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治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培训课件

PPT
  • 阅读 4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57 页
  • 大小 242.370 KB
  • 2023-03-2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橙橙】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抗菌药物治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培训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抗菌药物治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培训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抗菌药物治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培训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抗菌药物治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培训课件
抗菌药物治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培训课件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5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抗菌药物治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培训课件.ppt,共(57)页,242.370 K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3743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抗菌药物治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卫生相关部门制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共分四部分: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三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四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原治

疗2抗菌药物治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菌药物的应用涉及临床各科,正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的关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正确、合理

,基于以下两方面:(1)有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2)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正确、合理。3抗菌药物治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的症状

、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

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4抗菌药物治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或耐药,即细菌药物敏感试验(以

下简称药敏)的结果而定。因此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住院病人必须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门诊病人可以根据病情需要开展药敏工作。5抗菌药物治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

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给药方案。6抗菌药物治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三、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和人体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过程)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临床医师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上述特点,按临床适应证(参见“各类抗菌药物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正确选用抗菌药物。7抗菌药物治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四、抗菌药物治疗

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制订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等。在制订治疗方案时应遵循下列原则。8抗菌药物治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一)品种选

择: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二)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治疗重症感染(如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和抗菌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的感染(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抗菌药物剂量宜较大

(治疗剂量范围高限);而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由于多数药物尿药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则可应用较小剂量(治疗剂量范围低限)。9抗菌药物治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三)给药途径:◼1.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不必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重症感染、全

身性感染患者初始治疗应予静脉给药,以确保药效;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10抗菌药物治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2.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宜尽量避免:皮肤黏膜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后,很少被吸收,在感染部位不能达到有效浓度,反易引起过敏反应或导致耐药菌产生,因此治疗全身性感染或脏器感染时应避免局部

应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只限于少数情况,例如全身给药后在感染部位难以达到治疗浓度时可加用局部给药作为辅助治疗。此情况见于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某些药物可同时鞘内给药;包裹性厚壁脓肿脓腔内注入抗菌药物以及眼科感染的局部用药等。某些皮肤

表层及口腔、阴道等黏膜表面的感染可采用抗菌药物局部应用或外用,但应避免将主要供全身应用的品种作局部用药。局部用药宜采用刺激性小、不易吸收、不易导致耐药性和不易致过敏反应的杀菌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易产生过敏反应的药物不可局部应用。氨基糖苷类等耳毒性药

不可局部滴耳。11抗菌药物治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四)给药次数:为保证药物在体内能最大地发挥药效,杀灭感染灶病原菌,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等消除半衰期短者,应

一日多次给药。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可一日给药一次(重症感染者例外)。12抗菌药物治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五)疗程: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特殊情况,妥善处理。但是,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布鲁菌病、

骨髓炎、溶血性链球菌咽炎和扁桃体炎、深部真菌病、结核病等需较长的疗程方能彻底治愈,并防止复发。◼(六)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有指征联合用药。13抗菌药物治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1

.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2.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或2种以上病原菌感染。◼3.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4.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

药性的感染,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14抗菌药物治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5.由于药物协同抗菌作用,联合用药时应将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减少,如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联合治疗隐球菌脑膜炎时,前者的剂量可适当减少,从而减少其毒性反应。联合用药时宜选用具有协同或相加

抗菌作用的药物联合,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其他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联合,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联合。联合用药通常采用2种药物联合,3种及3种以上药物联合仅适用于个别情况,如结核病的治疗。此外必须注意联合用药后药物不良反应将增多。15抗菌药物治临床应用的基本原

则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一、内科及儿科预防用药◼1.用于预防一种或两种特定病原菌入侵体内引起的感染,可能有效;如目的在于防止任何细菌入侵,则往往无效。◼2.预防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可能有效;长期预防用药,常不能达到目

的。16抗菌药物治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3.患者原发疾病可以治愈或缓解者,预防用药可能有效。原发疾病不能治愈或缓解者(如免疫缺陷者),预防用药应尽量不用或少用。对免疫缺陷患者,宜严密观察其病情,一旦出现感染征兆时,在送

检有关标本作培养同时,首先给予经验治疗。◼4.通常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普通感冒、麻疹、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17抗菌药物治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

◼(一)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18抗菌药物治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菌药物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中应用的基本原则19抗菌

药物治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一、肾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一)基本原则:许多抗菌药物在人体内主要经肾排出,而某些抗菌药物具有肾毒性,肾功能减退的感染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则如下:◼1.尽量避免使用肾毒性抗菌药物,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调整给药方案。◼2.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病原菌种类及

药敏试验结果等选用无肾毒性或肾毒性低的抗菌药物。◼3.根据患者肾功能减退程度以及抗菌药物在人体内排出途径调整给药剂量及方法20抗菌药物治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二)抗菌药物的选用及给药方案调整:根据抗菌药物体内过程特点及其肾毒性,肾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选

