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国民中小学老旧校舍整建作业规范打造一个安全朴实.pptx,共(38)页,2.331 MB,由精品优选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6733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校長:張淑美報告人:游蒼棟日期:98年9月25日國民中小學老舊校舍整建作業規範___打造一個安全樸實、健康友善、永續環保的新校園❖壹、前言❖貳、行政審查原則❖參、建築師遴選模式❖肆、行政審查流程及作業時程❖伍、規劃設計規範
簡報大綱壹、前言❖教育部自921重建推動「新校園運動」以來,在「為下一代蓋所好學校」的理念之下,學校建築被賦予更深一層的思考。過去長條形的建築、制式的配置、單一的教室形態,管理重於教學的空間設計已被徹底的揚棄,
取而代之的是人本教育、開放教育、小班小校、終身學習、校園開放、綠色學校等都成為學校重建被認真思考的課題,未來在推動老舊校舍整建工作時,除了延續新校園運動的精神之外,因應社會變遷,未來將朝向安全樸實、健康友善、永續環保的方向邁進,簡述如下:壹
、前言❖一、安全:校園安全是一切教育發展的基礎,沒有校園安全的保障,一切教育努力均屬次要。❖二、樸實:樸實的要求,除了表現在教室數量與公共設施比例的合理控制,對於造型、材料、耗能及後續管理維護經費等,應該注意其簡約之原則。❖三、健康:鑑於學生每天長時間在學校環境中生活、學習與遊憩,直接暴露在校園
的硬體設施、景觀、植栽和各種環境影響因子(如空氣、水、廢棄物….)。直接影響學生的健康和行為,因此規劃一個健康的校園環境,在校園環境的各項因子(如學校校舍建築、飲用水、廁所、洗手檯、垃圾、污水處理、噪音、通風、採光、粉筆板、
課桌椅、消防及無障礙校園設施…等)的處理上,至為重要。壹、前言❖四、友善:性別平等教育法第十二條第一項規定:「學校應提供性別平等之學習環境,建立安全之校園空間」。同條第二項規定:「學校應尊重學生與教職員之性別特質及性傾向」。同法施行細則草案第十條規定:學校依
本法第十二條第一項建立安全之校園空間時,未來進行校園空間規劃時,應注意下列原則:1.降低校園環境中之危險因素。2.提升使用者對校園空間之領域與歸屬感。3.提升使用者對校園環境預知控制能力。4.尊重使用者之隱私權,避免過度監控或保護。5.保障
性別少數者權益,促進性別多元發展。6.確保使用者於校園規劃程序之公平參與。壹、前言❖五、永續環保:面臨新世紀的來臨,世界先進各國莫不向地球環境生態共生共存方向發展,即為「永續環境」議題。教育部規劃的永續校園推廣計畫,即在為建立一個進步、安全、衛生、健康、人性化的學習
環境空間,並且藉由突破傳統校園封閉的環境與制式管理原則,整合社區共同意識、建立社區風貌、拓展生態旅遊等課題,改造校園環境成為具有社區特質的公共活動空間,結合校園綠色技術實施應用,進而增進綠色產業推廣效益,落實擴大內需進而促進產
業升級與提振國內景氣之功效,從而發揮永續台灣、環境教育之積極意義與促成教育改革之目的。❖六、文化資產保存:各縣市50年以上之中小學,應進行普查。教室拆除、改建前應先報請縣市政府文化局進行古蹟或歷史建築審議委員先勘查
,以免具有歷史價值之校舍受到破壞或不當拆除。貳、行政審查原則❖一、審查原則❖(一)校舍確屬老舊、危險,已具立即或潛在危險或補強不符經濟效益,需拆除重建者。❖(二)必須優先考量小型學校整併及學區調整策略,整體評估教育資源合理分配之可行性,減班學校拆除危
