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中国历史文化常识ppt课件.pptx,共(54)页,919.225 K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5817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一节中国历史发展概述第二节中国古代的皇权政治第三节古代官吏选拔制度和科举制度第四节阴阳八卦及古代天文历法第五节古代思想文化和科学艺术成就1学习目标☆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掌握古代皇权政治、官吏选拔制度、科举制度等知识要点;☆重点掌握我国古
代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主要成就。2一、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一)原始社会早在170万年前元谋人就生活在我国的云南,元谋人被认为是我国境内最早的人类。距今约四五千年,山东大汶口一带的原始居民进入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父系氏族公社的末期,正是传说中黄帝和尧、舜、禹的时代。(二)奴隶社会夏朝的统治,维持了400多年。公元前16世纪,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桀的残暴统治激起奴隶们的反抗,黄河下游的商部落首领汤起兵灭夏,建立了商朝。第一节中国历史发展概述3春秋时期,王室
衰微,一些大的诸侯国不断发动争霸战争。先后称霸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史称“春秋五霸”。在争霸的过程中,诸侯国逐渐减少,加快了中原统一步伐。二、封建社会(一)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战国、秦、汉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继续进行。
这一时期,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革,奴隶主贵族转化为地主,奴隶成为佃农,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铁器普遍地使用。在学术思想领域,思想空前解放,形成诸多学派,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包括: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等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4秦朝是我国历史上寿命最短的王朝。经过四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刘邦战胜项羽,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西汉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外戚王莽夺权称帝,阶级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
爆发,王莽政权被推翻。(二)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经过赤壁之战,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建立魏国,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国,222年孙权称帝建立吴国,三足鼎立局面形成。公元263年魏灭蜀。265年司马炎废魏自
立,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南北统一。公元316年匈奴攻占洛阳,西晋灭亡。317年,西晋皇族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史称“东晋”。5公元420年,东晋灭亡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朝,它们
均定都建康(今南京),总称南朝。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分裂成东魏、西魏。以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总称北朝,它与南朝并存,史称“南北朝”。晋至北朝时期,北方出现各族人民大融合的趋势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在不少领域内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三)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公元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灭南陈,重新统一中国。在隋政权土崩瓦
解时,太原留守李渊举兵反隋,于618年建立唐朝。(四)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6公元907年,朱温废掉唐朝皇帝,建立梁朝,史称“后梁”。到北宋王朝建立为止,北方
中原一带,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合称五代。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建都东京(今开封),史称“北宋”。北宋灭亡的同年,赵构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后定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南宋与金国长期对立.北
方的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各部后,发动大规模战争,先后在1227年灭西夏,1234年灭金。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1279年灭掉南宋。元朝的疆域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其“行省制度”也对后世
