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培训课件.ppt,共(92)页,2.659 M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5277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血液生理第一节血液的组成和特性第二节血细胞及其功能第三节血液凝固和相关进展第四节血型与输血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2血量(bloodvolume)人体内血液的总量(占体重的7-8%)。复习:体液的构成体
液:人体内的液体(占成人体重的60%)。细胞内液(体液的2/3,即体重的40%)细胞外液(体液的1/3,即体重的20%):包括血浆(约5%)、组织液(15%)、脑脊液和淋巴等。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3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浆包括:①晶体物质溶液水、
电解质、小分子、有机化合物、气体②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第一节血液的组成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4通常将血液与抗凝剂混匀后,以3000转/分离心30分钟,得到如图所示:下层为红色的红细胞,上层浅黄色的液体即为血浆,红细胞层与血浆的交界为白色薄层的白细胞和血小板。血细胞比
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正常成年男性约为40%-50%,女性约为37%-48%。反映红细胞数量的相对值。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5重点:血浆蛋白一、定义:血浆中多种蛋白质的总称。人血浆中蛋白总浓度大约为70-75g/L,目前已知有200多种,其中既有单纯蛋白
质也有结合蛋白,血浆中还有几千种抗体。二、分类:盐析法将血浆蛋白分为白蛋白(又叫清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三类。其中白蛋白40-50g/L,球蛋白20-30g/L,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约为1.5-2.0。电泳法将血浆蛋白质分成
五条区带:白蛋白,a1球蛋白,a2球蛋白,β球蛋白,r球蛋白。三、主要功能1)营养2)运输3)缓冲4)形成胶体渗透压5)参与机体免疫6)参与凝血和抗凝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6血液的理化特性(一)血液的比重(SpecificGravity)全血1.
050-1.060血浆1.025-1.030红细胞1.090-1.092(二)血液的粘度(Viscosity)水1<血浆1.6-2.4<血液4-5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7(三)血浆渗透压(OsmoticPressure)(难点)1)为溶液本身的一种特性,指该溶液中含有的溶质颗
粒所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能力。2)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颗粒的数量成正比,与溶质的种类和颗粒大小无关。3)在37℃约7.63个标准大气压(相当于770kPa,约5789.8mmHg),由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组成。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8血浆胶体渗
透压1)形成:血浆中蛋白分子颗粒形成的渗透压。胶体渗透压仅占血浆总渗透压的0.4%,约25mmHg。2)由于白蛋白数量大于其他蛋白,因此白蛋白含量的变化对胶体渗透压的影响很大。3)作用:保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9血浆晶体渗透压1)形成:血
浆中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占血浆总渗透压的99.6%。2)80%晶体渗透压来自Na+和Cl−。3)作用: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10血浆渗透压临床意义−−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
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如0.9%NaCL溶液和5%葡萄糖溶液。红细胞在等渗溶液中维持正常的形态和容积。故临床上输液时常用等渗溶液。•张力:溶液中不能透过细胞膜的颗粒所形成的渗透压。•等张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且溶质不能透过细胞膜的溶液。如1.9%的尿素溶液虽然是等渗溶液,
但是因为尿素通过细胞膜,红细胞置于其中会立即出现溶血,所以不是等张溶液。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11(四)血浆pH值正常血浆pH值为7.35-7.45。取决于:①血液缓冲系统②肺排酸功能③肾排酸保碱功能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12血液的生理功能(一)维持内环境稳态(
