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及其课件.ppt,共(84)页,724.500 K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080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第八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第1页,共84页。2第一节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体系中作用一、货币政策的内涵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货币政策内容与功能第2页,
共84页。货币政策内容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效应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第3页,共84页。货币政策功能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促进充分就业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金融稳定防范金融危机调整总供求均衡保持物价
稳定第4页,共84页。5二、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求均衡之间联系密切,社会总供求的均衡主要是通过影响货币供求来实现的。第5页,共84页。6(一)货币供求均衡与非均衡货币供给量(Ms)—是一定时期内由中央银行和存款货币银行提供的各种货币形式的总量或一国经济中可
用于各种交易投资的货币总量货币需求量(Md)—是一定时期内社会公众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其资产的需要第6页,共84页。7货币均衡与非均衡说明的是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之间的关系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满足货币需求,即Ms=Md;货币非均衡是指货币供给超过或满足不了货币需求,即M
s≠Md第7页,共84页。8价格水平的变动是影响货币均衡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假如基期货币供求处于均衡状态,当观察期内价格水平提高,若货币供给不相应调整,货币供求关系发生怎样变化?假如基期货币供求处于均衡状态,当观察期内价格水平下降,若货币供给
不相应调整,货币供求关系发生怎样变化?第8页,共84页。9当价格水平提高,名义货币需求相应增加,若货币供给不相应调整:Ms<Md当价格水平下降,名义货币需求相应减少,若货币供给不相应调整:则Ms>Md第9页,共84页。10如果名义货币供给量不变,当物价水平提
高或下降时,相对于并未改变的实际货币需求(Md/P),意味着实际货币供给量(Ms/P)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呢?第10页,共84页。11设一个流通中的现有货币是100亿元,在考察期内商品、服务的实际增长率为零,但价格水平却上涨了1倍。若货币供给名义增长率为零,会出现什么问题?相对没有变
动的实际商品、服务供给(实际货币需求Md/P),实际的货币供给(Ms/P)是多少?第11页,共84页。12设一个流通中的现有货币是100亿元,在考察期内商品、服务的实际增长率为零,但价格水平却下降了一半。若货币供给名义增长率为零,就
会出现什么问题?相对没有变动的实际商品、服务供给(实际货币需求Md/P),实际的货币供给(Ms/P)是多少?第12页,共84页。13若货币供给名义增长率为零,原有货币100亿元只能满足实现流通中商品、服务的50%。相对没有变动的实际商品、服务供给(实际货币需求),实际的货币供给减
少了一半,仅仅为50亿元。100/(1+100%)=50(亿元)即Ms/P<Md/p第13页,共84页。14若货币供给名义增长率为零,实际只需要货币50亿元就能满足实现流通中的全部商品、服务。相对没有变动的实际商品、服务供给(实际货币需求),实际的货币供给增加了1倍,
为200亿元。100/(1-50%)=200(亿元)即Ms/P>Md/P第14页,共84页。15结论:•如果名义货币供给量不变,当物价水平提高时,意味着实际货币供给量Ms/P减少,而实际货币需求并未改变,则Ms/P<Md/P;•如果名
义货币供给量不变,当物价水平下降时,则意味着实际货币供给量Ms/P增加,而实际货币需求并未改变,则Ms/P>Md/P。第15页,共84页。16二、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社会总供给(AS)—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能提供的所有商品和服务的总量,即是由提供给市
场的商品、服务构成,包括消费品供应和生产品供应。第16页,共84页。17社会总需求(AD)—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需要总量,即市场的支出构成,包括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第17页,共84页。18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条件是:AS=A
D消费品供应+生产品供应=消费支出+投资支出第18页,共84页。19三、货币供求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均衡之间的联系二者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市场总供给决定真实的货币需求货币需求引出货币供给货币供给促成市场总需
求的形成市场总需求的偏大或偏小,对总供给产生巨大的影响第19页,共84页。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均衡之间的四边联动关系市场供求ASAD货币供求MdMs第20页,共84页。21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有着紧密的关系,货币的均衡有助于市场均衡的实现,但是现实中二者并非完全等同。第2
1页,共84页。22市场需求是以货币作为载体,但是并非所有的货币供给都构成市场需求。货币供给=现实流通的货币+现实不流通的货币市场需求=现实流通的货币X货币流通速度第22页,共84页。23市场供给提出对货币的需求,但这方面的货币需求也
