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吸收制剂普通药物剂型片剂课件

PPT
  • 阅读 49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30 页
  • 大小 3.508 MB
  • 2023-03-1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橙橙】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经皮吸收制剂普通药物剂型片剂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经皮吸收制剂普通药物剂型片剂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经皮吸收制剂普通药物剂型片剂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经皮吸收制剂普通药物剂型片剂课件
经皮吸收制剂普通药物剂型片剂课件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30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经皮吸收制剂普通药物剂型片剂课件.ppt,共(30)页,3.508 M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3491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经皮吸收制剂普通药物剂型片剂课件普通药物剂型片剂、胶囊剂、注射剂、大输液给药途径有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滴注等经皮给药系统是指药物通过皮肤吸收后产生药效的制剂给药系统,简称为贴片一、概述皮肤的面积与厚度成人的皮肤面积:1.8-2.0

m2成人的皮肤厚度:0.5-4.0mm皮肤的作用•是一个保护与排泄器官,保护机体内各种器官和组织免受外界环境中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化的有害因素的损伤,又防止组织内的各种营养物质、电解质和水分的损失,还可通过皮脂腺与汗腺主动排泄。经皮给药的生理学基础1

.表皮epidermis角质层stratumcorneum透明层stratumlucidum粒层stratumgranulosum棘层pricklecelllayer基层stratumbasale2.真皮dermis3.皮下组织subcu

taneoustissue皮肤的结构示意图主要类型:•膜-贮库控释型•骨架控释型•其它改进类型经皮给药系统的类型TypesofTDS•LiquidReservoirPatch•Druginsolutionorsuspensionbetweenthebackinglayeranda

ratecontrollingmembraneDruginAdhesivePatch•Drugdispersedinadhesive,indirectcontactwithskinPolymerMatrixPat

ch•DruginsolutionorsuspensiondispersedwithinapolymerMulti-laminateMatrixPatch•Drugdispersedinadhesiveinmulti-layersseparatedbymembranes•该

系统由5层结构组成•控释膜控制释药速度膜-贮库控释型贴片Membrane-depotcontrolledreleasepatch•该系统由4层结构组成•骨架起控释作用。骨架为PVA和PVP所组成的网状结构•Nitro-Dur贴片结构示意图骨架控释型贴片Matrixcontrolledre

leasepatch•骨架控释型是将药物均匀分散于或溶解于多聚物的骨架中,含药物的多聚物骨架起控释作用。•骨架是由聚乙烯醇(PVA)和聚维酮(PVP)所组成的网状结构,其间隙中充满了液体。•基质在微观上可以看成是一种由液

相和固相所组成的网状结构。释放时,与固定相结合的药物不断的向网格表面迁移。•释放速度取决于药物在固定相中的扩散系数和溶解度等因素。骨架控释型贴片用基质与常规给药系统相比经皮给药系统的特点有:1.药效持续时间可长达7天,类似于长时

间的静脉输注2.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效应和胃肠道的降解破坏3.使用方便,可随时中断或恢复治疗,适合于婴儿、老人和不能口服病人4.避免常规给药方法药物浓度的峰谷现象,减少副反应经皮给药系统的特点••药理作用强和剂量小的药物;•药物半衰期短、需要较

长时间连续给药的药物,特别是慢性病的长期治疗;•口服给药首过效应大或在胃肠道易失活、刺激性大的药物;•普通药物剂型给药副作用大或疗效不可靠药物;•对皮肤无刺激,无过敏性反应的药物。经皮给药系统适用范围1.药物理

化性质的影响•药物分子的大小•油/水分配系数•药物分子型与解离型第二节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因素药物分子的大小•药物通过角质层的扩散系数与分子大小有关,它们近似地遵循Stokes-Einstein定律KBTD=—————6πηΥ•上式中KB是Boltzman常数,T是

绝对温度,π是圆周率,η是介质粘度,Υ是分子直径。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药物的熔点:与通过生物膜一样,低熔点的药物易通过皮肤。•分配系数:脂溶性大的药物易通过角质层。药物穿过角质层后,须分配进入活性表皮继而被吸收。因活性表皮是个水性组织,油/水分配系数大的药物难于进入活性

表皮。•油/水分配系数要适中。一般认为,油/水分配系数接近于1的药物具有较好的经皮渗透系数,或辛醇/水分配系数约为1000的药物,透皮速率较好。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药物的分子型与离子型•与其他生物膜一样,分子型药物容易被皮肤吸收。•有机弱

