗死在大体解剖中不能被肉眼看见,只有在显微镜下可看到脑实质内微小
的细胞丢失或组织坏死病灶,也可以观察到充满液体的空腔。脑小血管病急性发作的另一类型是小血管破裂,引起脑出血,与高血压相关的脑出血多位于内囊、外囊、脑桥或者小脑半球。而与淀粉样血管病相关的小血管病出血则多分布在脑叶或小脑半球。发病机制Part4脑小血管病引起的腔
隙梗死、脑出血、白质病变、微出血和微梗死可以共存在同一个体内。因此,脑小血管病患者同时具有缺血和出血两种易发趋势,脑梗死或者脑出血可能在不同的时间段发生。临床表现Part5✓表现为腔隙性脑梗死或者脑实质出血。
✓同时,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风险增加,脑出血血肿容易扩大。急性发作临床表现Part5◆主要依靠神经影像学来进行诊断,突出表现为脑白质病变或者脑微出血。◆临床缺乏特异性表现,可以没有症状。◆严重的脑白质病变可以引起认知功能
下降(血管性痴呆)、抑郁、步态障碍、吞咽和排尿功能异常。慢性发病脑小血管病认知损害特点认知功能障碍以执行和注意功能下降为主要特征,记忆功能相对完整。近年来一些研究认为脑小血管病变也是引起老年性痴呆的原因之一。影像学检查Part64T1加权像1T2加权像轴位弥散加权像(DWI)T2液体衰
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T2加权梯度回波序列(GRE)或磁敏感加权像(SWI)12345磁共振成像(MRI)最重要影像学检查Part6MRI的标志性改变➢新发小的皮质下梗死➢腔隙➢白质高信号➢血管周围间隙以及微出血。➢此外,脑萎缩也被认为与脑小血管
病有关。影像学检查Part6(一)新发小的皮质下梗死⚫定义:显示穿支动脉供血区的新发腔隙性梗死,引起相关临床症状。⚫轴位切面显示急性期梗死直径小于20mm,冠状位或矢状位可以超过20mm。图1新发皮质下梗死影像学检查Part6(二)可能为血管起源的腔隙⚫定义:圆形或卵圆形,直径为3~15mm,
分布于皮质下,充满与脑脊液相同的信号,与穿支动脉供血区陈旧梗死或者出血相关。在T2-FLAIR表现为中心脑脊液样低信号,周边绕以高信号环。在T2-FLAIR上也可以表现为高信号,但是在T1、T2和其他序列显示为脑脊液样信号。影像学检查Part6(三)可能为血管起源的白质高信号⚫定义:脑
白质异常信号,病变范围可以大小不等,在T2或T2-FLAIR序列上呈高信号,T1呈等信号或低信号,取决于序列参数和病变的严重程度,其内无空腔,与脑脊液信号不同。影像学检查Part6⚫脑白质病变Fazekas分级:⚫1级:斑点状;⚫2级:斑块状;⚫3级:斑片状(如图2~4所
示)。图21级:斑点状图32级:斑块状图43级:斑片状影像学检查Part6(四)血管周围间隙◆定义:包绕血管、沿着血管走行的间隙。◆间隙中充满液体信号,穿过灰质或白质,是环绕在动脉、小动脉、静脉和小静脉周围的脑外液体间隙,自脑表面穿入脑实质而形成。◆血管周围间隙在所有序列上的信号与脑脊液相同
。(五)脑微出血定义:在T2-GRE和其他对磁化效应敏感的序列显示出以下变化:①小圆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均质性、信号缺失灶;②直径2—5mm,最大不超过10mm;③病灶为脑实质围绕;④T2-GRE序列上显示高光溢出效应;⑤相应部位的T1、T2序列上没有显
示出高信号;⑥与其他类似情况相鉴别,如铁或钙沉积、骨头、血管流空等;⑦排除外伤弥漫性轴索损伤。影像学检查Part6(六)脑萎缩➢脑小血管病引起的脑萎缩指的是脑体积减少,但与特定的、大体局灶性损伤如外伤和脑梗死无关。➢不包括脑梗死所致的局部体积减少诊断推荐意见Part7脑小血管病的临
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①脑小血管病可发生于不同年龄人群,其中以老年人高血压及淀粉样血管病相关的小血管病最为多见。②老年人出现渐进性行走困难、吞咽困难、二便失禁或者认知功能下降,应该考虑可能为脑小血
管病。诊断推荐意见Part7③大部分腔隙性脑梗死和脑出血可由脑小血管病引起。④目前临床上没有直接显示脑小血管病的检查方法。头颅MRI是检查脑小血管病最重要的手段。推荐常规检查序列包括T1、T2、T2-GR
E、T2一FLAIR和DWI。这种序列组合可以满足诊断脑小血管病变引起的腔隙性脑梗死、脑出血、脑微出血和白质病变的需要。增加SWI可以更加敏感地反映脑微出血信息。诊断推荐意见Part7⑤脑小血管病在MRI影像学上的表现主要
有:新发小的皮质下梗死、可能血管起源的腔隙、可能血管起源的白质高信号、血管周围间隙、脑微出血和脑萎缩。⑥描述脑小血管病变时应该注意其分布和数量。脑微出血和脑白质病变可以记录其分布如脑叶、脑深部灰质区或者幕下等区域。高
血压脑出血多分布于丘脑、壳核、脑桥和小脑半球;而淀粉样血管病则多分布于脑叶和小脑半球。诊断推荐意见Part7⑦头颅CT在脑出血即刻显示为高密度,对脑出血的诊断有很高的特异度和敏感度,但对腔隙性脑梗死和脑白质病变诊断不敏感,不
能显示脑的微出血和微梗死。⑧对于脑小血管病患者,应当常规借助彩色眼底照相等手段对眼底视网膜小血管情况进行评估与记录。⑨动脉硬化性大血管病常合并脑小血管病。治疗Part8对因治疗控制血压抗血小板药物抗凝治疗他汀类调
脂药物治疗Part8一、对因治疗⚫对于年龄和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性小血管病需要控制血管危险因素并进行抗动脉硬化治疗。⚫脑小血管炎可见于原发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或继发于系统性血管炎,其治疗方案可参考相关指南。⚫遗传性脑小血管病中,只有Fabry病具有特异的对因治疗方案,α-半乳糖苷酶替代疗法已被证实有效
