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臻网精品文库

胃肠道息肉内镜下电凝切除术课件

PPT
  • 阅读 1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35 页
  • 大小 5.137 MB
  • 2023-03-1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橙橙】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胃肠道息肉内镜下电凝切除术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胃肠道息肉内镜下电凝切除术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胃肠道息肉内镜下电凝切除术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胃肠道息肉内镜下电凝切除术课件
胃肠道息肉内镜下电凝切除术课件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3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胃肠道息肉内镜下电凝切除术课件.pptx,共(35)页,5.137 M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3318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学习]胃肠道息肉内镜下电凝切除术•定义•胃肠道息肉是指胃肠道黏膜突向内腔形•成局限性隆起的病变。•一般呈圆形或卵圆形,表面光滑或呈分•枝状,大小不一,从数毫米至2-3厘米不等。••••分类•(一)根据息肉所发生的部位不同分类•分为:食管

息肉•胃息肉•小肠息肉•大肠息肉•其中以胃和大肠息肉•最常见,大肠息肉检•出率为16.4%一42.6。••(二)根据形态学分类•根据息肉在内镜下的形态,目前大多采用日本山田分类法将胃肠息肉分为四型:•山田Ⅰ型:息肉基底广、平滑,与周围粘膜•界限不清楚;•山田Ⅱ型:隆起与基底呈直角,界限

较明•显,但无蒂;•••(二)根据形态学分类•山田Ⅰ型:•山田Ⅱ型:•山田Ⅲ型:基底较顶部缩小,与周围粘膜界•限明显,有亚蒂;•山田Ⅳ型:息肉底部明显狭小,形成蒂。••(三)根据病理学分类•胃肠息肉病理组织学分类上通常分为四型:•1、腺瘤性息肉•2、错构瘤幼年性息肉•P

eutz-Jeghers综合征•3、增生性息肉•4、炎症性息肉••1、腺瘤性息肉:•胃肠道腺上皮发生的良性肿瘤。•腺瘤性息肉与胃肠癌关系密切。90%以上的大肠癌为腺癌,而半数以上的腺癌由腺瘤癌变所致。•好发部位:直肠、乙状结

肠。•大小:约0.5-2.0cm,部分大于2.0cm。•根据组织学特征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性腺瘤••1、腺瘤性息肉:•(1)管状腺瘤:•最多见,占腺瘤的80%,多为有蒂•息肉(85%)。•形态:多数为1—2cm大小•,有蒂,呈球状或•梨

状,表面光滑,•可有浅裂沟和分叶•现象。色泽发红或•正常,质地软。•••1、腺瘤性息肉:•(2)绒毛状腺瘤(又称乳头状腺瘤):•占腺瘤的10%。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最•高,达40%以上。•形态:多无蒂或亚蒂,体积大,一般大于•2—

3cm,呈绒球状、菜花状,表面•有细长绒毛或结节状突•起,颜色苍白发黄,质•软而脆,易出血,常伴•糜烂,表面常附有大量•粘液。•••1、腺瘤性息肉:•(3)混合性腺瘤(又称管状绒毛腺瘤):•占腺瘤的1

0%。•形态:以上两种的中间型,中等大小,多•为厚柄的蒂,表面部分呈绒毛或结•节状,质软。•••2、错构瘤性息肉:•(1)幼年性息肉(又称潴留性息肉)•与先天性发育异常有关。多见于青少年,发生率约为6%

一7%,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90%以上),是儿童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形态:90%生长于距肛门25cm范围•以内,多数直径小于lcm,•也有大于5cm者,有蒂。•当息肉多达10个以上时,称•为幼年息肉病。••(2)Peutz—

Jeghers综合征•(黑斑息肉综合征)•全胃肠道均可发生息肉,以空肠最常见。•形态:息肉大小差异明显,多为有蒂或亚蒂且蒂•较粗,蒂内有肌肉成分,因此蒂可竖起。•息肉表面不光滑,有许多小叶状突起,小•叶间有深凹的裂沟,质地中等偏软,色泽•与周围粘膜相同。••

