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培训课件

PPT
  • 阅读 5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0 页
  • 大小 86.195 KB
  • 2023-04-0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橙橙】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医学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培训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医学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培训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医学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培训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医学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培训课件
医学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培训课件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20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医学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培训课件.ppt,共(20)页,86.195 K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4041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参考•2014年5月13日起草且已颁布的《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给出与《药品注册工作指南》(2005年3月颁布的指导原则)的区别之处。2主要内容

(一)概述(二)试验设计➢总体要求➢生物样品的分析方法➢研究项目3概述定义:通过体外和动物体内的研究方法,揭示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获得药物的基本药代动力学参数,阐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的过程和特征。研究意义:1.评价药物制剂特性和质量的重要依据。2.阐明药物作用机制

,是药效和毒理研究动物4(一)总体要求1受试物:采用工艺相对稳定、纯度和杂质含量能反映临床试验拟用样品和/或上市样品质量和安全性5(二)生物样品的分析方法色谱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微生物学方法、免疫学方法。方法学验证是生物样品分析的基础。包括准确度、精密度、特异性、灵敏度、重现性、稳

定性等研究;制备随行标准曲线并对质控样品进行测定,确保生物样品分析的可靠性。6指导原则对“生物样品的分析”修改部分✓基本概念1.灵敏度:主要通过测定定量下限样品的准确度和精密度来表征。7✓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应用每个分析批应建立标

准曲线,随行测定高、中、低3个浓度的质控样品,每个浓度至少双样本,并应均匀分布在未知样品测试顺序中。当一个分析批中未知样品数目较多时,应增加各浓度质控样品数,使质控样品数大于未知样品总数的5%。质控样品测定结果的偏差指导原则对“生物样品的分析”

修改部分8(三)研究项目•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吸收•分布•排泄•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生物转化•药物代谢酶及转运体研究•物质平衡创新型药物9(三)研究项目1.血药浓度-时间曲线1.1受试动物数:以药-时曲线的每个采样点

不少于5个数据计算所需动物数。受试动物采用雌雄各半。(书:最好从同一受试动物个体取样,如由多只动物的数据共同构成一条血药浓度-时间曲线,需增加动物数,以反映个体差异对结果的影响)1.2采样点*:(1)给药前

需采血作为空白样品。(2)采样时间点的设计应兼顾药物的吸收相、平衡相(峰浓度Cmax附近)和消除相。一般在吸收相至少需要2~3个采样点,对于吸收快的血管外给药药物,避免第一个点是Cmax;在Cmax附近需要3个时

间点;消除相需要4~6个采样点。(3)整个采样时间应持续到3~5个半衰期,或持续到血药浓度为Cmax的1/10~1/20。10(三)研究项目1.3口服给药:给药前应禁食12小时以上,以排除食物对药物吸收的影响。1.4多次(重复)给药对于临床需长期给药或有蓄积倾向的药物,应考虑进行多次(重复

)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多次给药试验时,一般可选用一个剂量(有效剂量)。1.5血药浓度测定1.6药代动力学参数静脉注射给药:消除半衰期(t1/2)、表观分布容积(Vd)、药-时曲线下面积(AUC)、清除率(CL)等参数值。血管外给药:上述参数、峰浓度(Cmax)和达峰时间(

Tmax)等,以反映药物吸收、消除的规律。统计矩参数,如:平均滞留时间(MRT)、AUC(0-t)和AUC(0-∞)等,以描述药物药代动力学特征。11(三)研究项目1.7应提供的数据1.7.1单次给药各个受试动物的药-时数据及曲线和各12(三)研究项目2.吸收经口给药的新药,进行整体动物试验时

应尽可能同时进行血管内给药的试验,提供绝对生物利用度。如有必要,可进行体外细胞试验、在体或离体肠道吸收试验等以阐述药物的吸收特性。对于其他血管外给药的药物及某些改变剂型的药物,应根据立题目的,提供绝对生物利

用度或相对生物利用度。建议采用非啮齿类动物自身交叉试验设计,用同一受试动物比较生物利用度。•生物利用度:指药物制剂被机体吸收的速率和吸收程度的一种度量。•绝对生物利用度:用非血管途径给药的药时曲线下面积与该药参比制剂静注给药的AUC的比值,以百分率表示。•相对生物利用度:用相同途径

