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世界丝绸贸易课件.ppt,共(59)页,10.347 M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087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九章茧丝绸国际贸易概况国际贸易:亦称世界贸易,指国家之间的货物和劳务交换。第一节茧丝绸国际贸易现状一茧丝绸国际贸易的特点1茧丝绸是我国的传统出口商品,对外贸易历史已有几千年。中国丝绸深受国外消费者欢迎,在国际市场占有垄断地位。2茧丝绸贸易地区较为集中,主要是四大市场。3茧丝绸贸易价格波动较大,直
接影响行业的收入及稳定性。4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抑制我国茧丝出口。1日本市场:日本是世界最大丝绸消费国之一,人均消费量在100克以上(内衣、睡衣、西装、和服等);年消费生丝13000~23000吨。二世界四大丝绸市场简介2西欧市场:由
意大利、德国、法国、英国和瑞士等五国构成。国土面积147.5万平方公里,人口2.6亿。国民生产总值63000亿美元,人均24000美元。我国的传统丝绸出口市场,是优质原料的最大买主。这些国家设备先进,设计、流通具优势。加工增值后,再出口美国及欧亚等国。3美国市场:937.26万平方公里,
人口2.7亿,国民生产总值79213亿美元,人均29340美元(1998年)。中国最大的丝绸出口市场。是世界最大的丝绸进口国,年进口额20亿美元。最大的丝绸成品消费国,60%从西欧进口。但饰品主要从中国和印度进口(野蚕丝织品)。4中国
香港市场:中国大陆南部,由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组成。面积1061.8平方公里,人口669万(1998年)。是世界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与贸易中心,对外贸易额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3.4%。是丝绸服装的主要供应地,以加工、转口贸易为主(超过15亿美元),成衣输往美国等地。内地丝绸产品有三分之一
以上经香港出口至其他国家。三世界茧丝绸贸易1茧丝绸商品:生丝、绢丝、废丝等(依赖中国);染色绸、印花绸、成衣、饰品等。2参加世界茧丝绸贸易的国家和地区分类A生产蚕丝并加工丝绸的国家和地区中国、印度、乌兹别克、巴西、泰国、韩国、日本等国。B完全靠进口生丝进行丝绸加工的国家法国、德国、意大利、英国、
瑞士。C纯消费丝绸的国家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大部分欧洲、非洲及拉美国家。3世界蚕茧贸易1994年,中国出口蚕茧5000吨,巴西700吨(合计90%)。日本从中国进口4550吨,韩国从中国进口500吨(需1000吨)。4世界生丝贸易世界生丝贸易量在每年1万~1.2万吨。其中,中国供应量1万吨左
右(80%),巴西2000吨(15%)。进口国主要是西欧五国、韩国、日本、印度等国。5世界丝绸织物和饰品贸易出口国:中国、韩国、意大利、印度、法国进口国: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瑞士、中东地区中国占据75%的市场份额
,但韩国设计、加工技术先进,价格高1倍,印度传统手工制品,均有较强竞争力。一20世纪世界蚕丝业发展的特点1蚕茧产量大幅度增加。20世纪初,全世界蚕茧产量不足20万t,世纪末已近百万t。1928年世界生丝产量70630t,为二战前的历史最高水平;1995
年产茧98.71万t,达到历史最高产量。第二节21世纪蚕丝业发展形势与对策2蚕区由发达地区向发展中地区转移。20世纪初,随着工业的发展,欧洲蚕业已经衰落,日本蚕业迅速崛起。1912年日本蚕丝产量10867t,占世界的42.7%,而中国只占27.3%。在此后
的近60年中,日本蚕茧产量一直居世界之首。1970年和1977年中国的蚕茧和生丝产量先后超过日本,世界蚕业生产的中心由日本转移到了中国。国内,自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原来作为蚕茧主产区的广东珠江
三角洲和江苏苏南地区由于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蚕业生产先后萎缩,而一些发展中地区如广西、苏北、山东、安徽、陕西等地的蚕业则取得了较快的发展。02~06年广西蚕桑发展迅猛,已占近30%。以山东为主的北方蚕区,干燥凉爽,气候宜蚕,
