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伤寒临床诊疗课件.ppt,共(35)页,516.500 K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5355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伤寒内容•一、概述•二、病原学•三、流行病学•四、发病机理和病理解剖•五、临床表现•六、实验室检查•七、并发症•八、诊断和鉴别诊断•九、治疗•十、预防概述•伤寒是什么病?(基本概念掌握)★基本概念•伤寒杆菌→急性肠道传染病(乙类传染病)•病理改变: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细胞的增生
反应。以回肠末端淋巴组织的病变最为显著。•临床特征: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并发症:主要是肠出血、肠穿孔。为沙门菌属D群,G-染色,杆状,长1~3.5,宽0.5~0.8,有鞭毛,胆汁培易生长。•菌体抗原“O”→“O”抗
体(IgM)病原学•释放内毒素主要致病因素•鞭毛抗原“H”→“H”抗体(IgG),有助于诊断•表面抗原“Vi”→“Vi”抗体,有助于发现带菌者伤寒杆菌•抵抗性•发病季节:夏秋为多,终年可见。•流行地区:温带和热带多见。•多
散发•儿童青壮年多见流行特征流行病学流行病学1.传染源2.传播途径3.人群易感性4.流行情况病人与带菌者(潜伏期开始不久则排菌,病后2~4周达高峰)。慢性带菌者(带菌>3个月)作为传染源意义更大!流行病学1.传染源2.传播途径3.人群易感性4.流行情况粪-口途径(水和食物污
染是暴发流行的主因)“5F”routes:feces,fingers,fly,food,fomite流行病学1.传染源2.传播途径3.人群易感性4.流行情况普遍易感病后有较稳固免疫力与副伤寒无交叉免疫。世界性发生,热带亚热带多发,夏秋季多发,青壮年多
发。发病机制•病理特点: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生反应,以回肠下段肠壁的集合和孤立淋巴结尤甚,具特征性。•病理演变:•增生期:第一周,淋巴组织增生、肿胀呈钮扣样突起。“伤寒细胞”、“伤寒小结”。•坏死期:第二周肿大的淋巴组织坏死。•溃疡形成:第三周坏死组织→脱落→溃
疡。•溃疡愈合:第四周溃疡逐渐愈合,无疤痕形成。病理解剖伤寒的病理与病程示意图临床表现潜伏期:7~23天,平均10~14天典型的临床经过分为四期初期极期缓解期恢复期病程(第1周)(第2-3周)(第4周)(第5周)•病程第一周•起病较缓慢,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常伴有全身不适,全身乏力,咽
痛与咳嗽等•发热呈阶梯样上升,有畏寒但少寒战,退热时不出汗或很少出汗临床表现1、初期:2、极期:病程2~3周,易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主要表现:1.发热:持续不退,呈稽留热型2.神经系统中毒症状:伤寒面容,昏迷或出现脑膜刺激征(虚性脑膜炎)与病情轻重成正比3.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腹部不
适或腹胀、便秘或腹泻4.循环系统症状:相对缓脉或重脉5.皮疹:玫瑰疹,出现时间、大小、部位、色泽、数量、分批出现6.肝脾肿大:脾肿大常见,中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缓解期:病程4周,仍可出现并发症。•恢复期:第
5周,大约1个月左右完全恢复。临床表现•轻型:病程短,毒血症状轻•普通型:•迁延型:热程迁延,合并慢性疾病•逍遥型:病情轻微,因并发症就诊•暴发型:起病急,毒血症状严重,常见畏寒、高热、休克、中毒性脑病、中
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DIC等。临床类型临床表现•小儿伤寒的特点•老年人伤寒的特点1.发热不高,症状不典型2.恢复慢,病程长3.易并发肺炎、心衰,病死率高1.起病较急2.弛张热型较多3.胃肠道症状明显4.并肺炎者多,肠道并发症少5.
