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的药物治疗培训课件.ppt,共(98)页,297.817 K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3463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的药物治疗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儿童及青少年药物治疗的一般原则•诊断要正确•掌握好药物的适应症•选择合适的药物•药物剂量个体化•药物剂量的调节•维持用药•要争取患儿本人及父母和老师的配合Drlinli福建医
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诊断要正确•症状不典型–年龄越小,症状越单调、泛化、不典型–幻想性事物与现实事物混为一谈–情绪体验不明显–难以用语言准确描述自己的感受•正确确定各种症状是保证正确诊断的基础,只有
正确诊断,应用药物治疗才会有效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掌握好药物的适应症•依据临床症状选药•10岁以上儿童和青少年除个别情况外都可以使用在临床上常用的抗精神病药和抗抑郁剂•慎用新药,最好要有有关该药物在儿童试用的资料的支持方可使用。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
2012选择合适的药物•充分了解药物的性能、治疗方案、量效关系、不良反应、维持用药剂量等•选择疗效好,不能反应少的•不宜频繁换药、增减药和联合用药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药物剂量个体化•儿童较成人能耐受每公斤体重更大剂量的精神药物•个体
差异大,与年龄、性别、体重、疾病类型和严重程度无明显关系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药物剂量的调节•小剂量开始•密切观察患儿的治疗反应和不良反应•每隔一至数日逐渐加量到出现最好疗效和最好耐受•最好用药物浓度监测做参考Drl
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维持用药•维持用药要根据个人的病情、治疗反应、不良反应和耐受性而定•一般不主张长期维持用药•如需长期用药者,可采取假日用药方法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要争取患儿本人及父母和老师的配合•父母:–讲明用药的目的是帮助其克服一些
不良行为,而不是惩罚–了解药物的作用•医生、患儿、父母、老师四方配合得当,既可达到治疗目的,也不至于影响学习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的治疗Attentiondeficitandhyperactivedisorder,ADHDDrlinli福建
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ADHD概述•儿童多动症系发生于儿童时期(多在3岁左右),与同龄儿童相比具有明显注意集中困难(注意持续时间短暂)和活动过度或冲动的一组综合征。症状发生在各种场合(如家里、学校和诊室)。男童(10%)
明显多于女童(2%),总体患病率为3%~10%。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ADHD临床表现•注意缺陷•活动过多•冲动•神经系统异常•脑电图变化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注意缺陷•不
能集中注意力,常易受外界的细微干扰而分心,年龄越小,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愈短。因多动和注意障碍,常伴有学习困难,成绩低下,但智能正常或接近正常。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活动过多•其特征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活动过多,在婴儿期就可表现不安宁、过分哭闹、活动增多;长大入学后,上
课时小动作不停,或不停地敲打桌面,或在桌面和课本上乱涂乱画等。下课后如脱缰的野马,不顾危险地攀高或与别人打逗等。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冲动•做事不假思索,不顾后果,全凭冲动行事。特别容易激惹、情绪不稳,对不愉快的刺激常作出过分的反应。做事常敷衍了事。玩
游戏则急不可待,常破坏游戏规则。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神经系统异常•因神经发育障碍常有精细协调动作笨拙,如:翻掌、对指运动、系鞋带、解纽扣不灵,有视—听转换困难、听觉综合困难、视—运动障碍、空间位置感觉障碍等神经系统体征,还可伴有言语发育迟滞、言语异常
等。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脑电图变化•慢波增多•调幅不佳、不规则,轻微弥漫性节律异常•无特异性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ADHD的诊断•注意缺陷与多动•7岁前起病,多在3岁左右•