并非对货币需求的全部。对现实流通货币的需求=市场供给÷货币流通速度市场需求=对现实流通货币的需求+对现实不流通货币的需求第23页,共84页。24三、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一)货币政策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货币供给量:一国经济中可用于各种交易投资的货币总量货币供给
: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或机制。第24页,共84页。25政策意义:•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货币政策可能无效。•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货币政策是有效的。第25页,共84页。26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是指货币供给主要是由经济体系中的收入、储蓄、投
资、消费等实际经济变量和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决定的,而不是由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定的。第26页,共84页。27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是指货币供给主要不是由经济体系中的实际变量和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决定的,而是由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决定的。第27页,共84页。28货币供给量公式Ms=m.B货币乘数公式m=MsB(1)(2)第28页,共84页。29其中:Ms货币供应量m货币乘数B基础货币Ms=C+DB=C+R其中:C通货即流通中的现金D全部存款货币R存款准备金(库存现金和在中央银行
准备存款)第29页,共84页。30货币乘数公式m=MsB=C+DC+R=C/D+1C/D+R/D第30页,共84页。31由上述公式可以知道,决定货币供给主要有三个基本因素:通货-存款比(C/D);准备-存款比(R/D);基础货币(B)第31页,共84页。分析:通货-存款比率(C/D)公
众的行为商业银行的行为中央银行行为公众的行为商业银行的行为中央银行行为准备-存款比率(R/D)中央银行行为基础货币(B)第32页,共84页。33结论:货币供给虽然不完全是外生的,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基本上是可控的。第33页,共84页。34(二)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货币政
策对产出、就业和通胀的影响货币政策对产出、就业和通胀的影响可以通过AD–AS(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来进行分析第34页,共84页。AD–AS(总需求-总供给)模型P2P1Q1Q2Q3Q4AD1AD2AD3AD4ASP3P4E1E2E3E4QP0第35页,共84页。36在AD——AS模型中,货币
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通过货币供给的变动推动总需求曲线移动,使经济的均衡点从原来的均衡点向新的均衡点移动来实现的。但是,由于总供给曲线的形状的差异,总需求的变动对经济增长和通胀的影响是不同的。总供给曲线的形状也就成为理解货币政
策效应差异的焦点。第36页,共84页。37货币政策对经济波动的影响适当的逆风向行事的货币政策有利于抑制经济的剧烈波动,促使经济的稳定增长;但由于货币政策的时滞、调整时机、作用力度等掌握难度的影响,也
可能加剧经济剧烈波动。货币政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第37页,共84页。38(三)有关货币政策效应的理论分歧古典学派的观点货币政策与政府的干预均无效
早期的凯恩斯主义者的观点货币供给增加只会带来产出增加,而不会带来通货膨胀的增加第38页,共84页。古典学派的总供给曲线AD1AD2ASP1P2POQNQ第39页,共84页。早期的凯恩斯主义者的总供给曲线AD1AD
2ASP1POQ1QQ2第40页,共84页。41早期的菲利普斯曲线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A.W.Philips)研究了1861–1957年近100年英国的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发现货币工资变动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一
种稳定的此消彼长的反向关系,根据得出的结论,提出了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第41页,共84页。早期的菲利普斯曲线AB失业率货币工资变动率0A1A2B1B2(通货膨胀率)AS第42页,共84页。43弗里德曼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弗里德曼指出菲利普斯理论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即
忽视了通胀的预期影响。他在自然率理论、适应性预期、粘性价格这三个主要理论前提下提出了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并将费利普斯曲线区分为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和短期费利普斯曲线。第43页,共84页。弗里德曼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3∏2
AD1AD2SAS1SAS2QNQ∏1Q1LASO第44页,共84页。45卢卡斯的政策无效性命题卢卡斯的政策无效性命题是建立在自然率理论、理性预期、完全伸缩性价格的理论前提之上的。结论是:理性预期使中央银行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扩张性的政策只会带来通胀而不会带来经济增长,货币
政策在短期和长期内均是无效的。第45页,共84页。合理预期学派模型∏∏2∏1AD1AD2AS1AS2QNQO第46页,共84页。47新凯恩斯主义的政策有效性论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前提是:自然率理论、理性预期、非对称信息和粘性价格。结论是:即使公众完全预期到货币政策的变