单产高、茧质好。90年代后,蚕桑生产得到了迅猛发展,蚕茧产量由占全国产量的5%,曾上升到12%,目前为8%左右。从省内看,蚕区布局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由胶东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转向了鲁中、北、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由威海、烟台、青岛转向泰安、莒南
、莒县、惠民等地。目前,山东省拥有蚕茧生产基地县(有效桑园面积2万亩以上,产茧量1500吨以上)12个,蚕茧生产重点县8个(有效桑园面积1万亩以上,产茧量750吨以上)。山东省2002年产茧量达到4.5
万吨。2004年3.5万吨。2006年3.97万吨。二正确认识国际茧丝绸市场的波动对蚕业生产的影响世界茧丝绸市场茧丝绸出口贸易蚕桑生产供求关系自然灾害突发事件1近年来茧丝绸市场两次大的波动成因由于80~90年代蚕桑生产的迅猛发展,世界蚕茧产量快速增长。蚕茧产量的过快增加,使蚕丝及其制品总量超
过了市场的需求。生丝占纤维总量的比例,1990年为0.189%,1994年达0.284%,为二次大战以来最高水平。1995年,丝绸市场供过于求导致蚕丝价格大幅度下跌,生丝价格从25万元/吨跌至14万元/吨;蚕茧收购价格比上年下跌36.2%。蚕桑生产从1996年起出现滑坡,蚕茧
产量比1995年(76万吨)减少了38.5%(47万吨),蚕茧产量明显下降,我国的蚕业生产进入了调整时期。1997年出现的亚洲金融危机更使低迷的蚕丝业“雪上加霜”,至1999年才实现扭亏增盈。2000年,茧丝价格一路攀升,5月份干茧价格为5.5万
元/吨,厂丝价格为18.5万元/吨(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12月份分别升至7.13万元和22.01万元。原因:1999年下半年,江、浙洪涝灾害及2000年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干旱造成蚕茧减产;丝厂通过技术改造加工能力增大,并加大库存;丝
绸出口全面回升,茧丝供应短缺,缺口在5000吨以上。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2001年、2002年我国蚕茧生产呈现持续稳定增长态势(蚕茧产量分别达51.3万吨和53.4万吨),再次出现供大于求,蚕茧价格再次大幅下跌。生丝价格由2001年8月的19万元/吨跌至2002年9月的不足12
万元/吨(20/22D3A),持续至2003年8月,跌幅达到近50%,创十几年来最低水平。成因:供过于求;受“9.11”事件的影响,国际经济低迷;伊拉克战争的爆发,特别是SARS的流行,导致外贸出口困难。2
造成我国丝绸业困境的深层次原因(1)世界丝绸业竞争加剧,对我国带来了剧烈的挑战和冲击。近几十年来,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为了打破我国茧丝绸行业在国际上主导局面,有计划地把资金和技术投向了可能成为我国竞争对手的国家。联合国有关组织、世界银行、欧盟以及日、韩、法等
国家在资金、技术上大力支持印度、泰国、越南、巴西、甚至尼泊尔等国家蚕丝业的发展。(2)丝绸继续面临其他纤维制品的激烈竞争。随着世界纺织科技的飞速发展,化纤仿真技术的不断突破,蚕丝纤维继续受到激烈竞争与挑战,特别是在克服蚕丝纤维产品易皱、易缩的弱点
上,至今还没有能在国际上有着重大影响和对世界丝绸业发展起到突破性作用的产品。(3)我国与丝绸技术领先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一方面,技术装备比较落后,目前,日本、巴西、韩国自动丝机占85%以上,而我国只有42.6%;意大利无梭织机比例达90%以上,而我国仅为15.4%。另一方面,我国丝
绸类产品发展滞后,丝绸制品出口主要以来样、来料加工为主,至今未形成强势的自主品牌,出口效益难以提高。2003年9月以来,全国茧丝行情一路上升。嘉兴中国茧丝绸市场资料:干茧价格从6、7月份现货交易的2.4~3.5万元/吨,到8月初的2.8~3.8万元/吨。进入9
月份以来,每吨干茧现货交易价达到4.2~4.9万元;期货交易10月份交货的干茧为5.21~5.31万元;04年5月5.35万元;11月份交货的3A级生丝为16.52~17.03万元,5A级生丝达18.4~18.61万元/吨
