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急救教案

PPT
  • 阅读 37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91 页
  • 大小 5.279 MB
  • 2023-03-2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魏子文库】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现场急救教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现场急救教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现场急救教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现场急救教案
现场急救教案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9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现场急救教案.ppt,共(91)页,5.279 MB,由小魏子文库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3809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一、触电急救*触电急救最主要的是要动作迅速。快速、正确地使触电者脱离电源第一步,使触电者脱离带电体对于低压触电事故,应立即切断电源或用有绝缘性能的木棍棒挑开和隔绝电流,如果触电者的衣服干燥,又没有紧缠住

身上,可以用一只手抓住他的衣服,拉离带电体;但救护人不得接触触电者的皮肤,也不能抓他的鞋。对高压触电者,应立即通知有关部门停电,不能及时停电的,也可抛掷裸金属线,使线路短路接地,迫使保护装置动作,断开电源。注意抛掷金属线前,应将金属线的一端可

靠接地,然后抛掷另一端。第二步,应根据触电者的具体情况,迅速对症救护一般人触电后,会出现神经麻痹、呼吸中断、心脏停止跳动等征象,外表上呈现昏迷不醒的状态,但这不是死亡。触电急救现场应用的主要救护方法是人工呼吸法和胸外心脏挤压法。1、人工呼吸法施行人工呼吸法以口对口人工呼吸法效果最好。捏紧触电者鼻孔

,深吸一口气后紧贴触电者的口向口内吹气,时间越为2秒钟,吹气完毕后,立即离开触电者的口,并松开触电者的鼻孔,让他自行呼气,时间约3秒钟。如此以每分钟约12次的速度进行。2、胸外心脏挤压法救护者跪在触电者一侧或骑跪

在其腰部两侧,两手相迭,手掌根部放在伤者心窝上方、胸骨下,掌根用力垂直向下挤压,压出心脏里面的血液,挤压后迅速松开,胸部自动复原,血液充满心脏,以每分钟60次速度进行。一旦呼吸和心脏跳动都停止了,应当同时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挤压,如现场仅一人抢救,

可以两种方法交替使用,每吹气2-3次,再挤压10-15次。抢救要坚持不断,切不可轻率终止,运送途中也不能终止抢救。人工呼吸1.判断:观察是否胸廓有呼吸运动,用耳贴在病人鼻孔处是否能停到呼吸声或感到呼吸的气流;2.在保持呼吸道通畅和病人口部张开的位置下进行;3.用按病人前额一手的拇指与食指捏

闭病人鼻孔;4.抢救者深吸一口气后,张开口紧贴病人口部并完全将其包住;5.用力快而深地向口吹气,时间约2秒直至病人胸部上抬;6.一次吹气完毕后,应即与病人口部脱离,吸入新鲜空气,以便作下一次人工呼吸,同时放松病人鼻孔以便呼气;7

.每次吹气量约为700-1100ml,吹气量不要过大,吹气时要暂停按压胸部;8.抢救开始首先全力吹气两口,以扩张萎缩肺脏,以后每按压胸部15次后,吹气2口,即15:2。胸外心脏按压术按压部位在胸骨中下1/3交界处,以一手掌根部放在按区,将另一手掌根重叠放于其手背上,两手手

指交叉抬起,使手指脱离胸壁,双臂绷直,双肩在患者胸骨上方正中,垂直向下用力按压,利用上半身体重和肩臂部肌肉力量。幅度为4-5cm,频率80-100次/分钟,按压应平稳,有规律地进行,不能间断,不能冲击式

的猛压,下压及向上放松的时间大致相同。心肺复苏术施行成功的指征:如果操作者抢救的方法正确,有下列各种表现,说明其所施行的方法有效。1.恢复自主的呼吸和脉搏。2.有知觉,反应及呻吟等。3.瞳孔由大变小。4.面色或口唇由紫绀转为红润。

终止心肺复苏术的指征和条件:1.已恢复自主的呼吸和脉搏。2.有医务人员到场。3.操作者已筋疲力尽而无法再施行心肺复苏术。4.心肺复苏术持续一小时之后,患(伤)者瞳孔散大固定,心电活动、呼吸不恢复,表示脑及心脏死亡。烧伤是指因火焰、热液、蒸汽、电流、射线或化学物质(强酸、强碱)等作用于人体而引致

