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物化学-总论课件

PPT
  • 阅读 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169 页
  • 大小 7.820 MB
  • 2023-03-2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橙橙】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天然药物化学-总论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天然药物化学-总论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天然药物化学-总论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天然药物化学-总论课件
天然药物化学-总论课件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169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3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天然药物化学-总论课件.ppt,共(169)页,7.820 M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3686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喻玲玲天然药物化学MedicinalChemistryofNaturalProducts312分离纯化混合物的方法先导化合物发现的方法3结构鉴定的方法知识回顾第一章总论PandectNAcOHOAcOOHHOCH3NHCH3HHChapter1Pand

ect31323IntroductionBiosynthesisExtractionandisolationtechnology4StructuralresearchONHOHOMorphinePap

averSomniferumL.止痛,麻醉1.IntroductionHOCH3NHCH3HHl-ephedrineEphedraspp.(麻黄)平喘、解痉作用1.Introduction1.IntroductionRutin降低血管脆性,

防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的治疗辅助药.CocaineFoliumCocoe(古柯)Procaine1.IntroductionCamptothecinCamptothecaacuminataDecne.抗肿瘤1.Intr

oductionTaxolTaxusspp.(红豆杉)治疗肺癌、卵巢癌、乳腺癌OOOHHOOQinghaosuArtemisiaannuaL.抗恶性疟疾1.Introduction1.IntroductionNAcOOHAcOOHGuanfubaseAAconitu

mcoreanum抗心律失常一、天然药物化学的内涵(一)定义天然药物化学是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天然药物中化学成分的一门学科。化学理论和方法——化学理论是基础物理学方法——有机化合物波谱学1.Introduction(二)主要内容主要化学成分类型主要研究二次代谢产物

结构特征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结构测定生物合成1.Introduction1.中草药成分化学(ChemistryofConstituentsofChineseTraditionalandHerbalDrugs)中草药中药(三级

标准收载)草药(地方、民间习用)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海洋生物微生物天然药物(三)相关概念1.Introduction植物化学与农、工、林、牧有关(国计民生)与医药有关(生物活性成分)一次代谢产物二次代谢产物中草药成分化学天然药物化学植物药品化学植物生物化学2.植物化学(Phytoch

emistry)3.天然产物化学(ChemistryofNaturalProducts)(IUPAC)4.天然有机化学(ChemistryofNaturalOrganicCompounds)1.Introduc

tion2.有效部位(ActiveExtracts)指具有生物活性的有效部位,如:总生物碱、总皂苷或总黄酮等。3.无效成分(AnactiveConstituents)与有效成分共存的其它成分4.杂质**注释:辩证理解上述术语的相互关系。NOOOCH3OCH3C

H2小蘗碱(Berberine)(四)相关的术语1.有效成分(ActiveConstituents)单体化合物:1)能用分子式和结构式表示2)具有一定的理化常数3)具有生物活性1.Introduction(五)相关

课程1.有机化学/无机化学2.分析化学(有机分析/仪器分析)3.生药学/药用植物学4.有机化合物波谱分析5.其他学科*注意:各门学科的相关性天然药物化学是药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需要多学科的系统知识。它设置在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光谱解析等课程之后。与下列课程有关:1.Int

roduction二、天然药化的研究对象及其任务(一)主要研究对象1.植物药世界范围中国湖北高等植物13~15万种,其中药用植物约14500种以上。活性筛选仅占5%,化学成分研究则更少。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植物品种繁多,其中种子植物就有25700余种,药用植物11800多

种,常用5000余种。中药资源种类3970种,居全国第五位,湖北省中药材计3200余种,占全国中药材品种一半以上,年收购量占全国第六位。评价:民族药是一块未开垦的处女地。3.海洋生物海洋占整个地球的表面的71%,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生物资源,是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巨大天然库,

现在已成为研究的热点。4.微生物(一)主要研究对象2.民族药我国有56个兄弟民族,其中少数民族55个,民族药是中国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藏、蒙、维药…….等约有1500余种。曾毓麟主编:《中国民族药志

》1.创新药物的研究(包括先导化合物的改构与全合成)抗肿瘤药物心脑血管药物糖尿病药物爱滋病药物抗病毒药物老年性疾病药物免疫调节药物计划生育药物急性热病类药物2.功能性食品用及相关产品功能食品天然色素香料美容化妆品3.中药现代化的研究1)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

及其品质评价的研究(包括仿生)2)复方中药活性物质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3)中药材规范化种植(GAP)研究4)中药标准提取物及质量标准的研究(二)主要研究任务*据1981年统计,建国以来研制新药104种,其中来自植物、动物有效成分及改构共61种,占58.6%。2.整理、发掘祖国医药学宝库生物

活性成分或指标性成分——防病治病原理的探索、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合理采集、妥善贮藏、合理炮炙、剂型改进、真伪鉴别、质量控制3.植物化学分类学的研究利用植物的亲缘相关性——改变传统的形态分类方法4.发展和丰富天然有机化学理论NCOOCH3OOCHCH3H2NOCOCH2CH2NC2H5C2H5可

卡因(Cocaine)普鲁卡因(Procaine)天然药物化学在药学专业中的作用与地位1.寻找新药或活性先导化合物天然药化研究发展趋势1.快速NOCH3HOOHmorphine提取分离:1803-1806提出结构:1925合成证实:19521.Introduction2.微量3.准确

经典化学方法现代波谱方法50年代IR60年代1H-NMR70年代13C-NMR80年代2D-NMRMSX-ray1.快速NOCH3HOOHmorphine提取分离:1803-1806提出结构:1925合成证实:19522.

