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培训课件

PPT
  • 阅读 39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42 页
  • 大小 2.457 MB
  • 2023-04-04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橙橙】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培训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培训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培训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培训课件
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培训课件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14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培训课件.ppt,共(142)页,2.457 M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4070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概况治疗真菌及真菌感染诊断(宿主、临床表现、微生物、病理)药物分类及特点指南推荐分级治疗预后2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真菌(Fungus)一词的拉丁文Fungus原意是蘑菇。真菌是生物界中很大的一个类群,世界上已被描述的真菌约有1万属12万余种,真菌学家戴芳澜教授估计

中国大约有4万种。真菌学基础知识3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什么是真菌?1、概念由单细胞或多细胞构成的一种真核细胞型微生物;有真正的细胞壁和细胞核,不含有叶绿素和其他光合色素,营养体通常是丝状且有分枝的结

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几丁质或纤维素,并且是吸收营养的生物群。包括酵母、酵母样菌、霉菌、蘑菇和锈菌(与医学的关系不大)。真菌学基础知识4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几丁质与纤维素几丁质是大多数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以β-1,4-N-乙酰氨基葡糖

为单元的无支链多聚体,包括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类和低等的壶菌。➢纤维素是以β-1,4-葡萄糖链为单元的多聚体,包括卵菌纲、前毛壶菌纲、粘菌目和子囊菌的个别种。➢还有一类非纤维质的葡聚糖也在许多真菌类群的微纤丝

和基质中出现,这种葡聚糖被认为是由葡萄糖单元构成的带有支链的多聚体,由于构成复杂,大多数葡聚糖的结构还没有完全弄清。5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2、真菌与植物、动物、细菌的区别(1)与植物的区别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

作用;没有像植物一样的组织结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几丁质、半纤维素等;真菌不是植物,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的分化。6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2)与动物的区别◆真菌细胞有细胞壁,而动物没有◆真菌吸收营养,动物可以吞噬食物◆胚胎

阶段无胚囊7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3)与细菌的区别真菌比细菌大几倍至几十倍。真菌细胞结构比细菌复杂,细胞壁缺乏肽聚糖,其坚韧性主要依赖于多聚N-乙酰基葡萄糖构成的甲壳质(Chitin)(75%)

和蛋白质(25%)。由于不含肽聚糖,真菌不受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的作用。真菌的细胞膜与细菌的细胞膜区别在于前者有固醇(sterol)而后者无。细胞内有较为典型的核结构和细胞器。8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4)真菌与其他生物的异同粘菌:无细胞壁,有核,繁殖产生孢子。藻类:光合色素--自养生物。Fun

gi:无根、茎、叶,异养贮藏物质:糖,脂肪高等植物:有根、茎、叶,自养贮藏物质:淀粉。9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1、菌丝(hypha)真菌的孢子以出芽方式繁殖,在适宜的环境下由孢子长出芽管,芽管延长呈丝状,称菌丝。菌丝又

可长出许多分枝,交织成团称为菌丝体。❖按功能分:营养菌丝、气生菌丝、生殖菌丝❖按物理性状分:有隔菌丝、无隔菌丝❖按形态分:螺旋状、球拍状、结节状、鹿角状、梳状真菌的形态与结构10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孢子系真菌的繁殖结构,按形成方式分为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

两种❖有性孢子❖无性孢子2、孢子(spore)真菌的形态与结构11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3、菌落(colony)真菌孢子和菌丝经大量繁殖后形成的真菌集团。主要的类型有:酵母型菌落:为单细胞真菌的菌落形态,菌落光滑湿润,柔软而致密。与一般细菌菌

落相似,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单细胞性的芽生孢子,无菌丝。如新生隐球菌。类酵母菌落:外观与酵母菌落一样,部分单细胞真菌在出芽繁殖后,芽管延长不与母细胞脱落,形成假菌丝。如白假丝酵母菌。丝状型菌落:是多细胞真菌的菌落形式,由许多疏松的

菌丝体构成。菌落呈棉絮状、绒毛状或粉末状,菌落正背两面呈不同颜色。真菌的形态与结构12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A.单细胞真菌单细胞真菌呈圆形或卵圆形,常见于酵母和类酵母菌,对人类有致病的主要有:新生隐球菌的白假丝酵母菌。这类真菌以出芽方式繁殖,芽生孢子脱落后形成新的独立个体。真菌的

形态13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多细胞真菌能长出菌丝,菌丝延伸分枝,并可以长出孢子。菌丝和孢子的形态不同,常作为鉴别多细胞真菌的重要标志。B.多细胞真菌真菌的形态14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真菌分类

15按菌落形态霉菌(多细胞):有菌丝及孢子酵母(单细胞):—酵母菌:无菌丝,产生芽生孢子—酵母样菌:有真假菌丝,无子囊双相真菌:菌落形态转化(皮炎芽生菌、荚膜组织胞浆菌)按致病性真性致病菌:组织胞浆菌,球/副球孢子菌、皮炎芽生菌,孢子丝菌条

件致病菌:念珠菌、隐球菌、曲霉菌、毛霉菌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真菌种类念珠菌类念珠菌属:白色、热带、克柔、平滑隐球菌属:新型曲菌类曲霉菌属…双相型真菌组织胞浆属毛霉目毛霉菌属…生物学分类临床分类白色念珠菌非白念珠菌热带、克

柔、平滑隐球菌属:新型曲菌类曲霉菌属…其它少见真菌组织胞浆属、毛霉菌属…16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真菌感染的部位如花斑癣、甲真菌病、口腔念珠菌感染念珠菌病(系统性)、曲霉、隐球菌病、毛霉病等真菌感染浅部深部皮肤、粘膜指甲、毛发:皮

下组织:孢子丝菌病、着色真菌病、足菌肿等原发性:组织胞浆菌病、球孢子菌病、芽生菌病、副球孢子菌病等继发性:17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两高、两低、一快”真菌感染现状•发病率高(占院感5-10%)•死亡率高(ICU50

%;IA70~90%)•病情恶化快:念珠菌血症诊断后48h死亡率40%。•临床诊断率低、实验室诊断率低85%的ICU无法获得及时诊断及治疗。50%的ICU血培养呈阴性,尸检诊断。•真菌感染病情进展迅速,变化快18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

用深部真菌感染发病率上升的原因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导致体内微生态失衡,内源性真菌繁殖而致病。免疫病和器官移植患者大剂量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使真菌的机会性感染也随之增加。肿瘤化疗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甚至缺乏,是真菌感染的高危因素。导管插管介入治疗HIV/AIDS的流行

,机会性真菌感染增加。AIDS患者约85—90%有念珠菌感染。近年来新的检测诊断真菌感染的设备和技术,使真菌的检出率也有所增加。19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真菌的致病性致病条件◼1、毒力:具有内毒素样活性的胞壁糖蛋白,烟曲霉、黄曲霉致组织出血坏死。◼2、粘附力:白假丝酵

