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公文写作2

PPT
  • 阅读 310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68 页
  • 大小 356.637 KB
  • 2023-07-1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精品优选】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现代公文写作2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现代公文写作2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现代公文写作2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现代公文写作2
现代公文写作2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6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2.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现代公文写作2.pptx,共(68)页,356.637 KB,由精品优选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7829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二章行政公文第一节通知一、通知的含义通知是批转下级机关、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即传达上级机关的指示、发布规章;发布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有关单位周知或者共同执行的事项;任免和聘用干部时使用的公文。通知是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使用最普遍的一种文种。二、通

知的特点(一)应用范围广通知的广泛性,其一是指使用通知的机关单位广泛,不受发文机关的级别高低的限制;其二是指通知的内容很广泛,无论是上级机关的重要决策,还是日常的工作都可以使用通知进行传达、部署和告知。(二)使用频率高由于通知的内容很广泛,使用单位不受级别高低

的限制,且行文方便,写法多样,因此通知的使用频率很高,据统计,通知的使用时现行公文中最多的一种,有时能占公文总量的一半。(三)时效性强通知对时效性具有明确的要求,它所传达的事项,往往要求受文者及时知晓或迅速办理

。例如会议通知,会议一开,通知就被视为无效。第一节通知第一节通知三、通知的分类按内容和作用划分,通知可以分为:批转、转发性通知,发布性通知,指示性通知,告知性通知,会议性通知,任免或聘用性通知。第一节通知四、通知的写作通

知一般由标题、发文机关、正文、落款、日期几部分构成。在所有的公文中,通知是类型及写法最为复杂的一种。一般说来,不同类型的通知写作有如下共同特点。标题:“发文机关+事由+文种”或者“事由+文种”。主送机关:属普

发性文件,主送机关较多时,应采用抽象概括的写法,并用顿号和逗号区别主送机关的级别,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正文:“发文缘由+通知事项+执行要求”。落款:位于正文右下方。成文日期:一般位于落款下。第一节通知不同类型的通知具有不同的写法,下面就不同类型通知的标题

及正文的写法作一具体介绍。(一)批转、转发行通知批转、转发性通知是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或转发上级机关以及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时使用的一种通知。其写法如下。(1)标题。批转、转发性通知的标题制作比较特殊,通常由转发机关名称加上“批转”或“转发”,然后加上被转发文件全称,再加上“通知”

二字组成。如《XX市人民政府批转XX市经委关于对我市部分工业产品实行控制发展的报告的通知》。第一节通知拟写标题时应注意的问题如下:1.除发布或转发行政法规、规章性公文加书名号外,标题中一般不用标点符号。2.关于层层转发的通知,标题往往会形成这样的形式:《XX市政府办公

室转发XX省政府转发省财政厅关于XXXXX的通知的通知的通知》,重复且不便于理解。可采取省略中转层次直接取原文件标题的方法,即《XX市政府办公室转发省财政厅关于XXXXX的通知的通知》。第一节通知(2)正文。批转、转发性通知的正文比较简短,有的通知

只有一句话,即写明由谁批准或同意,转发了一份什么公文,然后对有关方面提出要求。这类批转性通知叫“照批照转式”通知。还有批转、转发性通知除写清楚上述内容之外,还扼要地阐述被批转或转发公文内容的重要性、必要性及执行过程中的具体要求,或补充完善有关内容。这类批转性通知叫“按语”式通知。第一节通知(二)

发布性通知这类通知主要用于发布行政规章。因为是发布(印发、下达)性通知,所以其发布、印发的多数是条例、办法等行政法规,如《林业部关于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的通知》。也有部分是应用文书,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打击传销专项

行动方案的通知》。需要说明的是,在印发对象中,凡属法规性文件,标题与行文一般称为“颁布”、“颁发”或“发布”,其他文件则称为“印发”。发布性通知的标题和正文写法如下。第一节通知(1)标题。一般使用完全性标题,其内容部分是由“关于发布(印发)”加被发布的文件名称构成。如果被发布的公文是法规性文件,