影响深远。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我国各民族的融合,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二次大的融合。元朝末年,政治黑暗,阶级压迫深重,民族矛盾尖锐,灾荒连年,红巾起义爆发,元朝灭亡。(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的逐渐衰落—
—明、清(鸦片战争以前)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南京)称帝,建立明朝。7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明太祖朱元璋,在政治上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全国军政大权集于皇帝一人,并设立特务机构东厂、西厂,推行八股取士。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同年攻占
北京,推翻了明朝的统治。崛起于东北的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于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其子皇太极于1636年称皇帝,改国号为清。清初,鼓励垦荒屯田,重视兴修水利,多次减免租税,经济繁荣,国家富裕,史称“康乾盛世”。清朝后期,政治腐朽没落,
皇帝荒淫无度,高官贪赃枉法,贵族大肆兼并土地,加紧剥削和压迫人民。对外实行“闭关自守”政策,使我国长期与世隔绝。三、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一)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
运动的近80年间,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8同时统治阶级内部也出现了“自强”、“求富”洋务运动.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9年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爆发,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4年,中国共产党和孙中山领导下的国民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举行了南
昌起义,并开始创建革命根据地。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侵占了东北。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举世闻名的长征。91935年的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正确领导。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
日的条件,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结束。1946年6月国民党向解放区发动进攻,中国再次爆发内战。经过3年战争,中国共产党取得
了胜利。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毛泽东担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0一、帝王的称谓及名号(一)帝王、皇族、皇戚的称谓1.后、王、天子、皇帝奴隶社会中最高的统治者称为“后”、“王”、“天子”。“后”、“王”的称谓始于原始社会,夏、商、周三
代的最高统治者都称为“王”。“天子”一称始于西周。自春秋战国诸侯争霸以后,各诸侯国的君主纷纷开始自称为“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此后,“皇帝”的称谓被我国封建社会历代君主所沿用,成为最高统治
者的专有名称。第二节中国古代的皇权政治112.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嫔妃太皇太后:皇帝的祖母。皇太后:皇帝的母亲。皇后:皇帝的正妻。嫔妃:皇帝诸妻的通称。有美人、贵人、才人、昭仪、婕妤、贵妃、贵嫔等称号。3.皇太子、皇太孙
皇太子:皇帝诸子中皇位的法定继承人,也称为“太子”.皇太孙:由皇帝册封的有皇位继承权的嗣孙。4.公主、驸马公主:汉代开始专指皇帝之女,皇帝的姊妹称长公主,皇帝的姑母称大长公主。清代除皇帝之女外,其他皇族之女均称“格格”。驸马:魏晋以后指皇帝
的女婿,清代称“额驸”。(二)帝王的各种名号121.谥号是古代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按其生平事迹和品德给予褒贬的称号。谥号始于西周。谥号不独立使用,多与庙号结合,成为全称的组成部分。皇帝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
上,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2.庙号是古代帝王死后,由继承者奉入祖庙祭祀,并追尊为“某祖”、“某宗”的名号,以确定他在皇族中的地位.庙号始于商代,自汉代起,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一般称太祖、高祖或世
祖,其后的嗣君称为太宗、世宗等.汉代以后“帝”字与谥号结合,成为庙号,如“汉文帝”、“魏文帝”、“晋武帝”.3.尊号皇帝生前接受的尊崇褒美的称号叫做尊号,也叫徽号.尊号为臣下所上,而且可以上多次。有的皇帝死后仍被奉上尊号,如唐高宗死后70余年,被奉上尊号
“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134.全称是庙号、尊号、谥号的合称。如乾隆皇帝的全称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其中“高宗”为庙号,“纯”为谥号,其余均为尊号.5.年号是帝王即位后为纪年而设置