给药的试验制剂与参比制剂的药时曲线下面积的比值。13(三)研究项目3.分布•大鼠或小鼠,必要时可选择非啮齿类动物(书:选用大鼠或小鼠做组织分布试验较为方便)•选择一个剂量(有效剂量)•给药后,至少测定药物及主要代谢产物在心、肝、脾、肺、肾、胃肠道、生殖腺、脑、体脂、骨

骼肌等组织的浓度。必要时建立和说明血药浓度与靶组织药物浓度的关系。•参考药-时曲线的变化趋势,选择至少3个时间点分别代表吸收相、平衡相和消除相的药物分布。若某组织的药物或代谢产物浓度较高,应增加观测点,进一步研

究该组织中药物消除的情况。每个时间点,一般应有6个动物(雌雄各半)的数据。•可考虑进行多次给药后特定组织的药物浓度研究:•进行组织分布试验,必须注意取样的代表性和一致性。14(三)研究项目4.排泄同时提供啮齿类和非啮齿类动物的排泄数据,啮齿类每个性别3只动物,非啮齿类每个性别2~

3只动物。(书:大鼠或小鼠)4.1尿和粪的药物排泄:将动物放入代谢笼内,选定一个有效剂量给药后,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分段收集尿或粪的全部样品,直至收集到的样品中药物和主要代谢产物低于定量下限或小于给药量的1%。粪样品收集后按一定比例制成匀浆,记录总重量或体积,取部分

尿或粪样品进行药物和主要代谢产物浓度测定或代谢产物谱分析,计算药物和主要代谢产物经此途径排泄的速率及排泄量。每个时间段至少有5只动物的试验数据。采样时间点:采取给药前尿及粪样,参考预实验的结果,设计给药后收集样品的时间点,包括药从尿或粪中开始排泄、排泄高峰及排泄结束

的全过程)4.2胆汁排泄:一般在动物麻醉下作胆管插管引流,待动物清醒且手术完全恢复后给药,并以合适的时间间隔分段收集胆汁,进行药物和主要代谢产物测定。(书:大鼠在乙醚麻醉下)4.3记录药物及主要代谢产物自粪、尿、胆汁排出的速度及总排出量(占总

给药量的百分比),提供物质平衡的数据。15(三)研究项目5.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建议根据药理毒理研究所采用的动物种属,进行动物与人血浆蛋白结合率比较试验。•采用方法:平衡透析法、超过滤法、分配平衡法、凝

胶过滤法、色谱法等。可选择使用一种方法进行至少3个浓度(包括有效浓度)的血浆蛋白结合试验,每个浓度至少重复试验3次,以了解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以及可能存在的浓度依赖性和血浆蛋白结合率的种属差异。•对血浆蛋

白结合率高,且安全范围窄的药物,(书:对蛋白结合率高于90%的药物)建议开展体外药物竞争结合试验,即选择临床上有可能合并使用的高蛋白结合率药物,考察对所研究药物蛋白结合率的影响。16(三)研究项目6.生物转化-创

新型药物•临床前可先采用色谱方法或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方法分析和分离可能存在的代谢产物,并用色谱-质谱联用等方法初步推测其结构。•体内药物生物转化可考虑与药-时曲线和排泄试验同时进行,应用这些试验采集的样品进行代谢产物的鉴定及浓度测定。17(三)研究项目7.药物代谢酶

及转运体研究-创新型药物•体外试验体系是评价药物代谢酶和转运体作用机制,结合体内试验,综合评价药物的处置过程。•非临床ADME研究应主要采用人源化材料(如:人肝微粒体、肝S9、原代肝细胞及P450重组酶等),鉴定药物是否是代谢酶的底物或抑制剂。•具有重要临

床意义的外排和摄入转运体主要包括P-gp、BCRP、OATP1B1、OATP1B3、OAT1、OAT3和OCT2等,建议针对这些转运体进行研究。•考虑代谢酶与转运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及潜在的相互作用、人特异性代谢产物

的评估等。18(三)研究项目8.物质平衡-创新型药物•临床前和临床早期,毒性剂量和有效治疗剂量范围确定时,•运用放射性标记化合物,•收集动物和人体粪、尿以及胆汁以研究药物的物质平衡。•这些研究能够获得化合物的排泄途径和排泄19•研究项目:(

1)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不少于5个、雌雄各半、同一受试动物个体取样;采样点*;给药剂量。(2)吸收:提供绝对生物利用度或相对生物利用度。建议采用非啮齿重要内容小结20

小橙橙
小橙橙
文档分享,欢迎浏览!
  • 文档 25747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