酸或有机弱碱经皮给药时,一般采用游离酸或游离碱。•以盐的形式不利于药物的透皮吸收。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给药系统处方组成的影响•溶解介质•制剂的处方组成•pH值的影响•给药系统的面积•药物的浓度•介质的作用:溶解和分散药物的介质能影响药物的溶解度、药物的释放和药物在给药系统与皮肤之间的分配

和渗透性,介质在穿透皮肤的过程中与皮肤相互作用,从而改变皮肤的屏障性能。•制剂处方组成的影响:制剂的处方组成影响药物的释放。如1%萘普生软膏中萘普生的释放速率受软膏基质的类型及药物分散状态的影响,药物分散在可洗性基质的药物

释放速率显著的大于油性基质中时的药物释放速率。给药系统处方组成的影响•pH的影响:皮肤表面和给药系统内的pH条件能影响有机酸类和有机弱碱类的解离程度,因为离子型药物的渗透系数小,因而影响药物的经皮吸收。•药物浓度与给药系统的面积:药物通过皮肤的渗透是被动扩散过程,所以随着皮肤表面药物浓度的增加,渗

透速率会提高给药系统处方组成的影响•种族与个体差异•年龄与性别差异•皮肤的部位•皮肤的水化程度•皮肤的温度等生理因素的影响•各种动物之间,动物和人之间皮肤的解剖差异很大,如角质层厚度、单位面积汗腺与毛孔数量等都不一样,同时,皮肤的血流灌注情况也不一样,渗透性

有显著性的差异。•人种之间皮肤渗透性的差异亦可能存在。有人发现白人皮肤对刺激物的反应较黑人强,在白人和黑人的前臂皮肤上使用组织胺,白人的皮肤较快的出现寻麻疹反应,这可解释为白人皮肤的渗透性大。种族与个体差异•老年人因皮肤干燥、萎缩和附属器功能下降,皮肤的渗

透性差。•婴儿皮肤的渗透性较大,因其表皮与角质层较成人薄。•女性皮肤虽然在结构上如皮肤附属器的分布与密度可能与男性不同,但罕见性别引起透皮速率差异的报告。年龄与性别•药物经皮速率随身体部位而异,渗透性的

差异主要是由于角质层厚度、皮肤附属器密度不同引起,还可能与皮肤的生化成分的部位差异有关。•如东莨菪碱耳后皮肤的吸收速度比大腿皮肤快10倍,比胸部、背部与腹部皮肤都快。东莨菪碱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Scop是根据耳后皮肤的透皮速率设计的给药系统。•身体各部位皮肤渗透性的大小一般为:阴囊>

耳后>腋窝区>头皮>腿部>胸部。皮肤部位•角质层中的角蛋白与水有一定的结合能力,角质层吸收水后使皮肤水化,引起角质层细胞膨胀而使其紧密的结构变得疏松,皮肤的渗透性变大。•皮肤的水化可使角质层含水量增加50%以上,渗透性亦可增加5—

10倍。环境的相对湿度亦可能影响角质层的含水量。在非常低的相对湿度下,皮肤变得干燥、无弹性,反之,皮肤则变软。皮肤的水化程度•温度能影响药物的透皮速率。温度还会影响皮肤中的血流,当环境温度升高时,真皮层的血管舒张,皮肤的血液增加,有利

于吸收,温度升高还引起出汗,使角质层水化,增加渗透。•皮肤的温度一般都低于37℃,它受皮肤内的血流和外界气温的影响,体温的高低一般是四肢温度低,躯干温度高。•夏季,胸部皮肤温度36.6℃,大腿处为33

.6℃;冬季,胸部皮肤温度36.4℃,手部的温度仅为13.6℃。皮肤的温度离子导入系统手表式输入系统电穿孔输入系统第三节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电场作用•导入的是药物离子•离子通过电极导入•药物直接导入病灶部位离子导入系统原理离子导入系统原理Mechanismofiontophoresi

sdeliverysystem•苯海拉明•抗组胺药•治疗过敏•抗晕动•贴片式输入系统•常见病多发病•手表式输入系统•危重疾病•电穿孔式输入系统•基因与大分子药物第四节经皮给药系统制剂展望•国内外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掌握经皮给药

制剂的概念与类别•掌握经皮给药制剂的影响因素思考与复习

小橙橙
小橙橙
文档分享,欢迎浏览!
  • 文档 25747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