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新女性生殖系统疾病课件.pptx,共(85)页,1.914 M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3351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病理教研室乔爱秀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第一节子宫颈疾病第二节子宫体疾病第三节妊娠滋养层疾病慢性宫颈炎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子宫颈癌(一)概述(二)病因和发病(三)基本病变(四)临床病理类型病因及发病1.细菌感染:链球菌、肠球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少
数也可因感染沙眼衣原体、淋球菌、单纯疱疹病毒(HSV)和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2.诱因:分娩、流产、手术等→宫颈损伤3.内分泌失调4.解剖结构鳞状上皮柱状上皮(1)子宫颈粘膜充血水肿,上皮细胞变性坏死,不同程度的增生和鳞状上皮化生。(2)腺体也有不同程度的增生和腺
上皮鳞化。(3)子宫颈间质慢性炎症表现:充血水肿,慢性炎细胞浸润。光镜:慢性宫颈炎宫颈糜烂子宫颈阴道部的鳞状上皮因炎症或损伤而发生坏死、脱落,形成浅表缺损。真性糜烂:假性糜烂:宫颈阴道部鳞状上皮损伤后很快被子宫颈管内柱状上皮增生外移而覆盖,由于柱状上皮很薄,上皮下血管较易显
露而呈红色,像糜烂。正常宫颈宫颈糜烂宫颈息肉:慢性炎症长期刺激可使宫颈粘膜、腺体和间质纤维结缔组织发生限局性增生形成息肉。宫颈腺囊肿(纳博特囊肿)Nabothiancyst新生鳞状上皮覆盖腺管口或伸入腺管口而阻塞开口,粘液潴留,腺体扩大成囊状,称子宫颈腺囊肿,又称
纳博特囊肿。纳博特囊肿(一)概念(二)好发部位及致病因素(三)转归(四)临床诊断指子宫颈上皮被不同程度异型性细胞所取代,有恶变的潜能,属癌前病变。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轻度中度重度1/32/3基底膜上皮表层上皮非典型增生分级ІПш原位癌轻度非典型增生中度非典型增生重度非典型增生原位癌原位癌累及腺体
:原位癌的癌细胞可由表面通过宫颈腺口进入子宫颈腺体内,取代腺上皮的部分或全部,但仍未突破腺体的基底膜。中度重度轻度原位癌1/32/3基底膜上皮表层CIN-ⅠCIN-ⅡCIN-Ⅲ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Ce
rvicalintraepithelialneoplasia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是一个逐渐连续发展的过程,统称为子宫颈上皮内瘤变。浸润癌子宫颈鳞柱上皮移行带上皮非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转归轻度中度重度临床诊断⚫醋酸液涂抹:白色斑片状⚫碘实验(Schil
ler实验或Lugol实验):正常上皮富含糖原,被染成棕色;不典型增生及原位癌由于无糖原合成,故不着色。⚫确诊:脱落细胞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一)概述(二)病理变化(三)扩散和转移(四)临床病理联系⚫发病年
龄:40~60岁最多,平均年龄54岁。⚫临床表现:早期:多无症状,在阴道涂片检查时被发现。后期:主要症状阴道不规则出血,接触性出血,血性白带。晚期:由于癌组织坏死继发感染出现大量脓性或米汤样恶臭白带,还可出现疼痛。⚫病因:尚无定论(1)婚姻生育:早婚、早育、
多产、性生活紊乱、宫颈裂伤(2)自身雌激素刺激及配偶包皮垢刺激(3)病毒感染:HPV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病有关,尤其是HPV16、18、31、33型⚫组织学类型:80-95%为鳞癌,其次为腺癌◆糜烂型:粘膜潮红,呈
