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MS技术在中药分析的应用课件

PPT
  • 阅读 35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65 页
  • 大小 606.000 KB
  • 2023-03-15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橙橙】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LCMS技术在中药分析的应用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LCMS技术在中药分析的应用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LCMS技术在中药分析的应用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LCMS技术在中药分析的应用课件
LCMS技术在中药分析的应用课件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6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2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LCMS技术在中药分析的应用课件.ppt,共(65)页,606.000 K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3388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进样系统直接进样杆(directinletprobe,DIP)加热贮槽进样器(heatablereservoirinlet)气相色谱/质谱法(gaschromatography/massspectrometry,GC/MS)液相色谱/质谱法(liquidchromato

graphy/massspectrometry,LC/MS)毛细管电泳/质谱法(capillaryelectrophoresischromatography/massspectrometry,CE/MS)LC-ESI/MS进样系统输注(infusion)◼注射器泵(syringepump)将样

品溶液直接缓慢输入ESI/MS离子源。这种方法简便、快速。缺点是需要相对多的样品(通常将样品配成溶液,样品体积大于10l);样品中其它物质可能产生干扰;难于实现自动进样分析。流动注射(flowinjection)◼将样品溶液置于HPLC进样系统,

由LC泵缓慢推动溶剂将注入的样品溶液直接输入ESI/MS离子源。这个方法同样简便、快速;样品溶液的用量可很小(如0.1L);易于实现自动进样分析。缺点是样品中盐和其它成分可能干扰测定;进样过程中样品溶液可能被稀释,从而降低检测限。☺离子源作用◼使被分析样品的原

子或分子转化为带电粒子(离子)的装置,并对离子进行加速常见离子化方法EI(ElectronImpactIonization):电子轰击电离——硬电离CI(ChemicalIonization):化学电离——核心是质子转移FD(FieldDesorptio

n):场解吸——目前基本被FAB取代FAB(FastAtomBombardment):快原子轰击MALDI(MatrixAssistedLaserDesorption):基体辅助激光解吸,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电子轰击离子化(electronimpactioniza

tion,EI)主要用于挥发性样品的电离,由GC或直接进样杆进入的样品,以气体形式进入离子源,由灯丝F发出的电子与样品分子发生碰撞使样品分子电离。在70ev电子碰撞作用下,有机物分子可能被打掉一个电子形成分子离子,也可能会发

生化学键的断裂形成碎片离子。快原子轰击源(FastAtomicbombardment,FAB)主要用于极性强、分子量大的样品分析。例如肽类、低聚糖、天然抗生素、有机金属络合物等。FAB源得到的质谱不仅有较强的准分子离子峰,而且有较丰

富的结构信息。激光解吸离子化(laserdesorptionionization,LDI)◼利用一定波长的脉冲式激光(短脉冲)照射样品使样品电离的一种电离方式。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matrix-as

sistedlaserdesorptionionization,MALDI)◼脉冲工作方式,适合于TOF,FTMS,属于软电离技术,适合于分析生物大分子,如肽、蛋白质、核酸等。得到的质谱主要是分子离子,准分子离子。碎片离

子和多电荷离子较少。常用的基质有2,5二羟基苯甲酸、芥子酸、烟酸、α-氰基-4-羟基肉桂酸等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surface-enhancedlaserdesorptionionization,SELDI)常见离子化方法大气压离子化(atmosphericp

ressureionization,API)◼ESI(ElectrosprayIonization):电喷雾电离——属最软的电离方式◼气动辅助电喷雾离子化(pneumaticallyassistedelectrosprayionization)又称离子喷雾(ionspray)

◼APCI(AtmosphericPressureChemicalIonization):大气压化学电离——同上,更适宜做小分子◼APPI(AtmosphericPressurePhotoSprayIonization):大气压光喷雾电离——同上,更适宜做非极性分子电喷雾离子化(Electron

sprayIonization,ESI)在高静电梯度下,样品液发生静电喷雾,在干燥气流中形成带电雾滴,随着溶剂的蒸发,通过离子蒸发等机制,生成气态离子,进行质谱分析。主要部件是一个多层套管组成的电喷雾喷嘴,最内层是液相色谱流出液,外层是雾化

