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九章_手法治疗_骨伤科学基础_课件.ppt,共(170)页,12.357 M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3362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九章手法治疗骨伤科学基础手法概述手法的定义•手法是医者用指、掌、腕、臂或身体其他部位的劲力,结合身功或辅以器械,随症运用各种手法技巧,作用于病人的患部及各部穴位,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由表入里,以达到治病疗伤、整骨
正位、强壮身体的一种治疗方法。•《医宗金鉴》中归纳为“摸、接、端、提、按、摩、推、拿”正骨八法。一、手法施用原则•(一)全面掌握病情•1、仔细询问病史、症状、认真进行临床检查,并做必要的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做到心中有数。•2、手
摸心会,掌握局部伤情。•(二)制定施术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结合其年龄、体质及全身健康情况等特点,制定出相应且切实可行的方案,其主要内容如下:•1、选择手法针对病情选择相适应的手法并确定主要手法和辅助手法,手法
的力度及施行步骤。•2、施术体位包括患者接受治疗时采用的体位(坐或卧位),患肢的体位,术者及助手的站立位置、面朝方向等。•3、人员分工是否需要助手,助手的分工一、手法施用原则•(三)手法的基本要求•1、及时早期恰当而及时施行手法,患者痛苦少,
损伤痊愈快,功能恢复好。•2、稳妥施行手法时,动作要稳妥,同时注意给患者安排舒适、稳妥又便于操作的体位。•3、准确对局部解剖、伤病的性质及病理特点要熟识准确。运用手法时,动作要准确、实效,用力要轻重适当,避免不必要动作。•4、轻巧手法操作时,动作要熟练、灵活、敏捷、轻巧,达到既省力又有效、尽
量减轻患者的痛苦。切忌鲁莽粗暴,造成患肢新的损伤。一、手法施用原则手法应用原则和注意事项•我们把手法的应用原则归纳为四个字,即早、稳、准、巧。所谓"早",可以理解为越早越好;"稳"即稳妥适当的意思;"准"则要求准确无误;"巧"
乃精巧有效。换而言之,正确应用手法必须作到趁早、稳妥、准确和灵巧。要作到以上几点并非一日之功可及,具体有以下要求:•(一)牢固的解剖学知识进一步学好骨伤科学的基础•伤有轻重之别,更有皮肉、筋骨、关节之分,解剖部位不同,手法轻重有差别,因此必须辨证论治。例如创伤性髋关节脱位,学生临证时
即应已作到解剖特点烂熟于脑。这个下肢大关节在连接方式上非常稳定,周围有丰厚的韧带、肌肉附着,非严重创伤不足以引起脱位,而且一旦脱位,由于肌肉痉挛收缩,可以形成顽固的弹性固定而不容易被整复成功。•了解这些知识后,在安排病人的
体位、麻醉•在整复时,不了解正常的解剖标志就无法判断异常的病理改变。儿童肘部骨折时,肘后三角关系可被用于判断是骨折还是脱位,是髁上骨折还是外髁骨折,以及骨折是否被完全复位等。否则,在施法时,尤其在伤部明显肿胀的情况下,东一锤头西一榔头,无疑于盲人摸象。•在接触这门课非常有必要重点复习一下运
动解剖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这门课程学好。•(二)分析受伤机制,读透影象资料•古人云"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才能作到"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医生临证时一定要亲自查体和询问病情,这一点非常重要。•首先,及时而全面的物理检
查有助于医生对病人的一般健康状况作出准确估计。病人有无生命危险,是否处于休克前期或休克状态,这种状态是因疼痛所致,还是因为重要脏器损伤引起的,有无实质性或空腔脏器破裂,有无合并重要神经、血管的损伤等等。•上述情况要比单纯骨伤整复重要的多,必须首先予以处理。现在仍然有个别医生不重视对病人的
全面查体,注重局部而忽视了整体,贻误病情,给病人及家庭带来生命和财产损失,其教训是非常深刻的。•在作好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医生要不厌其烦地向病人和陪人了解受伤当时的具体情况,受伤的具体时间,外力的方式和实施方法,病人躯体或肢体触地的部位和方式,有无二次损伤或经过
整复,伤后接受过何种药物或器具治疗,有无不良反应等。在得出基本结论后给伤员进行必要的影象学检查,一般常用X线拍片,特殊情况下需要进行或检查,得到伤部准确的影象资料。•许多医院目前仍然沿用由放射科出具报告的做法,临床医生看到的是
