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宏观经济学讲义(PPT 83页).pptx,共(83)页,349.671 KB,由精品优选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32326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主讲教师:高乐咏南开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系第一章国民收入的核算与循环第一节国民收入的核算一、国民生产总值GNP与国民收入NI•GNP:一定时期内本国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NI:同期所有生产要素报酬总和。•GNP和NI都是衡量一定时期内一国所
发生的经济活动的总规模,理论上讲二者是一致的;但在具体统计实践中二者还存在差异。1.避免重复计算与过去苏联体系所采用的工农业总产值对比2.无形商品也是社会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3.通过市场交换实现其价值的经济活动举例
说明:家务劳动4.现期发生的经济活动旧货市场的交易额只计算买卖差额5.合法经济活动才统计在内GNP的计算最终产品:在理论上可以定义,实践上无法完全根据商品自身的属性来判定。附加值:这是实践中容易操作的方法所有要素所得的报酬:这是从另一
个角度衡量同一对象。例:小麦产值$1000附加值1000面粉产值$20001000(最终产品)方便面产值$30001000工农业总产值$6000国民生产总值$3000=利息+租金+利润+工资=NI以上分析得到的结论:最终产品总价值=企业增加值总和=全部要素收入总
和从理论上讲:GNP=NIGNP与NI的区别折旧和间接税包含在GNP中,但它们不构成NI;为什么?折旧:机器设备价值被统计在当年的GNP中,每年的GNP中也包括了以前所生产的机器设备的价值的转移。所以严格说来GNP不能准确表示一年内新创造的价值。GNP-折旧=NNP(国民
生产净值:本年度新创造的价值)间接税:它反映在商品的价格中,但不归企业所获得,因此不能计入各种要素的报酬。消费者付出这部分支出,是从他的收入中拿出的,而他的收入已经被计算在NI中了。因此,间接税只是收入的再分配,而不是收入的形
成。NI=GNP-折旧-间接税=NNP-间接税1987年的名义GDP1993年的名义GDP1993年的实际GDP香蕉橘子产量15价格0.20产量50价格0.2214.00产量20价格0.30产量60价格0.2521.00产量20价格0.20产量60价格0.2217.20名
义GDP与实际GDPGNP与GDP的区别和联系二者都是衡量一国经济活动总规模的宏观指标;但前者强调的是国民的概念,后者强调的是国境的概念。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使用GDP以取代GNP。两者差异主要存在于“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益”二、国民收入的分解•个人收入:个人从企业中获得的收入(未缴纳个人所得税)
,它只是国民收入的一部分。PI=NI-社会保险税-公司所得税-企业留利(未分配利润)•可支配收入:真正可以为个人自行支配的收入DI=PI-个人所得税•可支配收入的去向:消费和储蓄注意:在宏观经济学中,凡是不用于消费的部分,我们都计为储蓄
,不论储蓄的具体形式是什么。银行存款叫储蓄,购买证券也是储蓄。DI=C+S可支配收入=消费+储蓄•净税收与可支配收入政府各项税收总和称为总税收,用T表示;政府也向纳税人进行转移支付,用GT表示;因此政府从公众手中得到的净税收为NT=T-GT为了简化分析,我们忽略企业留利部分,那么
可支配收入就可以看作国民收入与净税收的差额。DI=NI-T+GT或DI=NI-NT三、国民经济中的其他重要变量•一般物价水平•一般利率水平•失业率=以已失业但正在寻找工作的人数劳动力总人数失业的类型:•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总需求不足导致的失业充分就业的
失业率=摩擦性失业率+结构性失业率生产要素市场成交额为NI最终产品市场成交额为GNP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租金、工资、利息、利润最终产品和服务家庭用于最终产品和服务上的支出消费支出销售收入一、两部门收入循环模型第二节国民收入的循环要想使国民收入循环能够顺利