母菌,芽管形成,粘附力增强◼3、抗吞噬作用:新生隐球菌荚膜可有效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4、改变宿主细胞功能:烟曲霉和白假丝酵母菌的热休克蛋白HSP90可与宿主细胞和血清蛋白结合使之功能改变。20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致病形式1、致病性真菌感染

:多见于外源性真菌感染。浅部真菌病如皮癣。2、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多见于内源性真菌感染。深部真菌病如肺假丝酵母菌病。多见于机体抵抗力下降患者。3、真菌超敏反应性疾病:食入或吸入某些真菌的孢子或菌丝体时引发的各种超敏反应。如荨麻疹、变应性皮炎、哮喘等。21真菌感

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侵袭性真菌病的病原学主要致病菌为:念珠菌曲霉菌隐球菌22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侵袭性真菌病高危患者◆中性粒细胞缺乏症◆免疫抑制(干细胞移植、脏器器官移植)◆艾滋病和其他免疫缺陷◆长期大量广谱抗菌药物和/或皮质激素的应用◆长期留置插管◆糖尿病◆恶性肿瘤◆

静脉药瘾者◆严重疾病(严重烧伤、创伤、G-杆菌脓毒症)◆……23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确诊(Proven)困难!临床特征微生物学检查宿主因素组织病理学临床表现不典型:常为基础疾病的症状或药物治疗所掩盖实验室检查手段有

限,难以确定病原不易获取合格标本,危重患者难以承受可以确诊的侵入性检查24IFD的诊断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临床和实验室诊断率低约有高达85%的播散性念珠菌病患者无法获得及时和正确的诊断,并给予适当的抗真菌药物治疗。约有高达50%

的播散性念珠菌病患者血培养呈阴性,通常是在死亡后解剖才被诊断出来。50%85%CarlsonR.OncologyTimesJan,1992;16,17,45HolmbergK.MeyerRDeds.Diagno

sisandTherapyofSystemicFungalInfections.RavenPress1989:36-4625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对IFD的诊断:综合分析,分层诊断级别宿主因素临床特征微生物学组织病理学确诊++++临床诊断+++-

拟诊++-/+-未确诊+---高危因素症状影像学26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IFD的诊断确诊27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IFD的诊断临床诊断28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IFD的诊断临床诊断29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30临床

诊断IFD的诊断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1-3--D-葡聚糖测定(G试验)原理1-3--D-葡聚糖是真菌细胞壁的共有成分,通过检测1-3--D-葡聚糖的含量可用于评估患者是否真菌感染或感染的程度31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1-3

--D-葡聚糖测定的正常值10pg/ml以下无真菌感染10-20pg/ml病情观察期大于20pg/ml真菌感染32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半乳甘露聚糖测定原理➢由于曲霉感染机体至机体应答产生抗体二周后才有显著升高。抗体检测对侵袭性曲霉感染的早期诊断

帮助不大。➢抗原检测在曲霉感染的免疫学诊断中倍受青睐。抗原检测的标本可取血清、尿液、脑脊液及BAL液等。➢被检测的抗原成分主要是半乳甘露聚糖(galactomannan,GM)脂多糖。血清GM在感染后24h即可检测出,并与病情严重程度一致。抗原检测方法较常用的是EL

ISA、RIA和乳胶凝集试验等。抗原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因方法而异。33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曲霉感染抗原检测的优点结果稳定:检测不受患者免疫功能状况的影响;敏感性强:在临床症状出现同时或之前,便可在体液中检测出特

异性抗原,故适宜于早期诊断;可判断预后及疗效:抗原浓度可随病情活动而变化,故有助于疗效的判定。34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正确判断药敏试验报告1、不易找到真正的致病真菌正常人呼吸道和肠道均可存在少量的真菌标本中培养阳性不能提示感染目前无敏感指示系

统感染真菌的指标2、如何分析真菌实验报告?念珠菌是正常人体胃肠道和咽部的正常菌群,所以不能以这些部位涂片见到孢子或培养出念珠菌即作为真菌感染依据,必须与临床表现相结合来确定诊断。35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3、如何分析实验报告?念珠菌血症是造成

高死亡率的重要因素,但某些病人血培养真菌阴性时也能发生系统性念珠菌感染。这一现象提示如发生念珠菌血症不仅应作为需开始系统抗真菌治疗的指征,同时应注意是否有胃肠道念珠菌扩散,有无其他系统的真菌感染。正确判断药敏试

验报告36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如何分析实验报告?其他无菌体液,如腹水、胸水、胆汁、脑脊液、新鲜尿液中检出念珠菌,其临床价值远高于胃肠道和咽部标本,阳性结果也应视其为临床开始抗真菌治疗的充分根据。37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如何分析实验报告?对血液培养真菌阴性,如何来判定其有否扩

散性真菌感染?扩散性真菌感染中,内眼炎是仅次于真菌培养阳性的指标,对高危病区和人群作眼科检查并采集相应标本作念珠菌涂片和培养(采二根拭子)是有重要意义。38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有意义的涂片结果➢机体内部标本如血

液、腹水、C5F、脓肿穿刺液等➢新鲜尿液见到大量菌丝及孢子➢口腔、阴道、支气管灌洗液见到酵母样菌应作培养确定➢组织真菌涂片39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MIC真菌药敏更有参考价值局部真菌感染在参考真菌药敏结果的同时还应根据不同药物在不

同组织中的药代特征,蓄积浓度,MIC与蓄积浓度的关系、抗真菌谱等考虑其有效性和病人对抵抗不良反应的能力来选择抗真菌药物。在药物浓缩部位感染时,既是I或SDD的药物也有应用价值或在加大剂量后有应用价值真菌药敏报告应同时参考

S、I、R和MIC,MIC结果可结合组织浓度判断药物的有效性,在局部真菌感染时更应依据MIC和组织药物浓度判断敏感性40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组织药物浓度的测定是联系药敏试验和临床用药的桥梁以FLC为例:剂量组织浓度100mg/d6µg/ml4

00mg/d20-30µg/ml800mg/d40-60µg/mlRexJH,ClinMicrobRev1993,6:367-38141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体外抗真菌药敏试验与体内疗效的一致性NCCLSM27-A600余株念珠菌MIC值:分离自150余例AIDS的食管念珠

菌病,一致性好;治疗失败者,MIC值大于64µg/ml90-60原则—MIC值与临床疗效药敏试验敏感菌株:90%对治疗有效药敏试验耐药菌株:60%对治疗有效MahmoudA.G,JCM1996,34:489-495;RexJ,CID2002,35:982-98942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

合理应用体外抗真菌药敏试验指导用药以FLC为例MIC剂量<4µg/ml100mg/d4-8µg/ml200mg/d8-16µg/ml400mg/d16-32µg/ml800mg/dHopenthaletal,Diagn

MicrobInfectDis,2004,48:153-16043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实验室一级危象血液中培养检出白色念珠菌,提示有播散系统性感染脑脊液及其他无菌体液培养检出白色念珠菌或其他念珠菌属无插管或新换尿管尿液培养真菌计数>5万cfu/ml

