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围手术期输液输血治疗培训课件.ppt,共(46)页,1.505 M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5405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围手术期输液输血治疗一、正常成年人体液分布的特点❖体液约占总体重的60%❖男性占体重60%❖女性占体重50%围手术期输液输血治疗2人体内成分比例细胞内液组织间液血浆脂肪固体成分围手术期输液输血治疗3体液的组成❖体液可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内液约占体重40%❖细胞外液约占体重20
%。❖细胞外液又包括血管内液(约占体重的5%)和组织间液(约占体重的15%)。❖组织间液包括将细胞膜相互隔开的液层(也称“横贯细胞液”)和紧靠毛细血管和淋巴管的液层。围手术期输液输血治疗4细胞外液的组成❖功能性细胞外液包括血管内液和组织间液中紧靠毛细血管和淋
巴管的液层,约占体重的18%。❖非功能性细胞外液占体重的2%,包括横贯细胞液、结缔组织水、潴留的组织间液、关节液、胸膜腔液等,又称“第三间隙”(thirdspace)的液体。手术创伤和很多外科疾病都可使非功能性细胞外液大量增加。❖注:第一间隙是指组织间液,第二间隙是指血浆围手术期
输液输血治疗5不同部位体液的电解质组成围手术期输液输血治疗6细胞内外液的差别❖细胞内外电解质组成差异很大❖细胞内液:K+Mg++有机磷酸根蛋白质❖细胞外液:Na+Cl-HCO3-蛋白质❖但它们的渗透压相等❖细胞内液渗透压较恒定,细胞外液渗透压改变将引起液体细胞内外的移动围手术期输液输
血治疗7组织间液与细胞内液的异同❖离子基本相同❖血浆中蛋白质浓度明显高于组织间液❖血浆胶体渗透压占总渗透压比例很小,但明显高于组织间液的胶体渗透压,它对维持血管内、外液体分布及维持血容量器重要作用。围手术期输液输血治疗8二、围术期液体治疗的目的❖1.维持或达到正常血容量和血流动力学稳定,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2.补充和恢复不同体液腔隙间的液体缺失和平衡;❖3.维持充足的血浆胶体渗透压;❖4.增加微循环血流;❖5.保证氧向组织细胞的递送和维持正常的细胞代谢;❖6.保护肾功能,预防凝血系统激活。围手术期输液输血治疗9术中液体的输注一般而言,术中所需
输入的液体包含以下几个部分:❖1.术前的额外损失量:❖2.术前生理缺失量:❖3.补偿性扩容量(compensatoryintravascularvolumeexpansion,CVE):❖4.术中生理需要量:❖5.术中继续损失量:围手术期输液输血治疗101
、术前的额外损失量(外科情况)❖不同的外科疾病和同一外科疾病的不同程度,体液的丢失或转移特点会有很大的不同,应根据临床诊断、病史、症状、体征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来进行综合分析评估,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例如胃肠引流0.5L将丢失3
0~50mmol的Na+和50~60mmol的Cl-。围手术期输液输血治疗11常见外科疾病体液丢失或转移的特点❖胃肠穿孔、腹膜炎:渗出的电解质含量是Na+138mEq/L、K+4.9mEq/L(1mEq/L=1mmol/L)此外,还有4%以上的蛋白质。❖肠梗阻:肠液的电解质含量特