二)运输功能(三)调节体温(四)免疫和防御功能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13第二节血细胞及其功能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14一、红细胞(redbloodcell,erythrocyte)(一)形态:双凹圆碟形,直径7-8μm。周边厚,中央薄。(二)数量:男(4.5-5.5)×1012/L女(3.8
-4.6)×1012/L(三)血红蛋白含量:男120-160g/L女110-150g/L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15(四)红细胞的生理学特性①红细胞膜有选择通透性②红细胞具有可塑变形性③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suspensionstability)指血液中的红细
胞能够彼此保持一定距离而悬浮于血浆中的特性。通常用红细胞沉降率来描述。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16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sedimentationrate,ESR)将抗凝的血静置于垂直竖立的小玻璃管中,由红细胞的比重较大受重力作用而自然下沉,正常情况下下沉十分缓慢,常以
红细胞在第1h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简称血沉。魏氏法检测ESR正常值男:0-15mm/h;女:0-20mm/h④红细胞渗透脆性(osmoticfragility)指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
胀、破裂和溶血的特性,用于表示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能力。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17(五)红细胞生理功能1)主要功能是运输O2、CO2;2)缓冲血液pH值;3)其他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18二、白细胞(whitebloodcell,l
eukocyte)(一)形态:无色有核,常为球形。(二)数量:(4-10)x109/L(三)分类:(见下图)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19分类:种类百分比作用1)中性粒细胞50~70%吞噬与消化2)嗜酸性粒细胞2~4%参与过敏反应3)嗜碱性粒细胞0.5~1%参与变态
反应4)淋巴细胞20~40%T细胞→细胞免疫B细胞→体液免疫5)单核细胞4~8%吞噬、免疫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20(三)生理作用:①吞噬、杀灭细菌②清除免疫复合物及坏死组织。吞噬后死亡的中性粒细胞即脓细胞。中性粒细胞(一)生理特性:变形性,趋化性,吞噬性,渗出性(二)数量变化特点:感染
后2h,数量明显增加。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21嗜碱性粒细胞生理功能①释放肝素激活血脂分解②释放组织胺过敏反应③释放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22嗜酸性粒细胞生理功能①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引起的过敏反应②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23单核-巨噬细胞生
理功能①吞噬、消灭细胞内致病微生物②释放多种细胞毒、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参与机体防卫机制③产生促进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因子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24淋巴细胞(一)T细胞①具有细胞免疫功能②调节其他免疫细胞的功能(二)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三)大颗粒淋巴细胞(无T和B细胞表面
特征表面标志的淋巴细胞,以NK细胞为代表)能杀伤肿瘤细胞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25三、血小板(重点)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26(一)形态:(二)数量:100-300×109/L(三)寿命:9-14天(四)功能:(详见后)①维护血管壁完整性②参与生理止血③促进血液凝固④(五)生理特性(见下)血小
板(platelet,thrombocyte)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27血小板生理特性(一)粘附(adhesion):血小板粘附于血管损伤处暴露的胶原纤维上的现象。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28(二)聚集(aggrega
tion):血小板相互粘连的现象。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29引起聚集的因素(1)生理性致聚剂:ADP、胶原、组胺、5-色胺、凝血酶、前列腺素类物质等。(2)病理性致聚剂:药物、细菌、病毒、抗原抗体复合
物等。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30血小板聚集过程:•第一聚集时相(可逆性聚集):发生迅速,也能迅速解聚。•第二聚集时相(不可逆性聚集):发生缓慢,且不能解聚。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31血小板聚集反应形式血小板聚集的反应形式可因致聚
