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弱势群体的社会医学课件.ppt,共(49)页,263.001 K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5351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弱势群体的社会医学同济医学院社会医学系2◼郑杭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1996社会脆弱群体是指凭借自身力量难以维持一般社会生活标准的生活有困难者群体◼陈成文《社会弱者论》社会弱者群体是一个在社会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
、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邓伟志弱势群体是指创造财富、聚敛财富能力较弱,就业竞争能力、基本生活能力较差的人群◼有学者弱势群体是指那些不但实际的经济收入偏低,而且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其未来发展也有相当困难的人群◼国际社会学界、社会工作和社会政策界社会弱势群体是指那些由于某
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在不利地位的人群3内容提要◼儿童青少年社会医学◼妇女社会医学◼老年社会医学◼残疾人社会医学4第一节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医学◼概述◼影响儿童青少年健康的因素◼儿童青
少年的社会卫生保健与健康教育5一、概述◼儿童青少年(childrenandadolescents)是指0~25岁年龄段的人群◼狭义指儿童期和青春期的人群,其中儿童期为6~12岁,青春期为13~20岁左
右◼躯体健康问题:与卫生习惯相关的疾病与学习负担有关的疾病主要死因常见疾病6儿童青少年存在的五大健康问题◼营养不良和肥胖在中小学生中营养不良和肥胖问题同时并存。在全国范围内,儿童营养不良相对集中在西部,但在北京,6岁至18岁
的中小学生中,营养不良的孩子也占到6%至7%。造成这部分青少年营养不良的原因是偏食、挑食、吃零食过多。与营养不良相比,更严重的问题是肥胖。近两年肥胖儿的增长速度惊人,北京的小学生中肥胖儿占大约15%,这一数字比10年前翻了一倍。儿童肥胖会导致成年肥胖,而成年肥胖又可导
致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目前这些疾病已经呈现低龄化趋势。7中国青少年肥胖率大增体能素质持续下降九岁巨胖儿90多公斤81999年,我国中小学生中近视患病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日本。在城市中,近视率居高不下,还在继续增长,农村则明显上升。课业负担重、用眼时间过长是造成青少年近视的主要原
因。而且近视的发生提前了。过去防止近视的重点放在9岁以后,现在家长和学校应在孩子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开始防范近视。同时,在减轻课业负担后,家长应注意让孩子在家中不要用眼过度,看电视、打游戏机、看光盘时间过长都会对眼睛造成伤害。
◼近视9我国中小学生的龋齿发病率与世界水平比较并不高,但是有了蛀牙不及时修补的问题突出。有些孩子小小年纪恒牙就坏掉。有了蛀牙应及时修补,即使是乳牙也要修补,因为乳牙如过多脱落,会影响恒牙长出后的排列。◼龋齿10贫血问题与大城市孩子营养不良总是有相似之处,这种贫血并不是缺乏食物造成的,而与饮食
习惯和营养知识缺乏有关。有的家长缺乏一些日常生活的常识,例如,炒菜用铁锅就可以无形中给孩子增加很多铁;在吃饭前喝桔子汁、吃西红柿可以促进铁的吸收;而饭后喝茶则不利于铁的吸收。此外,牛奶、鸡蛋中虽含有铁,但很难吸收,而瘦肉、猪肝中的铁质则容易
吸收。了解了这些知识,纠正贫血就很容易做到。◼贫血11目前在中小学生中存在过度害羞、胆子小,有暴力倾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特别是在面临升学、就业、早恋等压力时表现突出。专家预计,今后一段时间,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还将
呈上升趋势,因此,社会、学校和家长应对这一问题充分关注。◼心理卫生问题12二、影响儿童青少年健康的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社会经济状况:世界各国儿童青少年的健康状况与其经济发展明显相关;家庭因素:家庭经济状况、主要成员的文化素质和育儿方式;营养:营养素缺乏、摄入不均衡、膳
食结构不合理;体育锻炼;生活作息方式;环境污染与保护。13三、社会卫生保健与健康教育◼社会卫生保健:三级预防◼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保健◼学校健康教育14第二节妇女社会医学◼我国妇女保健存在的问题◼影响妇女健康的社会因素◼妇女社会保健◼保护
妇女健康的主要社会卫生措施15一、我国妇女保健存在的问题◼妇幼保健事业发展不平衡2000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为53.0/10万,其中城市为29.3/10万,农村为69.6/10万,明显高于城市。从全国各省孕产妇死
亡率情况分析来看,2000年孕产妇死亡率低于20/10万的有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浙江;在20~47.4/10万的有辽宁、山东、广东、江苏、福建、吉林、安徽、河北和海南等;甘肃、贵州、青海、新疆和西藏5个省、自治区孕产妇死亡率仍在100/10万以
上。16◼妇幼保健供需矛盾突出目前全国有3.2亿育龄妇女,每年约有2000万个婴儿出生。然而我国现有妇幼保健人员不过10万余人,其中只有少数人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此外,在部分地区,由于基层人员的待遇未能妥善解决
,使妇幼保健队伍不够稳定。经费短缺和必需设备的不足,也给妇女卫生保健工作带来许多困难。17◼重治疗轻预防思想的干扰在一些经济文化发展较慢的地区,人们仍然没有意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对预防保健医生也存在偏见。在大多数地区,社区妇幼保健工作并没有落实。18二、影
