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国际金融学第二讲课件.pptx,共(87)页,264.057 K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059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一节国际收支与国际收支平衡表一、国际收支的含义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对外往来的系统的货币记录。理解:1、国际收支记录的是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经济交易2、国际收支是系统的货币记录(以交易为基础)3、国际收支是一个
流量的概念4、国际收支是一个事后的概念二、国际收支平衡表(一)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账户设置(《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图1)国际收支账户经常帐户资本和金融账户错误和遗漏账户货物服务收入经常转移资本账户(含资本转移及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与放弃)金融账户(含直接投资、证券投
资、其他投资、官方储备)经常账户:货物:记录的是一国商品的进口和出口,其中进口记入借方,出口记入贷方。按IMF的规定,进出口均按FOB价计算。服务:内容十分繁杂,包括运输、旅游、通讯、金融、计算机服务、专有权征用和特许、各种其它商业服务、个人文化娱乐服务以及政府服务。随着科技的发展
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服务项目在国际收支中的比重也变得越来越大。在记录上,服务输出记入贷方,服务输入记入借方。收益:记录因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流动所引起的报酬收支。职工报酬投资报酬经常转移:又称“无偿转移”或“单方面转移”,即不需要等价交换或不要求偿还的经济交易。政府的无
偿转移私人的无偿转移储备资产:货币黄金、特别提款权(SDR)、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普通提款权)、外汇资产、其他债权错误和遗漏账户:由于不同账户的统计资料来源不一,统计不完整、不准确,有的数据还来自估算,加上一些人为的因素(如虚报出口,走私等),平衡表实际上就不可避免的会
出现净的借方余额或贷方余额,这时就人为设置一个项目,以抵消上述统计偏差,数目与上述余额相等而方向相反。(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记账原则复式记账原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即国际收支的每笔交易都可以归入两类账户:反映商品、劳务进出口及净要素支付等实际资源的流动纳入“经常账户”;反映资产所有权流
动的纳入“资本和金融账户”。这样,同一行为就在不同账户被记录了两次,从而较为完整与科学地反映出一国国际收支的状况。具体内容:任何一笔交易发生,必然涉及借方和贷方两个方面,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所有国际收支项目都可以分为资金来源项目(如出口)和资金运用项目(如进口)。凡是有利于资
金来源增加或资金运用减少的项目均记入贷方,凡是有利于资金运用增加或资金来源减少的项目均记入借方。★资金流入记贷方,资金流出记借方(官方储备项目除外)实例1、甲国企业出口价值100万美元的设备,这一出口行为导致该企业海外银行存款的相应增加。借:
本国在外国银行的存款100万美元贷:商品出口100万美元2、甲国到外国旅游花销30万美元,这笔费用从该居民的海外存款账户中扣除。借:服务进口30万美元贷:在外国银行的存款30万美元3、外商以价值1000万美元的设备投入甲国,兴办合资企业
。借:商品进口1000万美元贷:外国对甲国的直接投资1000万美元4、甲国政府动用外汇存款40万美元向外国提供无偿援助,另提供相当于60万美元的粮食援助。借:经常转移100万美元贷:官方储备4
0万美元商品出口60万美元5、甲国某企业在海外投资所得利润150万美元,其中75万美元用于当地的再投资,50万美元购买当地商品运回国内,25万美元调回国内结售给政府以换取本国货币。借:进口50万美元官方储备25万美元对外长期投资75万美
元贷:海外投资利润收入150万美元6、甲国居民动用其海外存款40万美元,用以购买外国公司股票。借:证券投资40万美元贷:在外国银行存款40万美元表1六交易构成的国际收支账户项目借方贷方差额商品贸易1000+50100+60-890服务
贸易30—-30收入—150+150经常转移100—-100经常账户合计1180310-870直接投资751000+925证券投资40—-40其他投资10030+40-30官方储备2540+15资本和金融账户合计2401110+870总计1420142
