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国际金融学课件.ppt,共(430)页,2.231 M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059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国际金融学总目录第一章国际收支第二章外汇、汇率与外汇管制第三章外汇制度与外汇管制第四章国际储备第五章国际金融市场第六章国际金融风险管理第七章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金融危机第八章国际货币制度第九章国际金融协调与机构绪言一
国际金融的概念﹑重要性及特点二“国际金融学”课程的主要内容三国际金融学与相关学科的区别四如何学好国际金融五主要参考书目一国际金融的概念﹑重要性及特点1.概念国际金融一般是指与国际间的货币流通和银行信用有关的一切业务活动2.
研究对象(1)国际货币及借贷资本运动规律(2)国际货币经营和管理的各种业务及组织机构(3)国际货币信用制度及政策措施一国际金融的概念﹑重要性及特点3.重要性(1)宏观——在开放条件下一国宏观经济需要从全球
视角进行考察。其中的货币金融问题是国际金融的重要研究对象。(2)微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筹资或投资等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受到国际金融市场变化的影响。(3)个人——国际金融市场的各种发展变化也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人收入.,消费.投资.就业等切身利益。一国际金融的概念﹑重要性及特点4.国际金融的
特点(1)是一种全球性的货币信用活动(2)不仅是货币信用空间的相对简单的扩大,其所涉及的范围更广,影响因素更为复杂。(3)必须借助于国际支付手段(4)国际货币信用活动要涉及不同的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5)不仅受各国法律
约束,而且受各种国际协议,国际准则及惯例的严格约束。二“国际金融学”课程的主要内容1、国际金融基础知识(1)国际收支(2)国际储备(3)外汇、汇率与汇率制度(4)外汇交易2、国际金融政策与管理(1)国际收支调节政策(2)
汇率政策(3)外汇管制政策(4)国际储备政策与管理二“国际金融学”课程的主要内容3、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金融危机(1)国际金融市场、欧洲货币市场(2)国际资本流动(3)国际金融风险的防范、国际金融危机4
、国际货币制度(1)国际金本位制;布雷吨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2)国际金融协调与机构三国际金融学与相关学科的区别1、与货币银行学的区别(1)“货币信用学”:国内货币供给与国内价格问题“国际金融学”:外汇供求及相对价格——汇
率问题(2)“货币信用学”:货币市场均衡问题;“国际金融学”:外汇市场与国际收支均衡。2、与国际投资学的区别“国际投资学”:企业跨国经营中的货币金融问题(微观)“国际金融学”:从宏观角度来研究货币金融问题三国际金融学与相关学科的区别3、与国际贸易学的关系(1)国际金融学曾
长期依附于国际贸易学(2)二战后,国际金融学与国际贸易学并列构成国际经济学(3)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开始从货币金融角度研究开放经济,国际金融学与国际贸易学相脱离四如何学好国际金融学1、基本知识:货币银行学、国际贸易学、西方经济学等2、准确把握概念3、重视多学科综合分析4、理论联系
实际5、注意各种理论适用的前提条件和范围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教材:《国际金融学》杨胜刚中南大学出版社主要参考书:《国际金融》刘舒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国际金融学》姜波克高等教育出版社《国际经济学》保罗.克鲁格曼人民大学出版社《国际金融原理》张陶伟清华大学出版社《国际
金融实务》刘玉操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第一章国际收支第一节国际收支和国际收支平衡表第二节国际收支分析第三节国际收支的调节第四节我国的国际收支第一节国际收支和国际收支平衡表一、国际收支(一)国际收支的概念狭义:一定时间内与外汇收支有关的国际经济交易(建立在现金收付的基
础上),都属于国际收支的范畴广义:是一国居民与非居民在一定时间內各项经济交易的系统纪录(即各项经济交易的货币价值总和)现为各国广泛采用第一节国际收支和国际收支平衡表如何理解广义的国际收支第一、国际收支是一
个流量概念。与此对应,国际投资是一个存量概念。第二、强调国际收支记录是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交易。居民的概念,具体划分:1、官方居民2、企业居民3、个人居民第三、国际经济交易的内容和特性。特性:包括外汇交易与非外汇交易第一节国际收支和国际收支平衡表(二)国际收支与国际借贷1、国际借贷
的含义一国对外所持有的债权和所负有的债务称为国际借贷。因此国际借贷表示一个国家在一定日期(如某年某月某日,—般为季末或年底)的对外债权债务的综合情况,即某一时点的相对静止的情况。2、国际收支与国际借贷的联系各国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到期要进行结算,这就引起了国家之间的
货币收入与支付,债权国要求收入货币,债务国需要支付货币,这种国际借贷清算的结果即表现为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国际借贷是产生国际收支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一节国际收支和国际收支平衡表3、国际收支与国际借贷的差异但国际收支并不
等同于国际借贷,它们的区别表现在:第一,从涉猎的范围差异来看,国际经济交易中的赠与、侨汇及赔款等单方面转移不发生国际借贷关系,但包括在国际收支中。而纯粹的易货贸易实际上并无外汇收支,但都会产生国际借贷关系
。第二,从时间上及结算的结果看,国际借贷是一国在一定时点上对外债权债务的余额,一般为官方结算项目的年末数字,表现为一定存量;而国际收支则是一国一定时期的对外收支总额,是该时期国际借贷清算结果的累计额,表现为一种流量;第一节国际收支和国
际收支平衡表第三,从产生的影响或效果来看,国际借贷状况决定了一个国家将来近期内外汇供求情况,能直接对外汇行市产生影响,外汇行市随瞬时国际借贷的变动而变动。而国际收支反映了过去一定时期的外汇收支实际情况,能对今后的经济政策产生影响,其对外汇市场的影响是较长期、较平缓
的,由此可见,国际收支与国际借贷是两个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概念。第一节国际收支和国际收支平衡表(三)国际收支的发展萌芽于16、17世纪代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了新的发展特别是战后初期,日本、西欧各国存在着巨额国
际收支逆差,形成严重的“美元荒”;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美元危机;70年代的石油冲击和世界性经济危机;8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以;90年代东欧巨变和前苏联的解体及其随后恢复经济所需巨额资本,东南亚金融危机;近几年的全融金融危机第一节国际
收支和国际收支平衡表二、国际收支平衡表(一)什么是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将一国一定时期内国际收支所涉及的全部经济交易,根据不同的内容和范围,按经济分析的需要设置帐户或项目编制出来的统计报表。(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原理和计帐方法
编制原理:复式簿计原理借贷计帐法计帐方法:本国外汇收入,贷方,计为“+‖号。本国外汇支出,借方,计为“--―号顺差,逆差:收入大于支出,称为顺差或黑字收入小于支出,称为逆差或赤字第一节国际收支和国际收支平衡表借
记、贷记与实际资产金融债券债务关系本国实际资产(有形商品),对外资产(债权)持有额(金融资产)对外负债(债务)持有额,或外国对本国的债权减少增加增加减少贷记借记第一节国际收支和国际收支平衡表(三)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内容1、经常帐户。最基本、最
重要的帐户,包括货物,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等2、资本与金融帐户。资本帐户(含资本转移及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与放弃)金融帐户(含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它投资、储备资产)第一节国际收支和国际收支平衡表储备资产包括:黄金、外汇储备,IMF成员国在其的储备头寸,IMF分配的特别提
款权,其他债权。储备资产交易的意义在于:(1)是中央银行持有的外国资产,作为国民经济出现不利情况的缓冲器;(2)曾经主要由黄金组成,现主要为大量的外国资产;(3)用于弥补经常项目赤字与非储备资本项目盈余;(4)中央银行可通过储备资产向经市场注入货
币或抽回货币,即通过外汇干预改变宏观货币环境。第一节国际收支和国际收支平衡表3、错误与遗漏帐户用于弥补统计误差而造成的借贷相抵后净值不为零的状况。(1)实际的统计误差:包括:统计资料不完全;统计数字重复计算和漏计;统计数字估算不准确;(2)记录不便明确的资金收支。第二节国际收支的分析一
、如何判断一国国际收支是否平衡?1、自主性交易或称事前交易;调节性交易或弥补性交易或事后交易2、国际收支平衡与不平衡的标准:自主性交易的借方金额与贷方金额是否相等,是考察国际收支是否平衡的标准。第二节国际收支
的分析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反映该国一定时期对外资金流量与流向的变动。一方面,一定时期一个国家对外资金的流量与流向的变动,不仅受到本国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国际上及其他国家各种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不仅会影响本国国内的各个
方面,而且也会影响到有关国家。通过对本国国际收支状况的经常分析,结合对相关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的分析,才可以找到造成本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具体原因,从而为一个国家制定对内对外经济金融政策提供依据。对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通常包括一般性分析和项目分析。第二节国际收支的分析对国际收支平衡表
的一般性分析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1.整体分析。国际收支平衡表由大大小小许多项目组成,其中某一个或某些项目的平衡,并不等于全部项目都是平衡的;某个大项目平衡并不等于下面的各子项目、小项目也是平衡的。因此
,要弄清一个国家国际收支的全部情况,必须对整个国际收支平衡表进行全面分析。全面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找出某些项目的顺差或逆差,为进一步的深入分析作准备。2.纵向分析。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的国际收支状况,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要受到过去的国际收支状况的影响,同时也将影响今
后的国际收支。因此,分析国际收支平衡表时应该对其进行历史的分析,有必要对所涉及项目在报告期之前几年的有关状况进行分析。第二节国际收支的分析3.国别分析。一个国家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某个项目的平衡,并不意味着世界上所有国家在这个项目上都是平衡
的。随着国际间政治、经济和军事关系的变化,该国与有关国家的国际收支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必须对相关国家的国际收支平衡表进行横向的比较分析。4.对一国国内经济、金融政策对该国国际收支的影响进行分析。一个国家的经济、金融政策,与该国的国际收支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有些政策可能会直接影响到该国
的国际收支,如美国30年代的“Q条例”和60年代的“利息平衡税”;大部分政策则是通过各种转换机制间接地影响该国的国际收支,如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等。因此,分析一国国际收支状况,必须考虑政策的作用。第二节国际收支的分析5.对有关国
家的经济、金融政策以及重大国际萝件对一个国家国际收支状况的影响进行分析。由于国际关系日益紧密,国际经济金融一体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因此,有关国家采取的一些经济、金融政策必然会影响到其他国家,引起其他国家国际收支状况的变化,如80年代初美国的高利率政策,导致欧洲资金
大量流入美国,在很短的时间内法国外流资金达50亿,严重影响了法国的国际收支。另外,国际间的重大事件也会引起一国国际收支的变化。6.动态分析。一国一定时期的国际收支状况,是过去一定时期该国经济结构态势、经济发展进程及经济政策导向的综合结果,而经济结构、经济发展以及经济政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将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从而,一国的国际收支也是处于一个连续不断的运动过程之中。因此,无论对顺差还是逆差,都不能仅仅从静态的角度来考察,还必须考察其发展变化。第二节国际收支的分析二、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口径1、贸易项目差额即商品进出口差额,出口商品所得的货款列入国际收支的收
入项,进口商品所付的货款列入国际收支的支出项。商品交易出口大于进口,叫出超,即顺差;当一国的商品进口大于出口时叫入超,即逆差。2、经常账户收支差额经常账户包括贸易收支、无形收支(服务、收入)、经常转移收支等内容,经常账户情况
的好坏对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有很大的影响,第二节国际收支的分析3、资本与金融账户差额(1)通过资本和金融账户余额可以看出一个国家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和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对一国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调整提供有益的借鉴。(2)资本与金融账户和经常账户之问具有融资关系,所以资本
与金融账户的余额可以折射出一国经常账户的状况和融资能力。第二节国际收支的分析根据复式记账原则,在国际收支中一笔贸易流量通常对应一笔金融流量,因此经常账户中实际资源的流动与资本和金融账户中资产所有权的流动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在不考虑错误与遗漏因素时,经常账户中的余
额必然对应着资本和金融账户在相反方向上的数量相等的余额,也就是说,经常账户余额与资本和金融账户余额之和等于零。当经常账户出现赤字时,必然对应着资本和金融账户的相应盈余,这意味着一国利用金融资产的净流人为经常账户赤字融资。影响金融资产流动的因素很多,主要是影响国内外
各种资产的投资收益率与风险的各种因素,如利率、其他投资的利润率、预期的汇率走势和税收方面的考虑,以及政治风险等因素。第二节国际收支的分析4、综合项目差额综合账户差额是指经常账户与资本和金融账户中的资本转移、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账户所构成的余额,也就是将国
际收支账户中的官方储备账户剔除后的余额。这种综合差额必然导致官方储备的反方向变动,因而可以用它来衡量国际收支对一国储备造成的压力。第二节国际收支的分析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各种差额+商品出口+私人长期资本流入—商品进口—私人长期资本流出=贸易差额=基本差额+无形收入+私人
短期资本流入—无形支出—私人短期资本流出+单方面转移收入=官方结算差额—单方面转移支出+官方资本流入=经常项目差额—官方资本流出=综合差额总差额包括经常帐户、资本帐户、金融帐户和错误与遗漏之和。第二节国际收
支的分析三、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成因国际收支不平衡根据其不同成因可划分为:临时性不平衡、结构性不平衡、周期性不平衡、货币性不平衡和收入性不平衡等。1、临时性不平衡临时性原因。这是指由短期的、非确定或偶然因素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自然灾害、政局变动等意料之外的因素都可能对国际收支产生重大的影响。
例如,政局动荡会造成资本外逃,引起国际收支逆差。这种性质的国际收支失衡一般程度较轻,持续时间不长,具有可逆转性。第二节国际收支的分析2、结构性不平衡经济结构对国际收支的直接影响主要是通过进出口结构的变化来实现的。一国的进出口结构,直接
影响着贸易外汇的收支,从而影响一国的国际收支。不合理的进出口结构,将导致贸易收支的不平衡,从而引发国际收支的不平衡。这种由经济结构引起的国际收支的不平衡称为结构性不平衡。从出口结构而言,如果一国的出口结构适应国际
市场的需求,出口就会增加,外贸收入就会增加;反之,如果出口结构不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就会导致外贸收入下降。对于进口结构而言,如果一国的进口结构与国内的经济发展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其进口量基本上应该保持稳定增长,其贸易支出也应该是稳定增长的。如果一国
的进口结构与国内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求不相适应,就会导致进口的大起大落,从而造成贸易外汇支出的剧增或锐减。第二节国际收支的分析3、周期性不平衡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只要生产资料被不同的所有者所占有,那么,由于各所有者主体对自身利益
的追求,将导致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周期性的波动,形成所谓的经济周期或商业周期。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个人的收入和企业的收入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企业的生产也会发生同样的变化,从而导致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变化,最终会使一国的国际收支发生不平
衡。这种由经济的周期性变化而造成的国际收史不平衡,称为周期性不平衡。第二节国际收支的分析4、货币性不平衡货币性不平衡是由币值即单位货币的价值、或单位货币的购买能力的变化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在一定的汇率水平之下,本币币值高估,单位本币的购买力实
际上小于单位外币的购买力,本国价格水平低于外国,从而不利于出口而有利于进口,结果将导致出口减少,进口增加。本币币值低估的结果则正好相反,有利于出口而不利于进口,结果是进口减少,出口增加。而进出口的变化必然会导致外贸收支的变化,最终引起国际收支的不平衡。第二节国际
收支的分析5、收入性不平衡收入性不平衡是由一国国民收入的变化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引起国民收入发生变化的因素很多,可能是经济周期,也可能是经济增长速度,也可能是国家的经济政策。国民收入变化对国际收
支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其对对外需求的增减来实现的。如果一国国民收入相对快速增长,会导致进口需求的增长超过出口需求的增长,从而使该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往往需要大量进口生产设备和原材料,容易引起国际收支逆差。如果经济快速增长是由
劳动生产率提高引起的,其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就会增强,出口会随之快速增长,导致国际收支顺差的出现。第二节国际收支的分析四、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影响1、国际收支逆差的影响(1)本币汇率下跌(2)如要避免汇率下跌,则抛售外汇。A,外汇储备减少,对外支付能力