險教室後,勿再興建大量校舍造成資源浪費。❖(三)考量未來五年學校規模,尤應注意學齡人口減少趨勢,勿高估入學人口。❖(四)考量現有校舍數量,如拆除老舊危險校舍後,既有建物已足供使用,則不需再新建。❖(五)請各縣市檢視審核學校所提需求,依實際需求及輕重緩急提出,偏遠、特殊或經濟弱勢地區確有必要者,應
優先納入。❖(六)提報工程經費需求者,應儘速完成先期規劃作業,包含土地產權清查、校舍報廢作業、建築師遴選及細部設計等作業均應於前一年12月底前完成,作業不及者則列入下一年度以後需求。貳、行政審查原則❖二、審查方式❖(一)必要性評估:邀請學者專家透過全面性訪視。❖(二)需求性評估
:透過實地訪視及書面審查瞭解需求之核實性。❖三、審查指標❖(一)學校規模推估:❖1.減班學校:以未來五年預估規模作為推估規模。❖2.增班學校:由於減班係全面趨勢,如有提出增班需求者,表示區域性教育資源分配不均,應考量總量管制或重新畫分學區。❖3.班級
含普通班、特殊班及幼教班。❖4.國中以每班35人調整換算班級數。貳、行政審查原則❖(二)教室數量推估:❖1.以全校教室總間數(含普通、專科、行政、圖書、資訊、會議、教具室、印刷室、器材室、檔案室…等)除以班級數之比值推估。❖2.教室以標準普通教室大小計算。❖3.間數計算方式以下述
指標計算基本數(小數點無條件進位)後,外加2間計算。❖(1)12班以下,教室數/班級數小於2.2。❖(2)13-36班,教室數/班級數小於1.5。❖(3)37-60班,教室數/班級數小於1.3。❖(4)61班以上,教室數/班級數小於1.1。❖(5)前述以累進方式計算
,例1:24班,12*2.2+12*1.5=44.4間教室,無條件進位為45間,再外加2間,則該校以47間教室計算。例2:48班,12*2.2+24*1.5+12*1.3=78間教室,再外加2間,則該校以80間教
室計算。貳、行政審查原則❖(三)公設比:教室及地下室主體以一間112.5平方公尺計算,其餘公共設施不得超過主體20%,樓梯及廁所各半間教室56.25平方公尺計算,以計算其總樓地板面積。例如:新建一棟6間4層樓之教室,二邊各一支樓梯一間廁所,主體為112.5*24=2,7
00平方公尺。公設2,700*20%=540平方公尺,樓梯及廁所56.25*4(間)*4(層)=900平方公尺,則總樓地板面積應控制在4,140平方公尺以內。❖(四)單價:一般地區每平方公尺1萬5,000元;山地、離島每平方公尺1萬7,000元
。參、建築師遴選模式❖一、評選委員會:為求評選作業透明、公正、公開,建立縣(市)政府作業制度及經驗並減輕學校負擔,本計畫統一採由縣(市)政府組成評選委員會進行評選作業。❖二、個案諮詢審議:為確保學校建築規劃水準,除由學校召集校內人員及社區代表、家長、學者專家討論需求及配置外,縣市政府應聘請知名
教授或優秀建築師擔任諮詢委員,組成個案諮詢小組,召開設計諮詢會議,提供建築師設計上之專業意見,並請校長參與共同討論,以確保設計符合使用者需求。諮詢審議共通性原則如下:參、建築師遴選模式❖(一)強調參與式設計,建築師須與校方及社區代表討論需求,諮詢會中校長為當然委員,以使用者立場提供設計方向。
❖(二)尊重校方合理的需求、建築師的設計及學者專家的意見,建築師或校長若有不同意見可提出,透過討論尋求最佳解決策略。❖(三)以結構安全為首要,其次考量其整體性、功能性及設計意象。❖(四)設計概念需符合新校園及永續校園之精神及原則。❖(五)設計應注意提供