响妇女健康的社会因素◼社会地位:社会、家庭、经济、就业、受教育、文化等;◼经济因素:经济状况与妇女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文化习俗:重男轻女;◼教育:文盲男女比2∶1;◼就业:女性终身就业率低于男性;◼地域:农村及偏远地区妇女的健康状况差。19三、妇女社会保健◼青春期保健◼孕产期保健◼围
生期保健◼更年期保健20四、保护妇女健康的主要社会卫生措施◼强化政治承诺,提倡全社会参与◼加强妇女保健网的建设和规范化管理◼提高妇女文化、卫生知识水平◼重视妇女健康教育◼提高妇女的地位和权利21第三节老年社会医学◼概述◼老年人健康状况及其评价
◼影响老年人的社会因素◼提高老年人口健康状况的社会卫生措施22一、概述◼个体老化,亦即衰老,是指身体各器官在成熟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出现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包括形态、功能、代谢等,是机体对内外环境适应能力减退的一种表现。联合
国提出老年的划分标准是:发达国家65岁以上者,发展中国家60岁以上者为老年人。◼群体老化又称人口老龄化,是指在社会人口的年龄结构中,60或65岁以上者所占比重增加的一种趋势。联合国规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年满65岁的老年人口占总
人口的7%以上或年满60岁以上者占总人口数的10%以上,则标志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进入老龄型23世界人口老龄化的特点◼19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出生率开始下降,平均预期期望寿命延长,进入“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阶段。进入20世纪后,所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年龄结构的突
出特点是:14岁及以下人口系数下降到30‰以下,65岁及以上人口系数上升到7%以上。到20世纪下半叶,全世界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平均水平下降到24‰和9‰,在1996年全世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系数上升到7%,至此世界成为老年型世界。24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人口老龄化速度快,来势猛,
绝对数量大老龄化速度高于人口增长速度、世界平均速度和发达国家速度。我国人口类型从青年型过渡到老年型只用了30多年时间,而发达国家则经历了50~100年的时间。◼人口老龄化地区发展不平衡城市快于农村,沿海快于内地
,经济发达地区快于欠发达地区。25◼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发达国家是先富后老,人口老龄化出现在经济发达阶段;我国是先老后富,我国人口进入老年型时,人均GDP仅仅1000美元。◼人口老龄化在时间上的不规
则性和累进性实行计划生育前,我国经历了二十多年高生育率时期,此后又经历了二十多年低生育率时期,生育率由长期居高陡然向持续走低转变,造成前后两个时期出生人口比重的不均衡性,从而使人口年龄结构出现明显的不规则性。2627香港人口金字塔28
二、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及其评价◼生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社会健康状况:社会角色◼健康状况的评价:社会资源及经济状况;精神健康;躯体健康;功能状况;老年人健康功能多维评价的综合量表。29三、影响老年人健康的社会因素◼社会经济老年人的健
康状况在不同地域、不同经济水平以及性别之间存在差别。社会经济因素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收入水平方面。老年人的经济收入通常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农村地区尤为严重。经济收入低下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条件、医疗保健等,影响老年人在疾病早期寻求医疗服务
,可能使一些可逆的小病拖成大病或慢性病,从而影响老年人的健康。甚至由于经济上缺乏独立会影响老年人的自尊心和价值观念,影响老年人的精神心理健康。30研究表明,文化程度与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呈负相关,文化程度低的老年人患
病率高。文化程度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可能是低文化素质者就业率低,职业及经济状况差,自我保健与社会参与意识差,致使精神生活空虚,缺乏自我心理调节的方式,从而影响身心健康。我国老年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文盲、半文盲比例高。上海市1996~19
97年对静安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45.2%为文盲、半文盲。另外,文化程度还存在年龄、性别和地区差异,女性、高龄和农村老人文化程度更低。◼文化程度31家庭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无论社会保障体系多么
完善,都无法取代家庭的作用。完整的家庭结构、和睦的家庭气氛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老年人的婚姻状况、夫妻关系与健康状况关系密切,丧偶给老年人带来严重的心理创伤和生活环境的改变。例如,在对903名丧偶老年人的研
究中发现,第一年死亡率为12%,第三年达30%,比同年龄未丧偶者死亡率明显增高。◼家庭与婚姻32社会支持包括健康时和生活不能自理时的家庭支持和照顾的数量和质量、拥有知心朋友的数量和与朋友交流的程度及社区支