肝脾肿大常见6.白细胞常不降低临床表现•复发:退热1~3周后,临床症状再度出现,与初次发病相似,血培养阳性。•再燃:于缓解期,当体温下降未达正常时,又忽然上升,持续5~7天后才正常,血培养阳性。➢外周血象:白细胞、
粒细胞减少,嗜酸细胞减少或消失,嗜酸细胞对诊断和病情评估有价值。嗜酸细胞>2%,绝对计数>4×109/L,可基本除外伤寒。(但合并寄生虫感染或其它引起嗜酸粒细胞增多者例外)实验室检查➢尿常规➢大便常规1.常规检查:⚫细菌学检查:⚫血培养第1-2周,阳
性率最高。(确诊最常用)⚫骨髓培养阳性率高,持续时间长,已抗菌治疗尤适。⚫粪尿培养第3-4周,阳性率最高。⚫胆汁培养慢性带菌者。⚫玫瑰疹吸取物培养▪应用伤寒沙门菌的“O”与“H”抗原,通过凝集反应检测患者血清中相应的抗体。▪1周左右出现抗体,3~4周阳性率可达70
%。▪“O”抗体≥1:80,“H”或其他鞭毛抗体≥1:160或有4倍增高者更有意义。3.血清学检查:肥达试验(Widaltest)肥达试验O≥1:80H≥1:160意义++伤寒;其它疾病+-发病早期-+曾患或疫
苗或非特异反应--早期应用抗菌素•评价肥达氏反应注意以下几点:1.“O”抗体-出现早,消失快;“H”抗体-出现迟,维持时间长。2.早期应用抗生素,“O”“H”抗体可不升高(假阴性)。3.其他疾病出现的肥达氏反应假阳性(血吸虫、败血症、结核等)。并发症1.肠出血2.肠穿孔3.中毒性肝炎4
.中毒性心肌炎5.支气管炎或肺炎6.溶血性尿毒综合征7.其他并发症诊断•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血和骨髓培养阳性有确诊意义。➢肥达试验“O”抗体凝集效价≥l:80,“H”抗体凝集效价≥1:160,恢复期效价增高4倍以上者。诊断•1.流行病学资料:注意当地流行
情况,流行季节,患者的生活卫生习惯,有否伤寒病史、预防接种史、与伤寒病人密切接触史。•2.临床特征:在伤寒流行季节和地区有持续性发热1~2周以上,并出现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等,伴肠出血或肠穿孔有助诊断。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低下,嗜酸
性粒细胞消失,可临床诊断为伤寒。•3.确诊标准:疑似病例如有以下项目之一者即可确诊:①从血,骨髓,尿,粪便,玫瑰疹刮取物中,任一种标本分离到伤寒杆菌。②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肥达反应“O”抗体凝集效价≥l:80,“H”抗体凝集效价≥1:160,恢复期效价增高4倍以上者
。鉴别诊断•1.病毒感染:如上呼吸道或肠道病毒感染,起病较急,多伴有上呼吸道症状,常无缓脉、脾大或玫瑰疹,伤寒的病原与血清学检查均为阴性,病程常在1~2周内。•2.流行性斑疹伤寒:有虱咬史,多见于冬春季,起病较急,脉快,体温上升迅速。
多有结膜充血,明显头痛等神经系统症状。第5~6病日出现皮疹,数量多且可有出血性皮疹。外斐氏反应阳性。病程2周左右。•3.钩端螺旋体病:本病的流感伤寒型在夏秋季流行期间常见,起病急,伴畏寒发热,发热与伤寒相似。但此病有疫水接触史,
临床表现有眼结合膜充血,全身酸痛,尤以腓肠肌疼痛与压痛为明显,以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等。血象白细胞数增高。进行有关病原、血清学检查可确诊。鉴别诊断•4.恶性疟疾:起病急,不规则高热,伴有寒战及出汗,病久可有贫血,脾肿大且质地较硬,血涂片或骨髓涂片查见疟原虫。抗疟疾治疗有效。•5.急性
粟粒性肺结核:患者多有结核病史或与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史。发热不规则,盗汗及呼吸道症状较突出,脉搏增快。痰涂片及培养查见结核杆菌,胸片可见大小一致对称均匀分布的粟粒性病变。抗结核治疗有效。鉴别诊断治疗•一般治疗:消毒隔离、休息、护理、饮食•对症治疗:降温、便秘、腹胀、腹泻、激素•病原
治疗•并发症的治疗⚫喹诺酮类:首选注意:孕妇和儿童禁用,口服或静脉给药。⚫头孢菌素类:首选适用于:孕妇、儿童及埔乳期妇女。肾功不全者可减量应用。⚫氯霉素:已少用。⚫疗程:7-14d⚫治愈标准—体温正常15天或每隔5天粪便便培养,连续2次
阴性病原治疗⚫控制传染源:隔离、治疗病人及带菌者消化道隔离:隔离期—体温正常15天或每隔5天大便培养,连续2次阴性⚫切断传播途径:水源、粪便及饮食管理,灭蝇⚫保护易感人群:(接种疫苗)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