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脊髓损伤的康复liaolang课件.ppt,共(129)页,24.502 M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4374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脊髓损伤的康复•廖浪定义•脊髓由于外伤和疾病导致损伤,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的传递通路阻断,导致肢体瘫痪和膀胱直肠功能障碍。一脊髓的解剖生理•功能:支撑躯干,保护脊髓•25个脊椎–颈椎7个–胸椎12个–腰椎5个–骶椎1(5节)个脊髓
解剖和生理脊髓•功能:神经活动的上传下达•30个节段,长45厘米–颈髓8节–胸髓12节–腰髓5节–骶髓5节•脊髓神经:豆腐样组织•脊髓包膜:坚韧的组织脊髓解剖和生理脊髓血供特点脊髓解剖和生理二脊髓损伤病因病理常见原因•创伤:–骨折–枪伤、刀伤–挥鞭样损伤•疾病:–感染性:脊髓炎等。–血管性:
动脉炎、静脉炎等。–占位性:肿瘤、椎间盘突出等。–退行性:脊髓型颈椎病、脊髓侧索硬化症等。脊柱骨折脊髓损伤病因和病理脊髓损伤脊髓损伤病因和病理三脊髓损伤的分类•按损伤程度分:•完全性---没有骶部保留,损伤平面以下感觉,运动和反射完全丧失。•不完全性---存在骶部保留•
按损伤平面分截瘫和四肢瘫脊髓损伤程度判断•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SpinalCordInjuryAssociationASIA)根据神经功能丧失程度分为5型:A型:完全性损害-----损伤节段
以下感觉和运动功能完全丧失B型:不完全性损害----损伤平面以下有感觉但无运动功能C型:不完全性损害----损伤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但肌力<3级D型:不完全性损害----损伤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但肌力≥3级E型
:正常骶部保留•骶部保留指脊髓骶段保留部分感觉运动功能,骶部感觉指肛门粘膜皮肤有感觉运动功能指肛门外括约肌有自主收缩。肛门指诊•“Youhavetolovetheareayouhatetoexamine!”•肛门指诊:脊髓损伤必查的区域—判断脊髓休克;判断完全/不完全损伤四脊髓损伤
的表现•直接后果•身体瘫痪不能活动•感觉麻痹•骨关节功能障碍•大小便障碍•性功能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间接后果•压疮•挛缩•疼痛•感染•结石•心理障碍脊髓损伤引起的一系列变化和功能障碍SCI异位骨化痉挛ROM减少感觉障碍随意运动麻痹
压疮骨质疏松肺不张、呼吸功能不全骨折自主神经功能不全性、生殖功能改变体温调节受损心动过缓周围血管扩张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深静脉血栓肺栓塞自主神经反射性功能异常膀胱、大肠功能障碍胃肠、泌尿系并发症呼吸受损五脊髓损伤的有关评定康复评定(一)神经损伤平面的评
定•神经平面的定义•运动神经平面•感觉神经平面是指脊髓损伤后在身体双侧有正常的感觉和运动功能的最尾端的脊髓节段水平。①用肌力3级以上的关键肌来确定运动神经平面,但该平面以上的关键肌的肌力必须达到4级;损伤平面的记录:分值按MMT的结果来记录。②损伤后(如:C1~C4、T2
~L1、S2~S6)无法评定运动平面,主要依靠感觉平面来确定神经损伤平面。③必须同时检查身体两侧的运动损伤平面和感觉平面,①用关键点(感觉神经平面的皮肤标志性部位)针刺觉和轻触觉来确定;②必查身体两侧28对皮区关