应加上书名号。(2)正文。发布性通知的正文比较短,依次写清被发布的行政规章的名称、发布的目的、执行的要求和实施的日期即可。有的通知还需要简要地说明被发布规章的适用范围和执行过程中的有关事宜。第一节通知(三)告知性通知告知性通知是将新近决定的有关事项告知受文单位时使用的通知。这类通知的内容非常广

泛,如人事调整、机构的设立和撤销、机关单位隶属关系的变更、单位更名印章范围等。两种标题形式均可使用,正文写清告知事项的目的、依据和具体告知内容即可。第一节通知(四)指示性通知指示性通知是向下级机关部署工作,阐明工作活动的指导原则,要求

下级机关办理或共同执行时使用的通知。其标题和正文的写法如下。(1)标题。指示性通知要求使用完全性标题,如遇特殊情况,还可在通知前加“紧急”、“联合”、“补充”等字样。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紧急通知》。第一节通知(2

)正文。指示性通知的正文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1.发文的缘由。主要阐述发文的目的、意义及依据,其目的是提高受文机关或单位对通知事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提高执行的自觉性。这部分内容要简短,要有针对性。2.通知的事项。这是指示性通知的主体部分,应写明指示的具体内容,并阐述执行的具

体方法和要求。这部分一般采用分条列项的方法,在写作时应注意条与条、项与项之间的逻辑关系。第一节通知(五)会议性通知这类通知专门用于通知召开会议的有关事项。会议性通知在写作上具有要素化的特点,即写清会议的名称,召开会议的目的、依据、会议的中心议题,召开会议的具体时间

、地点、参加人员、会前准备工作及其他事项等。第一节通知(六)任免或聘用性通知这是行政机关任免、聘用干部时使用的通知。也包括设立和撤销机构的通知。这类通知的正文很简单,通常只写明任免事项或设立和撤销的事项即可。有的也交待一下原因、依据等。在行文写作时,要遵循先任后免或先设后撤的原则。第二节

通报一、通报的含义通报是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或情况时使用的公文,属下行文。二、通报的种类和作用通报一般可分为表彰性通报、批评性通报和情况性通报三种类型。(一)表彰性通报表彰性通报主要用于表彰先进人物、先进集体,介绍先进经验,达到激励先进、推广经验、指导工作的目的。第二节通报

(二)批评性通报批评性通报主要用于对工作中出现的影响较大的错误事件、错误的做法进行通报批评,借以告诫和教育人们吸取教训,引以为戒。(三)情况性通报情况性通报主要用于向干部群众传达重要精神或重要情况。使广大干部群众及时了解工作中存在的带普遍性的问题或出现的新

情况和新问题。以便统一认识,统一行动,推动工作的顺利进行。第二节通报三、通报的写作通报的结构是: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署名+成文日期(一)标题通报的标题通常有两种构成形式:一种是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和文种组成,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

对少数地方和单位违反国家规定集资问题的通报”;另外一种是由事由和文种构成,如“关于给不顾个人安危勇于救人的王XX同志记功表彰的通报”。此外,少数通报的标题是在文种前冠以机关单位名称,如“中共XX市纪律

检查委员会通报”;也有的通报标题只有文种名称,但这种通报一般只见于张贴式通报。第二节通报(二)主送机关除普发性通报外,其他通报均应该标明主送机关。(三)正文通报正文的结构通常由开头、主体和结尾等部分组成。开头说

明通报缘由;主体说明通报决定;结尾提出通报的希望和要求。不同类别的通报,其内容和写法有所不同,现分述如下:第二节通报1、表彰性通报的正文,可以分为表彰先进人物、先进集体和介绍先进经验。(1)表彰先进人物、先进集体的通报正文。这类通报的正文大体可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概括地介绍先进

