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科学【湘科版】六下《太阳和太阳系》教案 (20).doc,共(2)页,17.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1106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太阳系》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教材安排了两大活动:活动一:认识太阳系,根据太阳系的示意图了解八大行星及它们的排列顺序,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进行交流,形成对太阳系的初步认识;活动二:建一个太阳系模型,教材提供了太阳系八大行星与太阳的平均
距离、赤道直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等的相关数据,提示学生将太阳的直径缩小到14厘米(即缩小100亿倍),让学生尝试在教室里、操场上建构太阳系模型,体验太阳系的浩渺及行星的渺小和行星间距离的遥远,不仅加深学生对太阳和太阳系中的组成天体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更
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理解力,建立有关宇宙空间的概念。二、学情分析科学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之上,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为生长点,促进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不断地向前发展。1.学生对太阳系的认识是肤浅的。学生对太阳系的了解基本源于书籍、网
络和有关视频,个别天文爱好者了解的甚至比教材中呈现的要多得多,但多是一些基本的现象和认识,甚至是错误的,如学生往往把教材中太阳系示意图的插图,当成是真实的太阳系照片。2.学生缺乏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处理能力。教材中虽然提供了太阳系八大行星的有关数据,但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
和处理能力显然不够,不能从数据的背后去发现蕴含在数据中的有关太阳系的真实情况。3.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理解力偏弱。学生往往专注于现实情境的观察,对宇宙空间及天体的运行缺乏在头脑中建立立体的形象,这也是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所决定
的。三、教材处理基于学生的前概念及教材对学生探究活动的要求,本课的教学拟在以下两方面有所突破:1.简化数据的处理。建模所涉及的数据处理比较麻烦,而计算又要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因此在本课的建模过程中,教师依据学生
对数据处理的方向和要求,事先处理好数据供学生建模。2.三次建模,逐步修正。三次建模的过程,是基于学生三个逐级提升的认识层次展开的。学生在一次次模拟建构的过程中,对太阳系的真实情景认识越来越深刻,这个认识是学生在不断地交流、探讨、模拟中发现和获得的。科学的
教学,目的是促进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的发展,这也正是本课教学设计的宗旨。四、教学目标1.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2.认识到收集和整理资料,并进行交流,是科学学习
的一种方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五、教学具准备1.学具:每组学生一大盒橡皮泥、太阳及八大行星塑料球比例模型2.教具:教学PPT(包括八大行星及其他天体视频)、50米皮尺、课前在操场上划好0~100米建模跑道(间隔1米标明数字)六、教学过程:(一
)导入:看太阳系示意图,认识太阳系,揭题。(二)初步了解八大行星:1.看图了解太阳系的八大行星。2.视频了解八大行星。(三)初步建构太阳系:1.思考:用橡皮泥做出这八个行星的模型,需要什么数据?(教师依学生要求出示相关数据)。2.学生利用橡皮泥做八大行星模型,并在桌面上按离太
阳从近到远的顺序排列好。3.小组交流观察:看看建造的模型有什么问题?4.怎样使每组做出来的八大行星模型跟实际的大小比差不多?5.出示各个行星缩小20亿倍后的直径;思考:按这个尺寸来做八大行星的模型,有什么问题?(四)再建太阳系模型:1.出示太阳系八大
行星的模型,简介模型的用法。要求:在桌面上摆出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位置。2.小组观察交流,看看建造的模型有什么问题?建一个标准的太阳系模型,还需要什么数据?(教师依学生要求出示相关数据)。3.八大行星的赤道直径缩小了20亿倍,那么它们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也应缩小多少倍?(出示水
星距离太阳缩小20亿倍的数据)(1)把黑板当成太阳,请一学生用皮尺拉一拉水星距离太阳的距离,体会到按这个比例缩小数据是无法在教室内建构太阳系模型的。(2)出示其他行星距离太阳系的数据,进一步体会到就是在操场上也无法完成太阳系
模型的建构。4.已经把八大行星按比例缩成这么小了,你有什么要说的?5.有办法在操场上建造出太阳系的模型吗?6.出示缩小500亿倍的数据。看距离,有问题吗?大小呢?7.今天我们有办法按比例模拟建一个太阳系吗?(五)操场构建太阳系:1.出示操场模拟建造太阳系的要求
。2.分组。排队,操场模拟建造太阳系。(六)汇报交流、结课:1.交流模拟建造太阳系的感受。2.介绍太阳系的其他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