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抗感染药物应用原则课件.ppt,共(38)页,482.975 K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3583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抗感染药物应用原则内容一、名词解释二、重要的药效学、药动学参数三、抗感染药物使用的现状四、合理用药原则一、名词解释抗微生物药物:指治疗各种病原体(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原虫、病毒)等所致感染的各种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的抗微生物药物。抗生素:在高稀
释度下对一些特异微生物有杀灭或抑制作用的微生物产物。二、重要的药效学、药动学参数1.半衰期(t1/2)2.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3.最小抑菌浓度(MIC)4.24小时AUC与MIC的比率(24小时AUC)5.峰浓
度(Cmax)6.药物浓度高于MIC的时间7.抗生素后效应(PAE)8.首次接触效应(FEE)1.时间依赖性抗生素(“时间依赖型”抗生素要求考虑其“持效时间”)持效时间(T>MIC值%)=超过MIC的半衰期时间+药物的PAE时间它已成为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关键是延长
和维持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的时间而不是药物浓度。T>MIC值%时间段,是衡量时间依赖性抗生素杀菌活性的主要药效动力学参数,也是最好的疗效预测参数。2.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作用的浓度依赖型或称剂量依赖型是指抗菌药物的杀菌活性与其
药物浓度(或给药剂量)成正比,即药物的抗菌疗效取决于其在组织中的分布浓度。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甲硝唑、两性霉素B等。对于此类药物可通过提高峰浓度和药时曲线下面积与最低抑菌浓度比值来提高临床疗效。对于革兰阴性菌需AUC/MIC90大于125,而C
max/MIC90大于8~10,其抗菌效果较好,且也有减缓耐药性产生的作用。该类抗生素对致病菌的杀菌作用取决于峰浓度,而与其作用时间关系不密切。此类药物在一定范围内可通过提高浓度来提高疗效,但超出一定范围可增加对机体的毒性反应。三、抗感染药物使用的现状1
.2003年10月24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了《关于加强零售药店抗菌药物销售监管促进合理用药的通知》2004年7月1日起,未列入非处方药药品目录的各种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和磺胺类、喹诺酮类、抗结核、抗真菌
药物),在全国范围内所有零售药店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才能销售。2.2004.10由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发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就细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疗原则、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原则、制定合理用药方案及管理。3.《处方管理办法》卫生部第53号令2007.2.14发布
4.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办医发〔2008〕48号5.国家基本药物及基本药物管理制度2009.126.关于加强全国合理用药监测工作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13号7.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由于国家和行业
的重视,目前已得到有效的控制,但仍然未达标。未达标的标准就是住院患者DDD(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仍然高于国家要求(<4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即限定日剂量(defineddailydoses,DDD),为药物主要
适应症以成人每日常用剂量作为标准计量,将不同药物的消耗量换算为统一标准单位。公式: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计算方法抗菌药物消耗量(累计DDD值)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x100%同期收治患者人天数四、合理用药原则一、抗感染药物指导
原则是指医务人员在预防、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针对具体患者选用适宜的抗菌药物,采取适当的剂量与疗程,在适当的时间,通过适当的给药途径用于人体,达到有效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同时减少细菌耐药、保护患者不受或少受用药有
关的损害。适宜的患者、适宜的药物、适宜的时间、恰当的途径和疗程2.抗菌药物的选择应依据抗菌谱,以及药物在人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特点,同时要结合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选择用药。3.诊断为细菌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4.尽早查明感
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5.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6.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二、抗菌药物的分类及作用特点机体药物病原菌关系病原微生物