点是HCO3-含量可比血浆高2~3倍。故在补液的同时应特别注意纠正酸中毒。❖急性胆道感染和急性胰腺炎:特点是尽快迅速补充功能性细胞外液,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恢复组织灌注和供氧。同时应注意酌量补充胶体。❖消化道
出血或肝、脾破裂出血:迅速补充功能性细胞外液,恢复有效循环血量。晶体液补充容量应有一定限度。还补充适量的胶体液和红细胞悬液。目前认为晶胶比为1~3:1。围手术期输液输血治疗122、术前生理缺失量:❖指术前禁食禁水
所欠缺的病人的基本生理需要量液体,这种缺失量的估计,可以根据4-2-1法则按人体的基本生理需要量以及禁食的时间来估算。围手术期输液输血治疗134-2-1法则❖人体每日生理需要量4-2-1法则❖例如:体重60kg的病人禁食8h后的液体缺失量约
为❖(4×10+2×10+1×40)ml/h×8h=800ml,❖一般将此量的1/2在手术第1h内输完,余量在后继的2~3h内补完。体重输入速度(ml.kg-1.h-1)第一个10kg4第二个10kg2以后每个10kg1围手术期输液输血治疗143、生理需要量人体
每日需要量❖例如:体重70kg的病人每天的生理需要量约为:❖100×10+50×10+20×50=2500ml体重液体容量(ml/kg)第一个10kg100第二个10kg50以后每个10kg20围手术期输液输血治疗154、补偿性扩容量(CVE)❖
硬膜外麻醉、腰麻均可致相应的交感神经阻滞,引起相对性血管容量扩张。因此,严重脱水、应用抗高血压药物和利尿药的病人麻醉后常可导致血压下降。❖有作者主张麻醉前就输注一定量的液体以扩容,称“补偿性扩容”围手术
期输液输血治疗16❖麻醉手术前液体的丢失应在麻醉前或麻醉开始初期就开始予以补充,并应采用近似丢失的体液成分的液体。❖一般在麻醉前或诱导的同时予5~7ml/kg的平衡盐溶液或应先补充含钠量﹥130mmol/L的电解质液500~10
00ml,然后酌情补充胶体液或其他液体围手术期输液输血治疗175、术中继续损失量❖(1)失血量:主要依据负压吸引瓶中血量和手术台上含血纱布估算。❖具体估算有下列方法:❖①测红细胞压积法失血量❖②测血红蛋白法(同上法)❖③称重法❖据血红蛋白法
和秤重法求得的失血量,不包括手术野蒸发和毛细血管断面在止血过程中形成血栓的消耗,这些消耗同样不能参加有效循环,所以测出的失血量较实际失血量小,故应增加25%~35%。1000%7)kg(HctHctH
ct)ml(−=体重术前实测术前估算失血量)ml(g/ml1)]g()g([)ml(所用生理盐水量干纱布重量浸血纱布重量浸血纱布失血量−−=)L/g(Hb)L/g(Hb)ml()ml(含量术前含量吸引液吸引液总量吸引液失血量=围
手术期输液输血治疗18❖(2)手术创伤:手术创伤可产生大量横贯细胞液等非功能性细胞外液(第三间隙丢失量)❖面﹑胸﹑下腹﹑下肢:5-10ml/kg/h❖上腹部:10-15ml/kg/h❖也可按手术创伤以轻、重、中估算丢失量:❖轻:4ml/kg/h❖中:6ml/
kg/h❖重:8ml/kg/h围手术期输液输血治疗19还有些报道说❖上腹部胃、胆囊手术❖功能性细胞外液可丢失1~2L;❖选择性盆腔肿物根治术❖可使血容量减少0.5~1.0L❖组织间液丢失2L左右。❖(3)蒸发:术野蒸发一般按0.8-1.2ml/kg/
h来估算。❖(4)胃肠引流液和尿液。围手术期输液输血治疗206、ADH对体液分布的影响❖ADH的水平变化可影响肾排尿中溶质浓度的变化❖调节范围在50~1400mOsm/L(1mOsm/L=1mmol/