44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实验室二级危象➢粪便涂片念珠菌20-30/油镜或占50%以上➢痰标本涂片或培养未见细菌,有大量菌丝及孢子。真菌数每油镜视野>20➢口腔涂片未见细菌。真菌数>20-25/视野,有菌丝。培养:纯培养真菌➢

阴道:培养出白色念珠菌。涂片见到菌丝和孢子45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实验室三级危象➢其他念珠菌、隐球菌、双相型真菌、曲霉菌、接合菌及新月孢子菌不属正常菌群,一旦阳性并排除污染后有诊断意义➢痰涂片细菌占1/3,真菌小分生孢子占2/3,未见菌丝➢粪便

涂片G-菌仅占1/4,G+菌占1/4,真菌占2/4,少量真菌菌丝➢口腔念珠菌培养阳性,涂片见到菌丝和孢子46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组织病理学活检组织可直接用荧光显微镜快速而特异地查出真菌并进行分类:念珠菌为发芽的酵母和假菌丝隐球菌呈厚荚

膜圆形酵母菌曲霉菌及很多其他真菌呈不相连的菌丝接合菌的菌丝相连47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侵袭性真菌病(IFD)诊断程序总结原发性IFD多见于社区获得性感染,宿主可以没有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临床过程相对缓和,凶险程

度较轻,临床处理尽量确诊治疗继发性IFD大多为医院获得性感染,宿主存在比较明确的真菌感染高危因素,临床过程急骤,需综合分析,及时行拟诊治疗或临床诊断治疗。48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IFD的治疗49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IFD治疗的4个阶段-1高危但无明确证

据及症状50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IFD治疗的4个阶段-2高危有症状但没有诊断依据51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高危并有一些证据IFD治疗的4个阶段-352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IFD治疗的4个阶段

-4有确凿的真菌学证据53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抗真菌药物分类代表性药物中文名外文名抗真菌抗生素多烯类两性霉素B及衍生物AmphotericinB及ABLC、ABCD、L-AmB合成真菌药唑类(吡咯类)咪唑类第一代咪康唑Miconazole第二代酮康唑Ket

oconazole三唑类第三代氟康唑伊曲康唑FluconazoleItraconazole新一代伏立康唑普沙康唑拉夫康唑Voriconazoleposaconazoleravuconazole嘧啶类胞嘧啶氟胞嘧啶Flucytosine丙烯胺类特比萘芬Terbinafine棘

白菌素类卡泊芬净米卡芬净阿尼芬净CaspofunginMicafunginAnidulafungin54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各类抗真菌药作用机制及位点米卡芬净卡泊芬净阻断细胞1,3-β-D-葡聚糖的合成两性霉素B与细胞膜上的麦角醇结合,破坏细胞膜通

透性伏立康唑伊曲康唑酮康唑氟康唑阻断细胞色素P450的催化下生成14-α-去甲基羊毛醇阻断麦角醇的合成5-FC阻止DNA和蛋白质的合成核酸合成DNA合成羊毛甾醇麦角醇RNA合成蛋白质合成细胞壁细胞膜55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IFD中各种念珠菌感染所占的比例白色念珠菌54%其他念珠菌1%

热带念珠菌17%平滑念珠菌15%近平滑念珠菌9%克柔念珠菌4%念珠菌中,白色念珠菌最多约占50%~70%。其他念珠菌(热带、光滑、近平滑念珠菌)所占份额在上升。56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人体内白念的主要分布消化道50%阴道20%~30%咽部1~4%皮肤2%念珠菌多侵犯呼吸

道、消化道、泌尿道、眼及血流!57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病例患者,男,58岁,因脑出血住院接受手术。术后因肺部感染,医师先后给予多种抗菌药物治疗,并予以机械通气、经锁骨下留置静脉导管进行中心静脉高营养等支持治疗。28天后,患者体温升高达39.5℃,复查胸片肺部感染较之前好转,

血培养、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培养均为白念珠菌。药敏结果显示对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和卡泊芬净敏感。诊断:静脉导管相关性念珠菌菌血症。58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诊断依据之一:念珠菌感染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外

周静脉高营养、ICU患者接受肾脏替代治疗、粒细胞缺乏、植人人造装置和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化疗药物和免疫调节剂)。59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诊断依据之二:临床特点⚫临床表现:✓念珠菌血症:38℃以上高热(发生率75%),广谱抗菌药物治疗

无效✓播散性念珠菌病:持续发热,肌肉疼痛,肾功能障碍和心衰等,CT扫描可见实质脏器的真菌性损害⚫预后:一旦发生念珠菌血症,死亡率达60~80%60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诊断依据之三:微生物检查念珠菌培养产生酵母样菌落。显微镜下,念珠菌在玉米吐温琼脂培

养基上除光滑念珠菌外大部分均可产生假菌丝及芽孢,白念珠菌还可产生厚膜孢子。在37℃血清中培养2~3h,可长出芽管,是重要的实验室鉴别特征。本例患者血培养及静脉导管培养白念珠菌阳性61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抗念珠菌感

染临床选药围绕5个方面因素中性粒细胞数量微生物学检查结果,尤其是血培养的结果病情严重程度近期有无唑类药物接触史诊断级别。此外潜在的药物间相互作用,肝、肾功能,可能的抗真菌药物不良反应等因素也应充分考虑ClinicalPracticeGui

delinesfortheManagementofCandidiasis:2009UpdatebytheInfectiousDiseasesSocietyofAmerica62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药物氟康唑棘白菌素类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米卡芬净安尼杜拉芬净因

素分类LD:12mg/kg;6mg/kg,qdLD:70mg50mg/d100mg/dLD:200mg,100mg/d中性粒细胞数量无粒缺●粒缺●●微生物学检查结果光念●近平滑念●病情严重程度轻中度●中重度●●唑类药物接触史有●●无●诊断级别预防治疗●经验治疗●63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

应用治疗方案:鉴于患者为中年男性,非粒缺,不存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情况,先前未使用吡咯类抗真菌药,根据指南宜选用氟康唑。方案:氟康唑800mgiv.gtt,q.d,用一天,而后改为400mg,iv.gtt,q.d64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

合理应用方案分析:该方案为非粒缺患者念珠菌菌血症治疗最常用的方案,近平滑念珠菌感染通常与静脉导管相关(A-Ⅱ),氟康唑对包括近平滑念珠菌的念珠菌属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但光滑念珠菌对其呈剂量依赖性敏感,克柔念珠菌对其耐药。总体评价不良反应少,价格相对便宜,口服生物利用度高。65真菌感染

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1、全身性念珠菌病(也可用于受到易致念珠菌感染的因素作用的患者:预防作用)2、隐球菌病(用于脑膜以外的隐球菌病;隐球菌脑膜炎患者经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治疗,病情好转后可选用本药作