气,多为大流量的氮气,其作用是使喷出的液体容易分散成微滴。另外,在喷嘴的前方还有一个补助气喷嘴,补助气的作用是使微滴的溶剂快速蒸发。在微滴蒸发过程中表面电荷密度逐渐增大,当增大到某个临界值时,离子就可以从表面蒸发出来。离子产生后,借助于喷嘴与锥孔之间的电压,穿过取样

孔进入分析器。NoImageESI原理图ESI的特点ESI是一种软电离方式,即便是分子量大,稳定性差的化合物,也不会在电离过程中发生分解适合于分析极性强的大分子有机化合物,如蛋白质、肽、糖等,在电离的

过程中容易形成多电荷离子。ESI实验条件优化待测物质在溶液中的状态(溶液化学)◼ESI过程是将离子从溶液中转移至气相,待测成分在供试品溶液中成为离子状态,可提高生成气相离子的效率,以提高检测灵敏度溶剂的表面张力◼如用纯水作溶剂,因其表面

张力高,故形成Taylor锥和稳定喷雾所需电压高,可能导致放电,所以常用水/甲醇(50:50)溶剂,同时,水与甲醇混合,粘度也下降,有利于雾化。ESI实验条件优化溶液的流速与电导率◼电喷雾所得雾滴的半径与许多因素有关,如溶液的表面张力、介电常

数、电导率、流速及加在毛细管尖端的电场等。改变流速是最方便的,低流速产生细雾滴,有利于产生气相离子,提高信号强度。在高流速范围,需采用高速同轴气流辅助雾化。雾滴的蒸发速率◼气相离子是从最终的非常细小的雾滴中产生的。如起始雾滴小,采用挥发

性溶剂(甲醇、乙腈及其与水的混合物),溶液表面能较低,则溶剂迅速蒸发,易于产生更小的子雾滴,最终产生气相离子。◼为了提高溶剂蒸发速率,可提高“干燥气”的温度和流速,也可用加热金属毛细管使带电雾滴蒸发,但应注意高温可能造成热不稳定的待测

成分分解及不挥发成分堵塞毛细管。◼水的热容量高,故溶剂中含水量高时,蒸发温度应予提高。ESI实验条件优化气相离子的产生◼表面活性高(具低溶剂化能)的离子将优先转移至雾滴表面,最终转变为气相离子,故有较高的实验灵敏度—竞争机制

:应采用表面活性低的缓冲剂;采用低浓度的挥发性的酸、碱及缓冲盐;用高纯度的溶剂、试剂;样品应作预处理,除去干扰物及盐。大气压化学电离(AtmosphericPressureChemicalIonization,APCI)APCI是Hornin

g等创导的,当时称为API并首次实现了与HPLC的连接。样品的离子化在处于大气压下的离子化室中完成。结构与ESI大致相同,不同之处在于APCI喷嘴的下游放置一个针状放电电极,通过放电电极的高压放电,使空气中某些中性分子电离,产生H3

O+,N2+,O2+和O+等离子,溶剂分子也会被电离,这些离子与分析物分子进行离子-分子反应,使分析物分子离子化。NoImageAPCI特点APCI的优点是检测限低,易于与GC或LC连接。样品分子在EI中的绝对离子化效率是0.01%~0.1%,而APCI的起始离子化效率几乎是100%。

与CI相比较,APCI的离子-分子或电子-分子反应在大气压下进行,样品分子与试剂离子或电子可以进行有效碰撞,在短时间内经数次碰撞即可达到热平衡。☺质量分析器质谱仪中将离子按质荷比分开的部分,离子通过分析器后,按不同质荷比(m/z)分开,将相同的m/z离子聚焦在一起,组成质谱。常用质量分析器

扇形磁场质谱仪(magneticsectormassspectrometer)四极质谱仪(quadrupolemassspectrometer,Q)三级串联四极质谱仪(triple-stagequadrupolemassspectrometer,TQMS)飞行时间质谱仪(ti

me-of-flightmasssectrometer,TOFMS)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fouriertransformioncyclotronresonancemassspectrometer,FT-ICRMS)离子阱质谱仪(iontrapmassspectgr

ometer,ITMS)杂交质谱仪杂交质谱仪是将不同类型的质谱仪串联起来,设计为性能更好的仪器。新型杂交质谱仪:◼四极-飞行时间质谱仪◼四极-线性离子阱质谱仪◼四极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仪◼线性离子阱-傅里叶变换质谱仪检测器电子倍增器(electronmultiplier):扇形