症状持续存在至少6个月•如果同时存在多动和品行障碍的特征,应诊断为混合性多动和品行障碍•同时存在特殊的言语和运动技能发育障碍,则应另列诊断。•多动和注意不集中成为焦虑症的症状,应优先考虑焦虑症。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ADHD鉴别诊断•正常活泼儿童•品行障碍•情绪障
碍•学习困难•精神发育迟滞•精神分裂症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正常活泼儿童•注意力集中、活动的冲动控制与其年龄、智能和环境相称•无明显学习、社交困难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ADHD的治
疗•综合治疗必不可少–父母行为管理技能训练–特殊教育治疗–社会化技能训练–躯体的训练–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个体心理治疗)–药物治疗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ADHD的药物治疗Drlinli福建医科
大学,应用心理,2012中枢兴奋剂•结构类似与内源性儿茶酚胺,作用机制为抑制MAO,抑制神经元回收DA和NE•常用药物:哌甲酯(利他林)、苯异妥英(匹莫林)、苯丙胺•用药原则:–从小剂量(每日5~10mg)开始–根据
疗效及不良反应缓慢调整剂量–早餐后顿服,大剂量时宜早午餐分服–节假日、周六、周日停药•疗程:新学期暂时不用,没有固定疗程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哌甲酯(利他林)治疗ADHD•疗效可达70%~80%•对行为型及认知型A
DHD的注意力不集中都有效•应结合行为训练及认知疗法•不良反应:–食欲减退、厌食、口干、上腹部不适、胃痛、心悸、血压轻度增高、头痛、失眠、体重下降、易激惹、心情突然改变等,多为一过性及可逆性–可能影响儿童的身高(白天刺激生长激素分泌,晚上抑制生长激素分泌)–长期
使用可以产生耐药性–影响睡眠–诱发和加重癫痫和抽动症状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哌甲酯(利他林)的禁忌症•情绪明显焦虑、烦躁不安的患者•原有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青光眼的患者•
对老年、体弱、有攻击行为和自杀倾向者慎用•不能与MAOI同时使用,至少停用MAOI达2周以上才能使用•具有癫痫病史的患者•6岁以下儿童•16岁以上慎用•抽动症患儿•不能作为提高考试成绩的方法使用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
2托莫西汀治疗ADHD•我国2007年指南的一线用药,FDA批准的治疗ADHD的非中枢兴奋剂,7岁以上儿童•疗效与哌甲脂相当,长期用药的安全性已得到证实•起始剂量10~40mg,逐渐加量,最高剂量不超过100mg,•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清楚–选择性抑制突触前膜去甲
肾上腺素转运体•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便秘、口干、疲劳、头晕、情绪波动、失眠、排尿异常、性功能障碍、痛经、肝功能损害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托莫西汀的禁忌症•闭角型青光眼•高血压、心动过速•脑血管病•治疗过程中监测患者的生长发育、攻击行为或敌意是否变化Drl
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抗抑郁剂治疗ADHD•二线用药,只有中枢兴奋剂无效时使用•疗效60%•TCA:米帕明、阿米替林、地昔帕明、去甲替林•SSRI:氟西汀、舍曲林、帕罗西汀Drlinli福
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抗精神病药治疗ADHD•疗效差,不良反应大不作为首选•5%的患儿,中枢兴奋剂无效,氟哌啶醇、硫利达嗪、硫必利可获疗效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其他药物•可乐定–一种降压药,ADHD伴随抽动症患者效果较好•卡马西平–ADHD伴随明显的冲
动和攻击行为患儿效果明显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ADHD合并抽动症时的治疗•同病率:15~25%•以往治疗多用–氟哌啶醇,每日2~12mg–硫必利,每日0.3~1.0–可乐定,每日0.15mg•现在多用托莫西汀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
智力异常的多动症•如果应用中枢兴奋剂较正常儿童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ADHD伴有品行障碍•中枢兴奋剂主要作用于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等靶症状•应结合认知疗法和行为矫正Drlinli福建医
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ADHD合并情绪障碍•治疗情绪障碍为主,治疗多动症为辅•TCAS和SRISS都有一定的效果•SRISS的不良反应较TCAS轻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抽动障碍的治疗TicdisorderMotorticsVocal
