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药物治疗课件

PPT
  • 阅读 42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50 页
  • 大小 526.500 KB
  • 2023-03-1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橙橙】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药物治疗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药物治疗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药物治疗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药物治疗课件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药物治疗课件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50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0.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药物治疗课件.ppt,共(50)页,526.500 K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3395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变态反应性疾病的药物治疗1定义、特点、主要内容❖变态反应是机体受到某些抗原物质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等异常的适应性免疫应答反应❖特点▪从新生儿到老年人都可能发生,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本章主要内容▪过敏性休克、川崎

病▪过敏性紫癜▪过敏性皮炎▪。。。2Contents❖第一节过敏性休克❖1❖第二节川崎病❖2❖第三节过敏性紫癜❖3❖第四节过敏性皮炎❖43过敏性休克定义、病因❖过敏性休克是外界抗原物质进入已致敏的机体后,通过免疫应答在短时间内发生的一种严重的全身性过敏反应❖过

敏性休克常常突然发生且很剧烈,若不及时处理,可危及生命❖病因▪药物---是引起过敏性休克最常见的物质。例如抗生素(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局部麻醉药(普鲁卡因、利多卡因),维生素(维生素B1、叶酸)等等▪食物---异种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如鱼、虾

、蟹、贝壳类等▪动物蛰伤或咬伤---如海蜇、蜜蜂、大黄蜂4发病机制❖绝大多数过敏性休克属于I型变态反应。外界抗原物质进入人体内刺激免疫系统产生IgE抗体。IgE抗体与皮肤、支气管、血管壁等组织的“靶细胞”肥大细胞等结合。当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后,则与靶细胞上的IgE发生特异性结合,促使肥大细胞

等释放组胺、缓激肽、白三烯及血小板激活因子等自体活性物质,使血管平滑肌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及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血浆进入组织间隙等病理改变5临床表现❖突然发生,约半数患者在接受抗原(如注射青霉素等)5分钟内发生症状,仅10%患

者症状起于半个小时后❖涉及全身多个脏器❖特点▪休克表现,出汗、面色苍白、脉速细弱、四肢湿冷、发钳、烦躁不安、意识不清或完全丧失、血压骤降乃至测不出▪休克出现之前或同时伴有一些皮肤潮红、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的相关症状6临床表

现❖皮肤黏膜表现---是过敏性休克最早且常出现的症状,包括皮肤潮红、瘙痒,继以广泛的荨麻疹和(或)血管神经性水肿;还可出现喷嚏、流涕、声嘶等❖呼吸道阻塞症状---是最多见的表现,也是最主要的死因❖循环衰竭表现---

由于微血管广泛扩张,毛细血管渗透性增高,大量液体移向组织间隙,有效循环血容量骤降,出现低血压及休克症状❖意识方面的改变---最先出现恐惧感、烦躁不安和头晕。随着脑缺氧和脑水肿程度加剧,可发生意识不清或完全丧失、四肢麻木、抽搐、失语等❖其他症状---胃肠道

平滑肌痉挛引起恶心、呕吐、痉挛性腹痛及腹泻7治疗原则❖预防过敏性休克最根本的办法是明确其变应原,避免接触。治疗关键是保持呼吸道通畅和维护有效的呼吸和循环功能❖在使用可致变态反应的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等)或血清制品(破伤风、白喉抗毒素

)前,需先行皮肤过敏试验,反应阳性者禁用❖过敏性休克一旦发生,立即将患者平卧,停用一切可以的变应原,减少抗原物质的吸收。结扎注射或虫咬部位以上的肢体,或局部以0.005%肾上腺素2~5ml封闭注射,以延缓或减少抗原物质的吸收❖保持气道通畅,保证充分供氧❖合理给予抗休克药物治疗,提高组织灌注量❖若发

生心脏骤停,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抢救过程密切监测患者的意识、生命体征、尿量扥变化8治疗药物❖过敏性休克治疗药物主要有血管活性药物、组胺H1受体拮抗药、糖皮质激素及茶碱类❖1.血管活性药物(肾上腺素、多巴胺、异丙肾上腺素、间羟胺)▪肾上腺素---国内外公认的抢救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异丙肾上腺素---

近年主张应用该药,因该药一方面能激动β2受体舒张支气管平滑肌,改善呼吸困难;另一方面可激动β1受体又有兴奋心肌的作用,改善心功能9治疗药物❖2.组胺H1受体拮抗剂▪对缓解渗出、水肿有一定疗效。对过敏性休克的疗效有限,因过敏性休克除了有组胺参与外,还