键点;③损伤平面的记录:按三个等级分别评定打分。运动水平感觉水平C2C3C4C5屈肘肌(肱二头肌和肱桡肌)C6伸腕肌(桡侧伸腕肌)C7伸肘肌(肱三头肌)C8中指末节指屈肌(指深屈肌)T1小指外展肌T2T3T4T5T6T7T8T9T10T11T12L1L2屈髋肌(髂腰肌)L3伸膝肌(股四头肌)L4踝
背伸肌(胫前肌)L5趾长伸肌(踇长伸肌)S1踝跖屈肌(腓肠肌和比目鱼肌)S2S3S4-5枕骨粗隆锁骨上窝肩锁关节顶部前肘窝外侧拇指中指小指前肘窝内侧腋窝顶部第3肋间锁骨中线第4肋间锁骨中线第5肋间锁骨中线剑突水平第7肋间锁骨中线第8肋间锁骨中线第9肋间锁骨中线脐第11肋间(在T
10-T12之间)锁骨中线腹股沟韧带中点T12-L2距离的一半(L2在股前中点上)股前面中点股内髁内踝足背第3跖趾关节处外踝掴窝中点坐骨结节肛周区感觉平面是身体两侧28对皮区关键点。0=缺失;1=障碍;2=正常;NT=无法检查(三)运动功能的评定右侧评分
平面代表性肌肉左侧评分5555555555C5C6C7C8T1L2L3L4L5S1肱二头肌桡侧伸腕肌肱三头肌中指指深屈肌小指外展肌髂腰肌肌四头肌胫前肌踇长伸肌腓肠肌5555555555正常时左右侧各50分,合100分,NT表示无法检查。(四)完全和不完全损伤的评定•部分保留区•骶残留•完全
性损伤•不完全损伤•脊髓损伤程度的ASIA损伤分级(损伤水平以下仍有感觉或运动功能残留的节段是不完全性损伤的重要特征,多属挫裂伤,容易出血,发生出血性坏死部分保留区不超过3个脊髓节段部分保留区超过3个
脊髓节段损伤程度评定损伤程度临床表现ABCDEⅠ完全损伤Ⅱ不完全损伤Ⅲ不完全损伤Ⅳ不完全损伤Ⅴ正常S4-5无感觉和运动功能,亦无骶残留损伤水平以下包括S4-5有感觉功能,但无运动功能损伤水平以下运动功
能存在,大多数关键肌肌力小于3级损伤水平以下运动功能存在,大多数关键肌肌力≥3级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五)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评定•1.截瘫患者ADL的评定可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即对患者的大便、小便、修饰、用厕、吃饭、转移、活动、穿衣、上楼梯及洗澡10项日
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依赖别人为0分,需要帮助为5分,完全自理为10分,满分为100分。根据评定的总分确定残疾程度(表11-12)•2.四肢瘫患者的ADL评定对于四肢瘫患者,一般用四肢瘫功能指数(QIF)来进行A
DL评定。具体方法是对患者达到日常生活自理必须完成的十大项内容(如转移、修饰、沐浴、进食、更衣、轮椅活动、床上活动、膀胱功能、直肠功能、护理知识)的各项具体动作进行评分。评分标准是:•(1)4分:一般动作完全独立完成,不需要辅助器具。•(2)3分:不需要别人帮助可借助器具完成。•(3
)2分:只需要别人看护,可以有或无身体的接触,看护人员不必上举患者的肢体。•(4)1分:需要1名看护人员抬起患者或患者身体的一部分。•(5)0分:患者完全不能动,需要完全依赖。(六)不同损伤水平患者的功能预后评定痉挛的评定0级无肌张力的增加。Ⅰ级肌张力轻度增
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ROM之末成最小的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释放。Ⅱ级肌张力较明显增加,通过ROM的大部分阻力均明显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易地被移动。Ⅲ级肌张力严重增高,被动活动困难。Ⅳ级僵直,受累部分不能屈伸。六8大运动疗法•关节
