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粮食问题与中国的粮食安全政策_环境科学食品科学_工程.pptx,共(101)页,588.840 KB,由精品优选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9198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专题3:粮食问题与中国的粮食安全政策一、世界粮食危机◼(一)主要事件◼从2006年9月起到2007年末,国际市场小麦:上涨112.0%大豆:上涨75.1%玉米:上涨47.3%大米:上涨3.1%◼2008年前2个月又上涨了9%。◼2007年年中至今,全球粮价上涨40%多。◼世界粮食
的库存量1990-1999年:100天2000-2006年:111天2007年:54天◼联合国粮农组织警告,2008年将有36个国家面临食物短缺。亚洲:◼印尼民众因创纪录的黄豆价格上街抗议◼巴基斯坦因小麦短缺导致社会骚乱印尼民众3月上旬抗议大米等食物价格上涨。非洲:◼2008年
4月至今,布基纳法索、喀麦隆、埃及、科特迪瓦、毛里塔尼亚、莫桑比克、塞内加尔、索马里、苏丹、刚果(金)等国发生骚动或暴乱。美洲:◼墨西哥民众因玉米价格上涨游行示威,◼加勒比地区的海地,首都太子港的饥民冲撞总统府,抗议食品价格飙涨,并要求总统普雷瓦
尔下台,他们在饥饿难耐的情况下,开始四处掠夺商家,各地治安恶化。海地政府总理黯然下台。发达国家:◼意大利市民游行示威抗议粮价上涨。意大利多家民间消费者维权组织2007年9月13日发起全国性抗议活动,提议
“罢买”意大利面一天。◼美国西部、东北部消费者不满超市限量购买粮食◼英国:大小饭店和餐馆近几个月普遍开始上调菜单价格,遭遇了一场食品价格通货膨胀◼日本家庭主妇则四处寻觅蛋糕黄油(二)国际社会采取行动◼2008年
7月18日,第62届联合国大会就全球粮食和能源危机问题举行特别会议,讨论如何加强国际合作与协调,以应对粮食和能源价格上涨所带来的挑战。2008年7月7—9日的八国峰会◼8日下午,八国集团首脑会议发表《关于世
界粮食安全保障的G8首脑声明》,表示要采取所有可能的对策,应对世界粮食价格高涨导致的多方面危机。声明说,要改变目前对农业的援助和投资全面减少的状况,大幅增加对发展中农业国家的援助;对非洲农业开发计划的实施进行支援,让符合这个计划标准的非洲各国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在5到10
年间增加一倍;要促进非洲农业的研究开发、技术普及和人才培养。声明还表示,八国集团将向相关国家提供100亿美元以上的援助。◼2008年4月10日英国首相布朗呼吁国际社会采取行动控制世界粮食价格上涨。◼2007年12月17日,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迪乌夫在罗
马指出,由于供应和需求因素的共同作用,加上粮价、油价高涨,世界面临着一个“非常严重的危机”。他呼吁,世界各国立即采取措施应对粮食危机。(三)中国政府◼2008年7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和《吉林
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总体规划》。会议指出,中国保障粮食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必须加快构建符合国情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三)中国政府◼2008年4月12日,商务部发布关于加强供港粮食及其制粉出口管理问题的通知,特别强调,供港粮食及其制粉
出口许可证仅限用于对香港出口,严禁企业以任何形式将上述产品出口至其他国家和地区。在有关出口许可证的备注栏内需加注“限于出口至香港,不得转口”的字样(三)中国政府◼国务院2008年3月27日召开全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
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极端重要性,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发出更加明确、更加直接、更加有力的信号,调动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发展。(三)中国政府◼2007年12月20日,国家取消小麦等原粮及
制品的出口退税。◼200712月30日,则进一步规定,自2008年1月1日—12月31日,对小麦、玉米、稻谷、大米、大豆等原粮及制品征收5%—25%的出口暂定关税,其中,小麦及制粉为20%和25%。(四)对危机根源的探讨◼全球变暖——生产减少◼国际油价暴
涨——生产成本上升◼粮食储备创新低——调节能力变弱◼限制粮食出口——减少国际市场供应◼饲养作为肉用动物——扩大需求◼发展生物燃料——扩大需求◼投机资本的投机炒作美国使用玉米生产乙醇二、世界粮食生产与贸易格局1.总产增长情况
(2006年)0.005.0010.0015.0020.0025.001471013161922系列1人口增长情况(1992—2007)0.020.040.060.080.013579111315系列12、主要粮食生产国(2006年