00三、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一)国际收支平衡与国际收支均衡的概念1、国际收支平衡自主性交易:个人和企业为某种自主性目的(如追逐利润、旅游、汇款赡养亲友等)而从事的交易。补偿性交易:为弥补国际收支不平衡而发生的交易。
国际收支平衡:自主性交易差额为零国际收支顺差:自主性交易差额为正国际收支逆差:自主性交易差额为负2、国际收支均衡所谓国际收支均衡,是指国内经济处于均衡状态下的自主性国际收支平衡,即国内经济处于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下的自主性国际收支平衡。IS-LM-BP曲线(二)国际收支平衡表差额
分析贸易收支差额经常账户收支差额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总差额第二节国际收支调节手段一、国际收支不平衡(一)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周期性不平衡结构性不平衡收入性不平衡货币性不平衡偶发性不平衡周期性失衡(图2)GDP时间复
苏与繁荣:经济增长国际收支改善收入增加货币升值通货膨胀效应:利率提高抑制投资衰退与萧条:经济衰退收入下降国际收支恶化货币贬值利率下调效应:低利率促进投资结构性失衡国际贸易的发展是源于世界各国的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技术水平、
产业竞争力等方面。世界经济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一定的时期,一国在某些领域的优势会丧失,必须随之而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否则将会带来国际收支的失衡。收入性失衡一国经济经过一个比较长时期的快速增长以后,国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导致进口需求的膨胀,从而可能导致收入性失
衡。一般地,经常项目余额等于国内总供给减国内总需求。伴随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将会带来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率上升,使得经济增长的潜力受到抑制,意味着国内总供给增长趋于下降。货币性失衡在一定的汇率水平下,一国的物价与成本高于其他国家,必然不利于出口而有利于进口
,从而使经常项目顺差减小或逆差增加。反之,一国的物价与成本低于其他国家,必然有利于出口而不利于进口,从而使经常项目顺差增加或逆差减少。这种由货币政策导致的相对价值变化而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称为货币性失衡。一般地,一国通货膨胀将导致经常项目的顺差减少或逆差扩大,一国通货紧缩将导致
经常项目顺差增加或逆差减少。货币性失衡主要是由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引起的。偶发性失衡一些偶发性的因素也会导致一些国家的国际收支失衡,如政局动荡、战争、债务危机、金融危机等。政局动荡与战争是最大的国际投资风险,如2003年的美伊战争
使俄国、法国等许多国家在伊的利益损失巨大。因此,一国政局动荡的时期往往世界各国的投资者都唯恐避之不及,随着资本的大量流出,该国的国际收支必然面临着失衡。(二)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影响国际收支逆差国际收支顺差★基本分析思路:国际收支不平衡→内部经济变量(
就业、物价、增长)、外部经济变量(汇率、储备)乃至经济整体(危机)国际收支逆差的影响外国投资者与本国投资者持有本币的信心将会极大地削弱,随着外国投资者与本国投资者大量抛出本币或本币表示的资产,本币汇率会面临着较大的下跌压力。
如果该国货币当局不愿接受本币贬值的后果,就需要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即动用外汇储备抛出外币收回本币。后果:耗竭储备,引发危机国际收支逆差的三种情况一是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不足以弥补经常项目的逆差;二是经常项目顺差不足以弥补资本和金
融项目逆差;三是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双逆差。第一种情况第一种情形说明国内需求旺盛,但本国企业的盈利前景与竞争力不足以吸引外部资金的流入,这将逐步导致国内经济走向通货紧缩,经济增长难以维持,失业率的逐
步增加,国内收入的逐步下降,本国货币趋向贬值。第二种情况第二种情形说明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仍然具有竞争力,但国内资本市场缺乏吸引力,国内资本外流严重,这将导致本国企业遭受通货紧缩,生产能力无法提升,影响经济长期增长,并导致失业率的增加与本国货币的贬值。第三种情况第三种情况说