被动运动•牵拉训练•肌肉力量训练•呼吸训练•耐力训练平衡和站立训练行走训练转移训练早期康复-----急性不稳定期•损伤后约2-4周之内•此时脊柱经手术内或外固定,时间尚短,需要卧床休息。此期措施如下:•床上肢体摆放•床上ROM训练和
肌力训练•呼吸功能训练•膀胱功能训练•床上体位变换训练(一)、良肢位的摆放颈胸段损伤的脊柱对线仰卧位:1.鼻尖与胸骨在一条线上2.髂嵴水平与下肢平行颈胸段损伤的脊柱对线:侧卧位:耳、肩的顶部与髂嵴在一条线上颈段损伤保持脊柱生理曲线胸腰段损伤保持脊柱生理弯曲度枕头的应用:防止褥
疮帮助病人从仰卧位翻成侧卧位时应完全支托脊柱,头部的支持相当重要•康复护理•(1)床和床垫对脊椎稳定者可使用减压床、皮垫床或一般床上加气垫。•(2)翻身强调每2h翻身一次,此训练的目的是防止患者身体局部长时间受压而导致压疮。•患者仰卧,双上肢上举,用力向左右甩数次,利用惯性向一侧翻
身•(3)体位患者可以采用平卧或侧卧,但要求身体与床接触的部位全部均匀地与床接触,避免局部压力过重,以免发生压疮。病情许可的前提下,逐步让患者由平卧位向半卧位和坐位过渡。•瘫痪病人翻身训练不用辅助用具:双上肢伸直,头、躯干协同向两侧摇摆,摆动幅度足够大时
,向希望翻转的一侧再用力摆动,即可达到翻身的目的。借助辅助用具:辅助用具可为床栏扶手等,一侧上肢固定于转向侧,另一上肢向同侧摆,头、躯干协同摆动即可达到目的。(二)、关节的被动运动•在生命体征稳定之后就
应立即开始全身各关节的被动活动,1~2次/d,每一关节在各轴向活动若干次即可,以避免关节挛缩。•要注意动作轻柔,缓慢,有节奏,活动范围应达到最大生理范围,但不可超过,以免拉伤肌肉或韧带。•髋关节外展要限制在45°以内,以免损伤内收肌群。•对膝关节的内侧要加
以保护,以免损伤内侧副韧带。•在下胸段或腰椎骨折时,进行屈髋屈膝运动时要注意控制在无痛范围之内,不可造成腰椎活动。•禁止同时屈曲腕关节和指关节,以免拉伤伸肌肌腱。•腰椎平面以上的患者髋关节屈曲及腘绳肌牵张运动需要特别强调,因为只有髋关节直腿屈曲达到或超过90°时才有可能独立坐在床上,这是各
种转移训练和床上活动的基础。•高位脊髓损伤患者为了防止肩关节半脱位,可以使用肩矫形器。同时可以使用踝足矫形器防止足下垂和跟腱挛缩。•肩胛骨和肩带肌的被动活动与训练对于恢复上肢功能意义重大,不可忽视。(三)、呼吸训练呼吸训练•急性高位脊髓损伤后由于呼吸功能障
碍,排痰能力下降,可造成肺炎等合并症。可以采用胸部轻叩击和体位引流的方法促进排痰,提倡腹式呼吸。•胸廓被动运动训练为每日2次。适度压迫胸骨使肋骨活动,防止肋椎关节或肋横关节粘连,但有肋骨骨折等胸部损伤者禁用。•治疗师可用手掌轻压胸骨下段,使患者全部用膈肌吸气;患者在呼气期间,将双手放
在患者胸壁上施加压力,并在每次呼吸之后变换位置•采取吹气球和吹气泡等方法进行深呼吸训练。后者有一简便的方法:用一输液空瓶,内盛半瓶清水,患者用一塑料细管或橡皮管向瓶内水中吹气泡。(四)、肌力训练•在保持脊柱稳定的原则下,所有能主动运动的肌肉都应当运动,避免发生肌
肉萎缩或肌力下降。•1、训练目的•(1)提高和改善损伤平面以下瘫痪肌肉的功能,争取达到功能肌力•(2)强化上肢和躯干肌力,以协助患者进行扶拐步行•(3)预防合并症,包括深部静脉血栓、异位骨化等•2、训练形式:•(1)电刺激运动:适用于肌力0-1级•(2)助力运动:适用于肌力1-2级•(3)主动运
动:适用于肌力3级•(4)抗阻运动:适用于肌力4级•(5)主被动运动:新型运动装置,适用于肌力0-4级•3、训练强度•(1)增加肌力:大重量、少重复•(2)增加肌耐力:小重量,多重复(五)、膀胱和直肠功能训练•脊髓损伤早期常有尿潴留。在急救阶段,因需要输液难以控制入量而应使用留置导尿
管。•在停止静脉补液后,开始间歇导尿和自主排尿训练。•脊髓损伤后的直肠问题就是便秘。首先腰强调足量粗纤维饮食和规律的排便习惯。肛门-直肠润滑剂和缓泻剂都可使用。•手指肛门牵张法也很有效。方法是将中指戴指套,涂润滑剂后插入肛门,缓慢将手指向肛门一侧牵拉,或者环形牵拉,刺激