學生活動及學習空間,並注意配合當地社區的需求及學校之發展重點。❖(六)設計除美觀實用外,應注意日後管理維護問題,在材質選擇及空間設計上,強調好維護、安全無死角的環境。參、建築師遴選模式❖三、人力資料庫建立:外聘學者專家部分,自工程會網站之「學者專家名單」中遴
選,另為協助縣(市)政府成立評選委員會及個案諮詢審議小組,由教育部提供人力庫名單供縣(市)政府參採。❖四、監造人員數量:請依「公共工程品質管理作業要點」第十條、第十一條規定明定監工人員之人數,惟為符公平合理原則,請依實際
情形及工程規模審酌。❖五、為使建築師有合理的時間做出好的作品,至於合約中規劃設計作業時程,亦請參考附表所訂期程,惟各主辦工程機關若因進度考量需縮短期程,其期限建請勿少於下列天數:❖※工作執行計畫書:15天※完成基本設計圖:30天❖※完成細部設計,提出預算
書圖:80天※工程規模若較大(一億以上含一億)涉及特殊工法、結構,視情況酌予延長。❖六、服務費用之計算❖七、服務費用之給付❖八、工程採購肆、行政審查流程及作業時程❖一、教育部部分❖二、縣(市)政府部分伍、規劃
設計規範❖一、校園重建執行基本注意事項❖(一)校園重建應把握整體規劃設計、逐步推動原則❖1.學校行政單位必須有能力依據教育及其他必要需求研提校園重建需求計畫。❖2.學校應針對教育需求、校園整體規劃、建築設計、細部
設計及施工監造等各重建階段,擬訂周全且時程確定可行的年度計畫,然後依據該計畫逐步推動重建工作。❖3.從教育需求到施工的各個階段,皆需確保各階段內容間相互的連貫性與整合性。❖4.校園整體規劃時,必須先檢討各該地區人口的自然增減情形,確定學校學生人數的變動型態,預估各該地區學生人數的未來消長
趨勢,據以規劃各該學校合理容納總學生人數,完成學校「學生總數」規模計畫。伍、規劃設計規範❖(二)成立校園重建規劃委員會(或重建小組),落實公共參與❖1.配合校園重建工作之推動,每所學校必須成立校園重建規劃委員會或重建小組。❖2.本委員會或小組由學校行政人員、學者、專業人員
、社區人士、家長、教師等組成,研擬各校重建需求計畫,以及推動重建工作。❖(三)建立學校與社區資源之整合與共享模式❖1.學校重建之初應先勘察附近其他文教設施的建設狀況,適切規劃學校重建需求,各種設施應充分有效的使用與整合。❖2.校地多目標使用時,應避免導致學校發生「學習環境障礙
」或「不良影響」的現象;與「無法提高學習環境層次」之設施合建時應慎重處理。❖3.校園重建過程中,須重視都市計畫或社區特性。❖4.校園重建規劃時,得彈性調整建築設施空間用途、規模大小與需求數量,不強制採用統一性的標準。伍、規劃設計規範❖(四)確保校園重建期間學習與生活環
境品質❖1.全面改建時,在工程期間必須採取適切的方法來確保學校正常教學所必要的環境。❖2.增建、部分改建或修繕時,必須特別注意不要讓工程危及學生的健康、安全、學業及生活。❖二、永續校園推廣計畫施作項目選擇❖不需要經費就可以實施的
項目,及設計時應考慮的項目❖(一)資源流與能源流循環主題:❖1.資源回收再利用:落實資源回收,應設置符合衛生之資源回收貯置空間與設施,並建立資源處理再利用管道,以妥善處理回收後之各類資源。本計畫提倡之資源回收再利用部分以取之、用之、惜之、轉化再利用之為目標,校園內部使用之資源儘量轉化成為
校園內部可運用之物件,以化腐朽為神奇。伍、規劃設計規範❖2.透水鋪面:本計畫提倡之透水鋪面主要希冀結合生態考量,妥善處理基地內部的水利用、生態環境以及兼顧雨水再生水利用與確保地下水水位等,並非要求各校施做硬式透水鋪面
