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步行周期中下肢各关节生物力学讲解课件.ppt,共(21)页,628.005 K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3358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四、步行周期中下肢各关节的生物力学❖(一)步行动作的一般生物力学原理❖(二)步行周期中髋膝踝部肌所起的作用❖(三)步态周期中的运动学参数内容提要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步行周期中髋膝踝部肌所起的作用❖2.熟悉步态周期中的运动学参数❖3.了解步行动作的一般生物力学原理重点和难点❖重点:步行周期
中髋膝踝部肌所起的作用、步态周期中的运动学参数(一)步行动作的一般生物力学原理行走过程中,从一侧脚跟着地开始到该脚跟再次着地构成一个步态周期。步行有全身肌参与,包括人体重心移位,骨盆倾斜旋转,髋、膝、踝关节伸屈及内外旋展等,使人体位移的一种复杂的随意运动。对指
定的下肢而言,一个步态周期的活动可分为支撑期和摆动期。支撑期包括五个环节。四为支撑后期(足跟离地),五为摆动前期(足指离地)。一为初始着地期(足跟着地),二为支撑反应期(足掌着地),三为中点支撑期(支撑中期)摆动期则包括摆动早期、经加速
至摆动中期,此时下肢处于垂直位;再经减速,到达摆动后期,终止于足跟着地。步行周期中两足的支撑期长于摆动期,自一侧足跟着地至对侧足趾离地,约有15%的时间两足都处于支撑期,称为双侧支撑期。❖常速行走时,支撑时相约占整个步态周期的60%~65%,因此,当一侧下肢进入支
撑时相时,另侧下肢尚未离地,两下肢同时负重称为双肢负重期。双肢负重期约占全周期的28.8%,占支撑时相的44.8%。❖支撑期的其它时间为单肢负重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单、双支撑时相占步态周期的比例也随之增加。不同性别和身高的人,其支撑期和摆动期所占的比例无明显差异。(二)步行周期中髋膝踝部肌所起的
作用❖肌活动是步行动力的基础因素,涉及肌收缩的时相和力量。参与步行控制的肌数量和质量均有很大的冗余或储备力,从而使关节运动与肌活动之间出现复杂的关联。❖步行周期中多组肌的协调收缩,起到平衡身体、加速、减速及吸收震动的作用。❖1.支撑期:这个时期一侧髋膝
关节承重最大时,臀中肌、臀小肌、阔筋膜张肌、臀大肌和股四头肌起到重要作用。提示在髋膝关节损伤后,应着重训练这些肌,以增强其肌力,在关节周围形成强大的肌屏障,对于关节脱位的预防有重要的意义。(1)支撑相
早期:指进入支撑期开始阶段的时间,包括首次触地和承重反应,即:自足跟着地至足完全负重,占步行周期的10%~20%。此期足跖屈,吸收撞击力,骨盆及大小腿内旋,足跟外翻,距舟关节、跟骰关节活动轴平行,足活动度最大,但不稳定,以适用不平地面,足肌少活动。(2)支撑相中期:指支撑相中间阶段的时间。此时
支撑足全部着地,对侧足处于摆动相,是唯一单足支撑全部重力的时相,正常步速时大约为步行周期的38%~40%。此期小腿外旋及背伸,跟内翻,距舟跟骰活动轴不同。足活动范围受阻,但稳定性增加。足弓加强,跖筋膜因跖趾过伸而拉紧,足
形成强杠杆。(3)支撑相末期:指下肢主动加速蹬离的时间,开始于足跟抬起,结束于足离地,约为步行周期的10%-12%。此期小腿后肌收缩。足跟离地,足跖屈内翻,小腿外旋,体重分布在跖骨上,身体前进。2.摆动期:指足离开地面
向前迈步到再次落地之间的时间,占步行周期的40%。屈髋是主动性动作,内收、外旋则是被动性的。(1)摆动相早期:指足离开地面早期的活动,主要动作为足离地,屈髋带动屈膝,加速肢体向前摆动,占步行周期的13%-15%。参与的肌为胫前肌、髂腰肌、股四头肌。如果离地障碍(如足下垂
),或加速障碍(髂腰肌和股四头肌肌力不足),将影响下肢前向摆动,导致步态异常。(2)摆动相中期:指足在迈步中期的活动,足离地仍然是主要任务,占步行周期的10%。参与的肌主要为胫前肌,保持踝关节背屈。(3)摆动相末期:指迈
步即将结束,足在落地之前的活动,主要动作是下肢前向运动减速,准备足着地的姿势,占步行周期的15%。参与的肌包括腘绳肌、臀大肌、胫前肌和股四头肌。(三)步行周期中的运动学参数人体步行过程的运动学参数主要有六个,已经成为国际步态研究领域进行步态分析时比
较公认的六大因素。1.髋部旋转:正常步行过程中,髋部左右两个髋关节连线,相对于人体纵轴有一个前后自然转动过程,通过脚跟着地时髋部前旋,脚趾离地时髋部后旋,来增加腿的长度,这种运动能够有效加大步幅。2.髋部侧面下降:在步
态周期中,一侧髋关节也有一个上下起伏的过程。在足趾离地和足跟着地时,摆动腿一侧骨盆下降,可以增加腿的长度,而在摆动过程中,髋关节稍提起,形成骨盆绕矢状轴的转动。3.支撑阶段的膝关节弯曲:脚跟着地和脚趾
离地时膝关节处于伸直状态,而在单腿支撑阶段膝关节轻微弯曲,有利于蹬伸阶段大腿肌群用力,又可降低重心波动。4.踝关节的滚动运动:脚跟着地时脚背屈,脚趾离地时脚趾屈,增加腿长,利于缓冲着地时的阻力,增加离地时蹬地力量。5.下肢在平面中的转
动:膝关节在伸直最后10°-20°时,外侧半月板向后滑动,内侧半月板不动,导致胫骨绕其纵轴外旋4°-15°。因此,脚趾离地时膝关节蹬伸,小腿旋外,并伴脚外展。而脚跟着地时,小腿旋内、脚内收。再到脚趾离地时旋外,形成下肢在平面中的转动,下肢通过旋外伸长,旋内缩短。6.膝内收:膝关节
在解剖上的外翻,允许步行有一个狭窄的宽度,如果没有膝内收,很容易照成宽幅步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