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培训课件.ppt,共(87)页,1.175 M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5318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营养物质是微生物构成菌体细胞的基本原料,也是获得能量以及维持其它代谢机能必须的物质基础。微生物吸收何种营养物质取决于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2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分析微生物细胞的化学成分,发现微生物
细胞与其他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微生物细胞平均含水分80%左右。其余20%左右为干物质,在干物质中有蛋白质、核酸、碳水化合物、脂类和矿物质等。这些干物质是由碳、氢、氧、氮、磷、硫、钾、钙、镁、铁等主要化学元素组成,其中碳、氢、
氧、氮是组成有机物质的四大元素,大约占干物质的90%~97%。其余的3%~10%是矿物质元素,这些矿质元素对微生物的生长也起着重要的作用。3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微生物菌体的化学组成——元素水平主要元素:碳、氢、氧、氮、磷、硫、钾、镁、钙等微量元素:锌、锰、氯、钼、硒、
钴、铜等占细胞干重的97%4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细菌酵母霉菌C元素50%49.8%47.9%N元素15%12.4%5.2%H元素8%6.7%6.7%O元素20%31%40%P元素3%S元素1%合计9
7%5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第一节微生物的6类营养要素营养六要素:碳源、氮源、能源、生长因子、无机盐和水按照营养物质在菌体中的生理作用的不同,可以将它们分成六大类。无论从元素水平还是营养要素水平,微生物的营养要求与摄食型的动物(含人类)和光合自养型的植物都十分接近。——生
物之间存在“营养上的统一性”6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一、碳源是一切能满足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碳元素的营养物微生物细胞含碳量占干重50%最大营养物碳源分为有机碳和无机碳7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在微生物生长繁殖过程中,能为其提供碳素营养来源的
物质称碳源。即,是用来构建菌体物质中或代谢产物中的碳素骨架的营养物质。碳源谱有机碳C.H.O无机碳C.O,C.O.X异养微生物自养微生物微生物利用的碳源物质主要有糖类、有机酸、醇类、脂类、烃类、和蛋白质、氨基酸、核酸以及CO2、碳酸盐等等。从微生物的整体来看,可利
用的碳源物质的范围称碳源谱。8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可以无机碳源提供主要碳素营养的——自养微生物(较少)自然界中,利用有机碳源的微生物种类占绝大多数。其中必须以有机碳源提供碳素营养的——异养微生物(绝大多数);从整体上看,微生物是自然界中碳源谱最广的生命形式。从某种角度来说,世
界上存在的所有有机物,几乎没有微生物不能利用的!!——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9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凡是可以被微生物利用,构成细胞代谢产物碳素来源的物质,统称为碳源物质。碳源物质通过细胞内的一系列化学变化,被微生物用于合成各代谢产物。微生物对碳素化合物的
需求是极为广泛的,根据碳素的来源不同,可将碳源物质分为无机碳源物质和有机碳源物质。糖类是较好的碳源,尤其是单糖(葡萄糖、果糖)、双糖(蔗糖、麦芽糖、乳糖),绝大多数微生物都能利用。此外,简单的有机酸、氨基酸、醇、醛、酚等含碳化合物也能被许多微生物利
用。所以我们在制作培养基时常加入葡萄糖、蔗糖作为碳源。淀粉、果胶、纤维素等,这些有机物质在细胞内分解代谢提供小分子碳架外,还产生能量供合成代谢需要的能量,所以部分碳源物质既是碳源物质,同时又是能源物质。在微生物发酵工业中,常根据不同微生物的需要,利用各种农副产品如玉米粉
、米糠、麦麸、马铃薯、甘薯以及各种野生植物的淀粉,作为微生物生产廉价的碳源。这类碳源往往包含了几种营养要素。10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无机碳:C?C+O:CO2C+O+X:NaHCO3、CaCO3有机碳:C+H:烃类C+H+O:糖、有机酸、醇、脂(最广泛)C+H+O+N:多数氨基酸C+H+O+N
