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明朝的统治》PPT课件32-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

PPT
  • 阅读 85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5 页
  • 大小 3.029 MB
  • 2022-11-1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PPT课件32-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PPT课件32-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PPT课件32-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PPT课件32-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PPT课件32-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VIP专享文档,需开通VIP才能继续阅读】
/ 2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第14课 明朝的统治》PPT课件32-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ppt,共(25)页,3.029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682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14课明朝的统治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凤阳花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有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安徽民谣据档案记载,南薰殿旧藏了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皇后画像75幅,其中皇帝画像63幅,大多数皇帝都只有一幅画

像,其中画像最多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他一人就有13幅画像。而让人不解的是,这13幅画像画的都是朱元璋,却画了截然不同的两个相貌(见图)。你认为为什么会留下两幅相貌截然不同的朱元璋画像?朱元璋出生于安徽凤阳,家境贫困,从小给地主放牧牛羊。17岁那年,父母、大哥都死于灾荒和瘟疫,他只好出家到一

座寺庙当和尚。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寺庙被战火烧毁,1351年,红巾军起义爆发,次年朱元璋投奔了濠州起义军郭子兴的部队,此后多次立下战功,被郭子兴视为心腹。郭子兴死后,朱元璋就领导了这支起义部队,在扫灭各地割据势力以及元朝在中原的残余势力之后,他建立了明朝。1368

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他就是明太祖。2明朝的建立1368年,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3元朝灭亡时间:1368年建立者:朱元璋都城:南京(1368—1421)北京(1421—1644)朱元璋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

?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巩固统治1目的2措施1)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各

地,巩固皇室。学习新知2措施2)在中央: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以往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为分散兵权,朱元璋把原来的大都督

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中央左丞相——(中书省)——右丞相地方(行省)布政司—民政按察司—刑狱都司—军政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殿阁大学士改革行政机构学习新知中央地方布政司—民政按察

司—刑狱都司—军政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内阁学习新知大都督中左右前后兵部皇帝学习新知2措施2)在中央:设立锦衣卫: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东厂。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

,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中央地方布政司按察司都司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内阁锦衣卫东厂学习新知明朝首创厂卫特务机构的目的是什么?其有什么影响?为进一步加强对官吏百姓的控制。(直接目的)巩固皇权,强化专制统治。(根本目的)影响:厂卫机构成为专制皇权的可靠机构,进一步

强化了皇权。思考分享联系现实,根据你们所了解的法律知识,你们认为特务机构锦衣卫侵犯了公民的哪些权利?对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侵犯了人民的人身自由权、平等权、政治权、名誉权等等。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加强了君权

。对维护中央集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特务统治使得臣民们终日诚惶诚恐,唯命是从,凡事按部就班,不求进取;同时,这种做法也使法律受到严重破坏。司法机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思考分享学习新知3特点1)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

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2)在实现大权独揽后,朱元璋以明朝祖宗的身份立下“祖制”,明确规定子子孙孙不得改变他的做法。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明太祖实

录》学习新知1原因明朝提倡尊孔崇儒。1)内容的变化: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否则,考生就会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即使文章做得再好,也不可能录取。2变化四书五

经: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礼记》通常包括三礼,即《仪礼》《周礼》《礼记》。《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

别合刊。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学习新知2)文体的变化:明朝科举对考生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2变化明朝乡试试卷秀才举人(省级乡试)进

士(中央会试和殿试)科举考试的三级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相关链接学习新知3)局限性:八股文内容生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能够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

帝旨意的顺从者。2变化明朝八股取士唐朝科举考试内容儒家经典,诗赋、政论可发表个人见解不限文体影响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调动了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提高了官员的素质,有利于社会进步,以积极影响为主限于四书五经不能发表个人见解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僵化呆板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不利于社会进步,以消极影响为主比一比:明朝的八股取士与唐朝的科举制度有什么不同?思考分享中国古代帝王曾经采取过哪些措施来加强思想专制?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思考分享学习新知明朝时,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1概况2具体表

现1)农业: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2)手工业:棉纺织——苏州制瓷——景德镇学习新知2具体表现3)商业:明朝的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还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许多

富人携带重金,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8750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