为维持治疗药物)3、粘膜念珠菌病4、接受化疗或放疗而容易发生真菌感染的白血病人及其他恶性肿瘤病人的预防治疗1、曲霉病2、念珠菌病3、隐球菌病,包括隐球菌性脑膜炎4、组织胞浆菌病5、对伴有发热的中性粒胞减少症患者疑

为系统性真菌感染时的经验性治疗1、侵袭性曲霉病2、对氟康唑耐药的念珠菌引起的严重感染(包括克柔念)3、由足放线菌属和镰刀菌属引起的严重感染适应症对比(SFDAapproved)侵袭性念珠菌感染挽救性治疗的有效药物,包括先前有唑类药物治疗史和克柔念珠菌感染66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吸收分布代谢排

泄氟康唑口服吸收迅速、完全抑胃酸分泌药同用不影响其吸收蛋白结合率低(11~12%)分布广泛CSF/穿透性60~80%很少在体内代谢90%以上经肾脏以原形的形式排泄,特别适用于泌尿系统的真菌感染伊曲康唑口服吸收不完全,血峰浓度低与高脂肪饮食同服提高吸收抑胃酸分泌药同用减

少其吸收蛋白结合率高,高度亲脂性、亲角质性及药物后效应。在背部、手掌、胡须等部位角质层中的药物浓度高,停药后可维持2~4wCSF/穿透性<1%大多经P450依赖酶系代谢注射及口服后,尿液及脑脊液中均无原形药,故本药不宜用于尿路感染和中枢

神经系统感染的治疗伏立康唑口服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96%)食物可影响药物的吸收进食后1~2h服药CSF/穿透性>80%,脑脊液中的浓度与血浆相同大多经P450依赖酶系代谢代谢产物由肾脏排出,尿中原形药物不到5%。67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吡咯类抗真菌药可致肝毒性反应,多表

现为一过性肝酶升高,偶可出现严重肝毒性反应,包括肝衰竭和死亡原则上在治疗过程中,如果血清ALT轻、中度增高,但无明显的肝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时,可在密切监测肝功能的基础上继续用药。当ALT升高达5倍以上,并出现肝功能不全的

临床表现时,应考虑停药,并密切监测肝功能。该患者用氟康唑后药师需要注意什么?68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氟康唑的不良反应氟康唑对真菌细胞色素P450依赖酶的结合力远高于哺乳类动物,因此对人体无明显的肝

毒性;为本类药物中不良反应最低者对皮质类固醇激素合成亦无明显的抑制作用;多数患者耐受性良好,有轻微肠胃道症状、皮疹、头痛、头昏、剥脱性皮炎等。禁忌症:肝功能异常、妊娠及哺乳妇女避免使用,16岁以下患者不建议使用。69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伊曲康唑不良反应不作用于哺乳动物

的细胞色素P450依赖酶,安全范围较大。长期应用消化道不适,(<12.5%)能耐受。伊曲康唑肾毒性明显低于两性霉素B脱氧胆酸盐。其引起肝损害多表现为胆汁淤积。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在伊曲康唑治疗中出现心衰或症状加重的患者,应慎重。70真菌感染现状和药

物合理应用伏立康唑不良反应伏立康唑的肝肾毒性明显减少,其肝毒性具有剂量依赖性。另外,应用伏立康唑可出现短暂视觉障碍和幻觉,一般停药后多可恢复71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本例患者需治疗多久?对无粒细胞缺乏者,对无明显合并症的念珠菌血症患者,疗程为血培养阴性且临床症状明显缓解

后维持2周对粒细胞缺乏者,对无明显合并症的念珠菌血症患者,疗程为血培养阴性且临床症状明显缓解、粒细胞缺乏缓解后维持2周。72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方案一:卡泊芬净70mg,iv.gtt,q.d,一

天后改为:50mg,iv.gtt,q.d方案二:米卡芬净100mgiv.gtt,q.d方案分析:上述两方案使用的治疗念珠菌菌血症感染新药棘白菌素类,对念珠菌和曲霉具有良好抗菌活性,但对近平滑念珠菌作用较差,对隐球菌作用较差,上述两方案一般用

于重症,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曾用过吡咯类抗真菌药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好,患者耐受性好,唯独价格昂贵。若患者使用氟康唑治疗后病情不见好转,并逐渐严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应用何药物治疗方案?73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棘白菌素类棘白霉素类药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大,口服生物利用度低,故均不能口

服给药,很少透过血脑屏障为真菌细胞壁的葡聚糖合成酶抑制剂,哺乳类细胞无细胞壁,故对人体的毒性较低。对念珠菌属和曲霉菌属具有很高的抗菌活性,体外抗菌活性研究表明棘白霉素类对念珠菌属是杀菌剂,对于曲霉菌属是抑菌剂,对耐氮唑类药物的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和

其他念珠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对新型隐球菌,毛孢子菌属,镰孢属或结合菌无效。74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卡泊芬净卡泊芬净适用于确诊和对其他药物耐药的侵袭性念珠菌,曲霉菌感染或联合治疗;推荐剂量:70mg静脉滴注D1,继

之50mg/d静脉滴注。食道念珠菌病:50mg/d念珠菌血症、念珠菌病:70或50mg/d经验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一线用药)75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卡泊芬净口服不吸收,静脉用药,蛋白结合率97%,在肝内代谢,尿中排出41%,粪便中34%与其他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少,代谢与P450无关,但

环胞素可增加血浓度。老人无需调整剂量;肾功能不良者需调整给药剂量应缓慢静脉给药(约>1h),不能用含葡萄糖制剂稀释76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米卡芬净水溶性半合成脂肽抗真菌广谱、仅静脉用药应缓慢静脉给药(约>1h)。血浆蛋白结

合率高,99.8%,半衰期13~15h肝脏代谢,10%左右原形药物经肠道排泄。尿排出量〈1%,肾功不良无须调整剂量。米卡芬净和阿尼芬净在美国尚未批准用于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食道念珠菌病:150mg/d在骨髓干细

胞移植患者念珠菌感染的预防:100-200mg/d临床可单独或与其他全身性抗真菌药物合并用于对目前临床常用抗真菌药不能耐受或已产生耐药菌的病人的治疗77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阿尼芬净FDA批准的阿尼芬净的适应证有:念珠菌血症和其他类型的念珠菌感染,食道念珠菌病。为静脉

注射剂型。肾功不良无须调整剂量食道念珠菌病:初始冲击剂量为100mg,随后为50mg/d,疗程根据患者临床反应。大多数患者要≥14d,或症状消失后后再予≥7d。念珠菌血症和其他深部念珠菌感染:第1天初始冲击剂量为200mg,随后

为100mg/d。疗程:在血培养阴转后,继续给药≥14d。78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棘白菌素类不良反应卡泊芬净通常耐受性好,其不良反应主要包括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发热、寒战、头痛等米卡芬净耐受性好,不良反应主要包括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为3.3%)、恶