皮肤以至肌肉、骨骼等深部组织的损伤,严重者如大面积深度烧伤可引致全身系统的损伤感染、休克甚至危及生命。烧伤通常可分为热力烧伤、化学烧伤、电烧伤和射线烧伤。二、烧伤急救烧伤院前急救与处理:1.消除烧伤原因:不同原因不同处理

。(a)火烧伤要立即脱去着火的衣服或就地打滚灭火。发生烧伤时,最简单有效的急救处理是“冷水疗法”。(b)化学物质烧伤应立即把沾有化学物的衣服脱去,然后用大量冷水冲洗患处,一直冲洗至局部疼痛消失为止。保护创面(a)轻度烧(烫)伤一般不需要特别治疗。要注意保持创面清洁干

燥,可用消毒药水轻轻拭洗创面,也可以涂上点治疗烧伤的药油、药膏,不需包扎,经一两周即可痊愈。(b)若是二、三度烧伤,经迅速冲水冷疗后,再用干净布料轻盖患处,防止创面再被碰伤和感染,迅速送往医院急诊治疗。合并症的处理:如同时有出血、骨折合并症时,应作相应的止血、包扎、固定等处

理。3.合并症的处理:如同时有出血、骨折合并症时,应作相应的止血、包扎、固定等处理。中暑是指在高温的作用下,机体发生体温调节功能障碍,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组综合症。多发生于在高温(一般指室温超过35摄氏度)、通

风不良环境或烈日曝晒下从事长时间的工作和活动的人群。三、中暑急救发病机理人体正常温度恒定在37摄氏度左右。当周围环境温度超过皮肤温度时,人体会通过出汗以及皮肤和肺泡表面的蒸发进行散热,人体深部组织的热量通过循环血流带至皮下组织经扩张的皮肤血管散热。如果人体受外界环境中热

原的作用和机体产热大于散热或散热受阻,则体内就有过量的热蓄积,引起器官功能障碍和组织的损害。诊断和临床表现在高温环境中劳动或活动时出现的体温升高、肌肉痉挛或晕厥,特别在炎夏暑热季节,老年人、幼童、慢性病、精神病患者、孕妇以及高温作业的重体力劳动者,突然发生高热、昏迷、皮肤

灼热无汗时,均应考虑为中暑。中暑分为以下三级:㈠先兆中暑㈡轻症中暑㈢重症中暑重症中暑包括热射病(中暑高热),热痉挛(中暑痉挛),热衰竭(中暑衰竭)三型。院前急救与处理㈠对于先兆中暑、轻症中暑的患者,应迅速脱离高温环境,转移至阴凉通风处休息或平卧,给予口服凉盐水,糖盐水,

各种含盐的清凉饮料、仁丹、霍香正气水,涂擦清凉油、万金油、掐捏合谷、风池、太阳穴、足三里等穴位。㈡对于重症中暑的患者,除积极采取以上措施外,还应采取以下的急救措施:1.将患者移至空调室内,没有空调设备时,可在室内放置冰块、电风扇,尽快使室温降至25摄氏度以下。2.用凉水淋浴

,用冰水或酒精擦浴,亦可在头部、腋窝、腹股沟等处放置冰袋。3.保持呼吸道畅通(参照心肺复苏章),改善缺氧。4.在采取以上各种措施的同时,请其他人协助拨打120急救电话,尽快将患者送往就近医院治疗。溺水是指人体全身淹没在水中,呼吸道

被水或异物堵塞,或水被吸入肺内,或由于喉头、气管发生反射性痉挛而引起的窒息、缺氧状态。溺水的表现分为干溺水(约占溺水的10-15%)和湿溺水(约占溺水的85-90%)。四、溺水急救临床表现(一)淹溺的表现淹溺可分为:轻度—神志清楚,心率增快;中度—神志朦胧

;重度—溺水被救上岸时往往已神志不清、四肢冰冷,脸色青紫、肿胀,呈缺氧窒息状态,口腔及鼻腔充满泡沫、污泥、杂物等,胃内充满积水,上腹部膨胀,呼吸和心跳先后停止。抢救与处理㈠保持呼吸道通畅迅速清除口腔、鼻腔

异物、污泥,使呼吸道恢复畅通。㈡排除呼吸道及胃内积水1.肩背倒立倒水法2.腰腹摇晃倒水法3.伏膝倒水法4.奔跑排水法5.背部手压排水法6.小儿排水法㈢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按压(参照触电应急急救办法处理)1、气体中毒:迅速将伤