一份报告,而不是实体的X光片,有的医院要等到24小时后才出结果,这显然是不正确的。众所周知,肢体受伤后组织一般在24-72小时达到肿胀的最高峰。•一旦肿胀形成,闭合整复则难以实施,甚至是禁止进行的,这也正是手法应用原则之一"早"的目的之一。另外,据研究在伤后
半小时至1小时内,病人可能处于所谓的"痛觉休克期",在这段时间内整复,病人常不觉明显疼痛而不需要实施麻醉。一个好的骨伤科医生应该能够独立阅读影象学资料,尤其是X光片。结合查体所见,应该能够基本准确地分析受伤机制、移位特点及有无合并症和并发症。运用所学的解剖学和影象学知识,对伤部情况进行具
体的分析,制定出基本的整复方法、实施步骤和防范细则。参加手法治疗的每一位成员都应明确分工,在头脑中形成伤部移位的立体图象,手脑并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手法应用原则"稳"和"准"的目的。(三)用心揣摩多练习,打
铁先要身板硬手法的轻重和巧拙直接关系到损伤的恢复,使用正确就能迅速治愈,否则就得不到良好效果,这是手法应用原则之一"巧"的目的。手法大体可分为正骨手法和理筋手法,但是由于源渊流长、派别众多,学生掌握起来也并非一日之功可及。要求在
课下多加练习,或借助教具,或互相切磋,作到心灵手巧。另一方面,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骨伤科医生,还必须坚持锻炼身体,头脑灵活,四肢也要发达,所谓打铁先要身板硬,否则是不能胜任这项工作的。二、手法的适应症与禁忌症如果说适应症是我们必须熟记的内容,那麽禁忌症则是必须牢记的内容。尽
管在临床实践中,许多禁忌症条款已不再作为手法治疗的禁区,但是作为初学者应该照章办事,以期为了病人,更主要是保护自己。(一)手法的适应症1、大部分的新鲜骨折,尤其四肢骨折可行手法整复。少部分的陈旧性骨折。对潜在塑
形能力较强的儿童或对功能要求不高的老年患者,手法治疗具有更为广泛的适应症。2、部分关节新鲜脱位应首选手法复位,某些四肢关节陈旧脱位可以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尝试手法闭合复位。3、全身各处不同程度软组织损伤可行手法治疗,但是神经、血管、肌腱及韧带
的严重损伤应首选手术治疗而不是手法治疗。4、各种损伤后遗症的治疗。5、各种软组织劳损、退行性病变引起的疼痛、关节功能障碍。6、损伤之气滞血淤、脏腑功能紊乱等。(二)手法的禁忌症1、骨伤科病人同时患有急性传染病,或不明原因高热,不能用骨伤合理解释者,骨髓炎、脓肿、骨关节结核、骨肿瘤及血友病等
。2、诊断不明确的损伤,应查明原因后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3、不稳定性脊柱骨折脱位,或伴有脊髓、神经及血管损伤,或重度脊椎滑脱者,禁止手法治疗。4、肌腱、韧带完全断裂,主要的神经血管损伤。5、妊娠三个月左右妇女患急、慢性腰痛,手法治疗可能引起流产或胎动不安。6、手法区域有严重皮肤病或化脓性感染,手法
可引起病情加重或炎症扩散。7、醉酒及精神病患者或对手法治疗不配合者,治之无功。三、手法的分类•1、正骨手法•2、上骱手法•3、理筋手法第一节正骨手法历史沿革1.正骨手法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唐代(公元618~907年)骨伤科形
成一门专科。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提出了“相度损处”、“拔伸”、“用力收入骨”、“捺正”等手法。2.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指出:骨折脱位“须用法整顿归元”,首创用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3.清•吴谦《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首次把
“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归纳为伤科八法。•充分了解病情,明确诊断•密切注意全身情况的变化•掌握复位原则:以子求母•掌握复位标准•解剖复位(骨折的畸形和移位完全纠正,恢复了骨的正常解剖关系,对位和对线完全良好。)•功能复位(骨折复位虽尽了最大努力,某种移位仍未能完全纠正,但骨折在此
位置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妨碍者。)•对位:骨折端的接触面正骨手法的注意事项正骨手法的注意事项•掌握病情,明确诊断•抓住整复时机:伤后4~6小时最好•选择适当麻醉:0.5~2%普鲁卡因局麻•做好整复前准备工作•合理利用X线检查,避免X线伤害•切忌使用暴力•尽可能一次复位成功正骨八