维持,产品市场的交易额必须与要素市场的交易额相等,即总收入等于总支出:NI=AE(AE的价值实际上就是GNP),这也就是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在两部门模型中,要想实现国民收入的均衡,消费支出必须等于消费者的全部收入。由
于现在没有政府,所以NI=DI=C在这个例子中,如果消费者没有将他们的收入全部消费掉,而是将一部分储蓄起来了,比如20万元,这会导致产品市场上有价值为20万元的商品和服务就无法销售出去,其价值不能实现。这种情况下,厂商部门会面临产品积压、库存增多的压力。短期内的正常反映是压缩
生产,减少库存,这个过程意味着,当宏观经济中出现支出小于收入时,会引起产量的减少和国民收入水平的降低。但是如果把等量的储蓄转变为投资,情况会怎样呢?下面我们加上金融市场,看看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如何实现。二、两部门三市场模型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租
金、工资、利息、利润最终产品和服务家庭用于最终产品和服务上的支出CS=2020=I要素市场产品市场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仍为总收入等于总支出NI=AE此时NI=C+SAE=C+I所以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可简化为C+S=C+I即I=SS为收入循环中的漏出量;I为这一过程的注入量。所以简单概括
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就是,收入循环中的漏出量必须等于注入量。CS=2020=INT=1010=GP三、加入政府部门后的收入循环过程政府部门加入循环过程后,均衡条件的表达式更丰富,但基本原理未变:均衡的条件仍然是总收入等于总支出NI=AE此时NI=C+S+N
TAE=C+I+GP其中NT表示净税收;GP表示政府的购买性支出。根据漏出量等于注入量的简化表示,这时国民收入均衡条件为S+NT=I+GP四、完整的收入循环模型CSINTGP进口产品进口支出出口收入出口产品IMEX此时总收入为:NI=C+S+NT+IM总支
出为:AE=C+I+GP+EX其中IM表示进口;EX表示出口。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可直接写作S+NT+IM=I+GP+EX这就是漏出量等于注入量,对这个等式稍做整理可得:(S-I)+(NT-GP)=(EX-IM)等式左边是私人
部门储蓄和投资的差额加上政府部门的收支差额;等式右边是对外收支的差额。这个表达式对我们从事后统计上分析一个国家的内部和外部平衡问题十分有帮助。第二章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第一节总供求的基本理论--“AD-AS”模型一、总需求的决定因素•一般物
价水平:总需求曲线的形状与微观经济学中的市场需求曲线相同,但原因不同。不可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来解释•货币收入:对总需求曲线的位置发生影响,外生变量AE中的任何一部分增加,都会使AD向外移动•时间偏好
:利率对时间偏好的影响ADPP1OQQ1AD’收入的增加导致AD向外移动NI=P•QNI二、总供给的决定因素1.总供给与一般物价水平总供给函数凯恩斯的简单AS曲线)(PfAS=ASPQOFE根据凯恩斯这种
简化的总供给曲线,在充分就业实现以前,产量的增加不会导致价格水平的上升;在充分就业实现以后任何企图增加总产量的努力都只能导致物价总水平的上升,实际产量不会有任何增加。这种简化对分析问题有帮助,但过于简化使其与现实的距离太远。后凯恩斯
主义者对总供给曲线的修正OQPASFE对修正后的AS曲线的解释•要素质量不同,效率有差异,•厂商之间对高质量要素的争夺,导致要素价格攀升•充分就业不等于到达生产力极限2.总生产函数与生产力极限生产能力:用一定时期“可能”生产出来的最大产量表示其中表示最大可能产量;表示全部要素存量;表示要素的生产