员救离现场,搬至空气新鲜、流通的地方,松开领口、紧身衣服和腰带,以利呼吸畅通,使毒物尽快排出,有条件时可接氧气。同时要保暖、静卧、并密切观察伤者病情的变化。五、化学危险品伤害急救2、当毒气泄露量很大,而又无法采取措施防止泄露时,特别是在通风条件差、较封闭的场所,在场

人员应迅速逃离毒气泄露场所。6、还要注意的是,当毒气泄露发生时,若没有穿戴防护服,决不能进入事故现场救人。因为这样不但救不了别人,自己也会被伤害。3、不要慌乱,不要拥挤,要听从指挥,特别是人员较多时,更不能慌乱,也不要大喊大叫,要镇静、沉着,又秩序地撤离。4、撤离时要弄清

楚毒气的流向,不可顺着毒气流动的风向走,而要逆向逃离。5、逃离泄露区后,应立即到医院检查,必要时进行排毒治疗。六、机械伤害急救1、休克、昏迷急救(1)让休克者平卧、不用枕头,腿部抬高30度。若属于心原

性休克同时伴有心力衰竭、气急,不能平卧时,可采用半卧,注意保暖和安静,尽量不要搬动,如必须搬动时,动作要轻。(2)吸氧和保持呼吸道畅通。用鼻导管或面罩给氧。危重病人根据情况给予鼻导管或气管内插管给氧。(3)立即与医务工作者联系,请医生

治疗。工作现场的休克昏迷是由于外伤、剧痛、脑脊髓损伤等造成的。2、骨折急救骨折的现场固定方法:(1)固定断骨的材料可就地取材,如棍、树枝、木板、拐杖、硬纸板等都可作为固定材料,长短要以能固定住骨折处上下两个关节或不使断骨错动为准。(2)脊

柱骨折或骨折或颈部骨折时,除非是特殊情况如室内失火,否则应让伤者留在原地,等待携有医疗器材的医护人员来搬动。对于骨折伤者,正确固定是最重要的。(3)抬运伤者,从地上抬起时,要多人同时缓缓用力平托;运送时,必须用木板或硬材料,不能用布担架或绳床。木板上可垫棉被,但不能用枕头,颈椎骨骨

折伤者的头须放正,两旁用沙袋将头夹住,不能让头随便晃动。止血的方法:1、一般止血法:一般伤口小的出血,先用生理盐水涂上红汞药水,然后盖上消毒纱布,用绷带较紧地包扎。2、严重出血时,应使用压迫带止血法。这是

一种最基本、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止血方法。适用于头、颈、四肢动脉大血管出血的临时止血。即用手指或手掌用力压住比伤口靠近心脏更近部位的动脉跳动处(止血点)。只要位置找的准,这种方法能马上起到止血作用。3、严重出血的急救3、身体上

通常有效的止血点有8处。一般来讲上臂动脉、大腿动脉、桡骨动脉是较常用的。上臂动脉:用4个手指掐住上臂的肌肉并压向臂骨;大腿动脉:用手掌的根部压住大腿中央稍微偏上点的内侧;桡骨动脉:用3个手指压住靠近大拇指根部的地方

。4、其它止血方法。除了前面的压迫止血法外,还有止血带止血法、加压包扎止血法和加垫屈肢止血法等多种止血方法。止血带止血法适用于四肢大血管出血,尤其是动脉出血。用止血带(一般用橡皮管,也可以用纱巾、布带或绳子等代替)绕肢体绑扎打结固

定,或在结内(或结下)穿一根短木棒,转动此棒,绞紧止血带,直到不流血为止。然后把棒固定在肢体上。在绑扎和绞止血带时,不要过紧或过松。过紧会造成皮肤和神经损伤,过松则不能起到止血作用。用这种方法有造成受伤肢体缺血而

引起组织坏死的危险,所以,要注意以下几点:1、止血带不能直接和皮肤接触,必须先用纱布、棉花或衣服垫好。2、扎好止血带后,要尽快向医院转送。在转送中,要每隔一小时松解1-2分钟,以暂时恢复血液循环,然后在另一稍高的部位扎紧。3、扎止血带的部位不要离出血点太远,以避免使更多的肌肉组织缺

血、缺氧。一般绑止血带的位置是上臂或大腿上三分之一处。外伤急救四项技术止血、包扎、固定、搬运是外伤救护的四项基本技术。外伤救护时的效果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与及时准确的现场急救、处理、安全迅速的转运密切相关。正确的现场急救能减轻伤者的痛苦,预防和减轻并发症,为医院的