+X:核酸、蛋白质一般碳源还兼做能源11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对大多数异养菌来说,其最适碳源是“C.H.O”型碳源,其中:糖类——最广泛、最经济酸醇脂类——次要糖类中:单糖>双糖、多糖己糖>戊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甘露糖等淀粉>纤维素、
几丁质等一般不把含蛋白质、氨基酸的牛肉膏、蛋白胨等原料降格做碳源使用。目前在微生物发酵工业中所利用的碳源物质主要有单糖、蔗糖、淀粉、糖蜜、麸皮、米糠12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不同微生物利用碳源的能力不同。有的能广泛地利用,如假单孢菌属有些种可利用90种以上的碳源,有的碳源范围极其狭窄,如甲
烷氧化菌仅能利用甲烷和甲醇。13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二、氮源凡是提供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要氮元素营养源,称为氮源(nitrogensource)。细胞的干物质中氮含量仅次于碳和氧。氮是组成核酸和蛋白质的重要元素,氮对
微生物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作用。14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微生物细胞中大约含氮5%~13%,它是微生物细胞蛋白蛋和核酸的主要成分。氮素对微生物的生长发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微生物利用它在细胞内合成氨基酸和碱基,进而合成蛋白质、核酸等细胞成分,以及含氮的
代谢产物。无机的氮源物质一般不提供能量,只有极少数的化能自养型细菌如硝化细菌可利用铵态氮和硝态氮在提供氮源的同时,通过氧化产生代谢能。微生物营养上要求的氮素物质可以分为三个类型:1.空气中分子态氮只有少数具有固氮能力的微生物
(如自生固氮菌、根瘤菌)能利用。2.无机氮化合物如铵态氮(NH4+)、硝态氮(NO3-)和简单的有机氮化物(如尿素),绝大多数微生物可以利用。3.有机氮化合物大多数寄生性微生物和一部分腐生性微生物需以有机氮化合物(蛋白质
、氨基酸)为必需的氮素营养。。在实验室和发酵工业生产中,我们常常以铵盐、硝酸盐、牛肉膏、蛋白胨、酵母膏、鱼粉、血粉、蚕蛹粉、豆饼粉、花生饼粉作为微生物的氮源。15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无机氮源:N2N+O:硝酸盐N+H
:胺类有机氮源:N+C+H+O:尿素、氨基酸N+C+H+O+X:蛋白质、核酸氨基酸自养型生物:自身合成氨基酸异养型生物:外界吸收16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三、能源化学能:有机物:同碳源无机物:不同于碳源,如S、H2S
光能:可见光能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最初能量来源的营养物或辐射能,称能源。17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18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能源谱{化学物质辐射能{化能异养微生物的能源有机物无机物化能自养微生物的能源光能自养和光
能异养微生物的能源单功能营养物:如光能多功能营养物:如铵盐、氨基酸等19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四、生长因子微生物生长所必须、需要量很小、一般不能用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有机物。维生素、氨基酸碱基甾醇等20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生长因子是微生物维持正常
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微量的特殊有机营养物,这些物质在微生物自身不能合成,必须在培养基中加入。缺少这些生长因子就会影响各种酶的活性,新陈代谢就不能正常进行。生长因子是指维生素、氨基酸、嘌呤、嘧啶等特殊有机营养物。而狭义的生长因子
仅指维生素。这些微量营养物质被微生物吸收后,一般不被分解,而是直接参与或调节代谢反应。在自然界中自养型细菌和大多数腐生细菌、霉菌都能自己合成许多生长辅助物质,不需要另外供给就能正常生长发育。21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微生物生长因
子需要量(/ml)III型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pneumoniae)胆碱6ug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硫胺素0.5ng白喉棒杆菌(Cornebacteriumdiphtherriae)B-丙氨酸1.5ug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