动,货币政策仍然是有效的。第47页,共84页。新凯恩斯主义模型∏∏2∏1AD1AD2AS1AS2QNQOASA∏AQA第48页,共84页。49第二节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一、货币政策目标体系一般按照央行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程度、影响速度以施加影响的方式,货币政策目标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最终目
标、操作目标、中介目标。第49页,共84页。货币政策目标体系及其关系中央银行政策工具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政策法定准备金率其他工具操作目标准备金基础货币其他目标货币供应量利率其他目标中介目标货币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金融稳定最终目标第50页,共84页。51最终目
标是央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最终要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基本上是与一国的宏观经济目标相一致的。第51页,共84页。52操作目标是最接近货币政策工具的金融变量,它们直接接受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变动反映较为灵敏,是政策工具操作直接控制的指标,但它与
最终目标的因果关系不太稳定。第52页,共84页。53中介目标处于最终目标和操作目标之间,与最终目标联系密切,是央行在一定时期内和某种特定经济情况下,能够以一定的精度达到的目标,其变动可以较好地预告最终目标可能出现的
变动。第53页,共84页。54操作目标、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与宏观经济的相关性从弱到强,受央行的控制程度从强到弱,三者有机构成了货币政策的目标体系。第54页,共84页。55二、货币政策目标(一)货币政策目标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关系物价稳定所谓物价稳定,并不是将物价水平冻结起来长
期保持不变,而是指物价总水平大在短期内没有显著的剧烈波动。货币政策物价水平货币供给第55页,共84页。56•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地区实际经济产品或劳务总量的增长。货币政策投资率储蓄率货币总量动力结构动力货币环境经济增长物价汇率第56页,共84页。57•充分就业通常是指在一定工作条件下
,凡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者,都能找到适当的工作的一种就业状态。货币政策货币供给社会总需求充分就业第57页,共84页。58•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平衡是指一个国家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和支出保持基本平衡,两者相抵后,略有顺差或逆差。资本的流入或流出货币政策利率汇率贸易的顺差或逆差国际收
支平衡第58页,共84页。59•金融稳定金融危机主要是指由银行支付危机带来的大批金融机构倒闭,并威胁到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货币政策金融稳定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第59页,共84页。60(二)货币政策诸目标之间的关系政策目标之间既有其内在的一致性,也存在着矛盾。然而,总体而言货币政策目标之间
的矛盾和冲突是主要的。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稳定物价与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的关系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金融稳定的关系国际收支平衡与经济增长第60页,共84页。61(三)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西方国家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理论与实践在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
问题上,西方理论界一直存在着较多的争论,并形成了单目标论、双目标论、多目标论等观点。第61页,共84页。62•单目标论认为,由于各个宏观经济目标之间的矛盾性,货币政策只能以单一的目标为己任。•双目标论
则认为,在选择货币政策目标时,应当同时兼顾稳定币值和经济增长两大目标。这个观点的理由基础在于:经济增长是币值稳定的基础,而币值稳定又有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第62页,共84页。63•多目标论则认为,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间接调控的主要经济手段之一,对各
个宏观经济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不能只以一个或两个宏观经济目标作为其政策目标,而应该根据不同时期经济运行的需要不断调整货币政策目标,从而在总体上兼顾与平衡各个目标。第63页,共84页。目前西方发达国家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国家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内容与排列次序德国保卫马克美国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制止通
胀平衡国际收支日本稳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充分就业收入均等化资源合理利用英国充分就业实际收入的合理增长低通胀国际收支均衡加拿大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均衡反通胀第64页,共84页。65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选择•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