微量经典化学方法现代波谱方法50年代IR60年代1H-NMR70年代13C-NMR80年代2D-NMRMSX-ray学习《天然药物化学》要求(一)基本骨架类型及其结构特征1.基本骨架2.主要活性化合物(二)各类成分的理

化性质1.共性1)鉴别反应:(1)沉淀反应,(2)显色反应2)溶解性3)酸碱性2.特性(三)各类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1.利用不同溶解度2.利用不同酸碱性3.利用层析分离法(四)各类成分的结构测定方法1.各类成分的主要化学反应2.主要成分的波谱特征理论和实践并重特别注意Chapter1Pande

ct31323IntroductionBiosynthesisExtractionandisolationtechnology4Structuralresearch植物一次代谢与生物合成过程三羧酸循环(TCA)丁酮二酸α-酮戊二酸丁二酸CO2H2Ohυ/叶绿素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甲戊二羟酸丙酮酸

乙酰辅酶A丙二酸单酰辅酶A赤藻糖4-磷酸葡萄糖代谢莽草酸苯丙素类芳香族氨基酸脂肪族氨基酸嘌呤、嘧啶脂肪酸类δ-氨基乙酰丙酸2.Biosynthesis二、植物代谢及其代谢产物(一)一次代谢及其代谢产物1.一次代谢维持植物机体生命活动的代谢过程叫一次代谢。2.一次代谢

产物(primarymetabolites)糖类蛋白质脂质核酸3.一次代谢产物的作用1)植物的营养物质2)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2.Biosynthesis植物二次代谢与生物合成程三羧酸循环(TCA)丁酮二酸

α-酮戊二酸丁二酸鞣酸类CO2H2Ohυ/叶绿素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甲戊二羟酸丙酮酸乙酰辅酶A丙二酸单酰辅酶A赤藻糖4-磷酸葡萄糖代谢莽草酸苯丙素类芳香族氨基酸脂肪族氨基酸嘌呤、嘧啶脂肪酸类萜类甾醇胡萝卜素类生物碱类肽类含氮化合物香豆素、木脂(质)素黄酮类

δ-氨基乙酰丙酸核苷核苷酸类醌类胆碱卟啉类前列腺素类脂肪族及芳香族聚酮类二、植物代谢及其代谢产物(一)二次代谢及其代谢产物1.二次代谢以一次代谢产生的代谢产物为原料(或前体),经不同途径进一步合成的过程叫二次代谢。2.二次代谢产物(sec

ondarymetabolites)产生结构千变万化、千奇百怪、珣丽多姿的化学物质。3.二次代谢产物的作用1)维持植物的特性与特征2)重要的药物资源2.Biosynthesis二次代谢产物归类二次代谢产物苷类非苷类(苷元)+糖挥发油脂肪族萜类芳香酚类酸性物

质碱性物质中性物质脂肪族芳香族香豆素类木脂素类木质素类苯丙素类黄酮类醌类鞣质植物甾醇强心苷皂苷单萜倍半萜二萜二倍半萜三萜多萜甾族萜类生物碱N族油脂H+/OH-主要的生物合成途径1、醋酸-丙二酸途径(AA-MA)脂肪酸

类、酚类、蒽酮类等由此途径生成。2、甲戊二羟酸途径(MVA)萜类等3、桂皮酸及莽草酸途径苯丙素类、香豆素类、木质素类、木脂体、黄酮类等。4、氨基酸途径生物碱类5、复合途径2.Biosynthesis了解生物合成的意义(一)利用植物亲缘相关性1.推测天然化合物的结构2.定向寻找天然活

性成分3.植物化学分类(二)组织培养1.工业生产有效成分2.生物调控,提高活性成分含量2.BiosynthesisChapter1Pandect31323IntroductionBiosynthesisExtractionandi

solationtechnology4Structuralresearch中草药化学成分的构成特点1.同种植物含有多种结构类型的化学成分苦参2.总成分含量少而种类多长春花黄酮类生物碱贝母生物碱萜类甾醇类3.有效成分含量低总生物碱含量1/千分离生物碱单体68种长春碱3/万长春新碱3/百万美登碱2

/千万3.Extractionandisolationtechnology3.1研究准备:•品种鉴定(学名)、产地;文献工作;•已知成分:结构类型,确定提取、分离路线;•未知成分:系统预试验,活性跟踪,定向分离;3.Extractionandisolationtechno

logy提取分离前的文献调研1.立题着眼点1)为什么要立题2)怎样做2.了解前人的研究工作1)做过研究没有?2)研究的深度和广度3.原植物的鉴定1)原植物的拉丁学名2)采集地点和时间3)药及部位4)民间药用情况3.Extr

actionandisolationtechnology3.2中药活性成分的提取溶剂提取法3.Extractionandisolationtechnology水蒸气蒸馏法升华法原理:与水蒸气产生共沸点范围:挥发油原理:遇热挥发,遇冷凝固范围:游离蒽醌原理:相似者相溶范围:所有化学成分有机化

合物分为三类:水溶性亲脂性亲水性苷类(黄酮、三萜、甾体等与糖的结合物)糖类、氨基酸蛋白质、盐类未成盐的生物碱,未成苷的黄酮、蒽醌、萜类、甾体。3.Extractionandisolationtechnology有机溶剂分为三类:亲水性有机溶剂水与溶剂的结构有关,常见溶剂极性强弱顺序:石

油醚、苯、氯仿、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3.Extractionandisolatiootechnology亲脂性有机溶剂溶剂沸点介电常数(20℃)溶解度溶剂/水%水/溶剂%石油醚环己烷30-12080.71.892.02苯乙醚氯仿醋酸乙酯正丁醇803561771

182.294.344.816.0217.80.1756.040.8156.077.450.0631.4650.0722.9820.5丙酮乙醇甲醇水56786510020.724.332.680.4任意混合石油醚>环己烷

>苯>氯仿>乙醚>乙酸乙酯>丙酮>乙醇>甲醇>水常用溶剂的性质天然药物各类成分的极性与提取溶剂的关系植物成分极性强弱植物成分结构类型适于提取溶剂亲脂性强叶绿素、脂肪油、挥发油石油醚亲脂性较强游离生物碱、苷元、甾类、萜类、某些有机酸乙醚、氯仿中等极性中偏小某些苷类(如强心苷等)氯仿-乙醚