剂的种类及浓度不同而有差异。1)ADP:低浓度只出现第一聚集时相,并很快解聚。中等浓度引起第一时相结束和解聚之后不久,又出现不可逆第二聚集时相。高浓度引起的聚集只出现单一的不可逆聚集。2)凝血酶:与ADP相似,呈剂量依赖式。3)胶原:
只引起不可逆聚集。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324)TXA2、PG类物质PGG2血小板磷脂花生四烯酸PGH2TXA2PGI2PGE2PGF2αTXB26-酮-PGF1α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33PGs作用PG
G2、PGH2促进聚集TXA2促进聚集并缩血管PGI2抑制聚集并缩血管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34(三)释放血小板受刺激后可以将细胞内的致密体、溶酶体、a颗粒释放出来。致密体:含ADP、ATP、5-羟色胺
、Ca2+溶酶体:含酸性蛋白水解和组织水解酶a颗粒:含血小板特异蛋白质、纤维蛋白质、vWF、许多凝血和抗凝因子、纤溶抑制物、多种生长因子。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35血小板生理特性➢1、粘附➢2、聚集➢3、释放➢4、收缩➢5、吸附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36总结
:血小板与凝血关系1)吸附因子Ⅰ、Ⅴ、Ⅺ、Ⅻ等,加速凝血2)释放的①因子Ⅰ、Ⅻ、PF2、PF3促凝血②PF4可中和肝素③PF6可抑制纤溶④纤溶酶原及其激活物可促纤溶3)大量血小板的聚集更进一步加速凝血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37血小板生理功能➢1、参与生理性止血➢2、促进血液凝固➢3、保持血管内
皮完整性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38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39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正常时小血管损伤出血,经数分钟后出血自然停止的现象。过程:小血管收缩血小板栓子血液凝固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40◆血管收缩(生理性止血第一步)机制:◆血小板止血栓形成(生理性
止血第二步)机制:1、损伤性刺激反射性使血管收缩;2、血管壁损伤引起局部血管肌源性收缩3、粘附于损伤处的血小板释放的缩血管物质作用1、血管损伤,暴露内皮下胶原,粘附血小板。2、血小板大量聚集,并释放大量物质,活化更多的血小板,形成不可逆性的聚集,最终形成血小板栓子。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
41血液凝固血液凝固:血液由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胶冻状凝块的过程。实质是血浆中可溶性纤维蛋白原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的过程。◆生理性止血第三步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42血液与血浆的区别血浆与血清的区别血液凝固后,血凝块回缩释出淡黄色的液体,称为血清。思考:生理
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43想一想在血液凝固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44凝血因子血浆和组织中直接参与血凝的物质。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45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46凝血因子特点1.因子Ⅲ存在于血
管外组织2.因子Ⅳ、PF3外,余为蛋白质3.因子Ⅱ、Ⅶ、Ⅸ、Ⅹ、Ⅺ、Ⅻ、前激肽释放酶均为蛋白酶4.因子Ⅱ、Ⅸ、Ⅹ、Ⅺ、Ⅻ均为酶原5.因子Ⅱ、Ⅶ、Ⅸ、Ⅹ在肝脏合成,需VK6.因子Ⅴ、Ⅷ为辅助因子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47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第一步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第二步凝血酶原的激活第三步纤
维蛋白的生成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48血液凝固过程:Ca2++Ⅴ+PF3XXaIIIIaIIa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49因子Ⅹ的激活途径:内源性激活途径完全由血浆内凝血因子激活因子Ⅹ的过程,启动因子为因子Ⅻ。外源性激活途径由因子Ⅲ触发激活因子Ⅹ的过程。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50生
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51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52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53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多聚体的过程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54红细胞在纤维蛋白网中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55Ⅱa的作用:①催化因子Ⅰ转为Ⅰa②
