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乳管镜的临床应用课件.ppt,共(21)页,4.428 M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25351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编辑课件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王劲编辑课件▪乳头溢液乳头溢液是乳腺疾病常见症状之一,发生率约5%。▪多种乳腺的良恶性疾病均可表现。乳腺增生导管扩张、乳汁潴留、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导管内癌、乳腺小叶原位癌编辑课件乳管镜简介▪乳管镜又称超细纤维乳管内
视镜或纤维乳管镜,是通过超细光导纤维对乳腺导管腔和管壁进行观察的微小内镜设备。▪1991年冈崎亮(Okazaki)等与藤仓株式会社共同研制开发成功。编辑课件乳管镜的结构▪由冷光源、影像监视器、影像记录器和光导纤维等组成,另配有各
种型号的乳管扩张器和专用定位针。编辑课件▪乳管镜照片编辑课件乳管镜的作用▪观察范围是从乳头乳管开口至远端5~6cm,插入的最大深度平均为(4.5±1)cm,基本能满足临床需要。▪直视下观察乳腺各级导管的内壁、管腔。▪结合
导管冲洗液的细胞学检查、可疑病变活检,为术前明确病变性质、数量、部位提供依据。编辑课件乳管镜检查方法▪体位:平卧位或坐位▪常规消毒,铺洞巾▪找到病变乳管开口,在局麻下用6~12号眼科泪道探针由细至粗逐步扩张溢液的乳管,插入内镜外套管,用生理盐水冲洗乳
管,注入空气约1~2ml扩张乳管,置入乳管镜镜,调整内镜与分支开口角度,选择异常开口,寻腔进镜。编辑课件乳管镜观察与记录内容▪病变乳管开口的部位、数量▪内镜进入的方向、深度▪各级乳管管壁、管腔情况▪可疑病变数目、大小、形态、表面特征、有无出血、与管
壁的关系及占据管腔的比例编辑课件▪可疑病变的定位置定位针;以乳头为中心的放射方向;距乳头的距离、深度;体表投影▪内镜不能进入的上游小导管管口有无新生物、有无血性分泌物流出等编辑课件乳腺导管的解剖与分级编辑课件编辑课件正常乳管镜下表现▪乳管内腔平滑(乳头根部向主乳管分支处乳管内腔
表面有时粗糙),有光泽,呈淡黄色或淡红色,毛细血管清晰可见,有时可见纵形皱褶,主乳管多为轮状皱襞。正常状态下应无异常分泌物自上游流下。编辑课件常见乳管疾病的内镜表现编辑课件乳管周围炎伴乳腺导管扩张▪浆细胞性乳腺炎的早期病变编辑课件▪镜下可见主导管及Ⅰ~Ⅱ级导管内有大量白色絮状分泌物,呈片状
、絮状或团块状,附着于导管壁上或充满管腔,导管壁失去应有的弹性,部分导管腔增宽,白色分泌物间可存在白色“纤维性架桥结构”,有时可见片状出血斑。导管炎症明显者,可表现为局部或广泛的充血,管腔可有渗出物,局部有狭窄或闭塞,
管壁毛糙,有时甚至失去正常结构。编辑课件乳管内乳头状瘤(病)▪好发部位为主乳管和Ⅰ~Ⅱ级导管,可单发或多发,但多为单发▪乳管内乳头状瘤病:癌前病变编辑课件▪镜下表现为导管内红色、粉红色,或红、黄、白相间的实质性占位,如草莓状、桑椹状、樱桃状或椭圆形,其表面光滑,周围管壁
光滑有弹性。红色的瘤体可能与出血有关,如瘤体为黄色但乳头溢液为血性时,必须进一步检查末梢乳管,因为乳头状瘤与乳腺癌有时可并存。编辑课件乳腺导管内癌▪镜下表现为灰白色或淡红色不规则隆起,多在主乳管和Ⅰ~Ⅱ级乳管内,呈半球形,表
面不光滑,表面、基底或其周围管壁有自发性出血或陈旧性凝血块,其周围管壁不光滑、增粗、变厚、变硬,与肿瘤相连续。编辑课件乳管镜检查的并发症▪乳管破裂发生率<2%,与乳管压力过大,光导纤维擦伤乳管壁有关。
表现为皮下气肿,握雪感,镜下管腔消失,无需特殊处理。▪局部感染发生率<2%,为导管检查区域乳腺组织炎症,予以抗生素处理。编辑课件乳管镜检查的临床意义▪解决了乳管内病变只能间接诊断而不能直观的难题,为乳管内病变的定性开辟
了一个新的诊断途径。▪解决了乳管内病变的定位问题,使需要手术的绝大部分病人,缩小了手术范围。▪修改了乳腺疾病部分手术指征,使部分病人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早期恶性肿瘤的病人可以及时发现、治疗,选择保留乳腺的乳
腺癌根治术。这样既减轻了病人不必要的痛苦,又不影响乳房的美观,代表了乳腺微创外科的方向。编辑课件