率实际总生产函数:表示一定时期内实际产量与要素投入的关系在相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和的差异就由就业水平决定,即取决于和的差别。),(PRODFfQ=QFPROD),(PRODFqQ=QQFFOQPAS1CAP1AS2CAP2Q1Q2PQLw=W/PW’ASCAPWLDQF
EL1L2FQ=f(L)货币工资(名义工资)实际工资W=w•PP1P2P3P4w1w2w3充分就业时的劳动供给水平Q1Q2Q3生产函数劳动需求曲线PQLw=W/PW’ASCAPWLDQFEL1L2FQ=f(L)生产函数货币工资(名义工资)实际工资W=w•PP1P2P3P4w
1w2w3充分就业时的劳动供给水平Q1Q2Q3总供给曲线的推导FORWARDBACK三、总供求的均衡及变动这里我们把AD和AS结合在一起,讨论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问题。其原理与微观经济学中的供求规律决定价格相似,但这里我们更重视的是收入。以下各图所表示分别是两条曲线变动时对均衡国
民收入可能发生的不同影响。ASADEP*P1OQQ*Q1Q2PASAD1E1P1OQQ1PAD2AD3E2E3P2FEP3Q3ASADE1P1OQFE1PAS’E2Q2P2FE2第二节NI-AE模型中的总支出一、总支出与总
收入的关系•恒等式与行为方程GPICAENI++==GPICY++注意两个方程中I的含义有所不同,这个细微的差别经常被遗忘,包括一些职业经济学家•完整理解总支出对总收入的决定:短期分析微观与宏观视角的不同二、消费函数•反映
消费与其决定因素之间关系,这里我们主要关心收入对消费的影响C=F(DI)•根据对NI的分解,我们有DI=C+SC=3000+4/5DIS=-3000+1/5DI•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PropensitytoCon
sume):新增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重dDIdCDICMPC==•边际储蓄倾向(MarginalPropensitytoSave):与上述定义相仿,公式为dDIdSDISMPS==两个重要概念这样,消费函数
和储蓄函数就可以一般地写成:DIMPSSSDIMPCCC+=+=;根据收入分解的基本原理,我们有:1=+MPSMPC根据类似的原理,我们分别把平均消费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定义为:DICAPC=DISAPS=1=+APSAPC显然,
因此,储蓄函数还可以有另外的表示方法DIMPCCS−+−=)1(CDI050001500020000500010000150002000010000C=3000+4/5DI19000300045°假如边际消费倾向为常数(如我们数字例子中显示的
那样),那么消费支出曲线如下:AENIODIMPCCC+=CNI045°C0C1NI1EAENIO45°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情形三、投资函数投资决策投资收益投资成本购买成本+等额存款的利息(机会成本)(未来收益的现值)1.预期收益
的现值我们用PV表示现值,用R表示未来收益,r表示利率(贴现率)则有:RrPV=+)1(或者)1(rRPV+=例如,当利率为10%时,一年后收入的1100元,只相当于现在的1000元。因为)(10001.011100PV=+如果投
资收益在以后若干年连续发生,那么现值为:nnrRrRrRPV)1()1()1(221++++++=2.投资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需求价格:投资者对一项投资所愿付出的最高价格。vSPVDP+=供给价格:投资的实际成本,包括购买价格和装置成本。acPSPt+=DP>SP,投资会增加
DP<SP,投资会减少DP=SP,投资不变单个投资者的投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DPSPISPDP1DP2I*I**R下降会导致DP曲线向外移动3.市场利率与总投资的关系注意,这时的投资供给价格曲线不再是水平的曲线而是向右上方倾斜的线。为什么?OIDPSPDP1DP2DP3DP4DP5
