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经学历史略讲课件.ppt,共(36)页,1.588 M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094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国学基础——经学史略讲:从六艺、五经到四书五经、十三经“经”字考《说文解字》:织也。从糸巠声。本字作巠,经线。“经”名考•“经”作书名,最早见于《国语·吴语》:“挟经秉桴”。韦昭注说:“经,兵书也。”而清末俞樾却认为“世无临阵而读兵书者”。俞樾说,“挟经”是掖着剑把手,
“秉桴”是拿着鼓槌。但剑不插在剑鞘里,偏要挟在腋下,不但古代无此说法,而且捶鼓也难以使劲。俞樾的说法有破绽。俞樾这一驳斥还是有道理的。因之,《吴语》的“经”,我们不看做“兵书”。“经”名之起,不在“儒家”•《墨子》有《经》上、下篇,也有《经说》上
、下篇。《经》的文字简单,甚至三四个字便是一个命题。。《庄子·天下篇》说墨学弟子徒孙都读《墨经》,可见“墨经”之说起于战国。《经说》便加以说明。《荀子·解蔽篇》引有《道经》,不知《道经》是什么时代的书。《韩非子》的《内储说》上、下,和《外储说》左上、左下,
右上、右下(共四篇)也有“经”和“说”,可能是仿效“墨经”的。可见,“经”是提纲,“说”是解释或用故事来作证和说明。《礼记》有《经解篇》,可能是因此而得启发的。《墨子》书影清孙诒让《墨子间诂》•“经”名之起,据目前所知文献记载,大概起于“墨经”
,不起于孔子。后代把“经书”这一“经”字神秘化,甚至宗教化,因之凡佛所说叫做“佛经”,伊斯兰教有《可兰经》。道教称《老子》为《道德经》,《庄子》为《南华真经》,《列子》为《冲虚至德真经》。•从汉代开始,学者们将“经”之名专属于孔子
著作或手订的典籍。儒家之“经”•把“儒家”书籍说成“经”的,始见于《庄子·天运篇》: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如果上说可信,则“六经”之名,孔子以前早已有之,他才能说我研究这“六经”
。但是《庄子》一书“寓言十九”(见《寓言篇》),不尽可信。但大致在战国时,儒家已有“六经”。《庄子·天下篇》又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
,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即“《诗》表达思想感情,《书》记述历史,《礼》讲的是应对进退、周旋揖让,《乐》讲的是声音和谐,《易》讲的阴阳,《春秋》讲的是君臣上下。这种道术分布在四方而在诸侯各国中有所表现和设施的,各家各派有时有人
称道它。”这样一说,“六经”不但是儒家所专有,而且它是以后“百家争鸣”的学术源泉。六艺释名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汉代“六艺”始专指“六经”。贾谊《新书·六术》:以与《书》、《诗》、《易》
、《春秋》、《礼》、《乐》六者之术以为大义,谓之六艺。经学史发展略图四书、五经十三经汉宋清六艺、五经汉六艺、六经《汉书·艺文志·六艺略》:《易》《书》《诗》《礼》:《仪礼》、《周礼》、《礼记》《乐》(有名无书)《春秋》:《公羊传》、《穀梁
传》、《左氏传》附《论语》、《孝经》、《尔雅》小学类六艺而九种,奠定了图书分类第一大类经部的基本规模。六艺:五经•六艺之中,《乐》亡佚了,只剩下“五经”。《乐经》可能只是曲调曲谱,或者依附“礼”,由古人“礼乐”连言推想而知
之;或者依附“诗”,因为古人唱诗,一定有音乐配合。•因此,六艺或六经,实则五经。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经典变化•经典不断扩充七经:1、六经加《论语》;2、东汉为《易》《书》《诗》《礼》《春秋》《论语》《孝经》;3、五经加《周礼》《仪礼》九经:1、《易》《书》《
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论语》《孝经》;2、《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十二经:《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公羊传》《穀梁传》《论语》《孝
经》经典名实变化礼——从《仪礼》到《周礼》、《礼记》唐初《五经正义》之《礼记正义》春秋——从《公羊传》、《榖梁传》到《左氏传》唐初《五经正义》之《春秋左传正义》六艺、经与孔子及其弟子•六艺之学是关于《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的学说,包括文本的整理、
意义的阐释等等,属于孔子的学术思想。六艺在孔子之前已存在,孔子以后也不为儒家专有。•但孔子在创立儒学时,对六艺进行了系统的编定、整理和“意义”的阐释,并用来教授徒众,这样便形成儒学内部传授的一套学问。汉代
以后“独尊儒术”,这套学问便称为“经学”。•由于后世以孔门之学为社会国家意识形态,问学之士便以孔子及其弟子为先师、先贤,崇敬有加。祭祀万世师表:释奠礼•《礼记·文王世子》: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
释奠之礼起源甚早:释者舍也,停也,释奠的意思,不过荐馔酌奠而已。释奠用以尊崇先师、先圣,所以只以释奠示敬,不用迎尸以求报功。释奠礼摆脱了一切宗教信仰的礼仪,完全成为国家和知识分子对自身传统的体认与宣扬,并在其盛大与肃穆中,感染群众……释奠礼:上丁祭孔春夏秋冬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称为孟月、仲
月、季月。古代用干支纪日,每月不超过三十天,所以甲乙丙丁等天干一般会出现三次,祭孔用第一个丁日,称为上丁。四大丁祭,就是在四季仲月上丁日举行的祭祀。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近代。斯文在兹——山东曲阜孔庙释奠礼与孔庙•周制释奠礼,以虞舜、夏禹、商汤、文王为先圣,以当时有德
者为先师。至汉代,乃定周公、孔子为先圣,各以经师为先师。隋代至初唐,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东向陪祭。至唐显庆二年(657年),乃尊孔子为先圣,而周公另外配祀武王。至开元二十七年(739年),乃封孔子为文宣王,从此南面受祭。同时配祀先师,也有最早颜子一人,渐渐增至
四配、十哲、七十二弟子等。•唐太宗为推进全国各地的祭孔之礼,还作出过两个大的举措。贞观四年(630),唐太宗又命令各地州学、县学都要建孔子庙,以敦行儒学。这是我国州、县普遍建立建孔庙的开始,祭孔的仪式随之推行到各地。唐宋之间孟子的“升