。2005年9月,干茧5.1~6.2万;3A级生丝20.6~21.2万元。主要有以下因素:一是连续二年茧贱伤农,03年全国发种量降幅在10%~15%之间,加上江浙旱情严重,安徽、淮北水灾,全国蚕茧减产。
其中江苏-13%,浙江-29.8%,四川-13.3%,广西持平,山东-22.6%,重庆-27.9%,广东-9.05%,安徽-10.8%,2003年全国产茧49万吨,较之2002年下降幅度大致在10%左右,
造成茧丝库存大幅减少。2004年,蚕茧产量达55万吨。二是尽管国家对缫丝企业实行生产许可证复审和压绪,但由于自动缫流水线大范围使用,使得总的原料需求不减反增。春、夏茧期间,缫丝企业面对低迷的茧丝行情,有买涨不买跌的观望心理,部分缫丝企业原料紧张。一些地方
缫丝企业加上即将收购的中晚秋茧,也只能勉强维持,势必造成次年上半年等米下锅之势,需要在短期内大批购进原料茧充实存库,才能保障翌年半年的正常生产之用。三是国际市场对茧丝绸的需求量有微幅增长,生丝价格增长10%左右。主要是印度对我国丝绸反倾销最终裁定生效后,其国内需要一定量生丝作原料,而
印度蚕区发生干旱,进口商手中因高额反倾销关税和苛刻的检验标准而手中缺货,加之近期我国国内市场行情上升,可与其国内价格接轨,因此销往印度的生丝好走。三新世纪我国蚕业所面临的挑战1蚕业生产方式和技术进步跟不上
时代发展在20世纪的后50年中,蚕桑生产实用技术进步缓慢,不仅没有重大突破,而且在一些先进技术的推广上也因体制或机制的原因而难以进展。蚕业实用技术与其它行业相比已明显落后。蚕业生产方式更是基本上仍停留在20世纪初的状态,主要依靠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而劳动生产率低下,即使在农业技术中也已处于相对落
后的地位。直接面向市场的丝绸工业在技术和产品上也都缺乏创新。2蚕业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茧丝绸行业,应该自下而上,从基层开始实行贸工农一体化,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在原料、加工、商贸各个环节实行合理的利益分享与风险分担机制。要培植龙头企业,将龙
头做大做强,以带动相关企业、基地与养蚕农户。四我国蚕业的发展对策1正确认识世界茧丝绸市场发展形势,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近50年来,世界茧丝市场需求稳定上升。按生丝占世界纤维总量0.18%比例推算,如我国蚕茧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能保持在72%水平,我国在2005年和2010年的蚕茧总产量的合
理水平将分别为62.5万吨和67.4万吨。较目前相比,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生丝出口配额逐渐增加,出口关税下降,贸易壁垒减少。2005年,WTO成员国完全取消对中国的丝绸进口限制。这将有利于我国茧丝绸出口贸易,促进蚕茧生产的发展。按照中美双边协议,2008年才能取消反进口激增条款(中国出口
美国的纺织品服装数量年增长率不得超过7.5%,毛纺产品不能超过6%,否则美国可单方面采取高关税配额等保护性措施。按WTO规定,此协议可由其他成员国引用)。我国对美国的服装出口却呈现量增价降的趋势,服装
出口单价平均为2.05美元,丝绸服装均价也低于10美元,在美国商场零售价却在100美元以上,即正常的批发价应为40~50美元。而一条意大利的丝绸领带售价200美元以上,一件法国丝绸晚礼服高达10000美元。原因何在?A引领当今世界丝绸市场潮流,需
要:优秀设计师+知名品牌,而这恰恰是我国的软肋。致使我国的丝绸“有产品无品牌,有品牌无知名度”。B企业之间为争订单互相杀价,自相残杀。如2002年,由于新发放了一大批蚕丝类出口经营许可证,使蚕丝类出口经营企业由原来的40多家猛增到90多家,新增企业
为争客户低价销售,引发了印度等国对我国出口生丝的反倾销调查。2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高茧丝绸行业科技水平。•世界蚕业科技水平分析目前,世界蚕业科技水平大体分为三级:一级:以日本为代表的先进国家,包括韩国、巴西及法国
