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教学培训_试验十一抗心肌缺血药物作用研究课件.ppt,共(95)页,3.769 M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3534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试验十一、抗心肌缺血药物作用研究一、目的•了解抗心肌缺血新药的评价原则。•学习心肌缺血动物模型建立方法及评价指标。•观察受试化合物对心肌缺血大鼠的影响,判断其是否具有抗大鼠心肌失常的作用。二、与试验相关的理论知识要点•心肌缺血观察指标与方法心肌缺血,是指心脏的血液灌注减少,导致心脏的供
氧减少,心肌能量代谢不正常,不能支持心脏正常工作的一种病理状态。(1)心电图指标观察:皮下放置心电图肢体导联电极,测标准Ⅱ导心电图观察药物对S-T段、T波幅度的影响。(2)形态学观察:1.摘取心脏,用生理盐水冲洗,除去血污,剔除血管脂
肪等非心肌组织,用吸水纸吸去水分,称全心湿重。2.沿冠状沟切除右心房和右心室,留下室间隔和左心室,称重。顺房室沟从心尖到心基部平行将狗心室切成1cm厚的心肌片,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3.将心肌片放在1%的氯化
三苯基四氮唑(TTC,用~的配制)溶液中,在37℃温孵7min染色,染色过程中不时搅拌染色液使之与心肌有充分接触。4.染色后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多余的染料。梗死区不着色,非梗死区被TTC染为红色。5.剪去各心肌片被染色的非梗死区心肌,把未染色的梗死心肌称重,除以左心室重即得梗死范围占
左心室重的%。(3)酶学测定:测定血液、心肌组织中的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指标反应心肌缺血情况。(4)心脏功能及血流动力学试验观测指标应包括冠脉
流量,心输出量、左室作功左室内压、左室舒张末期压、左室内压最大变化速率、动脉血压、外周阻力等,进行连续动态观测。(5)心肌耗氧量试验•心肌代谢、特别是氧的供需矛盾,是冠心病的重要病理生理变化,而多数中药常通过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代谢而达到治疗目的。因此,新药对心肌耗氧量的影响,应列
为必做项目。•可供选择的试验方法如下1.直接测定:心肌耗氧量测定,心肌组织氧分压测定(可多部位、多层次测定),离体心脏、心肌片或心肌细胞耗氧量测定。2.间接测定:张力时间指数,心肌耗氧指数,正性肌力作用。3.耐缺氧试验:离体心脏或心肺灌流耐缺氧试验,心肌细胞培养耐缺氧试验及其他。
三、教学试验安排及内容(一)教学分组在一个教学单元内,根据学生人数,将学生分为8组,每组2~5人,并分成上下两班,4组/班。(二)试验方案•全班均采用异丙肾上腺素造模;•上半班采用A受试物,建议受试物为丹参酮ⅡA磺酸钠;•下半班采用B受试物,建议受试物为丹参注射液。四、试验方法及步骤
(一)试验材料试验药品:•乌拉坦(Urethane),生理盐水配制成20%溶液;0.5%异丙肾上腺素(Isoprenaline);生理盐水,5%葡萄糖注射液。•阳性药:0.2%维拉帕米。•受试物:丹参酮Ⅱ
A磺酸钠,配制成1%、0.2%溶液;丹参注射液,50%葡萄糖配制成含生药、0.3g%溶液。试验仪器:•生物机能试验系统、紫外、动物秤、大鼠手术台、眼科镊、1ml、5ml注射器、4#、6#针头。(二)试验方法•取大