利率下降-II1I2I3利率下降导致投资增加的关系,图示如下:rIOI注意:投资是负数意味着什么?以上分析表明,利率对投资起着十分重要的决定作用。但是由于利率是在货币市场上由货币的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的,而不是由商品市场的均衡机制所决定,所以我们把利率
看作一个外生变量。在分析商品市场的均衡过程时,我们暂时把投资视为一个常数。关于利率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我们等到讨论了货币市场的均衡后,再通过IS-LM曲线来讨论两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情况。那时我们将看到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和利息率之间的对应关系
。第三节简单的“NI-AE”模型在简单的两部门模型中,由于暂时不考虑政府的存在,所以NT=0;DI=NI-NT=NI消费函数可以直接写作NI的函数NIMPCCC+=一、国民收入决定的简单过程假设一个国家的总支出系统如下:
C=200+4/5NI;I=100请计算该国的均衡国民收入为多少。均衡条件为:NI=AE此时的总支出为:AE=C+I即,AE=200+4/5NI+100均衡条件要求,NI=200+4/5NI+100解这个方程,可以得到NI=1500这就是当前的均衡国民收
入。一个小问题:此时的总储蓄是多少?(三秒钟抢答)根据储蓄和消费的关系,我们知道:NIMPCCS−+−=)1(于是我们有,NIS51200+−=将NI=1500代入,得S=100简单方法:由于已知I=10
0,根据简化均衡条件I=S立刻可以判定S=100.因为我们已经知道此时的收入1500为均衡国民收入。根据I=S的简化条件也可以很方便地计算出均衡国民收入。I=100S=-200+1/5NI100=-200+1/5NI解得,NI=150
0以上两种方法计算均衡国民收入的过程,可以用下图表示。NIAEO45°C=200+4/5NIC=200I=100I=100AE=C+IAEIC=+1500S=-200+1/5NIAE=NII=SS=−200现在假设收入水平不是1500,而是1400,会发生什么情况?
此时总支出水平是AE=200+4/5(1400)+100=1420>NI当总支出大于总收入时,国民收入水平会随之增加。而当收入为1600时,则会引起另外的问题。总支出小于总收入,会导致总收入的下降。在整个由不均衡到均衡的调整过程中,厂商依据库存的变化而对产量做出适应性调整是一条基本线索。理
解均衡国民收入决定过程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教材第74-75页)•均衡状态未必就是理想状态;•价格和实际产量都会对名义国民收入产生影响;•需求决定论:总支出决定总收入;•短期分析,假定AS曲线的位置保持不变。二、国民收入决定过程中的乘数原
理定义:dAEdNIAENIMULT==当总支出变化后,国民收入将发生数倍于总支出的变化。例:根据前面用过的数字,现在假设投资增加了10,即现在的总投资为110。那么新的均衡国民收入水平是多高?现在总支出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下:C=200+4/5NI;I=100+10=110总支出为:AE=200
+110+4/5NI根据国民收入均衡条件,AE=NI均衡国民收入为:NI=155010==AEI50=NI51050===AENIMULT发生乘数作用的过程分析假设MPC=4/5=0.8AENI第一轮第二轮第三轮第四轮101
010×0.888×0.86.46.4×0.85.12............总计10×(1+0.8+0.82+•••+0.8n+•••)50整个乘数过程中总支出累计为:AE=10+10×.8+(10×.8)×.8+(10×.82)×.8+…对于10rrrrrn−=++++
+11132所以,我们有:NIAE===−=502.01108.01110一般地,已知0<MPC<1;我们有:给定总支出各个组成部分分别为:MPSMPCMULT111=−=NIMPCCC+=II=;NIMPCICAE++=MPCICNI−+=1均
衡国民收入总支出把分子上的常数项合并,ICAE+=均衡国民收入可写作:MPCAENI−=1于是,我们有:MULTMPCAEddNI=−=11简单的几何证明I1I2ININI1NI2NIMPCCS−+−=)1(NIAEIS国