事迹,说明通报缘由。由于它是做出通报的依据,因此要求把表扬对象的先进事迹交待清楚,而且要注意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二是分析先进事迹的典型意义,并对此作出肯定性的评价,阐明所述事件的性质和意义。三是写明表彰决定,如通报表扬、授予荣誉称号或给予一定物质奖励等;四是发出希望和号召。第二节通报(2)介绍先进

经验的通报正文。这类通报的正文,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简略介绍取得经验和成绩的事迹,并作出表彰决定。二是介绍取得经验和成绩的单位或个人的具体做法及其成功经验。这是全文的重点,必要时可采取分条列款撰写的方法。三是指出存在的不足,有则写,没有则不必强求。第二节通报2、批评性通

报的正文,大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情况概述。即首先概括地介绍错误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简单经过,以及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政治影响等。(2)分析原因。主要是客观分析错误事实产生的原因,并指出错误的性质、危害及违反了哪些政策、规定。(3)处理办法。首先要提供处理的有

关依据,然后提出对主要责任者的处理决定和工作上的改进措施。(4)提出要求或发出警戒。主要是要求被通报的有关单位或人员,从此类错误中吸取教训或向有关方面发出不要再犯类似错误的警戒。第二节通报3、情况性通报的正文,主要包

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1)通报的相关情况。这一部分所占篇幅相对重一些。但在写作时要注意表述准确,语言精练。(2)分析情况和提出要求。即针对通报的相关情况,作出恰如其分的分析,并表明态度,提出今后工作的具体意见和要求。具体写法,有的是先

摆情况,然后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有的是先通过简要分析作出结论,再列举情况,来说明结论的正确性和针对性;总之,写法多样,如何表述可因事制宜,无须强求一律。在写作实践中,应注意情况性通报与批评性通报的区别,不要将二者混淆在一起。第二节通报

(四)署名和日期在通报正文的右下方,署发出通报的机关单位名称,署名下面写成文日期。第二节通报四、撰写通报应注意的问题(一)通报的内容必须真实通报的事实和所引用的材料,都必须真实无误。动笔前先要做好调查研究,对有关情况和事例要认真进行核对,并客观、准确地进行分析和评论。

(二)通报的决定要恰如其分无论哪一种通报,都要做到态度鲜明,分析中肯,评价实事求是,结论公正准确,用语把握分寸。否则通报不但会缺乏说服力,而且有可能产生副作用。(三)通报的语言要简洁、庄重其中表彰性和批评性的通报还应注意用语分寸,要力

求文实相符,不讲空话、套话,不讲过头的话。第三节请示一、请示的概念和适用范围(一)请示的概念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的公文。请示为上行文,具有强制回复的性质。请示是下级机关向上级机关请示指示和批准的公文文种。请示主要用于:1.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缺乏明确政策

规定的情况需要处理;2.工作中遇到需要上级批准才能办理的事情;3.超出本部门职权之外,涉及多个部门和地区的事情,请示上级予以指示。第三节请示请示和报告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区别。相同之处是两个都是写给上级的上行文,公文里都有陈述意见,反映情况的内容。区别在于:第一,时间有别。请示跟报告相比,时间要求更

紧迫。请示写的情况是未解决的,属于将来时,报告写的情况是已做过的,属于过去时;第二,内容的侧重点有别。请示着重于请示批准,报告着重于汇报工作;第三,要求有别,请示要求上级必须回复,报告则不必,只供上级参考。第三节

请示(二)请示的适用范围请示作为报请性的上行文,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下级机关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因无章可循而没有问题或没有把握,需要上级机关给以指示时,要用请示。(2)下级机关在处理较为重要的事件和问题时,因涉及有关方针政策必须慎

重对待,需要报请上级机关批准时,要用请示。(3)下级机关在工作中遇到问题,虽然有解决的办法,但由于职权、条件的限制,没有权力或没有能力实施这些办法,需要向上级帮助解决时,要用请示。(4)下级机关对有关方针、政策和上级机关发布的规定、指示