进一步治疗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开展群众性卫生救护培训,学习和掌握外伤急救四项技术是很有必要的。第一节止血一、各种出血的特点1、动脉出血2、静脉出血3、毛细血管出血各种血管出血特点(1)动脉出血:来势凶猛,颜色鲜红,随心脏搏动而呈喷射状涌出。大动脉出血可以在数分钟内导

致患者死亡,需急送医院抢救。(2)静脉出血:暗红色的血液,迅速而持续不断地从伤口流出。止血的方法和毛细血管出血大致相同,但须稍加压力缠敷绷带;不是太大静脉出血时,用上述方法一般可达到止血目的。(3)毛细血管出血:呈小点状的红色血液,从伤口表面渗出,看不见明显的血管出

血。这种出血常能自动停止。通常用碘酒和酒精消毒伤口周围皮肤后,以消毒纱布和棉垫盖在伤口上缠以绷带,即可止血。二、外出血的止血方法㈠指压止血法指压止血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临时性止血方法。它根据动脉的走向,在出血伤口的近心端,通过用手指压迫血管,使血管闭合而达到临时止血的目的。指

压止血法适用于头、颈部和四肢的动脉出血。不同的出血部位,采用不同的压迫点。二.加压包扎止血法三.填塞止血法四.止血带止血法常用止血带材料有橡皮管(带)、布条止血带等⑴橡皮管(带)止血法用约一米长弹性好的橡皮管(带),上肢出血于上臂上1/3处(中1

/3处容易损伤桡神经);下肢出血于大腿的上段处结扎。⑵布条止血带止血法可用三角巾、手帕、毛巾或布条折成带状缠绕在垫有敷料或毛巾等软织物的肢体上拉紧。(3)上、下肢充气式气压止血袋止血法分为气压止血袋和驱血袋注意事项①上止血带时,

皮肤与止血带之间不能直接接触,应加垫敷料、布垫或将止血带上在衣裤外面,以免损伤皮肤。②上止血带要松紧适宜,以摸不到远端动脉搏动,能止住血为度。扎松了不能止血,扎得过紧容易损伤皮肤、神经、组织,引起肢体坏死。③上止血带时间过长,容易引起肢体坏死。因此,止血带上好

后,要记录上止血带的时间。并每隔40-50分钟放松一次,每次放松3-5分钟。为防止止血带放松后大量出血,放松期间应在伤口处加压止血。④运送伤者时,上止血带处要有明显标志,不要用衣物等遮盖伤口,以妨碍观察,并用标签注明上止血带得时间和放松止血

带得时间。第二节包扎一、包扎的材料1、绷带2、三角巾3、其他临时代用品可选用伤者或急救者身边干净的手帕、毛巾、衣物、腰带、领带等进行包扎。常用包扎法㈠绷带包扎法常用的绷带包扎法有环形包扎法、螺旋形包扎法、螺旋形反折法、8字形包扎法等。使用绷带包扎法的注意事项

1.缠绕绷带的方向应是从内到外,由下到上,从远端至近端。开始和结束时均要重复缠绕一圈以固定。打结、扣针固定应在伤口的上部,肢体的外侧。2.包扎时应注意松紧度。不可过紧或过松,以不妨碍血液循环为宜。3.包扎肢体时不得遮盖手指或脚趾尖,以便观察血液循环情况。

4.检查远端脉搏跳动,触摸手脚有否发凉等。第三节骨折固定当骨折发生时,应用外伤急救现场的固定技术,有利于避免在转送伤者过程中因骨折部位的移动而加重伤势,防止骨折断端刺伤肌肉、神经、血管或脏器,引起疼痛、出血、甚至休克的发生。二、骨折的症状1.疼痛

2.肿胀3.畸形4.骨擦音5.功能障碍6.大出血三、固定的材料1.各种规格的夹板是最常用的材料之一。2.可利用身边或附近一切可以利用的物品,如木板、扁担、木棍、树枝、竹竿、铁棒等做固定材料。3.可利用伤者的躯干或健肢进

行固定。1.前臂骨折临时固定术先用两块相应大小的夹板置于前臂掌、背侧,绑扎固定。然后用三角巾将前臂悬吊于胸前。2.上臂骨折临时固定术用两块相应大小的夹板置于上臂内外侧,绑扎固定。然后用三角巾将前臂悬吊于胸前。3.大腿骨折临时固定术用一块从足跟到