心(2.4%)、腹泻(2.1%)、白细胞减少和嗜酸粒细胞增多。阿尼芬净在50~100mg/d治疗剂量范围内耐受性好。常见输液相关的不良事件包括血压过低以及恶心、呼吸困难、面潮红、头晕;未见过敏反应的报道;有转氨酶升高的报道。79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若本例中的患者发现用广谱抗菌药

物后高热持续,如尚未做微生物学检查,是否可先经验用药?非粒细胞缺乏发热患者怀疑为播散性念珠菌病的经验治疗目前很难界定对此类患者行经验性治疗的临床标准,经验性治疗应只针对存在侵袭性念珠菌病危险因素、伴无已知原因所致发热的重症患者,且应基于对危险因素的临床评价、

侵袭性念珠菌病血清学标志物和(或)非无菌部位的培养结果。如并无念珠菌寄殖,则宜延缓抗真菌经验治疗。避免过度应用导致毒性反应和耐药。此类患者经验治疗首选氟康唑和棘白菌素类,两性霉素B或其脂质体作为替代。80真

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粒细胞缺乏发热患者怀疑为播散性念珠菌病的经验治疗粒细胞缺乏患者经恰当抗菌药物治疗4~7d后仍持续发热,原因不明者可予以经验性抗真菌治疗。一旦开始治疗,疗程应持续至粒细胞缺乏症缓解。对此类患者,除念

珠菌感染外,还应考虑霉菌感染的可能,应选用可同时覆盖两者的药物,包括脂质体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卡泊芬净或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毒性较大,氟康唑抗菌谱窄,均不宜选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中位剂量每日3mg/kg)与两性霉素B(中位剂量每日0.6mg/kg)相比,临床疗

效大致相仿,但安全性更好,并可降低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尤其是对于接受骨髓移植患者(A-Ⅰ)伊曲康唑(200mg静脉滴注2次/d×2d,而后1次/d×12d,继以每日口服液400mg)与两性霉素B(每日0.7mg/kg)相比,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大致相仿,但毒性更低,可作为不能耐受者的替代伏立康唑在预防高危患者深部真菌感染方面优于两性霉素B脂质体(A-Ⅰ),但有争议。因此,伏立康唑主要限用于接受同种异体骨髓移植患者和白血病复发患者。81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治疗光滑念珠菌感染推荐首选使用棘白菌素类治疗。如果患者初期治疗使用了唑类

药物,患者的病情有好转、血培养转为阴性,可以继续使用唑类治疗。指南强调根据培养菌种结果选择药物,可见对于血源性感染病原菌,鉴定到种的水平十分必要。但在调整药物时应以临床改善、真菌学清除为主要依据,体外药敏

结果只作参考。如本例患者微生物学检查结果之前先采用氟康唑进行经验治疗,之后血培养结果为光滑念珠菌感染,治疗药物是否需要改变?82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若本例患者只具有真菌感染高危因素,而无临床症状,尚未发热,如何判断是否需要预防治

疗?侵袭性念珠菌病好发于肝、胰腺和小肠移植患者,其中肝移植患者风险最高。尽管尚缺乏研究证据,专家认为对小肠移植患者也应行预防性治疗。对其他实体器官移植患者则不需进行预防性治疗。预防性用药可显著降低ICU患者侵袭性念珠菌病的发生率,但在提高患者生存率方面

并未显示出优势。对接受化疗和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在粒细胞缺乏期应予预防性抗真菌治疗,可选用氟康唑、泊沙康唑和棘白菌素类药物。故本例患者无需预防治疗83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念珠菌血症治疗续所有念珠菌血症患者均应接受眼科检查,一般在疾病控制后或粒细胞缺乏纠正后

进行。目的在于及时发现并干预眼内炎,推测有无组织播散,判断是否须延长疗程。在血培养阳性24小时内开始抗真菌治疗可降低患者死亡率。治疗后应每日或隔日一次复查血培养,直至结果阴性。84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念珠菌血症治疗药物总结对念珠菌血

症患者,无论有无粒细胞缺乏,新指南倾向于将棘白菌素类作为首选。绝大部分念珠菌体外对该类药物敏感,仅少数近平滑念珠菌对其耐药。1)无粒缺,临床情况稳定、近期未接受吡咯类治疗者,亦可选用氟康唑2)无论有无粒缺,临床情况不稳定、病情较重,病原真菌不明者推荐使用抗菌谱更

广的两性霉素B或棘白菌素类3)新生儿播散性念珠菌病通常选用两性霉素B。氟康唑(每天6~12mg/kg)对少数新生儿有效。当鉴定出病原真菌时,即可预测抗真菌药的敏感度:1)光滑念珠菌感染:推荐棘白菌素类。两性霉素B同样有效,但价格较高并有潜在毒性。2)近平滑念珠

菌感染,推荐初始治疗用氟康唑或两性霉素B。3)克柔念珠菌感染,可选用棘白菌素类、两性霉素B或伏立康唑。伏立康唑用于治疗氟康唑耐药的严重侵袭性念珠菌病。粒细胞缺乏发热患者怀疑为播散性念珠菌病的经验治疗中,两性霉素B脂质体为一线用药,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卡泊芬净备选。85真菌感染

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曲霉感染86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微生物和致病性主要致病菌:烟曲霉(A.fumigatus)黄曲霉(A.flavus)黑曲霉(A.niger)土曲霉(A.terreus)构巢曲霉(A.nidulans)87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曲霉病感染途径:➢门户感染:

呼吸道、窦道、皮肤等;➢血行播散;➢周围感染灶直接扩散:全身各器官、组织➢曲霉菌最常侵犯肺脏88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侵袭性曲霉病的高危病人:长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严重的GVHD患者、肺移植患者、部分肝移植者,HIV阳性,糖尿病,恶性肿瘤,放疗化疗长期大剂量

皮质激素者某种遗传性免疫缺陷病。尿毒症,营养不良,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89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临床特征临床表现:特异性差,可有发热,胸痛,咳嗽,咳痰,咯血,鼻窦疼痛等。侵袭性肺曲霉病:1)胸膜性胸痛;2)咳血或痰血;肺部CT扫描常可见密度均匀的“曲霉球”,上方有特征性新月型透

亮区-Halo征。预后:骨髓移植患者的侵袭性肺曲霉病死亡率高达90%。90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实验室检查肺曲霉病者痰液检出曲霉率不高,痰培养阳性率仅为10%~20%,血培养曲霉的阳性率几乎为0,为提高真菌检查阳性率,一种革兰染色是不够的,应加做KOH涂片染色,直接镜检,或经乳酸棉

酚蓝染色后镜检。IPA确诊标准是组织病理性检查见曲霉丝和(或)同一部位曲霉培养阳性或侵袭性操作如纤维支气管镜等方法所取组织培养阳性。91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病例患者,男性,40岁,因“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

移植术后3年,发热伴咳嗽3天”入院,3年前患者以乏力伴白细胞增高起病,后确诊为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慢性期,2005年4月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移植5个月后出现四肢皮疹,口腔黏膜白斑和胆红素升高,考虑合并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门诊以甲泼尼龙,环孢素和骁悉治疗,症状好转后逐渐减量维持治疗。三天前无明显诱