,而是有特別需求的考量如連鎖磚之鋪設,反之若校園與社區有相對應之廢棄自然素材,透過鋪設設計亦可成為優良有效且具特色之透水鋪面。❖3.節約能源設計措施:校園建築節約能源措施為永續校園計畫中對應綠建築設計之一
部分,多數校園採用冷氣、電扇等人工設備,讓使用多於能源消耗方達成局部降溫之目的,亦或是教室內部人工照明設計與規劃不良,造成能源浪費,增加學校維護成本;因此在對應能資源循環部分之節約能源設計,主要以立面處理(包含遮陽、立體
植栽、導風、導光、通風降溫、屋頂隔熱處理……等)。伍、規劃設計規範❖4.省水器材:所謂省水器材,乃在不影響原使用功能下(如沖水馬桶、小便器),使用水量較少之用水、控水器材,省水器材之使用可輔助節約用水,有效運用日益缺乏之水資源。校
園可用之省水器材包含馬桶(省水馬桶及水箱節流控制)、小便器、節流閥、空調用水設備、水龍頭等。經濟部水資源局已推動省水標章來認證相關產品,因此在省水器材之採用上可選用有省水標章或經政府相關機構認證之產品。❖5.廢混凝土再製建材之利用:依據行政院核
定「推動營建資源再利用於公共工程行動計畫」,各公共工程使用廢混凝土之數量,應達所產出廢混凝土之數量一定比例以上。各學校得於戶外舖面材(如連鎖磚、植草磚、水泥板塊、砌石、路緣石……),選擇使用廢混凝土之再生產品,以利於環保並符合政
策。伍、規劃設計規範❖(二)基地永續對應主題❖營造生物多樣化之環境:本計畫生態策略,主要在各校園能成為地方環境教育中心為目標,必須同時以此作為主要依據。(二)主題最好兼併(三)主題。❖1.地表土壤改良:校園學生戶外活動頻繁,地表土壤長期備受踐踏而形成土壤硬
盤化、無機化之現象,不利校園植生綠化及景觀維護管理,採用的土壤如非校園就地的土壤,要考慮通氣性、排水性,最好是就地校園原有的土壤。❖2.多層次生態綠化:過去校園之綠、美化,係以視覺景觀為主要考量,故所植植栽均以修
剪整齊、排列秩序井然為標準,卻違反生態原則與環保。所謂生態綠化即多採用原生種植栽(最適合本土之氣候與環境)、多層次植栽(於喬木下方種植耐陰性灌木及地被植物,以增加植栽數量、提升校園對二氧化碳固定量之貢獻
,以降低溫室效應)、立體綠化(增加牆面與屋頂之綠化,以降低建築物之熱負荷並增進校園美觀)。伍、規劃設計規範校園綠化除有其景觀價值外,另一個重要目的便是提供城鄉生態網絡的連結;透過校園的綠化產生之小型生態圈,成為各地之生態
聯絡點,串連其所在地之生態網絡。在校園綠化美化方面,也希望盡可能選用本土原生種植栽,而且以能呼應其所在城鄉位置之生態環境為最佳。植栽之選擇首重於對當地環境之適應性,因此最好是採取原生物種,其次要考慮其他生物的生存條件,種植本土性具誘蝶、誘鳥類之植物可以吸引蝴蝶及鳥類停留,
對於物種之交流、生態平衡及創造視覺、聽覺並重之景觀會有莫大幫助,並可運用在教學中。伍、規劃設計規範❖(三)生態循環主題❖1.落葉及廚餘堆肥:校園中相當大量之落葉及廚餘是難以處理之有機廢棄物(部分含大量油脂)。如將落葉與廚餘進行堆
肥化處理,則可當作園圃、教學農園、鄰近農場、社區或讓學生帶回家中,做為植栽種植之肥料使用。不僅善用資源、讓物質循環,又可以達到廢棄物減量,減少環境負擔。❖2.教學農園:運用校園空地,以自然有機方式耕種之園圃(配合採用廚餘與落葉堆肥及再利用之雨水)。有機化之農園為資源循環之活教材,可供作周邊社區互動
之場所,透過教學農園之運作作為校園之活教材並促進資源循環及社區與校園之交流。❖3.共生動物養殖利用:此項目主要目標為整體校園環境生態部分,不僅為植物生態,校園內部更需兼併考量動物生態,而共生動物之定義,即在於以校園