的称号。一般新君即位,于次年改用新年号,叫“改元”。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如遇祥瑞灾异等重大事件,也常常改元。明清两代的皇帝除明英宗外均用一个年号,所以人们常用年号来称呼在位的皇帝,如“嘉靖皇帝”、“乾隆皇帝”等。6.陵号封建帝王陵寝
的名号叫陵号,始于西汉,如明长陵、唐昭陵等。二、后妃制度与宦官制度(一)后妃制度后妃制度是中国古代皇权政治的组成部分。14由秦汉到明清,后妃制度中太皇太后、皇太后和皇后的称谓、地位和权限变化不大。一般皇后
下面设有贵妃、妃、嫔、贵人和婕妤、才人、常在、答应等。中国古代的后妃制度体现着森严的等级观念,不同级别的后妃在官爵、用人、年例、仪仗、服饰、膳食等方面都有严格的限定,不得僭越。古往今来,封建后妃制度给中国古代妇女制造了多少人间悲剧。(二)宦官制度宦官是古代宫廷中被阉割了生殖
器官、专供帝王后妃役使的男子,也称为寺人、阉人、中官、内侍、太监等。宦官制度是中国古代皇权政治的畸形产物。宦官的地位虽然低贱,但由于他们是帝王的近侍,深受帝王后妃的宠信。中国历史上宦官制度存在的时间之长
,所酿祸乱之频繁,为害之惨烈,在世界上绝无仅有,给中华民族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史,投下了浓重的阴影。15一、古代官吏选拔制度官吏选拔是古代官制的重要内容,历来为统治阶级所重视。夏商周时期的各级官吏由王、诸侯按照与自己血缘关系的远近
来分封,因此,当时的主要官职多为世袭。战国时期除国君仍实行世袭外,其他官职由君主随时任命。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是自荐、游说。苏秦当时佩六国相印,张仪也同时为几个诸侯国的国君所倚重。汉代的官吏主要从高官子弟和士人中选拔。对官吏的选拔偏重于封
建道德的考察,而将才能放在次要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吏的主要方法是“九品中正”制,即按才能评定人物,以才定品,以品定职。隋代在官吏选拔上的突出贡献就是废除九品中正制,创立了科举制度。第三节古代官吏选拔制度和科举制度16此后,科举制度
经过唐代的发展,日趋完善,到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基本的官吏选拔制度。二、科举制度及四书五经、三纲五常(一)科举制度概述科举,即分科取士之意。所谓科举制度就是:由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
试,通过公开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隋唐时期科举考试常设的科目有“明经”和“进士”两科,考试的种类有常举、制举两种。1.常举常举是每年都进行的考试。考试合格者称为“及第”,进士第一名称“状头”或“状元”。进士及第仅仅是取得一种做官的身份,经吏部考核合格或先做地方官的幕僚
,经举荐后才能正式授官。172.制举是为了搜罗非常人才而由皇帝临时定立名目,下令考选的。考中者可直接升迁或立即由吏部授以官职。但制举不被视为正途,经常被看作“杂色”。3.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以“八股取士”,专取“四书”、“五
经”中的内容命题考试。所谓八股文,即每篇文章都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八个部分组成,不得增减。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即乡试、会试和殿试。参加考试之前,须取得“生员”或“监
生”的资格。一般说来,进士一甲三名都授翰林院官职。二、三甲选为庶吉士,亦称翰林。其他人可授给事、御史、主事、中书、太常博士、国子博士、知州、知县等官职。4.科举制度的进步意义及弊端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一
次重大的改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8科举制度的实行,限制了世族的发展,使一般地主甚至寒门子弟也可以走上仕途,使许多优秀人才有机会参与中央和地方的管理,为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明清以后由于实行文化专制,死板僵
化的“八股取士”制度,把知识分子的思想牢牢地束缚在四书五经和程朱理学之中,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地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因此,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衰败,科举制度最终在清末被废除。(二)四书五经、三纲五常1.
四书五经四书指:儒家四部经典著作《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宋代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始有“四书”之名。四书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科举考试的必读书。19五经指:儒家五部经典著作《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之称始于西汉汉武帝时,此后成为中国历
代封建统治阶级巩固其政治统治的理论根据,是封建科举考试的必读书。2.三纲五常三纲五常是汉代大儒董仲舒封建伦理体系中的重要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纲”的本意是网的总称,在这里引申为支配的权力;“常”即恒常不变的道理。三
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是维护封建社会秩序和伦理纲常的纲领性的理论基础。20一、阴阳、五行、八卦(一)阴阳阴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天地间一切事物都是由对立的两
种气——阴、阳构成的。后来阴阳学说被广泛地用来解释宇宙天地万物的生成。道教典籍中,关于阴阳的论述非常多。风水、占卜之术中,“阴阳”被更加广泛地应用。(二)五行古代认为构成万物的基本要素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称为“五行”。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