diumtetani)尿嘧啶0-4ug肠膜状串珠菌(Leuconostocmesenteroides)吡哆醛0.025ug•广义的生长因子——维生素、生物碱、卟啉、甾醇、短链的分支或直链脂肪酸、氨基酸等•狭义的生长因子——仅指
维生素22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生长因子自养型微生物:不需要生长因子异养型微生物:吸收生长因子过量合成型微生物酵母膏玉米浆肝浸液麦芽汁23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配制培养基时,常使用生长因子丰富的天然物质制备物作为补充生长因子的培养基成分。如:酵母膏、玉米浆、麦
芽汁、肝浸液等。24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五、无机盐P、S、K、Mg、Na、Fe:10-3---10-4Cu、Zn、Mn、Mo、Co等:10-6----10-8K2HPO4+MgSO4大量使用有毒、微量元素一般不需专门添加25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微生物细胞
中的矿物元素约占干重的3%~10%左右,它是微生物细胞结构物质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和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许多无机矿物质元素构成酶的活性基团或酶的激活剂;并具有调节细胞的渗透压,调节酸碱度和氧化还原电位以及能量的转移等作
用。微生物需要的无机矿质元素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常量矿质元素是磷、硫、钾、钠、钙、镁、铁等。磷、硫的需要量很大,磷是微生物细胞中许多含磷细胞成分,如核酸、核蛋白、磷脂、三磷酸腺苷(ATP)、辅酶的重要元素。硫是细胞中含硫氨基酸及生物素、硫胺素等辅酶的
重要组成成分。钾、钠、镁是细胞中某些酶的活性基团,并具有调节和控制细胞质的胶体状态、细胞质膜的通透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功能。微量元素有钼、锌、锰、钴、铜、硼、碘、镍、溴、钒等,一般在培养基中含有0.1mg/L或更少就可以满足需要。26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功能(1)构成细胞的组
成成分。(2)作为酶的组成成分。(3)维持酶的活性。(4)调节细胞渗透压,氢离子浓度和氧化还原电位。(5)作为某些自养菌的能源。27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六、水(1)直接参与一些反应。如蓝细菌
(2)作为机体内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的介质。(3)营养物质的吸收、代谢产物的排泄都需通过水28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4)由于水的比热高,又是良好的热导体,所以它能有效地吸收代谢释放的热量,并将热量迅速地散发出去,从而有
效地控制细胞的温度29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水在细胞中有两种存在形式:结合水和游离水。结合水,很难加以利用。游离水(或称非结合水)则可以被微生物利用。30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不同生物及不同细胞结构中游离水的含量有较大的差别:人体平均60%海蜇96
%霉菌孢子39%孢子细菌芽孢皮层70%微生物核心30%营养体细菌80%酵母75%霉菌85%31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第二节微生物的营养类型营养类型32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微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由于生态环境的影响,逐渐分化成各种营养类型。根据微生物要求碳源的性质和能量来源不同将微生物分为光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自养型和化能异养型四种营养类型。一、光能自养型微生物利用光能为能源,以二氧化碳(CO
2)或可溶性的碳酸盐(CO32-)作为唯一的碳源或主要碳源。以无机化合物(水、硫化氢、硫代硫酸钠等)为氢供体,还原CO2,生成有机物质。光能自养型微生物主要是一些蓝细菌、红硫细菌、绿硫细菌等少数微生物,它们由于含光合色素,能使光能转变
为化学能(ATP),供细胞直接利用。光蓝细菌CO2+2H2O-------------→[CH2O]+H2O+O2↑叶绿素光绿硫细菌CO2+2H2S-------------→[CH2O]+H2O+2S菌绿素比较以上两反应,可写成以下通式:光CO2+2H2A-------------→[CH2O]