既有之資源進行養殖,無須倚賴外界資源集及特定使用目的者稱之,例如養殖牛、羊以進行校園除草措施,兼具生態教育目的;養殖可進行教學魚類或清理功用的魚蝦等,兼具教學以及實用目的。伍、規劃設計規範❖(四)健康建築項目❖1
.採用健康建材與自然素材:用來處理木製家具之有機溶劑甲醛,為其最代表性的揮發劑,它會刺激呼吸系統,引起皮膚過敏、引發心悸、頭痛、機能減退、咳嗽及氣喘等症狀,甚至被認定為疑似致癌物質;又如裝潢不可缺之漆料中所含
甲苯,幾乎已經被認定為致癌物質。因此如能避免使用化學合成建材,以天然素材來替代使用,不但環保,又可維持校園健康生活之品質。❖2.室內環境改善:台灣氣候潮濕,梅雨、颱風季節之豐富水氣,常常是室內污染生成之要素。加
上近年來校園外部環境空氣品質以及音環境(噪音問題)日益惡化,加上炎炎夏日,有些教室使用冷氣,以及冬日之防風,因此許多教室常常是門窗緊閉。這樣空氣不流通的密閉空間,加上室內污染源(人員產生污染、粉塵、病菌)所產生之污染物質,師生們共同擠在這樣一間教室內,健康當然會出問題。本
計畫改善方式以被動式手法為主,針對教學環境、健康環境以及舒適環境三方向作為執行內容,包含室內之音環境、光環境、溫熱環境、通風換氣措施、濕度控制策略等項目,各校應整合本部培訓之永續校園環境規劃師或專業建築師進行施工改善規劃設計,執行成果必須符合該校校園景觀及地域特色。伍、規劃設計規
範❖有經費才能考慮的項目❖如果校園規劃有水池,水源來源不可以是自來水,需使用回收水、雨水或自然水源,必需設計為生態水池或人工溼地,水池的水循環系統可採用再生能源的電力做為動力:❖(一)資源流與能源流循環主題❖1.雨水、再生水再利用:雨水、再
生水利用施行必須兼顧使用之安全衛生,若能整合生態水池、整體水資源再利用與循環系統,將環境教育與珍惜資源的教學融合,將為永續校園水資源運用之主要目標。❖2.人工濕地自然淨化水循環處理:永續校園的水循環部分非常重視水系統之利用與儲存,除兼顧基地保水性與確保地下水水位外,採取進入基地後即須以多重利
用並淨化後,方能排出校園之原則,若該校園基地氣候環境具有乾雨季明顯且有缺水危機的狀態下,儘量利用自然淨化方式,將基地內的水資源完全保留並加以利用,方為資源循環最重要之目標。在此於自然生態淨化處理上,必須兼顧校園安全衛生與健康環境。❖3.再生能源應用
:校園具有環境教育之積極目的,在此項目上希冀校園能局部應用自然能源與再生能源,例如風力揚水系統、風力轉化水車、太陽能光電轉化校園夜間照明……等方式。伍、規劃設計規範❖(二)基地永續對應主題❖1.親和性圍籬:傳統校園為了明確
界定學校之範圍並在安全考量下,均都會採用密實之水泥或磚造圍牆將校園圍閉,使學校不易親近與過於封閉。為讓校園與社區結合度更高、互動更密切,並讓校園成為社區之花園,利用地形高低差、透空、綠化手法構成親和性之圍籬,係新校園或永續校園不可或缺之要素之一。❖2.生態景觀
水池(兼調節儲存池):透過生態性之設計(水池護岸、植栽、生物、水質管理),即可營造具有生態教育、示範及景觀功能之水池,並構成一可供生物棲息之小型生態系。在池岸邊以石頭堆砌成緩坡,種植多樣性的水生植物來豐富水池之生態環境,進而為小朋友創造一個有趣的生態教學空間。此項申請計畫中,生態景觀水池部分如
能結合自然淨化方式成為整體水與生態之校園環境學習棲地為優先考慮補助。伍、規劃設計規範❖(三)生態循環主題❖1.教學農園:運用校園空地,以自然有機方式耕種之園圃(配合採用廚餘與落葉堆肥及再利用之雨水)。有機化之農園
為資源循環之活教材,可供作周邊社區互動之場所,透過教學農園之運作可作為校園之活教材並促進資源循環及社區與校園之交流。❖2.共生動物養殖利用:此項目主要目標為整體校園環境生態部分,不僅為植物生態,校園內部更需兼併考量動物生態,而共生動物之定義,即在於能以校園既有之資源進行養