)2、主要粮食生产国(2006年)2、主要粮食生产国(2006年)3、品种结构(2006年)4、玉米主产国(2006年)4、玉米主产国(2006年)5、稻谷主产国(2006年)5、稻谷主产国(2006年)6、小麦主产国(2006年)6、小麦主产国(2006年)7、大豆主产国(2006
年)8、国际贸易情况(2007年)1、玉米(2007年)◼总量:1.2亿吨◼出口:美国最大,约占全球玉米出口量的65%阿根廷:16%巴西:7%◼进口:日本进口量最大,约占全球玉米进量的20%其次是韩国,为11%埃及位居第三,占10
%2、大米(2007年)◼总量:3060万吨(2008年预计2850万吨)◼出口:泰国的大米出口量占全球总交易量的近三分之一,即1000万吨。◼越南为世界上第二大大米出口国家,年均出口大米近500万吨。◼印度第三大大米出口国,大体也是500万吨。3、小
麦(2007年)◼约1亿吨。◼埃及进口:820万吨◼印度进口:793万吨◼出口国:美国:3198万吨加拿大:1400万吨阿根廷:1000万吨本年度,中国净出约226万吨4、大豆(2007年)◼总量:6000多万吨◼中国最大,进口油料大豆308
2万吨,约占世界大豆贸易量的50%。占国内大豆消费量的60%以上,占油用大豆消费的80%。◼出口美国巴西阿根廷占世界总产(%)38.825.217.2占世界出口(%)27.031.031.0三、我国的粮食供求格局及变动◼1、总产量◼2、单位面积产量◼3、粮食品种结构◼4、
地区布局◼5、进出口◼6、消费结构◼7、粮食自给率1、粮食总产量变动◼年份产量(亿斤)年份产量(亿斤)◼1949226319806411◼1952327819827090◼1957390119848146◼1962320019939128◼1965
3891199610091◼1970470920038613◼197556901、粮食总产量变动◼2004年9389.4◼2005年9680.4◼2006年9949.6◼2007年10030.0◼2008年10570.0建国以来中国粮食生产的增长轨
迹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357911131517系列12、中国粮食单产变动◼年份单产(公斤/亩)年份单产(公斤/亩)◼1949691980183◼1952881982209◼
1957981984241◼1962881993304◼19651091996326◼197816919972922、中国粮食单产变动◼年份单产(公斤/亩)◼1998300◼1999300◼2000284◼2001284◼2002293◼20032
89◼2004308◼2005309◼2006314建国以来粮食单产变化010020030040013579111315171921系列1建国以来粮食播面变化轨迹05000010000015000020000025000013579111315系列13、中国粮食品种结
构(2006年)4、中国的粮食生产布局及变动(2006)4、中国的粮食生产布局及变动(2006)4、中国的粮食生产布局及变动(2006)分品种稻谷生产布局稻谷生产布局玉米生产布局玉米生产布局玉米生产布局中国的小麦生产中国的小麦消
费小麦生产布局小麦生产布局豆类生产布局豆类生产布局4、中国粮食布局及变动◼由“南粮北调”变为“北粮南调”。这里的“北方”指华北、东北、西北、河南、山东等15省(区),其余为“南方”。◼1949—1982年的30多年内
,一直是“南粮北调”,年均调运量为1200万吨,1982年的调运量为1500万吨;当时,南北方的生产份额为6:4(但南方的耕地仅占40%),南方人均粮食占有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公斤。所以,以前的农业发展纲要有“过黄河”、“过长江”之说。4、中国粮食布局及变动◼1
983—1989年为“过渡时期”。◼90年代以来属于“北粮南调”。1990—1994年,南方人均粮食占有量由377公斤下降到347公斤,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3.8公斤。起初,主要是调入玉米和小麦,年调入1300万吨。1993年开始,又出现了“北米南调
”。率先成为调入区的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5、中国粮食进出口变动◼另见表格数据及图6、中国粮食消费结构(2003年)57.731.08.62.7口粮饲料粮工业用粮种子用粮7、粮食自给率生产量/总需求量◼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自给率大于95%可以看
成有足够高的安全水平,90%算可以接受的安全水平。◼1960—1996年,世界主要国家的粮食自给率是:中国98.37%美国138.32%加拿大179.69%法国163.07%澳大利亚298.85%印度97.62%日本40.53%7、粮食自
给率生产量/总需求量◼日本的情况较为特殊:◼就口粮(稻谷)而言,其自给率超过100%;◼进口的主要是玉米(作饲料)和小麦。◼对于不得不进口的大米,日本也有相应的对策。他们将其贮存起来或用作国际援助,不让冲击日本国内大米市场。三、河南粮食生产在全国的地位(2006年
)◼第一产量大省,总产占全国的10%。◼小麦第一,占全国的27%。(山东第二,占18.1%。)◼玉米第三,占9.9%。(第一吉林,占13.6%,第二山东,占12.1%。)◼豆类,第七,占3.6%。(第一是黑,占31%)◼稻谷,第16位,仅占2