鼠,称体重;•腹腔注射乌拉坦1~2g/kg(20%乌拉坦,5~6ml/kg)麻醉;•仰卧位固定于手术台上,针型电极插入大鼠皮下,打开生物机能试验系统,待心电图稳定后开始试验,先记录一段正常的大鼠心电图;•分组及给药方案如下:上、下半班:•第1组、第5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ml
/kg;•第2组、第6组:静脉注射0.2%维拉帕米1ml/kg;•第3组:静脉注射0.2%丹参酮ⅡA磺酸钠;•第7组:静脉注射丹参注射液1ml/kg,•第4组:静脉注射1%丹参酮ⅡA磺酸钠;•第8组:静脉注射丹参注射液1ml/k
g,5min后,静脉快速注射0.5%异丙肾上腺素溶液1ml/kg,记录大鼠心电图。•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后,以心电图出现S-T段改变或T波变化为缺血标志。•每次给完一种药后,观察并记录正常、给Iso前和给Iso后1
min、3min、5min、10min、15min、20min、30min和60min的T波和S-T段偏移。•将试验结果记录与表格中。(三)试验结果的原始记录表1受试化合物对大鼠T波幅度的影响给药后(mv)组别剂
量(mg/kg)给药前(mv)1min3min5min15min30min60min阴性对照组0.2%维拉帕米组受试物高剂量组受试物低剂量组表2受试化合物对大鼠S-T波幅度的影响给药后(mv)组别剂量(mg/kg)给药前(
mv)1min3min5min15min30min60min阴性对照组0.2%维拉帕米组受试物高剂量组受试物低剂量组表3受试化合物对大鼠心率的影响给药后(次/min)组别剂量(mg/kg)给药前(次/min)1min3min5min15min30min60min阴性对照
组0.2%维拉帕米组受试物高剂量组受试物低剂量组(四)结果分析与讨论•综合8个组的试验结果,判断受试物是否具有抗心肌缺血的作用;•分析中药单体与复方中药在抗心肌缺血中的特点。(五)试验报告内容及格式要求•
试验报告内容及格式同前,试验题目由学生自定。注意事项•动物个体较小,固定大鼠时尤其两前肢不宜过紧,以免影响呼吸;•心电图机的针型电极应向心插入皮下,不可插入肌肉内,以免肌电干扰,另外动物周围不要放置金属制品,以免干扰。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1)将动物注射20%乌拉坦(~)麻醉
后固定在手术台上(2)用笔型静脉置留针进行气管插管(或切开气管插管),连接动物呼吸机,参数为:呼吸频率85;呼吸比1:1;潮气量为18ml。剪开气管插管笔型静脉置留针气管插管(3)在胸部左侧3-4肋间剪开皮肤(4)分离肌肉露出肋骨(5)在第三根肋骨下用止血钳将肌肉分离开,然后左手
用止血钳挑住肋骨,右手持剪刀剪开第三根肋骨(6)用止血钳将剪断的肋骨夹住掰开,放入开睑器,用止血钳剥离心包膜(7)在左心耳与肺动脉圆锥间穿6-0号线,拉紧丝线,形成心肌缺血,观察线扎紧的部位上下大约2mm范围的心肌发白。(8)结扎术后取下心脏进行TTC染色神经系统X线
诊断一、脑血管疾病的脑血管造影表现脑血管疾病包括脑血管瘤、脑血管畸形、脑血管狭窄及闭塞和脑血管意外等。其中脑血管意外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而脑血管意外目前主要采用CT、MRI诊断。脑血管造影是介入治疗的基础。㈠脑动脉瘤颅内动脉瘤分为先天性和动脉硬
化性两类,以先天性多见,但在青少年期前很少见,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原因之一。多发于颅底基底动脉环的血管分支处。病理:动脉瘤多呈囊状,瘤体可发展增大、破裂、出血、形成血肿、偶尔钙化,血栓形成。临床:无症状。破裂出血时出现脑膜刺激症状,颅内高压,癫痫和颅神经障碍等症状。造影表