水,水生木.五行相克(胜):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第四节阴阳八卦及古代天文历法21后来阴阳说与五行说相结合,构成宇宙图式,用来说明自然社会乃至政治、伦常等生成、变化和更替基本原理.(三)八卦是《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
,它是儒家经典《周易》的重要概念。卦形由阳爻“——”,阴爻“--”组成,每卦三爻,共组成八卦,象征着八种基本的自然现象:乾卦象征天。坤卦象征地。震卦象征雷。艮卦象征山。离卦象征火。坎卦象征水。兑卦象征泽。巽卦象征风。后世包括道教在内的各种命相之术,都用八卦和天干
地支相配合,来测算人的吉凶祸福。22二、古代天文历法(一)古代计时的方法我国古代先民们最初是依据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天象、行事或物候等来标志时间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对精确计算时间的需要,各种计时器便应运而生。1.漏壶即漏刻,包括漏壶和刻箭两部分。首先让水匀速地从漏壶
中滴出,然后通过单位时间水位高低变化在刻箭上显示的刻度来确定时间。2.圭表根据一天中,太阳从东向西移动而日影随之变化的特点,在一个有刻度的圆盘中心竖立一根标杆,通过观察标杆在刻度盘上投影的移动来确定时刻。圭表后来演变为日晷。日晷由晷盘和晷
针组成。晷盘是一个有刻度的盘,中央装有一根与盘面垂直的晷针,针影随太阳运转而移动,刻度盘上的不同位置表示不同的时间。233.香篆也叫更香,是用燃烧性能均匀的木料做成的盘香。根据单位时间燃烧的长度,在香篆上做出刻度来计算时间。4.辊弹使用10个重量
相等的铜圆弹,令其依次通过一根长2.5米(约⒎5尺)的“之”形竹管,将其视为一个计数单位,一昼夜投弹12000次,据此计算时间。(二)古代农历1.阴阳历阳历主要以太阳运动为依据,以一个回归年,即太阳从春分点运行到下一年的春分点为一年。现
在通用的公历就是阳历。阴历主要以月亮运动为依据,以一个朔望月,即月亮从合朔(月亮位于地球和太阳的正中间)到下一次合朔为一个月。阳历的年和阴历的月相结合即阴阳历。阴阳历的年平均值约等于回归年,月平均值约等于朔望月,其时日的差数,隔若干年添加一个闰月来弥补。242.二十
四节气二十四节气以回归年为周期循环往复。它根据季节的变化,将一年分为24个节,也称“气”或“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
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了一首二十四节气歌,即: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3.天干、地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25天
干和地支合称干支。天干和地支依次按顺序搭配,构成60对,是古代用来纪年、纪月和纪日的方法,称为干支法。用干支纪年和纪日的方法基本相同。只要已知当年和当日的干支,就可推定当年各月干支和各日的干支。每个人出生的年、月、日和时辰,可用四个干支(共八个字)
来表达。如某人生于“庚午”年、“壬午”月、“戊申”日、“辛酉”时,这八个字就是他的“生辰八字”。26干支对应表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
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27古代用12地支来记录每天的时辰。一日为12个时辰,每2小时为一个时辰,与现在的
时间对应如下:时辰与时间(时)对应表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23时1时3时5时7时9时11时13时15时17时19时21时至至至至至至至至至至至至1时3时5时7时9时11时13时15时17时19时21时23时此外,我国
的“生肖”也以地支来表示,十二地支分别对应“十二生肖”。干支纪时是中国传统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像一根线把各种历法贯穿在一起,成为串联中国历史年月的线索,对保证我国历史资料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有极其重要的作用.28一、诸子百家(一)“百家争鸣”产生的
社会历史背景战国时期,随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阶级关系错综复杂,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角度去观察和认识社会,极力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形成了许多学术派别。“百家争鸣”大约持续了100多年,一直延续
到汉初。“百家争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大大繁荣和丰富了我国古代的精神文化,为以后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百家争鸣”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第一,先秦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革
时期。第五节古代思想文化和科学艺术成就29第二,私学的兴起,培养了一大批专门从文的“士”。第三,天文、历法、数学、医学、地学、工艺学等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这些都为“百家争鸣”的出现创造了条件.(二)影响较
大的重要学派1.儒家儒家是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产生于春秋时期,创始人为孔子。孔子是有着远大政治抱负和渊博学问的儒,他按照“有教无类”的主张开办私学,把社会上不同阶层的人吸收到自己门下来,几十年中,形成了一个很有影响的学派——儒家学派。孔子、孟子、荀
子是儒家学派三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孔子的思想以“天命论”、“中庸”之道和“仁”、“礼”为核心.孟子主要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提出了“性善论”,发展形成“王道”和“仁政”学说。30荀子对儒家思想做了某些改造,主张“性恶论”,提出了“