明本国需求旺盛,但本国企业盈利前景与竞争力不足,需求旺盛只不过是一种历史累积需求的释放。本国处在一个经济高泡沫时期,在需求与资本市场双重泡沫下,国内资金将大规模出逃,非常可能引发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后果是本国经济大幅下滑,本国资本市场面临崩盘的危险,本国货币有可能大幅贬值。国际收支顺差的三种
情况:一是经常项目顺差弥补资本和金融帐户的逆差而有余;二是资本和金融帐户顺差弥补经常项目逆差而有余;三是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双顺差。第一种情况第一种情况表明了一国国内需求不足而外国需求旺盛,本国公司发展前景黯淡,本国经济长期增长乏力,由于国际收支顺差的累积效应,本币面临升值压力,而
本币的升值将导致经济走向衰退;第二种情况第二种情况表明一国国内需求强劲,公司国内公司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国内经济增长前景良好,将导致通货膨胀与货币升值;第三种情况第三种情况表明一国产业竞争力很强,国内企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国内经
济呈现很好的发展态势,将导致通货膨胀、货币升值,引起国内经济泡沫的膨胀。二、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一)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价格调节机制收入调节机制利率调节机制1、价格铸币调节机制(大卫.休谟)隐含假
定:货币的成色不变固定汇率制度下的价格调节机制:国际收支逆差→货币外流增加,货币存量减少→货币供给量下降→国内一般价格水平下降→出口商品价格下降,出口增加,进口减少→贸易收支改善浮动汇率制度下的价格调节机制国际收支逆差→对外币的需求增加→本国货币汇率下降→出口价格相对下降,进口价格相
对上升→出口增加,进口减少→贸易收支改善纸币制度下的调节机制类似(以贸易收支为核心,排除资本流入流出的影响)2、收入调节机制国际收支逆差→对外支付增加→国民收入下降→社会总需求下降→进口需求下降→
贸易收支改善国际收支顺差→对外支付下降→国民收入增加→社会总需求上升→进口需求上升→贸易收支恶化以贸易收支为核心,排除资本流入流出的影响3、利率调节机制国际收支逆差→货币外流增加,货币存量减少→银根紧缩,利率上升→本国金融资产需求上升,外国金融资
产需求相对下降→外国资金流入增加,本国资金流出减少→资本与金融账户改善国际收支顺差→本国货币供应量增加→利率下降→短期金融资产收益率下降→资金流出→国际收支恶化以短期资金流动与国际贸易收支为核心,排除长期资本流动的影响(二)国际收支的政策调节机
制需求调节政策供给调节政策资金融通政策政策搭配(见第四节)1、需求调节政策支出增减型政策财政政策:财政收入(税收、公债)、财政支出货币政策:法定准备金率、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支出转换型政策汇率政策:是指一国通过汇率的调整来改变国内外商品的相对价格,进而实行国际收支平衡的政策措
施。补贴和关税政策直接管制:外汇管制,是一国政府为了平衡国际收支和稳定汇率,由货币当局对外汇的买卖、外汇汇率、外汇资产以及外汇资金的收入与应用的各个方面实行行政干预与管制。外汇管制的手段包括:一、外汇收支按官定汇率结算;二、实行本币高估或低估的政
策;三、实行复汇率政策。管制的对象包括:一、居民与非居民,法人与自然人;二、外汇项目,如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三、结售汇。2、供给调节政策供给调节的核心:增强世界市场竞争力。对于不同国家的策略是不同的。发展中国家可能是开拓市场,降低成本,如世界工厂。发达国家主要有提高科技含量、加快技术创新等。
发达国家的策略:科技政策:科研产业化、管理的信息化、人才高地,三金工程等产业政策:金融服务、ERP等信息服务,IBM成功的服务化转型制度创新:风险投资、NASDAQ等3、资金融通政策国际收支失衡分为短期和长期。短期
失衡可以通过融资来解决,长期失衡只能通过调节来实现。官方储备的使用国际信贷的使用思考:中美两国如何调节各自巨大的国际收支不平衡?第三节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一、弹性论20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提出,适用于30年代大萧条时,供给过剩,需求不足的世界经济环境