有缓激肽、白三烯及血小板激活因子等参与❖3.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和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可减轻渗出和水肿,提高组织灌注量。糖皮质激素的膜稳定作用能减少溶酶体酶、心肌抑制因子、缓激肽等的释放,改善心功能❖4.茶碱▪解除支气管平滑

肌痉挛,阻止过敏介质释放,平喘、强心、利尿等作用10治疗药物选用❖1.患者一旦出现过敏性休克的临床表现,应立即给予肾上腺素▪对于一般的患者(收缩压为40~70mmHg)首剂宜用0.3~0.5mg肌内或皮下注射,如无效,可在5~15分钟内重

复给药▪危重患者(收缩压为0~40mmHg,或有严重的喉头水肿征象),可用肾上腺素0.1mg稀释在10mlNS中,5~10分钟内缓慢推注,主要观察心率,必要时可按上述时间重复给药;也可用1mg肾上腺素+NS250ml静脉滴注,1~4μg/mi

n,可逐渐加量。同时给予糖皮质激素和组胺H1受体拮抗药。地米10~20mgq6h,氯苯那敏10mg或异丙嗪25~50mg11治疗药物选用❖2.当休克伴气道痉挛时,立即给予氨茶碱。静脉负荷量30min输注5~6mg/kg,随后0.3~0.9mg/(kg.h)静脉持续输注。心脏骤停时,立即心内注射

肾上腺素1mg,并进行人工胸外按压❖3.当休克持续不见好转、低血压持续存在时,需及时建立输液通道,首选GNS补充血容量。血压仍不回升,可考虑升压药,如多巴胺、间羟胺等。5~20mg/(kg.min)持续静脉滴注12Contents❖第一节过敏性休克❖1❖第二节川崎病❖2❖第三节过敏性紫癜❖3❖第

四节过敏性皮炎❖413川崎病的定义❖定义▪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综合征。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以急性发热、皮肤黏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特点▪四季均可发病,以婴幼儿多见,目前已是5岁以下幼儿常见娥发热性疾病之一14病因、发病机

制❖病因---至今尚未明确▪感染因素。可能与多种病原微生物感染有关。包括EB病毒、链球菌、丙酸杆菌等▪环境因素。环境污染或化学品过敏可能是致病原因▪遗传因素。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和种族差异。主要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基因及免疫细胞活化有关的“共刺激分子”基因都存在明显异常的多态

性分布,这可能是川崎病患儿免疫功能紊乱的遗传学基础15病因、发病机制❖发病机制▪主要侵犯中型动脉,特别是冠状动脉▪现认为该病是多种感染因素触发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T细胞异常活化石川崎病免疫系统激活导致血管免疫损伤的始动环节和关键步骤▪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在川崎病血管损伤中亦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机体免疫功能失调,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发血管炎症,继而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持续存在的血管炎则是导致内膜纤维性增厚、血管腔狭窄的原因16诊断标准❖非典型川崎病诊断标准。▪诊断标准6项中只符合4或3项,但在病程中经超声心动图或心血

管造影证实有冠状动脉瘤者(多见于<6个月的婴儿或>8岁的年长儿)▪诊断标准6项中只有4项符合,但二维超声心动图或冠状动脉造影查出冠状动脉瘤或扩张,应排除其他感染性疾病17诊断标准❖典型川崎病诊断标准。采用1988年12月修订的标准进行诊断。要求在下述6条

主要临床症状中至少满足含发热在内的5条才能确诊▪1.不明原因的发热,持续5天或更久▪2.双侧结膜充血▪3.口腔及咽部黏膜弥漫充血,唇发红及干裂,并呈杨梅舌▪4.发病初期手足硬肿和掌趾发红,以及恢复期指(趾)端膜状脱皮▪5.躯干部多形红斑,但无

水疱及结痂▪颈部淋巴结的非化脓性肿胀,其直径达1.5cm或更大18临床表现❖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急性发热、皮肤黏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为其主要临床表现▪1.持续性发热。体温常达39℃以上,呈稽留热或驰张热,持续7~14天,抗生素治疗无效

▪2.皮肤黏膜症状•皮肤表现:发热2~4天出疹,持续4~5天小腿。皮疹呈向心性、多形性,如荨麻疹样,但无疱疹。肛周皮肤发红,膜状蜕皮•肢端的变化:指呈梭型肿胀,关节酸痛、僵直,手足硬性水肿,10天后出现特征性指端膜状蜕皮•黏膜症状:双