、意大利等纯加工贸易国。栽桑养蚕、蚕茧收烘及加工技术水平先进,蚕业经济指标高。蚕桑生物技术、计算机应用及蚕桑多用途开发等高新技术领域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二级:以中国为代表的次先进国家。初步建立并部分推广了高产、优质、高效蚕茧生产技术体系;蚕茧收烘及后加工工艺水平较落后,生
产机械化、自动化水平较低;蚕业经济指标偏低。三级:以印度为代表的落后国家,包括越南、缅甸、泰国及中亚、非洲国家。蚕丝业缺乏先进技术支撑,蚕茧生产与加工主要以手工操作或传统工艺为主,产品质量差,劳动生产率低。•我国蚕茧生产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原料茧质量差距:国别上车茧率(%)解舒率(%)鲜
茧出丝率(%)日本>9870~75>18巴西95>6515中国80~8560~6511~12生丝质量差距:日本生丝质量平均为4A级,而我国平均为2A级(山东省、浙江省为3A级)。蚕茧单产:日本盒种产茧量为35.1公斤,中国为26.6公斤;但单位面积桑园产茧量则显著高于日本。劳动生产率:公斤茧劳动
时间日本为1.6小时,而中国为8小时,劳动生产率中国明显低于日本。蚕病危害损失率:日本为3%以下,中国为10%左右。中国:桑园低中干密植或高干散栽,人工手工管理为主,片叶或新梢收获,全年片叶育,熟蚕手捉上蔟,带茧衣出
售,蚕茧以干壳量计价或手摸目测计价。中日技术体系对比:日本:桑园低干密植栽培,机械化管理,条桑机械收获,稚蚕共育(1993年普及率达92.5%),稚蚕人工饲料育(1994年普及率达59.9%),壮蚕全年条桑育,熟蚕自动上蔟,回转方格蔟上蔟
,机械采茧,光茧出售,缫丝计价等。结论:日本的蚕业劳动生产率和蚕茧品质遥遥领先于中国,而中国尤其是江、浙、山东等蚕区的单位面积产茧量(土地生产率)则显著高于日本。因此可以认为,中国的蚕业经营方式,是人多地少发展中国家式的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中心的小规
模劳动密集型方式;而日本的蚕业经营则是发达国家式的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中心的大规模机械化省力化技术密集型生产方式。•目前我国蚕业经营和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A工序烦琐,劳动强度大,劳动生产率低,单位工时效益低。B茧价偏低,单位土地面积效益低。C经营规模小,产业单一
,综合效益低。D投入较大,丰产速度慢,收效迟缓。E占用房屋,影响环境卫生。•我国蚕茧生产技术发展方向(3~5年)新技术体系核心:快速丰产与省力化技术栽桑技术1)培育适合种子种植、高产优质的杂交桑品种,实现种子种植一次建园,或开发低
成本无毒苗快速繁育技术,大幅度提高育苗和建园效率,降低建园成本。2)桑园实行高密度、草本化栽培,加快桑园更新速度,实现快速丰产,当年亩产茧75kg以上,第二年达到100~150kg的丰产期,4~5年更新。3)开发适合草本化栽培及适合全年
条桑育的桑树剪伐、收获技术,研制小型一机多用的桑园管理机械,实现机械化作业,大幅度提高桑园管理工效。养蚕技术1)改进、推广小蚕共育技术,延长共育期,在重点蚕区逐步建立以乡镇为单位的小蚕饲养工厂,1~2龄实现人工饲料工厂化共
育,3~4龄以村为单位进行桑叶共育或由养蚕专业户集中饲养,5龄分户桑叶育,实现一般养蚕户“一周养蚕”。2)实行全年塑料大棚条桑育,大幅度提高养蚕工效,同时解决蚕室紧张问题。3)熟蚕使用催熟剂和登蔟剂,实行自动上蔟,大幅度提高劳动工效。3进一
步提高丝绸工业及设计水平,转变出口重心。大力发展丝绸最终产品,提高产品品质、扩大深加工、精加工产品的出口比重,进一步增加产品附加值,从而促进丝绸消费,扩大丝绸出口。长期以来,我国丝绸产品始终以原料性产品出口为主,在国外被称为:中国的原料、意大利的品牌、国际市场的价格。现已经沦落到以印度为主市场,出
口量占据一半以上,并遭受到印度反倾销的调查。5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与流通体制,加快茧丝绸管理体制改革与产业化进程。4制定蚕丝发展战略,积极参与世界竞争。6进一步开拓国内外丝绸市场。7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促进我国蚕业科技飞速发展。思
考题:1概念:国际贸易(世界贸易);2当今世界四大丝绸市场及特点?3茧丝绸国际贸易的特点?4新世纪我国蚕业的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