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5度,无畏寒,伴咳嗽,偶有黄痰,当地检查CT示双肺炎症。92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入院体检体温38.5度,呼吸急促,双肺可闻及细湿罗音,无哮鸣音,化验WBC18.23*109,N77.9%,胸部CT显示双肺斑片及结节影。初步诊

断:肺部感染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93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诊疗经过入院后予泰能联合替考拉宁抗感染,但患者体温仍然升高反复,3天后查胸部CT显示双肺片状高密度实变影,其内可见支气管充气相,周围可见毛玻璃样改变。考虑真菌感染,加用伊曲康唑

0.2giv.gttq.d,患者体温无明显下降,并出现胸闷气急,血氧饱和度降低至90%左后,5天后复查胸部CT双肺感染加重,痰培养见烟曲霉,行CT引导下病灶穿刺,病理提示曲霉(++)。最后诊断:侵袭性肺曲霉病(IPA)慢性髓

细胞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94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治疗和转归停伊曲康唑,改伏立康唑0.2giv.gttb.i.d三天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胸闷气急症状明显缓解,血氧饱和度升高至95%以上,停用泰能与替考拉宁,继续予伏立康唑单药抗

真菌治疗,2周后复查胸部CT病灶较前明显减少,停用静脉滴注,改用伏立康唑片口服治疗,1个月后复查胸部CT病灶基本吸收。95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讨论曲霉为条件致病菌,机体免疫功能受抑制或损伤时易感染,最多见于长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及器官移植者本病例发生于移植后3年余,可能与长期服用糖皮质激

素及服用免疫抑制剂抗排异反应有关。96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本例患者一开始抗真菌治疗是在拟诊的情况下(高危因素+临床表现)用伊曲康唑进行经验性治疗。指南:在高度怀疑侵袭性曲霉病的患者中,应在诊断评价的同时及早进行抗真菌治疗(A-I)

.实施方法:对曲霉病高危患者进行系统性连续监测每周两次胸片或胸部CT,或真菌检查,或真菌抗原检测,如发现阳性结果,立即开始抗真菌治疗。本例患者抗真菌治疗时机是否合适?97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临床开始早期经验性治疗的适

应证1.新的发热(体温正常或已下降)或持续性发热伴白细胞↑2.除外尿路、肺、实质脏器、脓肿、鼻窦、伤口等细菌感染3.更换抗生素,疗效不佳。(抗生素种类不影响引起真菌感染的种类)4.高危患者痰液,尿液中发现真菌,菌丝5.高危病人同时在两个部位,两次以上找到真菌。考虑真菌感染,去除深静脉导管,行

血培养及其他部位培养,酌情给予抗真菌治疗。98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曾经侵袭性肺曲霉病的治疗一般以两性霉素B为首选药物,伊曲康唑也有效,2001年2月,卡泊芬净被美国FDA批准,作为侵袭性曲霉感染的二线治疗药。2002年5月,

伏立康唑被FDA批准为曲霉感染的首选药物。迄今FDA仅批准伏立康唑和两性霉素B脂质体用于侵袭性曲霉病的初始治疗。伊曲康唑和卡泊芬净批准用于侵袭性曲霉病的补救治疗本例患者初始治疗用伊曲康唑是否合适?99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

用感染类型治疗a首选备选b侵袭性肺曲霉病伏立康唑(第一天6mg/kgIVq12h,随后4mg/kgIVq12h;口服剂量为200mgq12h一次)L-AMB卡泊芬净米卡芬净泊沙康唑伊曲康唑呼吸系统曲霉病治疗指南100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初始治疗~伏立康唑剂型:口服和注射剂量:成年

人口服:首剂负荷:第1日400mg,bid,以后200mg,bid。成年人静脉:首剂负荷:第1日6mg/kg,q12h,以后3~4mg/kg,q12h。剂量与肾功能:静脉制剂中含有环糊精助溶剂,后者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体内蓄积,因此不推荐在肌酐清除率低于

50mg·min-1的患者中应用;口服制剂则不需要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调整剂量,但它是唯一轻至中度肝功能不全患者需要调整剂量的三唑类药物。两性霉素B脂质体通常为初始治疗的备选药物。用于首选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患者101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本例患者伊曲康唑静脉给

药5天,症状反而加重,换用伏立康唑治疗后有效,提示伏立康唑对伊曲康唑产生耐药的烟曲霉仍有较好疗效。102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伊曲康唑→伏立康唑:补救治疗用于对首选药物耐药或难以耐受的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确诊患者。➢补救治疗的药物包括LFABs(A

-II)、泊沙康唑(B-II)、伊曲康唑(B-II)、卡泊芬净(B-II)或米卡芬净(B-II).➢在伏立康唑初始治疗失败的侵袭性肺曲霉病患者中不推荐使用伊曲康唑作为补救治疗.➢已评价了米卡芬净作为侵袭性曲霉病补救治疗的疗效,但这一适应症尚需进一步研究。➢泊沙康唑已得到欧盟批准可用于侵袭性曲霉病

的补救治疗,但对其是否可作为曲霉病的首选治疗尚未进行评价。103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本例患者伊曲康唑治疗无效的情况下还有什么可选用药方案?➢对伊曲康唑耐药的烟曲霉除伏立康唑外也可选用卡泊芬净或两性霉素B,但是,还是首选伏立康唑:伏立康唑初始治疗患者的存活率和有效率明显优于两性霉素

B➢备选方案:若用两性霉素B,起始剂量为0.1mg/(kg*d),以后逐日增加剂量至1mg/(kg*d),疗程6~12周,如不良反应较重,也可选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104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本例患者是否可以

一开始就采用两种抗真菌药联合治疗提高初始治疗成功率呢?➢缺乏严格的前瞻性对照试验,不推荐常规进行初始联合治疗(B-II).对发病急,病情严重的曲霉感染,可以采用联合用药,伏立康唑联合两性霉素B是较好的选择。➢补救治疗中可以采用联合治疗➢注意:治疗成功的关

键是逆转免疫缺陷状态(如减少皮质激素的剂量)或从粒缺中恢复.105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临床诊断后用药的选择:曲霉种类对治疗的影响(A-II)➢治疗曲霉病要考虑曲霉的种类.◆大部分土曲霉在体外体内均显示对两性霉素B耐药,所以推

荐三唑类抗真菌药物而不是两性霉素B作为土曲霉感染的初始治疗106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病变位置对治疗选择的影响➢推荐伏立康唑作为气管支气管曲霉病的初始治疗(B-II).➢关于卡泊芬净或其它棘白菌素类药物治疗这一类感染的经验目前

几乎没有.➢肺移植受者早期伏立康唑治疗气管支气管曲霉病可预防吻合口破裂和移植肺损伤,也可缓解气管支气管的溃疡性损伤.107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IPA疗效监测➢连续的临床评价(症状和体征)➢影像学评价(通常是定期肺CT检查).⚫肺CT检查的频率