(一)关于弹性的基本概念弹性:一个变量对另一个变量变动的敏感程度。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EM)、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EX)、进口商品的供给弹性(SM)、出口商品的供给弹性(SX)(二)马歇尔—勒纳条件在总收入不变、贸易商品的供给具有完全弹性的条件下,货币贬值后,只有
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和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贸易收支才能改善,即货币贬值改善国际收支的必要条件是:EX+EM>1(三)贬值与时滞效应——J曲线效应即使在马歇尔—勒纳条件成立的情况下,贬值也不能马上改变贸易收支。相反,货币贬值的头一段时间,贸易收支反而可能会恶化。即贬值对贸易收支的有
利影响要经过一段时滞后才能反映出来。J曲线效应图(图3):T1T2T3BOP0时间J曲线效应产生的原因:贸易合同调整的滞后(在贬值之前签订协议的执行)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反应滞后(资源、决策、生产周期、认识等因素)对贬值的进一步预期可能导致进口商加速订货(四)评价贡
献:纠正了货币贬值一定能改善国际收支的片面看法。正确指出了货币贬值对不同国家有不同影响。局限:建立在局部均衡分析法的基础上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供给弹性无穷大与充分就业的假定相互矛盾。静态分析方法忽略了汇率变化的时滞效应。
将国际收支等同于贸易收支,不符合实际情况。二、吸收论亚力山大1952年提出,着重考察总收入与总支出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一)基本理论国民收入恒等式:Y=C+I+G+EX-IMEX-IM=Y-(C+I+G),
记为:B=Y-AB为进出口余额,A为国内支出表明: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根本原因是国民收入与国民支出之间的总量失衡。(二)政策主张支出转换政策支出增减政策国际收支逆差表明一国的总支出超过了总收入。可以通过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来减少对进口品的需求,但同时由此会导致总收入的减
少,需要配合适用的财政政策来抵消总收入减少的效应。贬值要起到改善国际收支的作用,必需有闲置的资源存在。当存在闲置资源时,贬值可以导致闲置资源流入出口生产部门,扩大出口。但总收入的提高也会增加总支出,只有当边
际支出倾向小于1时,才能改善国际收支。(三)吸收论关于货币贬值的效应分析吸收分析理论认为货币贬值对于国际收支的影响取决于三个因素:第一、贬值对于总收入的影响;第二、贬值对于总支出的影响;第三、总收入变化对于总支出的影响。货币贬值通过收入效应与
支出效应来共同影响国际收支的平衡。贬值效果分析令A=A0+αy,其中A0为自主吸收;α为边际吸收倾向。代入B=Y-AB=(1-α)Y-A0dB=(1-α)dY-dA0贬值效果的实现渠道:dY,代表贬值对收入的直接影响α,代表贬值通过收入变化对吸收的间接影响dA0
,代表贬值对吸收的直接影响货币贬值对收入的直接效应闲置资源效应贸易条件效应资源配置效应闲置资源效应货币贬值导致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在存在资源闲置的情况下,国内总产出、总收入增加。由于是闲置资源投入到生产中去,从而收入的增加是实际收
入的增加而非名义收入的增加,对于总支出的增加作用不大。贸易条件效应贸易条件是指单位进出口价格指数之比,反映一国出口一定数量的商品换回进口商品的数量。贸易条件改善是指,出口一定数量的商品换回更多数量的商品。吸收分析理论认为贬值会带来贸易条件的恶化,并可能带来国际收支的恶化。资源配置效应吸收分
析理论认为,虽然贬值会恶化贸易条件,但由于贬值影响资源配置,在贬值过程中,资源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部门转移,生产率的提高抵消了贸易条件的恶化,结果是提高了实际收入。特别是在汇率高估和外贸管制下,微观经济扭曲、资源配置效
率低下的情况下,贬值带来的资源配置效应会更明显。货币贬值对支出(吸收)的直接效应现金余额效应收入再分配效应货币错觉效应其他直接效应税收效应预期效应抑制效应现金余额效应现金余额是指人们以实际货币形式持有的固定比例的实际收入。如果现金余额因为价格上涨而受损失,人
们就会减少实际收入下的支出以及出售资产或证券,以维持相对固定的现金余额水平。在货币贬值而引发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实际现金余额效应使得人们减少消费或卖出金融资产。减少支出意味着支出相对于收入的减少,人们卖出证券将间接提高利率,抑制了企业投资与居民