削弱。B,国内货币紧缩,利率上升,国内经济增长下降,失业增加。具体来说:如果逆差为贸易逆差所致,则国内失业增加;如表现为资本流出大于资本流入,则国内资金紧张,影响经济增长。第二节国际收支的分析2、国际收支顺差的影响(1)有利影响:增大外汇储备,
加强对外支付能力。(1)不利影响:A、本币汇率上升,不利与出口,失业增加。B、本币供应增加,通货膨胀。C、加剧国际摩擦。D、如果顺差形成于出口过多,则,国内可用资源减少,不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第三节国际收支的调节一、国际收支失衡的市场调节机制1、货币——价格机制“
货币——价格机制”也称“物价——现金流动机制”。是英国经济学家大卫.休谟提出来的,强调的是在国际金本位制度和自由汇率机制下,一国的国际收支可以通过货币与价格的自动调节机制实现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自动平衡,而无需进行人为干预。第三节国际收支的调节物价--现金机制的
调节过程如图:黄金外流货币供给下降价格水平下降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国际收支国际收支赤字顺差出口减少,进口增加价格水平上升货币供给上升黄金内流第三节国际收支的调节而在浮动汇率制下等自动调节机制:通过汇率的自发变动来调节。国际收支顺差→国际储
备增加→该国货币购买力上升(升值)→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国际收支趋于均衡第三节国际收支的调节在固定汇率制下的自动调节机制:更为复杂,浮动汇率制与固定汇率制下自动调节机制能否实现,需要一些前提条件:a)资本对利率的敏感性;b)商品输入的需求弹性:c)政府
是否采取抵消或干预性财政货币政策等。本国外国——————外汇储备减少外汇储备增加↓↓减少货币供应增加货币供应↓利率效应↓减少资金外流改善资本增加资金外流提高利率帐户收支降低利率↓↓减少进口需求收入效应增加进口需求减少国内开支改善经常扩大国内开支帐户收支
↓↓减少进口需求价格效应增加进口需求工资物价下降改善经常工资物价上升帐户收支图1固定汇率制下自动调节机制第三节国际收支的调节2、收支机制收入机制是指国际收支逆差表明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国民收入下降引起社会总需求下降
,进口需求下降,从而贸易收支得到改善。收入机制的自动调节过程可描述如下:国际收支逆差→对外支付增加→国民收入下降→社会总需求下降→进口需求下降→贸易收支改善→国际收支好转。国民收入下降不仅能改善贸易收支,而且也能改善经常项目收支和资本项目收支
。国民收入下降会使对外国劳务和金融资产的需求都不同程度地下降,从而整个国际收支得到改善。第三节国际收支的调节3、利率机制“利率机制”与“货币一价格机制”和“收入机制”一样,也是在自由经济的假定下存在的
。金融资产、货币与利率的关系如下:金融资产的需求增加、或金融资产的供应减少:利率下降金融资产的需求减少、或金融资产的供应增加:利率上升货币需求增加、或货币供应减少:利率上升货币需求减少、或货币供应增加:利率下降当国际收支发生逆差
时,本国货币的存量(供应量)相对减少,利率上升;而利率上升,表明本国金融资产的收益率上升,从而对本国金融资产的需求相对上升,对外国金融资产的需求相对减少,资金外流减少或资金内流增加,国际收支改善。第三节国际收支的调节二、国际收支失衡的政策调节市场失灵时,国际收支自动调节
机制的作用将被削弱或失效,这时就需要政府出面,对市场进行干预,实现国际收支平衡。政府对国际收支进行调节的手段多种多样,基本上可以分为从需求角度进行的调节、从供给角度进行的调节、融资政策以及各种政策之间的搭配,这些政策措施主要包括财政政策、金融政策、贸易政策、供给调节政策及政策搭配等。第三节国际
收支的调节1、财政性措施:财政手段包括两类:一类是支出政策;另一类是税收政策。支出政策是通过影响总需求来影响资本流动,从而影响国际收支。在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政府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抑制公共支出与私人支出,从而抑制总需求的增
加,同时抑制对外需求的增加,以改善贸易收支和国际收支;反之,在国际收支出现大量顺差时,政府则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大财政赤字,刺激私人和公共支出,扩大总需求和对外需求,从而产生相反的结果。税收和补贴政策主要包括出口退税、出口免税、进口增税、财政补贴等,主要目的是通过改
善出口条件,增强出口竞争能力而达到增加外汇收入、减少逆差、平衡国际收支。财政手段是一种间接手段。第三节国际收支的调节2、金融性措施:(1)建立外汇平准基金。即由中央银行拨出一定数量的外汇储备,作为外汇平准基金,当国际收支发生短期不平衡时,通过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买卖外汇来调节外
汇供求,影响汇率,从而推动出口,增加外汇收入和改善国际收支。(2)改变汇率。即通过本币的升贬值来影响进出口,从而影响外汇收支,调节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外汇平准基金和改变汇率都属于间接调节手段。第三节国际收支的调节(3)贴现政策。中央银
行通过改变贴现率来影响市场利率的升降,或者通过直接改变市场利率,影响国际资本的输入和输出,从而调节国际收支。这也是一种间接的调节手段。(4)改变存款准备金比率。中央银行通过改变存款准备金比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从而影响总需求和国际收支。这也是一种间接调节手段。另外,实施差别准备金比率,
这项手段也可以被直接用于调节国际收支。第三节国际收支的调节3、贸易性措施:对外贸直接管制,即对进口商品交易本身予以直接限制,世界上贸易管制方式最为普遍的是进口许可证制与进口配额制。进口许可证是指商品的进口必须得到政府机关的批准,在取得其所颁发的许可证后
才能进口商品,否则就不能进口商品。进口配额制一般按地区或商品种类分配进口商品的金额和数量,若超出分配的金额和数量均不得进口。鼓励出口的政策,一是鼓励资本输出带动商品输出;二是采取出口直接补贴或间接补贴,鼓励出口。三是发放出口信贷。这样有利于扩大出口,增加国
际收入,减少支出,达到国际收支的平衡。贸易的直接管制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容易引起对方国的报复,因而不是在万不得已时,一般不宜采用。第三节国际收支的调节建立关税壁垒。关税是各国商品通过某国关境时,该国政府征收的一种税,关税分为财政性关税和保护
性关税两种。财政性关税主要是以增加财政收入为主要目标,而不考虑进出口商品对国内工业发展的影响;保护性关税的主要目标是保护国内工业的发展,即限入奖出。以上贸易性措施针对性强,收效快,但极易遭到对方的反措施,予以抵消。第三节国际收支的调节4、供给调节政策供给政策的
特点是长期性,在短期内难以有显著的效果,但它可以从根本上提高一国的经济实力与科技水平,从而为实现内外均衡创造条件。(1)科技政策。体现为科技水平对经济增长及竞争力的增强。第一,推动技术进步;第二
,提高管理水平;第三,加强人力资本投资。第三节国际收支的调节(2)产业政策。产业政策的核心在于优化产业结构,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制定产业结构规划,一方面鼓励发展和扩大一部分产业,另一方面对一些产业部门进行调
整、限制、乃至于取消。目的在于使本国的产业结构更加适应世界市场的情况变化,达到减少乃至消除结构型的国际收支失衡。(3)制度创新政策。企业制度改革,包括企业创立时的投资制度改革、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企业管理体制改革
。目的在于增强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提高其竞争力,为实现内外均衡目标奠定的基础。第三节国际收支的调节5、政策搭配正确的政策搭配是国际收支成功调节的核心,对某种性质的国际收支失衡采用不同的调节政策搭配,会导致不同的调节成本或代价。较大程度的失业或许是许多国
家都不能容忍或无法承受的。因此,即使是货币性失衡,也必须配以资金融通型或支出转换型政策,才能使调节的总代价相对减少。第三节国际收支的调节在所有类型的国际收支调节政策中,至少存在以下几对可互为替代的搭配:
——支出增减型与支出转移型政策;——支出型政策与融资政策;——支出增减型与供给型政策。每类政策对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直接作用表现为:支出增减型→需求和支出增减支出转换型→需求和支出方向转移供给型→供给增减
融资型→中性第三节国际收支的调节一般来说,对不同性质的国际收支失衡要采用不同的调节方法。比如,以资金融通来纠正暂时性的国际收支不平衡,以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来纠正货币性不平衡。但有时候,可通过多种方式加以调节
。例如:由预算赤字和货币宽松引起的货币性收支失衡,可采用下述几种方法加以调整:方法一:支出增减型,它要求较大幅度地削减财政赤字、减少货币供应量。其结果是,在纠正国际收支失衡的同时,有可能同时引发失业增加、经济活动活力降低、社会动荡
。第三节国际收支的调节方法二:支出增减型与融资型的搭配。与方法一相比,它要求较小程度地削减财政赤字和收缩银根,但同时要求动用官方储备或使用国际信贷便利。其结果是,在纠正国际收支逆差的同时.引发的失业和社会动荡程度较轻,但导
致了官方储备流失或债务增加。方法三:支出增减型与支出转换型的搭配。与方法一相比,它要求较小程度地削减财政赤字和收缩货币供应量,但同时要求货币贬值。其结果是,在纠正国际收支逆差的同时,失业和社会动荡程度较轻,但是货币贬值可能引起外汇市场混乱和未来的通货膨胀。第三节国际收支的调
节三、国际收支失衡的国际调节国际收支失衡的国际调节主要是指利用国际信贷来调节国际收支的失衡。包括:①利用各国政府间的信贷来平衡国际收支,如临时性贷款协定、提供短期信贷支持、签订互换货币协定等;②通过向国际金
融市场借款来平衡国际收支;③利用国际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作为平衡国际收支的手段,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成员国提供的短期信贷支持等。信用手段是调节国际收支的一种直接手段。四、动用国际储备资产第四节我国的国际收支一、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1.经常账户这是我国国际收支平衡
表中最重要的基本项目,反映着我国对外贸易、非贸易收支的基本情况,它由货物和服务、收入、经常转移等项目构成。(1)货物和服务。货物是指由商品的进出口贸易引起的外汇收入与支出,资料来源按国际上通行的方法、以海关进出口统计资料为准。第四节我国的国际收支服务收支的内容比较庞
杂。包括运输、旅游、通讯、建筑、保险、金融、计算机和信息、专利和特许费、咨询、商业服务等其他收支。其中:运输收支为铁路、航空、海运、港口服务等收支(从这些项目的收入中扣除旅游收入的数额);保险收支是指保险公司各项业务的外汇收支,但不包括上缴
利润,其金额应该记在利润项目内。旅游收支包括旅游服务,旅游商品销货,民航、铁路等交通部门有关旅游项目的收入,及我国公民和外国侨民出国旅游杂费和我国公民出国访问、出席国际会议与参加国际活动等支出费用。第四节我国的国际收支(2)收入收入包括职工
收入和投资收入。投资收入又分为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投资收入包括利润、合资及其他经营方式企业单位汇回的所得利润;投资支出是指港澳地区、外国在我国国内独资、合资和合作方式经营企业中汇出的所得利润。
利息收入是我国从港澳地区、外国投资所得的利息、股息;利息支出是港澳地区、外国从我国投资汇出所得的股息和利息。银行收支是指银行各项业务的外汇收支,包括利息和手续费等,但不包括上缴利润,其金额应记在利润项
目内。第四节我国的国际收支(3)经常转移经常转移分为各级政府和其他部门。其内容包括侨汇、无偿援助和捐赠、国际组织和居民收支等。侨汇收入是由港澳地区和外国汇入、寄给国内侨眷、亲属的赡养费和建筑汇款;支出是指外国侨民和外国专家、人员
从我国汇出的赡养费。第四节我国的国际收支无偿援助和捐赠是指我国对港澳地区、外国或港澳地区、外国对我国无偿援助和捐献的外汇、物资和劳务等。国际组织收支指我国参加国际组织按章规定缴纳的会费,以及从国际组织无偿得到的收入。居民收支指国外汇给国内居民的工伤赔偿费、交通意外事故赔偿费、
抚恤金、养老金等;支出包括汇出国外的退职金、退休金、移居出境外汇等。第四节我国的国际收支2、资本和金融账户(1)资本账户:资本转移,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与放弃;(2)金融账户: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3、错误与遗漏账户第四
节我国的国际收支4、储备资产也称官方储备,其具体内容又分为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外汇和其他债权,其中:外汇包括现汇、存款以及有价证券。2009年12月31日:外汇储备2
3991.52亿美元,黄金储备3389万盎司(约1054吨)。第四节我国的国际收支二、我国国际收支的产生和发展以前我国以计划经济为主,一向重视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工作,并编制了国民经济的各种平衡表。为了反映我国的外贸与非贸易状况,我国政府一直编制外汇平衡表,但
这个表内没有反映国外资金往来的情况。原因是过去我国与西方匡家的资金借贷数额很小。虽然多少年来我国对外经济援助不少,但这些援外的支付以及后来的援款的归还,我们都把它作为财政开支,没有编制对外资金的收支情况表。我国编制的外汇收支计划,由贸易收支计划、非贸易收支计划和利用外资
、偿还本息计划三部分组成,都以美元作为计算单位,以便同外国经济指标边行对比。从严格意义上讲,我国建国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没有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第四节我国的国际收支我国实行对外改革开放后,对外交往日益增多,并逐渐积极慎重地利用外资、外
汇。为全面反映外汇收支情况,以便从宏观上对我国开放规模和速度进行规划、预测和控制,也为了使国外金融机构和国外投资者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在1980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恢复我国席位和合法权益后,我国国家外汇管理总局便按照国际贷币基金组织的要求着手编制,并从1985年开
始公布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平衡表与我国原来一直编制的外汇收支计划并无根本性的区别,其差异仅在于国际收支平衡表包括的范围更广、更全面,采用的表格、分类、指标等更详细、更具体、更具国际通用性,即标准化了。第四节我国的国际收支我
国国家外汇管理总局已分别于1985年、1987年、1988年、1989年四次公布了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其中前两次公布的是简表,设置的指标较为简略,仅具概览性质,而后两次公布的则是细表。1992年开始按规定时间公布。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按会计借贷法编制。借方表示外汇支出,贷方表
示外汇收入,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编表形式,列明了资本往来及其细目的数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一格式相比更详细些。第四节我国的国际收支(一)经常项目的发展变化1982---1984年中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收支都是顺差,但顺
差数额逐渐减小,到1984年已接近平衡。从1985年开始,中国的经常项目收支发生了很大变化,1985年、1986年中国经常项目的逆差分别为114亿美元和70亿美元。这主要是由国内政策的变化造成的。第四节我国的国际收
支1984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基建投资规模扩大,造成物资短缺。国家利用前几年积累的外汇储备,进口一些市场急需的物资以回笼货币,加之人民币汇率高估,刺激了地方、企业进口的增加。这就使贸易差额由1984年的少量顺差转为1985年的131亿美元逆差和1986年
的91亿美元逆差。基于这种情况中国在财政金融及外贸政策上进行了必要的调整,1986年7月人民币汇率贬值为13.6%,同时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和奖出限入的措施,这使1987年的外贸逆差大幅缩小,经常项目收支转为顺差3亿美元。第四节我国的国际收
支1988年中国经济过热,出现了明显的通货膨胀,使进口需求剧增,贸易收支逆差扩大,经常项目收支又转为逆差38亿美元。1989年中国进行治理整顿,采取货币和财政双紧的政策,并于同年12月人民币汇率贬值2
1.2%,以鼓励出口。1990年外贸收支呈现91亿美元的顺差,继而使经常项目呈现120亿美元的顺差。第四节我国的国际收支由于经济增长速度过快,1994年之前人民币汇率严重高估,使1993年的贸易收支逆差为122亿美元,从而使经常项目呈现巨额逆差。第四节我国的国际收支自1994年
1月1日人民币汇率实行单一浮动汇率,人民币汇率水平大幅度调低,外贸收支逆差乃至经常项目逆差缩小,近年来我国贸易顺差连续创历史新高,2007,2008年我国贸易顺差分别达到2622亿美元和2954亿美元。到2009年,我国对外贸易进
出口总额已上升至世界第2位,外贸顺差已成为我国经常项目持续顺差的主要支柱。第四节我国的国际收支可见中国的贸易收支差额是引起经常项目变化的主要原因。这是由于贸易收支在经常项目中占有绝大比重,不过也看到我国非贸易收支,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扩
大,尤其是旅游服务发展迅速,2008年外国人入境旅游人数5305万人次、旅游创汇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33%。另外我国经常转移实现顺差,侨汇是构成我国经常转移顺差的主要因素。第四节我国的国际收支(二)资
本项目的发展变化资本项目在1984年以前,除直接投资、使用国外政府贷款的金额有所增加外,其他种类的外资流入的规模不大。从1985年开始,资本项目由净流出转为净流入,资本流入开始急剧增长,这与中国利用外资的政策以及政治经济环境是分不开
的。1993年流入中国的全部国外资金达到270亿美元,中国开始成为世界第二大外资净流入国。外商直接投资一直是中国利用外资的重要渠道。即使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在1997年,1998年仍然分别达到452.7
8亿美元和454.6亿美元的规模。2008年外商直接投资1477.91亿美元。第四节我国的国际收支总之,通过经常项目收支和资本项目收支的发展变化,可以反映中国国际收支发展变化的基本情况,而且也决定了外汇储备资产的增减。由于我国在1994年以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连年呈现较大的双顺差,
国际收支状况进一步改善,外汇储备大幅度增长,至2009年底已达到23991.52亿美元。第二章外汇、汇率与外汇市场第一节外汇与汇率第二节汇率的决定与变动第三节外汇市场第四节外汇交易第一节外汇与汇率一、外汇概述(一)外汇动态外汇:指把一国货币兑换为另一国货币的金融活动
。静态外汇:是从动态外汇概念中衍生出来并广为动用的,静态外汇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指以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广义:指以外币表示的可以用作国际清偿的支付手段和资产,它们包括:可兑换的外国货币(纸币和铸币)和其他外汇资产。其他外汇资产包括:外币有价证券(政
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等)、外汇支付凭证(外国汇票、本票、支票等)、外币存款凭证(银行存款凭证、邮政储蓄存款凭证等)。第一节外汇与汇率广义外汇与狭义外汇的对比广义外汇狭义外汇作用国际清偿国际结算种类外币。外币支付凭证。外币有价证券。其它外汇
资金可自由兑换为其它支付手段的外币资产最基本特征以外币表示可兑换性第一节外汇与汇率常用国家和地区,货币名称与货币符号对照表国家和地区名称货币名称货币符号货币代码中国CN人民币元RMB¥CNY英国GB英镑£GBP美国US美元﹩USD欧盟欧元¢EUR日本JP日元J¥JPY瑞士CH瑞士法郎S
WFCHF第一节外汇与汇率(二)外汇的特征1、外币性2、可兑换性3、普遍接受性(三)外汇的种类1、自由外汇与记账外汇2、即期外汇与远期外汇3、现钞与现汇第一节外汇与汇率(四)外汇产生
