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16课《古文两篇-陋室铭》教学设计9-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doc,共(5)页,20.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0721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主题教研教学设计郝桥中学李占静《陋室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铭”的文体特点以及托物言志的写法。2.朗读、背诵课文。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教学重点:1.了解“铭”的文体特点以及托物言志的写法。2.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图片故事导入)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
州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
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
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二、题目解读(学生结合课下注
释完成)强调:陋室:简陋的房子。铭:一种文体。铭文体制短小,文辞简约。一般都是押韵的,讲究句式的整齐,常用对偶句、排比句。三、作者简介(学生搜集回答后幻灯片出示)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人,著名诗人。唐顺宗时,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
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长安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四、课文诵读1、学生试读,解决生字。2、教师范读。3、学生齐读,读准节奏。五、文意理解(学生结
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行疏通文意,教师强调、点拨个别字词)六、课文探究,指导背诵(教师在学生理清行文思路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七、研读课文(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深层次研读课文)1、文章开篇写“山”“水”与“陋室”有什么关系?2、点名全文主旨的句子是什么?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陋室不陋的?4、写诸葛庐、子云
亭有什么表达作用?5、文章结尾一句有什么特点?表达作用如何?八、写法探究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所谓“托物言志”借助某事物来表情达意。“托物言志”的好处是能把要抒发的含蓄的感情具体化、形象化,使文章含义深刻而不
枯燥,语言生动而不呆板。明确:本文托“陋室”,言不贪恋富贵荣华,淡泊名利,安贫乐道,重视自身修养之志。九、当堂检测(幻灯片出示)十、引申升华十一、布置作业十二、板书设计陋刘以山水做类比,引出陋室,点名文章主旨。室禹描写陋室的景、人、事。铭锡总结全文,点明“陋室”不陋。托物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