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一节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1-鲁科版生物七年级下册.doc,共(6)页,61.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210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一、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1)准备好有关本节课的PPT课件,“寨卡病毒或致新生儿小头症”的视频,(2)常见疾病调查表,(3)教具准备:多媒体2、学生准备利用课余时间调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疾病,完成《常见疾病调查
表》;通过查阅书籍或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各种疾病的病因。二、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播放“寨卡病毒或致新生儿小头症”的视频。提问:1、寨卡热是由什么引起的?2、这种疾病是通过什么传播的?3、通过什么方法预
防和治疗?通过三个驱动性问题,体现本节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学生认真观看视频,思考驱动性问题。展示:1、寨卡热由寨卡病毒引起。2、通过埃及伊蚊传播。3、可以通过消灭埃及伊蚊来控制和预防。播放视频抓住学生眼球,激发学习兴趣。体现宏观备课,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和目标。新授:(一)传染病1、展示《常见疾病调查表》提出要求:根据自己的调查,简要说一下各种常见疾病的病因,并且尝试分类。2、根据学生回答,引出下一个问题:传染病有什么特点?继续追问:除了传染性,还有没有其他特征?老师可借助小例子启
发引导学生。例如:师:流感是一种常见传染病,它为什么叫流感?(老师说话的重音可放在“流”字上,起强调作用。)1、学生课前已做调查展示:a流感—感冒病毒b水痘—带状疱疹病毒c肺结核—结核杆菌d结膜炎—多种致病菌或病毒e近视眼—眼球结构改变f贫血—缺铁或营养不良g龋齿—牙齿组织破坏h蛔虫病—肚里
有寄生虫其中,abcd为传染的疾病,efgh为不传染的疾病。2、集体回答:传染性学生思考学生得到提示,比较自然地答出“流行性”这一特点。学生通过查找常见疾病的病因,对传染病和非传染病有一个初步认识,同样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主
要还是体现学生为主体的这一课堂理念。老师是引路人,通过一些手段,如“声调”的不同来启发学生,最终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3、展示“结膜炎”和“近视眼”两张图片,让学生直观上感受一下这两种病的不同,总结出“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
概念。老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评价后,紧接着抛出下一个问题:什么是病原体?同时再次展示《常见疾病调查表》老师再提:是不是所有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都是病原体?在学生展示时,如遇困难,老师可稍作提示,例如“酸奶”。如果没有困难,老师也可让
学生举例反证一下自己的结论。最后抛出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根据病原体的种类不同,可以把传染病分成几类?学生展示: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非传染病是不传染的疾病。学生通过分析《调查表》中的病因这一项,很
容易总结出答案:病原体就是一些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学生思考交流学生展示交流成果:不是。只有能引起疾病的才是。学生展示: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寄生虫性传染病这部分的设计主要是通过“问题驱动”层层递进。(
二)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重点)1、提出学习要求:阅读教材43页,思考下面两个问题。(1)为什么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手帕捂住口鼻?(2)为什么老人和小孩更容易患流感?老师对学生的展示做简短评价后,展示流感和甲肝
这两种传染病流行的过程图。要求学生总结得出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学生认真阅读材料,思考并交流这两个问题。展示:(1)咳嗽或打喷嚏时会喷出大量的飞沫,里面含有大量的流感病毒。(2)老人和小孩体质差,抵抗力弱。学生认真看图,直观
感受传染病流行的过程,便于总结得出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展示: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首先了解流感的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锻炼学生的分析、总结和归纳的能力。针对学生的展示,老师评价后,可及时追问:(1)什么是传
染源?它与病原体一样吗?(2)传染源和病原体中的“yuan”字一样吗?展示完毕,老师补充:传染源是“源头”;病原体是“原因”。帮助学生理解记忆,防止出现错别字。展示图片,让学生区分哪些是传染源?哪些是病原体?2、
提问:(1)什么叫传播途径?常见的传播途径有哪些?(2)什么叫易感人群?一般什么样的人属于易感人群?展示图片,让学生判断分别是哪种传播途径。让学生回忆视频中的内容,思考寨卡热的传播途径属于什么?(老师可重放视频片段)老师追问:为什么埃及伊蚊是传播途径,而不
是传染源?老师点拨:它自己生病了吗?学生回答完毕,老师可提出登革热的流行,让学生分析其传播途径。针对老师的追问,学生立刻进入思考状态,并交流。展示:(1)传染源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病原体是引起疾病的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2)不一样,一个有三点水,一个没有
。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后展示学生阅读课本44页,展示学生展示内容略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气氛热烈。展示:寨卡热靠埃及伊蚊传播,属于生物媒介传播学生思考根据老师提示得出:虽然携带病原体,但它本身没有患病,不是传染源。学生类比寨卡热,可很快得到答案:登
革热也是生物媒介传播。问题驱动检测并巩固学生对传染源和病原体概念的认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析具体事例提问:根据传播途径的不同,可以将传染病分为哪几类?(此问题可以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是否拓展)总结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呼吸道传染病消化
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体表传染病展示: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拓展学生知识面(三)传染病的预防措施(重点、难点)问:如果缺少某一环节,传染病是否还能流行?追问:为什么?(若有学生不理解,老师可举身边的例子启发。
例如,电线断了,电流还能通过吗?)问: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哪些?展示图片,让学生判断图片中的做法分别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哪一条?(通过学生展示发现,不好区分的是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老师可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通过分析图片来进行区分。控制传染源一般是针对患者的措施;切
断传播途径一般从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方面考虑;保护易感人群是对健康人或动物采取的措施)分析完毕,再展示几张图片,让学生区分学生:不能学生:缺少任何一个环节,路线都不完整,不能流行。学生阅读课本后展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
感人群学生分析思考后,展示成果。学生仔细听老师讲解并记录重要知识。学生认真看图分析区分并展示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巩固老师总结:预防传染病,三个环节抓主要环节,做到综合措施和重点措施相结合。留下思考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做什么来预防传染病?小结1、让学生自主梳理知识点,以框架图的形式将本节课知识进行总结。2、提升:将本节课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1、自主梳理知识点,完成框架图。2、理解有关传染病的知识,应用的实际生活中,服务于生活。帮助学生形成系统、整体的知识框架
,有利于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体现生物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本质。三、板书设计传染病及其预防传染病——病原体传染源控制基本环节传播途径切断预防措施易感人群保护四、拓展作业从2
017年底到今年初,各家医院感冒门诊人满为患,同事、同学间甚至是接送学生的家长间,见面都在互相问候:“没有感冒吧!”......显示出这一波流向性感冒的威力绝对不一般。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2017年底到今年初流行性感冒的病因是什么?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如何预防?思路点拨:可以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学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有关这次流感的资料,从资料中提取有用信息。例如,病原体是什么,有什么传播途径,哪些人属于易感人群等。常见疾病调查表疾病名称病因是否传染学生根据调查情况,如实填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