(2:1)中等某些苷类(如黄酮苷类)乙酸乙酯中偏大某些苷类(如蒽醌苷、皂苷等)正丁醇亲水性较强极性大的苷、糖类、氨基酸等丙酮、乙醇、甲醇亲水性强蛋白质、粘液汁、糖类、氨基酸、无机盐、苷类水溶剂的选择:溶解度化学性质稳定安全

、价廉、易回收3.Extractionandisolationtechnology3.Extractionandisolationtechnology浸渍法(冷浸)煎煮法(热提)回流法(有机溶剂)连续提取

法渗漉法(连续冷浸)溶剂提取方法:水蒸气蒸馏法▪浸渍法:水/稀醇,冷提▪渗漉法:乙醇,冷提提取效率高,但溶剂用量大▪超声提取:各种溶剂,可加热,但所需温度低▪煎煮法:水▪回流提取:有机溶剂溶剂用量大▪连续回流提取:有机溶剂,索氏提取器溶剂反复利用3.Extractionandisolatio

ntechnology溶剂提取方法:浸渍法3.Extractionandisolationtechnology优点:操作简单适用于热敏性物质的提取以及含有大量多糖、淀粉、树胶、果胶和黏液质的药材的提取。缺点:耗时、耗溶剂、提取效率低注意:用水做

溶剂浸渍时需加入有机溶剂防腐。渗漉法3.Extractionandisolationtechnology实验室简单渗漉装置以稀乙醇或酸、水作溶剂,先浸后渗,提取效率高于浸渍法。但溶剂用量大,对原料粒度要求高。煎煮法:煎煮法是我国最早使用的传统的浸出方法。所用容器一般为陶器、砂罐

或铜制、搪瓷器皿,不宜用铁锅,以免药液变色。直火加热时最好时常搅拌,以免局部药材受热太高,容易焦糊。有蒸汽加热设备的药厂,多采用大反应锅、大铜锅、大木桶,或水泥砌的池子中通入蒸汽加热。还可将数个煎煮器通过管道互相连接,进行连续煎浸。3.Extractionandisolation

technology回流提取法:应用有机溶剂加热提取,需采用回流加热装置,以免溶剂挥发损失。一般保持沸腾约1小时后放冷过滤,再在药渣中加溶剂,作第二、三次加热回流分别约半小时,或至基本提尽有效成分为止。此法提取效

率较冷浸法高,大量生产中多采用连续提取法。3.Extractionandisolationtechnology连续回流提取法:应用挥发性有机溶剂提取天然产物有效成分,不论小型实验或大型生产,均以连续提取法为好,而且需

用溶剂量较少,提取成分也较完全。实验室常用脂肪提取器或称索氏提取器。连续提取法,一般需数小时才能提取完全。提取成分受热时间较长,遇热不稳定易变化的成分不宜采用此法。3.Extractionandisolationtechnology回流提取法与连续回流提取法

的区别3.Extractionandisolationtechnology提取方法溶剂操作适用范围特点浸渍法水、酸水、碱水、稀醇不加热热不稳定成分防腐,提取效率低渗漉法溶剂用量大,费时长煎煮法水直火加热水溶性成分含挥发油成分、热不稳定成分不宜用回流提取法有机溶剂水浴加热脂溶

性成分溶剂消耗大,受热时间长,热不稳定成分不宜用连续回流提取法有机溶剂水浴加热亲脂性成分溶剂用量少,提取效率高,热不稳定成分不宜用3.Extractionandisolationtechnology超声波提取法优点:提取时间短,提取效率高,无需加热缺点:提取规模小,杂质含量高3.Extract

ionandisolationtechnology▪超临界流体萃取法---CO2▪超临界流体特性:①密度接近液体②流体在临界点压力或温度的微小变化对溶解度产生巨大变化③传质性质类似于气体④蒸气焓为零,节能▪优点:不残留有机溶剂,提取速度快,选择适当的压力和温度能提高提取的选择性能,节省溶剂,无环境

污染,低温,适用于热敏物质,介质可循环利用,可以联用等。▪缺点:应用范围有限,如超临界CO2仅对低分子量、低极性化合物提取率高;仪器造价高。3.Extractionandisolationtechnology3.2分离精制常用方法原理:3.Extractionandisolationtechnol

ogy4.物质分子大小差异进行分离3.物质的吸附性差别进行分离2.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进行分离1.物质溶解度差别进行分离3.Extractionandisolationtechnology1.利用溶解度差别进行分离:1利用温度不同引起溶解度的改变2改变混

合溶剂的极性3调节溶液的pH值4沉淀法5盐析法1.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差异进行分离——(1)调节温度▪温度不同——溶解度改变结晶、重结晶待纯化物A+杂质B、C加MeOH热溶热滤残渣(C)滤液(A+B)冷置析晶母液(B)结晶(A)3.Extractionandiso

lationtechnology▪加另一种极性相差较大的溶剂——混合溶剂极性改变——部分物质沉淀析出A.水/醇法:除去水提液中的水溶性杂质B.醇/水法:除去醇提液中的脂溶性杂质C.醇/醚法(醇/丙酮法):纯化皂苷1.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差异进行分离——(2)改变混合溶剂极性

3.ExtractionandisolationtechnologyA.水/醇法——除去水提液中的水溶性杂质中药水提取液加数倍量浓醇静置过夜母液(目标成分)沉淀(水溶性杂质)(如蛋白质、多糖、果胶、粘液质)3.Extractionandisolationtechnolo

gyB.醇/水法:除去醇提液中的脂溶性杂质中药醇提取液加数倍水静置过夜母液(目标成分)沉淀(脂溶性杂质)(如油脂、叶绿素等)3.ExtractionandisolationtechnologyC.醇/醚法(醇/丙酮法):纯化皂苷皂苷的醇溶液加数倍量乙醚,静置母液(脂溶

液杂质)沉淀(皂苷)3.Extractionandisolationtechnology▪酸、碱、两性成分▪调节pH——改变的分子存在状态——改变溶解度1.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差异进行分离——3.调节pH解离型/离子态游离型/分子态H+BH+BOH-H+A-HAOH-脂溶性水溶性3.

