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腺淋巴瘤的临床和CT表现课件

PPT
  • 阅读 36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8 页
  • 大小 1.047 MB
  • 2023-05-19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橙橙】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腮腺腺淋巴瘤的临床和CT表现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腮腺腺淋巴瘤的临床和CT表现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腮腺腺淋巴瘤的临床和CT表现课件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腮腺腺淋巴瘤的临床和CT表现课件
腮腺腺淋巴瘤的临床和CT表现课件
还剩10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免费文档,您可以免费阅读】
/ 28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15.00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腮腺腺淋巴瘤的临床和CT表现课件.ppt,共(28)页,1.047 M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5352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腮腺腺淋巴瘤的临床和CT表现宁波市镇海龙赛医院金中高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临床和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学证实的腮腺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分析患者临床、CT表现,CT表现包括病灶部位、形态、大小、密度、边界及强化

程度、强化模式等。临床资料◼10例均为男性,年龄55~79岁,平均63.3±9.6岁。全部具多年吸烟史,最多者每天打50支/天;1例有慢性腮腺炎病史。临床表现为腮腺区肿胀而就诊,病程5d~11年,1年以上8例。腮腺内(多位于耳后下)可触及患侧有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包块,质地软或中等硬,边界

清楚,可活动,均为无疼痛性包块。体检发现单侧病灶7例(均为右侧),双侧病灶2例,共检出12个病灶。无全身其他不适。检查方法◼CT检查使用16层东芝Aquilion螺旋CT机,轴位扫描层厚为0.3~0.5cm。均为平扫+增强检查,造影剂采用碘必乐或欧乃派克90ml,速率3.0ml/S,增强后采用双期

扫描,动、静期延迟时间分别为30s和90s。结果病灶数目◼CT检出单侧病灶7例,均为右侧(其中2例各具2个病灶);双侧病灶3例,其中1例为双侧发病,右侧并具2个病灶(图1),体检仅发12个病变,CT检查后新发现3个病灶,共15个病灶。病变部位◼病灶位于浅叶11个,深浅叶同时受累4个;病灶

较小、较局限11个,位于腮腺后下象限9个(图2),位于前下象限2个;病灶较大累及腮腺多个象限4个(图3)病灶形状◼呈圆形、椭圆形12个,呈分叶3个。病灶边界◼病灶边缘清楚13个,可见边缘薄环状影与周围腮腺分隔3例(图4);病灶边界不清2个,同时伴有同侧腮腺肿胀,密度

增高(图5)。病灶大小◼病灶大小0.6~4.8cm,平均2.6±1.5cm。病灶密度变化◼平扫病灶密度较均匀,增强后11个病灶密度较均匀;4个病灶密度不均,内部可见无强化囊变区,其中1个病灶增强后见内

部大部囊变无强化(图3)。平扫CT值为58.2±8.1Hu,动脉期(延迟30s)CT值平均为89.1±18.7Hu,其中病灶轻度强化4个,中度强化6个,明显强化5个,静脉期(延迟90s)CT值平均为92.6±16.8Hu。血管与淋巴结情况◼5个病灶(35.7%)内可见小血管进

入或包绕(图1c、图6)。◼无颈部淋巴结肿大。讨论◼腮腺腺淋巴瘤的病理特点:◼多数学者认为此瘤的组织发生来源于腺体内淋巴结或残存于邻近淋巴结构内的异位涎腺组织[3],而三大涎腺中以腮腺的淋巴组织最为丰富,故腺淋巴瘤好发于腮腺。由于腮腺内淋巴结一般位于浅

叶后下方,因此该瘤多见于腮腺浅叶后下象限[4]。其病理组织成分为上皮和淋巴样组织。腮腺腺淋巴瘤的临床特点◼腺淋巴瘤的发生可能是性别、地区、遗传、年龄、烟草、感染、免疫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吸烟与腺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5]。其主要的临床特点如下[6]:(1

)年龄及性别腮腺腺淋巴瘤以老年男性好发。本组全部为男性病例,倾向男性好发趋势更为突出,可能与病例数不足有关;(2)肿瘤位置腺淋巴瘤好发于腮腺后下极(象限),即耳垂下区域,本组中位于后下象限占60%;(3)质地腺淋巴瘤由于其组织特性及常含液性成分,因此通常质中偏软;(4)形态腺淋巴瘤常

具有完整包膜及均匀膨胀生长,因此表面光滑,瘤体形态较规则。(5)病变具消长史.(6)腮腺腺淋巴瘤具有多发倾向。腮腺腺淋巴瘤的CT表现特点◼(1)腺淋巴瘤形态规则、境界清晰、生长缓慢且成分较为简单,因此肿瘤呈均匀

地膨胀性生长,CT表现瘤体呈较为规则的类圆形或椭圆形。(2)病理显示腺淋巴瘤具有完整而规则的纤维组织包膜结构,因此CT可较为清晰地显示肿瘤的境界,可与正常腮腺清晰区分。(3)由于瘤组织中上皮和淋巴样组织成份的比例不同,当许多淋巴细胞密集

成大小不等的团块,或形成具有生发中心的淋巴滤泡,易发生囊性变,据文献报道[8]病灶大于2cm时密度多不均匀,因此CT上具两种表现,一种为完全实性,一种为具不同程度囊变,完全实性并在在平扫及增强时均为均匀密度,伴不同程度囊变时,病灶内可见不同大小、范围之无强化区,囊变明显时可呈囊肿样改变,但仍可见

肿瘤实性成分,增强后可见明显强化。(4)肿瘤强化可有轻、中、重不同强化程度,这可能与瘤组织中上皮和淋巴样组织成份的比例不同有关,但强化程度以中、重度强化为多(约占73.3%)。◼(4)在肿瘤强化程度及强化模式上,Choi等[10]发现腺

淋巴瘤为早期强化,晚期(120s)密度下降者占89%,没有肿瘤延时强化的特点。本组研究中发现,肿瘤平扫CT值约为58.2±8.1Hu,动脉期(延迟30s)89.1±18.7Hu,静脉期(延迟90s)92.6±16.8Hu,可以认为肿瘤早期

多为明显强化,由于静脉期延迟时间与Choi等[10]采用的延迟时间不同,等到的结果也不相同,肿瘤在延迟90s仍为明显强化,今后可在调整延迟时间后收集病例再与Choi等研究做比较。⑸当肿瘤直径>1.0cm时,病理切片可显示病灶内血管数目明

显增多,呈纡曲、扩张改变特点,相当部分病灶内CT可见小血管进入或包绕,提示了肿瘤的富血供性。腮腺腺淋巴瘤的鉴别诊断◼腮腺腺淋巴瘤主要需与腮腺多形性腺瘤、腮腺恶性肿瘤、腮腺感染性病变、先天性囊肿相鉴别,(1)腮腺多形性腺瘤是腮腺最常见的肿瘤,常在40岁左右发病,女性比男性多见,肿瘤有多种组织成

分,密度不均,分叶较腺淋巴瘤常见,并可伴有钙化,CT延时扫描为延迟、逐步强化。(2)腮腺恶性肿瘤较为少见,表现为边缘模糊不清、形态不规则、混杂密度、向周围侵犯、周围脂肪间隙模糊消失,并可引起淋巴结转移。结论◼腮腺腺淋巴瘤的临床和CT表现各具备一定特点,仔细分析其临床及CT表现,多数能在术前做

出正确的诊断,CT尚能发现少数较小、深在的、体检易漏检的病灶,检出率更高。

小橙橙
小橙橙
文档分享,欢迎浏览!
  • 文档 25747
  • 被下载 7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