用有以下几种情况。◼1.主要由肝胆系统排泄或由肝脏代谢,或经肾脏和肝胆系统同时排出的抗菌药物用于肾功能减退者,维持原治疗量或剂量略减。21抗菌药物治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2.主要经肾排泄,药物本身并无肾毒性,或仅有轻度肾毒性的抗菌药物,肾功能减退者可应用,但剂量需适当调整。◼3

.肾毒性抗菌药物避免用于肾功能减退者,如确有指征使用该类药物时,需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以调整给药方案,达到个体化给药;也可按照肾功能减退程度(以内生肌酐清除率为准)减量给药,疗程中需严密监测患者肾功能。22抗菌药物治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二、肝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肝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选用及剂量调整需要考虑肝功能减退对该类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程度以及肝功能减退时该类药物及其代谢物发生毒性反应的可能性。由于药物在肝脏代谢过程复杂,不少药物的体内代谢过程尚未完全阐明,根据现有资料,肝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

应用有以下几种情况。23抗菌药物治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1.主要由肝脏清除的药物,肝功能减退时清除明显减少,但并无明显毒性反应发生,肝病时仍可正常应用,但需谨慎,必要时减量给药,治疗过程中需严密监测肝功能。红霉素等大

环内酯类(不包括酯化物)、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属此类。◼2.药物主要经肝脏或有相当量经肝脏清除或代谢,肝功能减退时清除减少,并可导致毒性反应的发生,肝功能减退患者应避免使用此类药物,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酯化物等属此类。24抗菌药物治临床应用

的基本原则◼3.药物经肝、肾两途径清除,肝功能减退者药物清除减少,血药浓度升高,同时有肾功能减退的患者血药浓度升高尤为明显,但药物本身的毒性不大。严重肝病患者,尤其肝、肾功能同时减退的患者在使用此类药物时需减量应用。经肾、肝两途径排出的青霉素类、头孢菌

素类均属此种情况。◼4.药物主要由肾排泄,肝功能减退者不需调整剂量。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属此类。25抗菌药物治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三、老年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由于老年人组织器官呈生理性退行性变,免疫功能也见减退,一旦罹患感染,在应用抗菌药物时需注意以下事项。◼1.老年人肾

功能呈生理性减退,按一般常用量接受主要经肾排出的抗菌药物时,由于药物自肾排出减少,导致在体内积蓄,血药浓度增高,容易有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老年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接受主要自肾排出的抗菌药物时,应按轻

度肾功能减退情况减量给药,可用正常治疗量的2/3~1/2。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的大多数品种即属此类情况。26抗菌药物治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2.老年患者宜选用毒性低并具杀菌作用的抗菌药物,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为常用药物,毒性大的氨基糖苷

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药物应尽可能避免应用,有明确应用指征时在严密观察下慎用,同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此调整剂量,使给药方案个体化,以达到用药安全、有效的目的。27抗菌药物治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四、新生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新生儿期一些重要器官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此

期间其生长发育随日龄增加而迅速变化,因此新生儿感染使用抗菌药物时需注意以下事项。◼1.新生儿期肝、肾均未发育成熟,肝酶的分泌不足或缺乏,肾清除功能较差,因此新生儿感染时应避免应用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包括主要经肾排泄的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以及主要经肝代谢的氯霉素。确有应用指

征时,必须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此调整给药方案,个体化给药,以确保治疗安全有效。不能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者,不可选用上述药物。28抗菌药物治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2.新生儿期避免应用或禁用可能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可影响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禁用,可导致脑性核黄疸及溶血性贫血的磺

胺类药和呋喃类药避免应用。◼3.新生儿期由于肾功能尚不完善,主要经肾排出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药物需减量应用,以防止药物在体内蓄积导致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的发生。◼4.新生儿的体重和组织器官日益成熟,抗菌药物在新生儿的药代动力学亦随日龄增长而变化,因此使用抗菌药物时应

按日龄调整给药方案。29抗菌药物治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五、小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小儿患者在应用抗菌药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该类药物有明显耳、肾毒性,小儿患者应尽量避免应用。临床有明确应用指征且

又无其他毒性低的抗菌药物可供选用时,方可选用该类药物,并在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不良反应。有条件者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根据其结果个体化给药。◼2.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该类药也有一定肾、耳毒性,小儿患者仅在有明确指征时方可选

用。在治疗过程中应严密观察不良反应,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30抗菌药物治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3.四环素类抗生素:可导致牙齿黄染及牙釉质发育不良。不可用于8岁以下小儿。◼4.喹诺酮类抗菌药:由于对骨骼发育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该类药物避免用于1

8岁以下未成年人。31抗菌药物治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六、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一)妊娠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妊娠期抗菌药物的应用需考虑药物对母体和胎儿两方面的影响。◼1.对胎儿有致畸或明显毒性作用者,如四环素

类、喹诺酮类等,妊娠期避免应用。◼2.对母体和胎儿均有毒性作用者,如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妊娠期避免应用;确有应用指征时,须在血药浓度监测下使用,以保证用药安全有效。32抗菌药物治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3.