tics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概述•抽动障碍(ticdisorder)是指起病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无目的、反复的、快速的一个部位或多部位肌群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并可伴发其他行为症状,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多动、自伤和强迫障碍等。抽
动障碍的病因尚未明白,病程不一,如长期持续,可成为慢性神经精神障碍。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流行病学•儿童时期最常见为短暂性抽动障碍,又称抽动症或习惯性痉挛,患病率约为12%。男多于女,年龄以5~7岁占多数。国外文献报道抽动一秽语综合征患病率约为0.l%~0.7%
。近年来,国内报道病例逐有增多,但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较少。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抽动障碍的病因•遗传因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基因遗传。•神经生化因素:纹状体DA活动过多,突触后膜DA受体超敏,DA、5-HT、GABA等多种递质失调。•器质性因素:可能与围生
期损害(产伤、窒息等)有关。杏仁核一纹状体通路、扣带回基层节及脑干。•心理社会因素:儿童受到精神创伤、过度紧张等影响可能诱发或加重抽动症状。•其他因素:感染疾病、服用药物(如服中枢兴奋剂和抗精神病药物)可能引起抽动障碍。Drlinli福建医科大
学,应用心理,2012抽动障碍的临床表现类型•短暂抽动障碍(1个月~1年)•发声或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Tourette’ssyndrome)(1年以上)•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成年,数年~终生)•其他未定型抽动障碍Drlinli福建医
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短暂性抽动障碍•又称抽动症;儿童习惯性痉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为简单性运动抽动–如眨眼、皱额、咬唇、露齿、缩鼻、摇头、点头、耸肩等不自主抽动•少数病例为简单性发声抽动–表现反复咳声、哼气或
清噪声等。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慢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多见于成年人,它具有抽动障碍的特征,但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并不同时存在,而且症状相对不变,病程一年以上,可持续数年、甚至终生。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发声或多种运动联合
抽动障碍•即Tourette综合征(以下简称TS)或称为抽动一秽语综合征。这是一类症状复杂多样、严重的类型。•1885年GeorgeGillesdelaTourette系统报告了9例,故以此命名。•TS临床特征为多部位、形式多种多样的运动抽动,或表现为复杂性运动抽动,多数病例同时出现或先后出现发声
抽动,复发性发声如重复言语或字句、无聊的语调、重复刻板的秽语等。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发声或多种运动联合抽动障碍(2)•TS患儿常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强迫障碍、攻击行为、自伤行为、学习困难和情绪改变,因而更加重患儿心理困扰和妨碍社会适
应。•TS病程缓慢进展,症状可起伏波动,新的症状代替旧的症状,严重程度不一。本症患儿大多数智力正常,一般都自知有病。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抽动症(短暂性抽动障碍)的诊断标准:•①起病于童
年•②有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③抽动能受意志克制短暂时间(数分钟至数小时)•④症状的强度或抽动部位可以改变•⑤病期至少持续1个月但不超过1年•⑥排除锥体外系神经疾病和其他原因所引起肌肉痉挛。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慢
性运动或发声抽动障碍的诊断标准:•须符合短暂性抽动障碍所列①、②、③三项•肌肉抽动或不自主发声一天内出现多次,几乎每天如此或间歇性出现•强度一般不变•病期超过1年。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Tourette综合征的诊断标准•①起病于21岁以前,大多数在2~15岁
之间•②有复发性、不自主、重复的、快速的、无目的抽动,影响多组肌肉•③多种抽动和一种或多种发声抽动,两者同时出现于某些时候但不一定必须同时存在•④能受意志克制数分钟至数小时•⑤在数周或数月内症状的强度有变化•⑥抽动每天发作多次,几乎天天如此。病程超过1年以上,且在同