法—1手摸心会顾名思义,用手摸,用心去领会。《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手法总论》记载"知其体相,识其部位,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法之所施,患者不知其苦"。正骨八法—1手摸心会骨折整复前,医者用手触摸骨折部位,要求手法先轻后重,由
浅入深,从远到近,两头相对,确实了解骨折端在肢体内移位的具体方位,结合X线所片所显示的骨折端移位情况,在头脑在构成一个骨折移位的形象,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正骨八法—1手摸心会要领:先轻后重,由浅及深,从远及近,两头
动手之前多观察(伤部特征,X线特征);操作之中多思考(考虑步骤,随机应变)。•古代,没有X线等影象设施,无法得到可供直观的图象,所以古人全凭借术者对伤部的直接触摸而获得有关骨折的一手资料。用手细致地触摸,用心去感知是否骨折,骨折的部位,骨折的移位特点
。•现代,即使有了先进的影象设备,医生还是必须用手来进行手法整复。通过阅读X光片,医生能够较容易地判断骨折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用手进一步触摸,可以在脑海里形成骨折的立体图像,在实际正骨时用脑指导手去操作。•学者应该养成两个好习惯:•(1)动手之前多观察(伤部特征,X线特征)•(2)操作
之中多思考(考虑步骤,随机应变)正骨八法—1手摸心会正骨八法—2拔伸牵引正骨手法的重要步骤作用:克服肌肉拮抗力,矫正患肢的短缩移位,恢复肢体的长度。操作方法:按照“欲合先离,离而复合”的原则,开始牵引时肢体先保持在原来的位置,沿肢体的纵轴,由远近骨折段作对抗牵引。然后,再按整复的步骤改
变肢体的方向,持续牵引。正骨八法—2拔伸牵引正骨八法—2拔伸牵引要领:先顺势牵引,再沿肢体纵轴牵引,力量轻重适宜,持续稳妥,避免过牵。正骨八法—2拔伸牵引注意:1、所施牵引力量的大小须以患者肌肉强度为依据
,要轻重适宜,持续稳妥。2、靠器具或机械对躯体或肢体进行牵引,如骨牵引装置、牵引床等,其目的与人力牵引一致,同样也应注意对牵引方向和力量的及时调整。正骨八法—3旋转屈伸主要矫正骨折断端的旋转及成角畸形,尤其适用于靠近关节部位的骨折。向心或近关节部位的骨折,由于近骨
折端相对固定不易改变方向和位置,而骨折远端失去近端控制后可以随意改变位置,一般拔伸牵引手法难以完全纠正肢体力线,需要配合旋转屈伸手法。正骨八法—3旋转屈伸操作方法:旋转手法用于纠正骨折的旋转移位,术者手握其
远端,在拔伸下围绕肢体纵轴向左或向右旋转,以恢复肢体的正常生理轴线;正骨八法—3旋转屈伸屈伸手法主要用于纠正骨折远端的侧方移位(前后移位)和成角畸形。术者一手固定关节的近端,另一手握住远端沿关节的冠轴摆动肢体,以整复骨折脱位。正骨八
法—3旋转屈伸旋转屈伸正骨八法—3旋转屈伸要领:旋转时在牵引下沿肢体纵轴向左或向右旋转。屈伸时一手固定关节近段,另一手握住远段沿关节的冠轴摆动肢体。正骨八法—3旋转屈伸要充分考虑关节周围肌肉对骨折移位的影响。一般而言,骨折的整复是以远端就近端。有
些情况下骨折近端同样有严重的移位,因此在制定手法计划时,可以考虑同时纠正近端的移位。正骨八法—4提按端挤作用:用于矫正前后侧移位和内外侧移位。一般必须等到骨折重叠、旋转和成角得以纠正后进行。“提、端”——上提、端起“按、挤“——按下、挤进•提、按、端、挤四字意义相近,其中"提、
端"二字主要含有上提、端起的意思,而"按、挤"二字则意谓按下和挤进。该手法主要用于纠正骨折的侧方移位,但一般必须等到骨折重叠、旋转和成角得以纠正后进行。运用该手法术者两手密切配合至关重要,平时需要多加练习才行。正骨八法—4提按端挤正骨八法—4提按端挤操作方法:医者两手拇指按突出的
一端向下,两手四指提下陷的骨折另一端向上。前后侧移位用提按手法正骨八法—4提按端挤操作方法:医者一手固定骨折近端,另一手握住骨折远端,用四指向医者方向用力谓之端,用拇指反相用力谓之挤,将向外突出的骨折端
向内挤迫。正骨八法—4提按端挤内外侧(即左右侧)移位用端挤手法。正骨八法—4提按端挤正骨八法—4提按端挤要领:操作时手指用力要适当,方向要正确,部位要对准,着力点要稳固。术者手指与患者皮肤要紧密接触,通过皮下组织直接用力于骨折端,切
忌在皮肤上来回摩檫,以免损伤皮肤。正骨八法—4提按端挤正骨八法—5摇摆触碰主要适用于横断型及锯齿型骨折,使骨折端紧密接触,增加稳定性。正骨八法—5摇摆触碰摇摆法:术者用两手固定骨折部,由助手在维持牵引下轻轻地
左右摇摆或前后方向摆动骨折的远端,待骨折断端的骨擦音逐渐变小或消失,则骨折断端已经紧密吻合。正骨八法—5摇摆触碰正骨八法—5摇摆触碰触碰法(即叩击法):用于须使骨折部紧密嵌插者,横型骨折发生在干骺端时,骨折整复夹板固定后,可用一手固定骨折部的夹