磁场质谱仪和四极仪器常用平面微通道板检测器(micro-channelplate,MCP):飞行时间质谱仪常用质谱仪性能指标灵敏度◼有多种定义方法,粗略地说是表示所能检查出的最小量,一般可达到10-9-10-12克甚至更低,实际还应看信噪比。分

辨率◼质谱仪把相邻两个质量分开的能力,如果某质谱仪在质量M处刚刚能分开M和M+ΔM两个质量的离子,则该质谱仪的分辨率为R=M/ΔM质谱仪性能指标质量范围◼质谱仪所能测定的离子质荷比的范围。◼质量范围的大小取决于质量分析器。四极杆分析器

的质量范围上限一般在1000左右,也有的可达3000,而飞行时间质量分析器可达几十万。由于质量分离的原理不同,不同的分析器有不同的质量范围。质量准确度◼质量测定的准确程度是高分辩质谱仪重要指标之一,对低分辩仪器则无任何意义。质谱法分析的优点与局限性优点◼测定分子量准确,

其它技术无法比。◼灵敏度高,常规10-7-10-8g,单离子检测可达10-12g。◼快速,几分甚至几秒。◼便于混合物分析,LC/MS,MS/MS对于难分离的混合物特别有效,其它技术无法胜任。◼多功能,广泛适用于各类化合物。质谱法分析的优点与局限性局限性◼异

构体,立体化学方面区分能力差。◼重复性稍差,要严格控制操作条件,所以不能象低场NMR,IR等自己动手,须专人操作.◼有离子源产生的记忆效应,污染等问题。◼价格稍显昂贵,操作有点复杂。扇形磁场质谱仪单聚焦扇形磁场质谱仪,双聚焦扇形磁场质谱仪。高分辨仪

器,用于准确质量测定和高分辨选择离子监测。分辨率取决于狭缝宽,故提高分辨率将导致灵敏度下降。灵敏度也取决于离子的采样速率。在与色谱技术联用时,需要较高的采样速率,这也限制了扇形磁场质谱仪的应用。四极质谱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WolfgangPaul和其同事在德国

波恩大学发明了四极质量过滤器。Q0Q00SkimmerTubelensDualheaterBlockRemoveableIonTube10-310-21.2torrSweepGasCone四极质谱仪性能

四极质谱仪与其它质谱仪相比较,仍然是应用得最为广泛的LC/API/MS仪器。单级四极质谱仪的主要优点是相对可靠、优良的性能价格比,适合于定性、定量分析。主要缺点是得到的是低分辨质谱,只有在测定的成分是纯的且没有化学背景杂质与之重叠时,才有可能测定

准确质量。四极质谱仪特点Scan扫描模式用单级四极质谱仪作定量分析采用选择离子监测(selectedionmonitoring,SIM)。检测限取决于能否将目标化合物与样品中的其它成分包括背景干扰加以区别。虽然单级四极质谱仪没有M

S/MS功能,但用源内CID(in-sourceCID)具有使离子诱导裂解的“准MS/MS”功能。三级串联四极质谱仪为空间串连质谱仪。具有MS/MS功能以进行化合物结构分析或用选择反应监测(selectedionmonito

ring,SRM)以提高选择性及定量分析检测限。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形式是第一级四极(MS-1)用于前体离子选择,RF-only四极作为CID区,最后一级四极分析产物离子(MS-2)。用LC/ESIMS进行复

杂成分的定量分析时,如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TQMS仍然是首选的仪器。CID技术碰撞诱导分解(CollisionInduceddissociation,CID)又称碰撞活化分解(Collisionactivateddissociation,CAD)技术。◼碰撞活化分解在

碰撞室内进行,带有一定能量的离子进入碰撞室后,与室内情性气体的分子或原子发生碰撞,离子发生碎裂。为了使离子碰撞碎裂,必须使离子具有一定动能,对于磁式质谱仪,离子加速电压可以超过1000V,而对于四极杆,离子

阱等,加速电压不超过100V,前者称为高能CAD,后者称为低能CID。三级串联四极质谱仪MS/MS功能产物离子扫描(productionsscan)选择前体离子和测定由CID产生的所有产物离子。前体离子扫描(precursorionscan)