1年之中症状缓解不超过2个月以上•⑦排除小舞蹈症、肝豆变性、癫痫肌阵挛发作、药源性不自主运动及其他锥体外系病变。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抽动障碍的鉴别诊断▪风湿性小舞蹈症(抗O,血沉,抗风湿有效)▪肝豆状核
变性(K-F环,血浆铜蓝蛋白下降)▪癫痫肌阵挛发作(意识障碍,EEG改变,抗痉药有效)▪其他锥体外系损害。▪强迫症▪癔症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抽动障碍的治疗•药物治疗:氟哌啶醇;泰必利;哌迷清;可乐定
。伴发行为症状的治疗(抗抑郁药—多动,氯丙咪嗪,氟西汀—强迫)。•心理治疗:家庭治疗、认知治疗及行为治疗。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抽动障碍的治疗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治疗方法•短暂性抽动障碍或症状较轻者仅采
用心理治疗•慢性抽动或抽动秽语综合症或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和学习者,以药物治疗为主,结合心理治疗,积极去除引起发病的心理因素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氟哌啶醇治疗抽动障碍•首选的治疗药物•有效率60%~90%•首次剂量0.5~1mg,每日1~2次•观
察3~7天,疗效欠佳,不良反应不明显则加量•治疗剂量为1~10mg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硫必利治疗抽动障碍•有效率76~87%•椎体外系反应不明显•适用于7岁以上患者•常用剂量50~100mg,每日2~
3次•常见不良反应:嗜睡、乏力、头昏、胃肠道不适、兴奋、失眠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匹莫奇特治疗抽动障碍•疗效与氟哌啶醇相当•首次剂量0.5~100mg,每天1~2次•观察3~7天,疗
效欠佳,不良反应不明显则加量•治疗剂量为1~12mg•有椎体外系反应•可引起心脏传到阻滞,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应做心电图检查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苯胺咪唑啉治疗抽动障碍•又名可乐定•为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内源性清除•中枢兴奋剂治疗多动症诱发抽
动者选之•开始剂量:0.05mg,分2~3次服用•耳后贴剂,2mg/片,每次0.5~1片,每6日一次•不良反应:嗜睡、口干、低血压、头昏•有心脏疾病者可出现心律失常,应定期监测血压和心电图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利培酮
治疗抽动障碍•治疗有效•15岁以上青少年•初始剂量0.25~0.5mg,每日2次•若1~2周症状缓解不明显则缓慢增量–每3~7天增加0.25~0.5mg•治疗剂量:每天0.5~6mg•不良反应:椎体外系不良反应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
理,2012抗抑郁剂治疗抽动障碍•氯米帕明及舍曲林适合合并强迫症状的抽动障碍–氯米帕明初始剂量每日25mg,分2次服用–每3~6天增加剂量1次–最大剂量每天150mg–疗程4周以上–舍曲林剂量为每日25~100mgDrlinli福
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品行障碍的药物治疗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品行障碍•品行障碍系指儿童或少年期反复而持续地出现违反与其年龄相应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包括反社会、攻击性或对抗性行为。•美国:男
:6%~16%;女:2%~9%•我国:男:1.45%;女:0.28%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生物学因素•(1)遗传因素:反社会行为倾向可能与遗传有关。•(2)个体素质:在违法少年中,素质
类型大致有:好交际、渴望刺激、冒险和情感易冲动的外向型个性特点;神经质、焦虑、不安、担忧、易激惹等情绪反应;孤僻、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环境倾向。•(3)智能因素:智能落后者的分析、判断、理解能力和自控能力均低,容易出现兴奋和情绪不稳,为了满足个人欲望可以发生离家、逃学、纵火等行为,并容易受人
教唆而犯罪。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临床表现•主要为18岁以下儿童或少年反复出现违反社会道德准则或纪律,侵犯他人或公共利益的行为。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轻度品行障碍•
(1)以自我为中心,经常说谎,常怨恨他人,常拒绝或不理睬成人的要求或规定,与父母或老师对抗;缺乏同情心,缺乏人际关系的协调性和友谊感;好发脾气,经常暴怒,不易接受批评,常被伙伴厌恶;可并有构音不清、运动不协调、言语表达能力差,阅读困
难、智商偏低、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遗尿等。•(2)社会退缩行为:在与别人接触时,显得踌躇、害羞、内向,突出表现为退缩,工作、学习和社交活动减少,但无明显抑郁与焦虑情绪。•(3)在小学时期就经常逃学,擅自离家