结肠蠕动,缓解肛门括约肌的痉挛,从而促进排便。(六)、早期坐起训练•将床头抬高30º,如无不良反应则每天增加15º,一直到90º•一般情况下从平卧位到直立位需1周时间适应•适应时间长短与损伤平面相关•每天2次,每次30分钟到2个小时(七)、起立床训练•起立床的应用•倾
斜角度从小到大•如有不良反应则及时降低起立床的高度•脊髓损伤患者应尽早使用起立床进行站立训练,倾斜角度逐渐增加,以不出现头晕眼花等低血压症状为度。•当T5以上脊髓损伤和颈髓损伤患者使用起立床训练时要预防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当直立性低
血压影响站立训练时,下肢可使用弹力绷带,腹部可使用腹带。•值得注意的是,腹带必须位于肋缘以下和腹股沟以上弹力绷带必须长至大腿上部。通过对腹部和大腿的加压,减少体位变化时血液在下肢和腹部的灌注,以增加回心血量,改善低血压的症状。•早期使用电动起立床有这几个优点:•1调节血管紧张性,预防体位性低血压•
2牵拉容易缩短的软组织如髋屈肌、膝屈肌和跟腱,保持髋。膝、踝关节有正常的活动范围•3使身体负重,防止骨质疏松和骨折的发生•4刺激内脏功能如肠蠕动和膀胱排空•5改善通气,预防肺部感染(八)、心理治疗•几乎所有脊髓损伤患者在伤后均有严重心理障
碍,包括极度压抑或忧郁、烦燥、甚至发生精神分裂症。•因此康复治疗时必须向患者进行耐心细致的心理工作,对于患者的问题给予鼓励性的回答,帮助患者建立信心,积极参加康复训练。早期康复-----急性稳定期•急性不稳定期结束后4-8周左右•此期患者脊柱重建
稳定,应逐步进入轮椅训练。措施如下:•ROM训练,肌力加强训练和膀胱训练同前•垫上支撑训练•坐位平衡训练•站立训练•初步轮椅使用训练(C6以上电动轮椅)•初步生活自理训练•C6以下--进食,洗漱,穿衣训练•C8以下-
-进食,洗漱,穿衣,排便训练(一)、肌力训练•肌力训练的重点是肌力3级的肌肉,可以采用渐进抗阻练习;•肌力2级时可以采用滑板运动或助力运动;•肌力1级时只有采用功能性电刺激的方式进行训练。•肌力训练的目标是使肌力达到3级以上,以恢复实用肌肉功能。•脊髓损伤者
为了应用轮椅、拐或助行器,在卧位、坐位时均要重视锻炼肩带肌力,包括上肢支撑力训练、肱三头肌和肱二头肌训练和握力训练。•对于采用低靠背轮椅者,还需要进行腰背肌的训练。•步行训练的基础是腹肌、髂腰肌、腰背肌、股四头肌、内收肌等训练。•卧位时可采用举重、支撑,坐位时利用倒立架、支撑架等。•1.背
阔肌的训练背阔肌在撑起动作中起到固定肩胛的作用,可以让患者利用重物滑轮系统进行增强背阔肌肌力的训练"患者坐在轮椅上,把手的高度与肩平,患者肘伸直,向下拉动把手。•2.上肢肌的训练康复人员将手置于患者前臂远端,向肘关节伸展方向加阻,嘱患者抗阻屈肘,以
增强肱二头肌肌力。也可用拉力器、哑铃进行抗阻练习。•3.增强腹肌肌力时,患者取仰卧位,康复人员一手固定右侧骨盆,使患者向左侧旋转。增强腰背肌肌力时,患者取俯卧位,康复人员双手放在患者肩部,抵抗患者伸展躯干
的运动。(二)、肌肉牵拉•腘绳肌牵张是为了使患者直腿抬高大于90°,以实现独立坐。•内收肌牵张是为了避免患者因内收肌痉挛而造成会阴部清洁困难。•跟腱牵张是为了保证跟腱不发生挛缩,以进行步行训练。•牵张
训练是康复治疗过程中必须始终进行的项目。牵张训练还可以帮助降低肌肉张力,从而对痉挛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三)、坐位训练•正确的独立坐是进行转移、轮椅和步行训练的前提。•床上坐位可分为长坐(膝关节伸直)和端坐(膝关节屈曲)。•实现长坐才能进行
床上转移训练和穿裤、袜和鞋的训练,其前提是腘绳肌必须牵张度良好,髋关节活动超过90度。•坐位训练还应包括平衡训练,及躯干向前、后、左、右侧平衡以及旋转活动时的平衡。这种平衡训练与中风平衡训练相似。•1)坐起训练•1、利用床尾之绳梯从平卧