3、炎症性息肉:•发生与胃肠黏膜慢性炎症反复发作有关,可见于炎症性肠病(UC、Crohn病)、慢性菌痢、肠结核等疾病。大肠癌手术后吻合口缝线异物反应也可引起息肉。主要发生在中青年,发生率在13.2%一28.9%。•形态:常为多发性,多数

较小,一般无蒂,直径•常在lcm以下,有时呈•桥状。••Crohn病••4、增生性息肉:(又称化生性息肉)•是一种胃肠黏膜退行性改变。•主要由于胃肠黏膜表面上皮细胞过度成熟,细胞脱落障碍或更新时间延长

,而使细•胞数量增加,隆出黏膜表面所致。患病年龄•一般在40岁以上,高峰年龄为50一59岁,资•料显示增生性息肉占大肠息肉的23.7%。•分布:以远端大肠多见。•形态:粘膜表面的小滴•状隆起,表面光•滑,基底较宽,•多发性亦常见。•••

适应症和禁忌症•(一)适应症•适应症的选择与内镜医生的技术水平有•明显的关系。包括:•1、各种大小的有蒂息肉和腺瘤;•2、直径<2cm无蒂息肉和腺瘤;•3、多发性腺瘤和息肉,分布散在,数目较•少;•4、家族性多发性腺瘤应局限于有癌变倾向•的个别腺瘤。••(二)禁忌证•1、

有内镜检查禁忌者;•2、直径>2cm非侧向生长无蒂息肉和腺瘤;•3、多发性腺瘤和息肉,局限于某部位密集•分布,数目较多,估计电凝切除难以解•决者;•4、家族性腺瘤病;•5、尚未纠正的凝血障碍患者。•注意:口服抗凝药

的患者至少应停药48小时•以上;•已安起搏器的患者应在心内科医生的•指导下手术。••术前准备•(一)术前患者准备•1、术前患者需进行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检查,正常者方可施•行息肉切除治疗;•2、息肉较大或一次准备切除多枚息肉•有出血可能,应查血型和备血;•3、

胃息肉切除前需禁食6h以上;•4、大肠息肉切除前,需清洁肠道。••(二)器械准备•目前国内使用的胃肠镜:•主要有OLYM-PUSEY、FUJINON、PENTAX公司•生产的各型胃肠镜•高频电凝发生仪(OLYM-PUSEY生产的UES2-•型)•电凝圈套器有多种类型•分为:半月型•新月型•六角型•

椭圆型••(二)器械准备•电凝、电切电流强度的选择要适当。•电凝是采用火花间隙电流,凝固效果好,但组织损伤较深,电切电流则反之,USE-2及PSD-2型高频点凝发生仪配置有混合电流,其电凝、电切比例为3:1或4:1,通

常点凝指数为3.5—4.0,电切指数为3.0—3.5,混合指数为2.5—3.5之间。•具体选择哪种方式及指数,应根据息肉大小、形态、蒂部情况而定。••操作方法•原理:高频电流通过人体时会产生热效应使组•织发生凝固、坏死,以达到息肉切除、•止血等治疗目

的。•(一)常规内镜检查:•1、胃息肉切除:先行上消化道内镜完整检•查,确定息肉大小、形态、位置、数目•,然后尽可能吸净胃底及大弯侧的黏液•湖,充气扩大胃腔,使视野清晰。•••四、操作方法•(一)常规内镜检查:•1、胃息肉切除:•2、肠息肉切除:检查中一旦发现息肉,首先应取直

镜身,结襻者应尽量解襻,抽净周围积水,置换气体3—5次,如息肉上附有粪渣,可用吸引或冲洗的方法去除干净。如息肉位置暴露不佳,可采用调整角度钮,旋转镜身,改变患者体位的方法,将息肉至于视野的6点或12点处,与圈套钢丝呈垂直状态,此时最容易套入。若使用可旋转型

圈套器,圈套息肉会更为方便。••(二)插入圈套器、行电凝电切•1、圈套器套入息肉后,由于圈套钢丝是由•远端向进端收紧,此时以套管根部轻抵圈套部•位,再缓慢收紧圈套钢丝,可防止息肉滑脱。•••(二)插入