有疑问,需要向上级机关给予解答时,要用请示。(5)下级机关之间在较重要的问题上出现意见分歧,需要上级机关裁决时,需要请示。第三节请示二、请示的特点及种类(一)请示的特点(1)求复性。(2)单一性。(3)针对性。(4)时效性。第三节请示(二)请示的种类请示的分类主要是根据行文的目的、性质和内

容的不同来进行的。通常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请求指示的请示,一种是请求批准的请示。1、请求指示的请示(1)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在有关的方针、政策、规章以及上级的指示中,都找不到相应的处理依据,无章可循,因而没有对策,需要向上级机

关给以指示。(2)对有关方针、政策和上级机关发布的规定、指示有疑问,需要上级机关给予解释和说明。(3)与友邻机关或协作单位在较重要的问题上出现意见分歧,需要上级机关裁决。第三节请示2、请求批准的请示批准性请示内容比较简单、具体,往往是一些较为细小的实际事项的请求。请示被

批准后,执行机关范围也比较小,常常就是请示单位自己。(1)请求批准有关规定、方案、计划。(2)请求审批某些项目、指标。(3)请求批准有关办法、措施。第三节请示三、请示的结构和写法请示的结构为:标题+主送机关+正

文+落款+成文日期。(一)标题请示的标题有两种写法。(1)发文机关+事件+文种。如《XX省人民政府关于增拨防汛抢险救灾用油的请示》。(2)事由+文种。如《关于成立老干部办公室的请示》。请示不能写成单元标题,以“请示”作为公文标题的写法是错误的。写标题要注意,不能将“请

示”写成“报告”或“请示报告”,事由中也不应重复出现“申请”、“请求”之类的词语。第三节请示(二)主送机关请示的主送机关是指负责受理和答复该文件的机关。(1)主送机关只能有一个。《办法》规定:请示“一般只写一个主送机关,如

需同时送其他机关,应当用抄送的形式”;“受双重领导的机关向上级机关行文,应当写明主送机关和抄送机关,由主送机关负责答复其请示事项”;请示如果多头行文,很可能得不到任何机关的批复。(2)“除上级机关负责人直接交办的事项外,不得以机关的名义向上级

机关负责人‘请示’”。第三节请示(三)正文请示的正文都要包括缘由、事项和结语三部分。(1)缘由(2)事项(3)结语(四)落款请示的落款一般包括署名和成文时间两个项目内容。标题已写明发文机关的,这里可不再署名,但需加盖单位公章,成文时间用汉字书

写。第三节请示四、撰写请示应注意的问题在写请示时,应当注意以下一些事项:1、一文一事一份请示只能写一件事,这是《办法》所规定的,也是实际工作的需要。如果一文多事,可能导致受文机关无法批复。2、单头请示不要搞多头请示(请示应主送直接主管机关或主管领导,其他确需了解请示事

项的领导机关或领导人,采取抄报形式处理。如是受双重领导的机关,也应根据请示内容,择要送一处领导机关,由主送机关答复请示的问题,对另一领导机关采取抄报形式)。请示只能主送一个上级领导机关或者主管部门。这就可以避免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第三节请示3、不越级请示请示不能越级,如因特殊情况或紧急事项必须

越级请示时,要同时抄送越过的直接上级机关。除个别领导直接交办的事项外,请示一般不直接送领导个人。一般不得越级请示,个别需要越级请示的,常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转呈式,可以既避免越级,又明确主送机关;另一种

是在越级请求的同时,把请示抄报被越过的主管部门;不要把请示写成报告或请示报告;除领导直接交办的事项外,请示不要直接送领导者个人,或既写主送机关,又同时主送、抄送给主送机请示事项必须明确、具体、可行。第三节请示4、不抄送下级请示是上行公文,行文时不得同

时抄送下级以免造成工作程序混乱,更不能要求下级机关执行未经上级机关批准和批复的事项。第四节报告一、报告的概念和种类(一)报告的概念报告是“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的公文。报告为上行文。在机关中,报告的使用