板,另一手轻轻叩击骨折的远端,使骨折断端紧密嵌擦,复位更加稳定。正骨八法—5摇摆触碰正骨八法—5摇摆触碰该手法仅适合于横断或锯齿样骨折。大斜型、螺旋型或粉碎型骨折采用此法只会加重断端的移位和不稳定。使用该法前,术者必须肯定骨折断端已经有了大部分的接触,使用该
法可以起到矫正残余移位,增加断端进一步稳定的作用。施法时力量一定要适当,力量太大可以造成骨折的再移位。正骨八法—6夹挤分骨矫正两骨并列部位的骨折,骨折段因受骨间膜或骨间肌的牵拉而呈相互靠拢的侧方移位。正骨八法—6夹挤分
骨操作方法:整复骨折时,可用两手拇指及食、中、无名三指由骨折部的掌背侧对向夹挤两骨间隙,使骨间膜紧张,靠拢的骨折端分开,远近骨折段相对稳定,并列双骨折就象单骨折一样复位。正骨八法—6夹挤分骨正骨八法—6夹挤分骨要领:两手拇指挤食、中、无名指三指由骨折部的掌背侧对相夹挤两骨间隙。正骨八法—7折顶回
旋折顶法:用于横断或锯齿型骨折,肌肉发达,单靠牵引力量不能完全矫正重叠移为位时。折顶法:术者两手拇指抵于突出的骨折一端,其他四指重叠环抱于下陷的骨折一端,在牵引下两拇指用力向下挤压突出的骨折端,加大成角正骨八法—7折顶回旋正骨八法—7折顶回旋依靠拇指的感觉,估计骨折的远
近端骨皮质已经相顶时,而后骤然反折。正骨八法—7折顶回旋正骨八法—7折顶回旋折顶法要领:用力大小,以原来重叠移位的多少而定,用力的方向可正可斜。单纯前后移位者,正位折顶;同时有侧方移位者,斜向折顶。正骨八法—7折顶回旋利用折顶手法起到先"过枉"后"矫正"的目的。运用折顶手法
时对抗牵引时间一定要足够,准备折顶时宜稍微放松牵引,使断端能够在"折"侧相"顶",然后利用反折力量纠正骨折重叠或侧方移位。正骨八法—7折顶回旋回旋法:用于矫正背向移位的斜形、螺旋型骨折,或有软组织嵌入的骨折。正骨八法—7折顶回旋回旋
法:术者分别握远近骨折段,以近端为固定点,以远端绕近端适当旋转(根据X线片所显示的旋转移位特点,决定向哪个方向回旋断端),使骨折斜面相对而有利对位。从断端的骨擦音来判断嵌入的软组织是否完全解脱。正骨八法—7折顶回旋
利用回旋手法解除软组织嵌入时,应避免粗暴手法,因其可能引起神经或血管的损伤。正骨八法—7折顶回旋正骨八法—8推拿按摩用于骨折复位后,调整骨折周围的软组织,使扭转曲折的肌肉、肌腱,随着骨折复位而舒展通达,尤其是对关节附近的骨折更为重要。正骨八法—8推拿按摩顺肌肉、肌腱的走行方向由上而下
顺骨捋筋,操作时手法要轻柔,达到散瘀舒筋的目的。第二节上骱手法上骱概述•上骱手法即脱位复位手法,是对关节脱位进行复位的重要手法。•脱位是指正常的骨端关节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分离移位而不能自行复位者。1.在“手摸心会”的基础
上,根据“愈合先离,离而复合”的原则先拔伸牵引。2.对新鲜脱位,根据“骨错则筋挪”的原理复位;对陈旧性脱位,需先用药物熏洗,并结合手法按摩或牵引1~2周,再施行手法复位。3.脱位如并发骨折,一般宜先整复脱位,后整复骨折。4.根据具体病情,选择有效安全的复
位手法,麻醉止痛方法(便于操作和肌肉充分放松的体位)。5.脱位复位手法多利用杠杆作用原理,脱位骨干常承受较大剪切或扭转应力,因此手法操作要刚柔相济,掌握用力大小和方向,动作要灵活轻巧。严禁使用暴力,否则会造成患肢的骨折,甚至损伤重要的神经血管。一、复位原则通过手法触摸伤部,可进一步辨明关节脱
位的程度和方向1、手摸心会二、基本手法手摸心会可以辩明是否脱位,是半脱位还是全脱位,是前脱位还是后脱位,是新鲜脱位还是陈旧性脱位等,术者作到心中有数,施法时才能有的放矢。二、基本手法1、手摸心会整复脱位的基本手法,起到“欲合先离,离而复合”的作用;可克服关节周围肌肉因解剖异常与疼痛而引
起的痉挛性收缩。二、基本手法2、拔伸牵引关节脱位后,由于周围肌肉痉挛,脱位的骨端被弹性固定在关节外的某个位置上,如不施以牵引则脱位难以纠正。2、拔伸牵引二、基本手法一助手固定脱位关节的近端肢体,另一助手握住伤肢远段进行对抗牵引,
牵引力量和方向根据病情而定,只有充分牵引才能克服肌肉痉挛,有利脱位的整复。二、基本手法2、拔伸牵引在整复时一般先顺伤肢畸形方向牵引,然后逆伤力方向牵引复位。在牵引过程中,可同时施行屈曲、伸直、内收、外展及旋转等手法。二、基本手法2、拔伸牵引在牵引过
程中,可同时施行屈曲、伸直、内收、外展及旋转等手法。二、基本手法2、拔伸牵引3、屈伸回旋关节脱位后骨端被撕裂的关节囊、韧带或肌腱组织卡住或锁住,如单纯施以拔伸牵引,则越是牵引脱位越是不易纠正,应采用此法。二、基本手法例:髋关节脱位操作时须在屈髋屈膝位牵引,同时内收屈曲大腿,再外展
、外旋伸直患肢。内收屈曲二、基本手法3、屈伸回旋外展外旋伸直二、基本手法3、屈伸回旋二、基本手法3、屈伸回旋采用本手法前要仔细分析受伤机制,手法逆创伤机制而施。对骨质疏松者,施法时要小心,可能引起骨折。二、基本手法3、屈伸回旋二、基本手法3、屈伸回旋4、端提捺正本手法主要用