现:○可显示动脉瘤本身及其位置,大小,形状与脑血管的联系和是否为多发性。○了解脑血循环情况。○还可用以判断手术效果和随诊现象。⒈瘤体表现:动脉瘤表现为基底动脉环分支处囊状造影剂充填影。较小、直径多在1cm以内,有蒂与动脉相连,轮廓光滑,密度均匀。⒉出血征象:○直接征象:表现是造
影剂外溢,但不多见。○间接征象:动脉瘤轮廓毛糙不平,瘤体不规则,有刺状突起。㈢脑血管狭窄和闭塞●病因:主要为血栓形成:①动脉硬化;⒊引流静脉→静脉窦⒋动静脉同时出现⒌一般无占位改变。剪去各心肌片被染色的非梗死区心肌,把未染色的梗
死心肌称重,除以左心室重即得梗死范围占左心室重的%。病变多起自大脑的皮质血管,特别是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以中央沟附近为多见,多在皮质表面。表2受试化合物对大鼠S-T波幅度的影响心肌代谢、特别是氧的供需矛盾,是冠心病的重要病理生理变化,而多数中药常
通过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代谢而达到治疗目的。●造影所见:⑴肿瘤造成蛛网膜下腔完全性或不完全性梗阻。完全梗阻者:梗阻端造影剂形成横贯椎管的大杯口或不规则边缘。●临床:突发偏瘫、感觉障碍和失语等。椎管内外占位性病变的X线诊断第7组:静脉注射丹参注射液1ml/kg,如瘤体完全为血
栓占据,则不能显示瘤体。⒋血栓形成:瘤内充盈缺损,也可呈网状或密度不均。●X线平片:一般无阳性表现。造影表现:○可显示动脉瘤本身及其位置,大小,形状与脑血管的联系和是否为多发性。㈢脑血管狭窄和闭塞●病因:主要为血栓形成:①动脉硬化;
⒊占位改变:造影上出现与瘤体大小不相称的占位征象,提示有出血血肿存在。⒋血栓形成:瘤内充盈缺损,也可呈网状或密度不均。如瘤体完全为血栓占据,则不能显示瘤体。介入治疗㈡脑血管畸形脑血管畸形又称之先天性血管
发育异常或血管瘤。病因:胚胎期血管丛形成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正常发育发生障碍,则引起本症。病理:血管畸形是血管在生后仍维持胚胎期的状态。按血管结构分为动脉、静脉和动静脉畸形几种,以动静脉畸形常见。病理上是一支或几支扩张迂曲的动脉导入一团发育异常的曲
张血管,近似小动脉或毛细血管的血管团,又借一支或几支扩张迂曲的静脉从血管团导出,进入静脉窦。病变多起自大脑的皮质血管,特别是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以中央沟附近为多见,多在皮质表面。临床:虽属先天性病变,但青少年期少见。可无症状。由于病变血管破裂出血,可突
然发生偏瘫、昏迷、呕吐。或者有持续性头疼,局限性癫痫等。造影表现:⒈导入动脉几支扩张迂曲的动脉,表现为排列不整的曲张或细小血管丛。⒉血管团①血管粗,纠集松,状如蚯蚓边缘清楚。②血管细,密集,状如毛线团边缘欠清楚。③血管更
细,分不清血管,表现为斑片状,密度均匀轮廓不清。⒊引流静脉→静脉窦⒋动静脉同时出现⒌一般无占位改变。脑动静脉瘘㈢脑血管狭窄和闭塞●病因:主要为血栓形成:①动脉硬化;②动脉炎(感染性、非感染性)。其次为栓子:
①先天性心脏病②风湿性心脏病③细菌性心内膜炎●病理:好发于大脑中动脉和颈段颈内动脉的狭窄和闭塞--脑梗塞。●临床:突发偏瘫、感觉障碍和失语等。●造影: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颈段血管狭窄或中断,侧支循环形成,血流改道。○直接征象:血管狭窄、中断呈笔尖状。
大脑前动脉闭塞○间接征象:侧支循环①基底动脉环之间(两侧大脑前交通支之间、前交通支与后交通支之间、椎动脉与颈动脉之间等)②大脑前、中、后动脉皮质支末梢间交通③同侧颈内、外动脉之间交通。○血流改道:①颈内动脉闭塞--颈外动脉迂曲、扩张②大脑中动脉闭塞-