Extractionandisolationtechnology▪酸、碱、两性成分▪调节PH——改变分子存在状态——改变溶解度A.酸/碱法(酸提取碱沉淀法):生物碱的提取、纯化B.碱/酸法(碱提取酸沉淀法):黄酮、蒽醌等酚性成分的提取、纯化C.调节PH至等电点,沉淀蛋白1.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差

异进行分离——3.调节pH3.ExtractionandisolationtechnologyA.酸/碱法(酸提取碱沉淀法)——生物碱的提取、纯化H+BH+BOH-醇提物浸膏(B)药渣酸水提取液稀酸水提取(

BH+)碱化沉淀(B)碱水液(水溶性杂质)(脂溶性杂质)3.Extractionandisolationtechnology药材(HA)药渣碱水提取液碱水提取(A-)酸化沉淀(HA)酸水液(水溶性杂质)(脂溶性杂质)B.碱

/酸法(碱提取酸沉淀法)——黄酮、蒽醌等酚性成分的提取、纯化H+A-HAOH-3.Extractionandisolationtechnology1.根据物质的溶解度差异进行分离——(4)加沉淀剂粗组份酸水液无机酸盐H2OH2S有机酸盐重金属硫化物有机酸有机溶剂萃取OH-有机溶剂萃取生物碱

3.Extractionandisolationtechnology▪分配比KK=CU/CL▪分离因子ββ=KA/KB(KAKB)β1001次萃取,基本分离10β1001012次β2100次以上β1

无法分离上层下层2.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3.ExtractionandisolationtechnologyK值与萃取次数成反比,即K值越大,萃取次数越少,反之越多b值越大,越易分离;b=1时,无

法分离2.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A、液-液萃取法▪B、逆流连续萃取法▪C、逆流分配法(CCD)▪D、液滴逆流色谱法(DCCC)▪E、高速逆流色谱法(HSCCC)▪F、气液分配色谱(GC或GLC)▪G、液-液分配色谱(LC或LLC)LC分配色谱载体主要有---硅胶、硅藻土、

纤维素等;有正反相之分;压力有低、中、高之分;载量有分析、制备之分。3.Extractionandisolationtechnology▪β50▪A.有机溶剂/水▪B.有机溶剂/酸、碱水PH——物质存在状态——溶解性——K▪C.PH梯度萃取梯度调节PH

,每次改变一种成分的存在状态,依次分离▪缺点:手工操作繁琐、溶剂用量大、易乳化(A)简单液液萃取法3.Extractionandisolationtechnology2.物质在两相溶剂中的分配比不同▪乳化是一种液体以极微小液滴均匀地分散在互不相溶的另一种液体中

的作用。乳化是液-液界面现象,两种不相溶的液体,如油与水,在容器中分成两层,密度小的油在上层,密度大的水在下层。若加入适当的表面活性剂在强烈的搅拌下,油被分散在水中,形成乳状液,该过程叫乳化。3.Extractionandisolationtec

hnology▪静置较长时间▪将乳化层抽滤▪轻度乳化可搅动加于破坏▪将乳化层加热或冷冻使之破坏▪分出乳化层▪加入少量电解质▪滴加数滴醇类如戊醇改变表面张力▪逆流连续萃取3.Extractionandisolationtechnology▪萃取操作中的注意事项:1)破

坏乳化方法:较长时间放置;加入少量电解质,如氯化钠。2)溶剂与水溶液应保持一定量的比例,第一次萃取时,溶剂要多一些,一般为水提取液的1/3,以后的用量可以少一些,一般为1/4-1/5。3)一般萃取3~4次即可。但亲水性较大的成分不易转入有机溶剂层时,须增加萃取次数,或改变萃取溶剂。3.Extrac

tionandisolationtechnology3.物质的吸附性差别进行分离3.Extractionandisolationtechnology物理吸附化学吸附半化学吸附在天然有机化合物分离及精制工作中,吸附现象利用得十分广泛。其中又以固-液吸附用得最多,分为:A.

化学吸附1)基本特点:有选择性、不可逆吸附2)基本原理:产生化学反应(1)酸性物质与Al2O3发生化学反应(2)碱性物质与硅胶发生化学反应(3)Al2O3容易发生结构的异构化3)应尽量避免B.半化学吸附1

)基本特点:介于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之间2)基本原理:以氢键的形式产生吸附3.物质的吸附性差别进行分离3.ExtractionandisolationtechnologyC.物理吸附▪液-固物理吸附色谱▪运用较多的一种方法,特别适用于很多中等分

子量的样品(分子量小于1,000的低挥发性样品)的分离,尤其是脂溶性成分。一般不适用于高分子量样品如蛋白质、多糖或离子型亲水性化合物等的分离。2.Extractionandisolationtechnology1)基本规律:“相似者易于吸附”2)基本特点:无选择性、可逆吸附、快速3)基本原理:

吸附与解吸附的往复循环4)三要素—吸附剂、溶质(被分离物)、溶剂吸附再吸附解吸再解吸直至分离A.物理吸附2.Extractionandisolationtechnology吸附色谱的分离效果,决定于:吸附剂(硅胶、氧化铝、活性炭)、溶剂和被分离化合物的性质这三个因素。2.Extracti

onandisolationtechnologyA.物理吸附吸附剂溶质溶剂强弱强强中弱弱中中极性吸附剂(正相)吸附剂的吸附力一定时,溶质极性越强,洗脱剂的极性也应越强。非极性吸附剂(正相)吸附剂的吸附力一定时,溶质极性越强,洗脱剂的极性越弱。3.