门行使央行职能以后,开始提出自己的货币政策目标。•1986年1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条例》第三条规定“中央银行、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其金融业务活动,都应当以发展经济、稳定货币,提高社会主义经济效益为目标。”第65页,共8
4页。661995年3月通过的《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规定了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第66页,共84页。67第三节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一、选择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的主要标准为了增强货币政策的调控力,
中央银行一般来讲在货币政策工具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介入中介目标(广义),即包括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第67页,共84页。中介目标的选择标准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抗干扰性第68页,共84页。69二、可供选择中介目标分析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有如下优点:
•货币供应量变动能对经济产生直接的影响;•央行对其有较强的控制力;•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意图联系紧密;•货币供应量作为政策中介目标,不易将政策性效果和非政策性效果相互混淆。第69页,共84页。70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也有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是确定哪种口径的
货币供给作为中介指标?M0=现金M1=现金+活期存款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存款货币机构的其他存款货币供应量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以哪一个层次的货币供给量作为指标的问题?第70页,共84页。71•其次,央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也不是绝对的,货币供给既有外生一面,也有内生的一
面。Ms=B.M其中:Ms货币供应量m货币乘数B基础货币第71页,共84页。72利率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如下特点:•利率不仅能够较好的反映货币与信用的供求状态,而且能表现出货币与信用供求状况的相对变化;•央行对有关利率变动的数据易于及时获取;•央行能够通过运用相关货
币政策工具较为有效地控制利率;•作用力度大,影响面广。第72页,共84页。73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也有一些不足:•中央银行能够控制的是名义利率,而对经济运行产生实质影响的是预期实际利率,即可控性方面存在
不足。•利率对经济活动影响程度更多地依赖于市场主体对经济收益变动的敏感性,即取决于货币需求弹性。第73页,共84页。74货币供给量和利率能否同时作为一个国家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货币政策的这两个中介目标往往是难以兼顾的,货币当局必须在控制货币供应量和控制利率之间进行选择。第74页,共84页。以货币
供应量作为中介指标的结果货币总量M利率I1Md1MdMd2MSM*I2I30第75页,共84页。以利率作为中介指标的结果货币总量M利率0I1I2I*M1M2M*MS1MS2MSMd2Md1Md目标利率I*第76页,共84页。77(二)可供选择的操作指标的分析准备金准备金=准备存款
+库存现金准备金增加,意味着存款货币银行的贷款能力就越强,市场银根宽松;反之,则意味着市场银根紧缩。第77页,共84页。78准备金是中央银行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影响到中介指标的主要传递指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借入储备
•公开市场业务非借入储备第78页,共84页。79准备金有不同的计量口径•准备金总额=非借入储备+向央行的借款•法定准备•借入储备•非借入储备问题:准备金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优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第79页,共84页。80基础货币即流通中的现金
和存款货币银行存款准备金总和,通常又被称为货币基础(monetarybase)。由于基础货币中的准备金具有存款创造能力,因此基础货币又被称为高能货币(high-powermoney)。基础货币的表达式:B=R+CB—基础货币;R—存款货币银行的存款准备金(
准备存款与库存现金);C—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第80页,共84页。公开市场业务再贷款再贴现法定存款准备金基础货币(B)第81页,共84页。82问题:为什么说基础货币比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更容易为央行控制?第82页,共84页。83有以下两种可能的行为:
商行从央行借入一笔款项;该银行的客户用支票存入同等金额的款项。试比较这两种行为对基础货币的数量的影响:相同还是不相同?某商行从央行借入一笔款项的同时,该银行的客户从其帐户上提走了同等金额的现金,那么基础货币量与该银行在央行的准备存款金额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央行从商行与其从公众购入同等金额的
债券,这两种行为对基础货币的影响是否相同?为什么?第83页,共84页。84请从可测性、可控性、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等方面评述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作为中介指标孰优孰劣?第84页,共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