+H2O+2A光合色素二、化能自养微生物这一类微生物的能源来自无机物氧化所产生的化学能,利用这种能量去还原CO2或者可溶性碳酸盐合成有机物质。如亚硝酸细菌、硝酸细菌、铁细菌、硫细菌、氢细菌就可以分别利用氧化NH3、NO2-、Fe++、H2S和H2产生
的化学能来还原CO2,形成碳水化合物。例如:亚硝酸细菌能从氧化氨为亚硝酸中获得能量,用以还原二氧化碳,形成碳水化合物。亚硝酸细菌2NH3+3O2+2H2O-------------→2HNO2+4H++4OH-+能量CO2+4H+------
-------→[CH2O]+H2O这一类型的微生物完全可以生活在无机的环境中,分别氧化各自合适的还原态的无机物,从而获得同化CO2所需的能量。三、光能异养型微生物这种类型的微生物以光能为能源,利用有机物作为供氢体,还原CO2,合成细胞的有机物质。例如深红螺菌(Rhodospirillum
rubrum)利用异丙醇作为供氢体,进行光合作用并积累丙酮,这类微生物生长时大多需要外源性的生长因素。光2(CH3)2CHOH+CO2-------------→2CH3COCH3+[CH2O]+H2O光合色素此菌在光和厌氧条件下进行上述反应。但在黑暗
和好氧条件下又可能用有机物氧化产生的化学能推动代谢作用。四、化能异养型微生物这种类型的微生物其能源和碳源都来自于有机物,能源来自有机物的氧化分解,ATP通过氧化磷酸化产生,碳源直接取自于有机碳化合物。它包括自然界绝大多数的细菌,全部的放线菌、真菌和原生动物。根据
生态习性不同可将这种营养类型分为以下几种:1.腐生型从无生命的有机物获得营养物质。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某些霉菌和细菌就属这一类型。如引起腐败的梭状芽孢杆菌、毛霉、根霉、曲霉等。2.寄生型必须寄生在活的有机体内,从寄主体内获得
营养物质才能生活称为寄生,这类微生物叫寄生微生物。33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微生物的营养类型能源:光能营养型、化能营养型供氢体:无机营养型、有机营养型碳源:自养型、异养型氨基酸:氨基酸自养型、氨基酸异养型生长因子:原养型、缺陷型取有机物:腐生、寄生34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
微生物营养类型营养类型能源供氢体基本碳源实例光能无机营养型光无机物CO2蓝细菌、紫硫细菌光能有机营养型光有机物CO2及简单有机物红螺菌化能无机营养型无机物无机物CO2硝化细菌化能有机营养型有机物有机物有机物多数细菌、全部真菌35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光能无
机营养型••供能为光,供氢体为无机物,碳源为CO2。•例:••光•CO2+2H2S————>[CH2O]n+2S+H2O•细菌、叶绿素•细菌:如绿硫细菌,具有光合色素系统,产生的硫积存在细胞内成为硫滴
。•光•CO2+H2O———>[CH2O]n+O2(植物)叶绿素•36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光能有机营养型•能源为光,供氢体为有机物,碳源为CO2、简单有机物。•CH3•CHOH+CO22CH3-CO-CH3+[C
H2O]n+H2O•CH3••此菌利用CO2并不是唯一的,也可以利用一些有机物,所以归类为异养微生物。•37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自养与异养可以把自养微生物定义为不依赖任何有机物即可生活的微生物。异养微生物:至少需要提供一种大量有机物才能生存的微生物。38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
微生物不象动物那样具有专门的摄食器官,也不象植物那样具有根系吸收营养和水分,它们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是借助生物膜的半渗透性及其结构特点以几种不同的方式来吸收营养物质和水分的。如果营养物质是大分子的蛋白质、多糖
、脂肪,微生物则分泌出相应的酶(这类在细胞内产生,分泌到细胞发挥作用的酶称为胞外酶)将大分子降解成小分子后,再吸收利用。•各种物质对细胞质膜的透性不一样,就目前对细胞膜结构及其传递系统的研究,认为营养物质主要以
以下几种方式透过细胞膜。第三节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39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一、单纯扩散(O2、CO2、乙醇等)特点:高浓度-----------低浓度运送速度慢无特异载体运送动力:浓度差运送终点:内外浓度相等运送前后溶质分子:结构不变40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单纯