位坐起。•2、利用头上悬吊带从平卧位坐起。•患者仰卧,一手拉住绑在床尾的带子,另一手撑床,抬起上半身。支撑身体坐起。•3、独立坐起•2)坐位平衡训练•患者坐卧,双腿伸直,双手慢慢向上抬起,保持身体平衡。逐渐增加双手抬起的次数,延
长抬起的时间。•独立坐起:•1.右上肢先摆向身体左侧,头和肩前屈并向左侧移动,使躯干上部转向左侧,双肘在身体左侧支撑,保持平衡。•2.右肘支撑体重,左肘移近身体,头前伸,双肩后缩,右上肢再回到身体右侧,呈双肘后支撑位•3.左肘支撑,身体前倾,右上肢外旋,伸肘,右手支撑身体,用同样方法伸直左
肘,双手交替向身体靠近,直到身体重心落在双侧大腿上。Bromley(1998)a-g:坐起训练h-i:躺下训练C6以上完全性损伤:只有胸大肌肩胛部分,没有肱三头肌收缩(四)、支撑和减压与床上移动训练•1)支撑训练•患者坐稳,双腿伸直。使用双臂用力将身体撑起,使臀部离开床面。•2)减压训练•闸住轮
椅,患者双手支撑轮椅扶手。使用双臂用力将身体撑起,使臀部离开椅面。鼓励每隔半小时做一次,以防压疮。•3)前方移动训练•患者将双手放在身后支撑床面。臀部离开床面向前移动。•4)侧方移动训练•患者双手放在身体两侧支撑床面。臀部离
开床面向左或向右移动。(五)、截瘫患者体位转移•包括独立转移和帮助转移。•帮助转移指患者在他人的帮助下转移体位。可有两人帮助和一人帮助。•独立转移指患者独立完成转移动作,包括从卧位到坐位转移、床上或垫上横向和纵向转移、床至轮椅和轮椅至床的转移、轮椅到凳或凳到轮椅的转移以及轮椅
到地和地到轮椅的转移等。•在转移时可以借助一些辅助具,例如滑板四肢瘫或截瘫患者轮椅到床转移:C6以上损伤床-轮椅转移独立的椅与床之间的正面转移•其方法和步骤如下:I轮椅正对床的侧沿,其间有—定空间供抬腿之用,然后锁定轮椅;Ⅱ病人头和躯干前屈,为防止摔倒;患者自动将腿抬起
置于床上,或用上肢帮助抬腿,或用布带与有钩手杖等将足抬到床上;Ⅲ将轮椅再靠近床沿,使两者密接后固定轮椅,患者双手握轮椅扶手,头躯干后倾,撑起身体前移坐床上;Ⅳ双手支于床面将躯干移于床上正确位置,并用上肢帮助摆正腿的位置。以上动作可以
交替分次完成。•由于双腿要在床上滑动,故床垫不宜太软,必要时可临时在床上使用滑板,转移完毕时撤除。独立的轮椅与床之间的后面转移•一切轮椅的后面转移只适于椅背可以拆卸的轮椅,此法截瘫患者亦可利用,独立自轮椅后面向床上转移的步骤要点:➢Ⅰ轮椅尽量靠近床沿并锁定,解开或卸下轮椅靠背;➢
Ⅱ在轮椅与床之间架接滑板,双手握住扶手并撑起,躯干前移,抬起臀部移到滑板上;从滑板滑到床上。➢Ⅲ患者用双手支撑将躯体抬起后移至床上;➢Ⅳ主动或用手将下肢抬起移至床上并摆正,抽去滑板。由床向轮椅转移的顺序相反。从轮椅向椅的转移独立的成角转移步骤•Ⅰ首先将两椅固定牢靠,互成60º角,卸下轮椅
一侧的扶手;•Ⅱ准备姿势和由坐位站立一样;•Ⅲ患者一手扶于椅的远侧角,但不能扶在椅背或椅扶手上,以免翻倒,患者手足同时用力将臀部抬起并移至目标椅,其间不必完全站立;•Ⅳ主动或用手将双腿移到目标椅下前方的标准位置上,并调整臀部及背的位置使
坐位舒适稳定。独立由并列的椅到椅转移使用滑板的侧方转移•适用于两椅距离较远或两椅面不同高的情况,•方法和步骤➢Ⅰ两椅尽可能靠近并列,椅的前沿平齐;➢Ⅱ轮椅邻侧的扶手去除,在两椅间架上滑板;➢Ⅲ先将双足移向目标椅,然后—手支于出发椅的椅座,另一手支
在目标椅的椅角上;➢Ⅳ双手及足同时用力,通过支撑动作将躯干支起移于目标椅并坐下,用足或用手将下肢位置摆正,抽去滑板。独立由椅到椅的正面转移•由椅到椅的正面转移其原则类似两椅的成角转移。•步骤如下:➢Ⅰ将两椅正面对置,使
两椅前沿平齐,—椅的右角对另一椅的右角;➢Ⅱ、Ⅲ双手分别支于两椅坐板,躯干略前倾,手足同时用力将臀抬起移向目标椅;➢Ⅳ转身,将双腿移至目标椅正前面,摆正体位。(六)、站立训练站立训练•抵膝抱臀站立法•1)让患者双手扶床边,双脚着地,坐于床边;•2)治疗师位于患者对面,以自己的膝盖抵住患者的膝盖