的原因及其作用1、外汇的产生外汇是商品货币经济的产物,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商品交换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产生的。商品在国际间的流动,必然要求进行货币兑换,这种货币的兑换行为就是最早的外汇活动。2、外汇的作用(1)便利了国际结算(2)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3)调节了国际间资金供求的不平衡(4)实现了购买力的国际转移第一节外汇与汇率二、汇率及其分类(一)外汇汇率汇率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换算成另一个国家的货币的比率。或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所表示的另一个国家的货币的价格。汇率也称
汇价,外汇行市,兑换率等等。外汇汇率不是固定不变的:1、汇率会随着各种货币币值的变动而改变;2、汇率会因各种货币的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第一节外汇与汇率(二)外汇的标价方法1、直接标记法双称应付标价法,是用一个单位或一百个单位的外国货币作为标
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本国货币。如:我国人民币汇率采用直接标价法,2010年3月3日人民币汇率为:€1=¥9.3081$1=¥6.8266£1=¥10.2641J¥100=¥7.7015第一节外汇与汇率汇率数据变动的含义本币数量上升,表示:本国
货币币值下降,或本国货币供过于求;外国货币币值上升,或外国货币供不应求。本币数量下降,表示:外国货币币值下降,或外国货币供过于求;本国货币币值上升,或本国货币供不应求。第一节外汇与汇率2、间接标价法:也叫应收标价法,是用一个单位或一百个单位
的本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外国货币。如:英国的英镑汇率采用间接标价法,2010年3月3日英镑汇率为:£1=SFr1.6096£1=$1.4987£1=¥10.2641£1=J¥133.2
6£1=€1.1002第一节外汇与汇率汇率数据变动的含义外币数量上升,表示:本国货币币值上升,或本国货币供不应求;外国货币币值下降,或外国货币供过于求。外币数量下降,表示:外国货币币值上升,或外国货币供不应求;本国货币币
值下降,或本国货币供过于求。第一节外汇与汇率3、美元标价法美元标价法是指非本币之间以一种国际市场上的主要货币或关键货币(美元)作为汇价标准,即以美元为基准,其它货币数额随美元币值的变动而变动的标价方法。为何使用美元标价法:1、基于美元在各国国际储备中的地位;2、基
于国际金融市场汇价信息交换的便利;第一节外汇与汇率各种标价法含义总结表类型标价方法基准货币银行间外单位美元美元汇交易各地外汇直接标价外币市场间接标价本币第一节外汇与汇率(三)汇率的种类1、基础汇率与交叉汇率2、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3、官定汇率与市场汇率
4、电汇汇率、信汇汇率与票汇汇率5、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6、开盘汇率与收盘汇率7、买入汇率、卖出汇率、中间汇率和现钞价第二节汇率的决定与变动一、汇率决定的基础不同货币制度下汇率的决定基础:金币本位的货币制度和
信用货币流通制度:1、金币本位制:法定含金量之比,即铸币平价是汇率决定的基础。2、金块本位和金汇兑本位制:汇率由纸币所代表的含金量之比,即法定平价是汇率决定的基础。3、纸币本位制: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即纸币的实际购买力是决定汇率的基础。第二节汇率的决定与变动(一)
金本位制率下决定汇率的基础1、金币本位制下汇率的决定基础是铸币平价,即两国货币的含金量。1英镑金铸币的含金量为123.27447格令,成色为22开金,1美元铸币的含金量为25.8格令,成色为9成金,第二节汇率的决定与变动即:1英镑所含纯金量为
123.27447×22/24=113.9916格令;1美元中所含纯金量为25.8×90%=23.22格令;英镑和美元的含金量之比是1:113.9916÷23.22=1:4.8665,换言之,1英镑的含金量等于4.8665美元的含金量。£1=$4.8665第二节汇率的决定与变
动市场汇率由于供求关系将以铸币平价为中心而上下波动,但其波动幅度受到黄金输送点的限制。黄金输送点:由于汇率上下波动,人们更愿意以现金来支付,而导致黄金输出或输入的界限。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美间运送黄金的各项费用约为0.5%~0
.7%,以1英镑计算,为0.03美元(按0.6%的费用率计算)。第二节汇率的决定与变动如果英镑汇率上涨超过1英镑=4.8965(4.8665+0.03)美元时,采用直接运用黄金的方法偿还1英镑债务只需要4.3965美元。这就引起美国黄金流出,该汇率即黄金输出点,汇率的上涨也就自然不
会超出黄金输出点。如果1英镑跌到4.8365美元(4.8665-0.03)以下时,采用运送黄金的方法收回1英镑债务,可以得到4.8365美元。这就会引起黄金流入美国,即黄金输入点,汇率的下跌自然也就不可能低于黄金输入点。4.3965与4.8365美元即为美国的黄金输出与
输入点。第二节汇率的决定与变动2、金块与金汇兑本位制下决定汇率的基础金块本位制下,流通中的货币主要是纸币,只有当出现大规模支付需要时,黄金才出马以金块的形式参与流通和支付;而金汇兑本位制下,流通中的货币完全是纸币。这两种制度
下,政府都规定了纸币所代表的金量,纸币的发行以黄金储备为基础,两国纸币法定含金量之比,称为法定平价。货币汇率由法定平价,即纸币所代表的含金量之比来确定。第二节汇率的决定与变动外汇市场上实际汇率因供
求关系,而围绕法定平价上下波动。由于黄金的输出入受到了限制,黄金输送点实际上已不复存,汇率波动的幅度已不再受制于黄金输送点。汇率波动的幅度是由政府来规定和维护。因而,与金币本位制时的情况相比,金块本位和金汇兑本位下汇率的稳定程度已降低了。第二节汇率的决定与变动(二)在纸币流通制度下决定汇
率的基础纸币取代金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并不仅仅因为黄金产量的不足,同时也因为纸币(乃至当今的电子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有许多天然的优越性,适应了国际经贸高速发展的需要。纸币流通条件下,纸币已与黄金脱钩,使得法定含金量的规定形同虚设,很多国家已不再
规定纸币的金量,纸币发行量脱出了兑换黄金的物质制约,金平价不再成为汇率决定的基础。第二节汇率的决定与变动纸币是价值的一种代表,两国纸币之间的汇率便可用两国纸币各自所代表的价值量之比来确定。因此,纸币流通条件下汇率决定的基础是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之比。这一价值量很难直接衡量,它受制于许多影
响因素,从而使纸币本位下汇率的决定问题变得非常复杂。较为客观的衡量标准是各种纸币的实际购买力,因此,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即纸币的购买力是决定汇率的基础。第二节汇率的决定与变动与黄金脱钩了的纸币本位下。汇率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波动频繁。固定汇率制度下,汇率的波动被人为限制在
一定范围内(如布雷顿森林汇率制度波动幅度为±1%)。各国货币当局有义务干预外汇市场维持汇率的稳定,使汇率的波动不超出这一规定的幅度;在有管制的浮动汇率制下,各国货币当局不再承担干预的义务,只是在认为必要时才实施干预,主要目的是出于政策的需要,维护
本国利益,同时也不规定固定的波动幅度。第二节汇率的决定与变动二、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一)国际收支外汇供求始终是影响汇率变动最直接的因素。外汇供给与需求体现着国际收支的各种际经济交易,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账户以及资本与金融账户的收入构成外汇供给,支出构成外
汇需求。国际收支顺差,意味着外汇供过于求,外汇汇率下降,本币升值;国际收支逆差,则意味着外汇供不应求,于是外汇汇率上升,本币贬值。第二节汇率的决定与变动(二)通货膨胀率差异纸币流通条件下,通货膨胀意味着该国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的下降,由两国货币所
代表的价值量决的汇率必将随两国通货膨胀率的差异而发生变化。如果一国通货膨胀高于他国,该国货币对内贬值的同时也会带来对外贬值,导致本币汇率下降。反之,一国通货膨胀低于他国,则导本币汇率上升。第二节汇率的决定与变动通货膨胀的现实影响是通过国际收支产生的。一
国高通货膨胀率势必会削弱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引起出口减少;另一方面又会增强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使进口增加。通胀率的差异还会通过影响人们对汇率的预期,作用于资本账户收支。如果一国通货膨胀率较高,人们就会预期该国货币的汇率将趋于疲
软,于是将该国货币转化为其他货币,也就是所谓资本外逃,造成该国货币汇率的现实下跌。第二节汇率的决定与变动(三)经济增长率差异1、一国经济增长率高,意味着收入上升,由此会带来进口需求水平和进口支出的提高,导致经常项目逆差,造成该国货币币值下降的压力;
2、如果一国经济持续较快地增长,往往也意味着生产率的迅速提高,从而提高本国的出口能力,使出口增长大于进口的增长,将使该国货币币值坚挺;第二节汇率的决定与变动3、一国经济持续增长,有助于吸收外资流入进行直接投资,从而改善资本账户收支;4、经济增长快,经济实力强的国家有助于增强
外汇市场上对其货币的信心。经济增长率对汇率的影响将取决于上述各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高的经济增长率在短期内可能引起该国货币汇率下跌,但长期来看,却有助于该国货币汇率的稳定或坚挺。第二节汇率的决定与变动(四)利率差异一国利率的变化将直接引起
该国资本账户的改变。1、利率变化产生的短期效应一国的利率水平相对于他国提高,就会刺激国际资金流入增加,本国资金流出减少,由此改善资本账户,使本币升值;一国货币利率水平相对于他国有所降低,则会使国际资金流入减
少,本国资金流出增加,使本币贬值。第二节汇率的决定与变动2、利率变化产生的长期效应利率高的货币远期趋于贴水,利率低的货币远期趋于升水。3、在资金流动极为频繁的情况下,利率作为金融市场上资金的“价格”,成为影响汇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它不仅通过资本账户的变化而直接影响汇率,同时作为一个重要
的经济杠杆,它对国内经济也将产生影响,进而问接影响汇率。第二节汇率的决定与变动(五)总需求与总供给总需求和总供给在结构和总量上增长的不一致对汇率的影响:若总需求增长快于总供给增长,其超额总需求将转向国外产品,引起进口增加,从而引起本币汇
率下降。若总需求中对进口的需求增长快于总供给中出口供给的增长,意味着外汇需求上升,从而本币汇率下降;因此,当总需求增长快于总供给时,本币汇率呈现下降趋势。反之,则产生相反的变化。第二节汇率的决定与变动
(六)中央银行的干预目的:保持汇率稳定,或有意识地操纵汇率的变动,以服务于某种经济政策目标。如果外汇市场外汇供大于求,外汇汇率下跌,为维持汇率稳定,就在外汇市场上购买外汇,以平抑外汇的超额供给,使汇价趋于稳定;反之,则在外
汇市场上抛出外汇。第二节汇率的决定与变动这种干预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汇率的长期走势,只对汇率的短期走向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影响作用大小受制于外汇储备的多少。如果各国中央银行实行联合干预,效果就要明显得多,如1985年9月32日,西方五国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达成联合干预的协定,一
起向外汇市场抛售美元,致使美元汇率狂泄。第二节汇率的决定与变动(七)市场预期心理市场预期因素是通过投机行为而产生影响的。如果市场上预期某种货币不久会下跌,市场上就会出现抛售该种货币的投机活动,使该国货币汇率立即下跌。预期因素对汇率的影响,有时远远超过了其他因素,影响程
度很大、甚至是灾难性的。影响人们预期心理的主要因素有信息、新闻和传闻。市场预期心理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具有十分易变、捉摸不定的特点。第二节汇率的决定与变动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除了上述主要因素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如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金融工具价格的变动、石油价格的变动和黄金价格的变动以
及国际政治局势,等等。但这些因素大都又是通过上述各种因素对汇率发生作用的。在不同的时期,各个因素对汇率变动的影响作用各不相同,而且,同一因素在不同国家的影响作用也不相同。各个因素之间有着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的影响有时相互抵消,有时相互促进。第二节汇率的决定与变动
三、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汇率是联结国内外商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一条重要纽带,汇率的变动受制于一系列经济因素,反过来,汇率的变动又会对经济产生广泛的影响。不仅影响一国的对外经济,而且影响一国的国内经济,乃至影响整个世界经济。汇率的变动有升贬与贬值两个方面,其影响作
用正好相反。我们以贬值为例说明它对经济的影响。第二节汇率的决定与变动(一)贬值对一国国际收支的影响1、贬值对贸易的影响一国货币贬值,使进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出口商品以外币表示的价格下降,进口商品以本币表
示的价格上涨,有助于扩大出口,抑制进口,改善贸易收支。这种通过过度贬值来刺激出口以达到改善贸易收支的政策,即外汇倾销政策,会引起竞争性货币贬值或贸易伙伴国的反倾销制裁或报复措施。第二节汇率的决定与变动2、
贬值对劳务收支及转移收支的影响一国货币贬值使该国旅游和其他劳务的价格相对便宜,有助于增加旅游等劳务收入,而国外的旅游或其他劳务价格对本国居民来说相对提高,抑制了本国对外劳务支出。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
中国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简称“新马泰”)旅游人数激增,中国的旅游外汇支出大量增加,而对货币贬值国“新马泰”而言,旅游外汇收入则大幅提高。第二节汇率的决定与变动3、贬值对转移收支的影响贬值对一国的转移收支可能产生不利影响。以侨汇为例:侨汇多系赡家汇款,货币贬值后,国
外侨民只需汇回国内少于贬值前的外币,就可以维持国内亲属的生活需要,从而使其侨汇收入减少。第二节汇率的决定与变动4、贬值对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影响贬值对一国资本账户的影响,取决于人们对该国货币贬值的进一步预期。由于资本的国际流动,主
要是为了追求利润或保值避险。如果预计一国货币贬值而尚未到位时,人们就会将资本调出该国,进行资本逃避,以避免汇率再贬值而蒙受损失。如果预计一国货币贬值已经到位时,不用再担心贬值受损,在具备投资环境的条件下,外逃的资本就
会返回到该国。如果预计一国货币贬值过度,不久会回升,则会吸引大量资本流入来牟取汇率即将上升的好处。第二节汇率的决定与变动5、贬值对外汇储备的影响(1)在一定条件下,有利于外汇储备增加货币贬值—>出口增加—
>进口减少—>贸易顺差外币购买力增—>长期资本输入增加—>输出减少—>资本项目顺差;第二节汇率的决定与变动(2)贬值也可导致外汇短缺进一步预期本币贬值:将引起资金投向外流,加剧外汇短缺;过度贬
值:保护落后产业,不利于改善产业结构,不利于从根本上消除外汇短缺。第二节汇率的决定与变动(二)贬值对国内经济的影响1、贬值对国民收入与就业的影响货币贬值有助于改善贸易收,从而有利于出口品的生产的扩大和利润水平提高,并会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生产的发展。货币贬值
将使进口品价格上升,使对进口品的需求转向国内进口替代品,从而促进进口替代品工业的发展。贬值有利于纠正资源配置扭曲,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就业水平。第二节汇率的决定与变动2、贬值对资源配置的影响贬值后,出口商品因出口量增加而使本币价格上升,进口替代品价格由于进口品本币价格上升带动而上升,从而
整个贸易品部门的价格相对于非贸易品部门的价格就会上升,由此诱发生产资源从非贸易品部门转移到贸易品部门,使整个经济体系中贸易品部门所占的比重扩大、而提高该国的对外开放程度。第二节汇率的决定与变动3、贬值对物价水平的影响贬值后,进口品以本币表示的价格上升,带动国内同类商品价格的上升;进
口原材料、半成品及机器设备等的价格上升,必然造成国内与这些进口品相关联的商品的生产成本提高,推动这类商品的价格上升;第二节汇率的决定与变动可能陷入“贬值----通货膨胀----再贬值----再通货膨胀”的恶性循环之中。进口消费品价格上升,国内同类商品也会相应跟着提价,导致人们生
活费用上涨,人们会要求更高的名义工资,工资水平的增加会使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物价又进一步上涨,生活费用又进一步增加,如此等等。第二节汇率的决定与变动4.贬值对总需求的影响传统理论认为,货币贬值对经济
的影响是扩张性的,货币贬值使得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生产扩大,从而使国民收入得到多倍增长。在实际中,汇率变动与总需求的关系比较复杂,贬值在对经济产生扩张性影响的同时,也可能对经济产生紧缩性影响。第二节汇率的
决定与变动(三)汇率变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1、破坏正常的贸易秩序,加剧了国际经贸关系,使世界经济景气受到不利影响。汇率不稳,利用汇率下跌,扩大出口,会引起其他国家采取报复性措施,容易引发货币战、贸易战。如:其国也实行货币贬值;采取贸易保护措施,
第二节汇率的决定与变动2、汇率不稳,加剧了国际投机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如:1993年夏,欧洲汇率机制危机,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都与外汇投机密切相关。3、汇率波动也促进了国际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主要货币汇率的不
稳定甚至使国际储备体系乃至国际货币体系发生改变。第三节外汇市场一、外汇市场及其构成(一)外汇市场的概念外汇市场是指经营外汇业务的银行、各金融机构、以及个人进行外汇买卖和调剂外汇余缺的交易场所或网络。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买卖有两种类型:一是本币与币之间的买卖;二是
不同币种的外汇之间的买卖。第三节外汇市场(二)外汇市场的参与者1、外汇银行一是代客买卖外汇,二是自营外汇买卖业务2、外汇经纪人3、客户4、中央银行第三节外汇市场二、外汇市场的类型1、有形外汇市场和无形外汇市场;2、客户与银行交易市场
,银行间交易市场,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间的交易市场;3、官方外汇市场,自由外汇市场和外汇黑市4、即期外汇市场,远期外汇市场和外币期货市场5、柜台市场和交易所市场第三节外汇市场三、外汇市场的特征1、外汇市场全球一体化目前世界主要外汇市场有:欧洲有伦
敦、巴黎、法兰克福、苏黎世等外汇市场,美洲有、多伦多纽约外汇市场,亚洲有东京、香港、新加坡外汇市场。这些外汇市场位于世界各主要区域。各市场已连成一体,具有高度一体化。2、外汇市场全天候交易由于世界各主要外汇市场分布于全球不同的时区,交易活动可首尾相接,连续进行。交易信息和
业务处理高度电子化、网络化,形成了全天候交易网络。第四节外汇交易一、外汇交易及其种类即期交易远期交易换汇交易套汇交易套利交易第四节外汇交易(一)即期外汇交易1、概念:是在外汇买卖成交后,原则上两天以内办理交割的外汇业务。即期外汇交易的目的在于外汇实
际买卖,取得外汇资金。2、即期外汇交易的汇率报价与各种汇率套算(1)倒数汇率(2)交叉汇率第四节外汇交易3、电汇业务4、信汇业务5、票汇业务第四节外汇交易(二)远期外汇交易1、基本概念2、远期外汇交易的目的及其参与者远期外汇交易的目的:防止和避免汇率波
动风险,谋取投机利润,平衡远期外汇头寸。远期外汇交易的参与者:有远期外汇收付的进出口商,有远期债务的债权人和债务人,输出入短期资本的牟利者,远期外汇投机者,经营远期外汇业务的银行等。第四节外汇交易3
、交割日的计算首先确定交易的标准即期交割日,其次在即期交割日的基础上加以远期期限。(1)如遇假日或非营业日,交割日顺延至下一个营业日;(2)如远期交割日为当月最后一天,且为假日,则提前至前一个营业日;(3)如即期交割日为当月最后一
个营业日,则远期交易的交割日相应地为到期月的最后一个营业日。第四节外汇交易4、远期外汇交易的种类整期交易与零期交易一般远期交易与超远期交易固定交易日远期交易与择期远期交易5、远期汇率的表示方法(1)直接标出远期外汇的实际汇率(2)用升水、
贴水和平价标出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的差额在直接标价法下:远期汇率=即期汇率+升水远期汇率=即期汇率–贴水第四节外汇交易在间接标价法下:远期汇率=即期汇率–升水远期汇率=即期汇率+贴水(3)用“点数”表示银行只报出远期汇率升、
