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6.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教学设计4-晋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doc,共(3)页,43.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588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6.3«黄土高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说明黄土高原植被、土质、降水、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2)能够运用资料,在分析水土流失及其危害的基础上
,通过实例进一步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整治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的学习,初步掌握以综合分析的方法分析区域发展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二、学习重难点: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难点:黄土高原人地关系的矛盾和协调。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四、活动过程:(一)、温故互查:(约2分钟)
1.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河流、地形特征。2.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3.黄土高原典型的地貌景观。设计意图:二人小组互查,一问一答,加深记忆,巩固旧知。(二)、情景导入:(约2分钟)幻灯片放映黄土高原的景观图
。黄土高原的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就是这里长期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设计意图:采用多种直观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三)、新课教学过程
:1.自主学习:(约5分钟)阅读课本27-31页,完成下列问题:(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2)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的后果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图分析,能对地理事物作出简单的判断和分析。2.展示点拨:(约5分钟)(1)原因:自然原因土壤黄土土质疏松,多孔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气候夏
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地形高原地面破碎,地面坡度大人为原因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长期的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2)危害:a.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使得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b
.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3.合作学习:(约5分钟)阅读课本30.31页图6.36、6.37、6.38、6.39,完成下列各题:(1)生态建设的措施有哪些?
(2)生态建设的效果?设计意图:结合图表,训练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然后四人小组合作讨论不同地区的不同的生态建设措施,教师再归纳总结。理解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学法指导: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对生态建设的认识可能比较片面,教师应注意及时加以引导。教
师注意观察小组合作中学生的表现。4.展示点拨:(小组代表回答,其他同学补充,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约3分钟)1.措施:a.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b.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退耕
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2.效果:a.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b.增加了当地人民的收入,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设计意图:问题设置层层递进,这样知识点明确,条理清晰,深入浅出突破重点。学法指导:
通过问题引领和读图分析,了解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的差异。四、作业:导学案45-46页1-6题五、小结:你学到了什么?你的体验是什么?你掌握了什么?设计意图:派学生代表上台展示,目的在于巩固知识
,强化记忆,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六、板书:1.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原因土壤黄土土质疏松,多孔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地形高
原地面破碎,地面坡度大人为原因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长期的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2.水土流失的危害:a.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使得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b.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了巨大的困难3.如何进
行水土保持:a.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b.合理安排生产活动,如陡坡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放牧的牲畜数量。4.生态建设的效果:a.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b.增加了当地人民的收入,提
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七、反思:本节教学设计通过情景导入、图释导学、合作交流、实验探究等环节,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读图绘图、分析归纳、交流表达等能力,并且将教学评价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便于及时诊断和修正教
学行为,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