侧眼结膜充血,唇干红,口腔黏膜弥漫充血19临床表现❖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急性发热、皮肤黏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为其主要临床表现▪3.淋巴结肿大▪4.心脏表现。病程1~6周出现心脏损害,发生心肌炎、心包炎和心内膜炎等。冠状动脉损害多在4~6

周出现,也可发生在疾病恢复期▪5.其他症状。如烦躁不安、惊厥、昏迷、劲强直等20临床分期❖1.急性期。一般病程为1~11天,主要症状于发热后陆续出现,可发生严重的心肌炎❖2.亚急性期。一般病程为11~21天,多数体温下降

,症状缓解,指端出现特征性膜状脱皮,重症病例仍可持续发热;发生冠状动脉瘤可导致心肌梗死、动脉瘤破裂❖3.恢复期。一般病程为21~60天,临床症状消退,如无明显的冠状动脉病变即逐渐恢复21治疗原则❖治疗目的:控制全身血管炎性反应,防止冠状动脉瘤形成及血栓性阻塞❖一旦确诊,

应在病程10天内采用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根据病情还要给予对症及支持治疗❖糖皮质激素、抗凝药和溶栓药的使用则要根据病情及心血管并发症合理选用❖动态观察心脏和冠状动脉受损情况是确诊和是否使用丙种球蛋白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的关键22治疗药物分类❖

1.丙种球蛋白。可降低川崎病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2.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和双密达莫,可抑制血小板粘附和聚集❖3.抗凝药❖4.溶栓药❖5.糖皮质激素。有强大娥抗炎、抗免疫作用,可缓解血管炎症状。但糖皮质激素可加重血液高凝状态,易致血栓形成,妨

碍冠状动脉病变修复,促进动脉瘤形成23治疗药物选用❖急性期的治疗▪1.阿司匹林。具有解热镇痛抗炎,为川崎病基础治疗的首选药物。急性期给予发挥抗炎作用的高剂量30~100mg/(kg.d)tid;热退3天

后逐渐减量,约2周减为3~5mg/(kg.d),维持6~8周。早期口服阿司匹林可控制急性炎症过程,减轻冠状动脉病变▪2.丙种球蛋白。早期联合阿司匹林娥降低川崎病光状动脉发生率▪3.糖皮质激素。除非并发严重的心肌炎或持续高热重症病例可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和阿司匹林,病程早期多不主张使用糖皮质激素控

制炎症24治疗药物选用❖恢复期的治疗▪1.抗凝治疗。•恢复期用阿司匹林3~5mg/(kg.d)qd,至血沉、血小板恢复正常,如无冠状动脉异常,一般在发病后6~8周停药。•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给予双密达莫3~5mg/(kg.d),分2~3次服用。•患者有多发或较大的冠状动脉瘤,应长期服用阿

司匹林及双密达莫•有巨瘤的患者易形成血栓、发生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可口服华法林抗凝,2.5~5mg/d,分1~2次口服,根据INR调整剂量▪2.溶栓治疗。有心肌梗死及血栓形成的患者应及时进行溶栓治疗▪3.对症治疗。

补液、保护肝脏等25Contents❖第一节过敏性休克❖1❖第二节川崎病❖2❖第三节过敏性紫癜❖3❖第四节过敏性皮炎❖426定义❖定义▪又称亨-许紫癜。是一种超敏反应性毛细血管和细小血管炎。因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产生变态反应,导致毛细血管脆性及通透性增加❖特征▪非血小板减少的皮肤紫癜

,常伴有关节肿胀疼痛、腹痛、便血、血尿和蛋白尿等,少数患者还伴有血管神经性水肿27病因、发病机制❖病因未名。细菌、病毒、食物和药物等与过敏性紫癜的发生有关,但缺乏证据▪1.感染。相当多的患儿在皮肤紫癜出现前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细菌、病毒均可引起▪2.药物。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解热镇

痛药都有可能使机体出现过敏反应,引起本病的出现▪3.食物。食物中的动物异种蛋白(如鱼、虾、蛋、鸡等)可引起机体出现过敏反应▪4.如寒冷、外伤等亦可引起本病28发病机制❖本病主要是Ⅲ型变态反应介导的一种全身血管炎症。致敏原进入机体内,刺激机体浆细胞产生IgG和IgA,抗体和抗原结合沉积