贴水的点数,且不说明是升水还是贴水。如加拿大某银行报价:USD/CDA即期汇率:1.5654——641个月远期:100——953个月远期:135——1256个月远期:203——198第四节外汇交易判断升、贴水的方法是:当买价大于卖价时,即为贴水;当卖价大于买价时,则
为升水。在不同的标价方法下,买价和卖价的位置是不同的:在直接标价法下:前面是买价,后面是卖价;在间接标价法下:前面是卖价,后面是买价;1个月远期汇率点数为100——95,是前大后小,即买价大于卖价,是贴水。则实际远期汇
率为:1.5654-100——1.5664-95,1.5554——1.5569第四节外汇交易6、影响远期外汇汇率的因素(1)两种货币的利差:利率高的货币,其远期汇率会贴水;利率低的货币,其远期汇率会升
水。(2)其他因素:国际政治经济形势,货币所在国所实施的经济政策,中央银行的市场干预,外汇投机活动的影响等。7、远期外汇交易的操作原则:如持有净外汇债权,卖出远期外汇合同;如持有净外汇债务,买入远期外汇合
同。第四节外汇交易(三)套汇交易利用不同外汇市场在同一时间的汇率差异,在汇率低的市场上买进,同时在汇率高的市场上卖出,通过贱买贵卖来赚取利润的活动。套汇分为直接套汇和间接套汇。1、直接套汇(两地套汇)。是指套
汇者利用某种货币在两个外汇市场上同一时间的汇率差异,同时在两个外汇市场买卖同一种货币,以赚取汇率差利润的活动。伦敦外汇市场:£/$=1.4595----1.4605纽约外汇市场:£/$=1.4625----1.4635资本金:£100万纽约外汇市场:£100
万—>$146.25万伦敦外汇市场:$146.25万/1.4605—>£100.1369万利润:£1001369-£1000000=£1369第四节外汇交易2、间接套汇(三地套汇或多角套汇)。是指套汇者利用三个或多
个外汇市场上货币汇率差异,同时在三个或多个外汇市场上进行买卖,以赚取汇率差利润的活动。纽约外汇市场:€/$=0.9812----0.9844巴黎外汇市场:€/£=0.6186----0.6226伦敦外
汇市场:£/$=1.5470----1.5510资本金:$100万第四节外汇交易线路一:$—>€—>£—>$;线路二:$—>£—>€—>$;线路一:$1—>€1/0.9844—>£0.6186/0.9844—>$0.6186×1.5747
0/0.9844=$0.9721套汇利差:($0.9721-1)×1000000=-$27900;线路二:$1—>£1/1.5510—>€1/(1.5510×0.6226)—>$0.9812/(1.5510×0.6226)=$1.0161
套汇利差:($1.0161-1)×1000000=$16100。第四节外汇交易(四)套利交易是指利用不同国家或地区短期利率的差异,将资金由利率低的国家或地区转移至利率高的国家或地区,以赚取利差收益的一种外汇交易。主要形式有非抛补套利和抛补套
利。非抛补套利把短期资金从利率低的市场调往利率高的市场,从而牟取利差收益。抛补套利在将资金从利率低的市场调往利率高的市场的同时,还通过外汇市场卖出远期高利货币,以防汇率变动的风险。第四节外汇交易(五)掉期交易1、基本概念2、掉期交易的类型(1)即期对远期(2)即期对即期(3
)远期对远期3、掉期交易的报价4、掉期交易的目的:套期保值第四节外汇交易二、外汇市场的行情解读第四节外汇交易三、外汇交易方式的创新(一)货币期货交易(1)货币期货的概念(2)货币期货交易与远期外汇交易的异同(3)货币期货操作方法:a.卖出期货对冲
外汇现货多头b.买入外汇期货对冲现货空头第四节外汇交易(二)外币期权(1)定义(2)特点(3)外币期权业务的种类a.欧式期权与美式期权b.买权(又称看涨期权)与卖权(又称看跌期权)返回第四节外汇交易(三)择期是指远期外汇买卖者在
买卖合同到期日前的任何一天都可以要求交割。择期与远期外汇交易不同之处在于远期外汇交易必须到期才能交割,择期则可以任选一天。择期与期权的不同之处在于期权合同可以不执行,但择期买卖合同必须执行,只是客户可以自主地决定执行日期。第四节外汇交易
九、我国的外汇市场和外汇业务(一)我国外汇市场的历史发展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实行结售汇制,并建立了银行间外汇市场。1994年4月1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在上海成立,各地外汇调剂中心成为外汇交易
中心的分中心,通过卫星和地面设施与上海相联接,从而形成了统一的外汇交易系统。办理外汇业务的金融机构之间的外汇交易,均通过该系统进行,由此形成了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第四节外汇交易(二)我国外汇市场的结构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建立奠定了我国外汇市场的基本框架。在目前外汇管理体制下,我国外汇市场由两个
相互独立的部分组成:外币对外币的外汇市场和外币对人民币的外汇市场。1、外币对外币的外汇市场。这是一个零售市场,外汇交易发生在银行柜台上,是不同外币之间的交易。银行由此产生的头寸在国际外汇市场上抛补,所进行的外汇交易属于国际外汇市场的一部分,国
内不存在对应的银行间市场。2、外币对人民币的外汇市场。从事的是外币对人民币之间的兑换。由于人民币国际化程度较低,在国外还没有对应的市场,并相对独立于国际外汇市场。第四节外汇交易(三)银行间外汇市场的运作银行间外汇市场是外
汇市场的主体和核心。由于历史原因和管理的需要,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的运行机制与国际市场存在很大差异。(1)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是一个有组织的集中的有形市场。(2)实行会员制。截至2002年6月底,中国外汇交易中心
共有会员312家。(3)交易仅限于外币对人民币的即期外汇交易。(4)实行竞价成交原则。第四节外汇交易(5)对交易的汇率规定浮动幅度。交易员应在规定的价格浮动范围内进行报价,超过浮动范围的报价无效,当日报价须在中
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当日基准汇率上下各10%以内。(6)实行集中清算制度。(7)收取手续费。自营交易按照万分之三的比例计算手续费,由交易中心收取;代理交易按照万分之十五的比例计算手续费,其中万分之十由交易中心收取,万分之五由会员收取。
第三章外汇制度与外汇管制第一节汇度制度第二节外汇管制第三节我国的外汇管制第一节外汇制度一、汇率制度及其分类汇率制度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货币汇率确定的原则以及变动的基本方式所作出的安排和规定。汇率制度的主要类型:固定汇率制率、浮动汇率制度
、其他汇率制度第一节汇率制度(一)固定汇率制度固定汇率制:指政府用行政或法律手段确定,公布和维持本国货币与某种参考物之间固定比价的汇率制度。1、金本位制下的固定汇率制度(1)金本位制下的固定汇率制度的基本内容:铸币平价是确定汇率的基础;规定自由铸造、自由溶化、自由输出入;汇率波动幅度
被限制在黄金输送点之间。(2)金本位制下的固定汇率制度存在的历史时间1816年至20世纪初。其消失的原因:一是一次世界大战导致各国实行外汇管制;二是战后各国所持黄金极不平衡。第一节汇率制度2、纸币流通下的固定汇率制度(1)纸币流通下的固定汇
率制度的基本内容:以黄金平价作为确定各种货币汇率的基础;通过各国政府间的协议或其他人为的措施维持汇率的稳定;汇率的稳定具有相对性。(2)货币的法定贬值和法定升值货币的法定贬值货币的法定升值第一节汇率制度(二)浮动汇率制度1、
基本概念浮动汇率制:指汇率完全由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决定,政府不加任何干预的汇率制度。2、类型自由浮动和管理浮动单独浮动和联合浮动第一节外汇制度3、浮动汇率制的利弊(1)浮动汇率制的有利之处:
货币汇率能较好地适应外汇市场的变化有利于国际收支直接作用于汇率减少国际游资对硬货币的冲击货币的升值或贬值能通过市场的力量来实现(2)浮动汇率制的缺点不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投机活动增加了各国外汇管理的困难第一节汇率制度(三)复汇率制度1、基本概
念是指一国货币实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汇率的现象。复汇率是外汇管制的一种形式(1)自发的、事实上的复汇率(2)人为的复汇率第一节汇率制度2、复汇率的形式(1)公开的复汇率(2)隐蔽的复汇率固定差别汇率制混合汇率制外汇转让证制
外汇留成制第一节汇率制度3、复汇率制的利弊(1)有利的一面a.减少对国际储备的需求b.隔绝来源于外国的冲击c.达到一定的商业目的d.通过复汇率增加财政收入第一节汇率制度(2)复汇率的弊端a.管理成本较高b.造成价格扭
曲c.不公平竞争d.易遭到报复返回第一节汇率制度(四)其他汇率制度1、爬行钉住制:指汇率可以作经常的小幅度调整的固定汇率制。特点:a.该国负有维持某种评价的义务。b.这一平价可以经常地持续小幅度地调整第一节外汇制度2、汇率的目标区制a.广义的汇率目标区:泛指汇率浮动限制在一
定区域内(如中心汇率上下各10%)的汇率制度b.狭义的汇率目标区:指以限制汇率波动范围为核心的,包括中心汇率及变动幅度的确定方法,维系目标区的国内政策搭配,实施目标区的国际政策协调等一整套内容的国际政策协调方案。第一
节外汇制度3、货币局制指在法律中明确规定本国货币与某一外国可兑换货币保持固定的交换率,并且对本国货币的发行作特殊限制以保证履行这一法定义务的汇率制度。第一节外汇制度二、汇率制度的选择(一)关于汇率政策1、汇率政策的含义及
其目标(1)汇率政策:指一国货币当局为达到一定的目的,通过金融法令的颁布,政策的规定或指定措施的推行,把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比价确定或控制在适度水平而采取的政策手段。第一节外汇制度(2)汇率政策的最终目的和直接目标最终目的:宏观经济的四大目标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
平衡;经济增长。直接目标:稳定外汇行市;促进国际贸易发展;平衡国际收支。第一节外汇制度(3)实现汇率政策目标的主要内容a.选择相应的汇率制度b.控制汇率的变动幅度c.确定适度的汇率水平d.搞好国际协调合作第一节外汇制度(二)影响一国汇率制度选择的主要因素
1、经济结构特征2、地区性的经济合作状况3、国际经济条件的制约4、特定的政策目的第二节外汇管制一、外汇管制的演进1、外汇管制的概念是指一国政府对居民从国外购买经常项目下的商品或劳务所需的外汇的支付或拨付转移,利用各种手段加以限制、阻碍或推迟。2、外
汇管制的演进第二节外汇管制二、外汇管制的目的1、改善国际收支状况2、稳定币值3、防止资本外逃4、增加外汇储备第二节外汇管制三、外汇管制的机构、对象和方法1、外汇管制的机构2、外汇管制的对象3、外汇管制的方法第二节外汇管制四、外汇管制的主要内容1、贸易外
汇收支2、非贸易外汇收支3、资本输出入4、银行账户存款5、禁止黄金和现钞输出第二节外汇管制五、外汇管制的弊端1、阻碍国际贸易的发展2、扰乱了市场机制发挥作用3、限制外资流入,不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4、有可能加剧国内物价上涨第三节我国的外汇管制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演进1、1949—19522、1953—19723、1973—19804、1981—19845、1985—19936、1994—20057、2005年7月21日以后第三节我国的外汇管制二、当前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基本特点1
、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基础是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2、人民币实行单一汇率;3、人民币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4、中央银行对人民币汇率进行市场干预对汇率的稳定具有重大作用。第三节我国的外汇管制三、人
民币自由兑换问题1、实现可自由兑换的条件(1)良好的宏观经济状况(2)健全的微观经济主体(3)经济实力和开放程度(4)汇率制度和汇率水平(5)完善的金融市场第三节我国的外汇管制2、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进程(1)197
9年之前高度集中的管制(2)向市场化过度(3)经常项目下有条件可自由兑换(4)1996年实现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第三节我国的外汇管制3、关于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1)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的含义:指对资本流入和流出均无限制(2)实行资
本严格管制的目的:a.克服短期资本流向剧烈变动引起的国际收支危机和汇率波动。b.阻止资本外流,保证国内储蓄用于国内投资。c.维护当局对本国金融财富的课税能力d.防止资本流动影响经济稳定和经济政策的推行第三节我国的外汇管制(3)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的基本条件A、健康的宏观金融环境B、
健全的微观经济主体C、合理的经济开放状态D、恰当的汇率制度与汇率水平E、强有力的市场监管能力(4)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后的问题资本逃避问题货币替代问题第三节我国的外汇管制四、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度(一)联系汇率制度的
背景香港自1935年放弃银本位制以来,先后实行过英镑汇兑本位制和纸币管理本位制,与之相应,在汇率制度方面,也分别采取过与英镑挂钩的固定汇率制、与美元挂钩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和港币完全自由浮动的浮动汇率制。从1978年开始,香港经济环境不断恶化,贸易赤
字增加,通货膨胀高企,加之实行以港币存款支持港币发行的、保障不足的港币自由发钞制度。为港币信用危机埋下祸根。第三节我国的外汇管制1982年,在香港房地产业出现大幅度滑坡、香港公众和外国投资者对香港未来前途产生怀疑、港英当局取消外
币存款利息税而保留港币存款利息税等因素的促动下,终于爆发港元危机。1982年7月1日至1983年6月30日间,港币汇率由1美元兑5.913港元跌至1美元兑7.2港元,港币贬值18%。1983年9月港币危机达到高峰,9月1日为1美元兑7.580港元,至9月26
日已急泻到1美元兑9.600港元,引起居民的挤兑和抢购风潮。为挽救港币危机,恢复港币信用,港英当局决定改变浮动汇率制,转而实行联系汇率制。第三节我国的外汇管制(二)联系汇率制的主要内容1983年10月15日,香港政府在取消港元利息税的同时,对港币发行和汇率制度作出新的安排:港币由经审核
的商业银行(发钞银行)发行。当时,发钞银行为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1993年1月起又增加了中国银行;发钞银行在增发港元纸币时,必须按1美元兑7.8港元的固定汇率向外汇基金缴纳等值美元,以换取港元的债务证明书,作为发钞的法定准备金;港币的发行以美元为外汇准备金。第三节我国的外
汇管制(三)联系汇率制的运行机制两个平行的外汇市场同时存在,即由外汇基金与发钞银行因发钞关系而形成的公开外汇市场和发钞银行与其他持牌银行因货币兑换而形成的同业现钞外汇市场;相应地,存在着官方固定汇
率和市场汇率两种平行的汇率。第三节我国的外汇管制联系汇率制度的运行,是利用银行在上述平行市场上的竞争和套利活动进行的;一方面,政府通过对发钞银行的汇率控制,维持整个港元体系对美元的联系汇率,另一方面通过银行之间的套利活动,市场汇率围绕联系汇率波动并向后者趋近。
第三节我国的外汇管制当市场汇率低于联系汇率时,银行会以联系汇价将多余的港币现钞交还发钞银行。然后用换得的美元以市场汇价在市场上抛出,赚取差价;发钞银行也会将债务证明书交还外汇基金,以联系汇价换回美元并在市场上抛售获利。银行套汇活动的结果是港币
的市场汇率逐渐被抬高,同时还将引起港币供应量的收缩,由此而导致的港币短期利率上升及套息活动,使港币的需求量增加,从而使市场对港币的供求关系得到调整,促使港币的市场汇率上浮。第三节我国的外汇管制当市场汇率高于联系汇率时,银行的套利活动将按相反方向进行,从而使市场汇率趋于下浮。无论是哪种情况,结果
都是市场汇率向联系汇率趋近。第三节我国的外汇管制(四)联系汇率制的利弊1、优点:(1)有利于香港金融的稳定;(2)市场汇率围绕联系汇率窄幅波动的运行也有助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
心地位的巩固和加强,增强市场信心;(3)汇率制率结构简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第三节我国的外汇管制2、缺点:(1)它使香港的经济行为及利率、货币供应量指标过分依赖和受制于美国,从而严重削弱了运用利率和货币供应量杠杆调节本地
区经济的能力;(2)使行通过汇率调节国际收支的功能无从发挥;(3)被认为促成了香港高通货膨胀与实际负利率并存的局面。目前对于联系汇率制是留是弃是一个颇有争议且又十分敏感的问题。第三节我国的外汇管制五、我国的外汇管理(一)我国外汇管理的沿革1、1949--
--19522、1923----19793、1979----19934、1994----20055、2005.7.21至今第三节我国的外汇管制(二)我国外汇管理的基本内容1、经常项目的管理2
、资本项目的管理3、个人外汇的管理4、外币金融资产的管理5、外汇指定银行的管理6、防止逃汇、套汇,禁止外币流通第四章国际储备第一节国际储备的性质第二节国际储备资产的构成及其形式第三节国际储备的管理第四节我国的国际
储备第一节国际储备的性质一、国际储备的含义1、定义:国际储备是指一国货币当局持有的、用于国际支付、平衡国际收支和维持其货币汇率的各种形式的储备资产的总称。2、特征:a.可得性b.流动性c.普遍接受性注:
根据上述定义与特征,国际储备应包括自有储备和借入储备,即广义的国际储备,又称国际清偿能力。通常,国际储备指自有储备,即狭义的国际储备。第一节国际储备的性质二、国际储备的来源1、国际收支顺差;2、干预外汇市场时买进外汇而增加的外汇储备;3、中央银行黄金持有量的增加;4、IMF分配的
特别提款权;5、对外借款的净增加额。第一节国际储备的性质三、国际储备的作用(1)弥补国际收支逆差;(2)作为干预资产,干预外汇市场,调节本币汇率;(3)维护本国货币币信;(4)作为对借贷还本付息的保证。第一节国际储备的性质四
、国际储备体系的发展1、黄金储备发展变化情况;(1)在金本位制度时期,国际储备基本上都是黄金。(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初期,黄金约占整个国际储备的90%。(约10万亿盎司)(3)黄金的增长(年净增加率约2%)远远
赶不上国际贸易的增长(年增长率约为4%~5%),目前世界黄金储量约8万吨,年产量约1000吨,但只有很少一部分用于货币方面。决定黄金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市场的金价和生产成本。(4)黄金在国际储备中的比重越来越小,1979年为10.9
%、1987年为6.12%、1992年为4.4%,目前则不到2%。第一节国际储备的性质2、外汇储备发展变化情况;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国际储备主要是黄金,其次是英镑;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币种。由于美国的经济实力,今后国际储备虽仍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但
美元在相当时期内还将处于主导地位。第一节国际储备的性质3、特别提款权(SDRs)。特别提款权价值计算公式如下以美元表示的SDR价值=1×39%+美元/马克比价×21%+美元/日元比价×18%
+美元/英镑比价×11%+美元/法郎比价×11%第一节国际储备的性质从特别提款权价值的上述计算方法中可知,它的价值相对来讲是较稳定的。因为任何一种货币汇率的波动一经过权数(小于1)化后导给特别提款权的影响大大缩小了。
这5种货币是当前世界的主要货币,一种货币汇率的下浮,必有其他一种(或几种)货币汇率浮,不同货币汇率的不同方向运动,可以彼此抵销对特别提款权的影,从而使特别提款权的价值相对稳定。因此,价值稳定是特别提款权一大特征。4、国际储备的国家分布第二节国际储备
资产的结构及形式一、国际储备的构成货币性黄金、外汇储备、在IMF的储备头寸和特别提款权SDR1、货币用黄金储备黄金为何还是国际储备的组成部分?黄金储备数量,价格及分布(单位:百万盎司)年份199019911
99219931994199519961997IMF成员939938928923919909907890工业国家795793785770768754748732发展中国家1431441431521501541591
58中国12.712.712.712.712.712.712.712.7价格(美元)385353333390383386368290至2009底,中国黄金储蓄3389万盎司,外汇储备$23991亿第二节国际储备资产的结构及形式2、外汇储备(1)外汇储备是当今国际储备的主体(2
)70年代后国际储备呈多元化的趋势IMF成员外汇储备的货币构成年份1973198019841987199119931996美元84.668.665.167.155.656.158.9英磅7.02.92.92.63.63.13.4马克5.814.912.
