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20课《创造宣言》导学案2-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doc,共(4)页,62.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081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一课创造宣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演讲辞的文体特点,学习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驳斥错误观点,从而得出正确观点的驳论方法。2.能力目标: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理解并学会运用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3.情感目标:增强自信
,树立创造意识,培养敢于创造的精神。【教学重点】1.运用具体事例及理论论据批驳错误观点的方法。2.文章的语言特色:大量排比句的运用及作用。3.自信心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2.引导学生了解运用典型事例驳斥错误观点的方法。3.引导学生增
强自信,挖掘潜能,提高创造意识。【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归纳要点,掌握方法。2.通过让学生搜集资料,对比体会,增强自信。【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撰写教学设计,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2.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给生字词注音并解释。(2)复习有关议论文知识。(3
)通过网络或课外书籍,查阅有关作者及文中涉及到的人物的资料。【教学媒体】多媒体【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话题导入,激发兴趣。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创造”,再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或别人的经历具体说说你对“创造”的理解
。(旨在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创造”的积极性。)那么生活在20世纪的我们的教育家,又是怎样理解“创造”的呢?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关于创造方面的理论,从而导入新课。二、分析文章题目,了解全文“创造”:
是作者论述的话题。有两个含义:(1)造出未曾有过的,首次做出或首次建立。(2)首先完成或建立的成果。“宣言”:一般指国家、政府、团体或其领导人为说明其政治纲领或对重大问题表明其基本立场和态度而发表的文告。也有几国联合发表的或以会议名义发表的宣言。表明作者对“创造”极其重视。那作者对“创造”又
有着怎样精妙的见解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近陶行知和他的创作。三、作者简介: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针对旧中国教育脱离
实际弊端,提出旨在造就创造型人才,培养创新精神的创造教育思想,是我国创造教育的开拓者。他在实践中创立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为世界所知晓的中国教育家。四、检
查预习,扫清障碍。1.给生字词注音并解释。遁(dùn)辞(词):因为理屈词穷而故意避开正题的话。哑口无言:无话可说。鲁钝(dùn):迟钝,笨。自暴自弃众叛亲离2.复习有关议论文知识。(1)议论文三要素指什么?(2)论据有哪几种类型?(3)有哪些
主要的论证方法?(4)议论文有哪几类?(5)驳论文中有几种批驳的方法?(6)驳论文中需要有作者的正确观点吗?3.检查学生搜集到的有关作者及文中涉及到的人物及其事迹资料。五、整体感知,理清思路。(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关键
信息。1.看完整篇文章后的感觉是什么?明确:大量的人、事和很多经典的句子。2.材料涉及哪些方面?明确:文中的材料取自古今中外,涉及图画、雕塑、文学、音乐、数学、物理、地理等领域。3.作者的观点和感情是怎样的?从文中找出能表明作者感情的句子,并说明
在文中什么位置。答:作者认为“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而且他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即使我们走两步退一步,也应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它在文章的第二部分结尾。(二)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句子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全文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3):我们的人类最值得崇拜
的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事物。第二部分(4~10):作者驳斥了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并得出结论。(5个错误观点可分5层)第三部分(11):强调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动力,我们应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第二课时六、研读课文
,体会分析:第一部分:1.这一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明确:宗教家创造出神来供自己崇拜;美术家(罗丹)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教育家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解释见教参。举例:孙悟空神通广大,但也是人类创造
出来的形象。)2.指出第3自然段的修辞手法。明确:顶真(下一句开头的词语与前一句末尾的词语相同,使句子头尾相连,递接紧凑。)3.教育家的创造与宗教家、美术家的创造有什么不同?明确:教育家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4.真善美的活人指的是什么?——学生。
第二部分:1.本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明确:八大山人朱耷在平凡的白纸上挥毫画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飞帝亚斯、米开良基可以让平凡的石头成为不朽的雕像;法国企业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伊士运河;不识字的惠能据说本是目不识丁的樵夫,偶听人讲经,顿悟佛理,后来成为
禅宗的南宗开创者;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2.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明确:作者用这些例子来驳斥五个错误观点:(1)环境太平凡,不能创造(2)生活太单调,不能创造(客观理由)(3)年纪大小,不能创造(4)太无能了,不能创造(5)陷入绝境,不能创造(主观理由
)(这是驳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3.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总结: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名言警句来进行反驳。也就是说,此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4.请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介绍事例所涉及的人物及其事迹。以讲故事的形式进行交流,以便进一步理解课
文内容。(不要求面面俱到,每个学生只要能讲出熟悉的一两个人物或事例就行。学生作答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主要人物或事例的简介。目的是让学生从这些人物身上感受自信,激发创造意识。)5.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明确:处处是创造
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第三部分:1.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哪些句子明显表明了作者的感情?答:作者渴望创造,强调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所以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
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2.本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引用、排比。七、主题归纳:本文作者通过运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对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有力的批驳,从而得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的结论。强调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激励我们发掘潜能,创造美好未来。八、布置作业: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九、拓展迁移,培养创造意识:搜集现实生活中与课文主题有关的实例,激发自己的创造意识培养创造能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