民收入乘数等于储蓄曲线斜率的倒数MPCMULT−=11三、通货膨胀缺口和失业缺口在上面的例子中,假如已知充分就业时潜在的国民收入为1590;那么,为了实现充分就业,总支出应该增加多少?NI=9018590===MULTNIAEMULT=5这里的18(注
意不是90)为失业缺口。假如充分就业时的潜在国民收入为1400,那么现实中1500的国民收入就有水分(通货膨胀的成分)。通货膨胀缺口为:205100−=−==MULTNIAE通货膨胀缺口失业缺口FE第四节完整的“NI-AE”模型一、固定的一
次性税收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和净税收都假定是常数,分别表示为GP和NT。总支出发生以下变化:GPINTNIMPCCGPICAE++−+=++=)(此时均衡国民收入为:MPCNTMPCGPICNI−+++=1•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支出如果增加10,国民收入会增加多少?•如果政府
税收减少10,国民收入又会发生什么变化?税收变化等量的可支配收入变化总支出的变化国民收入变化依据MPC乘数作用10-10-8-40税收乘数MULTMPCNTNI=−=平衡预算的乘数假如税收和支出同时增加10,国民收入会发生什么变化?1111111=−−=−−−=MPCMPC
MPCMPCMPC平衡预算的乘数这就是说,当税收和支持同时增加10,国民收入也将增加10。二、完整的税收函数税收通常并不是一次性的固定税,而是按国民收入的一定比例来征收。税收函数可写作:T=F(NI)用MT表示边际税率,那么总税收函数还可以更具体地写作:
T=MT•NI政府的转移支付表示为GT,那么净税收为NT=T-GT设NT=-GT那么净税收函数为:NT=NT+MT•NI现在总支出如下:GPINIMTNTNIMPCCAE+++−+=)]([根据均衡条件NI=AE,我们可以解出均衡国民收入为:MTMPCMPCNTMPCGPICNI+−−
++=1MTMPCMPCMULTI+−=11为什么乘数会变小?这是后面提到的税收的“自动稳定器”作用的基础。考虑到政府的税收函数,那么从财政方面对AE施加就有了三个具体的渠道,即调节GP、GT和MT,其中GT就是税收函数中的常数项。这三项中的任何
一项发生变化,都会通过其对AE的影响最终影响NI。但它们的作用方式和力度有区别。GPINIMTNTNIMPCCAE+++−+=)]([对总支出函数稍做整理,我们可以得到关于均衡国民收入的更为简洁的表达式,
NIMTMPCAEAE)1(−+=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典型的税收政策是通过影响AE的斜率来起作用的。而其他财政手段是通过影响AE的截距对总支出发生影响。MT下降NI0NI1YtcAAE)1(−+=YtcAEA)1(−+=MTTMMPCNIMPCttccYNI−−−=−−−
=)1(1)1(100最终总支出的增量由两部分构成:MTNIMPCAE=01NITMMPCAE−=)1(2两项最终的总支出之和就是最终的总收入的增量。NITMMPCMTNIMPCNI−+−=)1(0或者,MTTMMPCNIMPCNI−−−=)1(10相应地
,税率变化的乘数作用就可以写作:)1(10TMMPCNIMPCMTNIMULTt−−−==三、完整的NI-AE模型我们再把总支出中的其他两项考虑进去:投资:NIMPIII+=净出口:EXEX=NIMPMIMIM+=NIMPMIMEXIMEXX−−=−=完
整的总支出为:AE=C+I+GP+X其中,NIMPMIMEXXGPGPNIMPIIINIMTNTNTNTNIMPCCC−−==+=+=−+=)(MPMMPIMTMPCMPCIMNTMPCEXGPICNI+−+−−−+++=1均衡国民收入完整的乘数MPMMPIMTMPCMPCMULTIV+
−+−=11wLOw1L1w2L2厂商确定最佳要素使用量的依据w=P•MPLLDABBACK以完全竞争为例,生产者均衡的条件在要素市场上表现为:LMPPw=即,边际要素成本等于边际产品价值。如果LMPP
w则增加这种要素的使用量,而由于0)(LMPdLdL最终将会实现LMPPw=这就是为什么实际工资率的下降会导致劳动需求量的增多BACKLQQ=f(L)0f由于边际生产力递减,所以,O顺时针旋转90°QLQ=f(L)OPwW1W2W
3O原理同无差异曲线相同,对比W=w•P和U=X•YP1w1P2w2ABPwW=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