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习题设计-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doc,共(3)页,65.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687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习题设计一、单项选择1.下边的“契丹人引马图”所示民族建立的政权是(A)A.辽B.西夏C.金D.北宋2.辽宋议和、宋夏议和的共同内容是(C)。A.宋向少数民族政权称臣B.宋割地给少数民族政权
C.宋给少数民族政权“岁币”D.少数民族政权向宋称臣3.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辽)国政权的是(B)A.赵佶B.阿保机C.元昊D.阿骨打4.银川是全国101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凤凰城”的美誉。银川在古代称为兴庆,它曾是下列哪
一少数民族政权的都城(B)A.吐蕃B.西夏C.南诏D.渤海5.好多诗词当中都可以找到历史的影子。有一首描绘契丹人生活的诗道:“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知识有(B)①契丹族是一个游牧民族②契丹人居
住在营帐里③契丹人过的是定居生活④契丹人靠打猎为生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6.辽太宗统治时期,契丹从后晋皇帝石敬瑭手中得到了(B)A.黄河以北地区B.幽云十六州C.淮河以北地区D.长江中下
游7.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剧,其中歌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B)A.宋太宗B.宋真宗C.宋高宗D.宋太祖8.1005年,结束紧张的战争状态,达成澶渊之盟的双方是(D)A.辽与西夏B.辽与南宋C.宋与西夏D.辽与北宋9.西夏和
北宋战争不断,后来双方议和的原因是(B)A.西夏被北宋打败了B.宋夏连年交战,双方损失都很大C.北宋被西夏打败了D.夏受到辽的威胁,需要联合北宋10.下列各项中,哪一项不是宋辽、宋夏之间“议和”的共同点(C)A.宋王朝都要交纳大量岁币B.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C.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
形成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的和平相处二、综合探究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材料一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期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
为,皆与中国等。——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篇》材料二(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请回答:(1)材料一中所称的“二敌”指什么?指辽和西夏。(2)“二敌”在哪些方面仿效了“中国”(中原王朝)?任用汉人为官,学习汉族的
政治制度,学习中原文化,学习汉族的生活习俗。(3)他们为什么要仿效中原王朝?他们仿效中原王朝对历史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加速了辽、西夏政权的封建化的进程,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4)材料二中“(辽)与朝廷”是通过什么盟约实现和好的?澶渊之盟。(5)你如何看待这一盟约?宋
辽订立澶渊之盟,对北宋而言,在胜利的前提下,反而签定送“岁币”的和议,所以是屈辱的,它反映了北宋政治的腐败,北宋以金钱换得了和平,也反映了辽宋实力的均衡;对辽而言,因契丹族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条约的签定满足了辽统治者不断的掠夺财富的欲望,此
后南北贯通互市不绝,双方保持了100多年的相对和平的局面,经济和文化都呈现出繁荣的局面,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13.材料一寇准认为澶州北城将士正在浴血奋战,皇帝亲临„„说:“陛下不过河,則人心益危,敌气未摄,非所以取威决胜
也。”材料二„„二、以白沟河为界,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贺易。----《澧渊之盟》(1).材
料一所述的这场战争爆发于何时?战争的结果如何?1004年。结果:辽军受挫,北宋获胜。(2).材料二中的和约签订于何时?其签订与材料一中战争的结果有没有联系?1005年。有联系,北宋政府以这一战争的胜利作为条件与辽议和。(3).北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被称为什么?这一费用对
宋产生了什么影响?岁币。影响: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4).有人说,这一条约是不平等条约,是屈辱的。你是如何看待的?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