药毒性低,对胎儿及母体均无明显影响,也无致畸作用者,妊娠期感染时可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和磷霉素等均属此种情况。◼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按照药物在妊娠期应用时的危险性分为A、B、C、D及X类,可供药物选用时参考。33抗菌药物治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二)哺乳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哺乳期患者接受抗菌药物后,药物可自乳汁分泌,通常母乳中药物含量不高,不超过哺乳期患者每日用药量的1%;少数药物乳汁中分泌量较高,如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甲硝唑等。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等在乳汁中含量低。然

而无论乳汁中药物浓度如何,均存在对乳儿潜在的影响,并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导致乳儿听力减退,氯霉素可致乳儿骨髓抑制,磺胺甲噁唑等可致核黄疸、溶血性贫血,四环素类可致乳齿黄染,青霉素类可致过敏反应等。因此治疗哺乳期患者时应避免

选用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磺胺药等。哺乳期患者应用任何抗菌药物时,均宜暂停哺乳。34抗菌药物治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案例1:2006年3月,北京一知名医院收治了一名普通的咳嗽患者,尽管医生给他用了多种类型的抗生素,仍然没能挽回他年轻的生命。细菌培养发现,病人

体内感染的病菌对各种抗生素均耐药。医生分析,这是由于长期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的后果——因为他有一个特别的生活习惯。35抗菌药物治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患者每天在单位食堂吃饭,顾虑单位食堂不干净,可能会有一些细菌在里面,所以每次吃完饭都要吃两粒抗生素,天天吃,日积月累,

最后就出了问题。思考:1、谁应当为他的死亡负责?2、为什么没有人指导他合理使用抗生素?3、他服用的抗生素是从哪里获得的?36抗菌药物治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案例2:基层医院的例子(1)◼某社区卫生服务站接待一患咽炎患者,患者仅有咽痛,不发烧,肺部也无阳性体征。既

往有慢性咽炎史。◼医生开出头孢曲松2克,2/日静脉点滴,连续使用7天。问题:本例在使用抗生素方面有什么问题吗?37抗菌药物治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案例3:基层医院的例子(2)◼一位女性患者因颈椎病来社区站就诊,医生给予头孢拉啶3克,2/日静

脉点滴,连续使用10天。医生告知疼痛就是发炎,给予头孢拉啶的目的是为了消炎。问题:这样使用头孢拉啶是否正确?38抗菌药物治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国内外抗生素使用现状◼WHO推荐:抗生素医院使用率为30%◼美英等发达国家医院:使用

率22%—25%◼中国卫生部要求抗生素使用在50%以内◼近五年我国医院中抗生素使用率均保持在67%—82%之间,抗生素类药物的费用占全部药费的40%左右◼在使用抗生素人群中,1/3以上根本不需要用抗生素,约50%以上并未起到作用39抗菌药物治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抗生素不合

理使用→细菌耐药性数据表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青霉素一次剂量是2万~4万单位,现在需用几十万、几百万单位◼葡萄球菌、肠道革兰氏阳性杆菌、结核杆菌、痢疾杆菌之所以长久地肆虐人类,就是耐药性不断增强的结果◼环丙沙星20年前开始在临床上应用,当时副作用小、疗效好,

现在几乎对60%以上的病人失去作用41抗菌药物治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菌素的特点是危害的滞后性。医生开大处方,滥用抗菌素,并不会立即给病人造成身体上的损害◼遭遇病痛时,第一个念头是赶紧治病。在治病的眼前利益与防止抗菌素滥用的长远利益之间,人们往往顾前不顾后,宁愿接受抗菌素滥用的“大处方”42抗

菌药物治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抗生素使用中的误区◼误区1:抗生素=消炎药(细菌/病毒/无菌性炎症)◼误区2:抗生素可预防感染◼误区3:广谱抗生素优于窄谱抗生素◼误区4:新的抗生素比老的好,贵的抗生素比便宜的好43抗菌药物治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误区5:使用抗生素种类

越多,越能有效控制感染抗生素联合用药:1、增强作用2、相加作用3、无关作用4、拮抗作用44抗菌药物治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两种杀菌性抗生素联合使用时,产生增强/协同作用机会较多如青霉素+庆大霉素,为增强作用(青霉素抑制敏感细菌繁殖期细胞壁合成,