.3%。河南省的粮食品种结构(2006年)产量结构(2006年)四、中国的粮食安全政策◼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2008年11月)◼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2009年4月8日)四、中国的粮食安全政策◼(一)局势判断
:◼当前中国粮食安全总体形势是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食物供给日益丰富,供需基本平衡。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等因素对粮食生产的约束日益突出,中国粮食供需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保障粮食安
全面临严峻挑战。(二)政策目标◼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201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一万亿斤以上◼2020年:达到一万零八百亿斤以上增加1000亿斤所花费的时间◼由7000亿斤达到8000亿斤,是从1982年
(7090亿斤)到1984年(8146),仅2年◼1984年8146亿斤增加到1993年的9128亿斤,用了9年,平均年增109亿斤。◼由1993年的9128亿斤达到1996年的10090亿斤,用了3年。改革以来中国粮食播面变化(亿亩)0.05.010.015.020.0
135791113151719系列1(三)主要措施(新增1000亿斤规划)◼科学确定粮食增产技术路线,重点从改造中低产田、选育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复种指数、推广重大技术措施、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加大病虫害防控等6个方面
挖掘粮食增产潜力。要发挥比较优势,完善粮食生产区域布局。增强粮食主产区产粮大县商品粮调出能力,提升非主产区产粮大县的区域自给能力,适度开发粮食生产后备资源,提高其他地区粮食生产水平,重视节水灌溉和生态保护。要完善政策,增加政府投资,调动金融机构、农业企业和农民增加粮食生产投入的积极性。1、切实
保护粮食生产的自然基础:耕地◼我国耕地资源的基本特点是“一多三少”:耕地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耕地少:2/3。后备耕地资源少:2亿亩左右,可开发的只有1.2亿亩。切实保护粮食生产的自然基础:耕地◼目前,全国人均耕地1.59
亩,有666多个县的人均耕地不足0.8亩,其中有463个县不足0.5亩。◼我国耕地人均水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3%是美国的1/6是印度的1/2◼耕地单产水平比发达国家近低30%多。美国概况◼1、国土总面积:937.2614万平方公里◼2、总人口:2.81亿(2002年2月人口普查)◼3、行政区
划:50个州,3042个县(中国2858个县,331个地级市,1999,12)美国的土地资源◼耕地面积为1.8817亿公顷,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0%;(28.2255亿亩)◼永久性草地2.4亿公顷,约占国土总面积的26%;(36亿亩)◼森林和林地2.65亿公顷,约占国土总面积的33%。(39.7
5亿亩)美国的土地资源◼“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像美国这样在农业上得天独厚。……辽阔的土地、有利的地形、肥沃的土壤、优良的气候和交通条件,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美]T.帕尔格切实保护粮食生产的自然基础:耕地◼目标:耕
地保有量不低于18亿亩,基本农田不低于15.6亿亩。◼按18亿亩耕地、121%的复种指数、65%的粮食播面所占比例计算,粮食的播种面积则为14.2亿亩,而2006年的粮食播面为15.82亿亩。◼到2020年,产
量按10800亿斤、粮食播面按14.2亿亩计算,单产须达到380公斤/亩。2006年的单产为314公斤/亩。耕地保护政策◼国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实施“沃土工程”,提高土壤
肥力。要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沃土工程,科学施用化肥,引导增施有机肥,全面提升地力。增加测土配方施肥补贴,继续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和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试点。农业综合开发要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改造中低产田和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关于基本农田保护◼基本农田的面积应占