014.718.314.213.法国法郎1.01.71.11.23.32.21.6日元—4.35.27.010.47.76.0第二节国际储备资产的结构及形式3、在IMF的储备头寸储备头寸的概念:也称普通提
款权,指会员国在IMF的普通帐户中可自由提取和使用的资产。包括:a)认缴分额的25%黄金与可兑换货币部分b)IMF为满足会员国借款需要而用掉的本国货币c)IMF向该国的净借款第二节国际储备资产的结构及形式4、特别提款权SDRSDR的分配情况第一期(70—72)93.148亿SDR
第二期(79—81)121.128亿SDR合计214.33亿SDR其中:美国48.99亿SDR英国19.13亿SDR德国12.11亿SDR法国10.80亿SDR日本8.92亿SDR中国2.37亿SD
R发达国家145.95亿SDR发展中国家68.38亿SDR第二节国际储备资产的结构及形式二、国际储备与国际清偿能力国际储备是现实的清偿能力,而国际清偿能力即包括国际储备,也包括其潜在的偿还能力。即包括一个国家的自有储备和借入储备。借入储备主要是指:(1)备用
信贷(2)互惠信贷协议(3)其它类似的安排国际清偿能力还包括一个国家其他筹措资金的能力第二节国际储备资产的结构及形式国际清偿能力图解国际清偿能力的构成要素自有储备借入储备诱导储备(国际储备)(广义借入储备)1黄金
储备1备用信贷2外汇储备2互惠信贷商业银行的对外短3在IMF的储备头寸3其它类似的期可兑换货币资4在IMF的SDR余额安排产第二节国际储备资产的结构及形式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相关国家的备用信贷安排(单位:百万SDR)国名安排日期终止日期协议金额未用金额波
黑98,5,2999,5,2860.6036.36印尼98,2,2099,4,192.102.10韩国97,12,400,12,37338.244402.49非律宾98,4,100,3,311020.971020.97泰国97,8,2000,6,19
2900.00900.00乌拉圭97,8,2598,8,24125.00125.00(资料来源:IMF国际金融统计,1998)第二节国际储备资产的结构及形式三、国际储备资产多元化(一)其本含义国际储备资产不固定于某一种资产形式,特别是其外
汇储备不固定于某一种货币,而是使用多种货币,并且根据国际外汇行市的变化而经常进行调整。(二)国际储备资产多元化的成因其总的原因在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差异1944年7月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20世
纪50~60年代,日本、西欧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欧共体的建立和发展第二节国际储备资产的结构及形式(三)国际储备资产多元化的影响1、国际储备资产多元化的有利影响(1)摆脱对单一货币的过分依赖;(2)有利于各国货币政策的协调;(
3)有利于调节国际收支;(4)有利于防范汇率风险。第二节国际储备资产的结构及形式2、国际储备资产多元化的不利影响(1)加剧了外汇市场的不稳定;(2)对有关资本流动国的经济产生了不利影响;(3)不利于有关国家执行即定的经济政策。第三节国际储备的管理一、国际储备资产管
理的必要性1、国际储备资产多元化和汇率风险的增加;2、国际经济交往规模的扩大和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加剧;3、国际借贷方式和国际投资对象的多样化;4、各国政府的经济干预的增加。第三节国际储备的管理二、国际
储备的水平管理决定一国最佳储备量的因素主要包括:1、进口规模:一般为年进口额的20%~30%2、进出口贸易(或国际收支)差额的波动幅度3、汇率制度(外汇管制程度)4、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和政策调节的效率5、储备持有的机会成本6、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7、国际
货币合作的状况8、国际资金流动的情况第三节国际储备的管理三、国际储备的结构管理1、结构管理的背景(1)黄金非货币化(2)储备货币多元化(3)浮动汇率制下汇率波动频繁2、结构管理的内容(1)黄金与外汇储备的结构管理(2)外汇储备币种的结构管理,币
种管理的主要原则:A、安全性(币值的稳定性)B、赢利性C、流动性(干预外汇市场和国际经贸往来的方便性)(3)外汇储备资产的结构管理(三级储备管理)返回第四节我国的国际储备一、我国外汇储备的构成及其特点1、黄金储备稳中有升2001.11以前:1267万盎司(其中:
1979和1980年为1280万盎司)2001.12~2002.11:1608万盎司2002.12~2009.3:1929万盎司2001.4~2009.12:3389万盎司(约合1054吨)第四节我国的国际储备2、
外汇储备占主要部分、且增长迅速中国外汇储备统计单位:亿美元年份1980198519901995金额-1.29626.44110.93735.97年份2000200320042005金额1655.744
032.516099.328188.72年份2006200720082009金额10663.4415282.4919460.3023991.52第四节我国的国际储备3、在IMF中的储备头和特别提款权(1)在IMF中的份
额:1980年为8亿美元,1985年为23.9亿特别提款权,2001年:为63.692亿特别提款权(占总份额外负担的3%)。(2)IMF分配的SDR:1981年:2.37亿SDR(占发行总额214.33亿的1.105%)第四节我国的国际储备二
、我国国际储备的规模管理1、对我国国际储备规模的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我国的外汇储备水平应该高一些:第一,目前初级产品在我国出口商品中还占较大的比重,工业制成品在质量、包装和价格等方面也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而我国出口创汇能力还不强。
第二,人民币不是可自由兑换货币。主要发达国家的货币是可兑换货币,可以直接用于贸易中的计价、结算和支付,而我国只能用外汇支付进口商品和劳务款。它们的外汇储备水平虽然较低,但由于它们拥有大量黄金储备、普通提款权和特别提款权,并
与许多国家签有双边与多边的信贷协议,且在国际金融市场筹集资金的能力也较强,因而国际清偿能力大于我国。第四节我国的国际储备第三,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与借用外资的增多,我国的外汇储备除用于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等的需要之外
,还要起到偿还外债的担保作用。第四,随我国汇率制度的改革和人民币向可自由兑换货币的方向转变,我国的国际收支流量也将迅速增大,因此要求更多的外汇储备以确保汇率的稳定和国际支付的需要。我国的外汇储备水平应
高一些,但要有个限度,以不加重国内的通货膨胀为宜。第四节我国的国际储备我国的外汇储备水平可以低一些:第一,我国的外汇资金较为紧张,不应把大量外汇资金放在外汇储备上;第二,虽然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但我们对外汇收支采取较严格的管制措施,这为外汇储备保持在较
低水平上提供了保障;第三,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有着较高的资信,使我国具有较强的借用国外资金的能力。第四节我国的国际储备2、建立适度的外汇储备水平国际上通用的国际储备最优标准:能满足3个月~4个月的进口支付所需,亦即国际储备与进口的比例为20%~25%。2009年,进出口
总值为22072.7亿美元,其中:出口12016.6亿美元,进口10056亿美元。12月当月,进出口总值为2430.2亿美元,其中:出口1307.2亿美元,进口1122.9亿美元。第四节我国的国际储备确定我国国际储备水平应考虑以下因素:首先,我国的国际储备具有明显的借入储备
的特征。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开始大规模的利用外资,从而使资本项目出现了持续的巨额顺差。随着还本付息额的不断增加,应考虑偿债压力。其次,由于美欧对我国进口高科技产品的限制,很大一部分进口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第三,我国处在经济转轨时期,存在特有的制度缺
陷,如严格的外汇管制措施等,因此在我国外汇市场完全成熟之前,需要保持较高的国际储备水平。第四节我国的国际储备三、我国国际储备的结构管理我国国际储备的结构管理主要是外汇储备的结构问题,需要按照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的要求,不断进
行调整。其基本原则为:储备货币多样化,以分散汇率变动可能带来的损失;根据支付进口商品所需货币的币种和数量,确定该货币在储备中的比例;密切关注外汇市场的变化趋势,随时调整各种储备货币的比例。返回第五章国际金融市场第一节国际金融市场概述第二
节传统国际金融市场第三节欧洲货币市场第四节国际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第一节国际金融市场概述一、国际金融市场概念和分类1、国际金融市场概念在国际规模上从事各种专业性金融交易活动,从而达到国际收支的实现、国际信贷的融通、国际债权债务的清理的交易场所。广义国际金
融市场:从事各种国际金融交易活动的场所,外汇黄金交易,证券发行与交易,长短期资金融通,国际间投资交易。狭义国际金融市场:中短期资本借贷的交易场所。第一节国际金融市场概述2、国际金融市场的分类按形成的
历史分:传统的市场,新兴的市场;按市场交易的范围分:范围较广的综合性市场,以某类专业为主的专业性市场;按有无具体交易场所分:有具体交易场所的市场,没有交易场所的市场。第一节国际金融市场概述二、国际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国际金融市场形成的原因(1)国际贸易的发展是国际金融市场形成的根本原因;(2)私人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加快和促进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3)通信技术的现代化,国家纸币的国际化是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推动因素;(4)国家政策的推动是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另一个主要原因。第一节国
际金融市场概述2、国际金融市场的形成条件(1)安定的政治局面;(2)稳定的货币制度和作为国际支付手段的货币;(3)银行等金融机构较为集中;(4)国际经济活力,地理及交通便利,通讯发达;(5)多元化的市场机制;(6)市场管理经验,效率较高和
服务较好。第一节国际金融市场概述3、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伦敦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纽约、苏黎世与伦敦并列第二阶段:欧洲货币市场的产生和发展第三
阶段: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的建立并向国际性金融市场发展第一节国际金融市场概述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新趋势(1)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趋势(2)国际金融市场证券化趋势(3)金融创新的趋势(4)金融机构表外业务日益增加的趋势第一节国际金融市场概述三、国际金融
市场的作用和特点(一)国际金融市场的作用1、促进社会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合理配置,深化国际分工2、促进国际贸易发展3、有利于国际收支的调节4、推动经济国际化的发展5、支持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第一节国际金融市场概述(
二)国际金融市场的特点1、战后随着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国际金融市场扩散为多元化2、由于世界各地金融市场之间的距离空前缩小,某一市场上出现的任何波动都会迅速地在其他各个市场上反映出来,并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3、在国际金融市场,特别是离岸金融市场,资金贷放交易的竞争性、投机性和
冒险性进一步增大第二节传统国际金融市场一、外汇市场即进行外汇买卖的交易场所。二、货币市场(一)基本概念:货币市场是指短期资本市场,即交易期限在一年或一年以下的国际资金借贷交易的金融市场,亦称“国际短期资金市场”。(二)货币市场主要职能:1、便利短期资金
在国际间的转移和融通,既满足各种短期资金需要,又为暂时闲置的资金提供获取利益的机会;2、各国政府利用该市场发行国库券和各种短期债券;3、是各国中央银行实施期货币政策的重要途径。第二节传统国际金融市场(三)货币市场的主要特点1、主要是为短期资的流通提供便利;2、银行间同业拆借占主导
地位;3、市场上的证券大多具有准货币的某些特征,流动性极强;4、参与者的资信要求高,借款期限短但金额大;5、资金流量大,周转速度快;6、借款用途不限,借款人可自行安排。第二节传统国际金融市场(四)货币市场的构成
1、银行短期信贷市场(1)银行对客户的信贷市场;(2)银行同业拆放市场2、短期证券市场(1)国库券(2)商业票据(3)银行承兑票据(4)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3、贴现市场第二节传统国际金融市场三、资本市场(一)资本市场的基本概念:是指从事期限在一年以
上的国际中长期资金借贷和投资的金融市场。(二)资本市场的主要功能1、沟通国际间中长期资金的流通渠道,将储蓄转化为投资;2、资金供应者主要是各类金融机构、跨国公司、私人投资者;3、资金需求者主要是各国政府、金融机构、工商企业和国际金融组织。第二节传统国际金融市场(三)资本市场的
主要特点1、通过自身市场机制,组织和吸收利用国际和各国国内资金,对其中长期的分配和再分配;2、融资交易更注重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动性;3、涉及的风险种类较多、风险较大;4、市场的不确定因素更加复杂;5、由于汇率、利率变化频繁,致使外汇风险较大,其借贷货币的选择要求更慎重。第二节
传统国际金融市场(四)资本市场的构成1、银行中长期贷款(1)需签订贷款协议;(2)需政府担保;(3)由于借贷金额大,大多实行银团贷款;(4)浮动利率;(5)由于借贷期限长,借贷成本除利息外
,还收取手续费、管理费等;(6)分期偿还,有的还规定有宽限期。第二节传统国际金融市场2、证券市场(1)国际债券市场外国债券:是指国外借款人在一国国内资本市场发行的,以该国货币标价的一种国际债券。如中国银行在东京市场发行的日元债券、日本筹资者在纽约发行的美元债券。其特点是
发行者属于一个国家,而债券面值货币和债券发行地点同属另一个国家或地区。从事外国债券的发行和买卖的市场,即为外国债券市场。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外国债券市场是纽约、法兰克福、东京和苏黎世。第二节传统国际金融市场欧洲债券:是指借款人在本国境外资本市场发行的,以债券市场所在
国以外的可自由兑换货币标价的一种国际债券。如:日本筹资者在纽约发行的欧元债券。其特点是发行者(借款人)、债券面值货币和债券发行地点分属不同国家或地区,而且该类债券往往在多个国家或地区同时发行。从事
欧洲债券的发行和买卖的市场,即为欧洲债券市场。目前欧洲债券市场已成为国际债券市场的主体,是全球最大的国际债券市场。第二节传统国际金融市场(2)国际股票市场国际股票市场是各国间进行股票发行和交易的市场,是世界各国工商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吸收国
外中长期资金的重要融资场所。国际股票市场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国际股票市场的特点:主要投资者是机构投资者;股票交易活跃,价格波动频繁;一、二级市场联系越来越密切,其价格也趋于一致;各主要交易所在分布地点和交易时间上已形成
全球化全天候交易。第二节传统国际金融市场四、黄金市场1、世界黄金市场概况伦敦黄金市场:传统的黄金市场。苏黎世黄金市场:提供特殊的银行制度和辅助性黄金交易服务体系的黄金市场。纽约(芝加哥)黄金市场:远期黄金交易市
场。香港黄金市场:远东主要的黄金分销和结算中心。新加坡黄金市场:伦敦黄金市场和远东其他国家之间的转口港。第二节传统国际金融市场2、黄金市场价格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后,世界黄金价格
高度不稳定,从每盎司40多美元一路上升,1980年1月份曾达每盎司850美元,1985年2月份又跌至每盎司285美元,随后很长一段时间在550美元至600美元之间波动,2007年以后金价开始大涨,最高时接近每盎司1200
美元。第二节传统国际金融市场世界黄金市场价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美元危机黄金非货币化石油危机国际政治局式的变化:前苏联的解体国际经济、金融危机的影响。第二节传统国际金融市场3、世界黄金市场的结构和工具
。(1)实物黄金市场的结构和工具。实物黄金主要以金条和金块的形式进行买卖,官方或民问铸造的金币、金质奖章、珠宝首饰也在该市场上买卖。实物黄金市场基本上是即期市场,为套期保值而作的远期交易是它的补充。交易在室内或场内进行,价格一般由买卖双方决定(但在金
价定盘时,代理们一起商定一个价格)。市场参与者由三部分组成,黄金交易商在市场上买入或卖出黄金,经纪人从中牵线搭桥,赚取佣金和价差,并为这些活动融通资金。第二节传统国际金融市场(2)黄金期货期权市场。黄金期货期权交易大都出于投机或保值目的,很
少有实物黄金的实际过户。黄金期货交易是指在合同规定的某个月的某个时问承诺交割或者接受和购买特定数额的黄金。期货合同由相关的交易所制定,其价格由竞价达成。期货买卖者可以做一个在同一月交割的相反交易停止(或放弃)期货,指令经纪人冲销原来的合同。黄金期权交易是指期权购买者在协
议价格(或实施价格)上买卖实物黄金或黄金期货合同的权利。与期货合同不一样,期权是指实施的权利,而不是执行的义务。买入期权的购买者有权从期权签发人处购得黄金,而卖出期权的持有者有权售出黄金。第二节传统国际金融
市场4、我国的黄金情况。我国是世界黄金生产和消费的大国。据伦敦“1993年黄金”年报报道,1992年我国黄金产量为118吨,是世界第6产金大国;据“世界黄金协会”资料,1992年9个主要亚洲市场的黄金销售量约2000吨,占西方国家供给量的53%,而我国黄金销售量为500吨,
占亚洲市场黄金销售量的25%。第二节传统国际金融市场在黄金价格方面,原来的固定定价方式在1993年9月起作了重大调整:每日公布国家黄金收购价改为由市场决定的浮动定价方式,即以低于当天伦敦金价10%的水平制定;黄
金配售价则与国际市场金价一致。这一改革举措具有深远的意义,表明我国黄金的产销开始走向市场,向国际规范靠拢。目前,我国黄金行业基本上仍然维持着传统的计划管理体制,生产单位所生产的黄金必须全部交售给人民银行,金饰品生产用金只准向人民银行购
买,不得向黄金生产者收购。第三节欧洲货币市场一、欧洲货币市场的概念欧洲货币:是指在货币发行国境外流通的货币,亦称境外货币。欧洲货币市场(ECM)是指各种境外货币存贷和境外货币债券发行、交易的市场
。传统意义上的欧洲货币市场与广义的欧洲货币市场“欧洲”不再是一个地理概念;货币不仅限于美元;市场已大大扩展。第三节欧洲货币市场二、欧洲货币市场的成因1、马歇尔计划及东西方冷战(1)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2)第一笔欧洲货币——前苏联的欧洲美元2、西方国家对资本流动的控制(1)英磅危机(2)美国的“Q项条款”(3)西欧一些国家实行到收利息税(4)美国政府的放纵态度第三节欧洲货币市场三、欧洲货币市场的特点1、管制较松,税费负担少;2、独特的利息结构:利差小
,0.25%~0.5%;3、资金来源广;4、资金调拨方便;5、可选货币多样化,同外汇市场联系密切。第三节欧洲货币市场四、欧洲货币市场的业务1、欧洲银行贷款(1)短期欧洲信贷期限短,一年以内,
1天、7天、30天、90天的最多;起点高,25万美元或50万美元,一般为100万美元;1000万美元到1亿美元也经常出现;条件灵活,选择性强;存贷利差小,但需先付利息;无需签订贷款协议。第三节欧洲货币市场(2)中长期欧洲信贷贷款金额大,签订
贷款协议;协议包括利息构成,各项费用,贷款期限,偿还方式等;联合贷款,银团贷款或辛迪加贷款;政府担保;利率浮动,费用较高,一般3个月调整一次。第三节欧洲货币市场2、欧洲债券(1)欧洲债券的类型普通债券浮动利率债券可转换债券附有认股权证的债券(2)欧洲债券的发行初
级发行通常采用由一家银行或银团包销,再在二级市场上销售,主要购买者是商业银行、公司企业、保险公司、基金组织等。第三节欧洲货币市场(3)欧洲债券的特征发行手续简便,自由度高;无记名发行和免税;债券
面值货币多种多样;市场效率高;安全性高,流动性强;金融创新活动持续不断。第三节欧洲货币市场五、欧洲货币市场的作用与影响1、欧洲货币市场的积极作用(1)国际资本转移的重要渠道(2)信贷资金的重要来源,扩大了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和外汇业务;(3)为有
关国家弥补国际收支逆差提供了补充手段;(4)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5)有利于资本、资源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有效配置。第三节欧洲货币市场2、欧洲货币市场的不利影响(1)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重要因素:由于管制较松,易引起外汇市场的汇率波动,投机盛行;(2)加剧了西方国家的通货膨胀
(3)削弱了有关国家货币政策的作用返回第三节欧洲货币市场六、欧洲货币市场的延伸----亚洲货币市场1、亚洲货币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968年10月1日美洲银行新加坡分行首次获准在银行内部设立“亚洲货币单位”账户;1970年批准16家外国银行从事境外货币业务;
香港、东京、马尼拉等也形成了重要的亚洲金融中心。2、亚洲货币市场的业务活动(1)资金来源方面:外国中央银行的国际储备,公司的闲置资金,外逃的资本,外币存款(2)资金运用方面:银行间市场,对非银行贷款3、亚洲货币市场的影响第四节国际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一、国际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概述1、金
融衍生工具市场的概念金融衍生工具:也称金融衍生产品、金融派生工具等,是在股票、债券、货币、外汇及存贷款等传统金融产品基础上衍生出的、是一种为交易者转移风险的双边合约,其价值取决于工派生自基础金融产品(或工
具)的价格及其变化。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也称派生市场,是进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场所。有标准化的交易所交易,也有非标准化的柜台交易。第四节国际金融衍生工具市场2、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特征杠杆性:少量资金投入,控
制较多资金;虚拟性:独立运行于实体资本之外;定价的高科技性:高度集中性。第四节国际金融衍生工具市场3、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基本功能转移和分散风险价格发现提高市场流动性第四节国际金融衍生工具市场
4、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结算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第四节国际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二、国际金融远期类衍生工具市场1、远期类合约远期合约是最简单的衍生工具,是指买卖双方分别承诺在将来某一特定时间按照事先确定的价格,购买和提供某种商品。特点:虽然实物交割在未
来进行,但交割价格已在合约签定时确定,合约的卖方承担了合约到期日向买方提供合约标的物的义务,但是卖方并不一定需要目前就拥有这种商品,他可以于合约到期日从现货市场上购入来履行合约。因此,一个高效率的远期市场必须有一个具有
高度流动性的现货市场作为前提。第四节国际金融衍生工具市场远期合约中规定了交割时的价格,这一价格如果与合约履行时现货市场上相同产品的价格不一致,则合约的买方与卖方就会产生相应的损益。如果合约价格低于
合约履行时的现货价格,则合约的买方可以在期货市场上以合约价格买入,同时将这些产品以现货价格在现货市场上卖出,从而获得盈利,合约卖方则发生相应亏损。反之,买卖双方的盈亏情况则相反。第四节国际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优点:能