选择某一产物离子和测定所有能经CID产生这一产物离子的前体离子。恒定中性丢失扫描(neutrallossscan)选定中性碎片,检测所有能丢失这一中性碎片的裂解反应。单、多反应监测(selectedreactionmonitoring,SRM;multiplere

actionmonitoring,MRM)第一个质量分析器选定一个离子,这个离子应能经碰撞池产生第二个质量分析器选择的离子。TQMS扫描模式示意图飞行时间质谱仪TOFMS仪器的基本结构主要由离子源和加速区,漂移区及检测器组成,离子在离子源中形成或自外部输入后为电场E所加速,进入漂移区,这

是一个真空无场漂移区,经电场加速的离子通过这个区域到达平面检测器(常用微通道板,microchannelplate,MCP)产生信号。飞行时间质谱仪能量聚焦——反射型TOF离子的延迟引出飞行时间质谱仪性能质量测定◼质量范围:理论上无质量上限,主要的限制是离子的检测器◼质量校正及准确度:双喷

口技术,将样品与参比化合物交替或同时输入质谱仪,以随时对质量座标进行校正。数据采集和灵敏度◼TOFMS数据的采集有两种方式,即时间数字转换(TDC)或模数转换(ADC),TDC的优点是信噪比较好,而ADC的

优点是动态范围较宽。◼检测高速飞行经漂移区到达检测器的所有离子,因而其全谱灵敏度和数据采集速度高于扫描仪器。飞行时间质谱仪性能与脉冲离子源连接,如激光解吸离子化LDI和MALDI,其脉冲工作方式的TOFMS是相匹配的。飞行时间质谱仪性能脉冲正交引出和连续离子源:将离

子束输入从离子源中输入质量分析器时,经准直的低能离子束注入加速区(此时为无场区),然后,给予加速区一脉冲引出场,这一引出场严格垂直于连续离子束,这样,离子束被引出加速区,经漂移区到达与之平行的检测器,TOF的分辨率得到提高。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FTICRMSFTICR

MS有很高的分辨率和很好的质量准确度。对蛋白质的多电荷分子和碎片离子能达到同位素分辨,因而易于确定离子的电荷数,使大的生物分子的MSn数据的解析成为可能。FTICRMS是ESI和MALDI良好的质量分析器。通常,ESI为外离子源,将ESI产生的离子用四极杆或静电透镜导入ICR分析池。FTICR需

采用超导磁场及高真空,硬件、软件均较复杂等,使这种仪器费用较高,对操作者的要求也较高。四级离子阱质谱仪离子阱质谱仪的主体是一个环电极和上下两端盖电极组成,工作原理与四级质谱仪相同。NoImageNoImage四级离子阱质谱仪性能四

极离子阱体积很小,费用较低,使之广泛用于LC/MS,尤其是蛋白质组学研究。影响检测限的主要因素是离子导入和捕获的效率,以及操作有效周期。离子在注入和捕获过程中会损失。离子阱质谱仪是低至中分辨率仪器。慢扫描“zoomscans”可提高分辨率,确定多电荷离子的电荷数。由于空间电荷效应和

其它电场的影响,质量座标偏移,故难以进行准确质量测定。四极离子阱质谱仪性能在离子阱中,采用CID,选择前体离子並使之在碰撞气中加速和减速而完成的。缓慢和缓和的低能碰撞效率较高,但离子发生重排的倾向优先于单键裂解。

产物离子光谱通常由几个丰度较高的离子所组成,缺少低质量端的信息。所必,为了进行结构分析MSn的实验常常是必须的。定量分析不是离子阱质谱仪的强项,这是因为这种仪器的动力学范围有限,加之在捕获期间,离子-分子、离子-离子相互作用的发生,进

一步对定量造成不利影响。FTICRMS和ITMS所进行的多级质谱实验常称之为“时间串联”,与四极质谱仪和扇形磁场质谱仪的“空间串联”不同。在FTICRMS和ITMS,MS/MS实验是通过对捕获的离子进行一系列操纵

实现的。这些操纵包括离子的排斥(用于选择前体离子),离子的激发(增加动能以实现CID)和离子的检测。这两种仪器均不能进行母离子扫描和中性丢失扫描。LC-MS联用技术的发展1969年,首次出现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1977年,LC-MS开始投放市场19