腋下的长夹板,置于伤肢外侧。另一块从大腿根部到膝下的夹板,置于伤肢内侧,绑扎固定。4.小腿骨折临时固定术用两块等长夹板从足跟到大腿内、外侧绑扎固定。若现场无夹板亦可将伤肢同健侧绑扎在一起。5.颈椎骨折临时固定术先于枕部轻轻放置薄

软枕一个,然后再用软枕或沙袋固定头两侧。头部再用布带与担架固定。6.胸腰椎骨折临时固定术将伤肢平卧于软枕的板床上。腰部骨折在腰部垫软枕。若需长距离运送最那先以石膏固定。脊椎骨折的处理必须由医务人员或受过初级卫生

救护训练者进行操作。1.严禁乱加搬动、拉扯、不得使用软担架和徒手搬运,切勿扶持伤者行走。2.必须搬运时,应由4-6人用手分别托扶伤者的头、肩、背、臀、下肢等部位,动作一致,轻巧平稳地将伤者移至硬板担架上,并在身体的凹位和身旁放置

足够的软垫等固定身体位置,然后用三角巾或绷带固定在硬板担架或硬木上及时送往医院。五、骨折的急救原则和注意事项1.要注意伤口和全身状况,如伤口出血,应先止血,然后包扎固定。如有休克或呼吸、心跳骤停者应立即进行抢救。2.在处理开放性骨折时,局部要

作清洁消毒处理,用纱布将伤口包好,严禁把暴露在伤口外的骨折断端送回伤口内,以免造成伤口污染和再度刺伤血管和神经。3.对于大腿、小腿、脊椎骨折的伤者,一般应就地固定,不要随便移动伤者,不要盲目复位,以免加重损伤程度

。4.固定骨折所用的夹板的长度与宽度要与骨折肢体相称,其长度一般应超过骨折上下两个关节为宜。5.固定用的夹板不应直接接触皮肤。在固定时可用纱布、三角巾垫、毛巾、衣物等软材料垫在夹板和肢体之间,特别是夹

板两端、关节骨头突起部位和间隙部位,可适当加厚垫,以免引起皮肤磨损或局部组织压迫坏死。6.固定、捆绑的松紧度要适宜,过松达不到固定的目的,过紧影响血液循环,导致肢体坏死。固定四肢时,要将指(趾)端露出,以便随时观察肢体血液循环情况。如发现指(趾)苍白、发冷、麻木、疼痛、肿胀、甲床青紫时,说明固

定、捆绑过紧,血液循环不畅,应立即松开,重新包扎固定。7.对四肢骨折固定时,应先捆绑骨折断处的上端,后捆绑骨折断处的下端。如捆绑次序颠倒,则会导致断端再度错位。上肢固定时,肢体要屈着绑(屈肘状);下肢固定时,肢

体要伸直绑。第四节搬运伤者经过现场急救、处理后,下一步骤是将伤者安全送往医院。使用正确的搬运方法和运输工具,能使伤者迅速、及时、安全地得到进一步的治疗,也可以避免由于搬运不当给伤者增加痛苦和加重伤势。常用的搬运方法有徒手搬运和担架搬运两种。可根据伤者的伤势轻重

和运送的距离近远而选择合适的搬运方法。徒手搬运法1.单人搬运法:有扶持法、抱持法、背负法、肩法,临床少用。战时现场可用。2.双人搬运法:有椅式搬运法、平托式搬运法。(如图)担架搬运法担架搬运法是搬运伤员最佳方法,重伤员长距离运

送应采用此法。没有担架可用椅子、门板、梯子、大衣代替;也可用绳子和两条竹竿、木棍制成临时担架。运送伤员应将担架吊带扣好或固定好。伤员四肢不要太靠近边缘,以免附加损伤。运送时头在后、脚在前。途中要注意呼吸

道通畅及严密观察伤情变化。脊柱骨折搬运对疑有脊柱骨折伤员,应尽量避免脊柱骨折处移动,以免引起或加重脊髓损伤。搬运时应准备硬板床置于伤员身旁,保持伤员平直姿势,由2-3人将伤员轻轻推滚或平托到硬板上。

对疑有颈椎骨折的伤员,需平卧于硬板床上,头两侧用沙袋固定,搬动时保持颈项与躯干长轴一致。不可让头部低垂、转向一侧或侧卧。附:离体组织器官运送离体组织器官应用无菌或清洁敷料包裹好,放入塑料袋或直接放入加盖的容器中。当气温大于100c时,外周以冰块

包围保存。

小魏子文库
小魏子文库
培训类文库,5年文库经验
  • 文档 9816
  • 被下载 2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