Extractionandisolationtechnology硅胶是酸性吸附剂,适用于中性或酸性成分的色谱。同时硅胶也可吸附碱性化合物色谱用硅胶为一多孔性物质,分子中具有硅氧烷的交链结构,同时在颗粒表面又有很多硅醇基。吸附剂:硅胶吸附剂:氧化铝3.Extracti

onandisolationtechnology氧化铝带有碱性,对于分离一些碱性中草药成分,如生物碱类的分离颇为理想。不宜用于醛、酮、酸、内酯等类型的化合物分离。洗脱溶剂的选择:3.Extractionandisolationtechnology须根据被分离物质与所选用的吸

附剂性质这两者结合起来加以考虑。被分离物质极性弱极性强极性吸附剂极性较弱弱极性强极性洗脱剂极性▪大体上溶剂极性的大小可以根据介电常数的大小来判断。介电常数越大,极性越强。溶剂的极性溶剂介电常数极性己烷1.88弱苯2.29乙醚(无水

)4.47氯仿5.20乙酸乙酯6.11乙醇26.0甲醇31.2水81.0强3.Extractionandisolationtechnology己烷-苯极性递增苯-乙醚苯-乙酸乙酯氯仿-乙醚氯仿-乙酸乙酯氯仿-甲醇丙酮-水甲醇-水实验室中最常应用的混合

溶剂洗脱用溶剂的极性宜逐步增加,跳跃不能太大。3.Extractionandisolationtechnology化合物的极性及其强弱判断3.Extractionandisolationtechnology官能团的种类、数目、排列方式官能团的极性强弱极性强弱的判断(与功能基的种类

、数目多少和排列方式有关)(1)亲水性基团与极性成正比,亲脂性基团与极性成反比;(2)游离型化合物极性弱、具亲脂性,解离型化合物极性强、具亲水性;官能团极性R-COOH大Ar-OHR-OHR-NH2,R-NH-R’,R-N-R`2R-CO-NR2R-CHOR-CO-

R’R-CO-OR’R-O-R’小3.Extractionandisolationtechnology柱色谱(柱层析)3.Extractionandisolationtechnology一般为样品量的30~60倍。样品极性小、难以

分离者,吸附剂用量可适当提高到样品量的100~200倍。柱色谱用的硅胶及氧化铝通常以100~200目或200~300目为宜,或甚至直接采用薄层色谱用规格。慢中等快淋洗液3.Extractionandisolationtechnology▪硅胶吸附柱色谱◼氧化

铝吸附柱色谱A.吸附剂:30~60倍,有时100~200倍B.装柱:径高比(d/h)1:15~1:20干法装柱/湿法装柱C.上样:干法上样/湿法上样D.洗脱:等度/梯度(洗脱剂极性递增)E.托尾:化学吸附:硅胶—碱性成分洗脱剂中加入碱氧化铝—酸性成分洗脱剂中加入酸F.洗脱系统的

选择:TLCRf=0.2~0.33.Extractionandisolationtechnology正相色谱与反相色谱载体固定相流动相适用范围正相色谱硅胶Si-OH硅藻土、纤维素水缓冲液弱极性溶剂CHCl3,EtOAC,BuOH等极性小的成分CHCl3,Et

OAC部位反相色谱reversephasechromatography键合硅胶Si-ORRP-2/RP-8/RP-18石蜡油强极性溶剂MeOH、CH3CNMeOH-H2O、CH3CN-H2O极性大的成分BuO

H部位柱色谱(柱层析)分配色谱法分配色谱法基本原理正相分配色谱反相分配色谱正相色谱极性物质吸附强非极性物质吸附弱后出先出反相色谱极性物质吸附弱非极性物质吸附强先出后出3.Extractionandisolationtechnol

ogy加压液相色谱◼特点◼加压流动相,流速快◼载体颗粒小,机械强度大,比表面极大◼耐压柱材◼自动检测、收集、分部3.Extractionandisolationtechnology3.Extractionandisolationtechn

ology加压液相色谱聚酰胺吸附色谱法▪聚酰胺(poliamide)吸附属于氢键吸附,是一种用途十分广泛的分离方法,极性物质与非极性物质均可适用,但特别适合分离酚类、醌类、黄酮类化合物。3.Extractionandisolationtec

hnologyOOHNCH2COCH2CH2HNH2CCOH2CCH2H2CCH2H2CCH2COH2CNCH2NCH2HHOCH2CHO聚酰胺氢键吸附能力大→小3.Extractionandisolationtechno

logy各种溶剂在聚酰胺柱上的洗脱能力由弱至强顺序水<甲醇<丙酮<氢氧化钠水溶液<甲酰胺<二甲基甲酰胺<尿素水溶液3.Extractionandisolationtechnology聚酰胺与酚类、醌类形成氢键缔合的能力在水中最强,在含水醇中随着醇浓度的增

高而减弱,在高浓度醇或其它有机溶剂中则几乎不缔合。大孔吸附树脂3.Extractionandisolationtechnology吸附性:范德华引力或生成氢键的结果。筛选原理:本身多孔性结构所决定。.大孔吸附树脂是吸附性和分子筛性原理相结合的分离材料,根据吸附力的不同

及分子量的大小,在大孔吸附脂上经一定的溶剂洗脱而分开。树脂洗脱液的选择3.Extractionandisolationtechnology对非极性大孔吸附树脂,洗脱剂极性越小,洗脱能力越强。对中等极性大孔树脂和极性较大的化合物来说,则用极性较大的洗脱剂为佳。根据吸附力强弱

选用不同的洗脱剂及浓度。为达到满意的效果,可通过几种洗脱剂浓度的比较来确定最佳洗脱浓度。实际工作中甲醇、乙醇、丙酮应用较多。4.物质分子大小差异进行分离凝胶渗透色谱法(gelpermeationchromatography)

分子筛过滤(molecularsievefiltration)排阻色谱(exclusionchromatography)3.Extractionandisolationtechnology利用分子筛分离物质的一种方