于纠正骨端的侧方移位。本手法是联合手法,可以综合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二、基本手法肩关节脱位,用手端托肱骨头使其复位。4、端提捺正二、基本手法4、端提捺正下颌关节脱位,两手四指上提下颌关节。二、基本手法5.足蹬膝顶法顾名思义,用足蹬,用膝顶,力量较大,主要用于肩、膝或肘等大关节脱位的整复。二
、基本手法5.足蹬膝顶法在充分对抗牵引的基础上进行。否则非但不能整复脱位,反而容易引起其他损伤。要注意对主要受力部位软组织的保护。二、基本手法足蹬法:通常一人操作,以肩关节为例,患者仰卧于床上,术者立于患侧,双手握住伤肢腕部,将患肢伸直并外展;术者脱去鞋子,用足底
蹬于患者腋下(左侧脱位用左足,右侧脱位用右足),足蹬手拉,缓慢用力拔伸牵引,然后在牵引的基础上,使患肢外旋、内收,同时足跟轻轻用力向外支撑肱骨头,即可复位。二、基本手法5.足蹬膝顶法5.足蹬膝顶法二、基本手法二、基本手法5.足蹬膝顶法膝顶法:也是一人操作,以肘关节脱位为例,患者坐位,术者立于
患侧,一手握患肢上臂,一手握腕部,膝关节屈曲,足蹬在患者坐的椅子上,将膝放在患肘前,顶压肱骨下端,握腕之手顺前臂方向用力牵引并屈曲,即可复位。5.足蹬膝顶法二、基本手法6.杠杆支撑法本法利用杠杆为支撑点,力量较大,适用于难以整复的肩关节脱位或陈旧性脱位。二、基本手法
6.杠杆支撑法整复前一定要拍摄X光片,了解骨质情况。对骨质疏松或关节周围严重粘连者,禁用本手法。使用本手法时要随时注意病人反应,有疑问即刻停止,或改用他法。二、基本手法操作方法:采用一长1m,直径为4~5圆木棒,中间部位以棉垫裹好,置于患者腋窝,两助手上抬,术者双手握住腕部,并外展40度向下牵引
,解除肌肉痉挛,使肱骨头摆脱盂下的阻挡。二、基本手法6.杠杆支撑法一是解除软组织的紧张痉挛,使脱位的骨端关节摆脱在异常位置的阻挡二是利用杠杆原理,以医者手足或器具为支点,通过屈伸回旋、端提捺正等法使脱位关节得以复位二、基本手法上骱的作用原理第三节理筋手法一、功效1、
活血散瘀、消肿止痛肢体被外力所伤,必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破裂,血离经脉,组织液渗出,积聚而成血肿。进而壅塞经脉,阻碍气血流通,导致气滞血瘀,而为肿为通。手法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淋2、舒筋通络,解除痉挛肢体损伤后所产生的疼痛,可以反射性地引起局部肌肉等软组织痉挛。肌肉的痉挛,又可以加剧疼痛,影响患
肢功能活动,二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手法穴位按摩,具有镇静作用,直接作用于痉挛的肌肉组织,可起舒展放松的效应。从而打破疼痛痉挛的恶性循环,消除肌肉痉挛的病理基础,为恢复机体的功能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一、功
效3、理顺筋络、整复错位肢体受外力的牵拉、扭转作用,可造成筋络(肌肉、韧带、肌腱)等组织纤维的扭曲,撕裂或肌腱的滑脱,亦可造成关节的细微错位或关节软骨板损伤,脱出,进而引起关节功能的障碍。理筋手法可理顺扭曲,捂平撕裂,整复错缝的
关节和回纳脱出的软骨板,从而恢复关节的正常活动。一、功效4、松解粘连,通利关节急性损伤后期或慢性筋伤,由于局部血肿机化或局部损伤性炎症产生,加之机体长期制动,往往造成损伤局部组织间形成粘连、纤维化和瘢痕化,致使肢体关节功能活动障碍。运用舒筋和关节活
络手法,可以软化瘢痕,松解粘连,通利关节,使关节功能逐步恢复正常。一、功效5、痛经活络,祛风散寒肢体损伤日久或慢性劳损,往往正气虚弱,抗力不足,风寒湿邪易乘虚侵袭肢体,以至经络不通,气血不和,造成损痹并病,出现肢体麻木疼痛等症。通过手法刺激
穴位得气或反复用强手法刺激局部等措施,可以起调和气血,温通经络,散寒除痹的作用,进而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一、功效二、基本要求1.持久2.有力3.均匀4.柔和用指、掌、肘或拳背(2~5近侧指间关节背侧)等部,着力于人体其部位,做单方向直线移动。操作时指、
掌或肘要紧贴体表,用力要稳,速度要缓慢而均匀。1.推法基本手法1.推法功用:疏通经络,理筋活血,消淤散结,缓解痉挛。适应证:多用于腰背及四肢部,常用于治疗风湿痛、各种慢性劳损、筋肉拘急、感觉迟钝等症。基本手法•动作要领•用指
、掌、肘着力于一定部位上,指、掌或肘要紧贴体表。在着力部位作单方向的直线移动。1.推法基本手法2.捋顺法用手掌由肢体近端向远端或者由远端推向近端推动的手法基本手法用食指、中指、环指三指指腹或手掌面附着于一定的部位上,做以腕关节为中心的环形而有节奏的抚摩。3.