于血管壁,激活补体,导致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壁及其周围产生炎症,血管壁通透性增高,从而产生紫癜和各种局部及全身症状❖也有观点认为本病是一种速发型变态反应。致敏原刺激机体产生IgE抗体,结合与血管周围及结缔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及血液中的嗜碱性粒细胞表面。致敏原再次进入时,

与IgE结合,刺激肥大细胞等释放出组胺、缓激肽、慢反应性过敏物质等一系列活性物质,引起小血管和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高,导致皮下组织、黏膜及内脏器官出血、水肿29临床表现❖多急性起病,多数患者在起病前的1~3周往往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并且全身不适、疲倦乏力、发热和食欲缺乏,随之出现皮肤

紫癜,伴有关节痛、腹痛、血尿或黑便等典型的临床表现▪1.皮肤症状。反复出现皮肤紫癜是本病的特征。一般在4~6周后消退,部分患者间隔数周、数月后复发▪2.胃肠道症状。约2/3的患者可出现腹痛▪3.关节症状。约1

/3患者可出现单个或多发性关节肿痛、疼痛等症状▪4.肾脏症状。30~60%的病例常于皮肤紫癜出现后的2~4周内发生肾功能异常,多数患者出现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蛋白尿和管型尿,称为紫癜性肾炎30临床分型

❖1.单纯性紫癜。仅累及皮肤者,反复出现的皮肤紫癜症状,皮疹往往较轻❖2.关节型紫癜。皮肤紫癜合并关节肿胀、疼痛,甚至关节积液等关节症状❖3.腹型紫癜。皮肤紫癜合并腹痛、腹泻、便血,甚至胃肠道出血等胃肠道症状者❖4

.肾型紫癜。皮肤紫癜合并血尿、蛋白尿等肾脏损害者❖5.混合型紫癜。皮肤紫癜合并其他两种及两种以上的临床表现者31治疗原则❖一般治疗原则▪卧床休息,以利于皮肤紫癜消退和减少其复发▪尽可能寻找和去除致病因素,控制感染

,补充维生素▪注意保暖,避免劳累、生气,防止食物、药物、花刺、虫咬等致敏▪对于血浆中存在大量免疫复合物的腹型紫癜、肾型紫癜,可通过血浆置换有效清除血液循环中过多的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防止血管阻塞和梗死32治疗原则❖药物治疗原则▪实施积极有效的抗变态反应治疗

。▪组胺H1受体拮抗药对多数变态反应的常见症状有效▪可能使用止血药,以减少皮下组织、黏膜、组织器官出血▪糖皮质激素对过敏性紫癜效果较好,对单纯型、关节型紫癜均适应,但不能阻止肾脏病变的侵犯▪糖皮质激素

治疗效果不佳,或者伴发顽固的慢性肾炎者可加用免疫抑制剂33治疗药物分类❖1.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和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可减轻炎性渗出和水肿,减少过敏物质的释放,迅速减轻关节疼痛和胃肠道症状。▪对缓解过敏性紫癜和部分症状效果明显,是目前治疗该病的常用药,特别适用于皮疹严重或伴有发热的

患者▪不能阻止肾脏病变的侵犯,对肾型紫癜,需加以免疫抑制剂34治疗药物分类❖2.组胺H1受体阻断药。▪特别适用于单纯性紫癜。由于速发型变态反应的致敏物质除组胺外,还有5-羟色胺、缓激肽及慢性反应性过敏物质,因此H1受体结抗剂的疗效有一定限度❖3.止血药。▪降低血管壁脆性

和通透性的止血药有酚磺乙胺、卡络柳钠、芦丁及维生素C等❖4.抗凝药35治疗药物分类❖5.免疫抑制剂▪常用的有环磷酰胺和硫唑嘌呤。通过不同机制抑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对于顽固的慢性肾型紫癜,选用免疫抑制剂可与糖皮质激素联合

应用❖6.止痛药▪阿司匹林等NSAIDs,抑制环氧化酶,产生解热镇痛抗炎作用,用于缓解发热、关节疼痛▪山莨菪碱和阿托品等M受体结抗剂,松弛痉挛的胃肠道平滑肌、缓解腹痛36Contents❖第一节过敏性休克❖1

❖第二节川崎病❖2❖第三节过敏性紫癜❖3❖第四节过敏性皮炎❖437定义❖过敏性皮炎定义▪是有变态反应引起的一组炎症性皮肤病,又称变态反应性皮炎▪通常包括接触性皮炎、湿疹、特应性皮炎和自身敏感性皮炎等▪临床表现为皮肤丘疹、红斑并伴有瘙痒,有水疱和渗出▪变应原可通过食入、注射、吸入