,双手抱患者臀部,并让患者双手抱住自己的肩膀。•3)治疗师双手用力抱紧患者臀部并往自己的方向牵拉,同时患者双手用力即可站立。以上动作完成后,每次可让患者站立15-30分钟,依次递增,如有头晕、恶心等不适,可坐下休息
片刻重新进行,以便患者逐步适应,如站立后患者双脚肿胀青紫,可在晚上睡觉时将患者双脚垫高,肿胀即可消退。•自助站立架站立法•将轮椅移至站立架前闸住,用手帮助把双脚放在站立架上,膝盖顶住架子的中部,双手抬起抓住架子的上边扶手用力
拉起即可站立起来(上肢功能差的患者可借家属帮助),起来后家属用带子或者固定物在臀腰部加以固定。•平行杠内坐—站转移:•病人先将轮椅移动到平行杠的一端,面向平行杆,向前移动身体,直至双足接触地面。•治疗师面向病人站立平行杆内,用双膝分别从外侧固定病人的双膝,双手托住病人臀部两
侧,病人身体前倾,双手握住平行杆向下用力支撑,治疗师双臂同时向上托起。病人站立。•坐下动作•治疗师面向病人站立,双手抱住病人臀部,用双膝或双足控制下肢,病人髋过伸。双手放在平行杆上,双臀先负重,头和躯干前倾,缓慢降低重心,直至臀部接触到椅面。独立站立的步骤a-d:chai
rtocrutches–forwardstechnique.PatientswithacompletelesionbelowT9.e:Shortpatientsittingdown.(七)、轮椅操作技巧•病人可以选择合适的姿式:可采用身体重心落在坐骨结节上
方或后方(后倾坐姿)或相反的前倾坐姿。•前倾坐姿的稳定性和平衡性更好,而后倾姿势较省力和灵活。注意防止骨盆倾斜和脊柱侧弯。•轮椅操纵:上肢力量及耐力是良好轮椅操纵的前提。在技术上包括前后轮操纵,左右转进退操纵,前轮跷起行走及旋转操纵,上一级楼梯训练以及
下楼梯训练。•注意每坐30分钟,必须用上肢撑起躯干,或侧倾躯干,使臀部离开椅面减轻压力,以免坐骨结节发生压疮。轮椅耐力训练Fig.14.ArmergometryFig.15.WheelchairTreadmill从地板到轮椅Completeles
ionbelowT11(八)、步行训练•步行训练的目标是:•①社区功能性行走:终日穿戴矫形器并能耐受,能上下楼,能独立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连续行走900m。•②家庭功能性行走:能完成上述活动,但行走距离不能达到900m。•③治疗性步行:上述要求均不能达到,但可借助矫形器进行短暂步行。•一般来讲,
从生活自理的角度看,C7损伤患者基本自理,C7以下完全自理,C7以上部分自理或不能自理。从步行功能看,T3-12损伤可完成治疗性步行,L1-5损伤可完成功能性步行•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步行的基本条件是上肢有足够的支撑力和控制力。如果要有具
有实用步行能力,则神经平面一般在腰或以下水平。对于不完全性损伤者,则要根据残留肌力的情况确定步态的预后。•步行训练的基础是坐位和站位平衡训练,重心转移训练和髋、膝、踝关节控制能力训练。•关节控制肌的肌力经过训练仍然不能达到3级以上水平
者,一般需要使用适当的矫形器以代偿肌肉的功能。•达到站位2级平衡后患者可以开始平行杠内练习站立及行走,包括三点步和四点步、二点步,并逐步过渡到助行器或扶杖行走。•耐力增强之后可以练习跨越障碍,上下台阶、摔倒及摔倒后起立等。•前臂杖是截瘫病人最常选择的拐杖,其优点:重量轻,不需要去掉前臂杖就能使
用两手,使肩部不受限制的运动。持杖步行同平行杠内步行一样,应当练习四点步、摆至步、摆过步。如:四点步:每次仅移动一个点,始终保持四个点在地面,即左前臂杖-右足-右前臂杖-左足,如此反复进行。矫形器的使用•KAFO--膝踝矫形