范围很广。向上级机关或业务主管部门反映情况、汇报工作、报送、报批文件、回答上级查询的问题等,都要用到报告。作为行政公文的报告,和一些专业部门从事业务工作时所使用的标题中也带有“报告”二字的行业文书,如“审计报告”、“评估报告”、“立案报告”、“调查报告”等,不是相同的概念。这

些文书不属于行政公文的范畴,注意不要混淆。第四节报告(二)报告的种类报告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1.呈报报告2.呈转报告3.答复报告第四节报告二、报告的特点(一)单向性(二)陈述性(三)汇报性第四节报告三、报告的结构、内容和写法

报告的结构是:标题+主送机关+正文+落款+成文日期。(一)标题报告的标题有两种形式。1.发文机关+事由+文种。如:《XX部关于XX抗灾救灾工作的情况报告》。2.事由+文种构成。如:《关于307国道XX段立交桥积水堵车的情况报告》。(二)主送机关报告的主送机关应

为负责受理报告的上级机关。第四节报告(三)正文报告正文的结构一般由开头、主体和结语等部分组成。1.开头报告开头主要交待报告的缘由,概括说明报告的目的、意义或根据,然后用“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语转入下文。第四节报告2.主体报告主体是报告的核心部分,用来说明报告事项。在不同类型的报告中,正文中报

告事项的内容可以有所侧重。⑴工作报告的要求⑵专题报告的要求⑶呈转报告的要求⑷答复报告的要求第四节报告3.结语根据报告种类的不同,一般使用不同的程式化用语,应另起段来写。工作报告和情况报告的结束语常用“特此报告”:

答复报告多用“专此报告”;递送报告则用“请审阅”、“请收阅”等。第四节报告(四)落款与正文日期落款:在正文后右下方标注发文机关。如在标题中已出现发文机关,则落款省略。成文日期标注于落款之下。第四节报告四、报

告和请示的区别(一)行文时间不同请示需在事前行文;而报告在事前、事后、事中皆可行文。(二)行文的目的、作用不同请示旨在请求上级批准、指示、支持和帮助,需要上级批复,重在呈请。报告旨在向上级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答复上级询问,不需要上级答复,重在呈报。(三)主送机关数量可以

不同请示只写一个主送机关。在遇到灾情、疫情等紧急情况需要多级领导尽快知道时,报告可写多个主送机关。第四节报告(四)写法不同报告的内容较杂,容量可大可小,侧重于概括陈述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形式多样,表述灵活,体现报告性。请示内容单一,一文一事,侧重于讲明原因,陈述理由,表述事项,体

现请求性,篇幅较小。(五)结尾用语不同报告的结束语一般写“特此报告”、“以上报告,请审阅”,或者省略结束惯用语。请示的结束惯用语不能省略,一定要写“以上请示,请批复”一类惯用语。(六)受文机关处理方式不同请示属办件,收文机关必须及时批复。

报告多数是阅件,除需批转建议报告外,上级机关对其余各类报告不必行文。报告和请示最大的相同之处是均属上行文。第四节报告五、报告的写作要求(一)报告事项真实报告中反映的情况必须真实,以便上级机关了解实情,对发文机关的工作进行正确的指导。(二)报

告时间及时向上级机关反映工作与情况要及时,以便上级机关和有关领导尽快了解新情况。(三)报告中不得夹带请示事项报告是报告,请示是请示,是两种不同的文种,不能混用。第五节函一、函的含义《办法》规定:“函适用

于不相隶属机关相互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向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等。”作为公文中唯一的一种平行文种,函适用的范围相当广泛。在行文方向上,不仅可以在平行机关之间行文,而且可以在不相隶属的机关之间行文,其中包括上级机关或者下级机关行文。第

五节函二、函的特点(一)沟通性函对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相互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起着沟通作用,充分显示平行文种的功能,这是其他公文所不具备的特点。(二)灵活性函的灵活性表现在三个方面。1、行文关系灵活。2、格式灵活。3、写法上灵活。第五节函三、函的分类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