礼”、“法”兼用的礼治思想,这与孔子视法治为“苛政”的观点有了很大的不同。儒家的经典是四书五经。儒家思想对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它不但在“诸子百家”中高居“显学”的地位,而且成为中国封建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的正统思想,是中
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外,“儒学”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名词。2.道家道家是道德家的简称,创始人为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老子》一书是道家学派的主要经典。道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是庄子。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所著《庄子》一书,亦是道
家学派的重要经典.后人常常将老、庄并提,其学说被称为“老庄学派”。31老子建立了以“道”为核心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庄子对老子“道”的解释充满了神秘主义,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非物”,是精神性的东西。而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没有质的稳定性和差别性,它们的存在是不
真实的。道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中重要的学术派别,在当时和西汉初年曾经产生过较大的影响。此后,它和儒家思想共同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3.法家法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主张法治的学派。该学派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主张强化君主专制,以严刑峻法治民。其代表人物是韩非,著有《韩非子》一书,为法家重要的经典著作。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将先秦时期李悝、吴起、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道的“势”结合起来,建立了法治思想体系。32所谓“法”指”:国家制定颁布的成文法典,“
术”指国君控制臣下的权术,“势”指国君掌握的权力。韩非认为国君要想统治国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必须同时拥有法、术、势,三者缺一不可。三者之中“法”是核心,必须做到“以法为本”,主张“以法为教”、“法不阿贵”。“术”
是必要的方法和手段,而“势”是国君控制权力的重要基础。法家思想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要求,为封建中央集权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4.墨家墨家是“诸子百家”中代表农、工等小生产者利益的学派,创始人为墨
子(名翟)。墨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墨子》一书中,包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等十项基本内容,涉及政治、社会、哲学等方面,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335.兵家兵家是“诸子百家”中从事军事活动、研究军事理论的人
物的总称,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孙武、孙膑、尉缭子、吴起等。其中,孙武著有《孙子兵法》十三篇,孙膑著有《孙膑兵法》。6.阴阳家阴阳家是“诸子百家”中提倡阴阳五行学说的派别,代表人物为邹衍。五行之说始于商周,认为世界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构成。阴阳本是表示自然界明暗现象的概念,西周初年发展成
含有辩证因素的阴阳说。战国时期的阴阳家把金、木、水、火、土五行与仁、义、理、智、信五常和青、赤、白、黑、黄五色等相配,用来解释人世间的变化。邹衍将其归纳为五行相生和五行相克,并提出了“五德终始说”,用
以论证社会历史的变革和朝代的更迭。34“五德”的先后顺序是:土德、木德、金德、火德、水德,水德之后又是土德,开始另一个周期,循环无穷。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实际上是一种神秘的历史循环论,虽然荒诞不经,却受到历代统
治者的推崇,影响较大。秦汉以后历代帝王都自称“奉天承运”,宣称他们是奉了天命,承接“五德终始”的秩序来统治人民的。二、文学艺术(一)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高峰迭起,瑰丽璀璨。直到今天,人们常说的“诗经、楚辞、先秦散文、汉赋、唐
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准确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这一特点,展示了我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1.《诗经》与《楚辞》(1)《诗经》。《诗经》又称《国风》,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35《诗经》不仅内容非常丰富,而且《诗经》的艺术特征对后代诗坛影响极大。