现颗粒状,触之易出血。◆外生菜花型:癌组织向宫颈表面生长,形成乳头状或菜花状。◆内生浸润型:癌组织向宫颈深部浸润生长,宫颈前后唇肥厚。◆溃疡型:癌组织除向深部浸润外,表面同时坏死,形成溃疡。肉眼分型子宫颈癌(外生菜花型)宫颈癌(内生浸润型)光镜分型子宫颈鳞状细胞癌早期浸润癌:浸润癌:少数癌细胞突
破基底膜浸润到下方的间质,形成不规则的癌细胞巢或条索,但浸润深度不超基底膜下5mm,无血管浸润,无淋巴结转移。癌组织突破基底膜,明显浸润间质,浸润深度超过基底膜下5mm,并伴有临床症状者。子宫颈高分化鳞癌⚫腺癌1.发病率:较鳞癌少见,近年来有上升趋势。2.发病年龄:较鳞癌大,平均
56岁。3.大体类型与鳞癌基本相同。4.镜下:呈一般腺癌的结构。5.预后:较鳞癌差,对放射线不敏感,易早期发生转移。子宫颈腺癌子宫颈腺癌高分化腺癌:中分化腺癌:低分化腺癌:腺体结构实性癌巢腺鳞癌子宫颈高分化腺癌直接蔓延
淋巴道转移0期:原位癌。Ⅰ期:癌局限于子宫颈。Ⅱ期:癌侵犯阴道,但未达下1/3;侵犯宫旁组织,但未及盆壁。Ⅲ期:癌侵犯阴道下1/3,扩展至盆壁。Ⅳ期:癌超越骨盆,累及膀胱或直肠。临床分期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增生症子宫体癌(一)概念(二)病因和机制(三)临床表现(四)病理变化子宫内膜腺体和
间质出现于子宫内膜以外的部位,80%发生于卵巢,其余依次发生于子宫阔韧带、直肠阴道陷窝、盆腔腹膜、腹部手术瘢痕、脐部、阴道和阑尾等。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如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异位局限于子宫内,最多见为子宫肌层中(至少距子宫内膜基底层2-3mm以上)称为子宫腺肌病。种植学说:经血倒流至输卵管进
入盆腔,子宫内膜碎片种植在盆腔或腹膜表面;在子宫切开或切除时人为地将子宫内膜移植到腹壁切口。体腔上皮化生学说:由器官本身局部的体腔上皮化生而来。异位子宫内膜在卵巢激素的作用下,发生周期性变化,随月经反复出血,在局部形成充满血性液体的囊性肿物,由于囊内含棕红色粘稠的变性血性液体,似巧克力
糊。肉眼观◆异位子宫内膜产生周期性反复出血。◆紫红色或棕黄色,结节状,质软。◆如有出血机化,与周围器官发生纤维性粘连。◆在卵巢,形成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叫“巧克力囊肿”。巧克力囊肿(一)概述(二)病理变化肉眼光镜由于内源性或外源性雌激素增高引起的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增生,叫子宫内膜增生症。临床
表现:功能性子宫出血(月经不规则、经期延长和月经量过多)。育龄期和更年期妇女均可发病。肉眼:弥漫增生:内膜普遍增厚,可达0.5~1cm,表面光滑,柔软。局限增生:内膜可呈不规则形或息肉状。单纯型增生⚫特点:子宫内膜
腺体及间质均增生,但二者相比腺体增生更明显,无细胞异型性。⚫表现:腺体数目增多,大小不一、分布不均;腺腔稍扩张,偶见腺体扩大成囊;腺上皮细胞呈单层或假复层。⚫预后:1%发展成子宫内膜癌。复杂型增生⚫特点:腺体增生而密集排列,间质稀少,无明显细胞异型
性⚫表现:腺体数量更多,结构也更加复杂,腺上皮向腺腔内呈乳头状或向间质呈出芽样增生。间质稀少。⚫预后:3%发展为子宫内膜癌。不典型增生⚫特点:复杂型增生基础上出现腺上皮细胞的异型性。⚫表现:细胞体积增大,
核大,染色质粗,核仁明显,上皮复层,失去极性,常见核分裂像。⚫预后:为癌前病变,1/3发展为子宫内膜癌。(一)概述(二)病理变化(三)扩散与转移(四)临床分期概述发病率: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30%。近年来上升趋势。发病人群:55岁左右,75%绝经期和绝经
期后妇女。临床表现:白带增多和不规则阴道流血。病因未明,认为与雌激素长期持续作用有关。相关依据:1.肥胖2.终身未生产或无排卵性月经周期3.患分泌雌激素的功能性卵巢肿瘤4.雌激素替代疗法治疗更年期综合征肉眼分型弥漫型:子宫内膜弥漫增厚,表面粗糙不平,灰白质脆,常有出血坏死和溃疡形成,并有不同程度浸
