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15课《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1-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doc,共(5)页,18.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0713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最苦与最乐》教学设计设计思路: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这篇文章从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来谈人生的责任,思想深刻严密,格调高雅,语言凝重,谈到了除两三岁的孩子外,人人都有应尽的责任。论证了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
大的快乐。教学目标:1.积累生字词,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2.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学习议论文常用论证法,体会语言特色。3.明确苦乐与责任的关系,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树立责任感。教学重点:把握作者展开论点的论证过程,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教学难点:体会和理解作者包含在文中深刻的思
想,进而树立起一种人生责任感。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思考讨论、适当点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请学生谈谈自己认为最苦与最乐的事情,由此导入到梁启超眼中的“最苦与最乐”。二、了解作者,初读课文1.简介作者2.疏通字音词义如释重负(shì)契约(q
ì)揽(lǎn)悲天悯人(mǐn)卸却(xiè)监督(dū)3.请学生说出课文中印象最深的句子、段落,并简要分析,引导其他学生思考,发表自己的意见。三、小组思考讨论1.教师出示探究题目,明确要求: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进行分析。(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
任未尽)点拨:贫→知足;失意→安分;老死→达观。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从心态上、观念上去排解。(2)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最大的快乐是尽了责任)(3)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的?(作者通过与贫穷、失意、意志、死亡进行对比,说明这些痛
苦都有办法排除,而独有责任未了的苦是像千斤重担压在肩头,无处可逃,从而说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未尽责任)(4)到底什么叫责任?它的范围有多大?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阐述的?(答应的事没做,欠钱没还,受恩没报,得罪人没赔礼,这都是没责任的表现,反之就是负
责任。范围: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乃至于对自己,都是有责任的。用三个“凡属”,概括了所有的责任。)(5)苦乐与责任之间有什么关系?(作者认为:人因有责任而苦,尽大责则大快乐,尽小责得小快乐。你想解脱痛苦,就要尽责,想谢却责任将永远痛苦,快乐之权操在你手,苦中有乐,苦乐循环,人间趣味。结
论:要在尽责中寻找快乐。)四、明确作者观点,理清文章脉络1.本文的论证结构是:分论—总论(对所要论证的先分几个方面剖析,然后归纳出结论。)2.本文的脉络层次:第一部分:(1-2)分论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第二部分:(3)分论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第三部
分:(4-5)总论人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逃避责任。3.明确作者观点:本文论题:最苦与最乐中心论点:未尽责任最苦,尽责任最乐。五、自主探究1.学习论证方法,体会本文严密的论证方式找出文中的论证方法——引用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简
要分析起作用。2.体会各类句式的使用找出文中特殊句式——排比、设问、反问等,简要分析其作用。3.文章当中哪一种修辞手法俯拾皆是?运用得有什么好处?排比,使文章流畅、增强气势。4.总结: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句式、
论证方法的变化,以及排比修辞的运用,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轻灵,流畅简洁。六、拓展延伸:你觉得作为一名青年学生对家庭、社会、国家应负有怎样的责任?今天,读了这片课文后,我想大家都应该好好想一想:“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也是学习本文后我们
最大的收获。七、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的思考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