本区(以省为单位)耕地的80%以上。◼占用基本农田必须报国务院审批。◼由国务院审批的其他土地征用:非基本农田耕地超过35公顷(525亩)其他农业用地超过70公顷(1050亩)。◼严禁占用基本农田挖塘养鱼、种树造林或进行其他破坏耕作层的活动。关于耕地占用税◼2008年,财政部、国家
税务总局发文,大幅度提高了此税。分为九类区:◼上海最高:30015元/亩◼内蒙、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最低:8337.5元/亩◼河南、河北、山东、江西、安徽、重庆、四川属于六类区,15007.5元/亩2、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介绍我国的水资源状况及问题。我国水资源的供求结构◼用途:农业用水
:68.8%工业用水:20.7%生活用水:10.5%◼来源:地表水:80.3%地下水:19.3%其它水:0.4%我国的水资源问题◼(一)水资源相对贫乏,时空分布不均。◼1、降水量少。◼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630mm,年降水
总量为6.2万亿m3。◼低于全球陆面和亚洲陆面的降水量。◼人均占有水量仅2300m3,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居世界第109位,是世界上人均占有水资源最贫乏的13个国家之一。◼正常年份缺水400亿立方米。因干旱受灾耕地
4亿亩,占全部耕地18亿亩的22%。在全国668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110个城市严重缺水。黄河1972年发生第一次断流。1985年后,年年断流。2、时空分布不均◼(1)时间上的不均。◼一是年内降
水分配不均。表现为,冬春少雨、夏秋多雨,汛期雨量过于集中,常以暴雨形式出现,利用难度很大,非汛期又水量缺乏。70—90%的降水集中在6、7、8、9四个月份,形成暴雨、洪水,无法利用。全国各类水库仅能拦蓄洪水1800亿立方,占总洪水径
流量的11%。◼二是年际变化大。丰水年与枯水年相差悬殊,使水旱灾害频频发生,甚至同一地区有时旱涝接踵而至,交替成灾。(2)地理空间上的不均◼降水量:东南多西北少。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地区,呈递减态势。从20毫米
到2000毫米。山区多平原少。全国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8288亿m3,其中山丘区6762亿m3,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1874亿m3。(数据??)(2)地理空间上的不均◼耕地(%)人口(%)水资源量(%)◼北方:6445.318◼南方:3654.782◼北方人均占有量为5
17m3,相当于全国人均量的1/5(二)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农业用水: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43,是国外先进水平的一半左右。◼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00立方米,是国外先进水平的10倍。(三)地下水
超采◼全国地下水超采区有164片◼其中,城市超采区占63%。◼华北地区年超采地下水1000亿立方米。(四)水资源污染严重◼利用污水灌溉的农田占灌溉总面积的7.3%。3、实施“种子工程”,培育高产品种◼高产品种是提高单产的关键因素之
一。粮食科技与品种选育◼“品种改良从一开始就是中国农业科研计划的核心。在50年代早期,重点放在最优秀的地方品种的挑选和改良上,同时从国外引进了水稻、小麦、棉花、玉米和其他农作物新品种。水稻育种的重要突破发生在1964年,当
时中国开始全面推广具有高产潜力、施用化肥增产效果好且抗倒伏的矮稻品种,比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公布在亚洲其他地区发起绿色革命的水稻品种IR-8早两年。杂交玉米、杂交高粱、改良的棉花品种以及其他农作物新
品种也大约同时得到改良、公布,高产品种在生产中被迅速改良和采用。水稻育种的第二个重大突破发生在1976年,当时中国成为第一个实现杂交水稻生产商业化的国家。”◼林毅夫:《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第305页。4、发展好农用工业,为粮食生产提
供支持◼农机◼肥料◼农药5、扩大补贴额度,调动主产区和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对粮食主产县实行奖励◼农业保险补贴6、完善粮食产后系统(储藏、加工
),提高粮食利用率。◼农户贮藏的损失率在8%—10%,农户所存粮食占全国粮食的60%,据此推算,每年损失粮食1500—2000万吨。◼加工环节的损耗也大。7、引导消费,节约粮食。◼目前的食品结构还需吃饱吗?小结◼1、生产
政策:生产是基础◼2、流通体制与政策:流通是(改革)重点◼3、进出口政策:进出口是辅助专题2:◼我国的粮食补贴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