润子宫肌层。局限型:多位于子宫底或子宫角,常呈现息肉状或乳头状突向宫腔。子宫内膜癌(弥漫型)子宫内膜癌(局限型)子宫内膜癌(弥漫型)光镜分型高分化腺癌:中分化腺癌:低分化腺癌:腺管排列拥挤,紊乱,细胞轻度异型,似增生的内
膜腺体。腺体不规则,排列紊乱,向腔内生长呈乳头状或筛状结构,可见实性癌巢,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像易见。癌细胞分化差,很少形成腺样结构,多呈现实性片状,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像多见。腺棘癌腺鳞癌子宫内膜腺癌(中分化)直接蔓延淋巴道转移子宫底部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子宫角部癌:腹股沟淋巴结宫颈
管的癌:宫旁、髂内、髂外、髂总淋巴结圆韧带淋巴管临床分期:Ⅰ期:癌局限于子宫体。Ⅱ期:癌侵犯子宫体和子宫颈。Ⅲ期:癌向子宫外扩散,尚未侵及盆腔外组织。Ⅳ期:癌超越骨盆,明显累及膀胱或直肠。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绒毛膜癌位于正常绒毛内层,立方形或多边形,胞浆淡然,核圆居中,染色质稀疏。位
于正常绒毛外层,体积大而不规则,胞浆嗜酸,深红色多核,核深染不规则。滋养层细胞滋养层合体滋养层子宫蜕膜母体:绒毛膜胎儿:(一)概述(二)病因和发病(三)病理变化(四)临床病理联系(五)预后又称为水泡状胎块,使胎盘绒毛
的一种良性病变,发生于育龄期的任何年龄,多在20—30岁,是由于胎盘绒毛水肿形成大小不一的水泡,相互间有细缔相连成串,形如葡萄而得名。分为完全性和部分性葡萄胎。◆认为是一种良性的滋养层细胞肿瘤。◆认为是一种病理性妊娠。是胚胎缺陷或胚胎早期死亡后绒毛产生继发性蜕变的结果。病
因和机制受精卵病变胚胎缺陷胚胎死亡绒毛间质血管减少滋养层细胞吸收的液体胎儿间质液体储留绒毛肿胀水泡完全性葡萄胎二倍体核,染色体均来自父方,无母方成分部分性葡萄胎三倍体核,额外的染色体来自父方,母方正常完全
性葡萄胎胎盘绒毛普遍水肿,形成大量成串的壁薄内含清亮液体的水泡,有蒂相连,形似葡萄,无胚胎或胎儿成分完全性葡萄胎①绒毛间质高度水肿,致使绒毛肿胀。②间质内无血管或仅含有一些无功能的血管。③滋养层细胞不同程度的增生,有轻度异型性。部分性葡萄胎①部分绒毛正常。②
间质内有时可以见到毛细血管,有含核的红细胞。③滋养层细胞增生程度较轻。部分绒毛形成水泡,部分绒毛正常,伴有或不伴有胎儿或其附属物肉眼:光镜:⚫子宫异常增大,超过正常妊娠月份。⚫无胎心胎动。⚫血、尿中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明显增高⚫阴道出血,偶有葡萄状物流出。临床
病理联系1水肿的绒毛侵入子宫肌层。2滋养层细胞的增生和异型性更为明显。3部分水肿绒毛可以侵入血管,在阴道和外阴形成暗红色或蓝紫色的转移结节,少数发生肺、脑的转移。侵蚀性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一)概述(二)病理变化(三)转移(四)临床病理联系概述1.起源:是滋养层细胞发生的高度恶性肿瘤。2.发生与
妊娠有关:大约50%发生于葡萄胎后;25%发生于流产后;20%发生于正常分娩后;5%发生于早产和异位妊娠。3.主要临床表现:葡萄胎、流产或足月产后阴道持续不规则流血,血及尿中HCG浓度显著升高。子宫绒毛膜癌呈现出血
坏死特点,癌组织呈现暗红色、蓝紫色,质地软而脆,可在子宫肌层内,也可突向宫腔,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癌组织含有两种具有诊断意义的癌细胞,分化不好,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像多见。这两种细胞混合排列成巢状或条索状。◆癌组织本身无血管无间质,营养来自于母体血管渗出物或侵入周围血
管获得营养。◆癌组织周围有大片出血坏死。◆没有绒毛形成。光镜绒毛膜癌◆子宫增大。◆持续阴道不规则出血。◆血或尿中HCG持续升高。临床病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