消费。收入再分配效应在货币贬值引发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会使得收入从较高边际支出的经济单位向较低边际收入的经济单位转移。也就是从工资收入阶层向利润收入阶层的再分配。而后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前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从而降低总支出。货币错觉效应是指人们较多重视货币价格而较少重
视货币收入的心理现象。当贬值带来价格上涨时,即使人们的货币收入同比例提高,人们仍然选择较少消费。从而,贬值会带来支出的减少。贬值对吸收的间接效应指贬值通过收入变动对吸收产生的第二轮影响。(四)评价吸收论是建立在宏观经济学基础之上的,采用的是一般均衡分析
方法。吸收论从贬值对国民收入和国内吸收的影响中来考察贬值对国际收支的影响的。吸收论含有强烈的政策搭配取向。缺点:假定贬值是出口增长的唯一原因,并以贸易收支代替国际收支,具有不够全面和自相矛盾的地方。三、货币论货币分析法是70年代兴起的,建立在
货币主义学说基础上的国际收支失衡的分析方法。基本假定基本内容对货币贬值的分析政策主张对货币论的评价(一)假定前提经济处于长期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从长期看,货币需求是稳定的,货币供给变动不影响实物产量。贸易商品的价格是由世界市场决定的,从长期来看,一国的价格水平
和利率水平接近世界市场水平(二)基本内容Ms=MdMd=Pf(Y,i)P为价格水平,Y为国民收入,i为利率Ms=m(D+R)D为国内货币供应基数,R为外国货币供应基数,以国际储备为代表,m为乘数m=1,R=Md-D国际收支是一种货币现象;
国际收支逆差,实际上就是一国国内的名义货币供应量D超过了名义货币需求量Md。国际收支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实际货币余额(货币存量)对名义货币供应量的调整过程。(三)货币论对贬值的分析贬值对贬值国经济具有紧缩作用。Md=Epf(Y,i),E为汇率,P为外国
的价格水平当本国货币贬值,E上升,国内价格上升,实际货币余额减少,从而对经济具有紧缩作用。货币贬值若要改善国际收支,则在贬值时,国内的名义货币供应不能增加。(四)政策主张国际收支不平衡,在本质上都是货币性的。可以由国内货
币政策来解决。。国内货币政策,主要是指货币供应政策。为平衡国际收支而采取的贸易和金融干预措施,改善国际收支的影响是暂时的。核心:在国际收支发生逆差时,应注重国内信贷的紧缩。(五)对货币论的评价1、假设前提的评价:货币论假定货币需求是收入与利率的稳定函数
,如果不稳定则国际收支不能从货币论中得出。此外货币论假定货币供应对实物量产出与收入没有影响,不切合实际2、有关贬值效应的论述的评价:弹性论认为,进出口弹性大于1,贬值可以改善贸易收支;支出论认为,当存在闲置资源时,贬值能扩大出口,具有扩张性影响货币论认为贬值仅仅具有紧缩性影响,紧
缩意味着消费、投资、收入下降。无法解释为什么许多国家将贬值作为刺激出口和经济增长的手段。3、政策主张的评价:货币论认为国家收支逆差的基本对策是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而紧缩性货币政策必然导致消费、投资、收入和经济增长的下降。四、结构论(一)基本理论长期性的国际收支逆差
往往是由经济结构问题引起的。经济结构老化经济结构单一经济结构不合理(二)政策主张和评价经济结构落后的国家要积极采取措施增加国内储蓄、增加投资、改善经济结构。经济结构先进的国家和国际经济组织也应增加对经济落后国家的投资,帮助其改善国际收支状况。第四节政策搭配理论前面讨论的国际收支
调节理论都是以国际收支的平衡为出发点,而没有讨论国内平衡问题。事实上,在国内平衡与国际平衡的选择中,许多国家都是以国内平衡为首要选择。在某些时候,一些国家为了达到国内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的目标,不惜牺牲国际收支的平衡。因此,在不同政策配合下,一国内外平衡目标是否能够实现便成为一个令人
关注的问题一、内外平衡的冲突――米德冲突内部平衡: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三大宏观经济目标。外部平衡:国际收支平衡两者很难同时达到平衡;即使同时达到平衡未必是最优的。现实中很多国家在不同的时期以牺牲外部平衡来为本国获得最大的利益。如六七
十年代德国、日本的高额顺差便反映了这样的情况。米德冲突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J.Meade)于1951年在《国际收支》一书中最早提出固定汇率制度下的内外均衡冲突的问题。他指出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只能用影响总需求的政策来条件内外平衡,因
为货币政策在固定汇率机制下完全失效。米德冲突固定汇率制度下内外均衡调节的冲突内部不平衡外部不平衡财政政策调节1高失业率国际收支逆差冲突2高失业率国际收支顺差不冲突3高通货膨胀率国际收支逆差不冲突4高通