扩散(simplediffusion)•这是通过细胞膜进行内外物质交换最简单的一种方式。营养物质通过分子的随机运动透过微生物细胞膜上的小孔进出细胞。其特点是–物质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扩散(浓度梯度);–这是一种单纯的物理扩散作用,不需要能量;–一旦细胞膜两侧的浓度梯度消失(即细胞内外的物
质浓度达到平衡,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达到动态平衡);–单纯扩散是非特异性的,没有运载蛋白质(渗透酶)参与,也不与膜上的分子发生反应,扩散的物质本身也不发生改变;–单纯扩散的物质主要是一些小分子物质,如一些气体(O2、CO2)、水、某些无机离子及一些水溶性小分子(甘油、乙醇等)。41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
知识第三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二、促进扩散(氨基酸、维生素等)特点:高浓度-----------低浓度运送速度快有特异载体运送动力:浓度差运送终点:内外浓度相等运送前后溶质分子:结构不变42微生物营
养主题医学知识促进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除单纯扩散外,在细胞膜上还存在多种具有运载营养物质功能的特异性蛋白质,称为渗透酶。它们大多是诱导酶,当外界存在所需的营养物质时,能诱导细胞产生相应的渗透酶,每一种渗透酶能帮助一类营养物质的运输。•
这种吸收方式的特点是依靠渗透酶与底物的亲和力的改变,达到携带营养物质的作用,具备以下特点:–物质由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扩散(浓度梯度);–这是一种单纯的物理扩散作用,不需要能量;–一旦细胞膜两侧的浓度梯度消失(即细胞内外的物质浓度达到
平衡,细胞内外的物质交换达到动态平衡);•现在已分离出有关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亮氨酸、精氨酸、酪氨酸、磷酸、Ca2+、Na+、K+等的载体蛋白,它们的分子量介于9000~40000Da之间,而且都是单体。•促进扩散是真核生物的普遍运输机制,如酵母菌运输糖类就是通过
这种方式,在原核生物中却少见,在厌氧微生物中,促进扩散的过程常参与某些化合物的吸收和发酵产物的排出。43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促进扩散44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第三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三、主动运输/span>(无机离子
、有机离子等)特点:低浓度-----------高浓度运送速度快有特异载体运送动力:消耗能量ATP运送终点:内外浓度高得多运送前后溶质分子:结构不变45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主动运输(ac
tivetransport)•靠浓度梯度吸收营养物质显然不能满足高速生长繁殖的微生物的需要,事实上微生物细胞中有些营养物质以高于细胞外的浓度在细胞内积累,如大肠杆菌在生长期中,当以乳糖作为碳源时,细胞内乳糖
的浓度比周围环境高出500倍。•主动运输的特点是–营养物质的吸收不受浓度梯度的影响,并且多数情况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进行,是逆浓度梯度地被“抽”进细胞内的;–因此这个过程不仅需要渗透酶携带,渗透酶与底物有高度的特异性
,其与底物的亲和力随渗透酶的构型而改变;–渗透酶构型的改变,需要消耗代谢能量,能量由腺三磷(ATP)提供,由于对其营养物质具有高度亲和力,并且特异性地与之结合,形成渗透酶-运载物质复合体。复合体旋转180°从膜外方转移
到细胞膜内表面,消耗代谢能量ATP,使渗透酶构型发生变化,亲和力减弱,于是被结合的物质则被释放到细胞质中去。构型变化的渗透酶,再获得能量恢复原状,亲和力增强,结合位置朝向膜外,又可重复进行这种主动运输
。–这种吸收方式是微生物物质运输的主要方式。46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主动运送47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第三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四、基团移位(各种糖类、核苷酸等)特点:低浓度-----------高浓度运送速度快有特异载体运送动力:消耗能量ATP运送终点:内外浓度高得多
运送前后溶质分子:结构改变48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基团转位(grouptranslocation)•在微生物对营养物质吸收的过程中,还有一种特殊的运输方式,叫基团转位。这种方式除具有主动运输的特点外,主要是被转运的物质改变了本身的性质,有化学