古代学者把《诗经》的艺术手法归纳为“赋”、“比”、“兴”。许多作品语言生动优美,富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2)《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一种诗体.屈原是楚辞的突出代表,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其中《离骚》共2490字,长达373句,是我国古代
最长的政治抒情诗。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巨大的艺术魅力,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后经汉代学者刘向等收集整理,编成《楚辞》一书,与《诗经》合称“风骚”,光耀诗坛。2.先秦散文与汉赋(1)先秦散文。先秦散文分为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两大类别。历史散文,顾名思义,内容是历史,章法是叙事36
诸子散文的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春秋末年到战国时期。主要是语录体,代表作是《论语》,它记录了孔子的言行,是孔子死后,其弟子们编撰而成的。第二个时期是战国中叶。散文由语录体向对话体、论辩体过渡,代表作是
《孟子》、《庄子》。第三个时期是战国后期。散文发展成专题论著,代表作主要有《荀子》、《韩非子》。(2)汉赋。汉赋按题材分为两类。一类是抒情述志的短赋,如贾谊的《鹏鸟赋》、《吊屈原赋》、张衡的《归田赋》、赵壹的《刺世
嫉邪赋》等.另一类是以铺陈排比为特点的大赋,这是汉赋主流。代表作家首推司马相如,其主要作品有《子虚赋》和《上林赋》。此外还有杨雄的《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等。373.唐诗宋词(1)唐诗。唐朝是我国古典文学的黄
金时代。唐诗是诗歌创作最为辉煌的高峰。盛唐时期,出现了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还有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中唐时期,诗坛出现了两个主要流派。一个是以白居易为代表,元稹、张籍、王建、李坤等人为羽翼的
流派,他们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语言通俗流畅、风格平易质朴。另一流派以韩愈为首,孟郊、贾岛、卢仝、李贺等人为羽翼的流派,他们在艺术上刻意求新、勇于创造。晚唐时期,最著名的作家是杜牧和李商隐。(2)宋词。宋词的艺术成就相当高,是中国古典文
学中堪与唐诗相媲美的文学样式。宋词名家辈出、流派众多,主要分为婉约与豪放两大派。38婉约派的题材主要以花前月下、香闺艳情为主,风格上阴柔婉约.代表作家及作品主要有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柳
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豪放派的题材以咏史、怀亲、议政、纪游等为主,他们把词作导向广阔的社会人生。风格上以豪放、激昂、沉郁为主.代表作家及其作品主要有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
、辛弃疾的《永遇乐·千古江山》、陆游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等等。4.元杂剧与明清小说(1)元杂剧。元杂剧是元代文学的精华。它融会了歌唱、舞蹈、念白、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元杂剧的剧本主要有唱词、对白、动作三部分。一般分为四折,“一折”就是一场,内容多为一个
完整的故事。代表作家及作品有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等等。39(2)明清小说。明代文学最突出的成就是小说,其中,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施耐庵的《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吴承恩的《西游记》是我国最杰出的
浪漫主义神话小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优秀的讽刺小说;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长篇小说。(二)戏曲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明清时期各地方剧种亦广泛产生,主要有昆腔、京剧
、越剧、川剧、秦腔、汉剧、吕剧、闽剧、粤剧、黄梅戏、河南梆子、河北梆子等。至此,中国戏曲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戏曲文学和完整的舞台艺术体系。戏曲的行当分生、旦、净、末、丑等。表演上各有不同的程式动作,包括唱、做、念、打。京剧是流传全国,影响最大的剧种,被称
为“国粹”。40(三)绘画中国画在世界绘画领域自成体系,并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明清时期至近现代,中国画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形成了许多较有影响的画派和著名的画家。1.中国画的分类按照创作思想和审美情趣的不同,可分为文人画、宫廷画和民间画;按照创作题材的不同,可分为山水
画、人物画、花鸟画(草虫、鱼虾等在内)和动物画;按照表现手法的不同,可分为工笔画、写意画和半工笔画。从对国画欣赏的特定角度,可以把中国画分为卷轴画、壁画和工艺绘画三大类。2.中国画的特点中国画的特点在于意境深远、格调高雅、气韵生动。41意
境深远是指:中国画善于表达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审美意趣和个人情怀。格调高雅主要表现在:绘画的造型、用笔、用墨、设色、章法等技巧方面。气韵生动:实际上是中国画意境与格调的总和。3.中国古代绘画的名家名品人物画的代表有:东晋的
顾恺之,擅长人物画,《洛神赋图卷》是其代表作。唐朝的吴道子擅长宗教人物画,所画人物衣带飘拂若动,人称“吴带当风”,有“画圣”之誉。唐朝的阎立本擅长政治人物画,代表作为《步辇图》。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作品。山水画的代