格运动”•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唐代韩愈的《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的地位逐渐提升。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之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将
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自此,儒家思想又冠以“孔孟之道”。孔庙祭祀的四配十哲•四配指配祀孔子的四位儒门圣贤: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
圣子思子,亚圣孟子。•十哲(十二哲)孔庙祀典原来有“十哲”,是根据《论语》中“从我于陈蔡间”一章中列举的弟子确定的,分别是: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子路,子游,子夏。此后,颜子配享孔子之后,“十哲”加上曾子,改为: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子路,子游,子夏,
曾子。再后曾子也配享孔子,上述“九哲”之外又加上了朱子,子张,有若,从而成为“十二哲”,即: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子路,子游,子夏,朱子,子张,有若。北京孔庙大成门释奠礼在日本、韩国四书与五经•唐宋孟子升格之后,孔孟并称。同时,又非常重视原本在
《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问学教授专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倡言道德、性命之学,形成宋明理学(道学)。•至此,四书之名开始出现。四书又称四子书,而与五经开始并列。道统说之兴•唐代韩愈为了抬高儒家在历史上的正统地位,与佛教“法统”传法世系相抗衡,乃仿
照佛教诸宗的法统,在《原道》中首先提出儒学之“道”的传授系统,认为“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韩愈以孟子继承者自居,宣称“使其道由愈而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表示要象孟子辟杨墨那样,决心肩负起卫道重任,与佛老进行坚
决斗争。朱子的道统说•宋代朱熹进一步将韩愈儒道传授系统的思想,概括为“道统”,而把韩愈本人排除在外,认为上继孟子的是二程。他说:“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这个道统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依次相传,至程颢、程颐才“实继孔孟不传之统”。朱熹自
诩为二程的私淑弟子。朱熹门人黄榦明确提出朱熹嗣二程的嫡统。尔后《宋史·道学传》充分肯定朱熹继承儒家“道统”的地位。朱子道统表经典作者或编者《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北宋诸子著作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周公、孔子等孔子
孔子、曾子、子思、孟子周子、张子、二程等四书释名南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大学》:学习目的、内容、步骤和最终功效,为学的“间架”和“修身治人底规模”。《论语》:日常修德从政。《孟子》:谈心论性,内容浩瀚广博、情理兼茂。《中庸》:谈玄说妙,讲“上达处多”,是形而上的学问,最后会归于此,可
以“求古人之微妙处”,进入理论探讨的层面。《大学》三纲八目表解三纲八目与儒家内圣外王说极高明而道“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
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
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自诚明,谓之性;自
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
着,着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四
书与五经读《四书》次序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朱子语类》四书为“六经之阶梯”(朱熹《朱子语类》)四书者,六经之阶梯,东鲁圣师以及颜、曾、思、孟传心之要,
舍是无以他求也。——汪克宽十三经•清代学者阮元刊刻《十三经注疏》•《易》•《诗》(毛诗)•《尚书》•礼类:《周礼》、《仪礼》、《礼记》•春秋类:《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尔雅》•《孝经》•《论语》•《孟子》•竊謂士人讀書,當從經學始,經學當從註疏始。
空疏之士,高明之徒,讀註疏不終卷而思臥者,是不能潛心研索,終身不知有聖賢諸儒經傳之學矣。至於註疏諸義,亦有是有非,我朝經學最盛,諸儒論之甚詳,是又在好學深思實事求是之士,由註疏而推求尋覽之也。——清阮元《重刻宋版註疏縂目錄》明刻本《周礼注疏》年代经数篇名备注春秋战国六经诗
、书、礼、乐、易、春秋西汉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乐》已失传东汉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唐朝九经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春秋左氏传论语、孝经为“兼经”唐后期十二经诗、书、易、周礼、
仪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春秋左氏传、论语、孝经、尔雅北宋十三经上述“十二经”加《孟子》唐宋时期十三经注疏由汉及魏晋学者注释,唐宋学者再注解并阐发宋朝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南宋朱熹撰成《四书章句集注》,从此四书成为科举取
士的标准读本。中庸、大学是《礼记》中的两篇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给,有无限的妙用。懂得包容、懂得和平、懂得谦让、懂得尊重;懂,有无限的妙解。——弘一大师法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