加速因子Ⅶ复合物及Ⅱ复合物的形成并增强其作用③激活因子ⅩⅢ转为ⅩⅢa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56凝血理论的新进展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57组织因子途径在生理性止血中的地位血液凝固包括两个途径-即内在凝血途径和
外在凝血途径。根据新近大量的实验和临床资料,内在凝血途径的始动环节(接触活化阶段)既不参与生理性止血,也与内毒素休克并发DIC无关。在体内始动凝血过程的关键是组织因子途径的启动。组织因子途径(tissuefactorpathway,TFP)是指因
组织因子(tissuefactor,TF)启动的凝血过程,又称为外在凝血途径。狭义的组织因子途径是指组织因子与因子Ⅶa结合后,在Ca2+存在条件下对因子Ⅹ和因子Ⅸ的激活。这一过程受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fac
torpathwayinhibitor,TFPI)的调控。广义的TFP指的是组织因子与因子Ⅶa结合直至少量的凝血酶形成。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58问题凝血过程是以外在凝血途径为主,还是以内在凝血途径为主?在上世纪的前半个内,在Schmid和Morawitz倡导下,普遍认为血液凝固是血浆暴露于受损组
织引起的,并将组织中负责启动凝血过程的物质称为组织凝血活酶,随后命名为组织因子或因子Ⅲ。这一理论在随后的三十年中指导着人们对凝血理论的研究。但实验证明没有组织因子参与,血液也会发生凝固(如将血液从血管中抽出来,放入试管中,血液中并没有组织因子即III因子时),血液也会发生
凝固。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59由于外在凝血途径为主的理论不能解释血液在玻璃试管中的凝固现象,六十年代早期,MacFarlane、Davie和Ratnoff同时提出了凝血的瀑布学说。根据瀑布学说,凝血过程是一系列酶促反应,包括内在途
径、外在途径和共同通路。内在途径与外在途径的汇合点在因子Ⅹa,二者不同之处在于因子Ⅹ的激活物的形成不同。在因子Ⅹ被激活后,凝血酶原被凝血酶原复合物激活成凝血酶,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水解为纤维蛋白,此为凝血的共同通路。生理学血液医
学知识培训60内在途径外在途径SKPKXIIXIIaIIIVIIaHKCa2+XIXIaCa2+IXIXaCa2+VIIIXXaCa2+VIIIIa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S-血管内皮下组织,PK-前激肽释放酶,K
-激肽释放酶,HK-高分子激肽原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61鉴于血友病患者存在明显出血倾向,他们的玻璃试管血液凝固时间明显延长,但加入组织凝血活酶的凝固时间是正常的。这些事实似乎表明内在凝血途径是主要的途径,而外在凝血途径是次要的途径,或为辅助性途径。在三十多年时间内,这个“内主外辅”的
概念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62实验证明:血液与表面带负电荷物质接触,造成因子Ⅻ固相激,活化的因子Ⅻ激活前激肽酶(PK),使之成为激肽释放酶(KK)。在高分子激肽原存在条件下,KK使因子Ⅻ进一步液相激活
,并且活化的Ⅻa使因子Ⅺ活化为Ⅺa。经典的瀑布学说认为接触激活相是内在途径的始动阶段。许多临床资料表明:因子Ⅻ、PK与高分子激肽原缺陷患者并无出血倾向。因此,接触激活在体内凝血过程中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挑战。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63与因子Ⅻ不同,因子Ⅶa缺乏可造成严重
的出血倾向。经典的瀑布学说认为组织因子与因子Ⅶ结合是外在途径的始动环节。但是在生理条件下,外在途径为何不能形成足量的凝血酶呢?因子Ⅷ与因子Ⅸ缺陷(均为血友病)为何不能由外在途径来替代呢?而且非常有意思的是:缺乏凝血因子XII(因子XII为内在凝血途径的启动因
子)的病人不但没有凝血障碍,反而死于肺部血栓栓塞!这些难题一直困扰着这一途径的地位。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64对经典凝血理论的修正凝血过程分两个阶段:首先是启动阶段-通过TFP来实现的,但由于TFPI的存在,它能及时灭活Ⅹa和TF/Ⅶa复合物,因此,通过外在凝血途径的激活只能
形成微量的凝血酶;第二阶段为维持与放大阶段,即少量的凝血酶激活血小板和因子Ⅺ、Ⅸ、Ⅷ、Ⅴ和Ⅱ,通过传统的内在途径促使足量凝血酶形成和纤维蛋白形成。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65少量凝血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而产生放大作用:①凝血酶
活化血小板,使血小板膜内层带负电荷的磷脂(主要为磷脂酰丝氨酸)转移到外层,使血小板表现出催化活性,从而使多成分的酶复合物(如因子X复合物与凝血酶原复合物)形成成为可能。②凝血酶活化因子Ⅺ,使活化的因子Ⅺ增加。③凝血酶激活因子Ⅷ,而因子Ⅷa是因子Ⅸa
的绝对依赖性辅因子,于是在血小板膜磷脂表面形成因子Ⅹ复合物,该复合物对因子Ⅹ具有高速激活作用,促使足量的Ⅹa形成。④凝血因子Ⅹ,特异性结合于血小板膜磷脂的Ⅴa可以作为Ⅹa的受体,当Ⅹa与Ⅴa结合后,就可避免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和抗凝血酶Ⅲ对Ⅹa的灭活作用,于是在血小板膜
