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抗菌药物PKPD理论与应用-课件

PPT
  • 阅读 339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31 页
  • 大小 6.005 MB
  • 2023-03-1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橙橙】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儿科抗菌药物PKPD理论与应用-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儿科抗菌药物PKPD理论与应用-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儿科抗菌药物PKPD理论与应用-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儿科抗菌药物PKPD理论与应用-课件
儿科抗菌药物PKPD理论与应用-课件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31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儿科抗菌药物PKPD理论与应用-课件.ppt,共(31)页,6.005 M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3443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儿科抗菌药物PKPD理论与应用PPTPK/PD的概念1.PK/PD的参数2.抗菌药PK/PD及临床应用3.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药物体内过程t1/21个t1/2消除50%3.3个t1/2消除90%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

s,PK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药物代谢动力学(PK):研究药物在体内量的变化规律,并且从速度论的观点出发,寻找数学公式来阐明药物在体内的位置(隔室)、数量(或浓度)与时间的关系➢对药理学、临床药学、药效学、药物设计及生物药剂学等等都有重要指导作用

➢设计新药、改进药物剂型以提高疗效➢优选给药方案已发挥其最大疗效药代动力学基本原理◆房室模型◆速度过程◆药代动力学参数大家学习辛苦了,还是要坚持继续保持安静房室模型:将身体视为一个系统,系统内部按动力学特点分为若干室,只要体内某些部位接受及消除药物的速率常数相似,都

可以归纳为一个房室。房室的划分与解剖位置及生理功能无关。房室模型速度过程又称为动力学过程,反映药物在体内的转运速率特点按药物转运速率与药物量或血药浓度之间的关系,分为一级速度过程、零级速度过程、非线性速度过程一级零级非线性K速率常数X药物量或浓度Vm最

大速率Km米-曼常数药代动力学参数药物半衰期t1/2表观分布容积V清除率CL药时曲线下面积AUC血药峰浓度Cmax生物利用度Ft1/21个t1/2消除50%3.3个t1/2消除90%药效动力学(Pharmacod

ynamics,PD)•药物对机体产生的生物效应,描述了效应随着浓度而变化的动力学过程•对抗菌药而言,研究抗菌活性变化的时间过程,与临床疗效的关系•决定了达到成功治疗的给药剂量和给药方法•临床主要参数:MIC(最低抑菌浓度)PK/PD相关评价参数PK/PD评

价参数AUC/MIC(时间曲线下面积-血清抑菌浓度)Cmax/MIC(血清峰浓度/血清抑菌浓度)T>MIC(给药后血药浓度大于MIC的持续时间)PAE:抗菌素后效应,反应抗菌药作用于细菌后的持续抑制作用抗菌药的PK/PD特征三种抗菌药-绿脓杆菌妥布霉素(氨

基糖苷类)环丙沙星(喹诺酮类)替卡西林(青霉素类)头孢唑啉-克雷伯氏菌●30min◆60min▲120min5ug/ml10ug/ml20ug/ml头孢噻肟抗菌活性Cmax/MICAUC/MICT>MICPK/PD的定义1.PK/PD的类型2.抗菌药PK/PD

及临床应用3.常用抗菌药的比较4.给药方案的制定与优化优良方案最大程度减少不良反应避免细菌发生耐药性最有效地清除细菌浓度依赖性抗菌药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两性霉素B等其对致病菌的杀菌作用取决于峰浓度,而与作用时间关系不密切。可以通过提高Cmax来提高临床疗效,但Cmax不能

超过最低毒性剂量,对于治疗窗比较窄的氨基糖苷类药物尤应注意。用于评价浓度性药物杀菌作用的参数主要有:AUC0-24/MICCmax/MIC氨基糖苷类药物每日1次和每日3次给药的比较1、氨基糖苷类属于浓度依赖型抗生

素。氨基糖苷类Cmax/MIC与临床疗效呈正相关。2、在日剂量不变的情况下,单次给药可以获得较多次给药更高的Cmax,使Cmax/MIC比值增大,从而明显提高抗菌活性和临床疗效。3、但应注意Cmax不得超过最低毒性剂量。应注意单次投药最大剂量。时间依赖性抗菌药包括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糖肽类抗生素如万古霉素,及林可霉素类多数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t>MIC达到给药间隔的40%~50%时,其杀菌活性可达到85%以上。采每日多次给药,可以使t>MIC有效增加,增加药

物剂量则对t>MIC影响极小用于评价时间性药物杀菌作用的参数主要有:t>MIC增加每天给药次数以PK/PD理论为指导的碳青霉烯的最佳给药方案,即以获得较大的Time>MIC比值为目标,增加每日给药次数为最高效率方法。1

23延长点滴时间或持续给药(Duration)美罗培南1gq8h分别iv1h/2h/3h处方1基本信息:患儿女2岁1月主诉:流涕5天简要病史:流黄脓涕,有咳嗽,有痰,无气促,无发热,无呕吐,无腹泻。诊断:急性

支气管炎处方2基本信息:患儿男10岁主诉:复诊简要病史:1-3“发热、咳嗽1天”首次就诊。1-5复诊,发热反复,伴咳嗽,有痰,无鼻塞流涕。诊断:支气管炎处方3基本信息:患儿男2岁主诉:发热1天简要病史:1天前开始发热,热峰38.5℃,咳嗽,无流涕无声嘶。诊断:支气管炎➢上述病例均存在单次给

药剂量大,给药次数减少的情况。➢在正确的用量下,适当增加给药次数,能取得更好的杀菌效果。比如对于2岁大的患儿,给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颗粒125mgtid的效果要优于250mgbid。同理,头孢硫脒50mg/kg/次bid的效果要优于100mg/kg/次qd,而且单次给药剂量过大

,更容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按药品说明书用药参考药敏试验敏感S常规剂量时的平均血浓度超过MIC的5倍以上,用常规剂量通常有效。I常规剂量时的平均血浓度等于或略高于MIC,需用高剂量或对药物浓缩部位的感染

可能有效中介R药物的MIC高于其常规剂量时的血浓度,通常治疗无效耐药对于时间依赖抗菌药,常规剂量已经有效,对于重症感染主要是通过增加给药次数来提高抗菌效果。

小橙橙
小橙橙
文档分享,欢迎浏览!
  • 文档 25747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