货膨胀率国际收支顺差冲突米德冲突在情形2、情形3下,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的财政政策调节的方向一致。在情形2下,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来调节,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大了国内的总需求,推动经济增长与就业。同时总需求的增加导致进口需求的上升从而减少国际收支的顺差,有利于国际收支的平衡。在情形3下,政
府可以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来抑制国内的通货膨胀,同时总需求的减少有利于改善国际的逆差。而在情形1、情形4下,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调节将导致财政政策调节的方向相反,而产生冲突。在情形1下,为了达成国内平衡目标而采
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将带来国际收支逆差扩大的结果。反之亦然。在情形4下,为了达成国内平衡目标而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将带来国际收支顺差的扩大,加大了国际收支的不平衡。米德冲突二、丁伯根原则丁伯根认为一国政府要实现一个经济目标需要至少一个有
效的政策工具,要实现N个独立的经济目标,至少需要使用N个独立有效的政策工具。显然在丁伯根准则下,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单一的财政政策无法协调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两个独立的目标。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
蒙代尔政策搭配OIVIB货币扩张财政扩张EBIIIIII图4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蒙代尔政策搭配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搭配下,IB为内部平衡线,在IB线上国内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物价稳定:EB线为外部平衡线,在EB线上,国际收支平衡。由于货币扩张与财政扩张政
策都会带来通货膨胀、国际收支顺差减小或逆差扩大的效果,所以IB线与EB线向下倾斜,反映了为了维持内部平衡或外部平衡,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之间存在交替(Trade-Off)的现象。又由于财政政策对于调整内部不平衡比货币政策有效,而货币政策对于调整外部不平衡比财政政策有效,因此IB线的倾
斜程度大于EB线。蒙代尔政策搭配内部不平衡状况外部不平衡状况政策搭配I高失业率国际收支逆差宽松的财政政策,紧缩的货币政策II高通涨率国际收支逆差紧缩的财政政策,紧缩的货币政策III高失业率国际收支顺
差宽松的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IV高通涨率国际收支顺差紧缩的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蒙代尔政策搭配蒙代尔分配原则:分配给财政政策以调节内部平衡的任务,分配给货币政策以调节外部平衡的任务。四、支出增减政策与支
出转移政策的搭配――斯旺模型O本国货币贬值国内支出增加IIIIVIII图5支出增减政策与支出转移政策的搭配斯旺模型斯旺图表明在一国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可以在不同支出增减政策与支出转移政策力度下达到平衡。IB线称为内部平衡线,反映在这两种政策下配合下内部达到平衡。EB称为外部平衡
线,反映在两种政策配合下外部达到平衡。O点是内外同时达到平衡的两种政策配合。IB线向下倾斜是由于货币贬值与国内支出增加对于国内经济目标具有类似作用。也就是货币贬值回带来通货膨胀,而国内支出增加也会带来通货膨胀;相反地,货币升值会带来失业率高企,国内支出减少也会达到同样的效果。EB线向上倾斜
是由于货币贬值与国内支出减少具有类似作用。也就是货币贬值将带来国际收支逆差的减少或顺差的增加,国内支出减少具有相同的作用;相反地,货币升值将带来国际收支逆差的增加或顺差的减少,国内支出的增加具有相同的作用。因此,IB线下面区域表明国内高失业率,IB线上面区域表明国内高通货膨胀。EB线上面区域表明
国际收支顺差,EB线下面区域表明国际收支逆差。斯旺模型斯旺模型支出增减政策与支出转移政策的配合内部不平衡状况外部不平衡状况政策搭配I高通货膨胀国际收支顺差支出减少,货币升值II高通货膨胀国际收支逆差支出减少,货币贬值III
高失业国际收支顺差支出增加,货币贬值IV高失业国际收支逆差支出增加,货币贬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