-大脑前动脉、后动脉扩张、迂曲○脑梗塞:CTMRI有特征性改变二、椎管造影和正常表现脊髓造影是将造影剂引人脊蛛网膜下腔中,通过改变患者体位,在透视下观察其在椎管内流动情况和形态,是椎管内占位性病变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对比剂:⒈碘化油
,碘苯脂(用量:3-5ml)流动慢⒉非离子化有机碘造影剂如伊索显、欧乃派克、碘必乐等(用量:10-15ml)流动快30分钟即吸收方法:上行性下行性体位:不断改变体位达到显影目的正常造影表现:造影剂在蛛网膜下腔流动通畅
,分布均匀,可以衬托出脊髓、马尾和神经鞘袖轮廓。椎管内外占位性病变的X线诊断⒈髓外硬膜内占位性病变:约占全部椎管肿瘤的70%。大多数为良性病变,以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最多。常位于蛛网膜下腔。●X线平片:一般无阳性表现。●造影所见:⑴肿瘤造成
蛛网膜下腔完全性或不完全性梗阻。⑵梗阻端呈杯口状或帽样征。⑶脊髓推向健侧,健侧梗阻端造影剂窄而尖,且低于病侧。2.髓外硬膜外占位性病变:约占全部椎管肿瘤的15%。大多为恶性肿瘤,其中50%为转移瘤。多位于椎管的后、侧方。平片表现:椎体和
相邻骨骼侵蚀性破坏或压迫性萎缩。造影表现:○可显示动脉瘤本身及其位置,大小,形状与脑血管的联系和是否为多发性。第1组、第5组: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ml/kg;●造影所见:⑴肿瘤造成蛛网膜下腔完全性或不完全性梗阻。三、教学试验安排及内容多位于椎管的后、侧
方。○间接征象:动脉瘤轮廓毛糙不平,瘤体不规则,有刺状突起。○脑梗塞:CTMRI有特征性改变第7组:静脉注射丹参注射液1ml/kg,学习心肌缺血动物模型建立方法及评价指标。如瘤体完全为血栓占据,则不能显示瘤体
。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后,以心电图出现S-T段改变或T波变化为缺血标志。对比剂:⒈碘化油,碘苯脂(用量:3-5ml)流动慢⒉非离子化有机碘造影剂如伊索显、欧乃派克、碘必乐等(用量:10-15ml)流动快30分钟即吸收神经鞘袖
受压、中断。●造影所见:⑴肿瘤造成蛛网膜下腔完全性或不完全性梗阻。或者有持续性头疼,局限性癫痫等。心电图机的针型电极应向心插入皮下,不可插入肌肉内,以免肌电干扰,另外动物周围不要放置金属制品,以免干扰。而脑血管意外目前主要采用CT、MRI诊断。髓内占位性病变占椎管内肿瘤15%。造
影所见:1.病侧蛛网膜下腔造影剂于同侧椎管距离增大(大于2-3mm)。2.阻塞端造影剂呈梳齿状或水平截断3.脊髓、蛛网膜受压向健侧移位。椎间盘脱出:1.椎间隙平面硬脊膜受压,可见压迹或充盈缺损。2.神经鞘袖受压、中断。3.造影剂流动受阻。3.髓内
占位性病变占椎管内肿瘤15%。大部分为胶质细胞瘤,以星形细胞瘤最多见。病变大多沿纵轴浸润型生长,无完整包膜,生长缓慢。平片表现:较大的髓内肿瘤可压迫椎管使之扩大。造影所见:1.不全梗阻者:病变区造影剂流动缓慢。范围较大。脊髓局部膨大呈梭形充盈缺损。2.完全梗
阻者:梗阻端造影剂形成横贯椎管的大杯口或不规则边缘。梗阻以下脊髓无移位。脊髓肿瘤的鉴别诊断髓内髓外膜内髓外膜外发病率15%70%15%病理胶质瘤神经鞘瘤恶性神经纤维瘤脊髓移位无有有脊髓增粗对比剂与紧宽宽大于2mm椎管的距离梗阻程度不全性多完全性完全性梗阻端正中偏心性平削状充盈缺损
大杯口小杯口梳齿状椎管平片椎管扩大无改变椎管扩大骨质破坏谢谢!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