圈套器、行电凝电切•2、圈套器与内镜前端至少应相距1.0cm,•收紧的圈套器应距胃肠黏膜0.3一0.5cm。收紧•圈套过程中切忌用力过猛,以免息肉被机械勒•除而出血。•切除息肉时,要掌握“先凝后切”的原则,•凝、切比例约为3-4:1,电凝时见到蒂部或基•底发白

则可电切一次。每次凝切时间不宜过长•,以1-3s为宜。息肉被切除后应观察残根,见•无出血方可结束治疗。••(二)插入圈套器、行电凝电切•3.各种息肉的治疗方法:•根据息肉的大小、形态、蒂部情况可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包括一次全切和分刀切。息肉直径<0.5cm者,仅用活检钳咬除1-3次即可

除去。息肉直径0.5-1.0cm者则用热活钳或圈套的方法。息肉直径>1.0cm者则采用圈套切除的方法。•••(二)插入圈套器、行电凝电切•4.息肉的回收:•电凝切除后的息肉都应回收进行组织病理检查。回收的方法有吸引、圈套吸引、抓持及自然排出等手段。一般直径:<O.5cm者可用

吸引的方法吸入吸引瓶中回收;0.5-1.Ocm者可吸引至镜端随镜退出;1.0-2.Ocm的息肉可用圈套吸引法进行回收;对较大•圆滑不易圈套的息肉以三•爪钳或网篮抓持较合适。•切除的息肉用息肉•回收器取出•••并发症及其对策•高频电凝切除息肉的并发症高于诊断性检查,最

为常见的并发症为出血和穿孔。•(一)出血•其发生率为0.05%一3.4%,多以即刻出血为主。•常见原因:•1、圈套器收缩过紧,用力过猛形成机械勒除;•2、电流功率选择较弱,凝固不完全,致使息肉•中央小动脉凝固不充分;•3、未经凝固

电流,误踩电切开关;•4、分叶状息肉的切割部位不当。•••(一)出血•对策:•1、圈套丝与残端发生粘连,拔出时残蒂较长,可•再次圈套残端,勒紧残端,观察数分钟,如仍•有出血,再次行电凝切除术;•2、以电凝器或热活检钳电烙止血;•3、出血部位旁注

射无水酒精或生理盐水肾上腺素•溶液0.1-0.2ml;•4、局部喷洒5%一10%Mon—sell溶液,生理盐水•肾上腺素液及凝血酶止血;•5、每切除一次息肉后,应清洗圈套钢丝端焦化•物,可在顶部涂布硅油以防止粘连。••(二)穿孔•发生率为0.1%-0.4%,

可发生在检查及治疗中,也可在术后数小时及数天后发生。•对策:•1、严格遵循循腔进镜的原则,少注气,少拉钩,避免盲目滑镜,确需滑镜时,如遇阻力,即应停止进镜;•2、对老年人横结肠下垂者,腹部多次手术有肠粘连及乙状结肠长或炎症性肠病

较重者尤应慎重;••(二)穿孔•对策:•3、凝切息肉时,一次电凝时间不宜过长,一•旦疑为穿孔,就立即终止检查,严密观察,•必要时可考虑手术探查。•此外,少数患者术后出现腹痛、发热、白细胞增高及局限性腹膜炎体征。多是由于肠壁透热损

伤所致,可严密观察,排除穿孔的可能性,一般采取保守支持治疗症状可消失。••术后处理•胃息肉摘除后应禁食3h,流质饮食24h,•第2天即可半流质或软食1—2周。并常规应用•抗溃疡药物2周。息肉切除后还应观察4

—6h,有条件者留院观察24—48h,卧床休息2—3d,•1周内避免剧烈活动及重体力劳动;肠息肉术•后进少渣饮食,1周内忌粗糙食物;2周内保•持大便畅通,排便忌用力。•

小橙橙
小橙橙
文档分享,欢迎浏览!
  • 文档 11256
  • 被下载 0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橙臻网精品文库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兔子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