摩法基本手法功用:镇静止痛,消淤退肿,缓解紧张。适应证:多用于胸、腹、背、腰等部位,因其手法轻柔,常作为理筋开始阶段的手法,使患者能有一个逐渐适应过程;或作为结束阶段的手法,以缓和强手法的刺激。3.摩法基本手法•动作要领:•指面、掌根(或大、小鱼际)或全掌
贴附体表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作环旋而有节律的抚摩动作;•肘关节自然屈曲,腕部放松,以腕关节为中心,连动前臂或掌指作节律性的环旋运动,动作宜轻缓柔和。3.摩法基本手法•用手指指腹、大鱼际肌或掌根吸定于体表,做轻柔和缓的回旋活动。•动
作要领•用手掌大鱼际或掌跟或手掌或手指罗纹面吸定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上,腕部放松,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腕和掌指做轻柔的揉动。•分类•指揉法、掌根揉法、大鱼际揉法和肘揉法。4.揉法基本手法4.揉法功用:活血祛瘀
,消肿止痛,放松肌肉,缓解痉挛。适应证:本法刺激缓和,故全身各部位均可应用。临床常用于缓和强手法刺激及治疗外伤肿痛、慢性劳损、风湿痹痛等。基本手法4.揉法基本手法4.揉法基本手法4.揉法基本手法用拇指端、指腹、掌根、鱼际、全掌
或双掌重叠按压体表一定部位,操作时,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移动,用力要由轻而重,不可用暴力猛然按压。压法的动作姿势与按法相同,故二法可合称为按压法。5.按法基本手法5.按法功用:松弛肌肉,开通闭塞,活血止痛,温经散寒适应证:拇指按压适用于全
身各处穴位;手掌按压常用于腰背和胸腹部;肘压法仅适用于肌肉丰厚的部位,如腰臀部。按压法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腰腿痛,肌肉痉挛,筋脉拘紧等症。基本手法动作要领:垂直体表,慢慢用力,达到得气,坚持片刻,慢慢放松。5.按法基本手法用大、小鱼
际肌或全掌附着在体表一定部位,作上下或左右直线往返摩擦。操作时腕关节伸直,手指自然伸开,着力部位要贴住患者体表,但压力不宜太大,移动时用上臂带动手掌,往返距离要长而直,动作要均匀连续。施行手法时宜先用润滑
剂,以防擦破皮肤。6.擦法基本手法6.擦法功用:活血散瘀,消肿止痛,温筋通络,松解粘连,软化瘢痕。适应证:本法通过手掌和体表的直接摩擦,使之产生一定的热量,而起柔和温热的刺激作用。适用于腰背部,以及肌肉丰厚部位的慢性劳损和风湿痹痛等。基本手法动作要领:沉肩、垂肘,用手掌或大鱼际
,小鱼际着力于一定的部位上,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主动,带动手掌或大鱼际,小鱼际进行直线擦动,或上下,或左右,不可歪斜。动作稍快,用力要均匀。也可运用肘关节屈伸往返直线移动。6.擦法基本手法肩臂放松,肘部微屈,手呈半握拳状,以小鱼际尺侧缘及第
3~5掌指关节的背侧贴附与患处,通过腕关节的屈伸和前臂旋转,作复合的连续往返运动。滚动时手背部要紧贴体表,使产生的压力轻重交替而持续不断地作用于治疗部位,不可跳动或拖拉摩擦。滚动幅度控制在120°,并注意动作的协调及节奏7.滚法基本手法7.滚法功用:调和营卫,疏通经
络,祛风散寒,解痉止痛。适应证:适用于肩背、腰臀、四肢等肌肉丰厚的部位,可用于因陈伤、劳损引起的筋骨酸痛,麻木不仁,肢体瘫痪等症。基本手法•动作要领:•沉肩、垂肘、松腕,小指掌指关节背侧为吸定点,小鱼际
掌背侧着力于治疗部位上(掌背侧中、无名、小指部位),以肘部为支点,前臂作主动摆动,带动前臂旋转和腕关节伸屈的复合运动。7.滚法基本手法8.拿法用拇指与其他四指作相对钳形的用力,一紧一松的拿捏,以挤捏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