78年,LC-MS首次用于生物样品中药物分析1989年,LC-MS/MS取得成功1991年,APILC-MS开始应用于药物开发1997年,LC-MS开始应用于药物动力学1999年,LC-APIQ/TOF投放市场接口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使

液相色谱的高流速与一般质谱的气相和高真空条件相配套◼如何将不挥发和热不稳定的化合物软电离从而得到质谱信息◼如何将被分析物的离子有效地传送入质谱仪,尤其是分析痕量化合物LC-MS接口技术的发展传送带接口(Moving-BeltInterface,MBI)离子束接口(Parti

cleBeamInterface,PBI)直接液体导入(DirectLiquidIntroduction,DLI)大气压电离(AtmosphericPressureIonization,API)◼ESI,APCI,APPI(atmosphericpressurep

hotoionization)音喷离子化(SonicSprayIonization,SSI)连续流快原子轰击(Continuous-FlowFast-AtomBombardment,CF-FAB)离子蒸发(LiquidIonEvaporation

LIT)热喷雾(Thermospray,TSP)Moving-beltinterface1977Direct-liquid-introductioninterface1980Thermosprayinterface1983FritFAB/continuous-flowFABint

erface1985/1986Atmospheric-pressurechemicalionizationinterface1986Particle-beaminterface1988Electrosprayinterface1988Atmospheric-pressu

rephotoionizationinteface2000大气压电离(API)技术目前大气压电离特指:电喷雾(ESI),离子喷雾(IS)和大气压化学电离(APCI)。◼灵敏度达fg-pg◼适用于极性和

离子型化合物◼进样方式多样灵活直接流动进样与液相色谱联用与毛细管电泳联用ESI接口原理NoImageESI接口特点能够形成多电荷离子可以使用有限质量范围的标准质谱仪测定生物大分子ESI在灵敏度上属于浓度型的装置◼响应与进入离子源的物质的浓度成正比,与流速无关最佳的工作流速◼L/

min和nL/min级◼便于小型化或微型化而不影响灵敏度,也适宜作为低流速的CE与MS的联用的接口大气压化学离子化(APCI)接口高灵敏度◼对许多药物及生物制品的灵敏度可达到菲克(femtogram)级最佳工作流量在mL/m

in,适宜与标准的4.6mmLC柱联用,而不适宜微型化APCI一般只能形成单电荷离子◼适用于分析分子量以下1000Da以下的中极性到低极性的化合物NoImageNoImageESI与APCI的区别电离机理:◼ESI采用离子蒸发,APCI电离是高压放电,发生了质子

转移而生成[M+H]+或[M-H]-离子。样品流速◼APCI源可从0.2到2mL/min;而ESI源允许流量相对较小.断裂程度◼APCI源的探头处于高温,对热不稳定的化合物就足以使其分解.灵敏度◼

ESI有利于分析生物大分子及其它分子量大的化合物,而APCI更适合于分析极性较小的化合物。APCI源不能生成一系列多电荷离子,ESI可生成一系列多电荷离子与ESI不同,APCI也是正相液相色谱-质谱的接口

LC转换至LC/ESIMS离子对试剂,应采用挥发性的,如HFBA,TBAH。但是,更换离子对试剂后,很难达到相同的保留时间。分子量较大的离子对试剂干扰较大。有机溶剂,大多数LC用的溶剂,尤其是反相色谱流动相与LC/ESIMS相匹配。

大多数色谱柱与LC/ESIMS相匹配,但离子交换柱因用非挥发性流动相添加剂及高离子强度会产生困难。疏水相互作用色谱需用盐浓度梯度洗脱生物分子,非挥发性盐与ESI/MS不相匹配。选择最佳的液相流速◼采用内径较小的色谱柱(微径柱)◼柱后分流(低流

速下,浓度型检测器,不影响灵敏度)LC转换至LC/APCIMS样品分子量通常不宜过大(<1000),分子结构中不含有极性基团;样品溶剂中应添加适当甲醇(尤其是只溶于氯仿,DMSO等),以利于质子传递而获得较好信号响应样品的预处理常用方法超滤

溶剂萃取/去盐固相萃取灌注(Perfusion)净化/去盐色谱分离◼反相色谱分离◼亲和技术分离谢谢大家!

小橙橙
小橙橙
文档分享,欢迎浏览!
  • 文档 25747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