器•属于长下肢矫形器,通过限制关节活动范围达到直立或步行的目的,一般要求截瘫患者的损伤平面在L2以下,或腰方肌肌力大于等于三级时借助助行架或手杖实现站立,治疗性步行,实用步行。•HKAFO--髋膝踝足矫形器•矫形器覆盖从足到骨盆的范围,跨过全部下肢关节,固定于骨盆,适于髋部肌肉广泛
瘫痪、髋膝踝关节松弛不稳或伴有内、外旋畸形的患者。对瘫痪者有支撑稳定下肢、辅助站立和行走的功能。常用于截瘫患者的辅助直立和行走。•ARGO--交替迈步矫形器•其特点是只用一条带套管的牵引索连接双侧髋关节铰链,相互交替控制
髋关节的屈伸,减少了摩擦阻力。•截瘫站立架物理因子治疗•功能性电刺激•超短波•紫外线减轻损伤部位炎症反应、改善神经功能ADL训练•环境控制系统•护理机器人•ADL训练应与手功能训练结合进行,包括手功能重建后脊髓损伤患者心理特征•震惊阶段•否定阶段•
抑郁或焦虑阶段•对抗独立阶段•适应阶段脊髓损伤患者心理治疗•损伤部位以下感觉与知觉的康复•调节患者的心理与情绪状态•患者的性心理障碍及其调节•帮助患者协调医患、家庭和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参与恢复期治疗•在早期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有关训练,如肌力训练,平衡训练等体能性训练,其康复目标是患者能
够生活自理,在轮椅上独立和步行。•根据损伤平面的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七合并症的处理•压疮•尿路感染•痉挛•深静脉血栓•异位骨化•体位性低血压•疼痛•骨质疏松•自主神经反射异常1.泌尿系感染•泌尿系感染是脊髓损伤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特点为起病急而快,高热,寒战,体温38~39℃
,头痛,头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升高,出现脓尿、血尿,因多数患者尿失禁,故尿频尿急等症状不明显。•一般通过病史、症状、尿液常规检查,可明确诊断。但为了确诊感染与致病菌尚需做尿培养,通过它可明确致病菌,参考细菌对药物敏感试验
,可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处理:①全身治疗:必须增强全身抵抗力,急性高热期卧床休息,给予足够营养,补充液体,维持尿量在每日1500ml以上,以促进毒素排泄。•②抗菌治疗:急性期在尿培养报告出来前,由于多可
能是大肠杆菌感染,故首选丁胺卡那霉素。•尿培养结果报告后,即应根据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试验调整用药。病情较轻,选用一或两种药物;病情较重时,应几种药物联合使用。•抗菌药物的应用,至少维持到症状消失、体温正常、尿液细菌培养阴性1~2周后。伴有肾功能不良者,禁忌使用
对肾脏有毒性的药物,可选用半衰期短的药物,或相应减少药物剂量和延长用药的间隔时间,以预防蓄积中毒。•3.多喝水冲洗尿道,加强清洁导尿2.自主神经反射紊乱•自主神经反射亢进是脊髓损伤患者特有的威胁生命的严重并发症。•自主神经反射亢进在脊髓休克结束后发生,见于胸6平面以上的脊髓损伤患者。•
其特点是突然出现的血压升高、面部潮红、头痛、心动过缓和过度出汗,常伴有焦虑。•自主神经反射紊乱是由于损伤平面的伤害性刺激引起自主神经活动亢进所致。这些伤害性刺激常见的有膀胱和(或)直肠胀满、膀胱感染和大便填塞等。•处理:•①尽快找出和
消除诱因:首先检查膀胱是否充盈,导尿管是否通畅,直肠内有无过量粪便充填,有无嵌甲、压疮、痉挛,局部有无感染等。然后检查衣着、鞋袜、矫形器有无压迫或不适,并立即予以解决。•②立即抬高床头或取端坐位以降低颅内压,使静脉血集中于下