出走或逃跑,或不顾父母的禁令,常在外过夜。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严重品行障碍•(1)参与社会上一些小团伙(社会化型)干坏事,如故意损坏他人财产、公共财物,虐待动物,或常挑起或参与斗殴(不包括兄弟姐妹打架)和反复欺负他人(包
括采用打骂、折磨、骚扰及长期威胁等手段)。•(2)在家或在外面偷窃贵重物品或大量钱财,或勒索、抢劫他人钱财,或入室抢劫。•(3)强迫与他人发生性关系,或有猥亵行为。•(4)对他人进行躯体虐待(如捆绑、刀割、针刺、烧烫等),持凶器(如刀、
棍棒、砖、碎瓶子等)故意伤害他人,或故意纵火。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诊断要点•过分好斗或霸道;•残忍地对待动物或他人;•严重破坏财物;•纵火;•偷窃;•反复说谎;•逃学或离家出走;•过分频繁地大发雷霆;•对抗性挑衅行为;•长期的严重违拗。•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
标准至少已6个月•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如社交、学习,或职业功能)明显受损•排除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躁狂发作、抑郁发作、广泛发育障碍,或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等。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治疗•心理治疗及教育训练
,行为治疗及认知治疗,家庭及社区的教育训练•无特效药物,药物治疗患者伴随的冲动攻击和抑郁焦虑症状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药物治疗品行障碍•冲动、攻击行为严重者小剂量氯丙嗪、氟哌啶醇或卡马西平等药物治疗•活动过多可选用哌甲脂等中枢兴奋剂治疗•情
绪焦虑者可服用地西泮等抗焦虑药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儿童孤独症的治疗Childhoodautism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Kanner(1938年)报道•一名5岁的
患儿似乎生活在自己独有的空间里,旁若无人,不能与常人正常对话,但他却有惊人的语词量。•Kanner认为儿童孤独症患者(Childhoodautism)在出生后不久就具有以下特征:–①极度孤独;–②言语发育迟缓;–③言语不起交流作用;–④游戏活动重复而简单;–⑤孤独性
才能。•在1956年,Kanner和Eisenberg又将该病的发病年龄延长至2周岁。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在1968年,Rutter提出儿童孤独症的4大基本特征:•①缺乏对社会的兴趣和反应;•②语言障碍;•③语言形式奇特或无语言;•④怪异的动作行为,如游戏形
式局限、僵硬、动作刻板、重复、仪式性或强迫性行为。•另外,起病在出生后30个月之内。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1978年美国儿童及成人孤独症学会•认为儿童孤独症除在出生后30个月内起病外,而且必须有以下特征:①发育速度
和顺序异常;②对任何一种刺激感觉的异常;③言语性交流和非言语性交流异常;④与人、物和事的联系异常。•儿童孤独症的患病率在14岁以下的儿童中约为4.8/万。患者中以轻症者为多。男女比例约为3.56~4:l,但女孩一般较为严重。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
12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为止,仍未真正了解儿童孤独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它可能是一种包括遗传因素在内的多种生物学原因引起的弥漫性发育障碍所导致的异常行为综合征。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遗传因素•遗传
因素在儿童孤独症中无疑是一重要因素。•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明显高于双卵双生子,患者同胞中的患病率(约2%一6%)要比普通人群高出约50倍。患者家族中存在认知功能缺陷者的比例也高于普通人群。•某些遗传疾病,如脆性X染色体综合征(2%~5%)的儿童孤独症患者伴有脆性X染色体综合
征、苯丙酮尿症等疾病常伴有孤独症状,也提示遗传与儿童孤独症的发生存在某种内在联系。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器质性因素•脑器质性因素是引起儿童孤独症的病因之一。–如果脑器质因素出现在围生
期或产前,儿童孤独症症状在患者出生后即可出现。–如脑器质性因素出现在婴儿期,患者出生后则可有一段时间的正常发育时期。–约15%~50%的患者可伴有癫痫发作–患者的小脑可出现弥漫性或局灶性萎缩、两侧小脑半球不对称、多巨脑
回、灰质异位、孔洞脑畸形等异常,但这些脑结构的异常并不具有特征性。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其他•20世纪70年代前的大量研究证实,儿童孤独症并非由任何单独的社会学或心理问题所引起,患者可发