庆大霉素抑制敏感细菌静止期蛋白质合成,二药通过不同途径作用于细菌、加速细菌死亡)◼两种快速性抑菌性抗生素联合使用时会产生相加作用如红霉素+氯霉素,红霉素+四环素,或四环素+氯霉素等,为相加作用(均通过抑制敏感细菌的蛋白质合成起作用,作用途径相同)

45抗菌药物治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杀菌性与抑菌性抗生素联合使用时,多为无关作用或拮抗作用如青霉素+红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等,为拮抗作用(青霉素是快速性杀菌性抗生素,对处于繁殖期的细菌作用较强,而红霉素、四环素和氯霉素是快速性抑菌性抗生素,可快速抑制敏感细菌的繁殖,联用则无形中削弱了青霉

素的杀菌能力,青霉素也无形中削减了红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的抑菌能力)46抗菌药物治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不提倡联合使用抗生素:联合用药可增加不合理用药因素,反而降低疗效,且易产生毒副作用/耐药性。合并用药种类越多,引起的毒副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就

越高◼为此,凡使用一种抗生素能够达到治疗目的时,尽量不使用第二种和第三种。只有对那些感染特别严重、估计有两种以上细菌合并感染、或估计使用一种抗生素难以控制感染时,才考虑联合使用相应的抗生素47抗菌药物治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误区6:感冒就用抗生素◼病毒或细菌都

可以引起感冒。抗生素只对细菌性感冒有用◼很多感冒都属于病毒性感冒。严格说来,对病毒性感冒没有什么有效药物,只是对症治疗,而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浪费/滥用)误区7:发烧就用抗生素◼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等部分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发热,对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有害无益。

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者多为病毒引起,抗生素无效◼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也有多种类型,不能盲目使用头孢菌素等抗生素。如结核引起的发热,盲目使用抗生素会贻误病情48抗菌药物治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误区8:频繁更换抗生素(使用时间不当)◼正常周期?◼频繁更换药物,会造成用药混乱,从而伤害身体。况且,频繁换药

很容易使细菌产生对多种药物的耐药性49抗菌药物治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儿童滥用抗生素有四害◼儿童是滥用抗生素的最大受害者——1、最直接影响:导致儿童体内细菌耐药率增高2、最严重影响:由于体内各种器官发育不成熟,抗生素本身的毒副作用/杀

灭人体正常菌群的危害性,很容易残害或者潜在地残害儿童的身体器官(如许多抗生素都是通过肝脏代谢的,滥用抗生素就容易造成肝脏功能损害)3、最恶劣影响:造成儿童体内正常菌群破坏,降低儿童机体抵抗力,进而引起二重感染4、滥用抗生素增加

了药物引起人体过敏的机会50抗菌药物治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滥用抗菌药物状况和社会危害(1)◼据有关资料分析,2001年我国药品消费总额为230l亿,抗菌药物用药约占30%(折算为690.3亿),其中不合理用药的比例至少为40%,即仅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所付出的第一笔代价是276.12亿(

不包括造成不良后果所需的费用)◼据统计,仅超前使用的第三代头孢菌素,全国一年花费就7亿多元951抗菌药物治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滥用抗菌药物状况和社会危害(2)◼全国销售额领先的前10位药物有9种为抗菌药◼WHO调查结果:中国住院患者抗生素药物使用率高达80%◼我国每年有20万人死于药物不良

反应,有8万人死于抗生素的滥用1052抗菌药物治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滥用抗菌药物状况和社会危害(3)◼在225例药源性死亡病例中,由抗菌药物引起死亡病例为97例,占全部死亡病例的43.1%◼涉及品种29种,占全部涉及品种118种的24.6%◼其

中以抗结核药物的病例最多,占抗菌药物的33%,其次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占20.6%1153抗菌药物治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医学界流行一句话说,在美国买枪很容易,但买抗生素却很难。而中国正好相反。◼在发达国家,抗生素占总药品消费的30%,而我国高达80%,其中使用广谱抗生

素和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的占58%.合理使用抗生素已提高到关系民族和子孙后代健康的高度.1354抗菌药物治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滥用原因◼药品市场的无序竞争“药品生产企业过多和药品低水平重复生产是造成药品市场无序竞争的根源。”◼医

疗机构的大处方现象大处方是医院管理体制不合理造成的直接后果。◼零售药店把关不严抗菌药销售已占我国零售市场销售额的20%~30%。◼群众合理用药认知度不足受专业知识局限的制约(家备抗菌药达80.6%)1555抗菌药物治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

理局规定从2004年7月1日起,各种处方类抗菌药物必须持执业医师处方才能购买。包括五类417个品种:抗生素(225)和磺胺类(51)、喹诺酮类(72)、抗结核(24)、抗真菌药物(45)这是我国加强抗菌药物的监督管理,遏制抗菌药物滥用的一个重要举措。

1656抗菌药物治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57抗菌药物治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小橙橙
小橙橙
文档分享,欢迎浏览!
  • 文档 25747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