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臻网精品文库

生物药剂学医学知识培训课件

PPT
  • 阅读 3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53 页
  • 大小 4.599 MB
  • 2023-03-1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橙橙】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生物药剂学医学知识培训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生物药剂学医学知识培训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生物药剂学医学知识培训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生物药剂学医学知识培训课件
生物药剂学医学知识培训课件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53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生物药剂学医学知识培训课件.ppt,共(53)页,4.599 M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3630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生物药剂学医学知识本章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影响分布的因素⚫第三节淋巴系统转运⚫第四节药物的脑内分布⚫第五节药物的胎儿分布⚫其它组织分布生物药剂学医学知识2第一节概述⚫分布的概念(熟悉)⚫分布与药效(熟悉)⚫分布与蓄积(熟悉)⚫表观分布容积(掌握)

生物药剂学医学知识3案例⚫1.膀胱癌单克隆抗体通过羧基酯化与脂质体表面连接制成的免疫脂质体可使多柔比星选择性杀伤人膀胱癌细胞。⚫2.叶酸修饰的脂质体可显著增加对富含叶酸受体的肿瘤细胞的结合力。生物药剂学医学知识4一、药物分布(distribution

)的概念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后,由循环系统转运至体内各脏器组织的过程。循环系统示意图生物药剂学医学知识5二、分布与药效分布速度分布程度组织器官血液流速和血管通透性药物与组织器官亲和力作用部位滞留时间药物透入

与离开作用部位的速度代谢、排泄速度生物药剂学医学知识6作用部位药物浓度,药物-受体相互作用药理作用的大小:药效起始时间、强弱作用、持续时间。血药浓度往往根据血药浓度判断药效相关性良好生物药剂学医学知识7三、分布与蓄积⚫蓄积:药物对某些组织有特殊亲和力,长期连续用药时,该组织中药物浓度偏高的

现象。例(1)脂溶性大的药物在脂肪组织中的蓄积(2)与体内其它物质结合:氯丙嗪视网膜色素症、地高辛易与心脏组织蛋白结合、四环素牙。生物药剂学医学知识8⚫蓄积中毒:达到一定浓度时使病人产生一系列过量用药时才有的中毒症状,这类中毒称为药物的蓄

积中毒。特别是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如:洋地黄中毒生物药剂学医学知识9四.表观分布容积(aparentvolumeofdistribution)⚫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细胞间液(组织液)血浆淋巴液生物药剂学医学知识10(1)表观分布容积?是指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到动态平衡时,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L

或L/kg)V=X/C⚫不是药物在体内的真实容积,无生理学意义⚫描述药物体内分布的药动学参数体内全部药物按血中同样浓度计算时所需的体液总体积。生物药剂学医学知识11(2)表观分布容积(v)的意义⚫根据V计算期望药物浓度所需的给药量⚫根据V大小评估

药物分布特征–药物与蛋白结合程度–药物在体液中分布量–组织对药物的摄取程度生物药剂学医学知识12体重60kg的成人总体液约36L,其中血浆2.5L、细胞间液8L、细胞内液25L。⚫药物体内分布特征的三种情况–V=36L:

组织药物浓度与血药浓度相等,各组织均匀分布安替比林均匀分布在全身,表观分布容积36L左右根据V大小评估药物分布特征生物药剂学医学知识13–V<36L:组织药物浓度低于血药浓度,水溶性、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

,主要分布于血液中,不易进入细胞或脂肪组织,如伊文思兰只分布在血浆,V2.5L、酚红V4L、甘露醇V14L–V>36L:组织药物浓度高于血药浓度,脂溶性药物易被细胞或脂肪组织摄取,血浆浓度低,如普萘洛尔V约为204-2

94L;地高辛V641L根据V大小评估药物分布特征生物药剂学医学知识14⚫组织器官血流量⚫血管通透性⚫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药物与组织亲和力⚫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理化性质⚫剂型因素第二节影响分布的因素掌握生物药剂学医学知识

15案例⚫戊巴比妥钠与硫喷妥钠在脑组织的分布⚫硫喷妥钠可用于诱导麻醉生物药剂学医学知识16一、组织器官血流量的影响组织器官血流量,表4-2快:中等:较慢:肝、脑、肾肌肉、皮肤脂肪组织等药物分布速度与转运量生物药剂学医学知识17二、血管通透性脂溶性

药物-类脂途径(pKa值和油/水分配系数)水溶性药物-微孔途径(分子量,表4-3)(1)透过性强毛细血管是具有微孔的脂质膜,管壁薄,分子量200~800的小分子药物易透过。(2)不同脏器毛细血管透过性显著不同肝>肠道和肾部>脑和脊髓(3)药物透过毛细血管的方式生物药剂学医学

知识18三、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能力⚫血液中药物:游离型(分布)、结合型(与血浆蛋白)⚫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能力:影响体内分布的重要因素⚫血浆蛋白:人血浆中有60多种蛋白质⚫与药物结合蛋白–白蛋白:药物结合最多,多数酸性药物、少量碱性药物–α1-酸性糖蛋白、脂蛋白:碱性和中性药物生物药剂学医学知识