应个体化,视肺部炎症浸润速度而定.⚫在治疗的最初7-10天,尤其在粒缺恢复的情况下,肺部炎性渗出的范围有可能增大.➢连续的血清GM(半乳甘露聚糖)测定⚫GM随时间不断升高提示预后不良,⚫但恢复至正常水平并不能作为

停止抗真菌治疗的唯一标准(B-III).108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IPA治疗疗程(A-III)➢通常推荐侵袭性肺曲霉病的疗程最短为6-12周;➢免疫缺陷患者,应持续治疗直至病灶消散.➢病情稳定患者可替换口服伏立康唑➢已治疗成功的侵袭性曲霉病患者中,若预期将发生免疫抑制,重新应用抗真

菌治疗能预防感染复发109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IPA预防治疗一级预防◼在并无患者感染证据,但其流行病学危险因素提示具有发生侵袭性曲霉病高倾向性情况下的治疗二级预防◼在具有侵袭性曲霉病病史,正在处于免疫抑制期患者◼三唑类或LFAB110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

理应用IPA预防治疗推荐药物◼应用泊沙康唑(A-I),泊沙康唑批准用于预防粒细胞缺乏(粒缺)、白血病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以及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同种异体HSCT受者发生曲霉病的高危患者。◼伊曲康唑可能有效,但其耐受性限制了使用(B-I)◼米卡芬净和阿尼芬

净亦为棘白菌素类,对曲霉具有活性,但FDA尚未批准用于侵袭性曲霉病。111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曲霉感染药物治疗总结➢常用的治疗策略包括初始治疗、补救治疗和联合治疗。Herbrecht研究发现伏立康唑作为侵袭性曲菌感染的治疗药物明显

优于两性霉素B,根据这一结果目前普遍认为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初始治疗应首选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脂质体通常为初始治疗的备选药物。112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补救治疗用于对首选药物耐药或难以耐受的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确诊患者。常见的选择包括改用两性霉素B或

其脂质制剂、棘白菌素类或唑类。使用唑类药物前应考虑先前治疗是否已应用该类药物、宿主重要器官功能和药物间相互作用。伏立康唑初始治疗失败的患者不推荐伊曲康唑作为补救治疗,因作用机制相同可能交叉耐药。113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一般不推荐常规进行初始联合

治疗,但在补救治疗时可考虑联合应用其他类型的抗真菌药。114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考虑到曲霉菌感染的高死亡率,对高危病人进行恰当的预防治疗是有必要的。目前国际上推荐首选泊沙康唑(200mg,每日4次)预防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伊曲康唑也可用于预防治疗。但广泛应用广谱唑

类抗真菌药物进行预防治疗,势必导致耐药率增加,进而影响一线治疗药物伏立康唑的疗效。米卡芬净(每日50mg)被美国感染病学会推荐作为侵袭性曲霉菌感染预防治疗的备选用药预防治疗应用唑类药物的患者如发生侵袭性曲霉病,初始治疗应改用其他类型的抗真菌药。115真菌感染

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隐球菌感染116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新型隐球菌为条件致病菌,接触鸽子排泄物等是发生新型隐球菌病的主要原因➢但只有当宿主免疫力低下时才会致病。主要引起肺和脑的亚急性或慢性感染。➢隐球菌可以感染人体

的任何组织和脏器,最常见的部位是中枢神经系统,其次为肺部和皮肤。二、新型隐球菌(CuyitococcusNeofonmans)117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隐球菌感染高危因素该病常见于全身性免疫缺陷性疾病、慢性衰竭性疾病,如获得

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淋巴肉瘤、结核病、糖尿病、肾病、红斑狼疮等目前,在免疫抑制患者中,隐球菌感染的发病率约为5%~10%,在AIDS患者中,隐球菌的感染率可以高达30%;而在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中,隐球菌的感染率约为十万分之一左右118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临床特征➢中枢系

统隐球菌病起病常隐匿,初期症状不明显或轻度间歇性头痛,后转为持久性头痛且加重、呕吐及不规则低热,常见脑膜刺激征,可见意识障碍、癫痫发作及精神障碍等。➢发病率低,但病情重,病死率高,且临床表现与结核性脑膜炎颇为相似,常易误

诊119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病例患者,女,60岁,因2月前开始间断发热、头痛,于2009年1月6日入院。患者于入院2月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头痛,呈间断性钝痛,以前额部为主,时而伴呕吐,于当地按感冒治疗,

疗效欠佳。后头痛加重,行腰穿后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考虑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该患者在外院共行3次腰穿,脑脊液压力波动于150~200mmH2O,2次结核抗体阳性,1次PCR阳性,2次隐球菌阳性。入院诊断:结核性脑膜炎可能?隐球菌性脑膜炎可能?

120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隐球菌病处理临床实践指南:2010年美国感染病学会更新隐球菌病治疗成败的关键,在于患者的免疫状态、感染部位、抗真菌药物的毒性和患者的基础疾病。指南指出了治疗的3个关键原则:①脑膜脑炎采用杀菌剂诱导治疗,如多烯类联合氟胞嘧啶,随后氟康唑维持治疗;②颅内

压升高和(或)IRIS的早期诊治至关重要;③肾功能受损的患者可以使用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121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根据指南,目前对隐球菌治疗有效的药物主要为两性霉素B,5-FC及氟康唑,推荐联合治疗。两性霉素B与5-FC有协同作用,

前者可破坏隐球菌的细胞膜,利于5-FC进入菌体,抑制核酸的合成,两药联用是最快的抗真菌组合,并且可阻止耐5-FC菌株的产生,且联合用药时,两性霉素B的剂量可减少,不良反应明显减少。如患者不能用5-FC治疗,两性霉素B的剂量必须增至

超过0.6mg/(kg*d)对严重隐球菌脑膜炎经单用静脉滴注治疗无效或复发者,可同时鞘内或脑室内注射两性霉素B。122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两性霉素B的特点广谱:对念珠菌属、新生隐球菌、巴西副球孢子菌、皮

炎芽生菌、申克孢子丝菌、荚膜组织胞浆菌、暗丝孢科真菌、镰刀菌、烟曲霉、曲霉、毛霉等有抑制作用。对皮肤癣菌抑制效力差。治疗严重系统真菌病的首选药物之一。唯一有希望治愈毛霉病的药物。两性霉素B对皮肤癣菌抑制效力差,不用于浅部真菌

病的治疗。123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两性霉素B临床应用两性霉素B口服吸收不良且不稳定,仅能静脉滴注。吸收后仅有微量药物进入脑脊液,治疗隐球菌脑膜炎时需鞘内注射。两性霉素B多从小剂量开始,突然给予大剂量或有效剂量可使病情恶化。124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5-氟胞嘧啶(5-fluo

rocytosine,5-Fc)抗菌谱:窄谱。对念珠菌属、新生隐球菌、申克孢子丝菌、卡氏枝孢霉、疣状瓶霉等有作用口服吸收良好。蛋白结合少,血循环中游离的药物水平较高;分子量小,易通过血脑屏障。毒性低。5-FC体内不被分解代谢,主要通过