或与皮肤黏膜的直接接触等多种途径而引起机体过敏,导致炎症38接触性皮炎定义▪由于接触某些外源性物质后,在皮肤黏膜接触部位发生的炎症反应▪根据机制不同,可分为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和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39病因❖病因▪1.化学类物质。香水、各种润肤美容香

脂、口红等化妆品;肥皂、塑料凳化学制品;清凉油、抗生素软膏等外用药品;油漆、燃料、杀虫剂等化学品及镍等金属品▪2.植物类物质。漆树、银杏、无花果、芒果、菠萝等▪3.动物类物质。动物的皮革、毛、羽毛等40发病机制

❖1.刺激性接触性皮炎▪接触物本身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或毒性,任何人接触后均可发生皮炎❖2.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典型的Ⅳ型超敏反应▪仅发生在有过敏体质的人41临床表现❖一般再次接触多在24~48小时内发病❖由于接触物、接触方式及个体反应不同,发生皮炎的形

态、范围及严重程度也不相同❖轻症—局部呈红斑,淡红至鲜红色,稍有水肿,或有针尖大的丘疹密集❖重症—红斑肿胀明显,有密集的栗粒大的红色丘疹、丘疱疹、水疱甚至大疱42治疗原则❖首要治疗措施是去除病因、远离变应原,积极对症处理,避免再次接

触变应原,以免复发❖忌食辛辣、油炸食物与饮酒,特别是发病期❖平时饮食清淡、忌食海鲜等易引起变态反应的食物43治疗药物分类❖1.外用药局部治疗---接触性皮炎的局部治疗十分重要▪急性阶段•急性炎症显著,明显红肿、丘疹

、水疱但无糜烂渗出者先用炉甘石洗剂或5%薄荷脑粉剂•渗出较少时可使用氧化锌的油膏外涂、•有大量渗液时,用3%硼酸溶液、NS等湿敷•有感染征象或脓性分泌物者,用0.02%呋喃西林溶液或0.5%依沙吖啶溶液湿敷•湿敷时间不宜过长,通常2~3

天,待渗液停止,肿胀消退后可停止湿敷,改用霜剂或油膏外涂44治疗药物分类❖1.外用药局部治疗---接触性皮炎的局部治疗十分重要▪亚急性阶段•有少量渗出时外用糖皮质激素或氧化锌油,无渗出时用糖皮质激素霜剂•有感染时可加入外用抗生素如新霉素、红霉素莫匹罗星等❖2.系统药

物治疗❖视病情轻重内服组胺H1受体拮抗药或糖皮质激素止痒、消炎、抗过敏,并发感染时用抗生素45湿疹❖湿疹定义▪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正皮浅层及表皮炎症,临床上急性期皮损以丘疹为主,有明显的渗出倾向;慢性期以苔藓样变为主,易反复发作❖病因,是复杂的内、外因子引起的

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1.内因。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紧张、失眠、过度疲劳等❖2.外因。日光、寒冷、干燥、炎热等外界刺激,化妆品、肥皂等化学因素,以及各种动物皮毛、植物等46临床表现❖1.急性湿疹❖2.亚急性湿疹❖3.慢性湿疹。常因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不愈而转为慢性湿疹,也可开始即为慢性湿疹

❖4.其他特殊部位湿疹。均具有特殊的表现部位或病理形态特点,如手部湿疹、耳部湿疹等47治疗原则❖寻找可能诱因,以及有无慢性病灶和内脏器官疾病❖避免各种可疑的致敏因素,发病期间应忌食辛辣食物及饮酒,避免过度洗烫48药物治疗❖1.外用药局部治疗▪急性湿

疹:局部NS、3%硼酸或1:2000~1:10000高锰酸钾溶液冲洗、湿敷、炉甘石洗剂收敛保护▪亚急性、慢性湿疹:糖皮质激素霜剂、焦油类制剂。继发感染者可加抗生素制剂❖2.系统药物治疗▪口服1种H1受体拮抗剂(氯苯那敏、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必要时两种配合或交替使用。瘙痒严

重时加服地西泮。有继发感染加抗生素。不主张长期用糖皮质激素4950

小橙橙
小橙橙
文档分享,欢迎浏览!
  • 文档 25747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