法。样品混合物中各个成分因分子大小各异,渗入至凝胶颗粒内部的程度也不尽相同,故在经历一段时间流动并达到动态平衡后,即按分子由大到小顺序先后流出并得到分离。凝胶的种类与性质①葡聚糖凝胶(Sephadex)②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

phadexLH-20)③丙烯酰胺凝胶(Bio-GelP)④琼脂糖凝胶(SepharoseBio-GelA)⑤羧甲基交联葡聚糖凝胶(SP-Sephadex)⑥苯胺乙基交联葡聚糖凝胶(QAe-Sephadex)3.Extractionandisolationtechnolog

y根据物质分子的大小进行分离-分子排阻法如葡萄糖凝胶(SephadexGandLH-20)过滤法等—OH—OCH2CH2CH2OH大分子化合物先滤出,小分子化合物后滤出。3.Extractionandisolationtechnolog

y5.根据物质解离程度不同的分离法-离子交换法基本原理:利用酸、碱化合物在解离状态时与阴、阳离子树脂产生离子交换的原理达到分离的方法。强酸:-SO3H强碱:-N+(CH3)3Cl-弱酸:-CO2H弱碱:-NH2(NH,N)3.Extractionandisol

ationtechnology水提液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流出液树脂(酸性、中性成分)(碱性、两性成分)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氨水洗脱洗脱液流出液树脂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中性成分)(酸性成分)流出液树脂(碱性成分)(两性成分)水提液中酸性、碱性、两性化合物的分离水提液弱酸性阳离子交换

树脂流出液树脂(Ⅰ、Ⅱ、Ⅲ)水洗脱洗脱液(Ⅰ)树脂(Ⅱ、Ⅲ)NH4Cl洗脱洗脱液(Ⅱ)树脂(Ⅲ)Na2CO3洗脱洗脱液(Ⅲ)树脂NOOCH3COCHPhCH2OHNOCH3COCHPhCH2OHN+OH-OOCH3OCH3ⅠⅡ碱性Ⅰ<Ⅱ<

ⅢⅢⅡⅠ碱性不同的生物碱的分离分配层析吸附层析排阻层析离子交换层析原理分配系数差异极性差异分子大小差异解离度差异要素溶质溶解度极性分子量酸碱性溶剂固定相/流动相(互不相溶的液体;恒定不变)依溶质和吸附剂极性而变;可变,由小

到大恒定(洗脱剂)恒定(氨基酸pH可变)(流动/交换)载体√√吸附剂√(活性)*化学吸附固定相√(阴、阳树脂)相关因素K值、b因子pH值极性(活性)氢键(聚酰胺)交联度(分子大小)交联度(交换当量)应用CC

、TLC、PC、HPLCCC、TLCHPLCCCCC3.Extractionandisolationtechnology引起人工产物的因素:1)酶解影响2)溶剂的影响3)酸碱的影响4)色谱行为的影响5)光照的影响6

)温度的影响原生产物与人工产物Chapter1Pandect31323IntroductionBiosynthesisExtractionandisolationtechnology4Structuralresearch▪结构研究的特点:难于合成品

▪结构研究的总原则:尽可能不消耗或少消耗试样波谱综合分析与文献数据比较必要时辅以化学手段4.structuralresearch结构测定的一般程序纯度鉴定推测母体结构类型功能基情况分子量分子式的确定波谱、化学方法推测出结构式人工合成进行确认4.structur

alresearch结构研究的主要程序一、天然产物化学成分的一般鉴定方法▪1.已知化合物鉴定的一般程序▪①测定样品熔点,与已知品的文献值对照,比较是否一致或接近。▪②测定样品与标准品的混溶点,所测值不下降。▪③将样品与标准品共薄层色谱或纸色谱

,比较其Rf值是否一致。▪④测样品的红外光谱或标准谱图进行比较,是否完全一致。4.structuralresearch▪2.未知化合物的结构测定方法▪①测定样品的物理常数,如熔点或沸点,比旋度或折光率等,查文献,初步判断样品是已知还是未知物,若是未知物,按以下程序:▪②进行检识反应,确定样品是哪个

类型的化合物,如生物碱、黄酮、强心苷等▪③分子式的测定,通过元素分析和分子量的测定,计算其分子式。▪④结构分析,测样品的UV、IR、MS、NMR▪⑤结构验证一、天然产物化学成分的一般鉴定方法4.structuralresearch4.structuralresearch1)纯化和

干燥化合物的样品a)均一晶形、明确敏锐熔点(熔距<2℃)b)三种展开系统均显示单一斑点c)HPLC、GC分析4.structuralresearch2)通过文献调研,理化常数和化学定性分析等初步判断化合物结构类型⚫文献检索、调研工作贯穿结构研究工作

的整个过程。⚫利用中、外文主题索引按中药拉丁文学名进行检索,来获得已分出化合物的种类、个数、性质、用到的提取方法、提取溶剂、色谱的溶剂系统、生物活性等信息。(CA)⚫已知化合物,还需做混合熔点测定和混合的IR光谱;未知化合物,需按测定程序进行,如有不对称中

心,还需测定绝对构型。4.structuralresearch3)测定分子式、计算不饱和度a)元素分析+分子量b)同位素丰度比率c)HR-MS(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序号分子式精确分子量M1C8H12N4164.1

063M2C9H12N2O164.0950M3C10H12O2164.0837M4C10H16N2164.1315刺果甘草中分离的一白色结晶元素定性分析:含有C,H,O元素定量分析:C79.35%,H10.21%,O10.44%原子比为10.16:15.58:1,约化为10:

16:1质谱得到其分子量为456所以最后确定其分子式为C30H48O34.structuralresearch不饱和度Ω:U=Ⅳ-Ⅰ/2+Ⅲ/2+1▪Ⅰ:一价原子数如H、XⅢ:三价原子数,如N、PⅣ:四价原子数,如C例:C

30H48O3,Ω=74.structuralresearchUVIRMSNMR四大光谱4.structuralresearch▪UV:判断分子结构中是否存在共轭体系▪IR:确定分子结构中的官能团▪MS:可确定分子

量,计算分子式,解析分子结构▪NMR1H-NMR:可以得知共振原子的相对数目及化学环境▪13C-NMR:推导化合物的基本骨架4.structuralresearch4.structuralresearch4)MassSpectrum(MS)质谱法(MassSpectrometry,M