手法。要求腕要放松,用指面着力,逐渐用力内收,并作连续不断的揉捏动作,用力有轻到重,再有重到轻,不可突然用力。基本手法8.拿法功用:缓解肌肉痉挛,松解连,活血消肿,祛瘀止痛。适应证:急慢性伤筋所到痉挛或连等。基本手法•动作要领:•用大拇指或食中二指,或大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对用力,在一定的部
位和穴位上进行节律性的提捏。8.拿法基本手法9.拍法具体包括捶打(用拳)、拍打(用掌)、劈打(用手尺侧)和扣打(用指尖)。操作时一定要蓄劲收提,手法轻巧而有弹性。否则容易引起反感和非议。另外,对某些特殊部位的损伤,如头部或胸腹部,施法力量一定要掌握好,宁
欠勿过。基本手法叩打9.拍法基本手法捶打9.拍法基本手法拍打劈打9.拍法基本手法功用:疏通周身气血,消除外伤瘀积疲劳酸胀,又有祛风散寒。适应证:腰背部因用力不当内部摒伤岔气,亦用于腰背部、大腿及臀部肌肉肥厚的区域,对陈旧性损伤兼有风寒湿者有较好疗效9.拍法基本手法•动作要领:•手指自然并拢,
掌指关节略屈,使掌心凹成“虚掌”,先将术手抬起,腕关节放松,对准治疗部位以一种富有弹性的巧劲向下拍打后,随即“弹起”,并顺势将术手抬起到动作开始的位置,以便于进行下一个拍打动作。9.拍法基本手法10.点
法根据经络循行路线,选择适当穴位,用手指在经穴上点压按摩,用力大小分为轻、中、重三种。方法有一指点法、三指点法和五指点法。其操作原理是循经取穴,点压刺激而达到治病的目的基本手法功用:疏通经络、宣通气血、调和脏腑,平衡阴阳。但是对重要脏器的部位要慎用。适应证:用于胸腹部内伤,
腰背部劳损截瘫及神经损伤四肢损伤及损伤疾患伴有内证者。10.点法基本手法•动作要领:•在按法的基础上旋转90°角。•“垂直体表,慢慢用力,达到得气,坚持片刻,旋转90°,慢慢放松”•本法与按法的区别是:点法作用面积小,刺激量更大。10.点法基本手法10.
点法基本手法11.抖法抖法:医者用双手握住患者的上肢或下肢远端,轻微用力作连续的小幅度的上下快速的抖动,使关节有松动感基本手法功用:松弛肌肉关节,缓解外伤引起的关节功能障碍,减轻施行重手法的反应,增加患肢舒适感。动作要求:要求抖动幅度小,频率快,动作轻巧
舒适,嘱患者充分放松肌肉。适应证:多用于四肢关节,尤以上肢为常用,常配合按摩与搓法,综合运用于理筋手法的结束阶段。抖法11.抖法基本手法•动作要领:•用双手或单手(一般都是双手)握住患肢远端,用力做连续的小幅度的上
下颤动。11.抖法基本手法用双手掌面相对放置于患部两侧,用力作快速搓揉,并同时作上下或前后往返移动的手法,使之有明显的热感。12.搓法基本手法动作要求:用力对称,搓动要快,移动要慢,动作要轻快、协调、连贯。功用:
调和气血,舒筋活络,放松肌肉。适应证:四肢、肩、肘、膝关节,也可用于腰背、胁肋处的伤筋。搓法12.搓法基本手法•动作要领:•双手伸开,掌心空虚,对治疗部位作对称性托抱,作上下或左右往返移动,或两手平行挟住肢体,动作如搓绳状,作上下往返移动。12.搓法基本手法•用拳背、掌根、指等
为着力部位,有节律性、轻重交替地叩打施术部位的一种手法。•分类:•拳击法、掌击法、侧击法、指尖击法、棒击法13.击法基本手法•拳击法:•手握空拳,腕伸直,运用肘关节屈伸,使拳背叩击在治疗部位上。基本手法13.击法•掌击法:•腕伸
直,腕部放松,击打时运用上臂力量,使掌根部叩击体表。基本手法13.击法•侧击法(小鱼际击法):•手指自然伸直,腕略背屈,运用肘关节屈伸,用单手或双手小鱼际击打体表。基本手法13.击法•指尖击法:•腕关节放松,运用前臂力量,使指端轻轻叩打体表,如雨点落下。基本手法13.