生在任何社会阶层的家庭中。•部分患者的脑脊液和血液中存在5-HT的自身抗体。约30%患者血液中的5-HT浓度升高。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临床表现•儿童孤独症的症状涵盖面极其广泛,涉及认知、情感
、社交、交流、自主神经功能、整合功能及适应行为等诸多方面。•其基本临床表现为三大类症状(即所谓Kanner三联征):①社会交往障碍;②言语发育障碍;③兴趣范围狭窄及刻板、僵硬的行为模式;④感知觉异常;⑤认知和智力缺陷。前三类症状有诊断价值,而后两类症状则特征性不强。Drl
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社会交往障碍•社会交往障碍是儿童孤独症的核心症状。患者对人情温暖冷淡,对他人痛苦不同情。大多数患者在婴儿期就已出现避免与他人目光接触,缺少面部表情,妈妈喂奶时,身子不会与妈妈贴近,不会对
亲人微笑,在父母离开时无明显的依恋,对父母的语言和行为无兴趣,在受伤害或不愉快(如疼痛、不适或饥饿)时,也不会寻找妈妈的安抚,不愿与同龄人接触,更无法建立友谊。病情较轻的患者在5岁后,症状可以缓解,对父母及家庭其他成
员的接触逐渐增加,慢慢对他们产生依恋,但仍极少主动交往。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语言和非语言交流障碍•语言和非语言方面的障碍为质的全面性损害,非常常见且严重–①缄默不语或较少使用语言,有的在婴儿期就不会学语,有的在发病前曾经学会表达性语言,以
后逐渐减少或消失,约50%的患者终生保持沉默,只愿意用手势或其他方式来表达意愿或要求;–②语言运用能力损害,不会主动与人交谈,也不会提出话题或维持话题,常常自顾自地说话,丝毫不在意旁人是否在听,也不顾及他人谈
话的话题或环境,谈话时的眼光不会看着对方,也不在意对方回答与否。部分患者不会使用代词,会将“我”说成“你”或“他”等。有的患者刻板地重复他人的言语可达数天之久。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兴趣狭窄及刻板、僵硬的行
为模式•①对环境倾向于要求固定不变–常对日常生活规律变化表示拒绝,每天进食同样的饭菜达数年之久,出门走同一条固定的路线•②不寻常的兴趣和游戏方式,对某种活动或物品有着特殊固执的迷恋–对一般儿童喜欢的玩具或游戏丝毫不感
兴趣,相反则对一些通常不作为玩具的物体(如瓶盖、轮子、锅盖等)有特殊的兴趣,喜欢观察行驶中的汽车轮子或旋转中的电风扇。对其喜爱的物品终日拿在手中。甚至数十日不让更换。•③刻板、重复的行为和特殊的动作姿势–如转圈
走、自身旋转、重复蹦跳等,最常见的姿势是将手放在胸前凝视。有的患者可出现用手扑打、敲击等动作或前后摇摆身体或头部或出现咬手、手击墙或撞头等动作。•④对物体的非主要特征的兴趣及独特的接触方式–此种现象多见,如对光滑的家具或地面等反复触摸
,或反复要求乘坐汽车、火车等。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感觉异常•对听觉、视觉、疼痛等外界刺激反应迟钝或麻木,常表现为“视而不见”和“听而不闻”,对面前站立的人似乎看不见或只将注意力放在对方的手或某一部位,与患者
讲话就像和耳聋者讲话一样毫无反应。•部分患者对外界的某些刺激会过分敏感。这种反应迟钝与过分敏感可出现在同一患者。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智力障碍•大多数的儿童孤独症患者存在智力缺损,约25%为轻度的智力缺损(1Q在50—69),50%为中度或重度智能缺损(1Q<49),仅25
%患者的智力保持在正常水平。不论智力水平的高低,患者的临床表现均相似,但存在智力缺损者社会交往能力受损的症状更为明显,刻板的言行和自伤行为也更为严重。•尽管多数患者的智力均受到损害,认知功能障碍也很明显,但某些患者的某些能力(如绘画、算术、日期计算、音乐、背诵等)可
有超常的表现,故之称为“白痴天才”或“孤独症才能”。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其他•常有情感淡漠或有与情境不相称的过分情感或不恰当,无理哭闹或无故自笑。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预后•一般而言,儿童孤独症的病程冗长,但多数往好的方面转化。好
转的速度时快时慢,极不规则且难以预料。有时可因外界因素(如患躯体疾病)导致病情加重。到成年后,症状仍可缓解改善,约2%~15%的患者认知功能与社会适应能力可大致接近常人,但仍较孤独而不愿主动与人交往,刻板动作等也可能持续存在。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
用心理,2012诊断要点•严重的社会交往障碍,对人普遍缺乏情感反应。•言语和非言语交往障碍。•刻板重复动作或仪式性行为,兴趣狭窄。•起病在出生后30个月内,常无正常发育期。•WHO的ICD-10、我国的CCMD-3和美国的DSM-Ⅳ有关儿童孤独症的诊断中采
用的标准基本一致,ICD-10突出了儿童孤独症患者除了存在言语交往障碍外,还存在非言语方面的交往障碍。•诊断时,除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外,还可使用孤独症行为量表进行测查,以助诊断。Dr
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鉴别诊断•精神发育迟滞•Rett综合征•儿童精神分裂症•选择性缄默•强迫症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Rett