表有:唐代李思训父子所形成的青山绿水画派,代表作有《江帆楼阁图》。王维的画“画中有诗”,是水墨山水画的始祖。元代的赵孟兆页山水画极有功夫,《秋郊饮马图》是他的代表作之一。42花鸟画的代表有:宋代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寒雀图》、《写生蔬果图》、《墨竹图》等。元明清三代最著名的作品有《墨竹图》、《
墨梅图》、《桃实图》等。清代画家朱耷的《荷花小鸟图》,对后世写意花鸟画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清乾隆时扬州画派是最活跃的花鸟画派,其代表人物是号板桥的郑燮,善画兰、竹、石,尤精墨竹,《悬崖兰竹图》是其思想和人品的化身。清末及近现
代的著名画家有任伯年、吴昌硕、陈师曾、齐白石、黄宾虹、高剑父、徐悲鸿、潘天寿、丰子恺、傅抱石等。(四)书法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书写为载体,用点画线条来表现审美情感的特殊艺术。书法艺术从形式到内容都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1.中国书法的分类(1)篆书。有大篆和
小篆之分。43大篆包括殷代甲骨文、钟鼎文和周代的石鼓文。其笔画遒劲凝重,结构茂密奇崛。小篆是秦统一六国后使用的文字,是李斯在大篆的基础上简化创制而来。小篆笔画为单线,粗细不变、首尾浑圆,是相当规范的正字,比大篆更为匀称整齐,更加简化和定型。(2)隶书。隶书字
形扁方,线条比小篆简直;笔画出现了“波势”和“挑法”,结构工整,棱角分明。(3)楷书。盛行于魏晋南北朝,唐代是其鼎盛时期。楷书的笔画平直、方整,结构匀称端正。(4)草书。可分为章草和今草。章草是隶书的草体,笔画或省略或连缀,但字字独立。今
草是章草的进一步“草化”,又称草书,上下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作了许多省略假借。(5)行书。行有流行、行走之意,书体近于楷书而不拘束,近于草书而不放纵,笔画有连有断,书写较为自由.442.中国古代书法欣赏中国书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
,它讲究点划线条美,结构布局美,形神意境美。它通过点线的轻重、粗细,行笔的缓急,组成字的形象及布白,疏密得当、恰到好处,表达作者的气质与精神、意趣和情感,形成深远的意境,唤起人们的审美感受。中国的书法艺术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3.中国古
代书法的名家名品东晋的王羲之擅长楷书、行书和草书,被后人尊为“书圣”,其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代的张旭,号称“草圣”,其代表作为《古诗四帖》。草书大家还有怀素(代表作为《自叙帖》)等。楷书尤具盛名的是欧阳询(代表作为《九成宫醴泉铭》)
、颜真卿(代表作为《多宝塔碑》)和柳公权(代表作为《玄秘塔碑》)。而宋代的蔡襄(代表作为《万安桥记》)、苏轼(代表作为《前赤壁赋》)、黄庭坚(代表作为《松风阁诗》)、米芾(代表作为《苕溪诗帖》)的书法则
以行书见长,人称“宋四家”。45三、科学技术(一)数学我国古代数学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如西汉时期的天文历算著作《周髀算经》,在数学方面使用了相当繁复的分数算法,并最早应用勾股定理,比西方早约500年。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系统地总
结了我国先秦到东汉初年的数学成就,其中有关负数、分数的计算和联立一次方程的解法等内容,在当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是世界古代著名的数学名著,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南朝数学家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7位,比欧洲早1000多年。(二)天文历法我国古代在
天文方面的主要成就有:《诗经》对公元前776年9月6日的日食记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46《春秋》中有关彗星的描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战国时期甘德、石申编写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东汉科学家张衡创制了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利转动的浑天仪,
发明了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我国对历法早有研究。夏代历法(夏历)是我国最早的历法。唐代天文学家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出地球子午线长度,他主持编定的《大衍历》是当时最精密的历法.元代科学家郭守敬推算出一年为365.2425天,同地球公转周期相差无几,由他编制的《受时历》与
现行公历年周期相同,时间上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约300年。(三)医药学1.医学方面的主要成就战国时期的神医扁鹊最早应用望、闻、问、切“四诊法”来诊断疾病。47西汉时期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东汉名医张仲景编写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医疗学的基础,他被
尊为“医圣”。东汉华佗发明了“麻沸散”,在世界上第一次使用全身麻醉的方法施行外科手术。华佗还创编了一套可以防病健身的医疗保健体操——五禽戏,成为我国仿生学的鼻祖。西晋王叔和著的《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脉学专著.南宋宋慈编写的《洗冤录》是我国第
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比西方早约300年。2.药学方面的突出成就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药学著作。唐代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组织编写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多年。唐代孙思邈编写的《千金方》、《千金翼方》,发展了历代医学家的药物知识,被誉