肾脏清除,口服后90%的药物在24h内以原形形式从尿中排出。肾功能衰竭的患者药物半衰期明显延长,要调整剂量。125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5-FC临床应用适用于念珠菌属、新生隐球菌、球拟酵母等引起的感染。对曲霉病、孢子

丝菌病和着色芽生菌病也有效。单独使用易产生耐药性,宜与两性霉素B同时使用。联合应用治疗念珠菌及隐球菌感染可起协同作用,尤以白念珠菌感染时这种协同作用更为明显。5-FC+氟康唑或伊曲康唑合用治疗艾滋病患者隐球菌脑膜炎有效。126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两性霉素B加量至每日35mg时,出现

低血钾(1.08mmol·L-1)及心电图异常(室颤)的严重不良反应,治疗难以继续,此时有何建议?患者应用两性霉素B及氟胞嘧啶抗真菌治疗已经一月余,用药过程顺利,遂建议:(1)因两性霉素B治疗有效,且尚未达到治

疗总剂量,应继续给予两性霉素B治疗,剂量暂时维持在每日35mg,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出现不适可临时减药或停药;(2)继续给予氟胞嘧啶0.5g,tid,po;(3)停用地塞米松磷酸钠入壶;(4)适量补钾,嘱病人多食含钾食物,如香蕉、葡萄干;(5)密切观察患者体

温、肝肾功能变化及对两性霉素B耐受情况。128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有哪些措施可以减轻两性霉素B的不良反应?1)两性霉素B的肾损害:两性霉素B的肾损害是呈剂量依赖性的针对我国成人0.7mg/(kg·d

)以下对肾功影响小,总剂量在4g以下基本没发生不可逆的肾功损害在使用中不仅要注意单次剂量,还应重视累计剂量,必要时采取序贯治疗。保证肾脏的灌注,使尿量>2000ml/d缓慢滴注不仅可减少静脉炎的发生,也可减少肾功损害的发生率。按说明书一般滴注6~8h,129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2

)约40%~50%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低血钾,当联合使用激素时发生率更高及时的监测电解质和补钾是必要的,以免引起心律失常130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3)两性霉素B局部反应发生率也较高由于本品刺激性大,不可作肌内注射,静滴时也应经常改变

注射部位,将药物稀释至浓度10mg/100ml以下,酌情加入低剂量糖皮质激素,可以减少静脉炎和疼痛的发生。4)两性霉素B的胃肠道反应较多,主要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加入适当激素可减轻131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5)两性霉素B对血液系统毒

性反应主要是正常红细胞性贫血,偶可有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贫血出现在早期,一般持续6~8周后自行恢复。减慢滴速可减少对红细胞生成素的抑制作用。6)两性霉素B对心血管的影响主要是可引起室颤、心脏骤停可通过减慢滴速

,及时调节电解质,特别是补钾来减少发生。132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注意:配制两性霉素B的溶媒必须是5%葡萄糖注射液。不能使用氯化钠注射液,因可产生沉淀,也不宜用10%的葡萄糖溶解本品在光照下不稳定,

应避光缓慢静滴。133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5-FC不良反应:有厌食、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血药浓度>100mg/L可有WBC和PT减少,要常规进行对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的检查。定期检查肝肾功能

并注意对骨髓的抑制作用禁忌症:肝、肾功能损害,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小患者以及孕妇慎用。134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若本例患者接受两性霉素B和5-FC的联合治疗后,症状好转,但是治疗中不能耐受两性霉素B,治疗该如何改变?IDSA建议:对于无

免疫缺陷的脑病患者,两性霉素B的剂量为0.7~1mg/(kg*d)+5-FC100mg/(kg*d),疗程为6至10周,若患者实在难以耐受两性霉素B,可按上述方案治疗2周后,巩固期改口服氟康唑400mg/d,疗程≥10周

。(为降低两性霉素B毒性,可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135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多烯类抗真菌药剂型的改进名称两性B含量每日剂量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AmBFungizone2-7%0.5-1mg/kg两性霉素B脂质体复合体ABLCAbelcet3

3%5mg/kg(用5%糖水)两性霉素B硫酸胆甾醇酯ABCDAmphotec50%3-6mg/kg两性霉素B脂质体L-AmBAmBisome10%1mg/kg开始→4mg/kg(3-5)(总1-2g)1

36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制剂的特点(1)治疗深部念珠菌病的有效率优于曲菌病;ABLC与L-AmB治疗隐球菌性脑炎的剂量为常规制剂的3-5倍时,疗效则与常规制剂相仿;L-AmB治疗组患者临床治愈率较ABLC和ABCD高;用5倍量的ABLC治疗念珠菌血

症,疗效与常规制剂相仿三种含脂类制剂的肾毒性均低于常规制剂137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制剂的特点(2)o输药后的即刻反应L-AmB发生率较ABLC,ABCD及常规制剂低,只有ABCD在首次用药时需用小剂量试验o输药时间L-AmB最短(30-60分钟),

ABLC每小时2.5mg/kg,ABCD每小时1mg/kgo疗程中需监测肝、肾功能o不宜作为一线药应用,仅适用于对两性霉素常规制剂无效(已用常规制剂总量>0.5g)或不能耐受者138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若患者改用氟康唑后,体温又上升,病情出现逆转,此时怎么办?可以恢复两性霉素B和5-FC联

用方案,但是须降低两性霉素B的剂量,密切观察临床情况再酌情调节两性霉素B的剂量。139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隐球菌感染治疗总结隐球菌感染如治疗不彻底,常会反复发病。根据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不同隐球菌感染治疗策略有所不同。重症、进展期、已知或怀疑存在播散的呼吸系统隐球菌感染患者(存在免疫妥

协或免疫功能正常),均应接受包括诱导期、巩固期和维持期的连续抗隐球菌治疗。140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诱导期应用两性霉素B(每日015~017mg·kg-1)或其脂质制剂,也可联合应用氟胞嘧啶(每日100mg·kg-1)

,疗程为2~4周。➢巩固期应用氟康唑(每日400mg),疗程为8~10周;➢维持期继续应用氟康唑(每日200mg),疗程为6~12个月。维持期结束后HIV感染者仍需要继续应用氟康唑(每日200mg)至每微升CD4细胞数大于100个后持续3

个月。➢可考虑用伊曲康唑替代氟康唑。无症状或轻中度感染免疫妥协患者应用氟康唑(每日400mg)或伊曲康唑(每日400mg),疗程为6~12个月。对于免疫功能正常者,轻中度感染也可应用氟康唑(每日400mg)或伊曲康唑(每日4

00mg),疗程为6~12个月;无症状者或仅有轻微症状者一般疗程为3~6个月;无症状定植者则仅需要医学观察,无需治疗。141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谢谢!142真菌感染现状和药物合理应用

小橙橙
小橙橙
文档分享,欢迎浏览!
  • 文档 25747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