191.蛋白结合与体内分布⚫只有游离药物才能转运,才能被代谢和排泄。⚫药物转运至组织主要决定于血液中游离型药物的浓度,如:磺胺噻唑与磺胺嘧啶,磺胺嘧啶蛋白结合率较磺胺噻唑低,向脑组织分布多,多作为脑膜炎的首选。生物药剂

学医学知识20⚫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游离型结合型可逆饱和现象动态平衡生物药剂学医学知识21⚫血浆蛋白结合常数K12kfbkDD⎯⎯→⎯⎯Df为游离药物浓度,Db为结合药物浓度。12kKk=K为血

浆蛋白结合常数,K值越大,药物与蛋白质结合能力越强。生物药剂学医学知识22指与蛋白质结合的药物浓度占血浆中全部药物的比例。⚫血浆蛋白结合率β1[][][]bfbfDnPnPKDDD−==+++β的大小反应药物与血浆

蛋白结合的程度。影响血浆蛋白结合率的重要因素: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Df]、血浆蛋白结合容量[nP]、亲和力[K-1]。生物药剂学医学知识232.血浆蛋白结合与药效(1)药理效应与游离药物浓度直接相关(2)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改变可能引起临床药效显著改变,临床疗效重要考虑因素之一。血浆蛋白结合率99%的

药物与70%的药物,结合率变化对药效的影响显著不同(3)药物储库:延缓分布与消除,血药维持时间增加,对延长药效作用时间有利。生物药剂学医学知识243、影响蛋白结合的因素1.药物性质理化性质、给药剂量、亲和力、药物相互作用等。2.动物种属:各种动物的血浆蛋白对

药物的亲和性不同3.性别差异:激素药物3.生理和病理状态:年龄:小儿结合率低,对药物敏感;磺胺药蛋白结合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肝、肾功能不全:血浆内蛋白质含量低蛋白组成比例变化生物药剂学医学知识254、蛋白结合率的测定方法⚫蛋白结合率的测定是新药研究开发的重要内容。⚫蛋白结合

率的测定方法:平衡透析法、超滤法、超速离心法、凝胶过滤法等生物药剂学医学知识26平衡透析法⚫测定过程如下:一个透析池由半透析膜一分为二,两边分别放血浆和缓冲液,整个系统在37℃生理温度环境下保温至平衡;平衡后,分别取透析池半透析膜两边的液体测定药物的浓度,再计算即得。生物药

剂学医学知识27四、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1.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是影响药物体内分布的重要因素。碘与甲状腺组织2.药物也能与与组织中蛋白、脂肪、DNA、多糖等结合,结合原理同与血浆蛋白结合。3.实例:四环素与钙络合沉积于骨骼与牙齿吩噻嗪与黑色素结合引起视网膜病变砷沉积在头发中生

物药剂学医学知识28五、药物相互作用对分布的影响⚫药物与蛋白结合多为非特异性,理化性质相近的药物可竞争相同结合位点–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影响显著,如甲苯磺丁脲(降糖)与磺胺类合用引起低血糖。–组织蛋白结合率也可

受到影响,如米帕林特异性结合于肝脏,合用扑疟喹啉,大量米帕林游离,导致严重胃肠道及血液毒性反应。生物药剂学医学知识29六、药物理化性质对分布的影响⚫药物体内分布是跨膜转运过程,大多数药物以被动扩散方式通过生物膜。药物的脂

溶性(化学结构、构型、解离度)、分子量等理化性质影响被动扩散过程⚫实例:硫喷妥钠的脑组织转运明显大于戊巴比妥,作用迅速而短暂,用于诱导麻醉。⚫弱酸弱碱分布与血浆pH(7.35-7.45)有关,弱酸药物大部分

为解离型,不易扩散进入组织,弱碱药物相反。生物药剂学医学知识30七、剂型因素⚫微粒给药系统–粒径对分布的影响(肺、肝、脑、骨髓)–表面特征对分布的影响(亲水疏水;电荷)⚫乳剂–淋巴亲和性和靶向性–粒径、类型、表面性质–负电的油/水型(肝);正电的油/水型(肺)⚫给药途径对分布的影响–环

丙沙星口服与静脉注射(骨组织浓度)生物药剂学医学知识31⚫淋巴系统转运的特点⚫淋巴循环及淋巴管结构特点⚫药物向淋巴管的转运–从血液向淋巴液的转运–从组织液向淋巴液的转运–从消化管向淋巴液转运第三节淋巴系统转运熟悉生物药剂学医学知识32淋巴系统转运的特点:(1)淋巴液流速慢,毛细淋巴管管径粗,通透性

非常大(2)脂肪、蛋白、微球等大分子物质必须依赖淋巴系统转运(3)适宜于淋巴系统为病灶的疾病(炎症、癌转移)(4)避免肝脏首过效应生物药剂学医学知识33⚫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示意图生物药剂学医学知识34一、淋巴循环及淋巴管结构特点1.淋巴循环毛细-小-大-总淋巴管-静脉2.淋巴管:管径粗