为“东方医学圣典”,而孙思邈则被尊为“药王”。48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总结了我国几千年来药物治疗的经验,编写成《本草纲目》。不仅是当时世界上内容最丰富、最详细的药物学著作,而且是当今国际上研究药物学的重要文献。(四)地理学《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一部集怪人、怪事、怪物于一
体的“怪书”。有的学者认为它是一部神话著作,也有的学者认为它是一部地理著作。内容包括《五藏山经》、《海外经》、《海内经》、《大荒经》,全书以记山川异物,谈祭祀神礻氏为主。大约记载了100多个邦国、550座山、300条水道以及这些邦国的地理物产、风土、民俗等,对后世地
理学等学科影响较大。《水经注》为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详细记录了全国及邻国水道1000余条,并记叙了水道所经之处的山陵、城市、遗址、地理变迁和风俗、物产、人物等史实,具有较高的史学和地理学价值。49《徐霞客游记》为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徐霞客所著。
该书揭示了我国西南石灰岩地区岩溶地貌的特征,是世界上第一个研究岩溶地貌的人。(五)生产技术西汉初期已能造纸,西安发现的灞桥纸,是世界上最早的纸。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为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唐代868年印刷的《
金刚经》卷,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北宋毕发明活字印刷,东传朝鲜、日本,西传埃及、欧洲,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影响巨大。隋唐时期发明的火药在北宋时期广泛应用于军事。北宋时期,我国的造船技术居于世界先进水平,当
时船上已经安装了指南针。南宋时期,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至欧洲,促进了世界航海业的发展。50元代松江乌泥泾(今上海华泾镇)人黄道婆为棉纺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她使用和推广的“捍(搅车,即轧棉机)、弹(弹棉弓)、纺(纺车)、织
(织机)”之具,代表了当时先进的纺织水平,影响较大。四、中外交流(一)张骞出使西域汉朝时新疆和新疆以西的地方,统称西域。西汉初年,中国西域的游牧民族匈奴逐渐强盛起来,经常对外发动侵扰,不但西域各国处
于匈奴的统治之下,同时也给汉朝的边防造成极大的压力。为了联络西域大月氏等各国,共同对匈奴实施军事打击,消除边患,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历时13年,历经艰险,虽然未达到联合西域诸国共同抗击匈奴的目的,但却密切了西汉王朝和西域各国的
关系。公元前119年,经过对匈奴几次大的军事打击之后,汉武帝再次派张骞出使西域,获得了较大的成功。51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史称“凿空西域”。它打开了由长安(今西安)出发,经敦煌往西,越葱岭,过中亚,抵安息(今伊朗),再由安息通往西亚和欧洲
各国的通道,即著名的“丝绸之路”。(二)鉴真东渡日本鉴真是唐朝僧人,遍研三藏,尤精律藏,后在扬州大明寺专弘戒律。应日本僧人的邀请,他于公元742年起,经过6次不懈的努力,终于实现渡海的愿望,于公元754年到达日本,弘扬佛法。
同时,鉴真还把中国的佛教建筑、佛像雕塑及医药学介绍到日本,为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日本现存的唐昭提寺及卢舍那佛像就是鉴真及弟子在公元759年创建和雕塑的。(三)玄奘西行天竺玄奘是唐代高僧,因精通三藏,故称“三藏法师”。52唐僧为求佛法,取回真经,于唐贞观三年从长安
出发,经凉州,出玉门关西行赴天竺(今印度)。前后修习5年。后来,他在天竺各地游学,并与当地一些学者就佛法教义展开辩论,名震印度佛教界。玄奘根据西行游历之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记载了我国新疆以及中亚地区
、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等国境内138个古国的山川风物和政治经济等状况,是我们研究这些国家和地区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四)马可·波罗来华马可·波罗是意大利威尼斯商人、旅行家。于公元1275年随其叔父来到元上都(今内蒙古多伦西北)。1298年马可·波罗在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战争中
被俘,在狱中由其口述,同狱人用法文记录而成《马可·波罗游记》一书。该书除详述元初政事外,盛赞东方之富庶,文物之昌明,对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起到了积极的影响。53(五)郑和七下西洋郑和为明代宦官,本姓马,小字三
保,故称三保太监.他是15世纪著名的航海家。在1405至1433年长达28年的时间里,郑和曾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当时称今文莱以西的海洋为西洋,对于我国实际上是南洋),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抵达非洲东岸、红海海口及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比西方哥伦布、达·伽马
的航行早半个世纪。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扩大了明王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提高了中国在海外的地位和声望,后来许多郑和曾经到过的国家都派使者来华进行贸易活动.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