殖,無須倚賴外界資源並具備特定使用目的者稱之,養殖合於校園環境馴養的動物,且具有一定回饋目標,例如養殖牛、羊以進行校園除草措施,兼具生態教育目的;養殖可進行教學魚類或清理功用的魚蝦等,兼具教學以及實用目的。伍、規劃設計規範❖三、新環境與新學校❖本規範為落實新環境、新學
校理想,參考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出版之「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提出校園綠建築規範九項指標以做為參考與規劃實施依據,但此九項指標僅為最基本要求,永續校園必須兼顧系統化整合為目標,同時能考量與軟體教學結合者為最佳系統:❖(一)生物多樣性指標❖(二)綠化指
標❖(三)基地保水指標❖(四)水資源指標❖(五)日常能源指標❖(六)CO2減量指標❖(七)廢棄物減量指標❖(八)污水及垃圾指標❖(九)室內健康與環境指標伍、規劃設計規範❖四、校園重建必須有整體性規劃❖(一)校園重建計畫需與所屬該縣市綜合發展計畫、文教發展計畫、校務發展
計畫及其他相關上位發展計畫配合辦理。❖(二)校園重建時,若只是部分校舍重建、修復、補強、修繕,亦須依據校務發展計畫,採整體規劃興(修)建方式辦理。❖(三)應成立校園重建規劃小組,由學校行政人員、教師、家長、社區人士及專家學者組成,協助建築師與專業技師從事校園規劃工作。❖(四)
學校應配合校務發展計畫進行校園整體規劃,再研提校園重建需求計畫。先完成校園重建需求計畫書,釐清學校建築設計條件後,依據此條件委託建築師從事校舍建築設計。伍、規劃設計規範❖(五)校園重建需求計畫書內容包含教育目標、校地及鄰近地區環境分析、規劃階段之地質鑽探分析、規劃設計構
想、土地使用計畫、外部空間計畫、動線系統計畫、教學空間計畫、景觀計畫、校舍配置方案、分期發展計畫與財務計畫等。❖(六)校園整體規劃工作之重點,需事先編列部份經費,委託相關專業技術團體,完成校園地籍鑑界、地形測量基本圖、
以及規劃階段所需大地資訊之地質鑽探分析資料。❖(七)校園規劃應考慮校地之有利條件與限制條件妥適配置校舍。❖(八)學校考慮作為學區內防災緊急避難中心,並訂出可能收容人數與方式。❖校園整體規劃時,務必同時考量校園開放方式,以利落實社區總體營造,創造學校新地標之城鄉風貌。伍、規
劃設計規範❖五、校舍建築設計❖(一)學校校舍總樓地板面積之功能分類與組成比例❖國民中小學校舍主要建築空間功能分類如下所示:❖1.教學空間:普通教室、專科教室、特殊教室、圖書資訊中心、階梯教室…等。❖2
.服務教學空間:餐廳、廚房、輔導室、活動中心(禮堂)、保健室…等。❖3.行政空間:校長室、教務處、訓導處、總務處、人事室、會計室、會議室、警衛值夜室…等。❖4.公共服務空間:廁所、機電設備空間、停車空間、儲藏室…等。❖5.戶外空間:運動
場、教材園、相關植栽區…等。伍、規劃設計規範❖(二)校舍建築空間功能之設定❖1.普通教室之規劃設計原則,必須配合學校班級數、班級學生數,規劃設計多樣化的空間。❖2.應檢討專科教室和普通教室之間數比例,確定全校教室空間需求總量及基本使用功能。❖3.若需
要合班上課教室空間或多功能開放空間,各年級課程的安排、班群上課方式、非正式課程之設計與時間安排等,都需要全面配合檢討。❖4.因應電腦化教學之需要,全校各項設施設備的配置、運用方法,在新建校舍規劃設計之初,需考量其彈性運用與可依實際需要調整的可能性。❖5.建築物之規劃設計,必須因應