抗菌药物抗菌作用耐药性机体抗菌药的药效学特点抗菌药物药效学特点预测抗菌药疗效因素ß内酰胺类时间依赖性,无抗菌药后效应>MIC的持续时间氨基糖甙类氟喹诺酮类浓度依赖性,抗菌药后效应CMAX/MICAUC/MIC糖肽类时间依赖性,抗菌药后效应>M
IC的持续时间合理应用的要点1.合理选用—类别、品种重症细菌感染,应猛击。首先取相应部位标本作细菌培养和药敏,并根据感染部位,推测可能致病菌,选用抗生素。2.合理使用—给药方案剂量,给药途径,给药间隔,疗程,注意毒副反应,并结合机体肝肾功能调整剂量。3.去除原发感
染灶,如脓肿形成,必须切开引流,支持治疗,包括营养支持。4.原发病的治疗。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1.阻断细胞壁的合成2.损伤细胞浆膜影响通透性如多粘菌素•如β内酰胺类、万古霉素、磷霉素•••••••5.阻断RNA3.阻断蛋白合成
•DNA的合成4.影响叶酸代谢如氨基糖苷类、四环•喹诺酮类、利福平如磺胺类、异烟肼、素、红霉素和氯霉素•氟胞嘧啶••药代动力学特点浓度依赖性强持续效应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时间依赖性弱持续效应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其他β-内酰胺类时间依赖性强持续效应阿奇霉素
万古霉素浓度依赖性抗菌药具有良好的快速杀菌作用,浓度是决定临床疗效的因素,其对致病菌的杀菌作用取决于峰浓度,而与作用时间关系不密切。关键指标Cmax/MIC和AUC24/MIC,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硝基咪唑类药物使用时应将全天
剂量一次给予。(老年患者喹诺酮药仍可分2次给予)时间依赖性抗菌药是指药物的杀菌作用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高于细菌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即细菌的暴露时间,而峰值浓度并不很重要。关键指标T>MIC。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
类、糖肽类、四环素类属于时间依赖性,应将一日量分多次给予。intrinsicresistance固有耐药又称天然耐药,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代代相传。acquiredresistance获得性耐药,是指细菌在接触抗生素后,改变代谢途径,使自
身不被抗菌药物杀灭的抵抗力。这种耐药菌可通过耐药基因的传代、转移、传播、扩散、变异等,形成高度和多重耐药。crossresistance:细菌对某种抗菌药产生耐药性后,对其他从未接触的抗菌药也产生耐药性。抗(耐)药性(resistance)细菌耐药性变异的趋势近年来临床上发现的耐药细菌的变迁有
以下6个主要表现:(1)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MRSA)感染率增高(2)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引起感染增多(3)耐青霉素肺炎球菌(PRP)在世界范围,包括许多国家和地区传播。(4)出现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VRE)感染(5)耐青霉素和耐头孢菌素的草绿色链
球菌(PRS)的出现(6)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耐药细菌变异避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合理选用抗菌药足够的剂量和疗程必要时联合用药有计划的轮换供药开发新的抗菌药常用抗菌药物ß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碳青霉烯类单环菌素类ß内酰胺酶抑制剂抗生素大环
内酯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利福霉素类糖肽类(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合成抗菌药氟喹诺酮类磺胺类抗菌药物1、青霉素类青霉素G类氨基青霉素类耐酶青霉素广谱青霉素(指绿脓杆菌青霉素)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甲氧苯青霉素羧苄青霉素青霉素V羟氢苄青霉素苯唑青霉素替卡西林氧哌嗪青霉素2.头孢菌素类抗菌作用强,
耐青霉素酶临床疗效高,毒性低过敏反应较青霉素类少头孢菌素类抗G+球菌抗G-杆菌酶稳定性第一代头孢菌素(Ⅰ~Ⅷ)头孢唑啉(Ⅴ)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呋辛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3、头霉素类抗菌谱似第2代头孢菌素
对产ESBL菌有效对一些厌氧菌有效头孢美唑头孢西丁4、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抗菌谱广,对多数葡萄球菌属,多种链球菌均敏感对沙雷,不动,假单胞菌属作用较头孢噻肟强对脆弱类杆菌活性最强对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耐药。氨曲南:◼对β-内酰胺酶稳定◼对G-菌作用强◼对各种G+菌、厌氧菌耐药◼不良反
应少5、单环类抗生素6、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主要作用于G+球菌,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细菌对不同品种有不完全交叉耐药性药物不易透过血脑屏障血药浓度低,在组织中浓度较高主要经胆汁排泄,进行肠肝循环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静脉给药易引起血栓性静脉炎新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
:半衰期长。罗红霉素克拉霉素7、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抗菌谱广,对葡萄球菌属、需氧G-杆菌均具有良好抗菌活性某些品种对结核杆菌有作用细菌对不同品种之间有交叉耐药胃肠道吸收差有耳、肾毒性8、喹诺酮类抗菌药
物◼第一代(1962年)奈啶酸仅用于尿路感染。◼第二代(1970年)吡哌酸可用于尿路、肠道感染。◼第三代(1980年)氟喹诺酮类可用于各系统感染的治疗。◼新氟喹诺酮类,可用于厌氧菌治疗。谢谢大家!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