S):应用多种离子化技术,将物质分子转化为气态离子并按质荷比(m/z)大小进行分离并记录其信息,从而进行物质和结构分析的方法。离子源:电子轰击(EI),化学电离(CI),电喷雾(ESI)等•灵敏度高•响应时间短,分析速度快•信息量大4.structuralresearch4)Mass

Spectrum(MS)离子源:电子轰击(EI),化学电离(CI),电喷雾(ESI)等▪作用:确定分子量、分子式提供部分结构信息——丢失碎片的大小如15、17——碎片的m/z及裂解方式鉴别是否为同一物质4.structuralresearch5

)Infraredspectra(IR)提供结构中官能团、骨架等信息。▪原理:化学键的振动在红外光区(4000~625cm-1)引起的吸收谱图▪作用:▪特征频率区(functionalgroupregio

n)4000~1500cm-1————确定官能团类型▪指纹区(fingerprintregion)1500~600cm-1————构象、构型、取代模式等▪测定范围:波数625~4000cm-1之间,其中1500

cm-1以上为化合物的特征基团区,1500-600cm-1为指纹区。▪作用:主要用于定性分析,功能基的确认,芳环取代类型的判断等。▪优点:▪◆任何气态、液态、固态样品均可测定;▪◆每种化合物都有红外吸收;▪◆常规红外光谱仪价格低廉;4.structuralresearch5)

Infraredspectra(IR)红外光谱的吸收区域可简单分为如下几部分:(1)3750-2500cm-1:各类X-H单键的伸缩振动区,如N-H、O-H、C-H。(2)2500-2000cm-1:叁键和积累双键的伸缩振动区。(3)2000-1300cm-1:双键伸缩振动区。(4)1300-

1000cm-1:包括C-C、C-O、C-N、C-F等单键的伸缩振动和碳硫、氧硫、磷氧等双键的伸缩振动。(5)1000-667cm-1:包括C-H的弯曲振动。在鉴别链的长、短,烯烃双键取代程度、构型及苯环取代基位置等方面,提供有用的信息。4.structura

lresearch红外光谱的主要基频峰区段波数(cm-1)波长(μm)振动类型3750~30002.7~3.33300~30003.0~3.43000~27003.3~3.7(-CH3,饱和CH2及CH,-CHO)2400~21004.2~4.91900~1

6505.3~6.1(酸酐、酰氯、酯、醛、酮、羧酸、酰胺)1675~15005.9~6.21475~13006.8~7.7(各种面内弯曲振动)1300~10007.7~10.0(酚、醇、醚、酯、羧酸)1000~65010.0~15.4

(不饱和碳-氢面外弯曲振动)NHOH、ArHCHCH=CHNCCC==、OC=CNCC==、CHOC−CH=羟基羰基特征区指纹区4.structuralresearch-OH-C-O-CH3OH特

征基团区指纹区三要素:位置、强度、峰形-OHCH3OHC=O▪●如果被测定物是已知物,只要和已知对照品做一张共红外光谱图,二者红外光谱完全一致则为同一物质;▪●如无对照品也可检索有关红外光谱数据图谱文献。4

.structuralresearch4.structuralresearch6)Ultravioletabsorptionspectra(UV)提供共轭双键、α,β-不饱和羰基、芳环等信息。▪原理电子由基态跃迁至激发态(→、n→)在紫外可见光区(200~700nm)引

起的吸收谱图▪作用▪对含有共轭双键、α,β-不饱和羰基、芳香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有重要价值▪特定的吸收谱特征——骨架类型的判断如:黄酮、香豆素、蒽醌▪加诊断试剂前后谱图的规律性变化——取代图式的推断如:黄酮、香豆素▪生色团:产生紫外吸收的不饱和基团,如C=C,C=O,

O=N=O等;▪助色团:其本身是饱和基团(常含有杂原子),它连到生色团上时,能使后者吸收波长变长或吸收强度增加,如-OH,-NH2,-Cl等;▪深色位移:由于基团取代或溶剂效应,最大吸收波长变长,也叫红移(redshift);▪浅色位移:由于基团取代或溶剂效应,最大吸收波

长变短,也叫蓝移(blueshift);紫外光谱(Ultra-Violet,UV)的重要概念4.structuralresearch具有相同基本骨架化合物的UV光谱相同,但并非是同一化合物4.structuralrese

arch7)Nuclearmagneticresonanecspectra(NMR)▪原理:1H、13C等具有磁矩的原子在外加磁场中受电磁波照射,吸收一定能量电磁波,产生能级变化,引起核磁共振▪氢核磁共振(1H-NMR)▪碳核磁共振谱(13C-NMR)▪二维核磁共振谱(2D-N

MR)氢核磁共振(1H-NMR)◼应用:提供H的类型、数目、相邻原子团的信息◼四个参数:化学位移():1~20ppm——H的类型屏蔽效应积分值/积分面积———同一环境下H的个数自旋偶合裂分的峰数———邻位与其不等同的H的个数

符合n+1律s,d,t,q偶合常数(J)———H核间的距离相隔键数:越少,J大,通常为3JH-H二面角:越接近90°,J越小越接近0°、180°,J越大▪化学位移(δ):是指1H核因为周围化学环境的不同,其外围电子云密度,以及绕核旋转

时产生的磁的屏蔽效应也就不同。在一定的外磁场作用下其回旋频率也不同,因而需要相应频率的射频磁场才能发生共振而得到吸收信号。这些信号将会出现在不同的区域,我们在实际应用当中以四甲基硅烷TMS为内标物,将其化学位移定为0,测定各质子共振频率与它的相对距离,这个相对值就是质子的化学位移值

。▪质子数:1H–NMR可以直接给出每个信号代表的质子的个数,并可以直接获得分子中总的质子数。▪偶合常数(J):磁不等同的两个或两组1H核在一定距离内会因相互自旋偶合干扰而使信号发生裂分,而出现单峰,双峰,多重峰等。裂分间的距离称为偶合常数。氢核