、为一层上皮细胞覆盖的薄壁细管、有小孔和缺口。所以,通透性非常大。生物药剂学医学知识35二、药物向淋巴管的转运1.从血液向淋巴液的转运⚫静脉注射时药物全部进入血液,其后向末梢组织中的淋巴液转运。⚫转运的两个屏障:血管壁和淋巴管壁⚫毛细

血管的通透性是转运的限速因素。⚫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大小:肝>肺>肠>脚踝药物从毛细血管向毛细淋巴管转运速度生物药剂学医学知识36⚫淋巴液药物浓度与血浆药物浓度比值RLPCRC=其中,CL为淋巴液药物浓度,CP血浆药物浓

度。R通常小于1(药物从血液向淋巴液的转运是被动扩散)生物药剂学医学知识372.从组织液向淋巴液的转运组织间隙给药(肌肉、皮下注射)时⚫药物从组织间隙进入毛细血管或毛细淋巴管。⚫进入方式由药物分子量等性质决定(分子量>5000)。生物药剂

学医学知识383.从消化管向淋巴液转运口服或直肠给药时98%以上直接进入血液循环,2%进入淋巴循环。⚫影响肠淋巴转运的因素–药物理化性质:大分子药物以淋巴转运为主,如蛋白质;脂溶性(LogP>5,甘油三酯中溶解度大于50g/L)–脂质影响:脂肪的60%进入淋巴液;脂质链长(0.34%、2.2

%、5.5%、15.8%);不饱和度(正相关);–剂型:微乳、脂质体、胶束生物药剂学医学知识40第四节脑内分布一、血脑屏障(BBB)的概念菊粉、色素等乙醚、氯仿等进入脑组织比较?通过血液转运至脑组织的外来物质,脑组织对其有选择的摄取能力,称

为血脑屏障。⚫功能在于保护中枢神经系统更加稳定的化学环境。生物药剂学医学知识41⚫血液与脑物质交换过程:血液-脑屏障血液-脑脊液屏障脑脊液-脑屏障生物药剂学医学知识42⚫血脑屏障生理机制脑和脊髓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间连接致密,间隙极少,外被一层神经胶质细胞(富含脂质,形成了较厚的脂质屏障)所包围。所

以形成了连续无膜孔的毛细血管壁。生物药剂学医学知识43紧密连接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神经胶质细胞生物药剂学医学知识44二、药物从血液向中枢神经系统的转运1.影响转运的因素(主要为被动转运)(1)油/水分配系数:油/水分配系数大,

转运快,表4-5。(2)解离度:血浆pH7.3-7.4,弱碱性药物易,弱酸性药物难(pKa值),表4-6。(3)分子量大小(4)血浆蛋白结合率(4)病理:当脑内感染脑膜炎时,膜通透性变大,青霉素等抗生素易进入脑内发生作用.生物药剂学医学知识45第五节药物的胎儿分布⚫是指胎盘绒毛与子宫血窦间的屏障

,它能将母体与胎儿的血液分开。一、胎盘屏障(placentalbarrier)生物药剂学医学知识46胎儿血液循环模式图生物药剂学医学知识47胎盘的构造与血循环模式图⚫胎盘的血液循环有母体和胎儿两套,两者的血液在各自的封闭管道内循环,互不相混,可进行物质交换。母

体血液随子宫螺旋动脉流入绒毛间隙,在此与绒毛内毛细血管的胎儿血进行物质交换后,由子宫静脉回流入母体。生物药剂学医学知识48⚫对药物而言,胎盘屏障的通透性与一般毛细血管没有明显的区别(药物脂溶性、解离度、分子量等)⚫分子量600以下,脂溶性

大的药物都能穿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只是程度和快慢不同。⚫妊娠期间,应特别注意某些药物进入胎儿循环的毒性作用和妊娠早期的致畸作用。二、药物的胎盘转运生物药剂学医学知识49⚫红细胞膜也是生物膜,血浆中药物可转运至红细胞内。⚫游离药物浓度越高,红细胞内药物浓度

越高;红细胞内药物浓度随游离药物浓度呈线性变化。⚫分配系数大、脂溶性强的药物易进入红细胞内。水溶性强的药物主要通过红细胞膜上的微孔进入。其它分布一、药物的红细胞转运生物药剂学医学知识50二、药物在脂肪组织的分布⚫脂肪组织血管较少,

药物向脂肪组织的转运较慢。⚫药物的脂溶性越高,在脂肪组织的分布越多。⚫药物在脂肪组织的分布与蓄积,减少了血中药物浓度,影响药效和持续时间。如:硫喷妥与脂肪组织亲和力大生物药剂学医学知识51小结⚫组织分布与药效、药物的蓄积(熟悉)⚫表观分布容积、影响分布的因素(掌握)⚫药物向淋巴系统的转运(熟悉

)⚫药物的脑内分布、胎儿分布、脂肪分布(了解)生物药剂学医学知识52思考题⚫1.药物体内分布对于药物体内药效有何影响?⚫2.影响药物体内分布的因素有哪些?生物药剂学医学知识53

小橙橙
小橙橙
文档分享,欢迎浏览!
  • 文档 11057
  • 被下载 0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橙臻网精品文库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兔子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