综合征•在起病年龄、病程和症状表现上有明显不同,•多见于女孩•患儿开始发育正常,起病在出生后7~29个月内•病后全部丧失获得的言语功能•两手常刻板性扭动,并伴有过度呼吸。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儿童精神分裂症•儿童孤独症在发病年龄、发育
过程、临床表现和病程等方面均与儿童精神分裂症完全不同。•精神分裂症患者大多数起病较晚,在病前有正常的发育阶段,病程可呈间歇性,突出的临床表现是思维联想障碍,情感反应不协调或淡漠,幻觉、妄想和人格改变等,预后欠佳。Drlinli福建医
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选择性缄默•儿童孤独症患者在任何场合均有言语的异常特征,行为刻板、重复、无情感反应。•而选择性缄默症患者的言语交流则有明显的选择性,在社交场合虽拒绝讲话,但却可以用点头或摇头、手势、发单音节同等方式与人交往,能理解他人所讲的话•患者在家时,可与家人正常进行语言方面的
交流•常伴有焦虑、敏感、退缩或抗拒等症状。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强迫症•儿童孤独症可出现仪式性动作或强迫行为,主要表现摇摆动作、身体旋转或个别的手指动作,但缺乏痛苦的诉说和强烈的摆脱欲望。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治疗•儿
童孤独症的治疗应是综合性治疗,包括教育训练与行为治疗、药物治疗等。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教育训练与行为治疗•教育训练与行为治疗是当前治疗儿童孤独症的主要方法。•治疗的目的–是训练培养语言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减
少异常行为。•教育与行为治疗应针对这些异常进行–患者在社会交往、语言沟通日常行为等方面均有明显的异常,且这些异常的发生均与认知功能有密切的关系–配合行为治疗的结构式课堂训练,可收到较好的效果–行为治疗与训练同时进行的原因是因为
儿童孤独症的异常行为会影响患者的学习和正常发展。•进行训练和行为治疗时–要注意应用学习理论的原理,密切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循序渐进,形式要多样化。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家庭教育•家庭心理支持疗法,对儿童孤独症患者的康复有重
要意义,让患者父母充分了解儿童孤独症的性质和儿童孤独症的发生与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毫无关联,消除他们的忧虑和内疚。•以家庭为教育训练基础,将行为治疗的方法传授给患者父母,让他们严格遵守教育训练计划,并持之以恒。•通过家庭教育训练,可使患者的社会交往能力、言语运用和行为异常等问题得到改善。Drlin
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药物治疗•目前无特效药物,但如患儿出现某些特殊精神症状,可使用下列药物治疗。选用药物要尽量做到合理,并注意药物的适应证、禁忌证和毒副作用。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
12抗精神病药物•氟哌啶醇、利培酮可用于改善或控制激动、活动过度、攻击、冲动或刻板行为,改善与周围人的关系。•常用剂量氟哌啶醇为1.25~4.0mg/d;利培酮为0.5~4mg/d。•舒必利可用于改善退缩、孤僻、言语缺乏,减轻烦躁,使患者活跃,常用剂量为50~400mg/d
。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情感稳定剂•碳酸锂,可用于攻击行为和自伤行为,常用剂量为0.125~0.5g/d,但仅能在用其他药物使用后无效才考虑使用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中枢兴奋剂•利他林(哌甲酯):可用于改善坐立
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和冲动行为。•如用以短期改善学习和测验效果时,剂量为0.3mg/(kg.d)。如用于治疗长期行为异常时,剂量为0.7~1mg/(kg.d)。使用该药,应密切观察,必要时停药,因该药有可能使原有症状加重。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抗抑
郁药物•减轻重复刻板行为、强迫症状、改善情绪问题,提高社会交往技能,对于使用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后出现的运动障碍如退缩、迟发型运动障碍、抽动等有一定的效果•常用药物–氯米帕明初始剂量每日25mg,分2次服用–每3~6天增加
剂量1次–最大剂量每天150mg–疗程4周以上–舍曲林剂量为每日25~100mg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吗啡拮抗剂•纳曲酮,可用于改善冲动、刻板与退缩行为。常用剂量为30一50mg/d。Drlinli福建医科大学,应用心理,2012其他•合并癫痫的患者–苯巴比妥、硝基
西泮、卡马西平等抗癫痫药•惊恐发作、情绪激动者–抗焦虑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