磁共振(1H-NMR)▪核磁共振谱的四个信息:1、共振峰的位置—化学位移—H类型2、峰的裂分—H的偶合—临近H数目3、峰的面积——自身H的数目4、峰的形状——自旋系统氢核磁共振(1H-NMR)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化学位移②烯烃端烯质子:H=4.8

~5.0ppm内烯质子:H=5.1~5.7ppm与烯基,芳基共轭:H=4~7ppm③芳香烃芳烃质子:H=6.5~8.0ppm供电子基团取代-OR,-NR2时:H=6.5~7.0ppm吸电子基团取代-COCH3,-CN

,-NO2时:H=7.2~8.0ppm①饱和烃-CH3:CH3=0.791.10ppm-CH2:CH2=0.981.54ppm-CH:CH=CH3+(0.50.6)ppmOCH3NCH3CCH3CCH3OCCH3H=3.2~4.0ppmH=2

.2~3.2ppmH=1.8ppmH=2.1ppmH=2~3ppm氢核磁共振(1H-NMR)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化学位移-COOH:H=10~13ppm-OH:(醇)H=1.0~6.0ppm(酚)H=

4~12ppm-NH2:(脂肪)H=0.4~3.5ppm(芳香)H=2.9~4.8ppm(酰胺)H=9.0~10.2ppm-CHO:H=9~10ppm几类质子的化学位移氢核磁共振(1H-NMR)氢核磁共振(1H-NMR)氢核磁共振(1H-NMR)Jac=1.6~2.0HzJb

c=0~1.5Hz烯丙偶合芳环上的偶合Jab=6~10HzJac=1~3HzJad=0~1Hz氢核磁共振(1H-NMR)CCHbHaCHcHaHbHcHd此外还有同核去偶、重氢交换,加入反应试剂、及各种双照射技术等许多帮助结构分析的辅助技术。氢核磁共振(1H-NMR)▪同核去偶技术

(homodecoupling):消除或部分消除相邻H核的偶合,简化图谱CH3CH2OCOCH3CH3t照射H-2sCH2q照射H-1sCH3s碳核磁共振谱(13C-NMR)▪最重要的参数:化学位移:1~200ppm——C的类型▪13C的信号裂分13C-NMR

:异核偶合——1H-NMR:同核偶合▪偶合裂分峰数:——C的级别符合n+1律,s,d,t,q,▪有1JC-H2JC-H3JC-H磁旋比为质子的1/4;相对灵敏度为质子的1/5600;化学位移表1chemica

lshifttable化学位移表2chemicalshifttableC=OC=C-OCH2溶剂C=Ca.噪音去偶谱(全氢去偶或宽带去偶)采用宽频电磁辐射照射1H,使其对13C偶合全部消除,13C信号以单峰形式出现,对于判断其化学

位移十分方便。碳核磁共振谱(13C-NMR)常见的13C-NMR谱类型及其特征谱图去偶作用对比碳核磁共振谱(13C-NMR)谱图去偶作用对比碳核磁共振谱(13C-NMR)碳核磁共振谱(13C-NMR)碳核磁共振谱(13C-NMR)常见的13C-NMR谱类型及

其特征b.选择氢核去偶及远程选择氢核去偶:对某个氢核进行选择性照射,以消除其偶合影响,与之相关联的13C信号发生改变,根据峰的裂分变化情况,结合化学位移,可以推断分子中存在的片段结构。以9-C为例碳核磁共振谱(13C-NMR)常见的13C-NMR谱类型及其特征c.DEPT谱:通过

改变照射1H核的脉冲宽度(θ)或设定不同的弛豫时间,使不同类型的13C在图谱上呈现单峰并分别呈现正向峰或倒置峰。θ=45˚时季C信号消失,其它都向上θ=90˚时季C信号消失CH3,CH2信号消失,CH↑θ=135˚时季C信号消失CH3,CH↑CH2↓

碳核磁共振谱(13C-NMR)碳谱与氢谱的对比谱图去偶作用对比碳核磁共振谱(13C-NMR)碳谱与氢谱的对比二维核磁共振(2D-NMR)▪1H-1H相关谱(1H-1HCOSY)1H-1Hcorrelationspectroscopy▪13C-1H相关谱(13C-1HCOSY)——异核多量子相关谱

(HMQC)(1H-detectedheteronuclearmultiplequantumcoherence)▪13C-1H远程相关谱(Lr.13C-1HCOSY)——异核多键相关谱(HMBC)(1H-detectedheteronuclearmu

ltiplebondcorerelation)1H-1H相关谱(1H-1HCOSY)是同一个偶合体系中质子之间的偶合相关谱。▪对角峰:同一个1H出现对角峰▪相关峰:相互偶合的1H出现相关峰▪用来归属相互偶合的1H信号,推断官能团的连接方式二维核磁共振(2D-NMR)对角峰相关

峰13C-1H相关谱(13C-1HCOSY)▪异核多量子相关谱(HMQC)▪1JC-H,1H和与其直接相连的13C出现相关峰▪用来进行信号归属,判断碳的级别二维核磁共振(2D-NMR)HHCOCCOO

HHCH2OOHOHOHHO1'2'3'4'5'6'7'8'9'12345678913C-1H远程相关谱(Lr.13C-1HCOSY)▪异核多键相关谱(HMBC)▪3JC-H,1H和与其相隔3个化学键的13C出现相关

峰▪用来进行信号归属,判断碳的级别二维核磁共振(2D-NMR)HHCOCCOOHHCH2OOHOHOHHO1'2'3'4'5'6'7'8'9'1234567894.structuralresearch8)推断并确定分子的平面结构化学沟通等9)

推断并确定分子的主体结构构型与构象CD、NOE谱、X-Ray衍射、人工合成◼第一节绪论:要求掌握天然药物化学的概念,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第二节生物合成:要求熟悉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主要的生物合成途径.◼第三节提取分离方法:重点掌握提取分离的各种方法和原理。◼第四

节结构研究方法:重点掌握波谱法测定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结构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本章小结1.Introduction

小橙橙
小橙橙
文档分享,欢迎浏览!
  • 文档 25258
  • 被下载 0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兔子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