基团转移到被转运的营养物质上面去。降低底物与载体的亲和力。•这种运输过程的磷酸转移酶系统包括酶Ⅰ、酶Ⅱ和热稳定蛋白(HPr)。酶Ⅰ是非特异性的,它们对许多糖都一样起作用。酶Ⅱ是膜上的结构酶,并能诱导产生,它对某一种糖具有特异性,只
能运载某一种糖类,酶Ⅱ同时起着渗透酶和磷酸转移酶的作用。HPr是热稳定的可溶性蛋白质,它能够象高能磷酸载体一样起作用。该酶系统催化的反应分两步进行:①少量的HPr被磷酸烯醇丙酮酸(PEP)磷酸化:酶ⅠPEP+Hpr-------→磷酸~HPr+丙酮酸②磷酸~HPr将它的磷酰基传
递给葡萄糖,同时将生成的6-磷酸葡萄糖释放到细胞质内。这步复合反应由酶Ⅱ催化。酶Ⅱ磷酸~Hpr+葡萄糖----------→6-磷酸葡萄糖+HPr基团转位可转运糖、糖的衍生物,如葡萄糖、甘露糖、果糖、N-乙
酰葡萄糖胺和β-半乳糖苷以及嘌呤、嘧啶、碱基、乙酸(但不能输送氨基酸)等。这个运输系统主要存在于兼性厌氧菌的和厌氧菌中。但某些好氧菌,如枯草杆菌和巨大芽孢杆菌(B.megatherium)也利用磷酸转移酶系统将葡萄糖传送到细
胞内。49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如大肠杆菌的磷酸转移酶系统转运葡萄糖••酶Ⅰ:非特异性酶Ⅱ:特异性载体•HPr:热稳定性蛋白(低分子量,可溶性)•PE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酶Ⅰ•PE~P+HPrHPr~磷酸+丙酮酸••酶Ⅱ•HPr~磷酸+糖糖~磷酸+HPr•(在膜
上)50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基团移位51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第四节培养基52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第四节培养基培养基是指由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营养基质。许多微生物能够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实际(1010/g)只有1-
10%能够培养(107-8/g)53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为了研究和利用微生物,必须人为地创造适宜的环境培养微生物,培养基是指经人工配制而成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和积累代谢产物所需要的营养基质。我们配制培养基不但需要根据不同微生物的营养要求,加入适
当种类和数量的营养物;并要注意一定的碳氮比例(C/N);还要调节适宜的酸碱度(pH);保持适当的氧化还原电位和渗透压。54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一、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一)4个原则1、目的明确2、营养协调3、理化适宜4、经济节约55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一)4
个原则1、目的明确培养何菌?自养菌?异养菌?;种子菌?发酵菌?;实验用?生产用?收获何物?收获菌体?收获产物?产物成分含氮如何?56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一)4个原则2、营养协调基本遵循10倍递减关系注重C/N比H20(10-1)>C
(10-2)>N(10-3)>(P、S)(10-4)>K、Mg(10-5)>生长因子(10-6)57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符合微生物菌种的营养特点:不同的微生物对营养有着不同的要求,所以,在配制培养基时,培养基的营养搭配及搭配比例首先要考虑到这一点。营养的要求
主要是对碳素和氮素的性质,如果是自养型的微生物则主要考虑无机碳源,如果是异样型的微生物,主要提供有机碳源物质;除碳源物质外,还要考虑加入适量的无机矿物质元素;有些微生物菌种在培养时还要求加入一定的生长因子。•除营养物质要求外,还要考虑营养成分的比例适当,其中碳素营养与氮素营养
的比例很重要。C/N比是指培养基中所含C原子的摩尔浓度与N原子的摩尔浓度之比,不同的微生物菌种要求不同的C/N比。58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一)4个原则3、理化适宜(1)pH(2)渗透压与水活度(3)氧化还原电位59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1)pH细菌、放线菌:7-8酵母、霉菌:4-6生
长过程需要及时调节:缓冲液、CaCO3、NaHCO3及内源调节60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微生物一般都有它们适宜的生长pH范围,细菌的最适pH一般在pH7~8范围,放线菌要求pH7.5~8.5范围,酵母菌要求pH3.
