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中美术-美术鉴赏《第15课 中西传统工艺美术掇英》PPT课件1-鲁美版.ppt,共(39)页,15.702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390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人类创造文明的肇始应该是土与火,而土与火的结合诞生了陶,陶成了土与火的精魂,无疑,人类文明也可以说是从玩泥巴制陶开始的。彩陶暗含了两个重大的艺术法则其一,“无始无终,回味无穷。”其二,“仰观俯察、由上
观下”。(一是游目法则,这是后来中国绘画和中国园林的一个基本审美原则,即画面既无起点,也无终点,呈现为一个整体;二是彩陶的创造和观赏按照“仰观俯察”)1990年4月10日中国人民邮政发行了一套四枚的《彩陶》邮票。其打头的第一枚就是“半坡类型”的“人面鱼纹盆。”为什么选半
坡类型的彩陶为第一枚呢?我以为,一是彩陶到仰韶文化时期已进入鼎盛阶段,而半坡遗址是仰韶文化最具典型的代表;二是“半坡类型”的“人面鱼纹盆”以它最具特异神秘的文化内涵,图腾符号的唯一性,成为中国彩陶不可替代的标志物。人面鱼纹彩陶盆•
1,人面鱼纹是当时图腾崇拜的产物,半坡人甚至认为自已的祖先是鱼,或是人头鱼身。还有人面鱼身纹样,是传说中龙的形象,是原始龙的雏形,是世界公认的原始氏族部落的图腾;•2,是巫师作法时戴的面具,绘在陶器上的人面鱼纹则是代替巫师主持渔猎祭祀活动的专用图案;有学者根据《山海经》中某些
地方曾有巫师“珥两蛇”的说法以为人面鱼纹表现的是巫师珥两鱼,寓意为巫师请鱼附体,进入冥界为夭折的儿童招魂。因为这件人面魚纹盆並非盛器,而是儿童瓮棺的棺盖。仰韶文化流行一种瓮棺葬的习俗,把夭折的儿童置于陶瓮中,以瓮为棺,以盆为盖。•3,
魚在远古人的心目中是生殖繁衍的象征,把鱼多仔和繁殖能力极强的特征作为繁衍生息的心灵寄托,李泽厚先生在《中华文化的源头符号》一文中也提出:“鱼,生命的符号”;米字文瓮彩陶马家窑文化米字文瓮彩陶马家窑文化最早对西安半坡遗址中发现的刻画
符号和纹理图案,提出这一非凡见解的是原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他曾说:“刻划的意义至今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说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螺旋纹尖底
瓶彩绘缸绘鹳鱼石斧图彩绘缸绘鹳鱼石斧图此彩绘陶缸外表呈红色,作直壁平底圆筒状。陶缸外壁有彩绘一幅。画面左侧为一只站立的白鹳,通身洁白,圆眼、长嘴、昂首挺立。鹳嘴上衔着一条大鱼,也全身涂白,并用黑线条清晰描绘出鱼身的轮廓。画面右侧竖
立一柄石斧,斧身穿孔、柄部有编织物缠绕并刻划符号等。白鹳的眼睛很大,目光炯炯有神,鹳身微微后仰,头颈高扬。鱼眼则画得很小,身体僵直,鱼鳍低垂,毫无挣扎反抗之势,与白鹳在神态上形成强烈的反差。陶缸属新石
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作者用白色在夹砂红陶的缸外壁绘出鹳、鱼、石斧,以粗重结实的黑线勾出鹳的眼睛、鱼身和石斧的结构。左绘有鹳鸟一只,昂首挺立,六趾抓地,二目圆睁,口含一条大鱼;右绘一把石斧,斧头捆绑在竖立的木棒上端。作者为表现鹤的轻柔白羽,把鹳身整个涂抹成白色,犹如后代中国画的"没骨"
画法;石斧和鱼的外形则采用"勾线"画法,用简练、流畅的粗线勾勒出轮廓;斧、鱼身中填充色彩,犹如后代中国画的"填色"画法。由于这幅画具备了中国画的一些基本画法,有的学者认为它是中国画的雏形。跳舞纹彩陶盆黑陶表面所呈现纯净的黑色,是
以独特的无釉无彩碳化窑变的古老工艺烧制而成的。出窑后就是浑然天成,不再做任何处理,其外观效果黑如漆、亮如镜。在器物烧成的最后一个阶段,从窑顶徐徐加水,使木炭熄灭,产生浓烟,有意让烟熏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它是继彩陶之后,中国新石器
时代制陶业出现的又一个高峰。欣赏青铜器的角度从青铜器造型角度欣赏从器身纹样的角度欣赏从艺术表现与社会生活角度欣赏从器身文字角度欣赏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
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
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经研究考证,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的庙号。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要在大约二三百名工
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经测定,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古文献记载制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现为国家一级文物,
2002年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立人像面部特征为高鼻、粗眉、大眼,眼睛呈斜竖状,宽阔的嘴,大耳朵,耳垂上有一个穿孔。脑袋后端有发际线。立人像身躯瘦高,手臂和手粗大,很夸张,两只手呈抱握状。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立人像,身高1米7左右,连座通高2.62米,重180
公斤,被尊称为“世界铜像之王”。铸造历史距今已有3000多年,如此庞大的青铜巨人,迄今为止,在国内出土的商周文物中,尚属首例,因此被誉为“东方巨人”。大立人青铜像的头顶花冠的正中,有一个圆形的代表太阳的标志。从
它所在的位置看,这个大立人像也许就是代表太阳神在行使自己的职能,也许他本身就是太阳神的化身。这是太阳崇拜的直接表现。青铜大立人不是一件写实风格的雕像,从人物的骨骼上分析,他的躯体不符合正常人的比例。在世界的任何地
方都找不到长有这般躯体的人。也就是说,这件雕像表现的不是一般意义的人。在孙华看来,那么粗那么大的手,那么细的身体,那么长的脖子都无法和现有的人种联系起来。只能把它解释为一种艺术造型,一种抽象、一种程式化的东西。这是古蜀
人喜欢的一种艺术形式。毛公鼎(DukeMaoTripod),西周晚期青铜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宝鸡市岐山县),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高53.8公分,腹深27.2公分,口径47公分,重34.700公斤。口饰重环纹一道
,敞口,双立耳,三蹄足。毛公鼎铭文长度接近五百字(有497字、499字、500字三说),在目前所见青铜器铭文中为最长。铭文的内容可分成七段,是说: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
私,最后颁赠命服厚赐,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永宝。清末著名书法家李瑞清说:“毛公鼎为周庙堂文字,其文则《尚书》也;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也。”意思是,学习书法不学习毛公鼎铭文,就像读书不读《尚书》。可见毛公鼎铭文的书法价值。可以说,在我国书法
史上,毛公鼎铭文具有相当高的地位,是学书法者必读之帖。春秋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有了飞速发展,如“失蜡法”的发明等。但这一阶段青铜器的铸造工艺的成就并不仅仅体现在创新上,对于一些优秀的传统工艺,也予以继承并发扬光大,如“分铸法”。本器
的仙鹤、双龙耳与器身主体即采用分铸法,既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技术,也反映了当时青铜器上动物造型肖像化的潮流。越王勾践剑,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国家一级文物,1965年冬天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中。因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而千年不锈。经无损科学检测,其主要合金成分为铜、
锡、铅、铁、硫等。花纹处含硫高,因硫化铜可防锈。中国汉代青铜器。1968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墓。宫灯灯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灯体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宫灯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
,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此宫灯因曾放置于窦太后(刘胜祖母)的长信宫,故名。现藏于河北博物院。马踏飞燕(西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