类。1、按性质分按性质可以分为公函和便函两种。公函用于机关单位正式的公务活动往来;便函则用于日常事务性工作的处理。便函不属于正式公文,没有公文格式要求,甚至可以不要标题,不用发文字号,只需要在尾部署上机关单

位名称、成文时间并加盖公章即可。第五节函2、按发文目的分按发文目的可以分为发函和复函两种。发函即主动提出公务事项所发出的函。复函是为回复对方所发出的函。3、按内容和用途分按内容和用途可以分为商洽事宜函,通知事宜函,催办事宜函,邀请函,请示答复事宜函,转

办函,催办函,保送材料函等。第五节函商洽函:是不相隶属机关相互商洽工作或事项时使用的一种公函。这种函多用于平行机关之间或其他无隶属关系的机关之间商调人员,联系参观学习,洽谈业务等。问答函:是询问函和答复函的合成,适用于无隶属关系的机关之间或平行机关之间就某问题进行询问或解答。请批、批答函:请批函主

要用于无隶属关系的机关向业务主管机关请求批准有关事项;批答函是有关主管部门批答请批事项的函。第五节函四、函的写作由于函的类别较多,从制作格式到内容表述均有一定的灵活机动性。这里主要介绍规范性公函的结构、内容和写法。公函的格式一般有标题、发文字号、主送机关、正文、落款。第五节函(一

)标题公函的标题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和文种构成的。如“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济南新机场名称的函”、“xx大学关于xx公司技术人员进修的复函”。另一种是由事由和文种构成的。如“关于商请派车运送民工的函”。(二)发文字号与其它公文的

发文字号相似,只需要在机关、单位代字中加上“函”字。如“川政函字〔1998〕09号”表示四川省人民政府1998年第8号函件。第五节函(三)主送机关主送机关即受理函件的机关、单位,应写全称。(四)正文函件正文一般由开

头+主体+结尾+结语组成。1、开头主要说明发函的缘由。一般要求概括交代发函的目的、根据、原因等内容,然后用“现将有关问题说明如下:”或“现将有关事项函复如下:”等过渡语转入下文。复函的缘由部分,一般首先引叙来文的标题、发文字号,然后再交代根据,以说明发文的缘由。如:

“你局《关于明确临时工、合同工能否执罚问题的请示》(xx字〔2000〕x号)收悉。现复函如下:”。第五节函2、主体这是函的核心内容部分,主要说明致函事项。函的事项部分内容单一,一函一事,行文要直陈其事。无论是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还是向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事项等,都

要用简洁得体的语言把需要告诉对方的问题、意见叙写清楚,如事项复杂,可分条列项来写。如果属于复函,还要注意答复事项的针对性和明确性,如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加以解释。3、结尾结尾为向对方提出希望或请求。或希望对方给予支持和帮助,或希

望对方给予合作,或请求对方提供情况,或请求对方给予批准等。第五节函4、结语在结尾下面另起一行。商洽函的结语常用:“恳请协助”、“不知贵方意见如何,请函告”、“望协助办理,并请尽快见复”、“望大力协助,盼复”等。询问函的结语常用:“请速回复”、“盼复”、“请

予函复”等。请批函的结语常用:“请审核批准”、“当否,请审批”等。答复函、批答函的结语常用:“此复”、“特此函复”、“专此函告”等。第五节函五、函的写作要求首先,要注意行文简洁明确,语言要朴素自然,把握分寸。无论是平行机关或者是不相隶属的行文,都要注意语气平和有礼

,不要以势压人或强人所难,也不必逢迎恭维、曲意客套。至于复函,则要注意行文的针对性,答复的明确性。其次,函也有时效性的问题,特别是复函更应该迅速、及时。像对待其他公文一样,及时处理函件,以保证公务等活动的正常进行。第五节函六、信函式格式的使用按照《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规定,函的特定格式是“信函

式格式”。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函才可采用“信函式格式”,《办法》规定:办公室(厅)除外的部门内设机构与相应的其他机关进行工作联系确需行文时,只能以函的形式行文,并且“以函的形式行文应注意选择使用与行文方向一致、与公文内容相符的文种”。于是我们看到很