L)之间。❖非应激状态病人,每1mOsm溶质从肾排出可带出10ml尿❖应激状态的手术病人则每1mOsm溶质的排出仅可带出1.2~1.6ml尿,亦即每排10ml尿约含6~8mOsm溶质。❖因此,当给病人输入含少量溶质的5%葡萄糖时,病人不能排出大量的水负荷,导致大量水分在体内潴留,产
生稀释性低血钠(dilutionalhyponatremia)、低渗透状态(hyposmolarity)和水中毒(waterintoxication)。围手术期输液输血治疗217、术中输注葡萄糖的问题❖手术病人术中血糖升高❖创伤、手术刺激可以引起糖原分解、糖异生作用增加、葡萄糖利用降低,从而导
致血糖升高❖机体应激反应可以使儿茶酚胺分泌水平升高,胰岛素分泌降低,葡萄糖利用降低,使血糖升高❖目前认为:❖4小时以内的中小手术,术中可不输葡萄糖或仅输入葡萄糖25g❖超过4小时的手术可以输入葡萄糖50~100g,应缓慢输入围手术期输液输血治疗22三、围术期液体及配制比例❖手术创伤可导致大量功
能性细胞外液的丢失或转移,功能性细胞外液急剧减少,有效血容量不足是其特点❖必须及时补充成分与细胞外液相近的晶体液和一定量的胶体液❖术后1~2天,在无手术并发症的情况下,不宜补充过多的液体,仅需补足当日基本代谢需要量,维持血容量稳定即可❖对心肾代偿功能差的病人,应该避免发生充血性心衰围手术期
输液输血治疗23液体的种类❖(一)晶体液❖1.乳酸林格氏液:❖2.勃脉力A:❖3.生理盐水:❖4.高张盐溶液:❖5.5%葡萄糖溶液:(二)胶体液1.白蛋白:2.右旋糖苷:3.羟乙基淀粉:(1)国产706代血浆
:(2)贺斯(HAES):4.明胶溶液:(1)琥珀明胶:(2)尿联明胶:❖围手术期输液输血治疗24不同性质液体输注后在血管内外分布的特点5%葡萄糖1000ml细胞内水666ml细胞外水333ml血管外水250ml血管内水83ml❖平衡盐1000ml细胞内水0ml细胞外水1000
ml血管外水750ml血管内水250ml围手术期输液输血治疗25❖高张盐水主要用于细胞内有水钠潴留病人的液体补充❖所以,5%白蛋白等胶体液对维持血管内容量具有重要意义。3%氯化钠1000ml细胞内水-1500ml细胞外水2500ml血管外水1875ml血管内水625ml5%白蛋白10
00ml细胞内水0ml细胞外水1000ml血管外水0ml血管内水1000ml围手术期输液输血治疗26液体复苏是液体的选择❖目前,围术期最初阶段补充晶体液,随后在需要扩展、维持容量时又应该减少晶体液的用量,换用胶体液❖一般晶:胶=1~3:1(1.4:1)围手术期输液输血治疗27晶体液
和胶体液的优点和缺点❖*没有证据表明胶体液在复苏治疗中优于平衡盐溶液和生理盐水优点缺点晶体液1、副作用少2、成本低3、容易获得1、作用时间短2、可能引起水肿3、重,体积大胶体液1、作用时间较长2、补充血容量时需要输入量较
少3、重量和体积较小1、成本高2、可能引起循环超负荷3、可能对凝血产生干扰4、有过敏反应的危险围手术期输液输血治疗28我们在液体治疗时,应注意保持围手术期输液输血治疗29四、手术、麻醉期间输血❖输血的适应症❖输血的并发症❖安全输血围手术期输液输血治疗30临床输血面临的现状❖①我国乙肝病毒
感染人数达1.1亿,占总人口的9%;❖②90%丙肝由输血传播,输血后丙肝发病率高达10%-20%。特殊人群中丙肝病毒(HCV)携带者达70%。❖③我国HIV感染者估计已超过60万,实际为其5-10倍.❖④我国年用血量
大,2002年全国总用血量1600吨,不必要输血占50%。❖⑤1998年10月1日国家输血法正式施行,临床用血的❖开源节流已成为当务之急。围手术期输液输血治疗31血液制品不可单纯用于扩充血容量❖并发危险性大:❖病