根据交易双方的具体需求确定未来交割对象的期限和数量,规避了价格风险,更能满足各种具体情况。缺点:合约非标准化,使远期合约的二级市场很难发展起来。远期交易绝大多数是买卖双方直接交易,极少在交易所中进行交易。金融远期交易包括远期外汇交易和远期利率协议等。第四节国际金融衍生工具市
场2、金融期货交易期货交易实际上是一种标准化的远期交易。在期货合约中,交易的品种、规格、数量、期限、交割地点等都已标准化,惟一需要协商的就是价格,这大大加强了期货合约的流动性。特点:合约在到期时只有不到5%的合约最终进行实物交割,绝大多数交易者在此之前就通过购买一
份内容相同、方向相反的合约来对冲,避免实物交割。第四节国际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期货交易绝大多数都是在交易所内进行,国际上著名的期货交易所有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纽约商品交易所等。期货交易的品种:商品期货与金融期货,金融期货包括:外汇期货,利率期货,股
票指数期货。第四节国际金融衍生工具市场3、互换交易是指交易双方通过远期合约的形式,约定在未来某一段时间内互换一系列的货币流量的交易。互换交易有:利率互换、货币互换、商品互换、股权互换、股权与债权互换等。第四节国际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利率互换是根据交易双方存在的信用等级、筹资
成本和负债结构的差异,利用各自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集资金的相对优势,将同一种货币的不同利率的债务进行对双方有利的安排。交易双方都从中获益,降低融资成本。货币互换是针对不同货币的债务进行互利交换的安排,主要是利用筹资者在不同货币的资金市场上的比较优势。其优点在于不仅使双方的
筹资成本都下降;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避汇率风险。第四节国际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三、国际金融期权类衍生工具市场1、期权的概念期权,又称选择权,是指它的持有者在规定的期限内具有按交易双方商定的价格购买或出
售一定数量某种金融资产的权利。基本特征:给予合约持有人的是一种权力而非义务,因此它不可能像远期类合约那样被免费持有,投资者必须支付一定的保险费购买期权合约,保险费就是期权的价格。第四节国际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期权合约按购买的权利分有:看
涨期权和看跌期权。看涨期权给予合约持有人在未来某时以事先约定的价格购买某一资产的权力。看跌期权给予以约定价格出售的权力。合约中的约定价格称为协定价或执行价。期权合约按执行方式分有:美式期权与欧式期权美式期权可在合约到期前任何
一天执行。欧式期权只能在到期日当月决定执行或放弃执行。美式、欧式并非地理概念,许多美国交易所进行欧式期权的交易,反之亦然。第四节国际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期权合约按的标的分有:利率期公、货币期权、股票期权、股指期权、金融期货期权等期权合约按交
易方式分有:场内期权与场外期权。第四节国际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四、国际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趋势1、全球一体化趋势2、交易规模快速扩大3、场外交易快速增长第六章国际金融风险管理第一节国际金融风险管理概述第二节外汇风险概述第三节外汇风险管理第四节其他
国际金融风险管理第一节国际金融风险管理概述一、国际金融风险的涵义国际金融风险是指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融资过程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参与主体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较大偏差,从而有蒙受损失或获得额外收益机会或可能性。主要是指在国
际贸易和国际投融资活动中存在或发生的风险;国际金融风险的产生源于参与国际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许多复杂因素;国际金融风险既指可能蒙受的损失,也包括可能获得的额外收益。第一节国际金融风险管理概述二、国际金融风险的特征影响范围广,破坏性强;具有强烈的扩张性;高度敏感性;不规则性;可控性
。第一节国际金融风险管理概述三、国际金融风险的类型1、按照金融风险的对象划分,可分为外汇风险、国际融资利率风险、国际投融资中的国家风险和政治风险等。2、按照风险涉及的范围划分,可分为微观国际金融风险与宏观国际金融风险。3、按照风险的承担者划分,可分为国家金融风险和经
济实体国际金融风险。4、按照金融风险产生的根源划分.可以分为客观国际金融风险与主观国际金融风险。第一节国际金融风险管理概述四、国际金融风险管理的意义和目标国际金融风险管理是指各经济实体在跨国筹集和经营资产(主要指货币资金)的过程中,对国际金融风险进行识别、衡
量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控制与处置金融风险,用最低成本即最经济合理的方法,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既包括各涉外经济主体所采取的防范措施,也包括各国监管机构所采取的一系列监管措施,更有国际问、国际组织等的相互协调。第一节国际金融风险管理概述国际金融风险
管理的意义1、国际金融风险管理对经济实体的意义(1)为经济主体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资金筹集与资金经营环境,促进跨国经营效率和效益的提高。(2)保障经济实体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将其面临的国际金融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并能在金融风险损失发生后及时提供预先
准备的补偿基金,从而直接或间接地降低费用开支。(3)促进经济实体实行跨国资金筹集和资金经营决策的合理化和科学化,减少决策的风险性。第一节国际金融风险管理概述2、国际金融风险管理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意义(1)有利于减少资本跨国流动时的金融风险损失,提
高其利用效率,促进世界各国资源的优化配置。(2)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国际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并在金融风险发生后减少其带来的经济损失,而减少金融风险损失带来的不良影响,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第一节国际金融风险管理概述3、国际金融风险管理的目
标(1)损失发生前的管理目标:一是最经济节约的方法为可能发生的风险做好准备。二是减少忧虑心理和恐惧心理,提高安全保障,为人们提供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宽松的环境。三是履行有关义务,包括必须尊守政府法令和规则及各种公共准则,尽可能消除风险损失的隐患。第一节国际金融风险管理概述(2)损
失发生后的管理日标:一是维持生存的目标。即损失发生后跨国经济主体乃至整个社会不致因金融风险的发生而倒闭、破产和发生大的震动,继续生存下去。二是尽快恢复正常的资金筹集和经营活动秩序。三是尽快实现稳定的收入。四是实现资金筹集与经营业务的规模和范围持续增长。
五是履行对社会的职责,应尽可能减轻损失给其他经济主体和整个国际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以保持经济组织在公众中的良好声誉。第二节外汇风险概述一、外汇风险的概念一个组织、经济实体或个人的以外币计价的资产与负债,因外汇汇率波动而引起其价值上涨或下降的可能性即为外汇风险。外汇风险产生
的原因在于汇率波动,两种可能的结果:遭受损失、或产生收益。第二节外汇风险概述二、外汇风险的种类1交易风险指经济实体在以外币计价的国际收付经营活动中,外汇汇率波动使其应收外汇资产与应付外汇债务的本币价值发生变化的
影响。主要产生于:(1)以外币计价的国际信贷;(2)以远期付款为条件的商品或劳务进出口。第二节外汇风险概述2、折算风险(会计风险)指由于汇率变动而引起资产负债表中某些外汇项目金额变动的风险。3、经营风险(经济风险)是指由于汇率变动引起国际企业未来收
益变化的一种潜在的风险。第二节外汇风险概述三、外汇风险的构成要素及经济影响1、外汇风险的构成要素(1)货币:本币与外币;一种外币与另一种外币(2)时间:时间推移第二节外汇风险概述2、外汇风险对
经济主体的影响对收入成本的影响对经营战略影响对税收的影响第三节外汇风险管理一、外汇风险管理的原则与基本方法1、外汇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外汇风险存在的客观性正确认识自身承担外汇风险的能力运用各种手段有效化解外汇风险2、外汇风险管理的基本
原则高度重视多样化管理趋利避害、实现收益最大化第三节外汇风险管理3、外汇风险管理的方法风险规避风险控制风险中和风险集合第三节外汇风险管理二、企业外汇风险管理1、交易风险的管理(1)选择计价货币(2)改变收付时间(3)
平衡法(4)本币计价法(5)保值条款(6)对销贸易(7)外汇金融交易第三节外汇风险管理2、会计风险的管理“资产负债表抵补保值”:即通过各种外汇交易使资产负债表上以某种外币表示的资产总额和负债总额相等,从而使会计
风险为零。3、经济风险的管理(1)经营多样化(2)财务多样化第三节外汇风险管理三、外汇银行外汇风险管理1、外汇银行存在的外汇风险外汇买卖风险外汇信用风险外汇借贷风险2、银行的外汇风险管理(1)外汇买卖风险的管理
制定和完善交易制度提高交易人员素质适时平衡外汇头寸第三节外汇风险管理(2)外汇信用风险的管理交易额度管理支付限额管理同业外汇拆借管理交易对象信用管理(3)外汇借贷风险的管理资产(或债务)多元化专项业务管理灵活运用各种金融工具第四节其他国际金融风险管
理一、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利率风险管理1、利率风险:是脂在一定时期内因外币利率变化,导致涉外经济主体的实际收益(或成本)与其预期相背离,从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利率风险既涉及涉外企业,也涉及外汇银行。2、利率风险产生的原因:
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变化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国际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化第四节其他国际金融风险管理3、利率风险的管理涉外企业融资利率风险管理外汇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二、国际融资中的国家风险管理1、国家风险: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由于非常规融资风险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国际债务契约,而给资金提
供者造成的风险。第四节其他国际金融风险管理2、国家风险的种类债务拖欠风险债务注消风险债务重组风险3、国家风险管理掌握投资对象国的信息了解投资产品的信用控制借贷或投资额度建立多元化的风险管理机制第四节其他国际金融风险管理三、国际投资中的政治风险管理1、国际投资中的政治风
险管理:是指投资者在进行对外投资决策时,为了避免由于被投资国政治环境发生意外变化给自已造成不必工的损失,而提前采取的相应对策。2、国际投资中的政治风险管理的内容:评估发生意外政治环境变化的可能性评估可能带来损失的大小预防
性措施3、国际投资中的政治风险管理的对象涉及涉外企业外汇银行。第四节其他国际金融风险管理四、国际金融风险新的表现形式:跨国企业操作风险1、操作风险基本含义:是指由于内部程序、人员或系统的不完善或失误,或外部事件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主要特点:
风险因素来源于内部,且其风险性难于界定;风险与交易业务紧密相联;风险的出现难于判断;风险存在的覆盖面广。2、国际金融风险监管的国际协调第七章国际资本流动与国际金融危机第一节国际资本流动概述第二节国际资本流动的利益与风险第三节国际资本流动下的国际金融危机第四节中国的利用
外资、对外投资和与对外债务问题返回第一节国际资本流动概述一、国际资本流动的基本概念:国际资本流动是指资本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包括资本流入和资本流出国际资本流动主要反映在资本金融帐户中,也可反映在经常项目及官方储备项目中国际
资本流动的原因: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为了资本安全;其他原因第一节国际资本流动概述二、国际资本流动的类型1、长期资本流动:是指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或未规定使用期限的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1)国际直接投资
:创建新企业;收购或兼并外国企业;利润再投资(2)国际证券投资:国际证券投资与直接投资相比较,具有以下的基本特点:金融资本转移与实物资本转移;投资目的不同;证券投资借助于资本市场;其债券发行构成国际债务。第一节国际资本流动概述(3)国际中长
期贷款。政府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国际银行贷款;出口信贷2、短期资本流动是指使用期限为一年或一年以内的金融资产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流动。(1)贸易性资本流动(2)银行资金调拨(3)安全性资本流动(4)投机性资本流动第一节国际资本流动概述三、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1、20
世纪90年代以前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法德等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开始进行资本输出,英国是最大的资本输出国,主要是对殖民地附属国的输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加入到资本输出国的行列。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一是发达国家资本输出增长迅速;二是私人资本对外直
接投资增长迅速;三是资本流动的地区、方式及结构均有巨大变化。第一节国际资本流动概述2、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发达国家资金需求上升;转轨国家与新兴国家和地区资金需求旺盛;国际直接投资发展迅速,地区分布有所变化;国际
资本证券化趋势加强;国际资本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私人资本迅速增长;国际游资规模日益膨胀;国际资本流动的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第一节国际资本流动概述国际资本流动发生变化的原因:1、科学技术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2、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3、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第二节国际资
本流动的利益与风险一、国际资本流动的利益1、长期资本流动的利益(1)对资本输出国的影响:经济实力雄厚的象征,提高其国际地位;解决为过剩资本的出路,取得巨额利润;带动商品输出。第二节国际资本流动的利益与风险(2)对资本输入国的影响:解决投资不足;
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工业化水平;扩大出口和提高出口竞争能力。第二节国际资本流动的利益与风险2、短期资本流动的利益(1)短期资本流入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国际收支:暂时性调节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汇率:不恰当的汇率水平,将成为国际游资冲击的对象货币政策:金融市场:有利于促
进其金融市场的发展第二节国际资本流动的利益与风险(2)国际资本流动的经济影响促进全球经济效益的提高;调节国际收支;缓和个别国家内部的与外部的冲击。第二节国际资本流动的利益与风险二、国际资本流动的风险1、国际资本流动的风险效
应过多的资本输出,会减少其国内的投资和就业机会,减少资本输出的经济收益。输入国外债负担加重,影响其经济政策的自主权,或许会陷于经济附庸地位。短期游资极易引起资本外逃,导致国际储备的流失。导致资产价格波动,当资产泡沫破灭时,引发
家庭财产的缩水或损失。第二节国际资本流动的利益与风险2、国际资本流动影响金融稳定资产价格波动,导致银行不良贷款增加,极易引发银行危机或金融危机。频繁的短期资本流动,会导致对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冲击,造成货币金融的混乱。在汇率不稳定的情况下,会引起资本外逃。国际资本流
动对国际收支具有重大影响。第三节国际资本流动下的国际金融危机一、金融危机与国际资本流动1、金融危机是指一个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证券、房地产、土地等资产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急据、短暂和超周期恶化。金融危机包括货币危机、银行
业危机、系统性金融危机以及债务危机。第三节国际资本流动下的国际金融危机2、国际资本流动引发金融危机的过程初始阶段: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入;发展阶段:巨额资本流入导致内外经济失衡;爆发阶段:资本逆向流动导致货币危机爆发。
第三节国际资本流动下的国际金融危机二、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1、国际债务概述是指一国居民对非居民承担的已经拨付而尚未清偿的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全部债务。其具体内涵:必须是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债务;必须是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债务;必须是到一个时点的外债余额;可能是外币债务,也可
以是本币债务或实物形态的债务。第三节国际资本流动下的国际金融危机2、国际债务的衡量指标1、债务率:当年外债余额/当年国民生产总值×100%≦20%2、负债率:当年外债余额/当年贸易和非贸易外汇收入×100%≦100%3、偿债率:当年还本付息额
/当年贸易和非贸易外汇收入×100%≦20%4、短期债务比率:一年及以下短期债务/当年外债余额×100%≦25%第三节国际资本流动下的国际金融危机2、国际债务危机产生的原因所谓债务危机是指:一国或多国由于其经济原因或其他
原因无法按期偿付外债本息。20世纪80年代爆发的国际债务危机的特点:债务规模巨大且持续增长;债务结构不合理;卷入危机的国家众多;债务的地区和国家集中;第三节国际资本流动下的国际金融危机(1)内部因素:盲目借取大量外债
,不切实际地追求高速经济增长;国内经济政策失误;债务结构不合理;外债使用效率不高。第三节国际资本流动下的国际金融危机(2)外部原因:世界经济衰退的严重影响;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的上升和美元汇率的提高;3、解决国际债务危机问题的方案(1)紧急融资
和共同贷款(2)贝克计划(3)布雷迪计划第三节国际资本流动下的国际金融危机三、投机性冲击与国际金融危机1、短期国际资本流动与投机性冲击短期国际投机资本具有以下特点:是指国际短期流动资本,期限短,即人们所指的“热钱”;其动机在于追求短期高额利润;无
固定投资领域,经常在各金融市场频繁转移;第三节国际资本流动下的国际金融危机2、投机性冲击的基本策略利用即期外汇交易在现汇市场进行投机性交易;利用远期外汇交易在期汇市场进行投机性交易;利用外汇期
货、期限权交易在期货市场进行投机性交易;利用货币当局干预进行投机交易。第三节国际资本流动下的国际金融危机3、20世纪80年代以来典型投机性冲击与金融危机情况(1)欧洲货币危机(2)墨西哥金融危机(3)亚洲金融危
机第三节国际资本流动下的国际金融危机4、金融全球化与投机性冲击的新特点(1)金融全球化汇率体系趋于一致各类金融市场兼容性增强,价格趋于一致国际金融统一规则不断产生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更加频繁第三
节国际资本流动下的国际金融危机(2)投机性冲击的新特点规模和势力日益增大策略立体化冲击面区域化活动公开化更加注重利用升贬值预期和市场信心危机第三节国际资本流动下的国际金融危机四、美国次贷危机1、优惠抵
押信贷市场和次级抵押信贷市场:以借款人的信用条件为标准,将抵押贷款划分为优惠抵押贷款和次级抵押贷款,由此形成两个不同层次的信贷市场,通常次级信贷市场对借款人的信用要求较低,但利率要高2%至3%,还款条件也更严格。2、次级抵押贷款:是指放款机
构向信用程度较低的借款人发放的抵押(通常为住房)贷款。第三节国际资本流动下的国际金融危机3、次级抵押贷款迅速发展的原因:良好的市场前景:由于它给那些受到歧视或者不符合抵押贷款市场标准的借款者提供按揭服务,所以在少数族裔高度集中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很受欢迎。高收益率:次级贷款对放贷机构来
说其利率较优惠贷款高2%至3%,是一项高回报业务。以住房为抵押:由于次级贷款对借款人的信用要求比优惠级贷款低,借款者信用记录较差,因此次级贷款机构面临的风险也天然地更大。但在信贷环境宽松、或者房价上涨的情况下,放贷机构因借款人违约收不回贷款,它们也可以通过再融资,或者干脆把抵押的房子收
回来,再卖出去即可,不亏还赚。第三节国际资本流动下的国际金融危机4、次贷危机发生原因次贷危机:全称应该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上的次级按揭贷款的危机,是指由于借款人无法按期偿还贷款而引发的信贷危机。次贷危机引发为全球金融的原因:(1)信贷环境改变,
导致大量借款人无法按期偿还贷款。2001~2003年底市场利率持续下降,2004~2006年市场利率持续上升。(2)房价停止上涨,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导致投资无法收回。(3)过度追求高回报,而忽视了金融衍生品(主要是抵押信贷债券)的风险。(4)部分美国银行和金融机构违规操
作,推出大量不规范和高风险的按揭贷款打包证券产品。第三节国际资本流动下的国际金融危机5、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1)外贸环境恶化(2)投资损失:储备资产投资损失,金融机构投资损失(3)对国内证券市场的影响(4)对国内房地产业的警示第四节中国的利用外资、对外投资与对外债务问题一、中国的
直接利用外资1、我国利用外资的概况单位:亿美元79~8430.62001468.782006630.21198516.582002527.432007747.68199034.872003535.0
52008923.921995375.212004606.302009900.332000407.152005603.2520101~3234.43第四节中国的利用外资、对外投资与对外债务问题2、引进和利用外资应注意的问题(1)利用外资的组织与引进(2)方式选择(
3)使用货币的选取择(4)引进项目的可行性分析(5)引进外资的经济效益考核第四节中国的利用外资、对外投资与对外债务问题二、中国的对外投资1、我国对外投资的概况单位:亿美元2002272007187.2200328.52008406.5200455200943
3200569.22010,1~375.22006161.32009底累计2200第四节中国的利用外资、对外投资与对外债务问题2、我国对外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投资规模小,实力弱管理不善,漏洞较多缺乏科学的调查研究第四节中国的利用外资、对外投资与
对外债务问题三、中国外债与外债管理1、我国外债的概况单位:亿美元1986214.820011848.020052810.51990525.520021863.320063222.9819951065.920032087.620073736.