肢,降低心输出量。•③降血压,用快速降压剂如肼屈嗪(肼苯哒嗪)lO~20mg静注3.异位骨化•指在通常无骨部位形成骨组织,多见于软组织中。•此症的好发部位依次为髋、膝、肩、肘。•发病多在伤后1~4个月内,多见于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通常发生在损伤水平以下,局部多有炎症反应,伴全身低
热,任何脊髓损伤患者如有不明原因低热应想到此症。肿胀l~2日后开始变硬,数日后皮下形成质地较硬的团块。•预防异位骨化方面有效的药物为依替膦酸钠。•预防用药于伤后20日左右,以20mg/kg·d的剂量2周,然后
改为10mg/kg,10周,早饭前1小时1次投给。副作用为胃肠反应,但少见。•如病变范围广,限制了关节的活动,可考虑手术摘除•轻柔的被动关节活动•冷疗4.痉挛•脊髓损伤后脊髓中枢兴奋性失控,导致肌张力过高。肌肉痉挛一般在损伤后3到6周开始,
6到12个月左右达到高峰,如痉挛程度严重以致不能坐上轮椅,移动身体,完成日常动作,甚至造成畸形,可用下述方法•1.药物:氯苯氨丁酸是一种肌肉松弛剂,对脊髓损伤引起的屈肌痉挛显效,副作用少;硝苯呋海因,安定•2.负重:依靠膝支具,如膝一踝(KAO)及膝—踝—足支具(KAFO)练习负重
。•3.延长性牵拉:关节过度伸展进行持续牵引。•4.功能性刺激:对于截瘫患者,功能性电刺激不仅可以重新组织肢体运动,加速运动随意控制的自发恢复,促进脊髓水平段基本运动机制的再建,还可以缓解痉挛,增加肌肉体积积,增强肌力,改善
血循环,促进机体的代谢作用,逐渐而缓慢地提高机体功能。•5.水疗—做水中的主动及被动运动。5.疼痛•脊髓损伤后常伴有各种各样的疼痛,目前,医生称之为“中枢性疼痛”。对于其发生的原因尚无定论。•有些医生将截瘫以下部分的疼痛称之为“幻痛”,其意指已丧失
感觉部分的疼痛是中枢(大脑)痛觉异常所致,因为局部致痛原因无法传递到大脑。当然,也有些不完全脊髓损伤病人,由于关节、肌肉挛缩,神经根受伤,以及神经牵扯导致疼痛。•关于疼痛治疗,目前不主张用特殊止痛剂(如度冷丁、吗啡、可待因、强痛定等);
因为这些药有成瘾和依赖性。一旦使用一段时间就很难停用。•有些病人反映服一般药无效,其实只要坚持身体锻炼,参加轮椅活动,转移注意力,疼痛会逐渐适应。•有些医院采用“脊髓丘脑侧束切断”来治疗疼痛,有一定效果
。•还有采用中药和针灸方法止痛,效果也不错,应多用这样一些无副作用的疗法为好。6.深静脉血栓DVT•脊髓损伤患者中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40%-100%,与卧床导致血容量下降,血液粘滞性上升,血流速度缓慢有关。•肢
体深静脉血凝块形成:下肢>上肢•如果血凝块循环至腘窝以上,血凝块破碎的危险性增大,使肺循环形成栓塞引起呼吸困难,缺氧,循环衰竭,死亡。•完全性四肢瘫的患者发生可能性最大DVT危险因素•制动、卧床休息•感染•恶性肿瘤•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病史•下肢水肿或静脉瘀血下肢DV
T症状体征•疼痛•水肿•红斑•体温升高及肢体局部温度升高•浅静脉突出•50-80%病人没有明显症状治疗•凡病程不超过3天者,采用溶栓治疗(尿激酶或链激酶),抗凝疗法(立即给予肝素)•抬高患肢20º,避免患侧下肢输液•每天重复肢体远端向近端
充气加压及放气减压,加速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关节被动活动•早期活动•7.体位性低血压•早期起立床站立,从卧位---半卧位—直立位•弹性绷带,腹带等•8.骨质疏松•多运动,站立•9.压疮•如果坚持每2小时翻一次身,坐轮椅半小时支撑1~2分钟,压疮是可以避免的。•每次翻身、洗澡时
,均需查看病人皮肤有无颜色改变,局部红或发紫,有水泡,或有硬结都是压疮出现的表现,应立即采取减压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