各該地區的風土民情、季節氣候變化,以及因地制宜的教學需要。❖(三)校舍建築應易於長期維護與管理❖校園重建時,其建築型式、物材之使用,應考量易於維護與管理,經濟而實用。伍、規劃設計規範❖(四)規模❖1.普通教室教學空間宜足夠使
用,並容許桌椅進行不同樣式排列,以及容許講授、分組討論、指導三種形態之教學活動進行。❖2.辦公空間以電腦化後所需的規模規劃之,並設置足量之檔案儲藏空間及準備室。❖3.教室內宜設有足夠儲物空間,包括學生儲物櫃(每生宜
約有40㎝×40㎝×40㎝)、清掃工具櫃及教材櫃。❖(五)方位❖1.校舍平面基地座落位置,一般宜以東西向為長軸,以利南北向間接光源之導入並避免東西向日光直接照射入室內。❖2.校舍須考慮基地長年風向,避免冬季寒風直驅入室,並能引入夏季涼風,達到自然通風之要求。❖3.教學空間
應避免直接鄰近噪音源(如道路、操場、市場…等)。伍、規劃設計規範❖(六)動線❖1.校舍各角落應仔細規劃達成無障礙環境。❖2.教室之間須有便捷之動線,且不受天候影響可以到達各校舍角落。❖3.校舍若須往高層發展,應注意學生移動之方便性及安全性。❖4.須以資源共享之觀念
,將全校公用之空間放置在動線最便利之位置。❖5.一般服務動線須與學生動線區分以便維修、運送作業。❖6.考慮完整之緊急服務動線系統,平時可以是人行動線,緊急時准許車輛通行靠近校舍作業。❖(七)安全管理及防災❖1.為確保防災空地,操場及戶外空間應能容許
緊急動線到達。❖2.在師生教學活動安全能予確保之條件下,宜兼顧對學校管理作業之方便性,以及提供社區活動之開放性。❖3.加強設備耐震性(如電視架、活動櫃、吊扇、吊燈、輕鋼架天花板、水塔等)支撐補強處理。❖4.化學藥品及易燃易爆物品之安全儲放宜特別注意搬運之便利性,儲放之耐震性課
題。伍、規劃設計規範❖(八)社區性及區域化❖1.學校可善用社區資源進行戶外教學,並考慮將學校適宜開放之校舍設施,於課後時間提供社區居民使用,以達學校與社區資源共享之目的。❖2.校舍建築風格以能反映區域特色為佳,社區
舉辦各項具地方特色之活動,可與學校設施與空間配合,考量利用校舍建築增加學校與社區之互動。❖(九)未來發展方向❖1.校舍建築設計採用綠色建築/環境共生共榮建築手法,減低環境負荷。❖2.配合教學空間之電腦化、智慧化,管線及設備空間宜予設置或預留,並賦予今後可以改變使用之彈性。❖校舍空
間彈性化,可配合教學功能改變而調整。伍、規劃設計規範❖六、建築設施與設備❖(一)音環境❖(二)光環境❖(三)熱環境❖(四)空氣環境❖(五)供電設備❖(六)電訊設備❖(七)消防設備❖(八)給排水設備❖(九)衛
生設備❖(十)污水處理設備❖(十一)空調設備❖(十二)垃圾處理設備伍、規劃設計規範❖七、建築耐震規劃與設計❖(一)基地選址與探查❖1.平地應選擇堅實地盤,避免軟弱地盤、斷層帶或土壤液化區。❖2.坡地之坡度應小於30%,
並避免山谷地、順向坡地或回填土區。❖3.基地應做詳細基礎探勘,校舍基地鑽探應以各棟為單位,並作土壤試驗,另要求剪力強度試驗、沈陷分析、承載力分析、基礎型式建議,穩定分析及土壤液化潛能評估。❖4.坡地建築須
構築擋土牆或其他適當之擋土措施,如駁崁、階梯式花臺等以防止坡地在地震時滑動。❖5.回填土區基地應採樁基礎設計,並打樁至堅硬地盤,使上部結構載重能有效傳至堅硬地盤,避免校舍不均勻沉陷。伍、規劃設計規範❖(二
)結構系統規劃與設計❖1.平面結構系統❖2.立面結構系統❖3.基礎結構系統❖4.耐震結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