击法•棒击法:•用特制的桑枝棒或钢丝棒击打体表。棒击法的特点是力量大,刺激强,应用时,击打力量必须控制好,由轻到重,适可而止。击打时,棒的方向要与肌肉平行;击打时棒的接触面积要大,不要用棒尖打。一般在一个部位打3—5下即可,击打前要用引棒。基本手法13.击法医者用双手同时用力作相反方向或同
一方向用力扳动的一种手法,称为扳法。包括颈项部扳法、胸背部扳法、腰部扳法和四肢扳法。14.扳法基本手法颈项部扳法:颈项部斜扳法患者头部略向前屈,医者一手抵住患者头侧后部,另一手抵住对侧下颏部,使头向一侧旋转
至最大角度时,两手同时用力作相反方向扳动。此时常可听到扳动“喀喀”响声,一达到目的,随即松手。基本手法14.扳法•旋转定位扳法•患者取坐位,头略向前屈,将健侧之手置于头部(即头旋转方向对侧之手),术者站于患者侧后部,用一手拇指抵住偏歪的棘突(向左偏歪用右手,向右偏歪用左手),一手扶住对侧
的下颏部,将头旋转至最大限度(棘突左偏头左旋,右偏则右旋),双手同时用力推扳。基本手法14.扳法•胸背部扳法:•⑴扩胸牵引扳法:患者坐位,令其两手交叉扣住,并上举,医生两手托住患者两肘部,并用一手拇指顶住患处,嘱患者自行俯仰,并配合深呼吸,作扩胸牵引扳动。基本手法14.扳法•胸椎对抗
复位法:•患者坐位,令两手交叉扣住,置于项部。医生在其后面,用两手从患者腋部伸入其上臂之前,前臂之后,并握住其前臂下段,同时医生用一侧膝部顶住患部脊柱。嘱患者身体略向前倾,医生两手同时作向后上方用力扳动。基本手法14.扳法•腰部扳法•腰部斜扳法:患者侧卧位,医生
一手抵住患者肩前部,另一手抵住患者臀部,或一手抵住患者肩后部,另一手•抵住髂前上棘部。•把腰部旋转至•最大限度后,•两手同时用力•作相反方向扳动。基本手法14.扳法•直腰旋转扳法:•患者坐位,医者用腿夹住患者下肢,一手
抵住患者近医生侧的肩后方,另一后从患者另一侧腋下伸入,抵住肩前部,两手同时用力作相反方向扳动。基本手法14.扳法•另一种操作:•取患者前屈(按需要角度)坐位,一助手按住其下肢及骨盆。术者坐于患者后侧方,用一手拇指按住需要扳动的棘突,另一手从患者健侧腋下伸出,钩扶住
其颈项部,将患者腰部从前屈位向健侧旋转。当旋转至最大限度时,一手用力扳动腰部,一手拇指同时用力推按其棘突。基本手法14.扳法•腰部后伸扳法:•患者俯卧位,医生一手托住患者的两膝部,缓缓向上提起,另一手紧压在
腰部患处,当腰后伸到最大限度时,两手同时用力作相反方向扳动。或医生用膝部顶压住病人腰或坐其腰部,两手分别握住病从两踝或两膝部,慢慢向上提拉,使腰椎过伸。基本手法14.扳法基本手法14.扳法用双手分别握住治疗关节的近侧端与远侧端,在关节的生理运动范围内,顺着关节运动轴的方向,使关节做前后伸屈
、左右侧屈或环转等被动运动的手法,称为摇法。15.摇法基本手法•动作要领:•术者一手握在受术者被摇关节近侧上端,使受术关节固定,另一手握在受术关节远侧下端,根据关节运动轴的不同结构,用力使受术关节做各个不同方向与幅度的被动摇动。基本手法15.摇法•颈项部摇法:•病
人坐位,颈项放松,医者站于一侧,用一手扶住其头枕部,另一手托住下颏,双手相反方向缓缓地使头摇转,左右各数次。基本手法15.摇法•肩关节摇法,有三种:握手摇(小摇):•同上势,患肢自然下垂。医者一手扶住其肩关节上部,另一手与患手相握,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缓缓运
转。基本手法15.摇法•肩关节摇法,有三种:托肘摇(中摇):•病人坐位,肩部放松,屈肘。医者站于一侧,上身稍为前俯,用一手扶其肩关节上部,另一手托起患肢肘部(使患手搭在医者肘上部),作缓缓的顺时针方向及逆时针方向运转。基本手法15.摇法基本手法15.摇法基本手法•肩关节摇法,有三种:大幅度摇法:•
患者端坐位,上肢放松,自然下垂,术者立于其外侧,双手握住患肢腕部上举,然后一手反握虎口向下抓腕部做大幅度摇转肩关节15.摇法•髋关节摇法:•患者仰卧位,髋膝屈曲,医者一手握住患者足跟,另一手扶位膝部,作髋关节左右环转摇动。基本手法15.摇法•踝关节
摇法:•患者仰卧位,下肢自然伸直,医者一手托住足跟,另一手握住足大趾,作踝关节环转摇动。基本手法15.摇法基本手法•腕关节摇法:•医者一手托住前臂远端,另一手握住手指,作腕关节环转摇动。15.摇法患者双足离地,医者以臀部着力
晃动牵引患者腰部,臀部地上下晃动要和两膝地屈伸协调。基本手法16.背法谢谢!川医大中医院骨伤科(矫形、儿骨、手外组)张箭副教授《骨伤科学基础》手法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