原体传播:HCV,HBV,HIV❖免疫抑制围手术期输液输血治疗33我国合理输血指征:❖我国《临床输血技术规范》,重新制定了新的较为合理输血指征:❖Hb>100g/L不必输血❖Hb<70g/L应考虑输入浓缩红细胞❖Hb70~100g/L根据病人代偿能力、一般情况和它脏器器质性病变❖
急性大出血,出血量>30%血容量,可输入全血❖❖冻干血浆(FFP)❖用于出血量2500ml以上患者,目的补充凝血因子围手术期输液输血治疗34一般的输血并发症❖溶血性输血反应(输注与血型不匹配的红细胞)❖非溶血性输血反应(FNHTR
)(多为一般的发热)❖变态反应(荨麻疹、低血压、喉水肿)围手术期输液输血治疗35大量输血的并发症❖供氧能力降低(库血2.3-二磷酸甘油酸减少)❖出血倾向(血小板破坏,凝血因子V和Ⅷ减少,DIC)❖枸橼酸
中毒(低钙血症)❖高钾血症❖低体温、酸碱平衡紊乱、微小血栓围手术期输液输血治疗36减少术中出血和输血❖既然输血有这么多危害❖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的减少输血围手术期输液输血治疗37减少术中出血和输血的方法❖控制性
降压❖合理使用止血药物❖手术室病人的保暖围手术期输液输血治疗38控制性降压(controlledhypotension)❖采用降压药物与技术等方法,人为的将平均动脉血压(MAP)减低至50~65mmHg使手术野出血量随血压降
低而减少,不至有重要器官的缺血缺氧性损害,终止降压后血压可以迅速回复至正常水平,不产生永久性器官损害。❖根据病人情况和手术要求严格掌握适应症❖最近有把控制性降压与血液稀释结合使用的研究,可最大限度的减少出血围手术期输液输血治疗39控制性降压的适应症
❖1,血液供应丰富的组织和器官的手术,通过控制性降压可使手术野出血减少,术野显露清晰,方便手术操作❖2,血管手术,通过控制性降压,降低血管壁张力,减少因手术操作导致血管壁破裂。❖3,围手术期高血压的控制❖控制性降压禁用于全身情况差的病人围手术期输液
输血治疗40控制性降压的常用方法❖应用麻醉控制性降压❖应用血管扩张药控制性降压❖常用药为硝普钠、硝酸甘油、三磷酸腺苷。围手术期输液输血治疗41合理使用止血药❖氨基乙酸、止血环酸--抗纤溶药❖血凝酶❖抑肽酶:可减少手术出血量约54.8%。
抑制纤溶系统的激活,同时也保护了血小板的凝集。还能抑制内源性凝血途径,减少凝血因子的消耗。少数病人有过敏反应❖DDAVP(去氨加压素):类似加压素,加强凝血❖重组的Ⅶ因子激活物Ⅶa:为新型止血药围手术期输
液输血治疗42手术室病人的保暖❖手术室内保持较低温度(20—23℃),主要为了手术室的医护人员,尤其是穿上不透气手术衣的术者。但在此温下全麻病人低温(<36℃)的发病率高达50%,而手术室温度达26℃时其发生率仅10%。因为麻醉损害病人体温调节系统,使中心温度向环境温度偏移,麻醉病
人成为相“变温动物”。❖尤其是全麻下的老年患者,因他们寒冷反应(寒战和血管收缩)随年龄而下降,基础代谢产热少,因此老年人全麻下低温发生率大于年轻人,如手术室温度接近24℃就很少发生。围手术期输液输血治疗43患者核心温度持续低可产生多种不良后果❖出血❖苏醒延迟❖术后心肌缺血❖出凝血异常❖血小板数量
及功能受损❖凝血酶功能异常围手术期输液输血治疗44保暖措施❖1、病人入室前手术室的温度应达到24~25℃❖2、在输用全血及血液制品前应当加温和保温❖3、根据手术需要采用不同类型的充气升温毯❖4、监测体温围手术期输液输血治疗45❖围手术期输液输血治疗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