多公文明明不是“函”(如批复、通知等),却在发文字号里注明“函”。如《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涿州市承办河北省第六届农民运动会的批复》(冀政函〔2006〕97号)。第六节会议纪要一、会议纪要的适用范围会议纪要适用于记载、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会议纪要原作为内部文件使用,1987年以后,才作为

正式行政公文。会议纪要根据会议、会议文件和其他会议资料分析归纳写成,它既可上呈,又可下达,被批转或被转发至有关单位遵照执行,使用广泛。它的主要作用是沟通情况,交流经验,统一认识,指导工作。第六节会议纪要二、会议纪要的特点会议纪要主要有三个特点。1、纪实性2、提要性

3、约束性第六节会议纪要三、会议纪要的主要类型和作用会议纪要可以分为两类:办公会议纪要和其他会议纪要。办公会议纪要用以传达由机关、单位召开的办公会议所研究的工作、议定的事项和布置的任务,要求与会单位和有关方面、

有关人员共同遵守、执行。其他会议纪要指专门工作会议、专题讨论会、座谈会、学术研究会等会议形成的纪要。这类纪要,有的起通报会议情况的作用,使有关人员知道会议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精神;有的具有指导作用,它所传达的

会议精神,可对有关方面的工作予以指导。第六节会议纪要四、会议纪要的结构和写法会议纪要由标题+成文日期+正文组成。在结构格式上与其他公文不同的是,会议纪要不用主送单位和落款,成文时间多写在标题下方。会议纪要不盖公章。

(一)标题会议纪要的标题有单标题和双标题两种形式。1、单标题由“会议名称+文种”构成。如:“全国农村爱国卫生运动现场经验交流会纪要”。由“事由+文种”构成。如“关于安徽省电力公司培训中心发展规划的会议纪要”。由“发文机关+事由+文种”构成。如“卫生部关于全国地方病防

治工作会议纪要”。第六节会议纪要2、双标题由“正标题+副标题”构成。正标题揭示会议主旨,反映会议的主要精神和内容;副标题标示会议名称和文种。如“探讨新时期文学的发展——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二次学术讨论会纪要”。第六节

会议纪要(二)成文日期成文日期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写于标题下;一种是写于正文右下方。(三)正文会议纪要的正文由导言、主体和结尾三部分组成。第六节会议纪要五、会议纪要的写作要求1、掌握会议的全部情况写作会议纪要首先要弄清楚会议的目的、任务、内容和形式,掌握会议的所有文件材料,参加会议的全过程,并

认真做好记录,特别要注意阅读会议的主体文件和材料、领导同志的发言,掌握会议的主要精神。2、抓住要点,突出会议主题会议纪要虽然是会议情况和结果的反映,但不能面面俱到,照搬会议记录,而应该围绕会议主题,抓住要点,突出重点,把会议

的主要情况简明扼要地反映出来,把会议议定的事项一一叙述清楚。第六节会议纪要3、文字简洁明快写作会议纪要应根据会议内容确定写法和篇幅,要简明扼要。在语言表达上,尽可能简短、通俗,切忌长篇大论,应以叙述为主;在层次结构、段落安排

上,要条理清楚,篇幅一般不宜过长。4、注意与会议记录的差别会议纪要和会议记录有密切联系,又有显著区别。二者的联系在于:会议纪要以会议记录为基础和依据,表现会议的主要内容。二者的主要区别是:第一,性质不同。会议记录是讨论发言的实录,属事务文书;会议纪要只记要点,是法定行政公

文。第二,功能不同。会议记录一般不公开,无须传达或传阅,只作资料存档;会议纪要通常要在一定范围内传达或传阅,要求贯彻执行。会议纪要报送上级时,会议主办单位需另拟一份报送报告,与会议纪要一并报上。

精品优选
精品优选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有留下。
  • 文档 34925
  • 被下载 0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