8~6.0,霉菌的适宜pH为4.0~5.8。由于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不断地向培养基中分泌代谢产物,影响培养基的pH变化,在配制培养基时,要加入一定的缓冲物质,通过培养基中的这些成分发挥调节作用,常用的缓冲物质主要有磷酸盐类
和碳酸钙。61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2)渗透压与水活度渗透压的大小由溶液中的质点数决定,等重物质,分子或离子越小。质点数越多,渗透压越大等渗最适于微生物生长水活度:可以利用的自由水的含量aw=P/P00.998—0.6062微生物营养
主题医学知识•由于微生物细胞膜是半通透膜,外有细胞壁起到机械性保护作用,要求其生长的培养基具有一定的渗透压,所以营养成分的浓度要适当,不是越高越好63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时间h64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3)氧化还原电位还原剂释放电子与氧化剂接受电子的趋势好
氧菌:Eh:+0.3--+0.4厌氧菌:Eh:+0.1以下(除氧+还原剂)兼性厌氧菌:Eh:0.1以上好氧呼吸0.1以下厌氧发酵65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一)4个原则4、经济节约以粗代精、以废代好、以简代繁以国代进等等6
6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二)4种方法生态模拟参阅文献精心设计实验比较67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二、培养基的种类(一)按培养基成分的了解作分类(二)按培养基外观的物理状态分类(三)按培养基对微生
物的功能分类(四)其它分类68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一)按培养基成分的了解作分类1、天然培养基用天然成分制成的培养基优点:营养丰富、价格低廉缺点:成分不清楚、不稳定适于:菌种培养、发酵生产69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70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2、组合培养基(合成培养
基)高纯度化学试剂配制的培养基优点:成分精确、重现性高缺点:价格较高、微生物生长一般适于:生理、生化、代谢、菌种鉴定研究等71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3、半组合培养基化学试剂+天然成分实际应用过程中大多数为半组合培养基72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4种菌的实验室常用培养基(3
)麦芽汁培养基---------酵母菌干麦粉加4倍水,在60度保温3—4h,用碘液试验至糖化完全为止,调糖度为100巴林,煮沸过滤,pH5-6.0(4)查氏培养基------------霉菌NaNO33g,FeSO40
.01g,K2HPO4Ig,KCl0.5g,MgSO4.7H2O0.5g,蔗糖30g,H2O1000ml,pH5--674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二)按培养基外观的物理状态分类1.固体培养基:外观呈固态的培养基(1)天
然固体培养基:天然固体状基质直接制成的培养基。如,麸皮、米糠、稻草粉配制的真菌培养基75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二)按培养基外观的物理状态分类(2)非可逆性固体培养基:由血清凝固成或无机硅胶配制的培养基。适合于分离自养型微生物。(3)凝固培养基:液体培养基中加入1-2%琼脂或5-12%明胶
作凝固剂,加热融化,冷却后凝固。76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凝固剂------琼脂的特点a)不被微生物液化分解和利用;b)在微生物的生长温度范围内能保持固体状态;c)凝固点的温度对微生物无害;d)不会
因培养基灭菌而被破坏;e)透明度好,粘着力强;f)配制方便、价格低。77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琼脂------其熔点96,凝固点40明胶-------熔点28--35,凝固固体培养基为微生物提供了一个营养表面,可以形成单个菌落,在微生物的分离、鉴定、计数、保藏等方面起重
要作用。78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2.半固体培养基:一般用0.2%--0.7%琼脂作凝固剂用作观察细菌的运动特征、噬菌体效价、各种厌氧菌的培养机菌种保藏等。3.液体培养基:不含任何凝固剂,它常用于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及实验室进
行微生物生理代谢等研究。79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3、液体培养基:不含任何凝固剂,它常用于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及实验室进行微生物生理代谢等研究。80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4、脱水培养基干燥培养基使用时加入适量水、灭菌即可使用方便81微生
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三)按培养基对微生物的功能分类1.选择性培养基:就是根据某种或某一类微生物的特殊营养需要或对某种化合物的敏感性不同而设计出来的一类培养基。利用这种培养基可以将某种或某类培养基从混杂的微生
物群体中分离出来。82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加富性选择培养基-------投其所好,形成优势抑制性选择培养基--------抑制其它菌生长两者功能叠加使用纤维素培养基、无氮培养基83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
三)按培养基对微生物的功能分类2.鉴别培养基:可以用于鉴别某种或某一类微生物的培养基。一般通过加入某些试剂,使得某种或某类微生物的菌落发生颜色变化,便于区别。84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三)按培养基对微生物的功能分类例如:伊红美蓝乳糖培养基EMP,用于饮用水、牛奶中的大肠菌群的细菌学检验
蛋白胨10克,乳糖5g,蔗糖5g,K2HPO42g,伊红Y0.4g,美蓝0.065g,蒸馏水1000ml,pH7.285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EMB培养基伊红美蓝------苯胺染料,抑制G+菌低酸下----两种染料结合大肠杆菌分解乳糖产酸--------菌落深紫色、菌落表面有
绿色金属光泽鉴别培养基也具有选择革兰氏阴性菌的作用。86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87微生物营养主题医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