持的内容、数量和质量。社会支持不仅能缓解老年人的精神压抑与抑郁,还可以提高生活满意度,对保持老年人心理健康尤为重要。在我国,13.63%的老年人在自我照顾方面有一定困难,需要他人的帮助。有调查表明95.27%的老年人遇到困难由其子女或配偶承担,
2.46%向亲友求助,很少向社会求助。这反映出我国的社会保障系统有待完善。从目前来看,老年人参加社会活动的比例低,只占老年人的13.38%,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社会支持与社会交往33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险、
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诸制度。2000年在北京市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老年人最为担忧的问题当中,占首要地位的是退休后的收入(退休金),其次是健康保障(医疗保险)。退休后的经济收入是老年人在经济上保持一定独立
性和家庭中保持一定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社会保障制度34四、提高老年人口健康状况的社会卫生措施◼健康老化包括个体和群体的双重含义。就个体而言,健康老化是指随增龄导致的衰老过程中的健康问题;就群体而言,健康老龄化是指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的老年人口比重
上升过程中的健康问题。◼国家、社会或一个地区进入老年型社会后,老年人口中的健康老年人所占比例较大幅度上升,病残和生活不能自理的比重下降,老年人的健康寿命显著延长,参与社会活动的增多,老年人力资源得以开发利用,从而使一般社会老龄化对社会的不利影响得以缓解,称之为健康老龄化。35第四节残疾人社会医学
◼概述◼残疾人的社会卫生问题◼残疾人的社会保健36一、概述◼残疾(disability)指人的身心功能缺陷,包括程度不同的肢体残缺、活动障碍、体内器官功能不全、精神情况和行为异常、智能缺陷等。37残疾的分类◼缺损(i
mpairment):指由于损伤、疾病或发育上的缺陷,造成身体组织或功能不同程度的缺损,身体、精神和智力活动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对独立生活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生活上仍能自理。器官水平上的障碍。◼残疾(disab
ilities):当缺损严重至不能独立进行日常生活的主要活动(如穿衣、洗漱、进食、行动、语言交流)。以功能为导向的概念。◼残障(handicaps):由于残疾程度严重,心身功能严重障碍,不但个人生活不能自理,而且影响到参加社会活动和
工作。社会学的概念。38二、残疾人的社会医学问题◼年龄构成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0.2%,而残疾人中老年人口占到39.7%。我国残疾儿童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6%,残疾人中15岁以下的儿童占15.8
%,同欧美、日本相比,我国老年及儿童残疾人比例偏高。39◼我国目前6000多万残疾人:听力言语残疾2057万人,视力残疾877万人,智力残疾1182万人,肢体残疾877万人,精神残疾225万人,多重及
其他残疾782万人。◼1987年残疾人抽样调查:男性占50.03%,女性占49.97%;0~15岁儿童少年15.83%,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66%;60岁以上残疾老年人39.72%。与全国人口相比,残疾儿童少年的比例偏低,残疾老年人比例偏高,这主要是因为许多残疾人在青壮年致残和随年龄增长人体
机能衰退造成许多老年人成为残疾人。市镇残疾人25.47%,住在乡村的占74.53%,城乡比1∶3,残疾人就业率为80%。盲童、聋童、弱智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为77.2%。979万贫困残疾人尚未解决温饱40◼文化程度构成2000年我国总人口文盲率已
下降到了7%左右,而残疾人的文盲率则高达84%,其中盲人的文盲率为78.87%,智残人的文盲率为70%。而且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尚有大量的适龄残疾儿童未能入学接受义务教育。41◼经济来源及就业情况1987年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数据显示,16~59岁的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
城镇就业率为50.6%,农村就业率为60.5%。近十年来我国残疾人就业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829万农村贫困残疾人得到扶持,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269万城乡特困残疾人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统计数据报道,截止2001年底,我
国残疾人就业率已提高到82.3%。42◼家庭与婚姻由于残疾人的特殊性,他们的婚恋、生育、家庭生活,都较健全人更为困难。43◼残疾人地区分布特征残疾人在农村多于城市,城镇与农村的残疾人数之比约为1:3;贫困地区比发达地区多;计划生育工作差的地方多;地方病流行区多。44三、残疾人的社会保健◼残疾人保健
的目标和策略①在卫生部门内外,通过采取减少缺损发生的各种措施来预防残疾。②根据初级卫生保健的原则,积极开展康复治疗。45◼残疾人的预防措施一级预防:其目的在于减少各种缺损的发生;二级预防:其目的在于限制或逆转由缺损造成的伤残;三级预防:其目的
在于防止伤残转变为残障,或者减少残疾的影响。46◼残疾人康复服务专业康复家庭康复社区康复社会康复47中央康复扶贫贷款历年安排情况48全国康复任务完成情况49城镇残疾人就业累计完成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