。治疗Part8二、控制血压对于年龄和血管危险因素相关性小血管病,无论是一级预防还是二级预防,高血压都是最重要的、可控的危险因素,控制血压可预防脑梗死或脑出血的发生。对于存在脑小血管病的患者,是否强化降压治疗更为有效,尚无足够证据。对新发皮质下小卒
中的患者,可以考虑更为积极的降压方案,将收缩压降至130mmHg以下。治疗Part8二、控制血压除了要求常规的降压达标以外,建议选用减少血压变异性的药物,如长效钙拮抗剂(CCB)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阻断剂。而β受体阻
断剂降低了心率的自动调节能力,会增加血压变异性。治疗Part8三、抗血小板药物鉴于脑小血管病发病机制中有小血管闭塞、血栓形成和血小板活化的参与,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有一定的理论根据。但是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脑小动脉血管壁透明样变或者淀粉样变性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不同,使用抗栓治疗效果不如大血管性脑卒
中。目前尚缺乏相应的研究资料支持缺血性脑小血管病的一级预防中抗血小板药物的有效性,临床上参照心脑血管病的整体风险评估来决定选用。对于症状性新发皮质下小梗死灶的二级预防仍然需要选用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选用的药
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西洛他唑。治疗Part8三、抗血小板药物多项研究结果显示长期联合使用两种抗血小板药物会增加脑出血的风险,弊大于利。很多症状性皮质下小梗死的患者可能同时合并多发腔隙、白质高信号、微出血,这时出血风险会增加,对于这部分患者如果需要应用抗血小板治疗,西洛他唑可能是更
好的选择。治疗Part8三、抗血小板药物脑白质病变合并少量微出血灶(5个以下)时,可以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防治缺血性脑卒中。但是对于脑出血风险高的患者,如收缩压>180mmHg,微出血灶数目≥5个,应该慎用此类药物。治疗Part8三、抗血小板药物淀粉样小血管病常与脑白质病变、腔隙性脑梗死、微出
血以及脑出血共存。脑出血很容易复发,选择抗血小板药物时应该格外谨慎。高血压性脑出血后,如果需要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必然会增加脑出血的概率。但是若出血半年后应用,脑出血的风险会明显降低。治疗Part8四、抗凝治疗为预防心房颤动引发脑卒中而使用的抗凝治疗,包括华法林、达比加群和利伐沙班等,
都会增加脑出血的风险。若同时合并脑小血管病,特别是伴有脑微出血的患者,应用抗凝治疗后,脑出血的风险可增加7-10倍,绝对风险约为1%。治疗Part8五、他汀类药物脑小血管病的主要病理改变并非动脉粥样硬化,至今没有针对小血管病是否应使用他汀类药物的临
床研究。使用他汀类药物是否会增加脑出血风险至今也没有定论。穿支动脉起始部微粥瘤也可表现为小动脉病变,临床较难鉴别,使用他汀类药物对此类患者可能有效。推荐意见Part8①控制血压是预防年龄相关的脑小血管病发生和发展最有效的方法。将收缩压控制在130mmHg以下,
可能会获得更好的效果。但是,部分脑小血管病与大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血管狭窄可同时存在,对此类患者降压程度相对要小,速度要慢。②24h和随诊间血压变异性对脑小血管病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使用减少血压变异性的抗高血压药物可能更为有效。CCB和RAS阻断
剂在稳定血压变异性上更为有效。推荐意见Part8③目前没有足够证据证实抗血小板药物在治疗脑小血管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大血管病之间的疗效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预防和治疗脑小血管病时,建议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但是需要注意
的是,脑小血管病具有易患脑梗死和脑出血的双向性,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前,应该进行脑出血的风险评估。血压控制不好、血压变异性大、严重脑白质病变以及脑微出血数量多的患者应当慎用。推荐意见Part8③目前没有足够证据证实抗血小板药物在治疗脑小血管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大血管病之间的
疗效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预防和治疗脑小血管病时,建议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脑小血管病具有易患脑梗死和脑出血的双向性,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前,应该进行脑出血的风险评估。血压控制不好、血压变异性大、严重脑白质病变以及脑微出血数量多的患者应当慎用。
推荐意见Part8④淀粉样血管病引发的脑出血复发率较高,需更严格控制血压,减少情绪剧烈波动,尽量避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治疗药物。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