磷脂表面形成高效的凝血酶原复合物,促使快速、足量的凝血酶形成,进而导致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66在无表面接触激活条件下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67组织因子途径的组成与活性1.TF正
常人血浆中TF含量很低,约80pg·ml-1。体内许多细胞能表达TF,但TF主要分布在紧靠血管外的细胞。在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和与血浆接触的血管内皮细胞(VEC)并不表达TF。TF既是FVII和FVIIa的受体,又是FVIIa的辅因
子,它与FVIIa结合后形成的复合物能激活FX和FIX,并能加速FXa催化FVII变成FVIIa,形成正反馈调节。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682.FVIIFVII是一种维生素K依赖因子,人FVIIa主要由肝脏合成,成
熟的FVII由406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约45.5kD。血浆中含量为400ng·ml-1,在血浆中99%以上以酶原形式存在,但仍有0.5%左右为酶形式。在全部血浆凝血因子中,FVII的半衰期最短,约3~4小时。FVIIa是一种单链糖蛋白.FVIIa的Arg152-Ile15
3之间肽键裂解后,通过二硫键转变为由“轻链”和“重链”组成的双肽链形式,即有活性的FVIIa。FVII只有与TF结合后才可能被激活为FVIIa;FVIIa也只有与TF结合才有可能表现出催化活性。生理学血液医学
知识培训69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703.TFPITFPI为近十年来新发现的凝血抑制物,它对外在凝血途径具有特异性抑制作用,是一种对热相对稳定的糖蛋白,主要由VEC合成。人血浆中主要以40kD和33kD两种形式存在。根据TFPIcD
NA推断也成熟的TFPI分子含276个氨基酸残基和3个N-糖基化位点。天然TFPI含特殊的三串Kunitz类型功能区。现已明了它的Kunitz-2能与因子Xa结合,Kunitz-1能与FVIIa/TF结合,但Kunitz-3的意义尚不清楚,其C-未端对抗
凝活性也是不可少的。TFPI对TFP的抑制作用分两步进行:首先,TFPI与Xa结合,直接抑制Xa的催化活性,同时使TFPI与酸性磷脂的结合能力增加,并引起TFPI变构;其后,在Ca2+存在条件下,通过Xa依赖方式,再与FVIIa/TF结合,形成Xa·
TFPI/FVIIa·TF四聚体,从而灭活FVIIa/TF。有实验表明高浓度TFPI在Xa缺乏下,也对FVIIa/TF具有抑制作用。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71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72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
培训73抗凝系统的作用血浆中的抗凝物质:①抗凝血酶Ⅲ②肝素③蛋白质C系统④TPFI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74抗凝血酶Ⅲ来源:肝脏合成作用:使Пa、Ⅶ、Ⅸa、Ⅹa、Ⅻa失活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75肝素来源: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释放作用:①增强抗凝血酶Ⅲ与Ⅱa的亲和力
②激活肝素辅助因子Ⅱ③抑制凝血,加速纤溶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76TFPITissuefactorpathwayinhibitor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78抗凝意义:1正常时防止血管内
血液凝固,使血液保持流体状态2血管损伤凝血时使凝血局限在损伤局部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79纤溶纤溶血纤维溶解的过程。组成纤溶酶原、纤溶酶、激活物及抑制物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80过程:激活物纤溶酶原纤溶酶抑制物+_+纤维蛋白纤维
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81纤溶意义:1维持血液于流体状态2溶解血栓使血流通畅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82血量与血型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83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84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85凝集原的特异
性取决于红细胞膜上的特异性蛋白或糖脂。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86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87血型鉴定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88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89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90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9
1生理学血液医学知识培训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