1820001457.320042474.9第四节中国的利用外资、对外投资与对外债务问题2、借贷方式政府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商业贷款、发行债券、买方信贷与延期付款、国际租赁、补偿贸易等3、中国的外债管理管理体制:即外债的计划管理,金融条
件审批以及政府部门之间的分工负责制度。国家发改委负责编制利用外国贷款的计划,然后报国务院批准,国家外汇管理局具体负责外债的统计监测及对外借用商业贷款的审批,财政部负责主权债务的对外签约和债务资金的使用管理。第四节中国的利用外资、对外投资与对外债务问题外债管理目标:①控制外债
规模,合理安排外债结构,确保偿还能力。②合理确定外债投向。③提高外债使用效率。外债偿还管理制度:实行谁借款、谁偿还的原则。具体划分为统借统还、统借自还、自借自还。外债的风险管理(1)筹资阶段外债风险的防范措施(2)外债使用阶段的风险管理
(3)还款阶段的外债风险管理外债的规模管理外债的结构管理第八章国际货币制度第一节国际货币制度的变迁与发展第二节当前的国际货币制度第三节欧洲货币一体化第四节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第一节国际货币制度的变迁与发展一、国际货币体系
的含义1、基本概念:又称国际货币体系,是指为了适应国际贸易和国际支付的需要,使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的职能,各国政府共同遵守的相关政策规定和制度安排。2、内容:货币的可兑换性,国际支付手段和国际储备货币的确定,汇率制
度的确定,国际收支调节方法,国际结算的原则,对黄金与外汇流动与转移的限制性条件。第一节国际货币制度的变迁与发展3、国际货币体系的类型(1)按照汇率划分:完全固定汇率制,完全浮动汇率制,介于两者之间的爬行钉住制与
管理浮动制等。(2)按货币本位划分:纯商品本位(黄金本位),纯信用本位(不兑现纸币本位),混合本位(美元——黄金本位与多元储备制)。(3)按历史顺序划分:国际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第一节国际货币制度的变迁与发展二、国际金
本位制国际金本位制是以各国普遍采用金本位指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其主要内容是:自由输出入,自由铸造,自由兑换。1、国际金本位制的历史演变(1)金币本位制(2)金块本位制(3)金汇兑本位制第一节国际货币制度的变迁与发展2、国际金本位制的特点(
1)自动调节机制:“物价—现金流动机制”(2)特点:自发性对称性稳定性这些特点的充分实现需要满足以下前提条件:各国政府自动遵守游戏规则商品价格具有完全弹性第一节国际货币制度的变迁与发展3.国际金本位制的优缺点(1)优点:各国货币
对内对外价值稳定;黄金自由发挥世界货币的职能,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国际贸易的扩展;自动调节国际收支。(2)缺点:货币供应量受到黄金数量的限制,不能适应世界经济增长的需要;具有通货紧缩效应。第一节国际货币制度的变迁与发展三、布雷顿森林体系1、建立布雷顿森
林体系的历史背景2、怀特计划和凯恩斯计划怀特计划的主要内容凯恩斯计划的主要内容第一节国际货币制度的变迁与发展3、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1)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IMF;(2)实行双挂构,实现以黄金——美元为基础的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
(3)取消对经常帐户的管制,但允许对国际资本的流动进行适当的限制。第一节国际货币制度的变迁与发展4、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1)以美元为主要储备货币;(2)实行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3)只允许官方按官价以美元兑换黄金;(4)建
立国际收支的调节机制;(5)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6)美国承担两个责任:保证美元兑换黄金,为国际社会提供充足的国际支付手段(美元)。第一节国际货币制度的变迁与发展5、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危机及其崩溃(1)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行与危机(2)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过程美元停止兑换黄金浮动汇率代替固定汇率第一节国际货币制度的变迁与发展6、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1)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2)解决了国际支付困难(3)稳定了战后各国货币的混乱状况
(4)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5)确立了美元的霸主地位第二节当前的国际货币制度一、牙买加协议的主要内容汇率安排多样化黄金非货币化扩大SDR的作用增加IMF对发展中国家资金融通的数量第二节当前的国际货币制度二、牙买加协议后国际货币体系运行的特点:
黄金非货币化储备货币多元化汇率制度多样化第二节当前的国际货币制度三、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评价1、牙买加体系灵活的适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世界经济动荡、多变和发展的特点;2、牙买加体系本身存在一些不完善:汇率纪律储备货币的管理国际收支
的调节第三节欧洲货币一体化一、欧洲货币体系的产生1969年2月,海牙六国首脑会议一致同意确立以统一货币为中心的经济和货币同盟计划。1971年2月9日达成协议,正式成立“欧洲经济和货币同盟”。1979年3月13日,巴黎欧共体九国首脑会议正式通过“欧洲货币体系”
。其建立的历史背景:1、欧洲货币体系的建立是欧洲经济共同体(或共同市场)的长远目标之一。2、为了统一共同市场政治经济步调,必须改善各成员国在货币政策上的不协调状态。3、统一货币政策,加强货币协作,建立一个比较稳定的欧洲货币区,以便摆脱美元的控制和影第三
节欧洲货币一体化二、欧洲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欧洲货币体系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1、创设欧洲货币单位(ECU)欧洲货币单位是一个“混合货币篮子”,由当时欧共体12个成员国中的11种货币组成。每种货币在欧洲货币单位中所占比重,是根据各国在欧共体内部贸易额和国民生产总值所占份额加权确定的,前西德马克
、法国法郎、英镑是最为重要的三种货币,其中又以马克所占权重最大,因而马克汇率的变化对ECU的升降具有决定性影响。“货币篮子”的权数构成每五年调整一次,但若其中任何一种货币比重的变化超过25%时,则可随时调整权数。第三节欧洲货币一体化欧洲货币单位是欧洲
货币体系的核心,其作用是:(1)确定各成员国货币中心汇率的标准。成员国在确定货币汇率时,以欧洲货币单位为依据,使其货币与之保持固定比价,然后再由中心汇率套算出同其他成员国货币的比价。(2)衡量成员国货币汇率偏离中心汇率的参考指标。(3)作为各成员国中央银行之间的清算
手段与外汇市场的干预手段。第三节欧洲货币一体化2、建立欧洲货币基金为了保证欧洲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确保各国货币汇率的稳定,欧共体于1973年4月设立了欧洲货币合作基金(EMCF),集中成员国各20%的黄金储备和美元准
备,作为发行欧洲货币单位的准备金。由于各国储备的变动以及黄金、美元的价格波动,该基金每隔3个月重新确定一次。基金的主要作用是向成员国提供相应的贷款,以帮助它们进行国际收支调节和外汇市场干预,保证欧洲汇率机制的稳定。基金给成员国提供的贷款种类因期
限而有所不同,期限最短的45天以下贷款只提供给稳定汇率机制参加国;9个月以下短期贷款用于帮助成员国克服短期国际收支失衡问题;中期贷款的期限为2年~5年,用于帮助成员国解决结构性国际收支问题。第三节欧洲货币一体化3、确定稳定汇率机制稳定汇
率机制的每一个参加国都确定同欧洲货币单位的固定比价,即中心汇率,以此为基础确定两国货币的双边中心汇率,形成一个网状的平价体系,从而奠定了稳定汇率机制的基础。(1)平价网体系。各国货币对欧洲货币单位的中心汇率是根据各种货币在1979年3月12日的市场汇率计算出来的。两种货币之间的市场汇率波动幅度
的限制为±2.25%(意大利里拉为±6%)。如果汇率波动接近或者超过此界限,则两国中央银行必须同时进行干预。(2)货币篮子体系。是确定各国货币对欧洲货币单位的市场汇率差异界限,这种差异界限是依据汇率波动幅度差的75%确定的。差异界限也起到了一种预警器作用,
当一国货币对欧洲货币单位的比价超过了该界限时,该国就必须进行干预,使之返回到界限之内。第三节欧洲货币一体化三、欧洲货币一体化的进程(1)第一阶段(1960——1971)跛行货币区(2)第二阶段(1972——1978)联合浮动(
3)第三阶段(1979——1998)欧洲货币体系(4)第四阶段(1999以后)欧洲单一货币第三节欧洲货币一体化实现单一货币对欧盟的好处:1、有利于成员国之间的经济贸易。目前欧盟国家进出口贸易总额的60%在区内完成。统一货币后
可能消除成员国之间的汇率战,使企业或个人避免因区内货币汇率波动的风险。2、增强抵御国际游资冲击的抗击力。3、抗衡美元、稳定汇率。4、促进欧盟经济的发展。统一的欧洲货币创造了公平竞争机会,将进一步扩大统一大市场的内部流通,从而有助于促进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第三节欧洲货币一
体化四、欧元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1、欧元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在目前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占有绝对优势地位。美元在世界外汇储备中所占比重高达57%,世界贸易总额的53%左右是用美元结算的。欧元在外汇储备和国际支付中所占比重为20%
~27%。欧元启动后,欧盟各国的储备将被兑换成欧元,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也将部分地由美元向欧元调整,这会大大动摇美元的霸主地位。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欧元有可能赶上甚至超过美元,成为主要的国际货币,从而对美元形成巨大的威胁,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向以美元和欧元为主的多元化方向发展。返回第三节欧洲货
币一体化2、欧元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实施欧洲单一货币后,由于消除了汇兑风险,原来分割的欧洲各国资本市场可以整合为一个统一的、在规模上与美国相当的资本市场,将吸引各国投资者持有以欧元计价的多样化的金融资产,将对欧洲债券、股票、外汇市场和银
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1)欧元债券市场将超过美国。(2)欧元股票市场将迅速发展。单一货币的实施将使欧洲股市有较大发展,其有利条件是:未来欧元区内的私有化趋势;欧元区较低的利率等。(3)外汇市场的格局将变化。欧元区原有的各国货币间交易将永久性消失,这
使全球外汇交易量减少10%,但欧元的外汇交易量将增加。第三节欧洲货币一体化3、欧元对我国经济的影响(1)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欧元与美元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欧元与人民币之间的关系,因而也不得不考虑对人民币与欧元
关系的调整问题。(2)对我国外汇储备与外债管理的影响。随着欧元地位的逐渐上升,美元和日元的地位必然会相应下降,这促使我国调整外汇储备和外债存量结构,以减少汇率与利率风险。(3)对中欧贸易关系的影响。欧元的启动加强了欧盟市场的一体化,生产结构更趋
专业化,分工协作更加明显,这大大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各国之间的流动,提高了欧盟企业的竞争力,从而使我国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来自欧洲的更强有力的竞争。但与此同时,由于欧盟内商品价格趋于一致,进出口手续简化,人员和商品自由流动,这有利于降低贸易结算费用,
也有利于减少汇率风险的保值费用。第四节国际货币制度改革一、问题的提出1、储备货币的信用问题2、汇率机制问题3、国际收支的调节及责任问题4、兴新市场国家的市场开放及其面临的冲击5、国际协调的困难及其国际金融机构的独立性第四节国际货币制度改革二、亚洲金融危机之前的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方
案1、最优货币区理论与货币集团化2、建立以国际合作为基础的信用性清算手段3、目标货币区方案与世界复合货币4、其他方案(1)恢复金本位制(2)改进的金汇兑本位制(3)美元本位制(4)建立以特别提款权为基础的国际货币体系第四节国际货币制度改革三、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出现的
新问题及改革的新方案1、新问题(1)短期投机资本对国际货币制度监管体系的考验(2)巨额国际资本流动导致发展中国家极易产生经济泡沫(3)国际货币体系应对各种危机快速传播的能力(4)IMF的责任与能力第四节国际货币制度改革2、新的改革方案
(1)对牙买加协议进行调整与改造(2)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前景1、改革中的各种矛盾(1)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第四节国际货币制度改革2、改的前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前景主要取决于以下问题的解决;一是汇率机制的
确立。这个机制应是切合实际的、公平合理的、基本稳定的,这要以自由外汇市场和货币可兑换性为基础,通过国际合作、联合干预以及基金组织的监督来保持汇率的稳定。二是特别提款权的作用。首先特别提款权的发行量需进行不断调整,扩大其发行量,以使之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要储备资产。同时要改变特别提款
按份额分配的方法,使之适应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与需要,成为一种集体管理的储备资产,以逐步成为世界本位货币。三是加强各国金融政策的协调。第九章国际金融协调与机构第一节国际金融协调与实践第二节金融全球一体化与国际金融监管协调第三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四节世界银行集团第五节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第一节国际金融
协调与实践一、国际金融协调及其作用1、国际金融协调:是指世界各国政府及有关国际金融机构为促进国际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发展,在国际磋商和国际协调的基础上,在国内政策方面相互进行的配合,或对国际金融活动进行的联合行动。
2、国际金融协调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国际经济的发展是有效解决国际金融领域内各种矛盾的重要途径是协调各国货币金融政策的有效方式第一节国际金融协调与实践二、国际金融协调的内容与形式1、国际金融协调的内容国际收支的协调
汇率的协调国际金融体系本身的协调第一节国际金融协调与实践2、国际金融协调的形式全球性国际金融协调区域性国际金融协调国家间双边或多边国际金融协调第一节国际金融协调与实践三、国际金融协调的实践第一阶段:1974~1978第一次石油危机导致很多国家经常项目赤字
,为此,确定每年举行一次经济首脑会议,协调经济政策。为防范跨国银行过渡投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造成的隐患,成立巴塞尔委员会,以加强对跨国银行的监管。第二阶段:1980~1985主要是为抑制持续的高通胀率而进行的协调。第一节国际金融协调与实践第三阶段:1985~1996主要为了协调稳定
美元汇率、完善汇率形成机制,统一各国制定政策目标的基础。第四阶段:1997年以后亚洲金融危机后,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讨论和制定解决金融危机、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措施。第二节金融全球一体化与国际金融监管协调一、金融全球
一体化与《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1、《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的达成背景金融服务贸易是作为《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拉圭谈判的内容之一提出来的;世贸组织成立后,列为其正式内容;1995年和1997年先后进行了两次谈判;1997年12月
13日正式达成协议第二节金融全球一体化与国际金融监管协调2、《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的主要内容关于国民待遇和市场准入关于提供服务的方式关于开放的具体金融部门3、《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对世经济的影响
加速推进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扩大市场准入和范围有利于推动国际经济合作第二节金融全球一体化与国际金融监管协调二、国际金融监管协调与《巴塞尔协议》1、《巴塞尔协议》产生的历史背景银行国际化的发展浮动汇率制度使得国际银行经营风险增大2、《巴塞尔协议》的产生与演变1975年9
月达成《对银行的外国机构的监管》1983年5月达成《对银行外国机构监管的原则》1988年7月达成《关于统一国际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的协议》第二节金融全球一体化与国际金融监管协调3、《巴塞尔协议》的主要内容资本的组成:核心资本与附属资本
;风险权重的计算标准:将资本与资产负债表上的各类资产以及表外项目所产生的风险挂钩,将银行资产按风险大小分为五类:0%、10%、20%、50%与100%风险的资产;标准比率规定:资本充足率应不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应不少于4%;过渡与实施安
排:1987年至1992年为达到资本充足率的过渡期。第二节金融全球一体化与国际金融监管协调三、《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及其特征1、《巴塞尔核心原则》有效银行监管的先决条件发照与审批持续银行监管手段监管者的正式权利跨国银行业第二节金融全球一体化与国际金融监
管协调2、《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最低资本充足率为8%,同时明确了应包括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有责任加强对资本充足率的审核,有效监管的基本原则;市场约束:提高透明度,建立信息披露制度;第二节金融全球一体化与国际金融监管协调3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主要特征使资本水平更真实地反映银行风险;进一步强调了银行内部机制建设的重要性;强化了对银行风险管理的监管约束;首次引入了市场约束机制。第三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照参加国的多寡和
业务活动地域的大小,国际金融组织可分为三类:(1)全球性国际金融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集团(WBG)、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组织(IFAD)(2)洲际性国际金融组织如:亚洲开发银行(A
DB)、非洲开发银行(AFDB)、泛美开发银行(IADB)(3)区域性国际金融组织如: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建立的欧洲投资银行(EIB)、阿拉伯货币基金组织(AMF)、加勒比开发银行(CDB)第三节国际货币基金
组织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1、组织机构1944年7月决定成立,1946年3月正式成立,1947年3月正式办理业务。2008年底共有会员国185个,组织机构由理事会、执行董事会、总裁和若干业务职能机构组成理事会
:每国派正、副理事各一人,每年召开一次年会;执行董事会:处理日常事务的常设机构,由24人(原为12人)组成;第三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基金组织设总裁1人、总裁3人,负责IMF的业务工作;总裁兼任执行董事会主席,平时无投票权,但当表决出现相等票时,可投决定性一票;总裁出席理
事会,但无投票权。IMF的重大事务须80%的多数票通过,特别重大事务须85%的多数票通过,第三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投票权决定于其所拥有的份额:基本票:250票每增加10万特别提款权(原为10万美元)增加1票,基金组织贷出会员
国货币每达40万特别提款权(原为10万美元),增加1票,会员国从基金组织借款,每达40万特别提款权(原为10万美元),减少1票。第三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宗旨(1)为会员国就国际货币商讨与协作提供方便,促进国际
货币合作(2)促进国际贸易,提高就业与实际收入水平(3)促进汇率稳定,避免竞争性货币贬值(4)建立多边支付制度,消除外汇管制(5)对委员国提供资金,助其纠正国际收支失衡而不致有损于本国或他国经济(6)争取缩短和减轻国际收支不平衡持续的时间和程度第三节国际货
币基金组织二、基金组织的份额1、份额的含义IMF实行份额制,其资金来源于成员国缴纳的份额,份额类似于股金,由会员国缴纳,作为基金组织的资产(资本金)。会员国的份额每五年左右调整和扩大一次,1946年成立时的
份额总量为76亿美元,1998年2月,总份额为1460亿特别提款权。第三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份额的确定份额依据会员国的国民收入、黄金外汇储备总量、平均进口额、出口变化率、出口占国民收入的比例等指标确定。20世纪60、70年
代,将进出口额改为经常账户的支出与收入,并对相关指标的权重进行了适当调整。按2009年4月IMF份额和投票权改革方案,中国的份额为3.997%、投票权为3.907%,们列第六(前五国为美、日、德、法、英)。第三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3、份额的认缴办法成立之时:份额25%以黄金缴纳、7
5%以本国货币缴纳;《牙买加协定》后:份额的25%以特别提款权或可兑换外汇缴纳、75%以本国货币缴纳;份额的计算单位原为美元,1969年以后改为特别提款权;到1999年底,会员国缴纳的份额总量为2120亿特别提款权。第三节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三、汇率监督与协调1、汇率监督(1)基本要求:经济和金融政策既要适当照顾自身的境况,也要有合理的汇价;不以反常混乱的货币制度支维持本国经济和金融的稳定;避免通过汇率操纵来取得不公平的竞争优势;奉行与IM
F规定不相矛盾的外汇政策。第三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监督的重点固定汇率制度下:对会员国的汇率进行直接管理与监督,会员国调整金平价,须得到IMF的批准。浮动汇率制度下:会员国应提供汇率的相关资料,并现IMF进行磋商;对会员国的汇率政
策进行评估第三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磋商与协调磋商:分为定期磋商和不定期磋商,定期磋商一般每年举行一至二次,不定期磋商则视具体情况而定;磋商的内容包括;汇率与外汇政策,以及与之相关联的贸易收支、物价水平、失业率、利率、货币与财政政策等。协调:协调会员国的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
以稳定国际金融形势,防止国际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第三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四、资金来源与资金融通1、资金来源(1)份额:它相当于股东加入股份公司的股金。份额的大小根据会员国国民经济综合状况来确定。(2)借
款:即与会员国协商向会员国借入资金,作为对会员国提供资金融通的一个来源。(3)信托基金:IMF于1976年决定,将其持有的1/6黄金分4年按市价出售,所得资金称为信托基金,用来向低收入贸易国提供优惠贷款。第三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资金融通(1)贷款的对象,限于会员国政府,既它只与会
员国财政部、中央银行等其他类似的财政机构往来。(2)贷款的用途,限于弥补因经常项目收支而发生的国际收支不平衡。(3)贷款的规模与会员国的份额成正比。(4)贷款的方式方面,会员国向IMF借还款分别采用“购买”和“购回”的方式。“购买”——借款国用本币向IMF购买外汇
“购回”——借款国用外汇从IMF购回本币。第三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3、贷款的种类(1)普通贷款(2)补充和扩大贷款(3)中期贷款(4)补偿与应急贷款(出口波动补偿贷款)(5)缓冲库存贷款(6)信托基金贷款(7)结构调整贷款(8)临时信用贷款:A石
油贷款;B体制转轨贷款第三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贷款存在的基本矛盾与问题(1)信贷资金不足以满足需要,IMF贷款或为发展中国家短期信贷资金的最主要来源。随着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状况变化,资金需求急剧增加。尽管IMF采取了一些增资措施,但两者之间的矛
盾仍存在。(2)信贷资金的分配极不合理,IMF贷款与会员国份额相联系,发达国家份额大,因此所得贷款多,故最需要信贷资金的发展中国家只能得到很少贷款。(3)获IMF贷款要受到一些附加条件的限制。IMF的附加限制条件包括要求借款国使用资金必须与
国内经济改革与经济调整相联系,而且往往要求借款国采用紧缩经济政策措施。这对要求发展经济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增加了新的困难。第四节世界银行集团世界银行集团(WorldBankGroup)包括:1、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2、
国际开发协会(IDA)3、国际金融公司(IFC)4、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IGA)5、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第四节世界银行集团一、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1、组织结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简称世界银行,1945年12月建立,1946年6月
开始营业,1947年11月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其组织结构与IMF基本相同,由理事会、执行董事会、行长和若干业务职能机构组成,理事会:每国派正、副理事各一人,每年召开一次年会;执行董事会:处理日常事务的机构,由22人组成。第四节世界银行集团行长是世界银行的最高行政长官,由执行董
事会选举产生;平时无投票权,但当执行董事会表决出现相等票时,可投决定性一票;2、世界银行的宗旨主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中长期开发贷款,特别是其基础性项目,以帮助其提高生产能力,促进其经济增长和资源开发。第四节世界银行集团3、资金来源(1)会员国缴纳的股金
会员国认缴股本参照其在IMF份额的大小而定,世行成立之初的法定股本为100亿美元,分为10万股,每股10万美元。后经多次增资,到1995年股本已达1840亿特别提款权。会员国的股本分为认缴股本、实缴股本和待缴股本,实缴股本为认缴股本的20%(其中2%以黄金或美元缴纳,18%以本国货币缴纳)
,其余为待缴股本。第四节世界银行集团(2)借入资金一是通过在国际金融市场发行中长期债券筹措资金;二是向会员国政府发行中短期债券筹措资金;借入资金约占世界银行资金来源的80%。(3)债权转让即将贷出款项的债权有偿转让给商
业银行,以提前收回资金。(4)业务净收益业务盈余转化为资本金。第四节世界银行集团4、贷款业务(1)贷款条件A、只向会员国政府、中央银行担保的公私机构提供贷款。B、贷款一般与世界银行审定、批准
的特定项目相结合。C、申请贷款国确不能以合理条件从其他方面获得贷款时,世界银行才考虑发放或参加贷款,或提供保证。D、贷款必须专款专用,并接受世界银行的监督。E、贷款期限一般为数年,最长可达30年,除收取利息外,还收取承担费及手续费。F、贷款
使用不同货币发放,币种根据实际情况而定。第四节世界银行集团(2)贷款的特点贷款的重点在基础设施;期限长,利率低;贷款手续严密;贷款额不受认缴股本限制,但借款国要承担汇率变动的风险。第四节世界银行集团(3)贷款种类项目
贷款部门贷款结构调整贷款联合贷款贷款“第三窗口”贷款第四节世界银行集团二、国际开发协会(IDA)(1)宗旨和组织机构宗旨:向欠发达国家提供比世界银行条件更宽厚、期限较长、负担较轻,并可用部分当地货币偿还的贷
款,以促进它们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补充IBRD的活动,促成其目标的实现。组织机构:与IBRD基本相同,人员均由IBRD相应机构的人员兼任,但IDA的会计帐目与IBRD是分开的。第四节世界银行集团(2)资金来源会员国认缴的股本;会员国提供的补充资金;I
BRD的拨款;本身业务经营的收入。第四节世界银行集团(3)贷款条件A、只对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人均GNP不超过696美元);B、贷款可向会员国政府或公私企业发放,但实际上均向政府发放;C、对借款国具有优先发展意义的项目或发展计划提供贷款,只要用于农业、电力、运输等基础设施及教
育、计划生育等;D、贷款期限长达50年,头10年不必还本,第二个10年每年还本1%,其余30年每年还本3%,可全部或部分使用本币偿还,贷款只收取0.75%的手续费。第四节世界银行集团三、国际金融公司(IFC)1、宗旨和组织机构:(1)宗旨: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重点生产
性企业提供无需政府担保的贷款与投资,鼓励国际私人资本流向发展中国家,推动当地私人企业和资金市场的发展。(2)组织机构:IFC在法律和财务上虽是独立的国际金融组织,但实际是IBRD的附属机构,它的管理办法
和组织结构与IBRD相同,但设有自已的办事部门和工作人员。第四节世界银行集团2、资金来源与贷款方式(1)资金来源:A、会员国认缴的股金;B、通过发行国际债券,在国际资本市场借款;C、IBRD与会员国政府提供的贷款;D、IFC贷款与投资的利润。(2)贷款方式:A
、直接向私人生产性企业提供的贷款;B、向私人生产企业入股投资,分享企业利润,并参与企业管理;C、上述两种方式相结合。第四节世界银行集团四、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IGA)多边担保机构是国际复兴与开发银行的一个附属机构,成
立于1988年。1、宗旨:通过对成员国相互直接投资的非商业性风险提供担保(包括再保和分保),减少商业投资障碍,以此鼓励成员国相互之间进行以生产为目的的投资,从而促进国家经济增长。第四节世界银行集团2、非商业性风险提供担保业务:(1)由于投资所在国对货币兑换和转移的限制而造成的转移风险;(
2)由于投资所在国的法律或行政行动而造成的投资者所有权等丧失的风险;(3)政府撤消与投资者签定合同或无法得到法律帮助而造成的风险;(4)武装冲突和国内动乱造成的风险。3、中介和咨询业务第五节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一、国际清算银行国际清算银行是西方主要国家中央
银行合办的国际金融机构。它是由美国摩根保证信托公司、纽约花旗银行和芝加哥花旗银行组成的银行团,同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日本等国的中央银行于1930年2月在荷兰海牙签订国际协议,共同出资成立的,同年5月20日开始营业,行址设在瑞士巴塞尔。1995年6月,该银行的正式成员
包括33国的中央银行(其中27家为欧洲国家,其余6家为美国、日本、加拿大、南非、土尔其和澳大利亚等非欧洲国家的中央银行),以及美国几家大银行组成的银行团。1996年9月9日,该行接纳中国、巴西、印度、韩国、墨西哥等国中央银行和中国香港地区货币局为新成员。第五节区
域性国际金融机构1、国际清算银行的宗旨该行最初是处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对协约国赔款的支付和处理同德国赔款的“杨格计划”有关的业务。现在,它的宗旨是促进各国中央银行间的合作,为国际金融业务提供便利,作为有关各方协议国际清算的代理人或受托人。按1988年3月31日资产负债表统
计,国际清算银行的额定资本为15亿金法郎,共分成60万股,每股2500金法郎。该行资本的84%为各中央银行持有。(截止到1996年3月,该行总资产已超过1100亿美元,世界各国约有10%的外汇储备及300多吨黄金存款在该行)。第五节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2
、国际清算银行的组织机构最高权力机构是股东大会,每年举行一次会议,批准年度报告和账目等重要事项;董事会是实际领导机构,负责银行的业务与行政工作。董事会每月举行一次会议,审查银行日常业务。董事会现由比利时、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瑞典、瑞士和英国等八国代表组成。董事会下设:银
行部,主管具体银行业务;货币经济部,负责调查研究工作;秘书处和法律处。第五节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3、国际清算银行的业务活动先后成为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欧洲支付同盟、欧洲煤钢联营、黄金总库的代理人,办理欧洲货币体系的账户清
算与联营工作;充当万国邮政、国际红十字会等国际机构的金融代理机构;接受成员国中央银行的存款,并向中央银行发放贷款;代理买卖黄金、外汇和发行债券;为政府间贷款充当执行人或受托人,同有关国家中央银行签订特别协议,代办国际清算业务;组织专家研究黄金市场、外汇
市场、欧洲货币市场和欧洲货币体系。第五节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二、亚洲开发银行亚行是一个类似世界银行、但只面向亚太地区的区域性政府间金融开发机构。它是根据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社会委员会的决议,并经1963年12月在马尼拉举行的第一次亚洲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决定,于
1966年11月正式建立,并于同年12月开始营业的,总部设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参加亚行的不仅有亚太经社委员会成员国和亚太地区的其他国家(或地区),而且还有亚太地区外的国家(或地区),现有47个成员国。亚行创建时,台湾当局以中国名义参加。1986年2
月17日,亚行理事会通过决议,接纳我国加入该行。同年3月10日,我国成为亚行正式成员国,台湾当局以“中国台北”名义留在该行。第五节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1、宗旨向其成员国提供贷款与技术援助,帮助协调成员国在经济、贸易和发展方面的政策,同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进行合作,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
第五节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2、亚行的具体任务:(1)为亚太地区发展中成员的经济发展筹集与提供资金;(2)促进公、私资本对本地区各成员的投资;(3)帮助本地区各成员协调经济发展政策,以更好地利用自己的资源和在经济上取长补短,并促进其
对外贸易的发展;(4)为其成员制定和执行发展项目与规划提供技术援助;(5)以亚行认为适当的方式,同联合国及所属机构,向本地区发展基金投资的国际公益组织,以及其它国际机构,各国公营和私营实体进行合作,并向它们展示投资与援助的机
会;(6)发展符合亚行宗旨的其它活动与服务。第五节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3、组织机构(1)理事会。由亚行成员各派一名理事组成。它是亚行的最高权力与决策机构,理事会通常每年举行一次会议,即亚行理事会年会。理事会对所讨论事项作出决定的方式,一是在理事会上由理事投票表决,二是书信投票表决。
表决生效需不少于四分之三总投票权的理事参加,且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理事投赞成票。关于投票权:每个成员均有778票基本投票权,再加上认股额每1万美元增加1票,则构成该成员的总投票权。本地区成员投票权占总票数的64.567%。(2)董事会。负责亚行的业务经营
,董事会由理事选举产生,本地区成员选举8名董事,非本地区成员选举4名董事。亚行成员分成12个选区,其中日、美、中、印单独构成选区,其他8个选区由各成员自愿结合而成。(3)行长。由理事会选举产生,行长应是本地区成员的国民。负责处理亚
行日常业务。第五节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4、资金来源(1)普通资金:股本,亚行建立时法定股本为10亿美元,分为10万股,每股面值1万美元。每个成员均须认购股本。借款,从1969年起,亚行开始从国际金融市场借款。普
通储备金,净收益的一部分。特别储备金,发放贷款所收取的佣金以留作特别储备基金。净收益。由提供贷款收取的利息与承诺费形成。(2)亚洲开发基金,由亚行发达成员捐赠。(3)技术援助特别基金。①捐资。②1986年10月为亚洲开发基金增资部分的2%(0.72亿美元)。(4)日本特别基金
。(5)联合融资。第五节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5、主要业务活动(1)贷款。按贷款条件划分,贷款可分为硬贷款、软贷款和赠款三类。硬贷款的贷款利率为浮动利率,每半年调整一次。贷款期限为10~30年(含2~7年的宽限期
)。软贷款,即优惠贷款,仅提供给人均国民收入低于670美元(1983年美元)且还债能力有限的亚行成员,贷款期限为40年(含10年宽限期),不收利息,仅收1%的手续费。赠款用于技术援助,其资金由技术援助特别基金提供,但赠款金额有限制。第五节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按贷款方式划分
,亚行的贷款可分为:项目贷款。即为某一成员发展规划的具体项目提供贷款,这些项目须具备经济效益好、有利于借款成员的经济发展和借款成员有较好的资信等三个条件。规划贷款。是对成员某个需要优先发展的部门或其所属部门提供资金,以便通过进口生
产资料、设备和零部件,扩大现有生产能力,使其结构更趋合理化和现代化。部门贷款。是为提高所选择的部门或其分部门的执行机构的技术与管理能力而提供的。开发金融机构贷款。是通过成员的开发性金融机构进行的间接贷
款,因而也称中间转贷。第五节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综合项目贷款。是对较小的借款成员的一种贷款方式。由于这些国家的项目规模均较小,借款数额也不大,为便于管理,便把一些小项目捆在一起作为一个综合项目来办理贷款手续。特别项目执行援助贷款。这是对亚行提供贷款的工程项目,为
在执行过程中避免由于缺乏配套资金等未曾预料到的困难,而使项目继续执行受阻,所提供的贷款。私营部门贷款。它分为直接贷款和间接贷款两种形式。直接贷款是指有政府担保的贷款,或是没有政府担保的股本投资,以及为项目的准备等提供的技术援助。
间接贷款主要是指通过开发性金融机构的限额转贷和对开发性金融机构进行的股本投资。第五节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2)技术援助项目准备技术援助。用于帮助成员立项或项目的审核,以便亚行或其它金融机构对其投资。项目执行技术援助。
为帮助项目执行机构(包括开发性金融机构)提高金融管理能力而提供的。亚行一般通过咨询服务,培训当地人员等达到提高项目所在地成员的金融管理能力。咨询性技术援助。用于帮助有关机构(包括亚行贷款执行机构)的建立或加强,进行人员培训,研究和制定国家发展计划、部门发展政策与策略
等。区域活动技术援助。用于重要问题的研究,开办培训班,举办涉及整个区域发展的研讨会等。迄今为止,这项援助资金均全部采用赠款方式来提供。第五节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三、非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是非洲国家在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帮助下
成立的一个面向非洲的区域性政府间的国际金融组织。1964年9月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科特迪瓦(象牙海岸)首都阿比让。1、非行的宗旨是向非洲成员国提供投资和贷款,或给予技术援助,充分利用成员国的人力和资源,以促进各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进步,使其尽快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
2、组织机构理事会是最高决策与权力机构,由各成员国指派一名理事组成,理事会每年开会一次。每个理事的表决权按成员国股本的多少来计算。理事会选出18名成员(其中非洲国家占12名)组成董事会。董事会选举行长(即董事长),行长在董事会指导下组织银行的日常业务工作。成员国除50个非洲国家外,还
有25个区外国家。第五节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3、业务分普通贷款业务和特别贷款业务,普通贷款业务是该行用普通股本资金提供的贷款和担保偿还的贷款,特别贷款业务是用非洲开发银行规定专门用途的特别基金开展的优惠贷款业务。为广泛动员和利用资金,非行还建立了以下四个机构:(1)非洲开发
基金。这是一笔跨国基金,接受非行和非洲以外的资本输出国认缴的资金。(2)国际非洲发展投资金融协会。它是于1970年11月在非行倡议和参与下组建的,“协会”是个控股公司,第五节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3)尼日利亚信托基金。
这是于1976年4月建立的,由尼日利亚投资而由非行管理的一个机构,该基金通过与其他信贷金融机构合作,为较贫穷非洲国家的发展项目提供资金,偿付期限25年,宽限期最长可达5年,收取较低的利息。贷款的领域主要是
公用事业、交通运输和社会部门。(4)非洲再保险公司。这是非行的一个附属金融机构,1977年3月成立,1978年起开始营业。它是非洲发展中国家政府间建立的第一家再保险公司,该公司的宗旨是:促进非洲国家保险与再保险事业的发展;通过投资与提供有关保险的技术援助,来促进非洲国家的经济独立和加强区域
性合作。第五节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四、欧洲投资银行欧洲投资银行是根据1957年3月25日在罗马签订、1958年1月1日生效的“关于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条约”而创建的。成员国均为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成员国。1、宗旨: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和共同体本身的资
金,致力于共同体各个地区的平衡、稳定与发展。在非营利的基础上提供贷款与担保,以资第五节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2、组织机构理事会,由共同体成员国财政部长组成。理事会设主席1人,理事会主席下设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设行长1人,副行长4人。管理委员会下设总管理部、共
同体融资部、共同体对外融资部、金融与财政部,以及研究院、法律与技术咨询服务中心。总部设在布鲁塞尔,并在布鲁塞尔、罗马和伦敦设有办事处。第五节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3、业务活动:(1)对工业、能源和基础设施方面能够促进地区平衡发展的投资项目提供贷款或贷款担保;(2)促进成员国或整个共同体
感兴趣的事业的发展;(3)促进企业现代化。此外,该行还被授权向成员国海外属地、地中海沿岸各国和参加“洛美协定”的非洲、加勒比海与太平洋地区的国家提供贷款,以贯彻共同体的对外援助政策。欧洲投资银行70
%的融资,以贷款形式进行,贷款利率较低,其利息补贴由共同体预算来支付,其余则由预算基金提供,。第五节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五、泛美开发银行1959年4月8日,美洲国家组织的21个成员国代表在华盛顿签订了关于
建立泛美开发银行,1960年10月1日,泛美开发银行正式开业,总行设在华盛顿。1、宗旨:为成员及其附属或代理机构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项目,以及为成员国国内的私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和技术援助,以促进拉美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经济
合作。第五节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2、组织机构。理事会,由每个成员国指派的一名理事组成,作为最高权力与决策机构,每年召开会议一次。每个成员国的投票权为:基本投票权(135票),再加上持有的资本股折算的票数(每个资本股折算为1票)。执行董事会(拉美国家选
出8名,美国和加拿大各选派1名,另2名由区外成员国选出)。执行董事会选出行长。行长在执行董事会指导下处理日常业务并主持执行董事会会议。第五节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3、资金来源:法定资本。它包括:普通资本,由美洲成员国认缴;区际资本,由美洲以外成员国认缴;特种业务基金,
由成员认缴。其他基金。由几个成员国存放在该行,并由该行负责管理的“社会进步信托基金”。通过发行债券在国际金融市场筹措的资金。世界银行、联合国国际农业基金组织、欧洲经济共同体和石油输出国组织等提供的资金。第五节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4、贷款:普通业务贷款。发放的对象为成员
国政府和公私机构用于特定经济项目的贷款。特种业务基金贷款。向成员国需要特别对待的经济与社会项目提供贷款。社会进步信托基金贷款。用于资助拉美国家的社会发展和低收入地区的住房建筑、卫生设施、土地整治和乡
村开发、高等教育和训练等方面。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